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中国东西地理差异
Ⅰ 高三地理:中国的区域差异
(1)暖温带半湿润地区;①地年平均气温高,降水较少;②地年平均气温低,降水较多版;
(2)降水差异;海陆权位置差异大;①地位于沿海地区,水汽丰富,降水丰富;③地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
(3)④地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⑤地位于内陆深处,不能受到夏季风影响,就是少;
(4)⑥地位于夏季风迎风坡,⑦地位于夏季风背风坡;
(5)热带湿润地区;北部的山地阻挡冬季风,冬季更加温暖;
Ⅱ 中国地理四个地区对比
北方地区种小麦,有点用水紧张,多平原
、南方地区种水稻,很多山丘,水较富
西北地区牛羊马,干旱得很最缺水
青藏地区最高峰,长年积雪水资源丰富
Ⅲ 中国的地理差异
因为我们国家的地理位置,它跨越了温热带和偏寒的地带,所以地理差异是非常的大的
Ⅳ 东亚地区东西部地理特征的差异
东部沿海和环海,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包括日本韩国,南至新加坡,印尼,包括东海,黄海,渤海,日本海,台湾海峡,西部是青藏高原,隆起的山地有喜马拉雅山,东部和西部的界限都是处在地震多发带上。
Ⅳ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中国区域地理差异
各地方的气候,地理条件。什么样的气候出什么样的小吃文化。希望能帮到你。
Ⅵ 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差异
中国区域地理和区域差异
中国的区域地理
一、我国四大区域自然条件一揽
北方地区
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
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地形特征: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
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气候特征: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无霜期4-8个月,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雨(东北较短),冬季寒冷干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极”);主要灾害性天气: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秋季早霜,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暴雨。
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水量北丰南小,汛期北长南短(东北地区有明显融雪春汛),河流含沙量北小南大,结冰期北长南短。
主要河流: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海河,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主要湖泊:白头山天池、兴凯湖。
植被:东北地区以针叶林为主(长白山地区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落叶阔叶林。
土壤:东北地区黑土分布广泛,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为钙质土。
主导因素:积温自北而南逐渐增大。
南方地区
范围:东部季风区南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地形特征: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国最大的丘陵,大多由东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间分布,“南岳”衡山、庐山、井冈山等众多名山分布其中,南岭地区岩浆岩分布广泛,是我国有色金属矿产的集中分布区;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素有“紫色盆地”和“天府之国”之称;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区,山间“坝子”是当地主要的耕作区;横贯山脉和南岭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台湾玉山主峰为我国东南沿海最高峰。
主要地形区有:
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洞庭湖、鄱阳湖、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平原、江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南岭、武夷山脉、秦巴山地、台湾山脉。
气候特征: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积温4500℃-8000℃,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一月份均温在0°C以上,冬温夏热,四季分明(南部沿海和滇南地区一月均温大于15°C,长夏无冬)。年降水大于800毫米(台湾东北部火烧寮年均降水6489毫米,为我国“雨极”),主要集中在夏半年,雨季由南向北变短。横断山区气候垂直变化大,云贵高原为源于太平洋和源于印度洋的两类季风交汇处,冬季昆明静止锋以东阴雨冷湿,以西晴朗温暖。长江中下游地区(宜昌以东,淮河以南,南岭以北)每年6-7月间受江淮静止锋影响,出现梅雨,7-8月在夏威夷高压脊控制下形成伏旱。冬季寒潮和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水文特征:水量丰富,汛期长,水位季节变化小(南部沿海河流有明显台风汛);江南丘陵、南部沿海、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河流落差大,水力丰;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运河航运价值高;河流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主要湖泊:长江流域为我国淡水湖主要分布区,鄱阳湖(我国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日月潭。
主要河流: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四川盆地向心水系(岷江、雅垄江、乌江、嘉陵江);珠江及其支流西江、东江、北江;钱塘江;淮河;闽江;横断山区水系澜沧江、怒江;浊水溪。
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土壤:地带性土壤为红、黄壤和砖红壤性红壤,非地带性土壤有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和农田区的水稻土。
主导因素:东部积温自北而南逐渐增加,西部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西北地区
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北的非季风区
地形特征: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内蒙古高原(包括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平坦开阔,东部为典型温带草原,中西部多沙漠、戈壁;新疆地形“三山夹两盆”,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都是亚洲中部重要的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山麓草场广大。其中天山山脉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山间多陷落盆地和谷地(吐鲁番盆地、伊犁河谷等)艾丁湖海拔-156米,是我国陆地最低点。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塔里木盆地,地表景观呈环状分布,“绿洲”是当地主要的农业区,中部有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分布其间;天山以北是我国第二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的第二大沙漠。
气候特征:深居内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吐鲁番盆地是我国的“热极”);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气候干燥(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是我国的“干极”)。
水文特征:水量小,汛期短,河流含沙量大,多内流河,冰川融水是主要补给水源,有大片无流区。黄河上游落差大,水力丰。
主要河流:黄河、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河流)、塔里木河、伊犁河。
主要湖泊:罗布泊
植被:内蒙古高原东部是典型的温带草原,内蒙古高原中部以西地区为温带荒漠。
土壤:以漠钙土和灰钙土为主。
主导因素:降水量自东向西减少。
青藏地区
范围: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以南。
地形特征:以高原为主,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大高原,雪峰连绵、冰川广布,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几乎都在该地区。藏南地壳活跃,为两大板块碰撞处,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之最;藏北海拔超过4500米,地表波状起伏;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农牧业主要集中在湖盆、河谷地区。
气候特征: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地区差异大;太阳光照强,日照时间长。
水文特征:冰川融水补给多,冈底斯山脉以南受来自印度洋季风影响,水量较大,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尤其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等大河的发源地,雅鲁藏布江。
主要湖泊:我国内陆湖泊主要分布区之一, 青海湖为我国第一大湖,纳木错,色林错。
植被:主要以高山草甸为主,藏北有大片寒荒漠分布。边缘地区垂直分带明显。
土壤:主要为寒漠土和山地草甸土。
主导因素:地势高
二、我国四大区域农业生产一览
北方地区
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
①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东北地区冬季积雪厚,夏季日照长;黄河中下游地区秋季晴天多,华北平原地下水丰富。
②平原广阔,土层深厚。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不利条件:
①东北地区生长期短,热量不足,受寒潮影响大;西部风沙威胁大。
②黄河中下游地区春旱、夏涝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严重。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以旱作为主。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熟。
农耕区畜牧业为主。东北林区面积广大。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①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棉麦产区;黄泛区为全国最大水果带。
②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棉花基地:冀中南、鲁西北、豫北。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小麦(东北春小麦)、玉米、高粱(东北、黄土高原)、谷子(黄土高原)大豆、甜菜、亚麻(东北);棉花、花生、烤烟(华北)
林业-用材林:红松、落叶松(东北);
经济林:苹果、梨、柿、桃、枣、板栗(黄河中下游)
畜牧业-黄牛、马、驴、骡、绵羊、鸡。
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海带、对虾、贝类。
南方地区
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
①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台湾、海南、滇南西双版纳是全国水热条件最好的地区)。江淮地区梅雨适时适量,有利于水稻生长。
②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纵横,既灌溉便利,也利于发展淡水养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
③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不利条件:
①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
②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粘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③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之一,以水田为主。长江以北一年两熟,长江以南一年三熟。农耕区畜牧业为主。淡水养殖发展很快。南部(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等)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生产。海洋渔业发达,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沈家门港是我国最大的渔港。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①重要的商品粮、桑蚕、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黄麻、亚热带热带作物和淡水渔业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美誉。
②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棉花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热带经济作物基地:海南岛、西双版纳。糖料作物基地: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出口农产品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淡水渔业基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桑蚕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用材林基地:横断山区、东南林区。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水稻(最大产区)、小麦、棉花、油菜籽(长江流域)、甘蔗。
林业-用材林:杉、马尾松、竹。
经济林:茶叶、油茶、油桐、橡胶、剑麻、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蚕桑。
畜牧业-水牛、山羊、猪、鸭、鹅、鸡。
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贝类。
淡水养殖:青、草、鲢、鳙、蟹、虾等。
西北地区
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
①夏季气温高,运量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②牧场广大,宜农荒地多。
③新疆、河西走廊有冰川融水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有黄河水灌溉。
不利条件:
①冬长夏短,寒潮影响大,春季沙尘暴频发。
②降水少,蒸发强,农业需灌溉,灌溉水源不足。
③地表植被差,沙漠化严重,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盐碱化严重。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牧业区。
种植业以旱作为主,灌溉农业突出(新疆为绿洲农业)。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南疆)。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新疆、内蒙古),最大的长绒棉基地,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新疆、宁夏、河套),重要的温带水果产地(新疆),重要的糖料作物基地(内蒙古、新疆)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小麦、甜菜、瓜果、棉花、胡麻(内蒙古)。
畜牧业-三河马、伊犁马、三河牛、骆驼、内蒙古细毛羊、
新疆细毛羊、阿尔泰大尾羊、宁夏滩羊。
青藏地区
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①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河谷地带(黄河、湟水、雅鲁藏布江)积温较高,有水灌溉。
②草场广阔,柴达木盆地宜农荒地多。
不利条件: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
农业活动特点:著名的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我国重要的畜牧基地(青海、西藏)。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青稞(春小麦)、小麦、豌豆。 畜牧业-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三、我国四大区域工业生产一览
北方地区
工业发展条件:
农业基础-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甜菜、大豆、亚麻生产基地,
黄河流域棉区是我国最大的棉区。
交通运输-东北地区铁路网最稠密,以沈阳和哈尔滨为中心,滨洲、滨绥、哈大、京沈、沈丹五条铁路呈“不”字型分布;黄河中下游地区铁路以北京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主要干线有:京哈、京九、京沪、京广、京包、京通、京秦,以及石太、石德、太焦、焦柳、胶济、陇海、包兰、同蒲、大秦、神黄、焦石等。著名海港: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天津,新建黄骅港。河港:哈尔滨。
资源配置-①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能源资源极其丰富。著名的矿产地:煤矿:抚顺、阜新、鸡西、鹤岗、开滦、大同、峰峰、阳泉、平顶山、焦作、兖州、平朔、神府。油田:大庆、辽河、吉林、胜利、华北、中原。海盐:长芦。铁矿:鞍山、本溪、迁安、磁山。
②松花江上游、黄河中上游水能资源丰富,著名的水电站:白山、丰满、三门峡、小浪底、青铜峡、刘家峡。
③长白山地和兴安山地森林资源丰富。资源主要缺陷为水资源不足,尤其是辽中南和京津唐两大工业区。
工业生产:
突出特点-工业基础好,重工业突出。
钢铁、石油、化工、电机、能源、造船、煤炭、机械、汽车、电子、纺织、制糖等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重要工业城市-沈阳(东北最大工业中心、多种机械制造)、大连(造船、化工)、鞍山
(钢铁)、长春(汽车)、吉林(化工)、哈尔滨(电机、制糖、麻纺)、齐
齐哈尔(机械)、大庆(石油、化工)、北京(钢铁、机械、化工、汽车、
电子、家电、纺织)、天津(钢铁、化工、造船、电子、纺织)、石家庄
(棉纺)、唐山(钢铁、煤炭、陶瓷)、青岛(棉纺、机械)、郑州(棉
纺)、洛阳(拖拉机、棉纺)、西安(电子、棉纺、电机)、兰州(能源、
化工、机械)、太原(钢铁、化工、能源)
重要工业区—辽中南、京津唐、陇海-兰新线工业带东段、沿海工业带北段。
南方地区
工业发展条件:
农业基础-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我国商品粮基地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地,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美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我国著名的桑蚕产区。
交通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内河航运、沿海运输密切配合,水陆联运条件好。铁路:主要铁路干线构成“六纵三横”铁路网。“三横”:北是陇海线,中是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北是黎湛-南昆线;“六纵”:京沪、京九、京广、焦柳、襄渝-川黔、宝成-成昆线。内河航线:京杭运河(港口:杭州、苏州、无锡、扬州)淮河(港口:蚌埠)、长江干支流(港口:上海、南通、镇江、南京、芜湖、安庆、九江、武汉、宜昌、重庆、宜宾)、珠江干支流(广州、肇庆、梧州)。沿海港口:连云港、上海、宁波、温州、福州、泉州、厦门、汕头、深圳、广州、香港、湛江、北海。
资源配置-①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南岭和横断山区的有色金属矿产最有特色,滇、苏北、皖北的煤、大陆架石油、四川盆地的天然气等矿物能源资源也较丰富,四川盆地的井盐,四川是我国铁矿比较丰富的省。著名的矿产地:煤矿:徐州、“两淮”六盘水、天府;海盐:莺歌海、布袋;铁矿:海南、马鞍山、大冶、綦江、攀枝花。有色金属:铜(德兴、东川)、钨(大余)、锑(锡矿山)、铅锌(水口山)、锡(个旧)、汞(铜仁)、铝(修文)。
②水能资源极其丰富,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上游及其支流、横断山区、珠江上游、东部沿海各河流。著名水电站有:长江流域:丹江口、安康、五强溪、葛洲坝、三峡、隔河岩、宝珠寺、乌江渡、二滩;珠江流域:天生桥、岩滩、西津、大化。钱塘江:新安江、乌溪江。闽江:水口。
③江南丘陵盛产毛竹、茶、油茶、油桐等多种用材林和经济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木材基地、海南、滇南盛产各种热带经济作物。东南沿海地区缺乏煤等能源矿产。
工业生产:
突出特点-工业基础好,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钢铁、有色冶金、化工、能源、造船、机械、汽车、电子、纺织、制糖等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工业布局由沿海向内地发展。
重要工业城市-上海(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中心)、南京(化工、电子)、徐州(煤炭)、无锡(纺织)、杭州(丝纺、麻纺、电子、化工)、马鞍山(钢铁)、景德镇(陶瓷、飞机)、武汉(钢铁、棉纺、造船)、十堰(汽车)、宜昌(能源)、长沙(有色冶金)、重庆(能源、钢铁、机械、纺织)、成都(机械、纺织、仪表)、贵州(有色冶金)昆明(有色冶金、机械、仪表、化工)、广州(综合性工业中心)、南宁(制糖、罐头)、柳州(机械)
重要工业区-沪宁杭工业区、长江沿岸工业地带、珠江三角洲工业区、沿海工业地带南段。
西北地区
工业发展条件:
农业基础-我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新疆的绿洲地区通过引水灌溉发展种植业,是我国重要的甜菜产区,新疆是著名的优质棉花产地。
交通运输-陆地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主要干线有兰新-北疆铁路、南疆铁路。
资源配置-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能源资源和以稀土和镍为代表的有色金属极其丰富,进一步开发潜力很大,内陆湖泊盛产多种盐类。著名的矿产地:油田:克拉玛依、玉门、南疆。稀土:白云鄂博。有色金属:镍(金昌)。资源主要缺陷为水资源不足。
工业生产:
突出特点-工业初具规模,稀土工业、石油工业、有色冶金、纺织工业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
重要工业城市-包头(钢铁、稀土、纺织)、金昌(有色冶金)、呼和浩特(毛纺、制糖)、银川(毛纺)、乌鲁木齐(化工、纺织、制糖)酒泉(航天)。
重要工业区-陇海-兰新工业区西段。
青藏地区
工业发展条件:
农业基础-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交通运输-陆地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主要干线有川藏、滇藏、青藏、新藏。
铁路运输在青海较为重要。主要有兰青、青藏铁路。交通不便严重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
资源配置-①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柴达木盆地拥有铅锌、钾盐、池盐、煤、石油等多种矿产,素有“聚宝盆”之称。主要矿产地有:油田:冷湖。铅锌:锡铁山。钾盐:察尔汗盐湖。盐池:茶卡盐湖。
②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藏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青海黄河上游,目前黄河上游已实现梯级开发,建有龙羊峡等大型电站。
③藏南雅鲁藏布江谷地区地热资源丰富,目前建有国内最大的羊八井地热电站。
工业生产:
突出特点-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畜产品加工业和采矿业在国内占有一定地位。
重要工业城市-西宁(毛纺)、拉萨(皮革、毛毯)、林芝(毛纺)
中国区域地理和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
一、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界限:东部季风区——400mm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东部季风区——3000m等高线——青藏高寒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青藏高寒区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范围 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大兴安岭以西,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一线以北 青藏高原
自然因素 地貌 二、三级阶梯上,三大平原、两大高原,低地、丘陵、盆地海拔较低 海拔较高,差别显著,
二级阶梯,高原、山地盆地 海拔高,一级阶梯,
有世界高大山地
气候 季风影响显著,
降水多,集中在5-9月 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少,
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
大风天气多 高寒,空气稀薄,
太阳辐射强,风力大
植被 森林为主,
部分为森林草原 大部分为荒漠,
一部分为草原 荒漠、草原与
高山草甸灌丛
土壤 多为林下发育,
淋溶作用强 有机质含量低,
可溶性盐分含量高 土层薄,发育差
河流 多外流河、多大河,
以雨水补给为主 多内流河,短小,
雨水、冰雪融水补给 多为内流河,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人类
影响 广泛、深刻,
主要农耕区 影响小,只在有水的地方有人类活动,有绿洲农业、牧场 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较完整,以畜牧业为主
二、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地区 分界
(活动
积温) 地形 温度带 景观 土壤 农作物 耕作制度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区
3200
4500
7500 山环水绕
平原广布 寒温带
中温带 针叶林、针阔混交林 肥沃
黑土 春小麦、
大豆、甜菜 一年一熟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大平原
大高原 暖温带 落叶
阔叶林 黄土
广布 冬小麦、
棉花、花生 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旱地)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山地丘陵 亚热带 常绿
阔叶林 贫瘠
红壤 水稻、油菜 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田)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低山丘陵 热带 季雨林 砖红
壤 水稻和热带
经济作物 一年三熟
三、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地区 分界 地形 气候带 河流 景观 农业
内蒙古温带
草原地区(东部) 贺兰山,
相当于
200mm年等降水量线 宽阔平坦的
高原 温带
半干旱区 多内
流河 旱生
草原 旱作
农业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西部) 山地与盆地
相间分布 温带、暖温带干旱区 多季节性河流 荒漠
草原 绿洲
农业
四、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表现 原因
水平分异 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旱;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出现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北部和南部是呈东西走向的山脉,西北部是较完整的高原,东南部是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夏半年有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进入。
垂直分异 随海拔升高自然景观发生明显变化;从高原边缘至内部,垂直变化由繁及简 高原边缘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大;
高原内部相对高度小,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小
五、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地带 范围 地位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 12个
沿海的省级
行政区 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缺水,江河下游洪涝多 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中部 9个
省级
行政区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东北林区过度砍伐,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发挥能源优势,建设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强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10个
省级
行政区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于边境贸易,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成为中国动力基地
Ⅶ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要列表的详细的
你好!
手机屏比较小,不好列表。
地形:北方地区以高原和平原为主;南方地区地形比较复杂,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山地都有分布;西北地区以高原和盆地为主;青藏地区以高原为主,高原上有盆地和许多山地;
气候: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平均气温低于0度,年降水量在400 至800毫米之间;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还有小面积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平均气温高于0度,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一些地方甚至不足50毫米,东西差异比较大,干旱特征明显;青藏地区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全年气温比较低;
河流:北方地区河流水量比较小,汛期短,冬季结冰;南方地区河流多,水量大,汛期长,冬季不结冰;西北地区河流较少,内流河为主,一些河流冬季断流;青藏地区海拔高,是许多大河的源头,河流水量比较小;
植被:北方地区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西北地区以草原和荒漠为主,青藏地区以高寒植被为主;
农业生产:北方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一年一熟到一年两熟;南方地区以种植业为主,一年两熟到一年三熟,种植水稻,油菜等;西北地区以草原畜牧业为主,还有绿洲农业;青藏地区以高寒畜牧业为主,还有河谷农业;
Ⅷ 国内区域文化差异的地理原因
1、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特别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
地理差异大 – 物质基础差异大 – 生活习惯差异大
中国南北的文化差异很大
自然条件不同 – 中国被分为很多不同的区域
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是淮河秦岭
陕西部分在北,部分在南 – 是元朝统一后从军事角度的考虑,打破了文化差异。所以陕西南部的文化与四川的文化相近,因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
朱元璋做皇帝后,想让老家受好处,搞了个京师(江苏 + 安徽),但是地理差异带来的文化差异还是无法改变。清代时为了让两边经济平衡,把它从南到北分为安徽与江苏。
南北的小麦与水稻带来的饮食差异。
地域文化离开了自然环境则很难存在。最好的例子是北方的旗人进京后就变了文化。
外来民族(游牧文化)接受汉文化(农业文化),还是因为汉人的土地更适合于农业发展。
地理间文化差异大是应该古代交通运输能力差。
当时交通最方便的南北大运河,最快速度从杭州到北京还需要很长时间。
没有机械运输的年代,物质的交流是很难的,因为运粮的人自己也要吃
古代东南经济好,但是向西北运输的时候就很难,因为逆流而上
交流运输不便导致了地方的分割 – 区域文化形成
交通不便的地方都有敬山神拜河神的习惯 – 长期被割裂在某在地方,对这个地方就产生了观念与感情甚至精神崇拜。天天看山的山区的人就会对一些高山产生了崇拜,认为神灵就住在山上。
汉族(华夏)的先民也是崇拜山的,所以就有了五岳
南方人勤劳,北方人懒散,与气候与地理条件也有关系。因为古代的时候,北方人地多,而且冬天不适宜耕种,久而久之也就懒散了。南方则一直土地不足,而且气候上允许反复耕种,所以南方人要勤劳耕种,所以就勤劳了。
匈奴的生育率低,生个孩子不容易,所以妇女要多嫁多生,因此父亲死了,母亲要嫁给儿子继续生孩子。
浙江一些地区有“典妻”习俗
2、移民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美国可是鲜活的例子)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移动很多,尤其是清代以后的大移民 —— 我们的根究竟在哪里?
流动人口对当地文化不一定有归属感,而移民则不同,会有所接纳。
移民接纳或者改变当地的文化。
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黄河流域南下,将中原文化扩展到全国。
西晋末年 永嘉之乱 – 中国开始一个世纪的移民 – 北方的中原文化传到了南方 – 到了隋唐时,江南的文化水平已经不比北方落后了。
不过影响最大的还是近代(清朝以后)
对今天地域文化影响最大的还是近代的移民。
历史上,江西人迁到湖广,湖广移民到四川。康熙到乾隆间的100多年,移民很多。清军平四川时,四川人口所剩无己,于是移民进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运动。后来又有四川人迁到云南贵州,于是他们的语言都是西南官话体系。
北方很多人都追溯自己的家乡洪洞大槐树,其实就是山西的一些大槐树下为移民聚集地。
清末的大移民 闯关东(1860年开始,清朝取消对东北的封禁)
“关东”是所谓的清王朝的“龙兴之地”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王朝为了巩固边疆所以允许汉人进山东,所以今天东北人的祖先都是山东人。
南京在太平天国灭亡时损失了绝大多数人口,后来的人都是移民,所以所谓的六朝文化根本就丢光了。—— 南京的地域文化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上海的文化就更是被移民所改变。= 中外移民共同的产物
1843年 上海人口50万多一点
1900年 人口100万
1949年 人口600万
上海人的来源
(1)当地农民
(2)苏州与浙江的移民 – 他们所引入的地域文化本来就是中国当时最发达的
(3)外国人 – 外国文化被引入中国
1942年时,外籍侨民有12万多
解放初为2.8万,以后又不断减少
(4)犹太人 – 上海不喜欢签证手续
上海成为东西文化,中国各地文化汇聚的地方 à 上海就比较开放 80%为外来人口
上海方言中就有大量外来语
天津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 = 本地人占40%,外来60%(多为平民,河北为主,山东次之)
·军旅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
天津方言也是移民的产物 – 最早是(明朝初年的)军事移民,为江淮一代来的人 – 明代时一直都是同一个地方征召的,所以口音就一直很统一。现在的天津话,就是当时那些人的口音改变了当地口音。
文化离不开人。
影响当地文化的因素
·移民数量占强势时,或在政治经济方面占强势,外来文化将取代本地文化
·移民数量少,没有经济社会地位,本地文化将被保留,移民将接受当地文化
·土客相当,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文化
苏东坡被流放到海南时,就改造了海南的地域文化。
伟人的作用。
3、政治权力与行政区划的影响
中央集权之前,分封割据是主流。西周分封71个诸侯国,因为当时的交流不便利,中央无法直接管理地方。
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影响巨大 – 各个诸侯国的习惯为君王所定的,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比如说 北魏孝文帝学汉族文化
中国历来以农立国,所以统治者一直推广农业(本业),不支持其他行业(末业)发展
(历史上学者们都认为农业最重要,因此重农轻商,不断推广农业)
解放以后,大力推广普通话,方言已经开始消亡。
台湾也是如此。国民党政权到台湾后,蒋介石大力推广国语,以凝聚来自各地的人。
旗袍与所谓的唐装都是满人入关后强制推广的 —— 现在反而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
清朝时,中国的服饰被改了。
4、民族分布
各民族在迁移时都会带去文化,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因此也会有所改变
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影响
椅子与床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产物
中国的民乐也基本是少数民族来的,从西方传过来的。
石窟等艺术也都是以少数民族的为主
Ⅸ 关于中国地理区域差异作文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图片取自国家测绘局网站)
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此一重大地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高原上的喜玛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气温和温度带
1.冬季气温的分布 从1月等温线图可看出:0℃等温线穿过了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此线以北(包括北方、西北内陆及青藏高原)的气温在0℃以下,其中黑龙江漠河的气温在-30℃以下;此线以南的气温则在0℃以上,其中海南三亚的气温为20℃以上。因此,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南北气温差别大是中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征。
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纬度位置的影响 冬季阳光直射在南半球,中国大部处于北温带,由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少,同时中国南北纬度相差达50℃,北方与南方太阳高度差别显著,故造成北方大部地区气温低,且南北气温差别大。
冬季风的影响 冬季,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常有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吹来,北方地区首当其冲,因此更加剧了北方严寒并使南北气温的差别增大。
2.夏季气温的分布 从中国夏季7月等温线图上可以看出:除了地势高的青藏高原和天山等以外,大部地区在20℃以上,南方许多地方在28℃以上;新疆吐鲁番盆地7月平均气温高达32℃,是中国夏季的炎热中心。所以除青藏高原等地势高的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气温差别不大,是中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征。
其形成原因有:夏季阳光直射点在北半球,中国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普遍增多。加之北方因纬度较高,白昼又比较长,获得的光热相对增多,缩短了与南方的气温差距,因而全国普遍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