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人开创了中国天文地理
A. 汉朝天文成就
中国早在汉朝就和外星人接触的历史记载?
吕迁,是一位天文学家,晚年担任过江陵县令,葬于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九月
汉武帝元光元年,吕迁任江陵县令。
六月初四,吕迁偕子吕不茂与同窗好友邓可,自江陵城南门乘客船赴西陵游玩。
初五夜,吕迁在客船上观天象,发现房宿中有一客星, 大如钱,五光十色。
初六,船抵夷陵码头。吕迁三人登岸投宿。
几日后游至一处,但见群峰叠错,飞泉似雪,苍松碧翠。吕不茂取出笔、帛,吕迁、邓可吟诗作画,兴致极浓。
吕迁忽闻一声自地下传出,便俯首细听。邓可、吕不茂见状,亦来倾听。此声初如蛇行草中,后如闷雷滚滚。突然一小丘自足下鼓起,吕近三人摔倒在地。三人爬起急退之。
吕迁往小丘山定睛一看,缕缕青烟咝咝作响,道道红光、金光直冲云霄。随后,有带瓣之铜球出于土。钢球直径约三尺余,其上有星八百余颗,金光四射,状如浑象。吕迁细观之,球上有参宿七星,形似一鼎。
吕迁与邓可欲将铜球取出,用尽平生之力,分毫未动。 盖因铜球紧固于瓣壳,瓣壳深置于土中之故。吕迁怕铜球复入土,急唤其子取来笔、帛等物,速将铜球上诸星—一临摹绘制于帛上。
吕迁绘毕,铜球果复入土不见……
迁曰:“吾死之后,当葬此铜球之旁。”“日后复出, 与尔等具得重见焉!”
B. 汉朝人我国第一位女天文学家是谁
汉朝人,我国第一位女天文学家是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女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十四岁嫁同郡曹世叔为妻,故后世亦称“曹大家”。
班昭博学高才,其兄班固著《汉书》,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东观臧书阁,续写《汉书》。其后汉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为老师,号“大家”。邓太后临朝后,曾参与政事。
(2)汉朝人开创了中国天文地理扩展阅读:
班昭出生在这样的书香世家,自小跟随哥哥们熟读史书,还掌握了大量的天文地理知识。班昭十几岁就出嫁了,生有两个孩子。丈夫早死,班昭时刻记得规避自己的德行。
她还写出了女戒,影响了后世一千多年的古代女子的行为准则。她主张男尊女卑,女人要看清自己的卑微地位,顺从丈夫,侍奉婆婆。
班昭倡导的女性观念,成为了中国古代妇女的行为准则,《女诫》作为“女四书”之一,极大地禁锢了女性的思想和自由,影响了中国历史一千多年。
东汉和帝仰慕她的才华,让她到宫里给妃子们上课讲学,妃子们都十分尊敬她。后来,和帝驾崩,邓太后专权,还请班昭入朝为官。邓太后深感自己无力为政,每有大事,都要问询于班昭。
有一次,邓太后的哥哥,当时是位将军,要告老还乡,太后不准。班昭上书说,古人最爱推行谦让的美德。伯夷叔齐互让国君之位,太伯让位给季历,因此他们都能名扬后世。
太后不准将军回家,倘若事后,他们在军中稍有差池,就不负美名了。太后听后,才准将军他们辞官回乡。
和帝在世时,她的哥哥班超出使西域已经有三十年,他让儿子给和帝带来一封信,思乡之情溢于言表。班昭可怜哥哥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到老还不能叶落归根。
就上书皇帝,请求调遣哥哥回家。皇帝感动不已,准班超回家安度晚年。想那班昭诗赋俱佳,宫中常有进贡来的奇珍异宝,皇帝每每让班昭来即兴吟诗一首。
班昭为邓太后治理国家,尽心尽力,其见识不输男人。邓太后由她辅佐,稍感安慰。班昭与太后亦师亦友,那个时候班昭已经年过半百了。太后需要的时候,不让须眉。
国家盛平的时候,她就去修书,韬光养晦,从不奢望大富大贵,官倾朝野。欲是这样,太后越是敬重她。在她死后,太后着素服为她哀悼,这待遇也是很高了。
班昭的儿子沾了母亲的光,被邓太后赏了官职,年老体迈的班昭跟随儿子去上任,看遍沿途风景,忆起先辈古人,她写下了东征赋,也是由父亲班彪写下的北征赋而仿写。
班昭终生成就巨大,汉书,女戒,东征赋等等,甚至她还续写了哥哥班固未完成的天文志,这种需要大量数学验算的史书水准,颇伤脑筋,她也完成了。
C. 古代人对于科技。天文。地理。农业的涉及及成就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一 天文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名著简介
具有辉煌成就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孕育了丰富的天文典籍,古代天文学家以他们饱蘸知识的笔墨写下了许多著名的篇章,给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天文学遗产。
历法著作
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包括年、月、日、时、节气的安排,还包括日、月、行星运动,交食,晷影,漏刻,恒星出没,天空分区,等等。因此,中国古代历法有现今天文年历的性质。
现在保留下来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夏小正》相传是夏代(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历书。其中记载有人们由观察天象和物候决定农时季节的知识。它原是《大戴礼记》中的一篇,后来单独成册流传。据考证,正文只有四百多字。就天文知识来说,它按十二个月的顺序记述了每月的星象,如早晨和黄昏出现在南方的星星,北斗柄的指向,银河在天空的位置,太阳到了恒星间什么地方等。此外还有每月的气象、物候以及应该做的农事和政治活动。例如:“正月,启蛰,……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这里“鞠”和“参”都是星名,“斗柄”就是北斗七星组成勺子形的把子。这部书是否夏代的历书,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但它至迟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已经成书,而且根据书中反映的天象等情况,说明确有更早时代的资料。
自汉代(公元前205年到公元后220年)起,就有完整系统的历法著作留传到现在,包括在各历史朝代中颁行过的和没有颁行过的历法共约一百种,绝大部分收集在《二十四史》的《律历志》中,这是研究中国历法的资料宝库。现择要略作介绍。
《三统历》,西汉刘歆(?-23)作,一般认为是根据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邓平、落下闳等人创作的《太初历》稍加修改而成。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历法,后世历法的基本内容这时大体都已具备。《三统历》共有七节:统母,纪母,五步,统术,纪术,岁术,世经。统母和统术讲日月运动的基本常数和推算方法,包括回归年、朔望月长度、一年的月数、交食周期、计算朔日和节气的方法等;纪母、纪术和五步讲行星的基本常数和推算方法,包括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运行动态、出没规律、预告行星位置等;岁术讲星岁纪年的推算方法;世经讲考古年代学。《三统历》还明确规定,以无中气的月份置闰,并选取一个“上元”作为历法的起算点。《三统历》的这些内容,对后代历法影响极大,有的沿用至今。清代学者钱大昕(1728—1804)、李锐(1773—1817)、董佑诚(1791—1823)等人都曾对《三统历》做过详细研究,日本、法国学者还把它译成日文和西方文字。
《乾象历》,汉献帝建安十一乍(公元206年)刘洪(约135—210)作。它对月亮运动的研究有了新进展,首次提出月亮近地点的移动(过周分),从而算出近点月长度,并在一近点月里逐日编出月离表,又首次提出黄白交角是六度(兼数),首次提出交食计算中推算食限的方法,这些都对后代历法影响很大。
《皇极历》,隋文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刘焯(544—610)作,未颁行。《皇极历》考虑太阳和月亮视运动不均匀来计算日月合朔的3 时刻,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①。为了求得任意时刻的定朔改正值,又创立了任意间隔二次差内插法的公式。这在中国天文学史和数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后代历法计算日月五星运动使用的内插法多继承《皇极历》的方法并继续发展。
《大衍历》,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僧一行(683—727)作,后经张说(667—730)和陈玄景整理成文,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颁行,使用到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传入日本,在日本使用近百年。《大衍历》结构严谨,条理分明,共有历术七篇,讲具体计算方法。另有历议十二篇(其中略例三篇),讲历法的理论问题,是一行为《大衍历》写的论文,通称《大衍历议》。《大衍历》的制定是从制造仪器开始的,经过实际观测确定基本天文数据,这是科学的方法。经过《大衍历》的制定,对太阳月亮运动不均匀现象有了正确全面的了解。通过实际观测,破除了一千年来流传的“寸差千里”的谬说。在计算方法上,《大衍历》创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的公式,比起《皇极历》来又是一个进步。
《授时历》,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郭守敬(1231—1316)作,次年颁行。明代《大统历》继续用它的方法,前后共使用三百六十多年,是古历法中行用最久的,也是在天文数据、计算方法各方面发展到高峰的一种历法。中国古典系统的历法到此为止,以后就有西方天文知识传入并影响到历法的编算。现存《元史·历志》里的《授时历经》上下篇是郭守敬在王恂(1225—1281)初稿基础上重新编定的。当时《授时历》虽已颁行,但各种数据用表、推步算法没有定稿。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王恂不幸去世,由郭守敬一人主持完成。他“比类编次,整齐分秒,裁为二卷”。《授时历》共有七部分,内容相似于《大衍历》;但采用等间距三次差内插法计算日月五星位置,又用弧矢割圆术和类似球面三角的方法根据太阳黄经求它的赤经赤纬,这两种方法在天文学史和数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目前,有许多中外学者在对《授时历》进行研究。
《崇祯历书》,明末徐光启(1562—1633)主编,李天经(1579—1659)续成,从崇祯二年到七年(公元1629年到1634年)前后共用五年时间完成。它从多方面引进了欧洲古典天文学知识,内容包括天文学基本理论,三角学,几何学,天文仪器,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运动、交食,全天星图,中西单位换算等,共四十六种,一百三十七卷,采用第谷(1546—1601)的太阳系结构系统,计算方法中翻译了哥白尼(1473—1543)《天体运行论》中的许多章节,还有开普勒(1571—1630)《论火星的运动》一书中的材料,历法计算中不用中国传统的代数学方法而改成几何学方法,这是中国天文学史和历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开始向近代天文学转变。
明末未能根据《崇祯历书》来编算民用历书,清代开始使用根据《崇祯历书》编算的历书——《时宪历》,直到清末。在《四库全书》中有一百卷本的《西洋新法算书》是传教士汤若望(1591—1666)根据《崇祯历书》删改而成的。
天文星占著作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星占术曾超过它独有的作用。正是因为星占术的需要,古代许多星占家大量观测记录天空现象,编写星象著作,其中包括许多天文知识。所以中国古代不少天文著作都同星占术结合在一起。
《石氏星经》是现在见到的最早的一本天文星占著作,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魏国石申所著。书的原名叫《天文》,内容涉及太阳、月亮、行星、交食、恒星、古代天文名词、宇宙概念等多方面,尤其是恒星部分价值更高。①
《五星占》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份帛书,专讲五大行星运动和一些天文知识,共有九部分,八千字。书大约写于汉文帝前元年间(公元前179年到公元前164年),书中对五大行星运动有详细的描述,成为后代历法中“步五星”工作的先驱。书中对金星、土星的会合周期定得比较准确,对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七十年间木、土、金三星的动态有逐年的记载,这是研究古代行星问题的一份重要资料,受到了中外学者的广泛注意。
汉代还有两本重要的天文著作应该提到,这就是《天官书》和《周髀算经》。《天官书》是《史记》中的一篇,公元前一世纪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著,可算是当时有关天文知识的总结。尤其是恒星部分记录了当时所认识到的全天恒星,共九十多组名称,五百多颗星,是关于全天恒星的最早一篇完整文献。后来许多恒星的命名都受它影响。《天官书》内容除恒星外,还有行星、分野、日月占候、奇异天象、云气、岁星纪年、天象记录和占验等,是研究秦汉天文学乃至先秦天文学的一篇权威性文献。《史记·天官书》开创了后代史书中撰写天文志的传统。《二十四史》中有十几篇天文志,为研究中国天文学史提供了系统全面的资料。其中李淳风(602—670)所撰《晋书·天文志》,内容丰富全面,已被翻译成英文,在巴黎出版。
《周髀算经》,成书于西汉后期公元前一世纪,作者不可考,是《算经十书》中的一部,名曰算书,实际上主要是一部天文学著作。书有上下两卷,重点讲述当时的一种宇宙结构学说——盖天说,详细阐述盖天说计算天地结构、太阳视轨道大小、周天里数、北极璇玑的方法,还有圆形盖天式星图的制作等等,是有关盖天说的一本系统详尽的典籍。
《步天歌》是一本以诗歌形式介绍全天恒星名称、数目、位置的天文学著作,相传是唐代王希明撰,丹元子是他的号,所以有时也称《丹元子步天歌》①。诗文七字一句,有韵,把全天恒星按三垣二十八宿的分区法编在诗句中,读着诗句就好像漫步在点点繁星之间。“句中有图,言下见象”,便于辨认和记忆全天恒星,是古人学习天文学的必读书。在宋代重修的《灵台秘苑》一书中又把步天歌配上星图,星空景象更加清晰明了。
《灵台秘苑》原是北周庾季才撰,据《隋书·经籍志》载,共有一百二十卷,现在见到的只有二十卷,北宋王安礼等人重修。书中有三百四十五颗恒星的赤道坐标值,是我国现存第二份星表,它的观测年代是北宋仁宗皇佑年间(公元1049年到1053年),这对研究宋代的恒星观测很有帮助。
《开元占经》,一百二十卷,唐代瞿昙悉达撰,成书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到十四年(公元718年到726年),所以又称《大唐开元占经》。唐以后失传,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安徽歙县人程明善在古佛像腹中偶然发现,始得再次流传至今。它是一本唐以前天文星占著作大全,把当时能见到的古代七十多种天文星占书按内容分别摘录编撰,内容涉及天文星象、气候、奇异现象等各方面。天文方面有名词解释,宇宙理论,日月行星运动,二十八宿距度,甘德、石申、巫咸三家对全天恒星名称、星数、位置的描述和占验,包括有石氏的恒星星表。此外还有当时使用的《麟德历》、作者翻译的印度《九执历》和其他十六种古代著名历法的基本数据。这一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唐代以前天文学史的重要资料。由于《开元占经》的辑录,许多古代失传了的天文星占著作的内容得以保存下来,就凭这一点,《开元占经》也是一本极有价值的书。
唐代另一本天文星占著作《乙巳占》是李淳风所著,也摘编了许多现已失传的古代星占著作的片断,包括天文、气象、星占,内容也很广泛。明代还有一本《观象玩占》,作者不可考,也是天文星占书中一本有价值的著作。
天文星占著作有一些迷信的成分夹杂在中间,作为糟粕固然应当扬弃,但透过大量的天文现象和奇异天象的记载,使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上许多有价值的天文事件,如新星超新星的爆发,彗星的出现和分裂,流星雨的变迁,变星的光变,日食景象,黑子日珥日冕在历史年代中的变化,行星运动,地月系的变迁等,这对现代天文学的理论研究有很大的价值。在《二十四史》天文志和其他天文星占书中保留了大量古代天象记录,为现代天文学研究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古代信息,全世界的天文学家都非常珍视它,由于这些古代资料的现代利用而形成了一门新的天文学分支——历史天文学。这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现在特别受到全世界科学界重视的原因之一。
D. 他是个汉朝人,他开创了中国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发明地动仪,他是谁
地动仪是东汉时期的张衡发明的,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测量地震的仪器。
2、张衡出发明地动仪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文学家,他的《二京赋》也是比较著名
E. 汉朝有哪些成就
汉朝的科学技术成就:
1)确切诞生了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可能火药的诞生也在汉朝;
2)瓷器也在汉朝诞生,这是中国对世界的礼物;各种手工艺品在汉朝发展很快;
3)纺织技术得到改良,丝绸等广泛使用;
4)冶炼技术得到改良,冶铁工艺已经非常发达(这要感谢张骞出使西域);
5)水利技术得到发展,汉朝治水比较成功,很少有水灾;
6)医学得到长途发展,出现了华佗,张仲景等名医,中医已经比较完备,也出现了“动手术”这样的“西医”,血液循环原理也被发现,这比欧洲早了将近1000年;
7)包括数学在内的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历法和天文。
8)很多机械原理被广泛应用,例如轴承,曲轴连杆,转动变直线运动的装置等等,这比欧洲早了至少500年;
9)建筑学得到完善,据说有了具体的建筑规范和标准,就好象现在的国标。
教育成就
西汉的教育,最突出的是汉武帝时代始兴的儒学教化,它深刻地影响从此以后的中国教育和伦理。
前140年,汉武帝对讲求事功的儒学大感兴趣,即重用儒者赵绾、王臧等为公卿,变寡欲政治为多欲政治,提升儒教,压抑黄老之学。大儒董仲舒乘机脱颖而出,援引“春秋大一统”之精义,提出著名的“天人三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继承儒家重教化的传统,认为子孙长久安宁应归功于礼乐教化,所以帝王必须以教化为大务。受其建议,武帝遂立大学、设庠序,罢黜秦朝所立各家博士,专立儒学之《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学术的道路从此限定只有经学一条了。武帝令丞相公孙弘等制定设立太学方案,规定五经博士教授的学生,每经10人,全国共50人。选择18岁以上,仪状端正者充之。期年后,可做文学掌故和郎中。这以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成帝时,博士弟子增至三千之众。
后来,西汉政府特许郡国县官挑选少年入太学旁听。同时在各地设庠序之学以“崇乡里之化”。至西汉末,全国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时的大创造,此后,孔子“学而优则仕”的主张便作为正式的文官制度得以确立。道德教化为基础的察举、征壁与潜心攻经,成为入仕升官的两条途径和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巨大支柱。
东汉时,太学有更大规模的发展,太学士多达3万,《论语》、《孝经》是必修课,方式一是大班上课, 二是高年级辅导低年级,主要靠自学,年限不定,可兼习他经,鼓励通材,有的学生如张衡、崔瑗还研习科学。灵帝时设鸿都学门,是一所国立文艺专科大学,仅习辞赋、小说、绘画等技艺,为我国历代专门学校创建开了先路。
此外,汉代民间私学兴盛,学生多者上千。 有的相当于大学,称“精舍”或“精庐”,有的相当于小学,称“蒙馆”或“书馆”。教师中有不少古文经学派的著名学者,如马融、郑玄等,他们治学严谨,注重考据训诂,成为后世所谓“汉学”的主要代表。
文学成就
在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为以后两千年正史的编纂提供规范。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班固所编写的《汉书》分为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全书体例仿效《史记》,惟改“书”为“纪”,废“世家”入“列传”,还开创了刑法、五行、地理、天文、艺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断代史。更是成为了以后历代王朝撰写本朝历史的范本。而两汉时期其他的史书还有《东观汉书》、《汉纪》和《吴越春秋》等。很多西方学者认为,汉代的作家所开创的史学标准,直到18世纪都一直领先于世界。 汉代在立国时用无为而治之法,文景时期,又用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儒家和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不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又坚持约法省简,务在安民。 而从汉武帝之后,统治者又确立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即先用德礼教化,教化无效再施之以刑罚。这种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成为汉武大帝以后汉王朝法制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汉宣帝曾有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便是这种思想的精辟阐述。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毁坏的很多文献书籍,通过汉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和发掘记录得以重现,包括五经当中的古文尚书,也是这时候发掘整理出来的。汉武大帝采纳董仲舒、公孙弘等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学术主流。由于不同学者对经书的理解与记忆都有偏差,学术也被分为不同流派。宣帝时期,在太学中立学官的,《易》有三家,《书》有三家,《诗》有三家,《礼》有一家,《春秋》有两家,共十二博士。东汉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到东汉晚期,古文经学走向发达,今文经学日益衰微。 汉政府设立乐府,搜集民间诗歌,即为乐府诗,后世的《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玉台新咏》中便搜集了不少汉代乐府诗,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是写成于汉代末年。赋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等均为千古传颂的文学名篇。汉代时期,隶书亦渐渐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写字体,而隶书的出现则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标点符号的雏形
汉初推行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出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局面,称“文景之治”
刘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推行了一些列新政策
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颁布“推恩令”
汉武帝派遣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
F. 中国历史上通晓天文地理的十大奇人,分别有事迹
第一:鬼谷子
鬼谷子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个传奇人物,乃至可以说他是我国历史上榜首奇人。不只他出名,连他帐下的弟子: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也是历史上相当有名的人物。听说他们其时将战国七雄搅了个翻天覆地,本领肯定是数一数二的。
第三:姜子牙: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800年周朝,
第四:张良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第五: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第六:诸葛亮
诸葛亮,古今中外,闻名遐迩。他是军事战略家,运筹惟帷幄,决胜千里。他神机妙算,奇策泉涌,智谋纵横,出神入化。如隆中妙对,巧借东风,赤壁之战,巧取四郡,奇袭荆州,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无不闪其智慧的光辉。
第七:李泌
李泌是唐朝中期的一位特殊人物,他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又是肃宗、代宗、德宗的顾问。
在安史之乱以及以后的动荡年代里,他深谋远虑,全局在胸,避开祸端,为国家解决财政困难、安定边缘地区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唐王朝的稳定和发展,是一位杰出的谋略家。
第八:赵普
赵普,北宋佐国良臣,他以孝行感动赵匡胤,以对局势的锐敏观察和果敢应变,导演了黄袍加身的好戏。他力劝太祖御驾亲征,迅速平定了众多割据政权。
第九:刘伯温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
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第十:范文程
范文程,初为大明生员,后努尔哈赤誓师南下,他沦身为奴。皇太极登位,范文程悟移人生,甚有政治家之见识。守遵化,突围力战,战功显著;行反间,功不可没;劝祥明军,乃得头功。
(6)汉朝人开创了中国天文地理扩展阅读:
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今沈阳)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
成就:完善官制
尽管文馆至天聪十年(1636年)三月才改为内三院正式建立大学士,但在此之前,范文程实际上已被皇太极当作相似此职之心腹内臣来使用,经常被召入宫,与皇太极密议军国要事。因而,当初编汉军旗时,廷议首推范文程。
后来任固山额真,而皇太极却不肯让其脱离文馆,曾下谕:“范章京才堪胜此,但固山职一军耳。朕方资为心膂,其别议之。”天聪九年(1635年)二月初七日,皇太极因汉官及诸生动以当即兴师伐明陈奏,认为此议不当,
系“不达时局之见”,“乃小人之浅见”,下谕给刑部承政高鸿中及文馆宁完我、范文程等人,对这种定见予以批判,指出此刻“人心未及安辑”、“城郭未及补葺”,不能盲目动兵。将来机遇到了之后,大军伐明,那时明帝如弃京而走,
或遣使求和,是追击逃帝,仍是攻击京城,是允和仍是拒和,对其公民如何安顿,对八旗贝勒等人之贪得之心,如何制止,等等重大问题,令范文程等“酌议疏奏”。
G.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朝代是哪个朝代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恐怕有点似是而非,“第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朝代”应当是西汉王朝。因为西汉建立以后,西汉区域的人被称为“汉人”,“汉人”这个名称也才产生。
H. 汉朝为中国版图作出了贡献吗
汉武复帝对中国版图的贡献,在制中国历史上无人能出其右,他巩固了河套,向北向西占领了漠南,河西走廊,青海。向南纳入了华南,越南北部,开发了西南。向东占领了辽东和朝鲜北部。在这些新征服的领土中,除了朝鲜北部和越南北部,都成为了中华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I. 汉朝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名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汉族,是上古传说炎帝(或神农氏)与黄帝(或轩辕氏)两个部落的后裔, 是在中国及海外华人占多数优势的民族。在历史上,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华夏部落经殷商周秦等等原位处中原边缘的夷人他者,在诸夏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本部,于汉朝形成自称为汉人的“文化共同体”。 汉族别称“汉人”、“华人”, “唐人”、 “秦人”、“桃花石” 等。到了近代以后“民族”一词传入中国,“汉族”便取代“汉人”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炎黄子孙”及“炎黄裔胄”皆曾被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国民党用来做为“汉族”的代称或另称, 现代则有龙的传人等称呼。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
中确立的。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汉族历经与各族的共处、迁徙、融合,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另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当地的华裔或华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