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地理文章
1. 中国区域地理环境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之小论文
v近年来,中国的地区经济差距引起了广泛关注,伴随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同时,中国的金融发展在区域层面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距(赵伟、马瑞永,2006)。研究影响区域金融发展的因素,对于解释和控制区域金融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就解决这个问题做初步尝试。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理论中,地区差异化的原因主要是由地区的地理位置(如距离港口的远近)、自然条件等因素决定的。传统的经济地理学并不能解释一些地理位置不是很优越的地区经济金融也能发展得很好。正是这个原因促使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崛起,新经济地理学的关键是Krugman(1991)提出的规模收益递增,核心思想是两个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非常接近的地区,也可能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例如历史事件)导致产业开始在其中一个地方集聚,从而产生地区差异。同时新经济地理学开始考虑经济、历史、文化和制度及其他一些传统地理学未涉及的因素对于经济的影响(Yeung,2003)。但是常常将政策因素和传统地理因素一样视为偶然事件来分析,认为它们对于经济金融起的是间接作用而非直接作用(金煜、陈钊、陆铭,2006)。在中国经济政策和传统地理因素往往不是间接影响经济和金融发展,而是起直接作用。中国的“让东部地区先富起来”的一系列政策对于东部地区的发展起了不可否认的直接作用。因此,本文的分析框架中纳入了经济政策因素的影响。在新经济地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金融地理学秉承了新经济地理学超越传统地理学框架分析问题的特点,并且发展出了更加综合分析问题的视角,强调跨学科的研究,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多个角度来研究区域金融的发展。在这个视角下,传统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等都被包括在内。金雪军、田霖(2004)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已经作了初步尝试,从金融地理学的综合视角构建了区域金融竞争力评价体系,其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文化、科技、区位等多个方面。本文试图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出发,构建一个金融地理学分析地区金融发展的框架。在此框架下将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经济、科技、历史等多种因素主要分为三类:经济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和经济政策。二、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描述性分析我们分别采用金融相关比率(FIR)和金融市场化率(FMR)来衡量地区的金融发展程度。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作为衡量地区金融发展状况的指标已经被广泛采用,由于我国的国有金融长期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为了更好地反映影响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因素,我们特地还采用另一指标金融市场化率(FMR)来反映非国有金融发展状况(周立,2001)。FIR的定义是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价值之比,这是衡量金融上层结构相对规模的最广义指标。FMR是非国有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与国民财富的比值。如果用S代表存款、L代表贷款,以FIR表示金融相关率,那么计算公式则为:FIR=(S L)/GDP。本文下面也将采用这种方法计算金融相关比率。相对应的金融市场化比率FMR就为非国有银行的存贷款之和与GDP的比值(周立,2001)。由表1也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明显的变化,表示非国有金融发展水平的FMR的变化相对表示总体金融发展水平的 FIR更加明显。我们将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变动的影响因素。三、实证分析我们采用混同回归模型和非观测效应模型来对所获得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将对区域金融总体发展水平和区域非国有金融的发展水平分别建模分析。(一)变量和数据根据前面的分析,把影响区域金融发展的因素分为三类:1.传统地理因素。按照地理位置和区域研究的传统,我们把30个省级行政单位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设立两个虚拟变量region2、 region3来分别代表中部和西部地区。2.新经济地理因素。根据Henderson(1974)、Krugman(1991)、金雪军、田霖(2004)等前人的研究和金融地理学的特点,对影响区域金融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因素我们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外溢效应。用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GDP的比重(insratio)来表示。(2)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我们采用当地每百人中高校大学生的数量(hcap)来表示。(3)信息化水平。我们用当地年度邮政和电信业务的总量(comm)来表示信息化水平。(4)交通运输状况。我们用地区公路里程总长度(highway)来反映。(5)科技水平。我们用当地年度专利审批通过的数量(patent)来反映。(6)文化因素。我们用当地城镇居民除衣物、食品和居住消费以外的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consu)来反映一个地区的消费文化(金雪军、田霖,2004)。
2. 中国有哪些经济发达的内陆城市
很多人一直都自己家乡GDP的情况,据有关机构研究,2019年中国大陆城市GDP排名已经出炉了。关于2019年度中国大陆城市GDP二十强相对于2018年的排名变化,明显的可以看出城市间的“明争暗斗”,排名靠前的城市几乎位置很难替换,主要是排面在中间的城市,总有种“你追我赶”的感觉,变化很大!
今天我们来看看,排名前五的这些省会城市的情况,本文的数据都不包含港澳台城市。
第五、江苏省南京市
班服定制:伴随成长的印记,除了青春还有班服!
广告
班服定制:伴随成长的印记,除了青春还有班服!
南京市在中国大陆城市2019年的GDP排名中,以14030.15亿元排名第十一位。
南京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物流枢纽,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也是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
第四、浙江省杭州市
杭州市在中国大陆城市2019年的GDP排名中,以15373.05亿元排名第九位。
杭州古称临安、钱塘,是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杭州人文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传说。新世纪以来,随着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业的带动,互联网经济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湖北省武汉市
武汉市在中国大陆城市2019年的GDP排名中,以16000亿元排名第八位。
武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作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开启武汉现代化进程,使其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被誉为“东方芝加哥”。
第二、四川省成都市
成都市在中国大陆城市2019年的GDP排名中,以17012.65亿元排名第七位。
成都别称蓉城、锦城,是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成都都市圈核心城市。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盆地西部,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自古享
3. 地理高中论文
地理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英文中地理一词则来源于希腊文hê gê(意为“地球”)和graphein(意为“写”)。
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书籍包括了《禹贡》和《山海经》等。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研究对象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同人类相关的地理环境。
* 地球表面: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陆地-海洋
山脉-大陆架-气候-植被
人类生活:乡村-集镇-城市-人种
国家 -- 世界政区 -- 各国首都 -- 洲 -- 地区 -- 州 -- 省 -- 自治区 -- 特别行政区 -- 联盟 -- 市 -- 县 -- 自治县 -- 旗 -- 郡 -- 城市 -- 城镇 -- 村落 -- 地名 paz
学科分支
地理学没有一个公认的分类体系。在西欧,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即部门地理学)和专论地理学(即区域地理学)两部分,通论地理学中分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下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前苏联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大分支,然后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西方学者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利用生物学来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地理学、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动物区系样式,利用数学、物理学来研究地球本身的运动以及它和其他太阳系中星体的关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间上地球变化的学科。
* 综合性
o 综合自然地理学
o 古地理学
* 部门性
o 地貌学
o 气候学
o 水文地理学
o 土壤地理学
o 生物地理学
+ 植物地理学
+ 动物地理学
o 化学地理学
o 医学地理学
o 冰川学
o 冻土学
o 物候学
o 火山学
o 地震学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更注重地理学中社会科学的成分,从非物理的层面来考察整个地球的行为模式,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及人类活动的地理分布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及格广义的分支:
* 社会文化地理学
o 人种地理学
o 人口地理学
o 聚落地理学
o 社会地理学
o 文化地理学
o 宗教地理学
* 经济地理学
o 农业地理学
o 工业地理学
o 商业地理学
o 交通运输地理学
o 旅游地理学
* 政治地理学
o 军事地理学
* 城市地理学
其他分支学科
* 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方志学-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地理数量方法-计量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其中地图学-地理数量方法-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实察方法,可合称为地理技术方法学门。
4. 50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陆大道
发到你信箱了,嘿嘿
5. 导游基础知识论文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回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答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主要讲授课程:
《经济地理导论》专业基础课、《中国经济地理》专业基础课、《导游基础知识》专业基础课、《区域经济》专业课、《中国旅游地理》专业课
主要参与学院的毕业论文指导
6. 介绍武汉的文章180字
武汉,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世界第三大回河长江及其最大支答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又称江城。
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地处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最东端位于新洲区徐古镇将军山村,最西端位于蔡甸区侏儒街国光村,最南端位于江夏区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于黄陂区蔡店街道李冲村。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彩蝶。在中国经济地理圈内,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被誉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
武汉号称九省通衢,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国家的经济地理中心;是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国第三大科教中心,内陆地区的金融、商业、贸易、物流、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开启中国内陆市场的“金钥匙”,经济发展的“立交桥”,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
7. 农业地理学的农业地理学发展简史
农业地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研究内容已有较悠久的历史,但成为一门学科则是近百年来的事。 19世纪是地理科学和农业科学革新和深化的时期,为农业地理学的发展准备了基础。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农学家J.N.施瓦茨和英国农学家A.扬分别描述德国、比利时及英格兰的农业情况,特别注意农业地域差异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两人为农业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期的德国农业经济学家 J.H.von屠能发表的《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1826),首次探讨不同农业类型和集约水平分布的规律性,创立了农业区位论。这个理论为百余年来农业地理著作所广泛引用。近代地理学创始人 A.von洪堡的植物地理著作中,包含大量农业地理内容;C.李特尔的《地理学──地理对人类素质与历史的关系》著作中,也有大量农产品地理分布的内容。 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是农业地理学蓬勃发展时期,不滚出现了大量的专题性、部门性和区域性农业地理著作,也出现了综合性农业地理理论著作。这些农业地理著作,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①统计的农业地理,又称农产品地理或农业商业地理,主要是利用大量统计资料编制各种农产品的分布图,分别研究产品的生产和运销。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T.H.恩格布雷希特关于北美洲、热带以外地区、印度、俄国、德国等农作物地理分布和图集的一系列著作,英国G.G.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1889年初版,1966年已出至18版),美国V.C.芬奇和O.E.贝克的《世界农业地理》(1917)等。
②生态的农业地理,着重研究自然条件同农业生产的关系。就某种单项自然条件如农业气候、土壤等或某个地区进行研究的著作较多,也出现综合性的著作如:生态作物地理、生态家畜地理、农业生态学等。从生态学观点研究农业地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为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认为一个地方的农业系统不过是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农业利用与修改的结果,这是农业地理学的最新趋向之一。
③土地利用与小区域农业地理研究,20世纪20~3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一批地理学家倡导广泛开展小区域农业地理野外调查,填制土地利用图和多种农业地图,发表了一大批论文,从理论到方法均有总结。原来以商业地理研究见长的英国,在L.D.斯坦普的倡导下,于30~40年代开展了大不列颠土地利用调查制图工作,完成了全套大不列颠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图 146幅及分郡土地利用调查报告9大卷,这是英国最重要的农业地理著作。在1949年第16届国际地理大会上,国际地理联合会根据英国的经验成立了世界土地利用调查委员会,开展世界百万分之一土地利用图的编制工作。
④大区域农业地理研究,是农业地理文献最多的课题,著名的有美国从1925年开始在《经济地理学》季刊中连载 19年(1925~1943)共达1400页的世界6大洲农业区域地理。以国家为范围的农业地理专著也陆续出现,著名的有德国(1936)、意大利(1948)、挪威(1954)、民主德国(1959)、丹麦(1959)、罗马尼亚(1968)、英国(1971)等。
⑤农业景观地理,盛行于德、法等国,认为农业地理学主要不是研究农业生产本身的问题,而是全面描述研究农业活动所引起和制约的文化景观或农村景观,如土地利用形态、田块形态、农村道路、农舍、村落以及农业过程的其他物质表征。代表性人物有德国的L.H.魏贝尔、E.奥特伦巴,法国的D.福谢、P.O.L.乔治、A.梅尼耶等。⑥为计划经济服务的农业地理研究。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行农业生产的计划发展,强调开展农业区划、土地合理利用、农业分区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的研究。代表性人物有苏联的A.H.拉基特尼科夫、И.Ф.穆科梅利、П.А.列图诺夫,民主德国的W.鲁比谢克、E.吕本扎姆,波兰的J.科斯特罗维茨基,匈牙利的G.恩耶迪等。 大约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业地理学研究开始出现了一些重大变革,主要表现在:①调查研究手段的革新,从50年代以来,航摄照片、自动化制图、电子计算机等手段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地理研究工作,使工作者从过去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分析问题,大大地提高了效率,减少差错,提高精度。②数学方法的引进,与电子计算机等工具同时采用的各种数理统计方法、现代数学方法日益广泛地引入农业地理研究,如线性规划、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系统分析、博弈论、集合论、网络分析、控制论等,使农业地理研究由单纯描述状态走向定量化。③理论的引进及模式的建造,一些学者采用演绎法,从经济学或相关科学引进理论,制定假说及数学模式。这种浪潮和地理数量方法结合起来,从50年代末期起盛行于英、美,迄今已在两国农业地理中占有较大优势,主要理论是农业区位论和农业决策论。④理论性农业地理著作的涌现,50年代以前关于农业地理学理论著作只有少数文章。50年代以来,农业地理学理论性专著已出现10余种,如联邦德国奥特伦巴的《普通俩业地理学和工业地理学》(初版,1953;第3版,1970),法国福谢的《农业地理学》(1949),苏联拉基特尼科夫的《农业地理学》(1970),美国H.F.格雷戈尔的《农业地理学:研究课题》(1970),英国L.J.西蒙斯的《农业地理学》(1968初版,1979再版),J.R.塔兰特的《农业地理学》(1974)等。在这些著作中尽管理论观点分歧很大,但它的大量涌现是农业地理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30年代初张心一的《中国农业概况估计》(1932)所编制的各种农产分布图,是中国最早的成套农业地图。胡焕庸的《中国之农业区域》(1936)、金陵大学出版的《中国土地利用》(1937),是抗战前的代表性著作。抗战时期在西南地区进行小区域农业地理调查,填制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图,积累了资料和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农业地理学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道路上有了蓬勃发展,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农业地理学。主要工作可归纳为4个方面: ①考察研究工作。在黄土高原、黑龙江流域、新疆、宁夏及内蒙古、云南、华南、川滇西部地区、西藏等地资源综合考察中,进行自然资源农业评价、农业布局和农业地理的考察和研究工作。
②农业区划工作。从50年代以来先后进行了农业地理界线的调查和农业区划方法论的研究工作。同时配合国家发展农业计划的需要,在 3次农业区划工作高潮中(1953~1955,1963~1966,1978年以后),农业地理工作者参与了调查评价农业自然资源、研究农业布局和制定农业区划方案工作,为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1981年出版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③区域性农业地理专著的编写。1973年开始编写的《中国农业地理丛书》,是一套全面反映中国农业地理情况和特征的著作,已出版的有《中国农业地理总论》(1980)及江苏、上海、宁夏、四川、云南、湖南、陕西、湖北、江西、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的农业地理。1981年开始编写《世界农业地理丛书》,已出版的有非洲、苏联的农业地理等。
④土地利用调查和制图。50年代以来,为配合各地制定农业生产发展规划的需要,开展了小区域的土地利用和作物布局的调查研究。1979年以后,开展了全国百万分之一土地利用图的编制和土地利用研究工作。
8. 经济地理学考研排名,最好的学校是什么求赐教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国内经济地理学属于人文地理学下属子学科,加上经济地理学与其它子学科的界限并不那么分明(因为国内经济地理学对城市经济研究的热衷和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文化转向、关系转向),再加上硕士研究生阶段招生是以人文地理学招生的。所以读研的话在选择院校时应选择人文地理学好的院校,再在当中选择经济地理学好的老师(当然,如果你坚定地要从事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可以直接找做这研究这方面的老师,不考虑院校)
人文地理学目前最好的学校应该是北京大学(有一定名校情结加成),其城环院院长贺灿飞老师就是做经济地理研究的,近年来他们团队主要在做环境经济地理学,环境管制对企业影响这方面,发了不少文章。此外,北京大学因为周一星等老师,有做城市地理学的传统,在城市地理学这方面也蛮厉害的。
接下来应该是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在上个世纪因为许学强等老师,也有城市地理学的传统,甚至人文地理学风头一度压过北京大学。但中大人文地理学并没有团队,个人工作较多,在人文地理学下面有很多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经济地理学的老师相对较少,侧重也各有不同,你可以去官网看看各个老师的研究方向。
再下来是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人文地理有宁越敏、杜德斌等老师在,人文地理学也很厉害,具体经济地理学也是各个老师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南京大学的人文地理学声誉也非常好,国内人文地理学的第一位杰青顾朝林老师以前就是南京大学的(现在在清华大学)。但相对其人文地理学,其规划发展得更好,有张京祥老师等非常出名的老师。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南大的人文地理在地海院,其规划单独设院,是分开的。
上面有人提到北师大和武大,北师大的人文地理有一段时间也很厉害,但现在有所式微,它的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得相对人文地理更好。而武大,武大的测绘在国内是无可置疑的第一名,有5还是6个院士在那边,但它的人文地理一直以来都不怎么发展(我印象里没有听说过武大的人文地理)。
最后是中科院地理所,中科院与地理有关的研究所有很多,在北京、南京、福州、广州、成都、新疆都有,各自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是说地理所的话,一般是指北京的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院地理所因为更侧重科研,特别是团队合作接大项目,所以各个研究室会有大牛博导,还有一些硕导,水平有所差别。值得注意的是,中科院地理所的博导只能招收博士生,硕导只能招收硕士生,而且没有普通高校对于统考生比例的要求,所以统考招生的往往只有未曾招到推免生的一两个老师,考不上和踩雷的风险比较大。就读地理所博士的话会更好,像人文地理学目前唯一一个院士陆大道院士、承担一带一路研究的刘卫东老师,主持全国主体功能区的樊杰老师等等,有很多牛人大神。
9. 经济地理学论文怎么写
你的问题太大了,不知你问的是格式还是其他的?
想必你应该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吧?可以到你们学校图书馆找诸于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等地理类的学术期刊看看,也可到你们学校图书馆期刊网上搜搜看。
10. 中国经济地理 论文
三维场景库建造的关键技术在林业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林业规划肩负着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如何规划林业是西部开发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我国西部林业发展的现状,主要论述了三维场景数据库的定义、和关键支持技术,及其作用在我国林业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三维场景;林业规划;应用;OpenG;GIS;
一、三维场景库的定义
计算机三维场景技术是现代计算机图形学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人们已经能够在屏幕上绘制出具有立体效果的各种物体的模型,并且能够使这样的模型响应环境传来的数据做出相应的变换。计算机三维场景是指将用数据描述的三维空间通过计算转换成二维图像并显示或打印出来的技术。
计算机三维场景的制作技术在林业中越来越多的被广泛应用。震惊全国的“华南虎”事件,就是国家林业局利用“三维重建法”让纸老虎显的原形。其原理是:根据成像过程不同的图像自身所满足的约束条件来解算三维空间场景中目标的形状、位置、姿态等参数。解释出来是:按常理,虎照的虎姿状态下,从虎头到虎臀,本应有1米多长,但经过三维测量还原发现,虎照中的华南虎纵深身长最多只有0.1米,无法形成一个“实体虎”。
二、三维场景库的关键技术
计算机三维场景制作技术有很多种,但现在通用的是OpenGL,即OpenGraphicsLib的缩写,是一套三维场景处理库,也是该领域的工业标准。OpenGL是SGI公司开发应用于不同操作系统的三维应用软件,支持Windows95/98、WindowsNT等系统。
3DS MAX使用完整的OpenGL内部函数,包括几何转化、灯光、贴图、数据剪切、场景重绘。3DS MAX中的所有三维物体都基于OpenGL函数,通过这些函数进行几何和光栅转换。分离几何转换和光栅转换有利于使显示速度提高,把复杂的几何转换交给CPU计算大大快于显示芯片计算。OpenGL支持16位以上真彩色显示,不支持8位彩色显示,另外OpenGL只能支持场景中最多8盏灯光的显示效果。如:灯光和贴图的显示限制, 3DSMAX场景使用显示中贴图和灯光的紊乱现象(在灯光不强和无贴图校正时,尤其明显)。OpenGL的线框物体不支持背面选择,所以不支持变边多边形,场景中物体表面纹理层叠自动关闭自发光效应,非层叠纹理将显得非常明亮,这有助于提高显示速度。
OpenGL目前在林业领域应用较为广泛,它的优秀的矢量图的操作性能,华丽的色彩,在专业图形图像处理领域表现突出,利用它建立三维场景库数据可以减轻林业规划的工作量,更好的完成林业规划的任务。
三、三维场景库在林业规划中的作用
1、直观的对林场进行管理
基于上真实地理环境的浏览和基础地理信息矢量数据在三维场景中叠加建立起来的林区三维场景库,可以清楚直观的对林场进行扫描浏览,就像利用网络查看资料一样,可以在这个信息平台上查阅所有数入场景库的林木的分布和生长情况,可以系统的对林场进行管理。
2、虚拟种林的模拟
根据三维场景数据库中带有坐标的点、线、面及树种类型,通过系统分类批量展点、以不同的符号类型加以显示,可以生动模拟再现森林实景状况,既可以虚拟种林长成之后的场景,也可以虚拟砍伐、发生病虫害、水土保持等场景,极大地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为应对林场中的特殊情况提供了先决场景。
3、 森林燃烧及森林火灾扑救指挥系统的模拟
与森林防火视频监测系统结合,实现视频实时监测与三维场景同步显示。以及时了解火场的位置和相关情况,为组织扑救提供依据。当火灾发生的时候,可以根据发生点的地形、气候状况、据风速、风向(偏角)、发生的时间等,动态模拟火的走势及范围,及早确定火灾现场,决定扑救措施。平时也可以应用系统模拟火灾现场,然后自定义路径来模拟飞机、汽车的巡视、扑救路线,加强火灾扑救的强化训练。另外,还可以二、三维联动,从三维场景数据库系统中发出指令,在二维场景系统进行分析,并提交报表,估算火灾损失情况。
4、 三维场景中地形分析
可以对三维场景中地形进行分析,包括:剖面、侧面、分析选定区域坡度、关键点、最高点坐标、最低点坐标等等,都可以通过分析获得相应的数据和相应点的树木生长情况。 利用可视域分析功能,还可以以了望塔为中心观察四周区域林场的情况,制定特殊扇形视域范围,分析通视情况,以合理布局了望塔的地理分布。
5、快速定位查询、统计分析
利用GIS(地理空间定位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提供空间分析及统计功能,可以在三维场景数据库对林场的树木进行快速的定位查询和统计分析。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三维场景库的建造可真实再现林区的地形地貌,为我们全面了解森林资源环境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空间支撑,为我们科学地开发自然界,合理的配置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可极大地提高我们森林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为各级领导的宏观管理、指挥、调度、协调工作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从而全面实现林业部门对森林资源规划和管理,为实现林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倪成群; 森林景观可视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D];北京林业大学; 2005年
[2]淮永建; 虚拟场景中实时图形绘制关键技术研究 [D];西北工业大学; 2002年
[3] 倪成群,宋铁英; Onyx树木三维造型技术 [J];福建林业科技; 2005年02期; 52-55
[4] 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发展报告(1995—2004)[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5] 大空间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在林业工程的应用 newmaker
[6] 10Bojana Bosanac,Pjer Zanchi; Onyx Tree Professional[EB/OL]
[M];http://www.onyxtree.com/about.html,; 2005-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