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
A. 描述山西省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和自然带
折叠位置境域
山西地势图山西是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区)的自然境界分明。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全境总面积为15.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6%。疆域轮廓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南北间距较长,纵长约682千米:最南端在芮城县南张村南,北纬34°34′;最北端在天镇县远头村北,北纬40°44′。东西间距较短,宽约385千米:最东端在广灵县南坑村东,东经114°33′;最西端在永济市长旺村西,东经110°14′。
折叠地形地貌
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最高点为五台山主峰叶斗峰,海拔3061.1米,为华北最高峰,有“华北屋脊”之称;最低点在垣曲县境内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山西境内主要山脉:太行山、吕梁山、恒山、五台山、中条山、太岳山等。山西境内有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长治、晋城、阳泉、寿阳、襄垣、黎城等盆地。
折叠气候
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暖温带、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4°-14°C之间。气温地区分布总趋向是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递减。北部和中部山地,年平均气温在5℃-7℃之间;五台山最低,仅-4℃。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在8~10℃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度达12~14℃。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1~26℃之间。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大同盆地为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节分布不均匀,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响很大,山区较多,盆地较少。
山西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外缘有山脉环绕。因而难于受海风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同时,又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北部比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冬季长而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夏季短而炎热多雨,盛行东南风,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5%-80%;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而干旱,蒸发量较大;秋季短暂,气候温和晴朗。[6]
折叠水文
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山西河流源于东西高原山地,向西向南流的属黄河水系,向东流的属海河水系。黄河流域在山西境内的面积有971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2%;海河流域在山西的流域面积5913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8%。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50条;属于黄河水系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丹河等142条,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2%;属于海河水系的有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81条,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8%。黄河沿山西境界流程968公里,汾河是山西境内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94公里。
B. 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差悬殊,西高东底的特点特别明显。川西贡嘎山海拨7556米,为省内第一高峰;川东巫山附近的长江河谷,海拨仅80米左右,两者相差7000余米。东西差异大,是四川地貌的总特征。大致经龙门山、大相岭、大凉山为界,以西为高原山,海拨都在3000米以上;经东为四川盆地,由海拨750米以下的盆地底部和2000米左右的盆周山地组成。
简 称: 川或蜀
面 积: 约48万平方千米
人 口: 8323万
省 会: 成都
民 族: 有汉、藏、回、羌等民族
地 形: 本省东部为海拔约5OO米的四川盆地,这里有富饶的成都平原。四川西部为高原山地,属青藏高原东缘,海拔3000-4000米。邛崃山、岷山一带设有卧龙等自然保护区多处。气候:复杂多样,盆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暖夏长。西南山区干湿度分明。川西北高原长冬无夏,较为干寒。年降水量约一千毫米
工 业: 四川省是我国内地综合性工业基地。成都电器、量具刃具,攀枝花钢铁、川中油气田、自贡盐化工、内江制糖、泸州和宜宾等地的酿酒工业等都很有名
农 业: 四川农业发达,号称"天府之国"。是我国水稻、小麦、油菜籽、甘蔗、黄红麻、桑蚕、茶叶、水果的重要产区。川西高原、山地分别为本省重要牧区和林区
地理位置: 地处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春秋战国时为蜀国地。秦代置蜀郡。汉属益州。唐属剑南道。宋置川陕四路。元置四川行省。明清起为四川省
管辖范围: 设重庆直辖市后四川省辖12地级市、4地区、3自治州,18县级市、124县、3自治县。其中有50余个市县对外开放
C. 山西省的自然 人文特征
一、 山西地理复环境的特点
第一,地形制完固。西、南两边为黄河天堑,东边是太行山,北边为长城、沙漠戈壁,凭山控水,据高负险,自古就有“表里河山”之誉,号称“最为顽固”。
第二,物产丰富齐备。具备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所需的所有资源,如:粮、棉、丝、盐、铁、煤、马、木材等。正是“北收代马之用,南资盐池之利”。
第三,处在农耕生产方式和游牧生产方式的交互地带。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大致分为三种:北部游牧,中部农耕,南部游耕。山西处在农耕生产方式和游牧生产方式的交互地带。
第四,处在汉族和游牧少数民族的交互融合地带。长期与北部的匈奴、蒙古族交互并存。
第五,与首都相邻。唐朝以前,首都主要在西安;五代以后,首都主要在北京。六大古都依次为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山西处在北京与西安、洛阳之间,这种屡在首都附近的政治地理特点,是其他任何一个省份所不具备的。
D. 山西省的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的东部,太行山的西侧,蒙古高原的南部,东西南北相邻的省区河北陕西河内南内蒙。山西东容部是太行山脉,西部是吕梁山脉,隔黄河西望陕西,南部是中条山脉,北部是燕山。全省北部有大同谷地,中部是太原盆地,南部是汾河谷地
E. 山西省无霜期和自然地理特征的关系
纬度,纬度越高无霜期越短。
地形,海拔越高,无霜期越短。
坡向,阳坡温度高,无霜期长
F. 描述下列10个省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黑 五大连池 长白山
宁 塞上江南 沙坡头 月牙湾
辽 有名的的大铁岭 赵本山老师专
山西 煤炭 尽善尽美属 水质不好
广东 革命的先头 黄埔军校
湖南 chairman 毛 湘西风景不错
重庆 朝天门 妹子漂亮
广西 桂林 西南山区
台湾 日月山 中间是山 四周平坦
吉林 真不知道啦
G. 13个地区及8个国家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
1)位置和范围:
①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四周分别被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包围。
②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世界第一大洲
世界上面积最广、跨纬度最多、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按照地理方位,亚洲可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和中亚6个地区。
2、地形与河流
(1)地形: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起伏大,四周高,中间低。
(2)河流: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围的海洋,形成众多的长河。
3、复杂的气候
亚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东、北、南三面临海。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同时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4、众多的人口
地广人多,人口约占世界总量的61%,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区。其中中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6个国家人口过亿。
5、多样的文化
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多个,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1/2。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分别各自创造了各自的文化。其中:亚洲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三个重要的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6、经济发展差异
日本是唯一的发达国家;东亚、东南亚的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先后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动了本国的经济发展;西亚波斯湾沿岸国家因石油出口而成为富裕国家。
H. 山西人文地理的有关知识
山西抄省因居太行山之西而袭得名。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300万人,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市、区。
I. 根据我国划分的四大地理区域,说出各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有何不同
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临渤海和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东南部,内蒙古、江苏、安徽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居住在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与南面临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2/3以上。本区的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汉族占大多数。区内的少数民族有30多个,其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桂、云、贵、川、湘、琼等地,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西北部。这一地区国境线漫长,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相邻。本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是地广人稀的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不足全国的1%。这里是中国藏族聚居的地区。西藏自治区同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相邻。
PS:南北主要在饮食、民居、交通、气候、服饰、语言等方面存在差异。南北方这些差异主要是由自然环境形成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气候中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决定的。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划分中国东部季风区南北方便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至于说人们常常将长江一线作为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这样的划分并没有多少道理可言。
现在很多人,特别是中原地区的人应该知道自己是属于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了。可能有两个人是同一个省的,但不一定是同一方的人。
在广东人的眼里,只要不是热带人就是北方人,所以两广、海南、福建、浙江南部和部分中南地区属于南方;
在东北人眼里,只要是长城以南就是南方人,当然山东人河北人在东北比较多,所以一般他们眼中的北方也包括京津和山东东部地区;
地理上秦岭、淮河一线是南北分界线,但陕西、河南、安徽和江苏南北却各占了一部分。这是因为满蒙统治者在划分省域时为了防止一省之人团结作乱而故意这样划分而起南北互相牵制之作用;
不谈血缘,如果以文化划分,则南北之分较为困难。语言和宗教一般代表了人群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归属,则可以从语言上归纳。北方地区的东北、京津、河北、山东部分(另外部分山西、部分陕西)语言上可以互相理解,生活习惯接近,可以称之为狭义的北方。如果从广义的北方人来说,长江以北几乎都是北方方言区,另外南京、杭州、东南和西南的部分主要城市也形成了北方方言的方言岛。
从血缘和基因分布上分析,那么广东人是正确的,除了我国热带地区(岭南、闽越、建瓯),那么其它人在基因上都是北方蒙古人种的后代,另外包括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1、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2、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3、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4、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5、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6、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7、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8、台港澳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等八个地区中,每个地区设一名或多名本省、区(直辖市、台港澳)赏石文化通史的主编兼撰稿人。
J. 中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 简短概括 然后最好有表格
1、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部,是中国的首都,也是全国的对外交往中心,中国最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和航空交通枢纽之一。战国时为燕国都城,故也称“燕京”。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约有一百六十六万平方公里,占了整个中国面积的六分之一。它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其人民政府所在地是乌鲁木齐市,简称为“新”。
3、陕西省,春秋战国秦国的所在地,故简称“秦”。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安市,丝绸之路起点,世界历史名城,钟馗刘海故里,华夏精神故乡之一。古长安,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陕西临潼是秦兵马俑的故乡。延安是著名的革命圣地。
4、山西省,西临黄河,东临太行山脉,位处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煤海”之称,因位于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因在战国时代为晋国领地,故简称“晋”,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是中国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山西文物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5、河北省因位于黄河北边而得名,在战国时期,河北的南部属于赵国,北边属于燕国,所以河北又成为燕赵之地,在古代它的部分土地属于冀州,故简称“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石家庄市,北戴河与承德均为避暑胜地,唐山是新兴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北省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农业大省、资源大省、交通枢纽、工业大省。
6、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南边,它是中国古代“九州”中的“豫州”,故简称“豫”,因居于天下之中,又称“中州”和“中原”。河南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洛阳市、开封市、安阳市和郑州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中的四个。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又是一个前进中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和新兴的工业大省、经济大省。
7、内蒙古自治区横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简称“内蒙古”,人民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意思是“青色的城市”。是蒙古族的发源地,煤炭储量居全国第一、稀土偖量世界第一。
8、辽宁省因省内有一条辽河而得名,简称“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沈阳市,另有计划单列市--大连市。有“钢都”鞍山。
9、吉林省位于东北平原的中心,简称“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长春市,是中国的“汽车城”,也是中国的“光学之都”。
10、黑龙江省有着“北大仓”(粮仓)之称,是中国最北和最东的省份,简称“黑”。人民政府所在地哈尔滨市,又称“冰城”,每年的元旦到春节期间,这里举办冰雕艺术节。
11、甘肃省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兰州市。简称“甘”或“陇”,古所辖地为甘州(现张掖市)和肃州(现酒泉市),是故甘肃。
12、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银川市。简称“宁”。
13、青海省因青海湖在其境内而得名,青海湖古代叫“西海”,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和咸水湖,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色的湖”。也是中国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宁市。简称“青”。
14、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即位于本区。从公元七世纪开始就与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经常往来,促进了藏族、汉族两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发展。简称“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萨市,在藏语中是“圣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这里一年四季晴空万里,日照时间长,人们把它叫做“日光城”。
15、云南省是中国西南边疆省份,同缅甸、老挝、越南三国相邻,简称“滇”或“云”。云南省有五十二个民族,是中国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所在昆明市,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闻名中外的“春城”。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气候温和,四季如春。
16、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贵阳市。中国最大的瀑布也是闻名于世界的黄果树瀑布位于离贵阳一百五十公里处的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自治县。仁怀市出产的茅台酒被列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也是中国的国酒。
17、四川省因物产丰富而被称为“天府之国”,简称“蜀”或“川”,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成都市。
18、湖北省因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简称“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汉市。水陆交通便利,被人们称为“九省通衢”和“江城”,夏季气温高,是“四大火炉”之一。
19、湖南省因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境内最大的河流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长沙市,夏季气温高,是“七大火炉”之一。
20、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因从唐代开始设江南西道而得名,又因为赣江是省内最大的河流,故简称“赣”。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南昌市,南昌是“四大火炉”之一。 景德镇是中外闻名的瓷都。上饶的三清山、圭峰则是世界自然遗产,九江有举世闻名的庐山即世界文化遗产。
21、安徽省出产“文房四宝”中的纸、墨、砚,简称“皖”,古有徽州和安庆二府,各取一字,乃为安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合肥市。
22、山东省因位于太行山以东而得名,在古代是齐国和鲁国的所在地,故简称“鲁”。人民政府所在地济南市,是中国著名的“泉城”。 另有一计划单列市--青岛市。
23、江苏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 。江苏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现南京)、苏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市,是著名的“六朝古都”,也是副省级城市。 江苏的经济,建筑和服务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24、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沿海的中段,简称“浙”(Zhè),境内最长的河为钱塘江,钱塘江曲折多弯,又名“折江”, “折”与“浙”谐音,是为“浙江”。人民政府所在地杭州市,风景优美,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另有一计划单列市--宁波市。
25、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南段,简称“闽”,因境内第一大河闽江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福州市,又称“榕城”,因城中榕树多而得名。另有一计划单列市--厦门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境内有“海上花园”与“钢琴之岛”之称的鼓浪屿是著名的旅游景点。而古老的泉州市是多元文化宝库,海峡西岸名城。
26、广东省位于中国南部沿海,简称“粤”。人民政府所在地广州市,有“羊城”之称,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广东三大民系是指广东汉族人里的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他们占了广东汉族人的大多数。广东集中了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 ,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广东GDP一直保持全国第一,成为改革开放的领头羊。
27、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因桂林在历史上长时间为省会,故广西的简称由此而来。人民政府所在地南宁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会议所在地。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辖区组成的北部湾经济区是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桥头堡。
28、海南省是仅次于台湾岛的中国第二大岛,简称“琼”,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口市。是中国最南端也是最年轻的省份。
29、台湾省与福建省隔海相对,是中国的宝岛,简称“台”,岛上居民以汉族为最多,他们的祖先大部分是从福建和广东迁居过去的,通用普通话、闽南话和客家话,风俗习惯和闽南差不多。最大城市为台北市,高雄市则是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
省级行政区名称由来及简称
1、北京市初称蓟,春秋战国时为燕都,辽时为陪都,称燕京,金、元、明、清至民国初期为都城。1928年设市,简称京。 2、天津市明初取天子津渡之间称天津并设卫,清为天津府治,1928年设市,简称津。 3、河北省因位于黄河以北而得省名。元属中书省,清为直隶,1928年始称河北省,简称冀。 4、山西省位于太行山以西,春秋时为晋国,元属中书省山西道,清为山西省,简称晋。 5、内蒙古自治区 清为内蒙古地区,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 6、辽宁省因境内有辽河而得名,清初为盛京,后改奉天省,1929年改辽宁省,简称辽。 7、吉林省因境内吉林城得省名,唐为渤海地,明为女真地,清末置吉林省,简称吉。 8、黑龙江省因边境大河黑龙江得省名,清初为黑龙江将军辖区,清末置黑龙江省,简称黑。 9、上海市相传吴淞江近海一段古称沪渎,宋设镇,始称上海,1920年设市,简称沪或申。 10、江苏省清初属江南省,后取江宁(南京)和苏州各一字,置江苏省,简称苏。 11、浙江省境内有大河钱塘江(旧称浙江)得省名,唐置浙江东西两道,始称浙江,清为浙江省,简称浙。 12、安徽省西周时皖山(今桂山)附近为皖伯封地,清初取安庆和徽州各一字置安徽省,简称皖。 13、福建省唐代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设“福建经略使”,南宋置1府5州2军,故称八闽,因境内最大水系闽江,故称闽。 14、江西省唐属江南西道,宋属江南东西两路,元置江西行省,清为江西省,因其境内有大河赣江,故简称赣。 15、山东省位于太行山以东而得名, 明字置山东布政使司,清为山东省,简称鲁。 16、河南省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古属豫州,元代置河南省,简称豫。 17、湖北省位居长江中游,洞庭湖之北,清置湖北省,古代部分地区属鄂州,故简称鄂。 18、湖南省大部分在洞庭湖之南,清置湖南省,因境内有大河湘江,故简称湘。 19、广东省春秋战国时为百越(粤)地,宋为广南东路,明清为广东省,简称粤。 20、广西壮族自治区秦置桂林郡,宋为广南西路,清为广西省,1958年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 21、海南省三国时始称海南,明设琼州府,清为琼崖道,1988年由广东省分出独立建立海南省,简称琼。 22、四川省春秋战国时为蜀国地,北宋置川峡四路,元置四川行省,明清起为四川省,简称川或蜀。 23、重庆市隋唐属渝州,1997年从四川省分出后,设中央直辖市,简称渝。 24、贵州省秦置黔中郡,唐置黔中道,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为贵州省,简称贵或黔。 25、云南省旧以云岭以南得省名,战国楚时为滇国地,元代置省,简称云或滇。 26、西藏自治区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简称藏。 27、陕西省清为陕西省,简称陕或秦。 28、甘肃省秦置陇西郡,清置甘肃省,简称甘或陇。 29、青海省因境内有青海湖得省名,隋置西海,河源等郡,1928年建青海省,简称青。 30、宁夏回族自治区1928年置宁夏省,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 3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 32、台湾省清初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85年置台湾省,简称台。 33、香港旧以运送莞香得地名,清代属广东省新安县(今深圳市)。1842年后被英国占领,1997年7月1日归还中国,并设香港特别行政区,简称港。 34、澳门旧属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16世纪被葡萄牙占领,于1999年12月20日归还中国,并设澳门特别行政区,简称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