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影响人文地理的三个要素

影响人文地理的三个要素

发布时间: 2021-02-16 15:31:05

❶ 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团, 经济, 交通, 军事, 社会行为等要素。它们在地球表面构成的圈层, 称为人文圈或社会圈, 智慧圈, 技术圈。

(1)影响人文地理的三个要素扩展阅读: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种最重要的常态地貌类型以外,我国还有类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缘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缘地貌,仅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北段,类型就有45种以上,成为世界上冰缘地貌类型最多的国家。

如此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多元化和中华文化的多样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国地处地球的北温带,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气候宜人,众多的江河湖泊,使广阔的土地可垦可耕,供人们衣食。

因此,与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华文化产生和延续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同埃及文化囿于尼罗河流域,巴比伦文化囿于两河流域相异,中华文化滋生地不是依托一个江河流域,而是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大的区段。

❷ 人文地理的要素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欧洲许多的大学地理课是由历史学者讲授的,他们十分强调地理学研究,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与历史学关系密切,而且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也长期囿于历史人文地理的内容,因此历史地理学曾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的学者达比等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研究历史自然地理,使历史地理学不仅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也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现象的变迁,从而成为地理学的一门独立分支。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人地关系理论方面,已由过去的环境决定论、可能论以及适应论转变为和谐论。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发展的影响下,分析并和谐人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人文地理学的新课题。

在观察和分析方法方面,数学方法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65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理系教授加里森开设研究班,用数学统计方法培养了一批地理学者。其中的英国学者乔利和哈格特在1960年以后把数量方法引进剑桥大学和布里斯托大学地理系,使得这种革新很快在各国地理学者中传播开来,对地理现象分布差异的表述开始从定性向定量阶段发展。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地理学者能够处理多种变量的复杂计算,对一些空间规律的研究采用新的统计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精确的度量,并用数字形式表达人地关系,说明区域差异及其变化。

自20世纪50年代系统论创立以后,美国地理学家阿克曼于1966年提出:地理学者应当探索许多各自不同,但又相互依赖的变量的一种系统的概念,从时空角度处理人与环境的系统。60年代开始,不少学者已在研究生态系统、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以及地域系统方面作出贡献。定量计算和系统论思想的引进,使地理学开始采用模型来表述所研究的地理现象。

60年代行为科学兴起后,出现了行为地理的研究。70年代,行为研究在地理学中十分盛行,通过研究不同人类社会集团、阶层、阶级对不同环境的反应和行为决策这一过程,使地理学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可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收入对于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使得旅游地理学发展很快,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人类以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形式存在,各集团的不同文化既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行为制约的因素。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空间中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差异的社会文化地理学重要性日益提高。同时,许多国家重建城市的需要,新的城市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的趋势,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城市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中逐渐居于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人文地理学以小区域研究、经济区划和文化景观类型为其主要论题,现在则转向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主,涉及国土整治、环境保护、贫穷和饥饿、种族歧视、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问题。20世纪中期以来,人文地理学开始面向社会问题,从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学科人为界线,出现新的综合。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人文地理学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人文地理学专论部分则包括对各种地区人文要素的区域地理研究。

❸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因素

人文环境:是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活动的地域组合, 包括人口,民族,回 聚落,政治,社答团, 经济, 交通, 军事, 社会行为等许多成分·它们在地球表面构成的圈层, 称为人文圈或社会圈, 智慧圈, 技术圈·.人文地理环境是 指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人口、民族、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自然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大气、水圈、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❹ 地理的几大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
人文地理要素: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科技、市场、政策、历史、民族、国防、宗教、偏好等

❺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气温、降水、热量、光照)、土壤、植被、河流等 人文:交通、人口、工业、农业、城市化水平、科技等

❻ 护理健康教育学教育环境人文地理属于影响行为的什么因素

护理健康教育学
教育环境人文地理
属于影响行为的客观因素

❼ 人文地理要素如何影响一个区域的发展规划

1.地形。影响一个地区发展规划的首位因素肯定是地形。地形决定一个区域的发展回前景,地形平坦答开阔是很大的优势。一般大的城市都是于地形平坦处,一些关隘城市就不同了。
2,水源。水源是否充足,决定着能养活多少人,能提供多少工业用水。其次在是水运交通
3,气候条件是否合适人类居住
4,土地是否充足,土壤是否肥沃。这对农业社会影响要大一点

❽ 三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口,城市,交通等人文地理现象空间分布有何影响

根据区域定抄位的结果,着重分袭析甲、乙、丙三个区域中地形、气候两大自然环境要素的类型和特征,并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则,进一步分析在不同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下,各个区域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
乙区域(渭河平原)的自然地理条件比较优越,因此该区域的人口密度大,城市数量多,城市和交通线主要表现为沿渭河呈带状分布。

❾ 人文地理文化要素是什么

人文地理要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几大要素,细分的话应该有交通、政策、民俗、历史,区位等要素。

❿ 影响中国地理环境的三要素是什么

中国,东半球、北半球,
北回归线横穿我国南部,大部分领土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南部一小部分位于低纬热带地区,无寒带,南北跨度近50度,约5500千米,因而我国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加之,我国东部濒临最大的洋——太平洋,又位于最大的大陆板块亚欧板块的东部,因而,我国的经度地带性差异显著。夏季,我国受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影响,且由于在太平洋上形成的热带气旋引发台风,因而降水增加。我国南北跨度大,因而,会造成雨带的季节性移动。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南北温差较大。由于气候的原因,也影响了我国植被分布的不同。
我国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加之我国复杂的地形分布和季风影响,多发地震,造成滑坡等,加上降水成为泥石流。因而,我国的自然灾害较多。
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又导致河流的流向,气候又影响了河流的同行能力、含沙量、结冰期等诸多水文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西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渭河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我国南方地区有色金属分布较多,加之水利丰富,冶金业发达,加上南方降水多,容易形成酸雨。北方矿场资源丰富,尤其是赏析煤矿,但要知不合理采矿也会导致地震。
我国的地理位置,有益于我国对外发展经济,且临海有大陆架,大陆架有丰富的资源,如舟山渔场、南海石油。
与多个国家接壤,有利于东亚地区的稳定,可以加强合作,共同促进的发展。中俄的输油管道就是很好的印证。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