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A.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的原则方法有哪些
一、自然区划的原则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为把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运用到自然区划工作中,必须以自然区划原则作基本依据。
自然区划原则,是反映自然地理区域分异的基本法则,是进行自然区划的指导思想,是选取区划指标、建立等级系统、采用不同方法的基本准绳。目前常用的区划原则有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生产实践原则等。由于对区划原则的认识不同,因而出现了众多的区划方案。本书主要采用以下区划原则。
1.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综合性原则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和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和差别,然后挑选出一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贯彻综合性原则,目的是要保证所划分的单位,是一个具有特点的自然综合体。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原则强调选取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主导标志来作为确定区界的主要根据,并且特别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按统一的指标来划分。
主导因素原则是区划工作中经常运用的原则。在运用这一原则时,应当注意区分下列三种不同的概念:(1)自然综合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2)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因素;(3)划分某一等级界限的标志和指标。
这三者之间有一定联系,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地域分异规律是区划的理论基础,区划的标志和指标是根据区划方法论选定的标准。区域分异因素不同于区域发展的主要矛盾,更不能用某一反映区域分异因素的指标来代替。
主导因素原则通常是通过主导际志法来实现的,即选取能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指标作为确定区域界限的主要根据。
2.发生学原则 发生学原则应理解为区域单位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性质的共同性原则。由于地域分异是长期发展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继承性,追溯发展历史以论证其发生、发展的异同是十分重要的。运用发生学原则,有利于深入研究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区划单位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在了解区域分异规律。但是在追溯发展历史的同时,应当认识到,区划的对象是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地理过程所产生的现阶段的自然综合体,区划最终要落实在现代自然特征上,因而必须注意古今之间发生发展过程上的联系。另方面,作为区划依据的发生也只可能是一个区划单位所以不同于同级其他单位的基本特点的发生。在高级区划单位中,某一单位所以不同于另一同级单位的基本特点,经常都是由于一定的水热条件及水热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形成的,这就是在高级单位的区划中大多采用“生物气候原则”的原因。区划的低级单位是处在同一水热条件下,同级各单位之间基本特点的不同,常常是因地貌条件的差异而引起的。地貌的差异导致整个下垫面性质的差异。因而考虑地貌条件的发生,在低级单位的区划中是有意义的。
3.区域共轭性原则 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位,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位。区划的这一属性,称为区域共轭性。这一原则决定了区划单位永远是个体的,不能存在着某一区划单位的分离部分。例如,山间盆地与周围山地在自然特征上有明显差别,但根据区域共轭性原则,两者同属于更高一级的区划单位。
区域单位的划分与合并,主要是根据区域发生上的共同性,景观特征的相似性和区域共同性来进行,因此,上述三个原则是进行自然区划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此外,在进行自然区划时,应贯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自然区划的任务是要通过选取恰当的指标,合理地划分各级自然区域,阐明各级自然区域内自然条件优势,指明改造不利自然条件的途径。我国目前许多自然区划方案,大多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因此,在自然综合体诸要素中,大多选取与农业生产最密切的气温、水分和养分作为地域分异的主要依据。
二、自然区划的方法
1.自然区划的方法主要有叠置法、主导标志法、地理相关法、景观制图法、定量分析法等。叠置法是将若干自然要素的分布图和区划图叠置在一起,得出一定的网格,然后选择其中重叠最多的线条作为综合自然区划的依据。叠置法可以减少主观性和任意性,并有助于发现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但是,自然界各种现象都有其发展规律,所处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特别是资料不完整的情况下,如果机械地运用叠置法,有时会得出错误结论。
主导标志法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主导标志作为区划的依据,由此得出区划界线,这种界线意义比较明确。但如果机械地运用这种方法,往往不能正确地表现出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区划界线有时会带有主观任意性。
地理相关法是在比较各项自然现象的分析图、分布图和区划图,了解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再按若干重要因素互相依存的关系,制订区划界线的依据。
上述这些方法应当结合使用,它们的共同内容是根据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因素,通过各种现象与对象因果关系的分析,选出可以作为区划依据的指标。
2.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聚类分析方法与遥感分析方法逐步运用到自然区划中来。聚类分析是为了把互相差异的自然地理区域或现象进行分类和归纳。用相似系数与差异系数反映被分类对象之间亲疏程度的数量指标。两个客体之间的相似系数越大,其对应的差异系数就越小,这两个客体的关系就越密切,合并成一个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相似系数的建立,需要用主成分分析,以便从众多的指标中,择取能反映客体本质,在数目上又尽可能少的主要指标。将择取出来的主要指标,在所要进行聚类的诸单元中给予数量化,并且统一评定其数量大小,即进行“标准化”,这样各类指标才具有等效值特性和可比性。然后,从中选用适合的方法聚类分析,进行定量的归类划区。
遥感技术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手段,遥感图象综合地反映了地表的真实情况,能够提供宏观的、动态的各种自然现象的丰富信息,应用遥感图象结合地学分析方法,便于正确地揭示地域分异规律。
3.区划单位有一定的等级系统,可以“自上而下”顺序划分,也可以“自下而上”逐级合并。自上而下区划,主要是根据区域分异的大、中尺度差异,按照区域相似性与差异性,从区域的高级单位开始向低级区划单位逐级进行划分。自下而上的区划是从划分最低等级区划单位开始,然后将它们依次合并为高级区划单位。现有的全国性大尺度区划方案大多是自上而下的顺序划分法。
从大范围看,水平地带性是最显著的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是次一级的地域分异规律。区划时应首先表达水平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基本制约于温度和水分状况,综合这两个因素便成为最高级的综合区划单位。地形的差异又引起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与风化、侵蚀、堆积等过程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并反映出岩石组成、内营力等因素的差异。因此,地形是区划的重要因素。所以一般在划分温度带,干湿地区之后,再按地形进行下一级区划。
B. 中国地理分区有哪些
东北,华北,西北,青藏,西南,东南
C. 中国自然区划的意义和研究历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发展地理科学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全国性和地方性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工作迅速发展,出现了几个较有影响的全国性自然区划方案。如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从1956年开始,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工作。1958年编写了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按照大自然区、热量等、自然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自然县等 7级单位系统(前二者为零级、最后二级在全国区划中未作具体划分),将全国分成 3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蒙新高原区、青藏高原区), 6个热量带(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18个自然地区和亚地区,2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及90个自然省。其中自然地带和亚地带是整个区划方案的主要分类单位。这一区划较全面地总结了以往的经验,着重考虑了直接参与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采取了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出现于一个共同系列的原则,每一级单位都有较明确的定义和划分方法,并且明确规定以农业为其主要服务对象。并又明确了:第一,采用10℃以上活动积温的方法,来衡量一地区热量的多寡和农业生产潜力。第二,中国的亚热带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可分为北、中、南三亚带。第三,辽东半岛和辽宁省南部不应属于东北地区而应属于华北地区,改变了过去的旧观念。但是,对中国自然地理区域分异规律,对区划的原则、系统和方法乃至具体界线的划分等诸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并未取得一致意见。下面简要介绍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撰写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一书中所使用的区划方案。
D. 中国地理区划的介绍
地理区划可以认为是国家地理区域划分的简称。地理区域划分首先是把全国国版土作为一个整体。就是权把一个国家的全部国土区域按照其特点划分成几个大块,以便进行地理、气候、经济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中国区域地理,其划分从各个时代、研究重点、综合性与可比性考虑,存在多种多样的划分方式,每种方式主题和重点各不相同。根据美国地理学家理查德·哈特向(Richard Hartshorne)对区域的定义,“区域是一个具有具体位置的地区,在某种方式上与其他地区有差别,并限于这个差别所延伸的范围之内,区域往往有具体的地方所指”。由于中国疆域的宽广,从地形、气候、人文、经济和政治各个角度分析,有各种类型的地理区域,各种地理区域类型可以划分为自然带、亚地带、自然大区、自然区等等亚区。
E. 求高清大地图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示意图
这个够清晰吗 (点击看大图)
F. 自然地理区域划分
《中国自然地理》教材中的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为了更好地在中学地理教育中普及相关地理知识,特别是使学生和普通公民能充分了解中国国情及区域差异,理解国家建设发展规划,199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地理教材中采用了新的中国区域地理分区方案:将中国地理区域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个大区。
中国地理分区问题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处理这个问题,必须考虑到划分地理区域的科学性,同时又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方案在地理学界比较成熟的三大自然地理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的基础上,考虑到东部季风区内部秦岭—淮河一线的南北亚区的较大差异,同时综合生产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最终形成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四个大区教学方案(图6)。
因此,方案实际上是对上述中国自然区划方案的综合、归纳和简化。而且,依据这方案,各个大区内部也可视情况进一步细分亚区,如北方地区内部包括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两个亚区,华北地区包括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地形区。
实践证明,四个大区方案既有严密和坚实的科学研究成果基础,又简明扼要、便教利学,在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编写及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相关地理知识的学习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 图6:中国地理分区示意图
1992年,原国家教委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用)》中,对中国地理分区按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个大区教学予以明确规定,同时也要求学生应知道其地理位置和范围。例如,北方地区要记住“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等地形区。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的要求“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个大区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G. 中国地理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中国国土辽阔,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无论是民众认识国情,科研机构及专家认识区域地理格局,还是各级政府有效实施区域管理等不同方面的需要,都必需对中国区域进行区域划分(简称区划)。
地理学中的区域划分,是立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客观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相应原则和方法进行的地理系统分区。它是区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法。
按照所进行区划的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区划可以分为行政区划、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农业区划、综合区划等不同种类。
下面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就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行政区划、中国经济区划的主要方案及其演变作一简单介绍。
一、中国自然区划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和意义
自然地理区划(简称自然区划)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组成成分发展的共同性、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地域划分为一定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主要体现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异,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也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改善生态环境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二)自然区划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几代地理学家对中国自然区划做了持续的探索性研究。综观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划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自然区划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表1),对中国自然地理的地带性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主要体现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异,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也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改善生态环境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1.罗开富方案
最初发表于1954年,两年后由科学出版社以中华地理志丛刊第1号《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正式出版。它首先将全国分为东西两半壁,东为季风影响显著区域,西为季风影响微弱或无影响区域。然后提出最冷、最热、最干和空气稀薄四个相对极端的区域,其间再划出几个过渡区。最后将全国划分为7个基本区,即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康滇区、青藏区和内蒙古新疆区,其下再以地形为主要依据划分为23个副区。
方案注意到自然地域分异的状况,并对各类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所表现的特点作了一定探讨,强调基本区是按自然特征划分的,其含义和范围与行政或经济方面习惯所用不同,例如,把辽河下游平原和辽东半岛划入华北区,而不属于东北区。
H. 中国的七个地理大区划包括哪些
七大自然地理分区的基本依据,一是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方面众多权威版专家多年的科研成权果,二是全国高校地理专业师生普遍使用的《中国自然地理》教材,三是根据长期以来中学地理教材《中国地理》编写中形成的共识。
华东(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东省、福建省、台湾省)
华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华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华南(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西南(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西北(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阿拉善盟)
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东部含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
地理教材中的划分则有些不同,具体如下:
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内蒙古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