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历史地理学会主任

中国历史地理学会主任

发布时间: 2021-02-17 08:51:04

① 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著名学者有哪些分别擅长的方向是什么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19936693/answer/2894527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复旦历史地理最强,所以学者云集。周振鹤,历史政治地理、历史文化地理、中外交流史等;葛剑雄,人口史(含移民史);吴松弟,历史经济地理(港口—腹地),人口史(含移民史);安介生,人口史(含移民史),山西区域历史地理,历史民族地理;满志敏,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历史时期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张伟然,历史文化地理(尤其佛教地理);张晓虹,历史城市地理、历史文化地理;李晓杰,历史政治(政区)地理;王振忠,历史社会地理,徽学;侯杨方,人口史(含移民史),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侧重清代。王建革,历史农业地理,环境史,侧重农学。韩昭庆,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地图学史,环境史。朱海滨,历史文化地理。傅林祥,历史政治(政区)地理。杨伟兵,中国历史环境与社会变迁,清代沿革地理,明清西南区域史。杨煜达,中国历史气候变化,西南边疆史地。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唐晓峰,古代地理思想、先秦地理、历史城市地理;韩茂莉,历史农业地理,历史环境变迁等;邓辉,历史时期环境变迁。阙维民,世界遗产,现在不搞历史地理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辛德勇,历史文献(不仅限于地理文献),多研究汉唐地理问题兼及其他。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华林甫,擅长地名学、沿革地理、历史地理学术史,目前主要研究清史地理问题(清史地图集)。
中央民族大学:黄义军,历史城市地理;历史瓷业地理(结合考古学方法)。

② 请问蓝勇的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版)和他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到底有什么区别

版本不同而已 我们也有一门课分为理论和实践 订了两本教材 都叫城市设计 主编都一样……

③ 跪求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txt.急用

PDF的行吗?下个PDF转txt软件就能找到文字,采纳一下啊

④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成就

关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历史地理工作者普遍接受了这门学科属于广义的现代地理学一个分支的观点。但实际上,作为在地理学和历史学这两大综合性学科交叉处诞生的一门新兴现代学科,虽然从它主要研究地理问题这一点来说应该归入地理学的范畴,但这学科明显具有边缘学科的特色。历史地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正如侯仁之先生《历史地理学刍议》所定义的那样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然而“人类历史时期”一词本身已揭示“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已是一种历史现象,亦应该是素以“究天人之际”为己任的历史学家应该研究的内容。“空间”和“时间”分别是地理学和历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而“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正是“空间”问题与“时间”问题的结合,所以对人类历史时期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空间发展过程的研究实是历史地理学的本质所在。1940年美国著名地理学家邵尔(CarlO.Sauer)在其《历史地理学引论》(ForewordtoHistoricalGeography)一文中所提出的地理学研究必须着重地理现象的来源,历史地理学是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的主张(注:〔美〕CarlO.Sauer著、姜道章译:《历史地理学引论》〔J〕,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4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其道理的。正因如此,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不是简单地采用“时间断面堆积法”对历史上的空间问题进行研究,而应采用“逐时变化”的“时空连续型”方法论(注:参〔日〕菊地利夫著、辛德勇译:《历史地理学的叙述理论》〔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2辑。)。由此可见,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不仅是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共同关心的,而且其研究方法更是对地理学和历史学最基本研究方法的综合。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学术发展趋势。历史地理学长期赖以依存的两个母体学科地理学和历史学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过程中均诞生了许多新兴的边缘性分支学科,如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历史生态学、区域历史学等,这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土壤。从多个学科之间产生的新兴的历史地理学分支学科,如历史教育地理学、历史医学地理学、历史灾害地理学等所具有的跨学科特色,说明“并不存在唯一的历史地理学的信条”(注:〔加〕寇·哈瑞斯著、唐晓峰译:《对西方历史地理学的几点看法》〔J〕,《历史地理》第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并预示传统的关于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理论体系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⑤ 2017尔雅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

1-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上)
1. [单选题] 竺可桢先生将中国古代的气候变迁时回期答分为()。 A.甲骨文时期、物候时期、县志时期 B.物候时期、县志时期、方志时期 C.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 D.考古时期、甲骨文时期、县志时期 我的答案:C
2. [判断题] 自器测阶段以来,历史时期的极端气温都超过当代。() 标准答案 :✓
3. [判断题] 中国最早的现代气候观测站是位于上海的徐家汇观象站。() 标准答案 :✓
1-4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历史地理(下)
[判断题]早期文明如满天星斗,然而黄河流域以外的文明,却大多没有延续到今天。 标准答案:✓
1. [单选题] 现在的()在宋朝时期被称为“南京”。 A.开封 B.扬州 C.商丘 D.西安
标准答案:C
2. [判断题] 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以外的文明,绝大多数没有延续到今天。() 标准答案 :对

⑥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是什么结构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地理学的分支。但由
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必须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在很大程
度上为历史学所用,也被看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国的个性。这是由于这
门学科在中国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拥有举世无双的优越条件,正因为如
此,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学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于
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年了。《禹贡》虽然是以记载传说
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却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
的成分。而且由于其中的内容来源不一,并不排除一部分记载来自战国后期以前的时
代,可以说,中国人注意并记录以往的地理现象,开始于战国以前。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时代地理著作,
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专著,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并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
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
及战国、秦、汉”,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尽管作者班
固并不以地理学见长,但由于他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
所以还是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雏形。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唐宋以
来传世的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时代追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记载和研究


《汉书·地理志》的作者生活在公元1世纪,但依靠当时保留着的历史文献,对
早在公元前11世纪以来的一些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
古迹、关隘、寺庙、纪念地等都作了记载和简要的考证。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
《水经注》所记载的范围也不限于当代或作者的见闻所及,而是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

⑦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学 蓝勇 哪个好

各个学校的复试教材差别还是比较大的,你既然是要报南京师大,那你复回试就要以南京答师大的要求来准备复试专业课,
他书目是:《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陈桥驿主编,科学出版社;《历史人文地理》邹逸麟主编,科学出版社
而由于历史学改成了统考,历史地理当然也不能逃过,但历史地理学毕竟是边缘的交叉性学科,与通常的历史学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面对初试还是要多以古今中外史的复习为主,这有:朱绍侯的两卷本中国古代史,吴于廑的六卷本世界史,张岂之的分期的中国通史,这方面的教材还是相当多的。
历史地理方面的书也听多的,老邹的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另外还有,蓝勇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观点比较新,分的章节很细),陈代光的中国历史地理(观点较旧,多作为参考),还有北大的辛德勇的区域历史地理,这些主要是教材,只是基础性的入门书。更专业的现在作为准备考验的人来说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显得时间不够了,这是靠上后重点要学习的。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