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国吐红神石

地理中国吐红神石

发布时间: 2021-02-17 17:16:03

⑴ 关于中国神话五彩神石的传说越详细越好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用黄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子民安居乐业,四海歌舞升平。后来共工与颛顼争帝位,不胜而头触不周之山,导致天柱折,地球上除了人类所有生物灭绝,地球两极颠倒,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
女娲看到她的子民们陷入巨大灾难之中,十分关切,决心炼石以补苍天。于是她周游四海,遍涉群山,最后选择了东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台山。天台山是东海上五座仙山之一,五座仙山分别由神鳌用背驼着,以防沉入海底。女娲为何选择天台山呢,因为只有天台山才出产炼石用的五色土,是炼补天石的绝佳之地。
于是,女娲在天台山顶堆巨石为炉,取五色土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炼就了五色巨石36501块。然后又历时九天九夜,用36500块五彩石将天补好。剩下的一块遗留在天台山中汤谷的山顶上。
天是补好了,可是却找不到支撑四极的柱子。要是没有柱子支撑,天就会塌下来。情急之下,女娲只好将背负天台山之神鳌的四只足砍下来支撑四极。可是天台山要是没有神鳌的负载,就会沉入海底,于是女娲将天台山移到东海之滨的琅琊,就为今天日照市涛雒镇一带。至今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女娲补天台、补天台下有被斩了足的神鳌和补天剩下的五彩石,后人称之为太阳神石。 女娲补天台女娲补天之后,天地定位,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四海宁静。人们在天台山载歌载舞,欢庆补天成功,同时在山下建立女娲庙,世代供奉,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⑵ 急求三篇cctv10的《地理中国》的摘要(每篇300字)

《神奇来的硅化木》:上个世纪自70年代,硅化木在北京延庆县的山区被当地农民发现,引来地质学家的关注。由此,专家们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科考,最终确定,硅化木孕育于距今一亿年前的侏罗纪,而它的形成,则是亿万年复杂地质运动和外力作用的结果。本片将跟随地质专家,一探硅化木的成因之谜。
《大峡谷的奥秘》:四川大渡河大峡谷最深2675米,是世界最深的大峡谷之一。正因为深,在峡谷两岸,保存完好并充分暴露的不同地质时代的岩层,从谷底向上整齐排列。岩石中含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是一部完整且形象的“地质及生物衍变的教科书”,厚达数千米的完美地质剖面,记录了十多亿年来地质演化的历史。
《走进琼海火山群》:上个世纪90年代,地质专家白志达在海南琼海地区考察时,偶然发现了海口附近分布着大量古火山遗迹,而且火山的形态种类非常丰富。通过十余年的考察,白志达和海南的地质工作者,确定琼海、湛江地区在新生代曾有过大规模火山喷发,并绘制出该地区的古火山分布图,为进一步研究琼州海峡的演变提供了翔实的依据。

⑶ 观看中央10台《地理中国》栏目观后感至少1000字 急用!!

2019年1月28日中央电视台cctv-10,频道播放了录像节目,题目是坑底异像,其中间的一段异像是有一处钟乳石是横着的方向生长的。在观看电视的时候我拍了五张照片,我是头一次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这个横向生长的钟乳石。电视中贵州师范大学的王恒松教授认为是风的作用才产生了这个横向生长的钟乳石。我对这个结论产生了质疑,我认为如果是风的作用的话,那么在这个横向生长的钟乳石左右大约五十公分的左右还有向下生长的钟乳石,为什么那两处距离较近的钟乳石没有受到风的影响。根据我的观察,这个横向生长的钟乳石是由于这块产生钟乳石的太空岩石,或者是由地底拱出来的岩石当时是呈现融化半融化的状态,当钟乳石的溶液向下流淌的时候,逐渐冷却而固定了,可是这个流淌的钟乳石的基础由于较厚还是呈现半融化的软化状态,这块基础的岩石较重,受到地球的引力下垂于上面的岩石脱离,又由于左面基础岩石的粘连拖累促使这块岩石面下沉左面牵扯这个已经与地面垂直流淌的钟乳石顺时针旋转了90度,才把那个原来竖着流淌的钟乳石横了过来,由于这个横着的钟乳石还没有彻底冷却,受到地球的引力产生了微小的弯曲,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的这个发现,是建立在钟乳石并不是经过几十百千万年才形成的,而是在很短的时间里瞬间形成的,我的这个想法看法不一定正确,还有待于科学界科学家们做出科学的判断。我当时看过这期节目后几天给节目组的主持人于胜春邮寄过挂号信,问过这个问题,因为没有回音也不知道收到没有?我的名字:刘君电话号码:13703619431.我还有我自己认为的天文地理方面的科学发现,可是没有找到地方发表,希望看到这段评论的,联系我微信号是实名头像是红色背景大海中的帆船,谢啦

⑷ 《地理中国》导演是谁

CCTV-10《地理中国》属科普类电视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内,介绍地质容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栏目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
中文名
地理·中国
外文名
Geography of China
类型栏目
科普类电视栏目
制片人
罗安
主持人
于胜春、陈志峰

⑸ 中国所有地理资料

一、中国地形图(所有的山脉和地形区及所在的大致经纬度)
二、中国经纬网地图
最西端:x疆帕米尔高原(730E)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1350E)东西长5000多千米
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540N)最南端:曾母暗沙(40N)南北长5500多千米
要求:记住900E、1000E、1100E、1200E、1400E所经过的山脉、地形区
200N、300N、400N所经过的山脉、地形区
北京(400N,1160E)
邻国:陆上 朝俄蒙哈吉与塔 阿巴印尼锡和丹
缅甸老挝和越南 隔海相望六国家
东有韩国和日本 南有马文和印尼
东南有个菲律宾
三、中国政区图(34个省级行政区及行政中心、简称、部分省区的形状,可简单绘制个别特殊省份的轮阔图)
简称“三字经” 京津沪 黑吉辽 内蒙古 晋陕甘 青新宁 冀鲁豫 苏浙皖
湘鄂赣 川黔滇 桂粤闽 藏琼渝 台港澳 我祖国 好河山
四、我国三大自然区
1、 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2、 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及各自特点
东部季风区:海拔低,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显著,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受来自北方蒙古西伯利亚冷气流影响,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每年5月份登陆我国东南部,于10月离开,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稍晚一些,其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出现梅雨天气,7月中旬至8月中旬出现伏旱天气,此时不利于该地区农作物生长,台风带来了大量降水,也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植被以森林为主(北方为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为主,南方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河流为外流河,以地表补给为主。
人类对该地区的影响广泛而深刻,除极少数地方外,天然植被已不复存在,为我国主要的农耕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其中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5米。
位于欧亚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受夏季风影响较小,海洋湿润气流被山岭阻隔,难以深入,大陆性明显,气候干燥。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尤其是冬春季节,。
x疆西部因受到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惠泽,加之地形抬升,降水较多,局部地区达到600毫米
植被大部分为荒漠(骆驼刺、芨芨草、仙人掌等,绿洲地区多胡扬等),一部分为草原,尤其是东部地区草高茂盛。
大部分地区属内流区。河流多为季节性雨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西部有伊犁河注入巴尔喀什湖。北部有额尔齐斯河北注入北冰洋。
该地区多发展畜牧业。有著名的内蒙古三河马、三河牛、宁夏滩羊等。
青藏高寒区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地高天寒,保温效应不明显,气温低,冻土广布,太阳辐射强,风力强大。
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灌丛,南部边缘谷地加横断山区为小面积森林(受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湿润气流影响)
西北部寒冷干旱,多属内流区,藏北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生活着非常珍贵的藏羚羊。东南部多冰川、湖泊,多大江、大河发源地,自北向南依次为黄河、长江、(雅砻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
该地区在高原面上由东南向西北出现了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的水平变化。该地区高山的垂直分异明显,喜马拉雅山可分为七个自然带。
3、 三大区的内部差异。
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主要表现为热量差异)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积温32000C—35000C,为寒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地表以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黑土地,多种春小麦、大豆、高梁、甜菜。一年一熟。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积温35000C—45000C,为暖温带季风气候,地表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黄土地,多种冬小麦、棉花、花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旱地)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45000C—75000C,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表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多种水稻、油菜、棉花、甘薯,为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田),产淡水鱼、菱、藕等水生植物。四川盆地部分地区还产甘蔗、植桑养蚕、种柑橘。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红壤广布,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适合种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本区由于长期以来滥伐森林、陡坡开荒,有些裸露的红壤丘陵,土壤成片、成块地流失,被人们称为“红色沙漠”。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75000C以上,为热带季风气候,地表以热带季雨林为主,砖红壤,水稻和多种热带经济作物(椰子、桂园、菠萝、香蕉、荔枝、可可、咖啡、油棕等),一年三熟。珠江三角洲也适宜植桑养蚕,两广、闽、台、琼盛产甘蔗。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是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
南方地区水果中柑橘产量最大,分布最广。
南方地区矿产:种类多,多为有色金属,但总体较少,尤其是能源矿产(如石油、煤),水能丰富,为解决能源缺乏,兴建了许多水电站和兴建了秦山(浙江)、岭澳(广东)、大亚湾(广东)三座核电站及各型火电站。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主要表现为水分差异)
植被从东往西大体分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其中大兴安岭大体为400mm等降水量线,贺兰山大体为200mm等降水量线。
三个经济带(东部经济带、中部经济带、西部经济带)
划分标准:经济发展水平,其中东部面积最小,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
原因:自然原因 我国的自然差异可以看出,东部地带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地势低平,比较有利于开发利用。而中西部地区多属干旱区或高寒区,海拔较高,对农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从地理位置上看,东部地带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而中部地带和西部距海较远,长期处于比较闭塞的状态。气候较干燥,日照充分,海拔较高,水资源较少,矿产丰富,能源充足。
社会经济原因:(1)东南沿海近代工业起步早,经济比较发达,(2)东部地区的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面前有比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3)东部地带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优,第二、三产业比重都在35%以上,远大于第一产业。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生产力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带第一产业比重仍相对较大,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迟缓。(4)东部最先实行改革开放加之沿海,首先接受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中西部第一产业比重大,工业基础较薄弱;人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文化教育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引进外资较少,但随着西部开发,前景可观。
东部经济发展优势:我国最主要的工业区(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三角);我国主要的农业基地(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我国海洋水产区等);交通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很高;具有高科技文化水平的优势;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带。
中西部经济发展优势:面积辽阔,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山西煤炭基地、x疆等西北地区丰富的石油和四川的天然气);我国粮油棉糖重要产区和天然林场、牧场;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较发达(哈尔滨、武汉、太原、包头、大同、郑州、洛阳、长沙、株洲、成都、重庆等均为工业重镇);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沿边贸易发展有很大优势,各种资源都很丰富,特别是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地区水力资源充足。
东部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有些人口城镇密集地区出现环境污染间题;大江大河下游涝年汛期的防洪问题较严重。
中西部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铁路运力不能适应山西能源基地煤炭外运的需要;黄土高原大量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黄河中下游河床不断淤高所潜伏的洪水决口泛滥危机;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大部分地区工农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教育不发达,交通设施手段较落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西南地区交通困难,阻碍了经济发展。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沿海的地理优势(外引内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生产;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
中西部经济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加强东西向的运输通道建设;搞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南水北调,三北防护林等)。发挥沿边优势发展边境贸易;有步骤重点开发黄河上中游和长江上游的能源、矿产和水力资源;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
东中西协调发展:结合东部地带资金、科技实力和中西部地带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可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耗能、高原料消耗、大运输量的企业由东部地带转移到中西部,把适宜在中西部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企业也转移到中西部的农牧业地区。
以上这些离不开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共6个轨道面,这样就有了确定位置至少需要的3颗卫星)。

⑹ 观看《地理中国》的52个感悟

《地理·中国》观后感
《地理·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普类电视栏目。该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对于我们正在汲取知识营养的青少年来说,观赏性特强。
《地理·中国》栏目,采用外景行进式拍摄与主持人演播室串联的形式,展示地质科考的过程,讲述地质科学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对关键的科学知识、原理进行介绍,并通过道具、实验进行演示,展现地质地貌的结构、成因及演变,展示地质学的魅力。
首先它题材宽广,观赏性强。中国的辽阔大地,蕴涵着全世界最丰富的地理、地貌资源,这为《地理·中国》栏目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内容和创作空间,大自然神奇、瑰丽、壮美的景观,也会使节目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识性强。《地理·中国》栏目,以对自然现象的探问为发端,以地质科考为线索,通过展示地质科考的推理和求证过程,揭示科学原理,普及科学知识,以满足观众对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其三它行进式科考拍摄,可视性强。 “以行进中的地质科考”为主线,摄制组跟随地质专家,在科考行进中发现问题,求证问题,解答问题。既有科考问题求证过程的悬念吸引,又有行进式拍摄的新奇看点,使节目具备很强的期待性和可视性。
通过观看《地理·中国》,是我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培养了我的学习兴趣,更加坚定了我成为祖国建设有用之栋梁才的理想信念。

中国地理地图上,红色标记是秦岭吗,黄色部分呢

这是中国卫星地图。红色部分就是秦巴山区。黄色是大别山脉。

⑻ 2014年地理中国节目7月份全部节目介绍

2014-07-31期《地理中国》 20140731 解密雷公洞(下)
2014-07-31期《地理中国》 20140731 太行寻奇
2014-07-30期《地理中国》 20140730 幽潭魅影
2014-07-30期《地理中国》 20140730 解密雷公洞(上)
2014-07-29期《地理中国》 20140729 北岳探源
2014-07-29期《地理中国》 20140729 岭南秘境——阳朔探奇(下)
2014-07-28期《地理中国》 20140728 悬空村
2014-07-28期《地理中国》 20140728 岭南秘境——阳朔探奇(上)
2014-07-27期《地理中国》 20140727 岭南秘境——开平奇楼(下)
2014-07-26期《地理中国》 20140726 岭南秘境——开平奇楼(上)
2014-07-25期《地理中国》 20140725 岭南秘境——莽山奇谷
2014-07-24期《地理中国》 20140724 岭南秘境——桂西谜滩
2014-07-23期《地理中国》 20140723 岭南秘境——神潭幻影
2014-07-22期《地理中国》 20140722 岭南秘境——琼岛疑阵
2014-07-21期《地理中国》 20140721 岭南秘境——徐闻异象
2014-07-21期《地理中国》 20140721 天赐博湖
2014-07-20期《地理中国》 20140720 岭南秘境——"鬼山"之谜(下)
2014-07-19期《地理中国》 20140719 岭南秘境——"鬼山"之谜(中)
2014-07-18期《地理中国》 20140718 岭南秘境——"鬼山"之谜(上)
2014-07-17期《地理中国》 20140717 巴山蜀水——茨塘怪象
2014-07-16期《地理中国》 20140716 巴山蜀水——元通神草
2014-07-15期《地理中国》 20140715 巴山蜀水——山中精灵
2014-07-14期《地理中国》 20140714 巴山蜀水——雄关天堑
2014-07-13期《地理中国》 20140713 巴山蜀水——雨城之谜
2014-07-12期《地理中国》 20140712 巴山蜀水——洞穴"幽灵"
2014-07-11期《地理中国》 20140711 巴山蜀水——神湖迷踪
2014-07-10期《地理中国》 20140710 巴山蜀水——血色山洞
2014-07-09期《地理中国》 20140709 巴山蜀水-深谷秘境
2014-07-08期《地理中国》 20140708 狼洞神石
2014-07-07期《地理中国》 20140707 远古幻音
2014-07-06期《地理中国》 20140706 冰湖异景
2014-07-05期《地理中国》 20140705 佛光崖之谜
2014-07-04期《地理中国》 20140704 星宿奇谷
2014-07-03期《地理中国》 20140703 深谷雷音
2014-07-02期《地理中国》 20140702 神奇的"城隍庙"
2014-07-01期《地理中国》 20140701 田园洞密码

⑼ “中国地理” 摘抄

水 土 忧 思 录

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努力,中国已经成功进入小康社会,告别了一穷二白的日子,我们沉浸在经济发展的喜悦之中,但有多少人知道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而且在范围上由早先的局部问题越来越变成了一个全国性问题? 早在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大会的基调报告即《只有一个地球》,将全人类共同拯救地球生态系统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而我们远还没意识到环境问题对我们的威胁。
我们正在热烈地讨论大西北开发战略的时候,沙漠化的黄龙正以惊人的速度掠食着大西北,我们却对此束手无策。君不见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的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已被黄沙吞没了;一千多年前丰美无比的鄂尔多斯大草原不见了;曾经是中亚地区最大水域之一的罗布泊,在20 世纪还是一个大湖,现在已经可怜地干涸了;新疆的博斯腾湖原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吞吐淡水湖,但因水源枯竭,现在已逐渐变成了咸水湖;鄱阳湖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由于每年有2000多万吨的泥沙流入,湖底逐年增高,面积已逐渐缩小;这几年来,北方的地区已多次受到严重的“沙尘暴”的袭击,损失惨重………。让大家看看我搜集的有关数据:
1、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可做耕地的并不多,有约三分之一的面积是沙漠、戈壁、冰川和石山,属无法利用的土地。
2、降水分布不均,我国西北部地区,占国土面积45%的西北部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占国土面积55%的东南部降水则在400-1600毫米;耕地占38%的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占径流量82%,而占耕地40% 的黄河、淮河和海河三大流域,径流量只占6.6%。
3、草原严重退化,1982年统计,各种草地面积为55.5亿亩。草场面积退化率70年 代为15%,80年代中期为30%;草原产草量80年代比60年代下降30-50%,有的下降达70%。
4、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约360万平方公里,总耕地的三分之一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黄土高原总面积约54万平方公里,流失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占79% ;黄每年通过三门峡的泥沙量,解放初为13亿吨,现在为16亿吨。长江每年通过宜昌下泄的泥沙量已达6亿吨。内河航运里程由于泥沙淤积,由60年代初的17.2万公里减到10万公里。由于水土流失,全国每年表土流失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多万吨 化肥。
5、土地沙漠化。目前沙化土地面积达33.4万平方公里(不包括自然荒 漠),近一个世纪形成的约5.6万平方公 里,占16.7%;潜在沙化的约5.8万平方公里,占47.4%。
6、耕地资源减少,1957至1980年间,由于基本建设、农房建设等原因,共占用耕地3333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47万公顷,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福建省的总耕地面积。23年间开荒增补2133万公顷,净减1200万公顷。1978-1985年,耕地面积减少168.5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24万公顷,85年以后耕地面积加速减少,每年平均达30万公顷。此外耕地退化严重,北方约有盐碱地1亿亩,南方水田盐碱化面 积占水田总面积的20-40%;遭受工业污染的土地已超过800万公顷。
7、水资源短缺。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属缺水地区,中国属贫水国,人均占有水资源约为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84位。另一方面,水污染相当严重。全国1992年统计每年排污水量达366亿吨,工业废水234亿吨,占65%;预计到2000年, 污水排放量将达800亿立方米,污染物质由1985年的9万吨将增加到25万吨。
8、森林面积减少。根据近20年的统计,全国国有森林面积减少了23.1%,森林蓄积量下降22%,可采伐蓄积量减少一半。……每年因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基本建设、开采矿山等被侵 占的森林面积近50万公顷。被称为我国第二大林区的西南金沙江流域,由于30多年来过度砍伐、破坏以及森林自然灾害,森林覆盖率已由40%下降到14%,个别支流下降至9%。目前四川省森林覆盖率在10%以下的县有77个,在5%以下的有58个;云南省华坪县由于过度砍伐,忽视育林,已出现2万多公顷光山秃岭,毁林开荒导致省会昆明森林植被大面积消失,覆盖率由解放初的50%下降到现在的24%。看了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我们痛心疾首。
黄河,见证了传统中国的生态衰落。文明均生长于大河流域,哪里有水,文明就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中华先民繁衍生息的黄河流域,远古时期原来是林木茂密,周代时,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3%,水草丰富,气候温湿,土地肥沃。但历经几千年的农业开垦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的需求日益迫切, 森林被大量砍伐。植被破坏之后,直接的后果是水土流失。大雨冲走了土壤表面的肥力,使土地贫瘠; 大雨接着将泥沙冲进江河,使江河湖泊发生淤积。淤积了的江河在暴雨季节不能畅通,于是引起水灾。水灾毁坏更多的良田,终于成了今天的林木稀少,气候干燥,土地贫脊的现状。于是该地域文明,开始衰落,发源于尼罗河的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均由于在母亲河的上游滥砍滥伐森林、无休止的垦耕、过度放牧,使往昔的千里沃野沦为今日的贫瘠之地。两大古老的文明均已湮没在漫漫黄沙之中,黄河文明也不例外。大量的泥沙使得黄河河床日益升高,有些河段甚至高出地面, 成为悬河。黄河泛滥成为历朝历代头痛的大事,黄河真正成为一条害河。而长江目前每年向东海输入的泥沙已达5亿吨,输沙量相当于黄河的1/3,有人预言,长江将成为第而条黄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是一个生态过于脆弱的国度,中国实在是经不起严重破坏水土的折腾。这样一个生态脆弱的国 土,正是传统中国遗留下来的。尽管中国政府下了很大的决心搞环保,环保部门十分努力的工作,但总的环境状况依然是:“局部有所控制,总体还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 比较其他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对环境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表现得极为开明和积极。但是,各级政府的执行情况却远不是那么理想,这是导致上述环境状 况不断恶化的根本原因。这个情况不独对于环保如此,有许多法律、法规、政策、条令的实施都有打折扣的问题。令不行,禁不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需要进一步问的是,地方领导为什么会出现对环保法规执行不力的现象。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对环境破坏的危害认识不足、环境法制观念不强。但在许多地方,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对环境污染的危害认识不足,也并不是不懂环境法规,而是知法 犯法,何以故?利益二字在作怪。他们往往只顾眼前利益(经济短期行为),不顾长远利益,只顾地方局部利益,不顾整体公共利益,只管经济增长,不管环境污染,将生态恶化的后果转嫁给社会和后代。比如在一些林业管理 部门艰难地用新植的小树完全森林覆盖率增长指标的同时,另一些单位却组织砍伐 生态意义重大的原始森林以完成“创收”任务!这种令人困惑的“一手保护,另一 只手破坏”的宏观“分工”格局正是我国生态与资源形势在不断治理中不断恶化的原因。在我国的许多地方,搞的依然是“ 先发展后环保,先污染后治理”。
我们早就应该反省了,我们当然应该想一想,曾经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不是能够在环境方面对世界和全人类有更大的贡献?在现今工业化目标不变的情况下,究竟能否走出水土破坏的阴影?有绿色意识的各界人士实际上已经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决不能走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然而问题在于,新的有别于发达国家工业化老路的道路应如何走,现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算得上是一条新路。所谓可持续发展,意思就是说,发展还是要发展,但别没有后劲,从现在开始就要维护将来发展的可能性,不要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别让我们的后代没有发展的可能性。关注环境,大力恢复我国的生态稳定,绿色中国的道路,需要我们起步探索。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大声呼吁:让我们共同关注环境,保护好水土,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漫谈地球 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 二、 地球的特点 1、 自身构成特点 (1) 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2) 运动周期: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 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 公转一周要365.25天,为一年。 2、 普通性与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1) 普通性 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它是行星地球,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与其它行星相比,尤其与类地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按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来说,地球处于第三位;按质量和体积比较,地球都处于第五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与其它类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从这些方面看,地球确是一颗普通行星。 (2) 特殊性 自身条件: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在太阳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气圈也是独特的。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外部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有利条件:(1)太阳在过去50亿年中没有明显的变化,并还将保持这种状态达50亿年之久,这就使地球有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被中断。(2)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数小行星都以近似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不仅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三、 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 它是美丽的。我们要爱护她,保护她。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