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太行八陉
A. (二)秦汉以来的太行山
1.秦汉时期太行山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设郡县制,规定官员的职责,保持境内安宁,防止邻区扩大疆界。虽然不像战国时那样在国境线上建城筑墙,拒敌于国门之外,但尚有郡县边界,为了治安需要,沿边也需设卡守护。
太行北段已有紫荆关、倒马关。此时井陉已成秦的国道,自然也在险处设关,旧关也许就在那时建城。
秦末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起义,刘邦启用大将韩信,率一路兵马从关中入晋,由临汾翻太岳过沁源而入太行,越榆社、和顺而入井陉道,在井陉东口打败秦军,横扫冀中。
汉定天下后,西汉只有王侯与天子之争,与外族的战争限于北部疆界。沿北方外长城一带匈奴与汉军成拉锯状,最后被霍家军打得大败而西迁,最西一支一直退入东欧匈牙利才始停滞。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各地民众起义,国家又陷入纷乱。太行山一带为晋、冀农民军聚集之所。王莽与刘秀战于太行东,一度有战事延入太行,所以白陉与滏口陉之间,有王莽战刘秀之传说。其实是他们部下可能在今天的王莽岭一带发生过争战,形成刘秀城、王莽寨,相持于太行之顶。刘秀手下步将马武亦曾在该处扎寨镇守。而主将王莽与刘秀并没有在太行山上打过仗,只是刘秀部将冯异于河内北上时,曾从太行陉攻入上党,又折向滏口陉到荥阳。两过太行山,打了些小仗。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不久,我国西部羌人东侵,其中一支队伍从陕过黄河入并,一度北支穿过滏口陉,一支向南穿过太行陉而侵入河南,曾在长平(山西)与汉军激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北方:山西的大部分属袁绍,山西南部归曹操;山西以西以北为匈奴占据,只有山西西南为马腾占领。从此开始了三国时代。
2.魏晋时期太行山
三国早期,曹操在官渡之战打垮袁绍后,为扫平北方,向北攻邺城不下,于是向西绕向河东,从晋南转战晋阳,从井陉绕出太行,在邺城北攻击袁部。不料并州刺史高干叛曹,并东进长治南,据守壶口,威胁曹军。曹军不得已再次绕道太行陉,再度入晋伐高干。此时正值隆冬,翻太行时曹操作下叹苦诗篇《苦寒行》。这次曹操再度攻克晋阳,扫过壶关,荡平邺城,终于统一了北方,从此与西南之蜀,南方之吴形成鼎立之势。最后司马炎篡位,统一了全国建立西晋。
晋八王之乱后,天下大乱,刘渊起兵离石,吞华北,南下长安而灭西晋。稍后符坚起兵伐燕,破壶关,大军南下与东晋在淮河上游发生淝水之战,而后败退北方。其后慕容氏在太行山腹地长子称帝,建西燕,其势力主要在山西、河南一带,南部越太行而达豫北的轵关陉。
趁华北大乱之际,东北鲜卑人拓跋珪西侵,占大同而建北魏,随后分兵南下,一支东出太行入河北,一支直接平晋阳、平阳、晋南而过黄河,定都洛阳。这段时期,有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北燕、南燕、西秦、后秦……小国纷纷割据一定疆域,又很快消亡。最后北魏统一纷乱的北方,与南方宋、齐、梁、陈,逐个对峙。这段历史也称五胡十六国,有的叫五胡乱华。混战中太行山不再成为地理上最大障碍,许多山道都可通车马,即使局部天险,也令士兵抬起车辆,牵马而过。
为了稳定小国边界,除了太行八陉已建立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井陉关、阳平关、天井关、轵关外,另建立起壶口关(壶关)、九龙关(昔阳)、旧关(平定)、马岭关(和顺)、峻极关(左权)。
3.隋唐以来的太行山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战国风云被秦统一,汉末有三国到晋魏分割,被隋统一。但像秦是短命的一样,隋朝也是短促的,隋文帝杨坚传给隋炀帝杨广不过十四年,即被太原起事的李渊推翻,从而建立300年大唐帝国。
这段时期各地常有农民起义,但很快被扑灭,隋炀帝生活太腐朽,压迫民众太凶残,所以无太大战事而很快被推翻。唐李渊起兵太原(617年),后顺汾河南下,直取长安而得天下。其女平阳守井陉内建娘子关,守卫并地。
初唐有贞观之治,天下安康,到唐高宗则有安史之乱,镇守河北边关的安禄山、史思明叛唐,由此太行各陉成为唐军叛军来回争战路过之地。安禄山由幽南下,唐军北上两过井陉,唐军援邺一过滏口陉。后讨伐史思明,兵发太原战幽州,又从井陉过;史部从洛阳犯晋城兵从太行陉过;唐军从滏口陉东出攻相州(安阳);从洛阳渡黄河从轵关陉兵进闻喜。
安史之乱为祸13年,唐玄宗逃亡四川,途中逼死杨贵妃。此属唐中期,形成藩镇割据,太行各关成为藩镇边界。如河东节度使与东边易定节度使以紫荆、倒马两关为界;与恒冀节度使以龙泉关、娘子关为界;泽潞节度使与魏博节度使则东以阳平关为界,南以天井关为界。各藩镇皆拥军自重。
唐末,王仙芝、黄巢起义,早期主战场在豫、鲁、皖、鄂一带,后攻入长安。最终李克用率晋兵从永济入长安才荡平黄巢,中间曾派一部兵从潞州翻天井关下洛阳攻黄巢。
4.宋元时期的太行山
唐末天下又一次大乱,各地军阀纷纷自立为王,从朱温灭唐开始,进入五代十国时代。山西北部属晋,南部(霍州以南)属后梁,东北有燕,中东有赵,中间还建了个北平。后来李存勖灭梁建后唐。石敬瑭又引契丹兵灭唐建后晋,刘暠又灭晋建后汉,郭威灭后汉建后周。在50年中,改朝换代似儿戏,各自拥兵讨伐,频频得手又轻易被驱杀。每当自己握兵不够时,又常借外族士兵助阵。如果说春秋无义战,那么五代更无义可言,都是官宦为了个人私欲,找借口拥兵谋反。一朝权在手,又穷奢极侈,荒淫无度,引得民怨沸天。他们常用人无度,疑心重而好奸邪远忠良,致使奸佞升迁。
这五代中,后四代君王皆出自晋地,都是从前朝中反出而成王,山西成了该时期反叛的温床。五代更替,国都基本都在河南,不是洛阳就是开封,而太原则是作为次级的都城而予守护。正由于山西成为改朝换代的始发地,所以兵出太行、南下河洛成为常路,除了太行山北部三条古道外,中南各古道也成过兵的常路。
后周末,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北宋主要兵患为北方辽国。宋太宗曾从并州兵出井陉北上抗辽于定州、保州、遂州(979年),沿太行北上,抗辽于涞源、蔚州(986年),后又从真定(正定)南下,翻山(滏口陉)战辽于黎杨,达东京(开封),北上再战辽于濮阳(1044年)。
后来辽国东部女真族兴起,败辽而称大金,北宋与金联盟(海上之盟)一齐攻辽。金灭辽后,反攻宋,掠徽宗、钦宗(1127年),北宋亡。赵构退到杭州建南宋,与金以淮河为界分南北。此时淮河以北不少宋民众起义抗金,太行山就有八字军(誓竭心力,不负赵王)归并附近十九寨义军,坚持敌后抗金。
金立朝不久,北边铁木真反叛自立为王,改称成吉思汗,攻打最北的太行陉居庸关,久攻不下后改从西南紫荆关入关,向东扫荡燕北、辽西,从大同南下扫尽河东,于1206年建国称元。
5.明清时期的太行山
元朝统治加剧民族矛盾,引发义兵四起。朱元璋平定南方,开始北伐,攻下河北平原后,即开始攻山西。明军先从南攻破天井关而占泽州,后一路北上。另一路由石家庄从井陉攻入山西,一路从石家庄北上过阜平入山西。最终肃清了元朝最后的根据地,而灭元朝。
朱元璋亡后,其孙建文帝据守南京。燕王朱棣起兵北京,攻居庸关以稳北边,先平北方而后南下,攻陷南京废建文帝而自立。
明中期,曾三次出居庸、大同北伐瓦剌,分化其为三部。后瓦剌也先统一蒙古,从东、北、西三面威胁京师。于是发生土木之变:英宗过居庸抵大同而后撤,于土木堡被俘。
明末,李自成起义,攻克西安后,率兵攻入山西,取太原,一支东出井陉,由石家庄北上,一支北上宁武,占大同而东进居庸关,成南北之势夹击北京,终于逼死崇祯。随后满清入关,灭明而兴清。
B. 太行山在哪儿
太行山位于山来西省与华北平原之源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
太行山(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
太行山由多种岩石结构组成,呈现不同的地貌,大部分海拔在1200以上,有众多河流发源或流经,地势北高南低并储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太行山是中国地势二三阶梯分界线之一,也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分界线。
C. 太行山具体在什么地方
太行山位于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地区,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南至濒临黄河的王屋山,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数百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太行山脉的的地质基底是复式单斜褶皱。东侧为断层构造,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山前发育典型的洪积扇以及冲洪积平原。从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阳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山西高原东部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东部的华北平原是落叶阔叶林地带,西侧的黄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带和干草原地带,两侧的植被、土壤垂直带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
太行山脉多东西向横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时有著名的太行八陉。
位于太行山南端的王屋山,在河南省西北的济源市,是河南省与山西省的界山。王屋之名最早见于《禹贡》,因山有三重,状若王者车盖,故名。《列子》中著名寓言愚公移山所提到的王屋山即指此山。太行八陉之一的轵陉在这里通过,是古代由汾河流域进入中原的一个通道。
王屋山西接中条山,东为析城山。山地平均海拔1000余米,主峰为天坛山,海拔1711米。山地西南侧发源有短小河流,直接南流入黄。隔黄河南望,有邙山和嵩山,三者共同构成黄河中游区最后一段山地。
王屋山森林保存较好,中部山区存有小片原始森林。山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金钱槭、青檀等珍贵植物种和猕猴、豹、麝等珍稀动物。如今,王屋山已建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王屋山峰峦起伏,植被茂密,山如剑立,水如龙行,自唐代起就成为中原著名的道教活动中心。各地前来修炼拜师者不绝,文人墨客亦游山探胜,吟咏成颂。
王屋山道观宫庙众多。位于济源市西南部、天坛山南麓的阳台宫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寺庙殿宇。琉璃玉皇阁的20根石柱上雕刻有山水、人物、云龙等图案,形象栩栩如生。位于济源市西北古济水之源的济渎庙始建于隋代,宋代、明代又有增建,也是一著名古迹。王屋山区还有迎恩宫、清虚宫、天坛顶、王屋洞、奉先观、大明寺等古纪风景点。1994年国务院公布王屋山--云台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D. 大别山及太行山各在何处各有什么特点
大别山位于中国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三省交界处,横跨鄂豫晥三省,呈东南往西北走向,长270千米,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大别山主峰是白马尖,海拔1777米,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境内。新建成的以白马尖为核心景点的大别山主峰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和国家地质公园,也是整个大别山区的核心旅游景区。大别山东视南京,西隔武汉,基本上位于南京和武汉的正中间,正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大别山对民国首都南京和中心城市武汉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这也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地理前提。大别山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
太行山(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位于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地区,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间,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数400余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太行山脉的的地质基底是复式单斜褶皱。东侧为断层构造,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山前发育典型的洪积扇以及冲洪积平原。从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阳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山西高原东部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东部的华北平原是落叶阔叶林地带,西侧的黄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带和干草原地带,两侧的植被、土壤垂直带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
太行山脉多东西向横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时有著名的"太行八陉"。
E. 长白山自然带与太行山自然带分布
长白山自然带与太行山自然带分布
中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森林质量不高,林龄结构以幼龄林、中龄林和人工林为主。
截至1993年,中国有林业用地面积39.43亿亩,森林面积20.06亿亩,森林覆盖率达13.92%;活立木畜积量117.85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01.37亿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
到1995年6月,全国森林面积累计达1.34亿公顷,其中人工造林保存面积为3300多万公顷,居世界首位。
太行山位于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地区,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南至濒临黄河的王屋山,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数百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太行山脉的的地质基底是复式单斜褶皱。东侧为断层构造,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山前发育典型的洪积扇以及冲洪积平原。从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阳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山西高原东部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东部的华北平原是落叶阔叶林地带,西侧的黄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带和干草原地带,两侧的植被、土壤垂直带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 太行山脉多东西向横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时有著名的太行八陉。 位于太行山南端的王屋山,在河南省西北的济源市,是河南省与山西省的界山。王屋之名最早见于《禹贡》,因山有三重,状若王者车盖,故名。《列子》中著名寓言愚公移山所提到的王屋山即指此山。太行八陉之一的轵陉在这里通过,是古代由汾河流域进入中原的一个通道。 王屋山西接中条山,东为析城山。山地平均海拔1000余米,主峰为天坛山,海拔1711米。山地西南侧发源有短小河流,直接南流入黄。隔黄河南望,有邙山和嵩山,三者共同构成黄河中游区最后一段山地。 王屋山森林保存较好,中部山区存有小片原始森林。山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金钱槭、青檀等珍贵植物种和猕猴、豹、麝等珍稀动物。如今,王屋山已建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王屋山峰峦起伏,植被茂密,山如剑立,水如龙行,自唐代起就成为中原著名的道教活动中心。各地前来修炼拜师者不绝,文人墨客亦游山探胜,吟咏成颂。 王屋山道观宫庙众多。位于济源市西南部、天坛山南麓的阳台宫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寺庙殿宇。琉璃玉皇阁的20根石柱上雕刻有山水、人物、云龙等图案,形象栩栩如生。位于济源市西北古济水之源的济渎庙始建于隋代,宋代、明代又有增建,也是一著名古迹。王屋山区还有迎恩宫、清虚宫、天坛顶、王屋洞、奉先观、大明寺等古纪风景点。1994年国务院公布王屋山--云台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F. 中国的九大关是哪几关分别在哪
中国的九大关:山海关、居庸关、紫荆关、娘子关、平型关、雁门关、嘉峪关、武胜关、友谊关。
分别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京市昌平区西北部、河北省易县紫荆岭、山西省平定县东部、山西省繁峙县东北边境、山西省代县、甘肃省嘉峪关市西、河南省信阳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西南。
1、山海关
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与“天下第一关”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
2、居庸关
居庸关位于距北京市区50余公里外的昌平区境内,是四大重要关卡之一,“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陉”之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居庸关形势险要,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太行山、常山,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现存的关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督建的。为北京西北的门户。居庸关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
3、紫荆关
长城的关口之一,位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天下九塞之第四塞。紫荆关由五座小城组成: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
4、娘子关
娘子关为中国万里长城著名关隘,位于山西阳泉市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是晋冀的咽喉要地,是长城的著名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 故得今名。
5、平型关
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下,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
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现在叫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门额现收藏于关堡遗址)。
6、雁门关
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关城正北的山岗上有明清驻军的营房旧址,东南有练兵的校场。西门外有关帝庙。东门外有靖边祠,祭祀战国名将李牧,现仅存石台、石狮子、石旗杆和数通明清碑刻。
7、嘉峪关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
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
8、武胜关
位于河南信阳与湖北交界处,北屏中原,南锁鄂州,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是古义阳三关之一,中国古代大别山脉与桐柏山脉之间重要隘口。春秋时期称直辕、澧山,秦统一中国后改为武阳关,南宋时期易名武胜关。
武胜关关口,地质学上为秦岭褶皱山系东段桐柏山脉和大别山脉的东西交界处,中国南北地理的中点。与东侧九里关和西侧平靖关成犄角之势,古时统称“义阳三关”。三关中武胜关居中,交通便捷,为历代兵家所重视。
9、友谊关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凭祥市西南端,322国道终端穿过友谊关拱城门,与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陆路通道和国家一类口岸。
友谊关始建于汉朝,原名雍鸡关,又名大南关、界首关,是我国十大名关之一,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犹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南疆边关要塞。
G. 太行山地址
山西 太行山位于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地区,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南至濒临黄河的王屋山,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数百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太行山脉的的地质基底是复式单斜褶皱。东侧为断层构造,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山前发育典型的洪积扇以及冲洪积平原。从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阳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山西高原东部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东部的华北平原是落叶阔叶林地带,西侧的黄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带和干草原地带,两侧的植被、土壤垂直带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 太行山脉多东西向横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时有著名的太行八陉。 位于太行山南端的王屋山,在河南省西北的济源市,是河南省与山西省的界山。王屋之名最早见于《禹贡》,因山有三重,状若王者车盖,故名。《列子》中著名寓言愚公移山所提到的王屋山即指此山。太行八陉之一的轵陉在这里通过,是古代由汾河流域进入中原的一个通道。 王屋山西接中条山,东为析城山。山地平均海拔1000余米,主峰为天坛山,海拔1711米。山地西南侧发源有短小河流,直接南流入黄。隔黄河南望,有邙山和嵩山,三者共同构成黄河中游区最后一段山地。 王屋山森林保存较好,中部山区存有小片原始森林。山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金钱槭、青檀等珍贵植物种和猕猴、豹、麝等珍稀动物。如今,王屋山已建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王屋山峰峦起伏,植被茂密,山如剑立,水如龙行,自唐代起就成为中原著名的道教活动中心。各地前来修炼拜师者不绝,文人墨客亦游山探胜,吟咏成颂。 王屋山道观宫庙众多。位于济源市西南部、天坛山南麓的阳台宫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寺庙殿宇。琉璃玉皇阁的20根石柱上雕刻有山水、人物、云龙等图案,形象栩栩如生。位于济源市西北古济水之源的济渎庙始建于隋代,宋代、明代又有增建,也是一著名古迹。王屋山区还有迎恩宫、清虚宫、天坛顶、王屋洞、奉先观、大明寺等古纪风景点。1994年国务院公布王屋山--云台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