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对自然地理有什么帮助
⑴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研究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
人文地理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
⑵ 中国人文地理自然地理
海南全省和滇、粤、台三省南部
水稻一年三熟
水稻、甘蔗、天然橡胶等
亚热带
4500℃—8000℃
218—365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一年二至三熟
水稻、冬麦、棉花、油菜等
暖温带
3400°—4500℃
171—218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及南疆
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
冬麦、玉米、棉花、花生等
中温带
1600°—3400℃
100—171
东北、内蒙古大部分及北疆
一年一熟
春麦、玉米、亚麻、大豆、甜菜等
寒温带
<1600℃
<100
黑龙江省北部及内蒙古东北部
一年一熟
春麦、马铃薯等
青藏高原区
<2000℃
(大部分地区)
0—100
青藏高原
部分地区一年一熟
青稞等
3.中国的温度带 中国采用积温来划分温度带,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气温连续≥10℃的天数叫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平均气温累加起来的温度总和叫积温。一个地区的积温,反映了该地区的热量状况。根据积温的分布,中国划分了5个温度带和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不同的温度带内热量不同,生长期长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也有明显差别。
降水和干湿地区
1.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从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看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其南部边缘的一些地区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平均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中国的“旱极”。中国东南部有些地区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台湾东部山地可达3000毫米以上,其东北部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为8408毫米,是中国的“雨极”;
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各地区差别很大,大致是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山地中暖湿空气的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2.降水量的时间变化 中国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变化是一年内降水量的分配状况。中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是: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年际变化是年与年之间的降水分配情况。中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一般是多雨区年际变化较小,少雨区年际变化较大;沿海地区年际变化较小,内陆地区年际变化较大。而以内陆盆地年际变化最大。
3.季风活动与季风区 中国降水在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上的特征,主要是由于季风活动影响形成的。发源于西太平洋热带海面的东南季风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把温暖湿润的空气吹送到中国大陆上,成为中国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
在夏季风正常活动的年份,每年4、5月暖湿的夏季风推进到南岭及其以南的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进入雨季,降水量增多。
6月夏季风推进到长江中下游,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进入雨季。这时,江淮地区阴雨连绵,由于正是梅子黄熟时节,故称这种天气为梅雨天气。
7、8月夏季风推进到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华东、东北等地进入雨季,降水明显增多。9月间,北方冷空气的势力增强,暖湿的夏季风在它的推动下向南后退,北方雨季结束。10月,夏季风从中国大陆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随之结束。
干湿地区的划分
年降水量(mm)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植被
土地利用
湿润区
>800
降水量>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南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三省东部
森林
以水田为主的农业
半湿润区
>400
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草原
旱地为主的农业
半干旱区
<400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
草原
草原牧业、灌溉农业
干旱区
<200
降水量<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
高山牧业、绿洲灌溉农业
在中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连线以西以北的地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量很少,故唐诗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习惯上我们把夏季风可以控制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夏季风势力难以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4.中国的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是反映气候特征的标志之一,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由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决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该地区就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该地区就干燥。干湿状况与天然植被类型及农业等关系密切。中国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共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气候的特征
1.气候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2.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条件的优势 复杂多样的气候,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使中国农作物与动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例如玉米的故乡在墨西哥,引种到中国后却广泛种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红薯最早引种在浙江一带,目前在全国普遍种植。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也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夏季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这使许多对热量条件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在中国种植范围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国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纬52°的黑龙江省呼玛县种植。夏季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例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物产富饶,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与之同纬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等地却多呈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景观。
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对中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中国的旱涝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北方以旱灾居多,南方则旱涝灾害均有发生。
在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常常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侵袭。台风(热带风暴发展到特别强烈时称为台风)以6—9月最为频繁。
在中国的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冷空气特别强烈时,气温骤降,出现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
⑶ 请问 人文地理 和 自然地理 的概念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
human geography
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3个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专论部分则包括对各种地区人文要素的区域地理研究。按研究对象,可将人文地理学分为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四部分。①经济地理学。以阐释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分配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为主要任务。现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开始注意社会结构、政府决策以及人们的行为决策对经济布局的影响,并出现了国土经济学,重视国土整治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旅游地理学研究所涉及的旅游属于经济活动范畴,因此旅游地理学也是经济地理学的组成部分之一。②政治地理学。通过研究国民与领土的关系来分析政治现象的地域体系,并分析以政治、军事、经济和宗教为背景的各种国家集团对世界和地区所起的作用。政治疆界的变化以及政治区域的演变、结构和功能的分析,也是政治地理学的内容。军事地理学研究与军事行动有关的地理学问题,它的研究同政治地理学一样,最终是为政治目的服务的。③社会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分析空间中的社会现象,研究各种社会类型的区域分布并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内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语言、行为和感应等方面的地理问题,并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文化地理学则从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的角度,解释各种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区具有各种区域特征,研究对象和内容与社会地理学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类不同社会集团的地域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后者则是研究人类创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学者将社会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内容合称为社会文化地理学。④城市地理学。现代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越来越高,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地理学也随之发展迅速。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的形成和成长过程,城市的功能和特征,城市的空间结构、社会组织及其影响范围,城市人口构成,城市的类型和规划等。地理学中的许多数量方法,也最先应用到城市地理的研究。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其研究对象虽与社会科学有相同之处,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又不同于社会科学,从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边缘性科学。作为地理学中一门接近人文或社会科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传统的方法(如实地调查、运用地图等)和现代方法(如航空像片、卫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如抽样调查、定量技术、心理学和行为学等研究方法)。
自然地理学
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层的特征要复杂得多。在这里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状态的物质同时稳定地存在并且相互渗透。太阳辐射能被吸收、转化和储存,并出现了太阳辐射能与地球内能激发作用的相互影响。只有在地球的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产生和繁衍的条件,并成为生物圈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因素,人类出现后,又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环境。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主要有下列几方面:①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②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进行部门和综合自然区划以及各种实用区划。④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⑤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
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与许多自然科学发生联系,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按研究特点,分为综合性和部门性两组分支学科。综合性的分支学科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和历史自然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分支学科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包括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沙漠学、化学地理学和医学地理学等。
⑷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分别包括什么
自然地理:气候(光照、降水、热量),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湖泊,土壤,植被
人文地理:农业,工业,聚落,交通,商业贸易,产业,人口等等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4)人文地理对自然地理有什么帮助扩展阅读:
人文地理学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人文地理学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人文地理学专论部分则包括对各种地区人文要素的区域地理研究。
经济地理学是以阐释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分配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为主要任务。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人类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从而产生了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商业地理学。
⑸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有什么区别
人文地理复和自然地理的区别有:
1、概念制不一样: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人文地理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不一样: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则主要是人地关系。
3、分支不一样:自然地理综合性的分支学科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和历史自然地理学等。人文地理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
⑹ 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在哪些领域有协同作用
在许多方面都有协同作用,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农业发展,旅游业发展,等等还有很多,其实一般都是要自然与人文协同的。
⑺ 地图和学好自然地理的关系多大对人文地理的帮助大吗
地图和学好自复然地制理关系当然大啦。
自然地理对地图的熟悉程度要求是非常高的,比如:哪个地方位于哪个经纬度,旁边有什么海峡,山脉等等。只有熟悉掌握了这些,才能做好自然地理。
对人文地理的帮助也是很大的,这也是为什么要先学自然地理,再学人文地理的原因。如果对自然地理不熟悉的话,也是做不好人文地理的,思路不清晰。
⑻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都有什么影响
你旅游的时候,自然地理让你明白当地的风光、气候,
人文地理让你了解当地的风俗。
⑼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哪一个难度大
怎么说呢?我也是地理专业的,个人对自然地理比较感兴趣,觉得很有意思。之前老师给我们分析过,我说给你听听。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人也地理就业稍好一些,路子也广一些,甚至可以延伸到城市规划一块,嗯,也有许多学校的人文地理专业不考数学,因此报考的人数很多,竞争力就很大,分数相对高一点。自然地理一般都是要考数学的,许多人为了避免考数学就不报了,竞争力少许多,分数也低一点。不过这不代表自然地理不好,其实,自然地理有几大块很有意思也很有前途,比如黄土的研究,地质地貌,海洋等都很好,像南师和南大的海洋就很强大,分数也不高,就是没什么人报,大家都只看到表面的一些好处,特没有看到他的潜力,南师,南大,华东师大,安大,河海大学,南京气象等学府的自然地理都很强大,未来前景甚好。
此外,放眼国外,世界第一大国美国对自然地理的重视完全不比其它的弱,国外自然地理学家待遇各方面都比一般的专家教授高。说这些不是为了夸别人,而是,让大家看到这是一种趋势。
最重要的,你要搞清楚自己比较喜欢哪块,也许,你现在不是很清楚,那么,我建议你认真的学习一下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中各一章,然后,就这一章的内容各做一个大题,分析一下你对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思维模式,以及你在做题时哪一下比较专,如果你做这一比较专一而且逻辑性很强,那么至少说明你是不讨厌它的,甚至你是感兴趣的。所以,在你决定之前还是要搞清楚你的兴趣所在的,我前面说的一些偏向自然地理,这还要看你的兴趣了,只要你确定了这一点,加上你考研的决心,分数不是问题了,希望能帮到你,也预祝你和我都能考上心仪的学校!o(∩_∩)o
⑽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什么区别啊
自然地理偏理论,比如太阳系,地球自转公转,气候,地质等方面,人文地理包括那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是在自然地理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