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洛克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原图

洛克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原图

发布时间: 2021-02-18 01:40:18

A. 国内了解美籍奥地利裔探险家约瑟夫·洛克的学者专家都有谁

从自恋而虚荣的假“博士”到奢侈的探险家

洛克最大的成就也许还在于与当地的军阀和土司头人搞好关系,这是他一切探险活动的基本保障,不管走到哪里,他都自称为“洛克博士”。有证据表明,为了取得大学的教职,他曾伪造过维也纳大学的学历,尽管从未取得过正式的学位、得到过荣誉学位的他对“博士”这个头衔是多么地洋洋自得。洛克在云南的地理探险完全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不到10年的时间。从时间上来说,他比金登·沃德和乔治·弗瑞斯特等植物学家和其他如法国的亨利·奥尔良等四方冒险家要晚,另外,从地域上来说,范围也主要限于滇西北,而英国的H·R·戴维斯少校在1894至1900年间曾四次到云南进行徒步考察,行程数千公里,对云南的地理与风土人情了如指掌。金登·沃德和戴维斯少校早在洛克之前就探访过木里,洛克明明知道这一点,但膨胀的虚荣心却忍不住为自己贴金,在给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吉尔伯·特格多斯文的信中他曾自豪和避实就虚地写道,“没有一个白人在2月末月蚀时曾踏足过木里王国。”虚荣心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白人至上主义有关,只要是白人没有去过的地方。阿尼玛卿山坐落在黄河上游的拐角处,顾影自怜的洛克在那里情不自禁地写道:“自创世以来,从没有白人站在这个地方”。这也许是那个时代所有西方地理与人文发现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这个有着优越感的白人却几乎无法与大多数白人朋友们和平共处,每次与白人朋友同行都是不欢而散。

在那时的云南,除了一条摇摇晃晃的滇越铁路外,自古以来惟一能在高原上畅通无阻的交通工具便是马帮,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洛克的马帮之旅为他们展现了一个神秘的领域。30年代曾与洛克一起在云南旅行过的埃德加·斯诺有过这样的感慨:“马帮,这是一个令人心醉的字眼,这蕴藏着神秘,蕴藏着不可知的推动力。”洛克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常常携带文明社会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这对于野外生活则显得过于奢侈,斯诺曾写道:“洛克习惯于野外生活,他有种种巧妙的设备,可以帮助一个孤寂的漫游者忘记却自己已经远离家室,远离亲人,远离美味佳肴。他有许多天才的发明,如折叠椅、折叠桌、折叠浴缸、热水瓶等等。无怪乎他所到之处,当地人敬畏之余无不把他看作一位外国的王爷。我本人能侧身于他的侍从之列也深感荣辛……这种生活确有一种乐趣,现在我才理解了洛克对这种生活的热爱,率领着自己的马帮,享受着一种特殊的激动人心的责任感,因为你对你的手下人和你自己的生命要负责任,日出之前的一个小时出发,在朦胧的朝雾中骑马前进,徒步爬山,爬得你四肢筋疲力尽,在日落时分到达一个从未见过的河谷,不知道晚上在什么样的房间铺床睡觉,别的什么也不指望,只想安安稳稳地睡上这好不容易才挣得的一觉。这些都是最简单最原始的需要,但满足这些需要后所得到的兴奋和激动,却是那些常年居住在城里,只和大马路打交道的人永远感受不到的”。

毫无疑问,洛克在云南的行走最初是以掠夺植物的商业目的为出发点的,当猎奇的目光扫过自然的风光和土著居民原始的生活状态时,他敏锐地认识到,这正是西方媒体所需要的“商业素材”,他挣到了钱,出了风头。而当他发现当地的民族文化所蕴藏的无穷魅力时,便请求《国家地理》杂志资助对纳西东巴文献的研究,但该杂志所关心的更多的只是读者的趣味和文章图片所带来的商业价值,而洛克的要求与这一切却背道而驰,于是断然拒绝了洛克的请求。此时,采集植物这项工作也到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时候,洛克与美国农业部、哈佛植物园的合作关系即不欢而散,这使洛克十分恨透了西方工业社会的冷酷与无情。尽管中国政局动荡,民不聊生,但与欧洲残酷的现代战争机器相比,洛克认为中国的土匪和军阀所进行的战争是业余水平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遥远的云南仍算得上是和平的乐园。

30年代初,洛克已完全没有了收入的来源,然而却义无反顾地变卖所有家产,带上所有用来养老的积蓄回到他曾咒骂不已的中国西南边疆,从此,他与赖以谋生的植物学分道扬镳,全身心地投入对纳西文化的研究。30年代后,洛克大部分时间居住在昆明,为寻找民族研究的相关资料,他一次又一次地外出旅行,漫游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地,有时也回欧洲和美国。旅行是他的生活方式,有时这种生活方式的代价会变得不可思议,1936年2月3日,阳光明媚,洛克这天自己包租了一架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昆明号”从云南府飞到了丽江,在丽江停留几个小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为了在空中俯瞰高山和大地。抗日时期,洛克曾怂恿驼峰航线的美军飞行员带他穿越虎跳峡,并说虎跳峡只有12米宽,(现在的虎跳峡最狭窄的地方都有27至30米)并下命令低飞拍照,该飞行员后来回忆说,幸好当时刮起了大风没有低飞,不然洛克这家伙准会让他们送命。

从傲慢的白人中心主义者进化到孤独的文化相对论者

探险家的生活方式令他选择了独身,然而令他备感孤独的却是他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没有人能理解他所做的一切,这项工作使他耗尽心血,经济上陷于破产的边缘,年老多病的他常常感到绝望,洛克常常在日记写道:“今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30年代末,他时常想到自杀,为了防止自杀,他曾要求美国住昆明领事保罗·迈勒帮他保管手枪。斯诺说他是乐天精神与孤独性格的奇妙结合,在经历悲观与绝望后,他往往很快会恢复过来。

洛克深知,在社会文化激烈的变迁中,一些古老的传统文化正在消失,他的研究对保存这些东西至关重要,在研究纳西文化的过程中,孤独的洛克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1947年《中国西南的古纳西王国》在经历重重的劫难后终于出版,在该书的前言中,洛克深情地写道:“当我在这部书中描述纳西人的领域时,逝去的一切又一幕幕地重现在我的眼前,那么美丽的自然景观,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奇妙森林和鲜花,那些友好的部落,那些风雨跋涉的年月和那些伴随我走过漫漫旅途,结下深厚友谊的纳西朋友,都将永远铭记在我一生最幸福的回忆中”。

洛克十分同情西南的少数民族在旧社会所遭受的蹂躏和歧视,1949年,在丽江的洛克终于看到了:“红色政权解放了各民族的人民,并宣布他们具有与汉人同样的权利”。但是作为“帝国主义分子”的他则不得不离开中国,此时的他为研究纳西文化已经倾家荡产,晚年的他只有靠朋友们接济生活,为了能使专著出版,他不得不先后变卖最后的“财产”——数千卷东巴经书。洛克继继续续停留在中国的27年间,经他的手收集的有8000多本东巴经书,后来分别收藏在欧美的各大图书馆。解放后,流落在丽江民间的东巴经书作为封建迷信的毒草被焚烧殆尽,而那些美丽的森林也在60年代崛起的森工企业的电锯下一片片地消失。今天,当我们再来评判洛克的功过是非时,难免不留下丝丝苦涩回忆。

洛克所走过的文化之旅不但改变了他的生活,也改变了他的文化观,独来独往的他在临终前曾感叹到:“我曾经遭遇了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那时候到处都无和平可言,一个国家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另一个国家。我所经历的磨难和忧伤不胜枚举:“诸如土匪的骚扰,艰难的长途跋涉,战争年代,原子弹爆炸,通货膨胀,霍乱,以及载有我翻译纳西手稿的轮船被日本军舰击沉在印度洋”。与早年的白人中心主义不同,晚年的洛克反对把外来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强加于任何一个民族,对于西方宗教在中国西南边疆的传播,洛克始终没有好感,他反对所有外来文化对这一区域的“污染”,这种观点有时甚至十分偏激和愤世嫉俗,洛克在《纳西人的生活与文化》里冷嘲热讽道:“在把纳西转变为信奉基督教方面,新教和天主教的传教士们都没有取得任何成功。没有纳西人愿意为外国传教士工作或参加他们的聚会。在丽江只有一个新教传教团,他属于圣灵基督教的变体。他们雇用四川的鸦片烟酒鬼作为助手,或雇用被西藏人半遗弃的懒惰的流浪汉。这些人一天之内就成了基督徒,过段时间又是喇嘛教信徒”。洛克又说:“纳西的生活娱乐很少,他们反对传教士干涉他们的家庭生活,以及违反他们非常谦和的生活娱乐。他们被告诫不饮酒,不抽烟,也不跳舞。纳西是一个温良谦和的民族,具有比大多数白种人更高的道德标准。”

可以这么说,《消失的地平线》的作者希尔顿东方式的香格里拉幻景存在于西方文化的价值核心之中,在洛克看来: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中,土著文化才是真正的精髓,在遗作《纳西语英语网络全书》的序言中,他曾这样动情地写道:“我真正要感激的是那些纳西祭师,正是他们慢慢地打破了其隐匿的古老传统,耐心地开始教授我,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让我进入他们神圣的祭仪,进而揭开了存储在经书中的宗教内涵的珍贵价值。用这种文字,纳西人勾画出了他们的内部生活:自然界的力量激发着他们的情感,生与死的永恒主题,浪漫的爱情故事,他们对自然界的态度,自然哲理令人畏惧的力量使得他们与数不胜数的邪恶生灵搏斗——魔鬼、精灵、鬼怪,甚至是大小神灵。他们与神灵息息相通,并与激发出他们的想象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白人中心主义者进化到文化相对论者,这也许正是洛克与许多到过云南的外国人的不同之处。

这个西方人心灵的归宿是云南丽江,对于他来说,这不单是一个生活的恬静家园,同时也是他的精神家园,50年代他在夏威夷病重住院期间,此时的他已不可能回到中国,在给友人的信中他写道:“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会重返丽江完成我的工作……我宁愿死在那风景优美的山上也不愿孤独地呆在四面白壁的病房里等待上帝的召唤”。1962年12月5日,洛克终于在夏威夷走完了他孤独的人生之旅。在他活着的时候和逝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在人类学方面的成就并未被美国人类学界的主流所接受,其专著也只有欧洲才得以出版,这个孤独者留下的只是一本又一本的专著,而在他的墓碑上只写着这样简单的几行字:

约瑟夫·F·洛克博士
植物学家——探险家
1884——1962

B. 约瑟夫·洛克的生平

1884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仆人的家庭,6岁丧母,13岁开始自学汉语,18岁开始在欧洲各地流浪,随后又在北美和加勒比海等地漂泊。1907年移居美国夏威夷檀香山,在不到12年的时间里,自学成才的他从夏威夷 森林与国土部门的一个植物采集员成为一个植物学家。并在1911年进入夏威夷大学,主要从事植物学研究工作,建立了当地第一所植物标本馆,并在1911-1920年间担任馆长。1913年获得美国国籍。
洛克的植物探索旅程启航于泰国、缅甸和印度阿萨姆地区,最初旨在找寻大风子树。从1922年到1949年,“植物猎人”洛克在中国云南、四川、甘肃东南以及西藏东部度过了漫长的探险考察岁月,对当地植物群落、人文风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将多种植物样本带回西方,今天位于波士顿南部的阿诺德植物园保留了许多这一时期采集的植物样本。
1920年离开夏威夷大学,启程前往亚洲进行探险考察。
1922年2月洛克受美国农业部派遣,来中国云南寻找抗病毒的栗子树种。当时的美国农业部的大卫·费乐德告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洛克正在云南考察,《国家地理》杂志于是同意为1923年2月洛克在云南的探险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在《国家地理》杂志的资助下,在短短几个月内洛克就收集了60000件植物标本、1600件鸟类标本和60件哺乳动物标本。使洛克闻名遐迩的,是他给《国家地理》杂志写的那些文章和所拍摄的照片。1928年,洛克在木里的贡嘎山为该杂志拍摄是、的彩色照片就有243张,黑白照片有503张,此外还采集了700件鸟类标本。
此后,洛克以丽江附近的村落为基地,对当地风土人情和动植物都进行了考察研究。这一时期的许多文章,都刊于国家地理杂志上。也正是这一时期的文章,激发了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创作灵感,完成了著名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成就了香格里拉的美丽传说。
洛克最初是以猎奇的目光扫过云南的自然风光和原住民原始的生活状态的,后被当地的民族文化所蕴藏的无穷魅力吸引时,便请求《国家地理》杂志资助对纳西东巴文献的研究,但该杂志所关心的更多的是读者的趣味和文章图片所带来的商业价值,而洛克的要求与这一切却背道而驰,于是断然拒绝了洛克的请求。此时,洛克与美国农业部、哈佛植物园的合作关系也宣告结束。
20世纪30年代初,洛克已完全没有了收入来源,然而却义无反顾的变卖了所有家产,带上所有用来养老的积蓄回到中国西南边疆,全心投入对纳西文化的研究。此后他大部分时间居住在昆明,为寻找民族研究的相关资料,他一次又一次地外出旅行,漫游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地,有时候也回欧洲和美国。
1949年,丽江解放。但作为“帝国主义分子”的他不得不离开中国。此时的他为研究纳西文化已经倾家荡产,晚年的他只有靠朋友们接济生活,为了能使其专著出版,他不得不先后变卖最后的“财产”——数千卷东巴经书。洛克在中国停留的27年间,共收集了大约8000册东巴经书,这些经书后来分别收藏在欧美的各大图书馆。
20世纪50年代,他在夏威夷病重住院期间,此时的他已不可能再回到中国,但在给友人的心中他写道:“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会重返丽江完成我的工作~~我宁愿死在那风景优美的山上,也不愿孤独地呆在四面白壁的病房里,等待上帝的召唤。
1962年12月5日,洛克终于在夏威夷走完了他孤独的人生之旅。在他活着的时候和逝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在人类学方面的成就并未被美国人类学界的主流所接受,其专著也只有在欧洲才得以出版,这个孤独者留下的只是一本又一本的专著,在他的墓碑上只刻着这样简单的几行字:
约瑟夫·F·洛克博士
植物学家 探险家
1884—1962
1963年,为纪念洛克不畏艰辛长途探险的精神,以其远征者的形象建立户外防水包品牌LONGHIKER。
2009年3月,夏威夷大学将其植物标本馆命名为洛克馆,以示纪念。

C. 约瑟夫·洛克的著作

约瑟夫·洛克被称为“西方纳西学之父”,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洛克在中国云南开始了长达27年的对东巴教仪式和东巴文文本的研究,发表了几十种相关论著。《纳西语英语网络辞典》是其集大成之作,在纳西学和东巴文的研究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本文的主要研究材料是《纳西语英语网络辞典》上卷的中译本,2004年由和匠宇译,郭大烈和力民校,更名为《纳西语英语汉语语汇》第一卷在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文从文字、语音、辞书学、与其他字典比较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1.语音。本文结合米可等制作的《洛克音标与国际音标对照表》,对照方国瑜《纳西象形文字谱》、李霖灿《么些象形文字字典》中对同一个词的注音,探讨洛克的标音系统,列出三书的声韵对照表。 2.辞书学。我们试图勾稽出《纳西语英语网络辞典》的体例,并结合辞书学的理论从编排方法、词目的确立与安排、注音、释义、例证等方面探索东巴文字词典编纂的原则和方法。 3.文字。我们将以喻遂生师的字和字组的划分标准对《纳西语英语网络辞典》中的单字和字组一一加以甄别,统计《纳西语英语网络辞典》中收录的东巴文单字数量。然后对单字和字组分别进行研究。单字的研究,运用“六书”理论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字组的研究,从字组的结构、语义特征以及字组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考察。我们还统计了《纳西语英语网络辞典》收录的哥巴文的数量,确定了哥巴文文字系统的总字数,并从哥巴文的字源的角度进行研究。 4.与其他字典比较。将《纳西语英语网络辞典》与《纳西象形文字谱》和《么些象形文字字典》中所收录的东巴文从同字和同义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就东巴文的字词关系的问题加以讨论。
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上发表的文章(发表时间为序):
Banishing the Devil of Disease Among the Nashi: Weird Ceremonies Performed by an Aboriginal Tribe in the Heart of Yunnan Province (1924) 46:473-499Land of the Yellow Lama: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Explorer Visits the Strange Kingdom of Muli, Beyond the Likiang Snow Range of Yunnan, China (1924) 47: 447-491Experiences of a Lone Geographer: An American Agricultural Explorer Makes His Way through Brigand-Infested Central China En Route to the Amne Machin Range, Tibet (1925) 48: 331-347Through the Great River Trenches of Asia: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Explorer Follows the Yangtze, Mekong, and Salwin Through Mighty Gorges (1926) 50: 133-186Life among the Lamas of Choni: Describing the Mystery Plays and Butter Festival in the Monastery of an Almost Unknown Tibetan Principality in Kansu Province, China (1928): 569-619Seeking the Mountains of Mystery: An Expedition on the China-Tibet Frontier to the Unexplored Amnyi Machen range, One of Whole Peaks Rivals Everest (1930) 57:131-185Glories of the Minya Konka: Magnificent Snow Peaks of the China-Tibetan Border are Photographed at Close Range by a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Expedition (1930) 58:385-437Konka Risumgongba, Holy Mountain of the Outlaws (1931) 60:1-65Sungmas, the Living Oracles of the Tibetan Church (1935) 68:475-486
洛克在中国发表的文章:
《贡嘎神山考察记》 Joseph F. Rock著 吴景敖译 地学季刊一卷二期 (《中国地学论文索引》P29王庸,茅乃文,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

D. 小说<失落的地平线>作者.

《失落的地平线》作者:梦醒泪滑过嘴角

《失落的地平线》
——梦醒版泪滑过嘴角权

类别:校园风云
书号:714320
内容简介:
这是一篇唯美纯情的校园爱情剧,主人公偶遇一见钟情,因误会错过,最终携手一生。

另外一本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是由詹姆斯·希尔顿著作的小说。
主要讲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名西方人闯入了神秘的中国藏区,经历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件。这部书是终造就了西方乃至世界的“世外桃源”。这里有神圣的雪山,幽深的峡谷,飞舞的瀑布,被森林环绕的 宁静的湖泊,徜徉在美丽草原上的成群的牛羊,净如明镜的天空,金碧辉煌的庙宇,这些都有着让人窒息的美丽。纯洁、好客的人们热情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这里是宗教的圣土,人间的天堂。在这里,太阳和月亮就停泊在你心中。这就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作者也正因为本书,才能从长期处于失败的写作边缘走向再次的成功。

E. "香格里拉"是一部美国小说中世外桃源的名字,它在哪里

"香格里拉"是一部美国小说中世外桃源的名字,它在哪里? 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出版了一部名为《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的小说,书中创作出一个名叫“蓝月”的狭长山谷,一个位于山谷高崖处的名叫“香格里拉”(Shangri-La)的汉藏合璧且兼有天主教印记的喇嘛寺,以及山谷尽头一座叫做“卡拉卡尔”(Karakal)的标准金字塔形状的雪山。书中这个隐秘的小世界后来被人们统称为“香格里拉”。 小说梗概如下: 大约20世纪30年中期的某年,靠近英属印度的某国一个重要城市巴斯库尔(Baskul)发生暴乱。英国领事馆领事康威、副领事马林森、美国人巴纳德和传教士布琳克洛小姐乘坐一架小型飞机撤离该地,前往当时英属印度境内的白沙瓦。 但他们被假冒的飞行员劫持到荒凉的西藏高原某处。在一个能说英语的中国老人的带领下,他们翻越险峻的山路来到位于峭壁上的一座名叫“香格里拉”的喇嘛寺。喇嘛寺治理着有数千居民的“蓝月山谷”。当地具有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特点,那里的人们在“适度”(Moderation)原则下和谐生活着。 “香格里拉”的居民普遍长寿,不过他们一旦离开此地,就不再长寿乃至立刻死去。“香格里拉”喇嘛寺积聚了东西方文明的众多珍宝、书卷、器物,寺中人个个都有高深的文化修养。在与康威多次交谈之后,“最高喇嘛”在去世前将“香格里拉”的领导权交给康威。美国人巴纳德和女传教士出于各自的想法也决定留下来。 唯有坚决不认同“香格里拉”的马林森,利用康威性格中的弱点,诱迫康威同他一起出逃。康威在纷乱的世界上辗转流离一段时间后,决心重返“香格里拉”。但是,“香格里拉”在任何地图上都没有标记,也不为人知,康威如何才能在茫茫藏区找到前往“香格里拉”的秘密通道?小说在悬念中结束。 并非一流作家的希尔顿通过该书留给世人两大遗产:一是对“香格里拉”的乌托邦想象,一是由于小说中大量看似真实的线索而留下的一个巨大悬念——“香格里拉”究竟在哪?二战期间,有人问罗斯福总统美军轰炸日本的飞机从哪里起飞,罗斯福说:从“香格里拉”。这大概就是“无可奉告”、“不得而知”的意思。 二战后的几十年内,一些地方陆续宣称在本地找到了“香格里拉”,或者被外界游客认为是“香格里拉”或“最后的香格里拉”,这些地方包括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尼泊尔、不丹、滇西北、川西、西藏东南部、巴基斯坦的Hunza山谷,乃至中亚的某些偏僻地方。 云南丽江的某位“世界级名人”认为,希尔顿是根据美籍学者兼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刊登的照片和文章描绘出香格里拉的,小说中的卡拉卡尔山就是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小说中的喇嘛寺就是中甸的松赞林寺。他得出结论: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西北部的一个偏僻的雪域小镇——中甸,香格里拉原来的藏语名字是“香巴拉”。(上述内容引自北京《邮政周报》新闻采访团2002年6~7月份赴滇西北的采访报告《感受滇西北》) 1997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宣布:香格里拉就在迪庆藏族自治州。2001年国务院批准迪庆州州府所在地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当地官方认为:“香格里拉”是藏语,意即“心中的日月”,英文写作“Shangrila”(上述内容引自迪庆州政府网站)。 迪庆州和中甸对“香格里拉”的“抢注”行为,引起了周边许多地区(如丽江、怒江、稻城、察隅等)的懊恼、愤怒和质疑,因为与“香格里拉”相似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它们那里也有,甚至“更像”。结果2004年第7期的《中国国家地理》在中国西南地图上划了一个很大的圈子,推出了一个大和解、大包容的方案——别闹了诸位!你们都属于“大香格里拉”,OK? 对“香格里拉”的专利争夺战、对“香格里拉”地区的旅游开发热浪,以及当地众多粗陋建筑物上的“香格里拉”牌匾……,所有这些现象,使遥远、神秘、脱尘的“香格里拉”堕入尘世,成为有利可图、利益均沾的商业品牌。在《消失的地平线》中,主人公康威曾担心雪崩或山崩会使“蓝月山谷”化为乌有,而我在“香格里拉”地区旅行时,也有一种细微的崩塌声传到了我的内心。 “香格里拉”炒作中的若干谬误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与“香格里拉”有关的炒作中,还出现了许多谬误,学者、专家、名人们睁着眼睛说瞎话,网络、驴友们则以讹传讹。对此笔者更感不解、不安。面对谬误、瞎话而无动于衷,乃至附和、推波助澜,是我们社会的常见病之一。 围绕着对“香格里拉”的炒作和言说,我以为至少存在以下谬误: 【谬误1】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已经被找到了,它就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首先,“香格里拉”是在全世界流传很广的一个虚无缥缈的理想化的乌托邦,用一个现实中的地方对应它、锁定它,将有损它作为人类社会某种理想境界的引领式的价值。这对“香格里拉”来说,是破坏,而不是建设。 其次,退一步说,根据《消失的地平线》原文提供的线索,“香格里拉”的位置是在西藏高原某个不为人知的深谷中,不是在滇西北。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另文论述。再次,印控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巴基斯坦的Hunza山谷(希尔顿唯一到过的也自称是“香格里拉”的地方)、尼泊尔、不丹以及中国西藏的察隅、波密、林芝,滇西北的丽江市、怒江州,以及川西的稻城,还有藏西、藏北地区,都可能经由外国探险家的记录而成为希尔顿创作“香格里拉”的原型素材。迪庆州“抢注”“香格里拉”而独占天下九分月色,只能说明迪庆州在商业竞争中鞭先一着而已,而要说到自然人文资源的状况,只能说上述地方各有各的特点和长处,但它们离小说中的“香格里拉”在表象和内在气质上都有距离。 【谬误2】“香格里拉”是中甸藏语方言,意思是“心中的日月”,它的英文是Shangrila。 迪庆州官方引述一些“专家”的考证,认为“香格里拉”源自中甸藏语方言。其中的“香”,藏语意指“心”;“格”相等于汉语助词“的”;“里拉”则是“日月”的意思。合起来,“香格里拉”就是“心中的日月”,而Shangrila也就应当读成:Shan-g-rila。 这是对希尔顿原著的公然篡改。“香格里拉”的英文是Shangri-La,希尔顿在小说中明明白白地提到,La在藏语中指“Mountain Pass”(山口)。在西藏高山地区及克什米尔一带,以“La”为后缀的地名有很多,多是指崎岖山岭中的通道(山口)。“香格里拉”的意思就是一个名叫“香格里”(Shangri)的山口,它只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一个普通的藏语地名罢了,并没有什么微言大义在里头。 笔者并不否认迪庆州有“香格里拉”的一些影子,但某些人实在是没有必要为了证明迪庆州就是“香格里拉”,就牵强附会地捏造一些虚假的证据,把Shangri-La的意思篡改成“心中的日月”,好与迪庆藏语方言中的某个词汇的含混读音相吻合。 【谬误3】“香格里拉”就是“香巴拉”。 在关于“香格里拉”的流行言说中,把“香格里拉”与“香巴拉”等同起来,说“香巴拉”在中甸方言中的读音就是“香格里拉”的例子比比皆是。 “香巴拉”是藏传佛教和苯教共有的一个古老语汇,指一种人神共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净土,是“位于遥远北方的极乐世界”。对于西藏人来说,“遥远北方”、“遥远的香巴拉”究竟在哪里?是在东南方向的自称“香格里拉”的迪庆吗? 藏学研究者张庆有在《香巴拉——藏传佛教理想净土》(《西藏艺术研究》,1997.2)一文中,援引藏族学者阿莽班智达的话说:香巴拉是人类持明的圣地,位于南赡部洲的北部,其地形是圆的,状如八瓣莲花,中央是王宫。张文还指出:藏传佛教各派的高僧、大德们都认为,在冈底斯山主峰附近的某个地方,有个叫“香巴拉”的神秘所在,香巴拉历代法王掌管着由960万个城邦所组成的幸福王国。张还引述了藏族学者曼隆古鲁、曲杰觉丹扎巴合著的《香巴拉道路指南》中的观点:香巴拉在西藏的西南方,印度北方邦的北部某处,可能是雪山环绕的一处神秘世界,也可能在地球附近的某个空间(即不在地球上)。 所以,“香巴拉”的可能“位置”,或是在藏人居住地的“遥远北方”,或是在“西藏西南方”,或藏西冈底斯山附近,或是不在地球上,或是按一种流行的说法——在每个人的心中。总之没有线索把“香巴拉”指向西藏东边汉藏交界处的迪庆。 “香巴拉”与希尔顿杜撰出来的“香格里拉”也没有关系。综合藏传佛教对“香巴拉”的描述,“香巴拉”与“香格里拉”有许多不同: 1.地貌、幅员不同。香格里拉:喇嘛寺并不在谷地中心;香巴拉:同心圆状的庞大王国,国王的王宫位于中心位置。香巴拉是宽阔大地,香格里拉是狭长山谷。 2.人文状况不同。香格里拉:人口只有数千,甚至有一些凄清之美;香巴拉:有无数城邦,人口众多稠密,热闹繁华。 3.政治体制不同。香格里拉:松散式治理;香巴拉:中央集权式的君主体制。 4.文化格局与文化理念不同。香格里拉:文化上汉藏合璧、中西合璧,多元文化共存;香巴拉:恶狠狠地发誓要肃清异教徒而建立纯粹的佛教王国。 5.词汇含义不同。“香格里拉”按迪庆官方的解读,是藏语“心中的日月”之意;而“香巴拉”在藏语中意为“北方极乐世界”。 6.统治者不同。“香格里拉”是西方人杜撰的乌托邦和对东方的想象,是一个“西体中用”的杜撰物,“香格里拉”的领导人及其继承人都是西方人;而“香巴拉国王”的血统源于印度和西藏。 很明显,在藏人中世代流传的“香巴拉”和西方人希尔顿在20世纪30年代杜撰出来的“香格里拉”,根本是两回事。 【谬误4】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和中华民国奇女子刘曼卿的游记中已经说了,迪庆的中甸地区就是“香格里拉”。 首先,洛克游记中“最像”“香格里拉”的地方不是在中甸而是在川西稻城附近。 其次,洛克写游记时,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尚未问世,洛克如何会说稻城或中甸就是“香格里拉”?还有人说洛克1931年在美国发表的旅行记已确认亚丁就是“香格里拉”,笔者对此表示怀疑:洛克那时知道有“香格里拉”这个地名吗?更为重要的是,“香格里拉”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景观的表象,而在于精神、人文方面的纯洁与和谐。而在洛克的游记中,稻城附近是土匪横行的地带,他要全副武装的纳西族人护送并准备许多礼物笼络当地的军阀匪盗,这哪里像是一次“香格里拉之行”? 按下稻城不提,再看迪庆。许多“迪庆派”还热衷于引用刘曼卿(20世纪30年代初入藏)的《康藏招征续》“中甸”条目里对中甸风光的赞叹——“恍若武陵渔父,误入桃源仙境”等等,用来证明“香格里拉就在中甸”。然而他们却不敢直面“中甸”条目中也提到的“全城街道共只两条,牛马杂沓,泥泞不堪,积臭令人掩鼻”的恶劣的公共卫生环境,以及刘曼卿后面的发问:“将谓中甸人民果真长年居于桃源仙境欤?是又不然”。 《康藏招征续》中还如实地叙述了中甸盗匪横行的情况,在归化寺(今松赞林寺)内,有枪八九百枝;而“本自卫之本能,中甸遂亦家家购置枪械”。这种家家户户乃至松赞林寺都购置枪支的乱象,能让人有“香格里拉”之感么? 无论是刘曼卿,还是约瑟夫洛克,他们的游记不仅不能证明“香格里拉并不遥远”,反而只能证明“香格里拉仍在远方”。 从这一点上看,希尔顿在小说中把他的“香格里拉”安放到远离人类是非之地的西藏高原深处,是非常明智与符合逻辑的。西方人对中国的美好想象,在全球信息传播不断增强的20世纪30年代,在当时中国社会的东方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中国的阴暗、落后面已越来越为外界所知的情况下,已经不可能落脚在中国内地和汉藏边境了。就像躲避大洪水一样,西方人关于中国的美好想象的尾声,只能落脚到西藏高原上的神秘无人处。 【谬误5】书中金字塔一样的卡拉卡尔雪山,就是迪庆州的卡瓦格博雪山。 “迪庆派”或“稻城派”还有一个论据,即他们当地有像《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线条笔直的“金字塔形雪山”。如果仅从雪山形状来说,在西方比洛克名气更大的斯文赫定同样也描述了中亚、藏西多座标准金字塔式的雪山,并且世界上最像金字塔的雪山,可能谁也比不过藏西地区的冈仁波齐神山(赫定的游记曾描述过这座神山)。巧的是,按藏传佛教的一种说法,金字塔形状的冈仁波齐附近,就是进入世外桃源“香巴拉”的入口。 不少专家都认为迪庆州德钦县的卡瓦格博雪山就是书中的卡拉卡尔雪山,并把这一点作为“香格里拉”在迪庆州的一个重要证据。他们还挖空心思进行了论证:一,卡瓦格博雪山很像小说中金字塔形状的卡拉卡尔雪山;二,卡瓦格博在德钦方言中就读作“卡拉卡尔”。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不同意见: 首先,2003年笔者转山时曾看到卡瓦格博的清晰轮廓,果然神态不凡,气质尊贵,但如果说它像金字塔,那一定是立体几何没学好。它的山形线展开的角度有120度,像一把倒悬打开的折扇,根本不像小说中那种方方正正的金字塔。 其次,卡瓦格博雪山和“卡拉卡尔雪山”的山名含义相差甚远。卡瓦格博在藏语中是“白色雪山”的意思,卡拉卡尔在小说中则是当地藏语方言“蓝色月亮”的意思,这一白一蓝,如何能扯到一起? 至于当地方言把“卡瓦格博”读成“卡拉卡尔”,且不说两者读音差别极大,当地方言是否真的把“卡瓦格博”读成“卡拉卡尔”也有待查证。 我倒是觉得,希尔顿创作出的卡拉卡尔雪山,可能借用了包括斯文赫定在内的西方探险家对冈仁波齐神山的描述。这座遗世独立的金字塔形的神山在西方太有名了,希尔顿不太可能不知道这座雪山。 冈仁波齐可能是世界上最像金字塔的一座雪山,它也是一座世界性的神山,同时被藏传佛教、印度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等大江大河均发源于此。因此,冈仁波齐确实很符合希尔顿对卡拉卡尔雪山内在精神的描述——它像一座伟大的、神性的灯塔,照耀着“香格里拉”,照耀着世界。 让香格里拉安身于想象之中 至此笔者小结如下: 希尔顿对“香格里拉”的描述,很可能参考了多位西方探险家的相关记录,而其在现实中也必有多个原型,但显然任何一个原型都无法从表象、气质上呈现完整的“香格里拉”——即便是所有原型加起来也不够,因为“香格里拉”中还有一些元素是来自希尔顿的文学想象和他独到的政治观念。把“香格里拉”锁定在某个具体的州县,纯属炒作和夸大。 小说的素材不仅可能包括西方探险家对滇西北和川西的描述,也可能包括西方探险家对藏西、藏东南、克什米尔、尼泊尔、不丹等地的描述,包括他们对喜马拉雅山区、喀喇昆仑山区和昆仑山地区的描述。 例如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它很早就被西方人看作是“香格里拉”,在北有喀喇昆仑、南有喜马拉雅的闭锁环境中,有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共处的特征,并且有不少以“La”作为后缀的地名。在希尔顿创作《消失的地平线》之前,拉达克的美丽与宁静已为许多西方人所熟知。 此外,希尔顿没到过中国,但未必没有到过与“香格里拉”相似的地方,因为仅凭二手资料难以有书中那刻画入微的描写。事实上,1931年希尔顿曾来到巴基斯坦北部一个美丽、原始、遥远的雪山谷地——Hunza,它位于世界上三大山脉——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兴都库什的交汇处,风景奇美,居民普遍长寿。关于上述情况,可参看与Hunza Valley有关的英文网站。据此我们可以猜测,Hunza山谷可能给了希尔顿创作“香格里拉”最直接的灵感。从小说中也可看出希尔顿对巴基斯坦北部山区比较熟悉,所以他会让小飞机在那里着陆加油,还提到当地的帕坦人。在游历Hunza山谷两年后,希尔顿出版了《消失的地平线》。所以,“稻城派”切莫对“迪庆派”不服气,“Hunza派”才最感不平呢! 尽管有许多地方宣布自己是“香格里拉”,但唯一将原先地名改为“香格里拉”的,只有云南省迪庆州的中甸,那里还有世界上唯一以“香格里拉”命名的机场。笔者承认迪庆有些“香格里拉”的影子,但通过政府行为命名自己是“香格里拉”似有不妥。“香格里拉”这一藏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共有的无形文化遗产,让它继续存在于想象和传说中,或许更有价值。 在关于“迪庆—中甸”就是“香格里拉”的种种论证中,充满着强词夺理、牵强附会和以讹传讹,充斥着权力运作和商业投机。关于“香格里拉”与“香巴拉”,松赞林寺和“香格里拉”喇嘛寺,卡瓦格博与卡拉卡尔,我们只要细心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它们相差实在太远。可是我们这个社会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人以讹传讹,或附和“主流话语”?我们应当对此作出反省。

F. 洛克在1920-1935年美国国家地理上发表了有关中国的文章,那是哪几期

探索神秘的群山好象是第五期,其他的不知道

G. 丽江这个村子全是石头,美国植物学家在此旅居27年,终生未婚呢

丽江,许多人只知道丽江古城和木府,却不知距离丽江古城大约十八公里的地方,玉龙雪山南麓有个地方叫玉湖村,玉湖村的纳西语叫做“巫鲁肯”,译为“银石脚”,即雪山脚下的村庄。

左起第一个为约瑟夫·洛克

对于玉湖村,他曾在著作中这样写道:“巫鲁肯,一个环境优美,巫鲁肯,坐落在纯净的丽江大雪山山脉山坡上的小村子,雪山主峰扇子陡,犹如保护神似的保护着它”。

甚至去世之前,他仍挂念着回到这里,并在给挚友的信中,写到:“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会重返丽江完成我的工作……我宁愿回到玉龙雪山的鲜花丛中死去,也不愿孤独地呆在夏威夷四面白壁的病房里等待上帝的召唤。”

H. 被誉为“香格里拉之魂”的稻城亚丁,当初它究竟是如何被发现的

说起稻城亚当的发现,还要从一个美国探险家说起。在20世纪美国的一位名叫约瑟夫洛克的探险家,在中国进行探险的时候,发现了稻城亚当,并拍了很多照片,后来他回到美国,将这些照片发表在了《国家地理杂志上》。这也是稻城亚当第一次被外人所知道。后来一位名叫吕玲珑的自由摄影家,出版了一个画册——《在那遥远的地方——稻城》。从此,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稻城亚当这个地方,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这里观赏。

这便是被誉为“香格里拉之魂”的稻城亚当。我想一个人有生之年如果能够有幸到这里看一看这里的风景的话,那真的是人生中最壮观的一件事情了。

I. 求瑟夫.洛克在国家地理杂志发表的稻城亚丁的照片

杂志时间如果过了那谁也不知道啊!这我也没办法!上次我看过这个杂志!不过内容我忘了!
抱歉了啊!

J. 怎么在中国地理杂志投照片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是科学传媒,是一本提供科学话题和谈资的杂志。她用精准、精彩、精炼的图文语言讲述社会热点、难点、疑点话题背后的地理科学故事、
首先,到中国国家地理官网:http://www.dili360.com/ ,进行用户注册。
然后在首页点击“投稿”
注意事项:
1投在这里的稿件,是向中国国家地理网投稿!我们审核通过并录用后,将呈现在您的个人专栏里,也可能将推荐到中国国家地理网的相关页面及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各平台上(微信、微博、手机报等),会注明来源和作者,但不支付稿费。

2对于投稿,我们若要对标题、内容、说明等进行编辑和修改,将会与您取得联系,并且征得您的同意和认可。所以请在下面留下姓名、电话、QQ等联系方式,便于中国国家地理网能在第一时间联系到您,和您沟通稿件情况。投稿稿件一般会在10天内完成收录,并通知且认证该稿件作者。对于没有被中国国家地理网收录的稿件,我们不一一通知作者。
3如果中国国家地理旗下三本纸刊《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和《博物》对您的选题感兴趣,相关编辑人员会主动联系您。
4我们会定期对部分优秀稿件予以奖励(分500元、300元、200元/篇三档),并会不时对优秀作者提供各种赞助奖品。需要说明的是,能获得奖励的投稿毕竟是少部分。
5没有体裁限制,但要求原创,抄袭、转载、软文一律绕道。我们不排斥一稿多投,但更欢迎独家首发稿件。
6如果需要就文章、图片等被忽略、被编删事宜需要与中国国家地理网编辑直接交流,邮件:[email protected] 或致电:010-64865566-209/230。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