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国之代崮地貌
① 岱崮地貌形成具体原因
岱崮地貌形成具体原因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区经过浸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动力作用,形成了外表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崮,多呈驼、帽、桌和鸡冠等形态。
岱崮地貌在世界上是属于极为罕见的地貌类型,在世界地质学上,并不为绝大多数地理专家和学者认知。具有十分丰富的原生态旅游观赏价值和十分重要的地质地貌标本研究价值,是属于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
(1)地理中国之代崮地貌扩展阅读:
岱崮地貌的主要分布
岱崮地貌主要分布在蒙阴、沂水、沂源等鲁中南山区,较为知名的有上百座,“沂蒙72崮,岱崮36崮”之说,形成了美丽的沂蒙“崮”群。
数量多,造型美,分布密集,在我国造型地貌中首屈一指,在世界造型地貌上也十分罕见。龙须崮、抱犊崮、吴王崮、孟良崮、纪王崮、南北岱崮、板崮、卧龙崮和唐王崮等是典型崮群。
岱崮地貌典型特征为崮顶四周陡峭,与崮体存在明显断层,崮顶较为封闭。崮群外围区植被发育优于核心区,崮顶植被发育优于崮坡。首次发现约0.04km2的大果麻栎群落野外存活种群,并开展种群研究,采集到株高187cm、茎长80cm、茎径4cm的崮区内个头最大的黄精。
② 岱崮地貌在哪里
“岱崮地貌” 岱崮地貌是沂蒙山区特有的一种地貌景观,过去在地貌学上称之为“方山”,人们通常叫做“崮”。“崮”的顶部平展开阔,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缓,远处观望,像是戴着平顶帽子的山头。“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区经过侵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地质作用,形成了现在外表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崮,多呈驼、帽、桌和鸡冠等形态。
岱崮地貌—“方山”
“岱崮地貌”成为我国继“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喀斯特地貌”之后的新的岩石地貌类型。
岱崮地貌—奇崛、云漫之美
在亿万年的地质演变中, “崮”这种独特的地质形态,称的上是一个惊人的奇迹。 亿万年来“崮”宛若世外桃源、恍若如精灵居所,不被世人所认知,而等到“崮”这种奇崛的形态一个个如花朵般宛如仙子映入你的眼帘时,你除了赞叹和惊奇,可能带给你更多的还有激动。。。。。。 秋、冬季节,“崮”也会忽然带给人类一种大漠荒凉之美,丘陵上一个个美丽的“花骨朵”—崮、落叶、斜阳、山头尖
角,处处给人以云漫之美。夏日近了,雷雨过后,更是让人宛如置身幻境、桃源世外! 岱崮地貌钟灵毓秀、造化天工,一个个神奇的方山形态,造就了无数奇绝美景,仿佛上天赐给人类的一个个光芒惊目的神奇明珠。 岱崮地貌—坐落于山东临沂市蒙阴县境内岱崮镇,分布了30多座“崮”,数量多,造型美,分布密集,在我国造型地貌中首屈一指,在世界造型地貌上也十分罕见。 “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区经过浸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动力作用,形成了现在外表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崮,多呈驼、帽、桌和鸡冠等形态。 这种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地貌类型,在世界地质学上,并不为绝大多数地理专家和学者认知。“崮”主要分布在蒙阴、沂水、沂源等鲁中南山区,较为知名的有上百座,有“沂蒙72崮”之说,形成了美丽的沂蒙“崮”群,著名的孟良崮就是其中之一。
地貌分布—蒙阴·岱崮
“崮”主要分布在蒙阴、沂水、沂源等鲁中南山区,较为知名的有上百座,有“沂蒙72崮”之说,形成了美丽的沂蒙“崮”群。在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就分布了30余个“崮”,数量多,造型美,分布密集,在我国造型地貌中首屈一指,在世界造型地貌上也十分罕见。 抱犊崮、吴王崮、孟良崮、纪王崮、岱崮、板崮、卧龙崮和唐王崮等是典型崮群。
地貌研究—中国奇葩、世界独秀
2007年8月21日,“中国岱崮地貌”论证会在蒙阴县召开。会上,由北京大学教授崔之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杨逸畴、青岛大学教授孙文昌等7位全国权威地质地貌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一致同意命名“岱崮地貌”,并列为继“张家界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丹霞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首都山区新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义丰带领课题组,在进行北京山区与鲁中南山区生态与新农村发展对比研究中,发现了“崮”这一独特的造型地貌。随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组成课题组,对全国崮型地貌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且深入岱崮山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一致认为,“崮”在中国北方个别地方虽有分布,但比较分散,地貌特征不明显,而我县岱崮镇在方圆十公里内就聚集了30余个崮,具有分布集中、类型齐全、造型秀美的突出特点,是中国崮型地貌最典型的区域,在我国造型地貌中比较稀缺,在世界造型地貌上也属罕见。因此,以岱崮镇名命名此类地貌为“岱崮地貌”。
“
岱崮地貌”崮群植被多为麻栎林和刺槐林,天然林和次生天然林较少,人工林和半人工林较多,植被发育状况一般,处于森林植被演替早期,若保持现状,该区域崮群植被都能朝向以麻栎林为主的落叶阔叶林群落演替。 岱崮地貌”典型特征为崮顶四周陡峭,与崮体存在明显断层,崮顶较为封闭,受“岛屿”面积影响,崮群外围区植被发育优于核心区,崮顶植被发育优于崮坡。首次发现约0.04 km2的大果麻栎群落野外存活种群,并开展种群研究,采集到株高187 cm、茎长80 cm、茎径4 cm的崮区内个头最大的黄精。
编辑本段原生态之美-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岱崮地貌的美,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近年来,人类对大自然与生态环境的日益关注,使得这种罕见的、未被现代人所挖掘的原生态之美逐渐的浮现出来。而追求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永远是藏在人类灵魂深处的美好情感。。。。。。 岱崮地貌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净化自我灵魂,接近大自然的最好居所,使我们的灵魂在喧嚣的、纷纷扰扰的世界中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心灵栖息地。。。。。。
③ 岱崮的山东名镇
神奇的岱崮地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杰作!
岱崮,是山东名镇,风光奇秀、旖旎,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光芒四射,神奇地照耀着这片齐鲁大地。
岱崮,坐落于沂蒙山区腹地,位于山东蒙阴县东北部,地处临沂、莱芜、淄博三市交界地带,地理环境十分独特,地形地貌异彩纷呈,享誉地理学界。 岱崮,有“天下第一崮乡”的美誉,孕育了造化神奇、享誉地理学界的“岱崮地貌”,以岱崮地貌为代表的“沂蒙山七十二崮”,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崮,地貌学上称为“方山”,是经亿万年地质演化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质构造,属于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2007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义丰研究员最早发现了这一独特的造型地貌,随后中科院组成课题组,对全国崮型地貌进行了系统研究。
2007年8月21日,在“中国岱崮地貌”论证会上,由北京大学教授崔之久等7位全国权威地质地貌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蒙阴县岱崮镇是中国崮型地貌最典型的区域,遂将此类地貌命名为“岱崮地貌”,成为继张家界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丹霞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
登上崮顶,放眼望去,群崮一览无余,气势磅礴的大崮,峭拔耸立的小崮,巍峨雄伟的南、北岱崮,弓腾若飞的龙须崮,造化神奇的卧龙崮,若雕若塑的石人崮,形态逼真的瓮崮,惟妙惟肖的油篓崮等,群崮林立,千姿百态,若狮、若豹、若龙,似游、似腾、似飞,形似神似,粗犷巍然,让人慨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
④ 中国五大造型地貌
中国的五大造型地貌包括: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岱崮地貌。
⑤ 地貌是什么意思中国有哪几种著名的地貌分别有什么特点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地貌的各种形态
地表起伏的形态,如陆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陆架、大陆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脉等。根据地表形态规模的大小,有全球地貌,有巨地貌,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陆与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单元,较小的地貌形态如有在流水和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垄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
发展变化与形成原因
地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地貌发展变化的物质过程称地貌过程,包括内力过程和外力过程。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两种营力,地貌是内力过程与外力过程对立统一的产物
中国境内不仅有常见的构造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而且有现代冰川和古代冰川作用遗迹、冻土和冰缘作用现象、沙漠和戈壁等,还有在一定气候条件下,反映特殊岩性的石灰岩地貌和黄土地貌。中国地貌种类的多样、典型,是世界其他国家难以相比的。(见彩图中国地貌类型)
地势总特点 中国大陆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形成三大阶梯下降。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高原面海拔多在4000~5000米,其上耸峙多座海拔超出7000米,甚至8000米的山峰,享有“世界屋脊”之称。第二阶梯是青藏高原的北缘与东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包括了若干高原和盆地,盆地底部高低不一,高原面海拔多在1000~2000米。第三级阶梯是更东的低山丘陵和大平原,山丘海拔多在千米以下,平原一般不超过200米。这一级阶梯也包括沿海大陆架, 其水深通常在200米以内。
北纬30°附近地势剖面
东经89°附近地势剖面
垂直分布特点 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哀牢山为界,可将中国分为东西两部,中国西部,从新疆吐鲁番盆地底部的艾丁湖湖面 (海拔-154米)到中尼边界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高差可达9000米;东部从海滨平原到秦岭的太白山(海拔3767米)或台湾省的雪山(海拔3884米),高差不到4000米。两者地势高差和倾斜方向均不相同,特点各异。
①昆仑山脉以南的西部南方,阶坡明显的只有其北缘的昆仑山北坡和东缘的龙门山东坡,其余边缘多和缓的倾斜,很难划出阶梯的边坡。昆仑山以北的西部北方,主要为高大山系所围隔的大型盆地,如昆仑山与天山之间的塔里木盆地、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的准噶尔盆地、昆仑山与祁连山之间的柴达木盆地、祁连山与走廊北山之间的河西走廊等。上述盆地底部均甚平坦,但其高程却甚悬殊,最高者和最低者可相差近3000米。各盆地周围的山地,许多山峰又高出盆地本身3000~4000米,甚至5000~6000米,地面相对起伏巨大。
②中国东部真正存在阶梯地形的,只有在上述第二阶梯的前缘和第三阶梯的后缘之间。前者是内蒙古高原、山西高原、鄂西高原和云贵高原(见云南高原、贵州高原),后者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江南丘陵,双方高差达1000~2000米,其间又多具有连续而陡峭的斜坡,坡折相当明显。然而,在高原地带的西侧,出现地势低下的河套——银川平原(见河套平原)、渭河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而在平原丘陵地带的东侧,更有地势高起的辽东山地、山东山地及浙、闽、粤沿海山地,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打破了地势由西向东递降的局面。
平面分布特点 以山地的脉络作为框架的中国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大的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亦构成一定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地质构造线方向,而且东部与西部亦很不相同
⑥ 岱崮地貌的岱崮地貌—“方山”
岱崮地貌是我国继“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之后为我国科学家最新发现的新的世界岩石地貌类型。
岱崮地貌在国家地理地貌类型史上和世界地貌类型历史上都异常罕见,具有十分丰富的原生态旅游观赏价值和十分重要的地质地貌标本研究价值。
亿万年的地质演变中, “崮”这种独特的地质形态,称的上是一个惊人的奇迹。
亿万年来“崮”宛若世外桃源、恍若如精灵居所,不被世人所认知,而等到“崮”这种奇崛的形态一个个如花朵般宛如仙子映入你的眼帘时,你除了赞叹和惊奇,可能带给你更多的还有激动。。。。。。
“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区经过浸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动力作用,形成了外表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崮,多呈驼、帽、桌和鸡冠等形态。 这种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地貌类型,在世界地质学上,并不为绝大多数地理专家和学者认知。 岱崮地貌发现记
2007年4月5号那天,中国当代徐霞客、著名旅行家和作家李存修先生应邀到了山东蒙阴县岱崮镇,参加一个在这里召开的“桃花诗歌笔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名诗人、作家参加了这一活动。河流谷地,杨柳飘逸;岭背山坡,桃花飞红,往日荒寂的沂蒙,已变成红桃绿柳的花果山了。
半天后,李存修就从笔会上消失了,因为他被身边的崮群深深吸引,难以自拔,于是邀请了县文化馆张馆长,实地考察攀登了大崮、龙须崮、奶头崮和司马寨四座崮。这些崮的独特、别致、奇异和壮观给予了他几十年旅行之积累一次巨大的挑战。
李存修旅行一生,到过世界各大洲和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的山山水水,从未见过这样的地形地貌,尤其是没有如此密集的崮群。中国原有的四大地貌也不能代表和包括这样的地貌。经过三天的深思熟虑,于4月8号那天晚上,在镇政府礼堂内,面向所有入会代表及当地政府领导,他没有在台上朗诵诗歌,而是第一次作了有关“崮文化”的演说,正式提出了这一发现和理论。
会后,他写成文章“沂蒙望崮”,先后在《中国旅游文化》杂志、《中国旅游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中国旅游文化》用的题目是“岱崮望崮”,《人民日报》的题目是“沂蒙寻崮”)。
县、镇两级政府于当年8月21号,从北京等地请来了7位著名的地质地理学家,经过科学的考察和论证,将这一特殊的地质地貌现象正式定名为“中国第五地貌——山东岱崮地貌”。
岱崮地貌旅游开发座谈会在汶河大酒店召开。广东省旅游文化协会会长李存修,市蒙山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刘桂民,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开国,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彭波出席会议,岱崮镇及县旅游、国土、党史、史志、东蒙集团主要负责人列席会议。
李存修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译协理事、广东省旅游文化协会会长。2007年来我县岱崮镇参加会议,被岱崮地貌奇特的地质现象所吸引,认为国内所知的四大地貌不能代表沂蒙山崮群的地貌,他把这些发现和判断写成一篇《沂蒙望崮》的文章,在《中国旅游文化》杂志上发表。文章引起了地质地理学界的重视,经过论证,该地貌正式命名为‘中国第五地貌——岱崮地貌’”……
2012年10月8号,有关岱崮地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蒙阴召开,李存修应邀参加了这一重要会议。经实地考察研究,三位国际知名的地质学家和旅行家再一次肯定了由李存修最先提出的这一理论。李存修在用外语的发言中,感谢国、内外的科学家对岱崮地貌发现的肯定与支持。
至2013年底,李存修集中用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对岱崮地貌的的分布范围、高低大小、形状特点、风情世俗进行了有选择性的了解和摸底,东到日照、潍坊,南到枣庄,西到济宁,北到济南、淄博,独自完成了对临沂、潍坊、枣庄、日照、济宁、淄博、莱芜、泰安八个地区内的蒙阴、沂水、沂源、沂南、费县、平邑、蒙山、泗水、莒县、青州、临朐和新泰等十几个县、局的考察,登上了大、小75座崮的崮顶,对崮顶的自然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山寨文化、宗教文化、土匪文化等留下了大量文字和图片资料。
迄今,李存修正在整理30万字的长篇纪实旅游文学《中国第五地貌—山东岱崮地貌发现记》一书,计划年内出版。
⑦ 岱崮地貌地质博物馆是蒙阴县哪个镇
是指以岱崮来为代表的自山峰顶部平展开阔如平原,峰巅周围峭壁如刀削,峭壁以下是逐渐平缓山坡的地貌景观,在地貌学上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因而也被称为"方山地貌"。崮是山东独有的一种特异地貌景观,中国地理学会依据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全国最集中的崮形地貌现象,将原称"方山地貌"正式更名为"岱崮地貌"。
中国北方其他地方也有零星出现,但发育均不成熟,地貌特征不明显。它们主要分布在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域,宏观层面包括沂水、蒙阴、沂南、沂源、平邑、费县和枣庄市山亭区等7个县、区境内,
较为知名的崮不下百座,形成了风景壮美的沂蒙崮群。微观层面则主要集中在岱崮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岱崮地貌集群。(丁再献等编著《旅游小网络》第83页,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⑧ 中国地理方面的古书有哪些
中国地理方面的古书有《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梦溪笔谈》、《太平寰宇记》、《徐霞客游记》等等。
一、《汉书·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该书叙述汉以前的地理沿革,着重写了《禹贡》九州和《周官》九州;接着叙述西汉的地理,以郡国为条,用本文加注的形式,依次写各郡国及其下属县、道、侯国的地理概况,诸如郡县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名胜古迹,道路交通,等等。
二、《水经注》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该书所记大小河流有1252条,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地理方面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类超过100种。
三、《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历史地理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成书于北宋,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四、《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是古代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广泛引用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等,计约二百种,且多注明出处,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太平寰宇记》作者为北宋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太平寰宇记》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
五、《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⑨ 岱崮地貌有什么好玩的知青文化是什么意思
岱崮地貌是指以岱崮为代表的山峰顶部平展开阔如平原,峰巅周围峭壁如刀削,峭壁以下是逐渐平缓山坡的地貌景观,在地貌学上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因而也被称为“方山地貌”。崮是山东独有的一种特异地貌景观,中国地理学会依据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岱崮镇全国最集中的崮形地貌现象,将原称“方山地貌”正式更名为“岱崮地貌”。
中国北方其他地方也有零星出现,但发育均不成熟,地貌特征不明显。它们主要分布在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域,宏观层面包括沂水、蒙阴、沂南、沂源、平邑、费县和枣庄市山亭区等7个县、区境内,
较为知名的崮不下百座,形成了风景壮美的沂蒙崮群。微观层面则主要集中在岱崮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岱崮地貌集群。
“知青文化”
知青,是指我国20世纪60年代中和70年代末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中学毕业被分配到农村“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初、高中青年学生,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特殊现象。期间,城镇、大、中城市的青年学生,被分配到边疆各省(区)的生产建设兵团、国营农场和农村。
知青,由于他们多数来自于大、中城市和内地,并具有一定的文化,他们的到来,既为农村带来先进文化和城市文明,又为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增添了生力军,还为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与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知青思想活跃,工作勤奋,学习刻苦,思维敏捷,善于吸收知识营养,敢想、敢说、敢干,充满了青春活力,与边疆各族人民以及农垦职工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经过艰苦的磨炼,他们中有一大批在锻炼中迅速成长,
这一时期,广大知青在农村期间,以满腔的青春热血,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创立了带有特定历史条件特征的“知青文化”。
“知青文化”不同时期主流特征:
1.以“老三届”为主要代表
2.以回忆录为主要题材
3.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社会性
4.具有建设性,体现的是教育性和公益性的价值
5.温馨、理性
6.知青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