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
❶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规律
从世界经济发展轨迹和世界产业集聚的规律看,海岸和铁路沿线一直就是经济发展的热点内区域。而中国著容名城市地理学家、北京大学的周一星教授更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轨迹指出,“中国对外开放进程是由南向北逐步推进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也表现出自南向北依次递减的特征。继珠三角、长三角的外向型经济率先得到发展后,按照规律性的判断,环黄渤海地区可能成为下一轮外资投放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
❷ 朱宇的学术研究
在进入人文地理学和人口学领域后的二十多年里,尤其是在进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后,朱宇研究员主要从事人口迁移、人口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研究,主持承担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英国 Wellcome Trust 、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美国福特基金会、美国 Andrew Mellon Foundation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第五次人口普查国家级课题等资助的十多项相关领域重要项目,并成功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在福建师范大学主办亚洲太平洋地区迁移研究网络第八次国际会议。他在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独特的人口迁移和城镇化模式以及这些模式的国际对比和理论、政策意义的研究上取得一系列成果,是我国在这一领域能同时活跃于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和全国学术地位的优秀学者之一。迄今他已独立在美国出版英文著作一部,合作出版英文著作一部、中文著作五部,发表中英文论文六十多篇(其中8篇发表于SSCI 、SCI源刊),并曾为十多家国际期刊和机构审稿 。他30 余次应邀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学,除成功组织和主持上述亚洲太平洋地区迁移研究网络第八次国际会议外,还成功组织和主持了第 25 届国际人口学大会“国内迁移的数据与方法”分组会, 并担任2009 年第26 届国际人口学大会“国内迁移和城市化”的主题召集人。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已获得广泛的关注并产生较大影响,其研究的主要方向、特色和学术成果可概括为以下 2 个方面:
1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城镇化模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朱宇研究员这方面的工作突出表现在他对“就地城镇化”(In situ urbanization )在中国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种城镇化模式在当今发展中国家聚落转变中的普遍意义的研究上。他通过在福建省的个案研究,提出了中国就地城镇化(In situ urbanization )的概念,分析了中国就地城镇化的形成机制,提出中国就地城镇化的产生和发展既有中国特殊制度因素的作用,又是当今城乡界线日趋模糊条件下人类乡村聚落的一种新的演变趋势的观点。他还结合对乡村就地城镇化所引发的城乡人口和聚落定义、分类的非二元化趋势的研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在我国建立新的多元多指标城乡人口和聚落定义、分类方法的建议。近年来,他还结合国际上对超大城市地区(Mega-urban regions )的研究,将研究拓展至 福建以外其它地区,在与发展中国家超大城市地区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空间发展阶段和机制。上述工作发表于《Development and Change》、《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Review 》等多家SSCI 源刊、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盟出版的专著、他在美国出版的专著、以及《中国人口科学》等国内权威刊物,并引起相关领域国际学术组织、联合国相关机构和权威学者的重视和引用,他本人还因此入选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盟城市化工作组,上述工作也成为该工作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该工作组主席、英国Newcastle 大学的Tony Champion 教授等认为“极为重要”、“十分有益”;被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著名地理学家 Richard Morrill 认为具有“特殊的意义”。国际城市和区域规划理论大师 John Friedmann 教授、著名城市地理学家Terry McGee教授在其出版的专著中也大量引述或者引用了朱宇提出的中国“ In situ urbanization ”的概念及相关工作;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的 2007 世界人口状况报告也以案例形式引述了他和他所带领的课题组这方面的工作。
在上述工作中,朱宇研究员还于1999 年在其专著中提出了分析中国城镇化进程的“ 自发的城镇化(Spontaneous urbanization )” 和“ 国家支持的城镇化(State-sponsored urbanization )”双轨框架。这一研究对于全面认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进程并制定相应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研究成果发表于《Third World Planning Review 》(SSCI 源刊) 以及他在美国出版的专著中,论文被收入英国 Routledge 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城市研究论文集《 The City: Critical Concept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一书(该书汇集了1920-2000 年间国际上发表的132 篇在城市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论文),并被英国城市地理学家 M. Pacione 教授在其编写的城市地理学教科书中作为推荐读物。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朱宇研究员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模式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模式进行对比,并基于中国新的城镇化模式分析了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区域结构理论在研究当今发展中国家人口城镇化问题上的局限,论述了中国乡村城镇化研究在突破基于二元分析框架的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理论局限性上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对 Friedmann的“中心-边缘”理论、McGee的“扩展大都市区”理论进行了新的评价。上述工作发表于《人口研究》、《Asia Pacific Viewpoint》等中外刊物,被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著名城市地理学家Peter Rimmer教授认为扩展了McGee的“扩展大都市区”理论。
2 、关于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模式和机制研究
2001 年以来,朱宇研究员在国内外相关课题的支持下,在借鉴国际上对人口循环流动(Circulation )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与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合作进行了多次流动人口流迁模式和机制的调查,在此基础上较全面地揭示了人口流动在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作用、影响因素和机制及其政策意义,是国内最早将中国流动人口研究与国际上的循环流动(Circulation )研究接轨的学者。朱宇研究员在上述工作中超越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在综合国际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中国流动人口在城镇居留意愿的新的分析框架,揭示了流动人口在流迁过程中出现的在城镇定居、循环流动与返回家乡的三维分化,在此基础上对将流动人口的流迁视为单向迁移过程的传统分析框架提出了有效的挑战,深化了对发展中国家人口流迁过程的认识。他在这方面研究中还得出一系列重要结论,如流动人口问题并非我国所特有,它与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循环流动现象十分相似;流动人口在流迁过程中保持双向流动、流而不迁的状况不仅受制于户籍制度,它还与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双方对暂时迁移的需要有密切关系,今后在认识和解决流动人口问题中必须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自身利益和策略、流动人口使用单位的利益和策略的分析;我国流动人口问题既是区域差异扩大的结果,也是解决区域差异扩大问题的重要途径等。在此基础上,近年来他还组织研究团队将相关研究向农民工的社会保护领域拓展,揭示流动人口因其流迁模式而产生的社会保护需求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护不应局限于“城市融入”这一视角,而应渗透到其流动过程的所有环节的政策建议。在上述工作中,朱宇研究员还将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内人口迁移相联系,并探索了这种联系在区域发展上的重要意义,是国际上较早介入这一问题研究的学者之一。上述工作成果发表于《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SSCI 源刊)、《Habitat International 》(SSCI 源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pulation Geography 》、《人口研究》等国内外刊物并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相关研究结果已为联合国人居组织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以及国内、国际上相关领域重要学者所引用。近年来他在国际人口迁移这一方向上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已被邀请参加国际人口迁移全球委员会、国际移民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组织的多次相关学术或咨询会议,其成果被收入为2006 年9 月联合国国际人口迁移高层论坛准备的一部专著中,并被印度一大学出版社收入其所编辑的相关领域权威文献选集中。
朱宇研究员的上述成果在国内也多次获省部级奖励。他还是福建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成员, 在福建省人口发展战略的研究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其研究成果已被福建省有关部门所采纳 , 并被吸收进《福建省“十一五 ” 人口和计划生育专项规划》。
❸ 跪求北京大学近几年的自然地理考研试题,高数题
北京大学1999、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综合自然地理学"与"中国自然地理学"
北京大学199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综合自然地理学"与"中国自然地理学"
一、 名词解释(单双题各任选5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1. 自然综合体
2。变性极地大陆气团
3.综合剖面图
4。第一河源带
5。景观的"省性"
6。台湾暖流
7。土地评价
8。活跃生长期
9。地域系统研究法
10。海洋空间资源
11。垂直地带性
12。紫色盆地
二、 简答(1-3任选2题,4-6任选2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 例释土地分异的主导因素。
2. 自然区划工作的生产实践应用(举例说明)。
3.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差别与联系。
4. 青藏高原土壤植被的复合式分布规律。
5. 第四纪我国境内自然环境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6. 举例说明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三、综合题(1-2任选1题,3-4任选1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1.以1998年我国洪水灾害为例,论述"可持续发展论"的地理学原理。
2.以1998年我国洪水灾害为例,试论"人-地关系"之我见。
3.试析1998年长江流域重大洪水灾害的成因及今后的减灾对策。
4.试析我国风景地貌的旅游价值(举例说明)。
北京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综合自然地理"与"中国自然地理"
一、 名词解释与地理界线:(单、双题各任选5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1.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2。季风气候区的界线
3.自然区划
4。内外流域分界线
5.景观
6。华北地区与相邻地区的分界线
7.相、限区、地方
8。干燥度
9.综合剖面法
10。对马暖流
11.土地诊断指标
12。三北防护林体系
二、 简答:(1--3任选2题,4--6任选2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 概述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类型
2. 区域研究和类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3. 举例说明土地评价的种类(至少3种)
4.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5. 举例说明土壤、植被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之间的关系
6. 我国沿海的潮汐类型和潮波系统
三、 综合题:(1--2任选1题,3--4任选1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1. 论述"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以及自然地理工作者在土地科学领域应起的作用
2. 谈谈你所理解的"可持续发展"要点,试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3. 就"南水北调"谈谈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及区域效应
4. 以中国一条旅游热线为例,分析其资源结构及环境影响,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北京大学199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自然地理学基础
一、 概念解释(选5题,每题4分共20分)
1. 地球表层
2. 沉积物的主要类型
3. 热量带
4. 水位与流量
5. 土壤氧化还原作用
6. 生态因素、生境与处境
二、 简述题(选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主要特点
2.新构造运动的地貌表现
3.三角洲的类型及其特征
4.降水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5.土壤的基本特点、功能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论述题(选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自然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大势及其对农业分布的意义
3.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北京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考试科目:自然地理学基础
一、 概念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自然地理环境
2. 河流水情要素
3. 湿润系数
4. 气团
5. 生物的指示现象
二、 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2. 基岩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3.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主要特点
4. 流域特征及其对河流的作用
5. 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
三、 论述题(选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柯本的气候类型及其划分原则、标准与方法
2. 风化作用类型及其机理
3. 论生态系统的功能
北大2002年自然地理专业,因为年代久远(呵呵)忘得一干二净了。(不好意思)不过名词解释和简答都是书上的,记得(不太准确哦)有太阳常数、露点、涡度、ENSO、锋、田间持水量、径流模数、系统的特性,等等,总之只要把陈效逑的书背过,考100分以上没问题,只有最后一道论述题,好象是大气中碳含量通过几种方式影响氮循环是书上没有的,所以还需要看看其他资料。高数北大理科一张卷,不考线代和概率。不过有些难度哦。要联系的话直接给导师或研究生写信即可。我觉得北大的老师要比学生礼貌得多。
北大2006自然地理学专业课试题(考场记忆版)
一. 名词解释(15*4')
1.大气环流 2.径流深度 3.土壤肥力 4.太阳活动 5.相对湿度 6.地转流 7.气候 8.岩石圈 9.土壤缓冲效应 10.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1.生物多样性 12.植物群落演替 13.(忘) 14.(忘) 15.荒漠化
二. 单项选择(5*4')
有关于enso的 ,剩下的忘记了
三.简答题(3*10')
1.关于地气辐射平衡方程,其中Rs, Qs, 和a 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2.关于全球水量平衡方程的,陆地和海洋的公式,含义
3.土壤成土因素分析的影响(好像是这样)
四.论述题(40')共两题
1.论述全球碳循环的自然过程,近200年来全球CO2含量上升的原因,环境影响和相关对策
2.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关于高数的评论:今年的高等数学有点难度啊,填空7道题56分,选择4道题24分,计算五题70分。
北京大学1999、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原理
北京大学199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原理
一、 名词解释(必答,每题5分):
1。低度城市化
2。城市的直接吸引范围
3。邻里单位
4。带眷系数法
5。都市连绵区
6。港口岸线分配规则
7。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8。城市公共设施(概念与分类)
二、 必答题(每题15分):
1. 我国城市化水平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 根据我国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内容,论述城市规划为什么不是单纯的物质实体规划?
三、选择回答题(在以下4题中任选2题,每题15分):
1.试论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一般特征。
2.分别阐述在以下气候条件下:(1)全年有两个风向相反的盛行风向;(2)以静风为主;(3)盛行风向与河流流向相反;城市工业如何布置才能有效减轻对居住区的污染?
3. 你认为当前对我国城市安全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规划应采取什么防治措施
4. 目前长江沿岸有不下30个设市城市,请你从上游到下游写出其中15个沿长江干流分布的城市名。
北京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原理
一、 说明以下名词的基本内涵:(5 X 8 = 40)
1。邻里单位
2。容积率
3。建成区
4。城市用地选择
5。切块设市
6。过度城市化
7。B/N比
8。World City
二、 问答题(每题20分,任选3题,多选无效)
1。在确定城市性质和人口规模时,为什么"不能就城市论城市"?(10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劳动平衡法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的难点是什么?当前如何解决城市人口预测问题?(10分)
2。在实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后,我国的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那些变化?为什么?
3.航空港(大型机场)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10分)你对利用空港周围地区进行产业开发有何看法?(10分)
4.请你评述我国现行的城市发展方针。
北 京 大 学2004年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原理试卷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5×7=35分)
1.有机疏散理论
2.城市快速道路
3.点轴理论
4.位序—规模法则
5.城市经济的基础理论(连续多年出题)
6.城市公共活动中心
7.?????
二、做图题(1×10=10分)
一个大城市集中与分散相结的空间结构
三、选择(3×10=30分)
1.计量运动
2.城市化水平是多少
3—10略
四、问答题(5×15=75分,15道题中任选做5道)
1.我国水利建设发展迅速,但是洪涝灾害仍然是城市的巨大威胁,为什么?如欲做城市的防洪规划,你认为应考虑哪些问题?
2.城市规划纲要的内容?为什么在做总体规划时要先做城市规划纲要?
3.。。。。。。。。。
4.城镇化发展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引导房地产健康发展?
5.试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周一星的论文)
6.论述上海、武汉、重庆在地理位置上特点的异同。
7.简述城镇化战略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一般北京大学每年都有一道大题与中央政策有关,所以要注意当年10月11月中央召开的会议。)
北 京 大 学2005年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原理试卷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5×10=50分)
1.城市的门户位置
2.逆城市化
3.风向
4.城市规模分布规律
5.新城(New Town)
6.泛珠三角
7.区位商
8.城市社区
9.Shopping Mall
10.城市基础设施
二、选择(3×10=30分)
主要是城市地理学的概念,以城镇化的概念的应用与经济基础理论为主,也涉及到首位度的概念。
1.以下哪一个学派不属于二战后地理学所涌现出来的新流派( )
(A) 区位学派 (B)行为学派
(C)激进马克思主义学派 (D)区域分布论阶段
2.有关城市职能的三要素( )
(A) (B) (C) (D)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职能规模
3.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上海是中国的首位城市 (B)西安是陕西的首位城市
(C) (D)
4.我国城市设区的市的行政辖区的基本构成单元最准确的描述是( )
(A)建制市的街道办事处 (B)建制市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
(C) (D)
5.位序规模律Pi=P1/rqi→lgP1=lgP1—qlgri ,根据y=a+bx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
(A) (B) (C) (D)
三、做图题(5×2=10分)
1.做一个大城市用地图
2.城市公共中心的分级构成和分类构成图
四、问答题(4×15=60分,5道题中任选做4道)
1.分析中国都市区形成的机制
2.比较珠三角和长三角都市连绵区的特点
3.试论城市的土地属性与价值
4.试论城市“精明成长(Smart Grouth)”
5.阐述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程序与内容
还有很多在http://bbs.kaoyan.com/viewthread.php?tid=882631
❹ 试说明中国的位置及经济地理评价
我国经济地理的四个组成系统:条件与资源系统、产业系统、区域系统、战略系统。
一、条件与资源系统篇。
区域条件与资源是影响区域形成、存在与发展的诸因素的总和。对区域条件与资源的分析是区域经济地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条件与资源要素囊括庞大内容,但其作用的方式不外乎3种:①直接作用,即直接转换为区域经济要素,参与区域经济活动并发挥其作用;②通过影响区域经济要素投入和经济地域功能进而影响地域经济的运行;③为区域经济的存在与运动提供整体性支持或限制。基于当前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作用力的转换,又基于“地理条件”的地学特性,在教材编排时应该有意识压缩“自然条件”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扩大“社会条件”内容以表达中国经济地理的社会政治经济联系属性。
二、产业系统篇。
产业发展代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增长是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函数。产业发展空间的差异性为中国经济地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议题。传统的产业经济地理描述都是按部门进行的,由于分类过细以致于引起了读者的质疑。随后学者们尝试应用经济地理基本特征来描述产业,包括区域发展水平、区域发展速度、区域经济结构、区域内部空间差异,较以前有极大地进步,但是事实上产业如果被这种固定方式所描述将难以突出地理学的特点。为此,后文对产业部分的分析基本是针对其地理问题予以展开的。当然由于各产业发展过程、产业特点、地理基础、空间表现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它们之间的描述也不应该相同。例如,农业地理与自然条件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可分不同生产地域类型谈论农业自然条件与空间分布问题;工业地理在我国发展阶段性明显,所以从产业的空间演进及工业产业集聚2个方面描述;交通通信业地理主要表现为网络形态,所以侧重于网络的形成与网络系统问题;服务业地理比较庞杂,处理方式不尽相同。
三、区域系统篇。
经济地理学是以区域研究为基础和出发点的,为了发展经济地理学必须加强综合性的区域经济地理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迅速发展和快速转型的国家遇到了大量的区域问题,也使区域经济地理工作者遇到了非常有利的研究环境。区域系统的研究对于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问题、制定适合我国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将从经济区划系统与行政区划系统、城市系统、四大板块与三大经济圈、区域联系4个方面揭示我国区域系统的基本特征。①区划系统(经济区划、行政区划)只要有区域差异存在就将不可缺少,由于经济发展的“惯性定律”或“马太效应”作用,我国区域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难以缩小其差异,甚至会扩大,所以区划研究力度应大幅度加强。②城市系统是经济地域的核心,城市经济地理特点往往是经济地域的缩影,城市对经济地域的形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③四大板块与三大经济圈是我国当今区域发展与比较的基本单位,不可或缺。④区域间联系随着我国经济地理区域内涵的变化将更加频繁和多样化。第一,区域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在于它自身如何,而更在于它在发展过程中的联系能力以及区际间交流合作的能力。第二,21世纪经济地理所研究的区域是开放的,因而区域研究的着眼点不仅仅局限于区域本身,而是追求区域间的统一和整体利益的最优化。第三,区域发展不能过分强调区域的个体,而应加强优化区域系统的组合。
四、战略系统篇。
战略被看作是利用优势对外部环境中的威胁和机会做出反应的过程、策略、思路、措施,是实现经济地理完成使命和目标的手段之一。战略研究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明确目标,组合资源,形成内力,规避风险。战略篇里包含的问题多是其他各篇中有关战略问题的综合。全书从整体上都能体现对战略的宏观把握,但在战略篇中体现最明显。其一,中国经济地理基本特征部分,通过描述空间结构的演变提出了空间结构的调整;通过描述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析了二元结构的区域差异,进而提出将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为现代经济结构的一系列措施。其二,中国经济地理总体战略部分,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协同发展战略、知识创新战略等探讨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运行的特点、方式、前景。
❺ 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发展特点
解放前,在我国地理学研究中,城市地理学属空白。解放后,我国地理学工作者学习苏联,把地理学划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少数经济地理学工作者把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对城市进行了少量的研究。由于农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农业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和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因此,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当时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
1976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城市规划工作受到重视和普遍开展,带来了城市地理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80年代达历史以来最旺盛的发展时期,大量论著出版。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7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
1.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
80年代,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进行宏观及中观研究,如国家和区域城市化和城市系统的研究。80年代末90年代初,宏观和中观研究不断深化,微观研究开始增多,如对城市内部交通、环境、用地、就业、空间结构的研究。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已由静态描述走向过程分析和动态机制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逐步由定性走向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数学方法逐步被运用于城市地理研究,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手段,使研究水平大大提高。
2.注重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我国城市地理研究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关键在于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由于经济地理学科的性质与城市规划学科十分接近,另一方面,也由于规划领导部门认识到,地理工作者参加编制城市规划工作的必要性。目前我国广大城市地理工作者纷纷参加规划实践,他们所编制的规划方案,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查通过,成为法律性文件,并以此指导城市建设。可以说,我国的城市地理研究人员既是学者,又是实际工作者,他们既能为决策提供依据,又直接参与决策。此外,有不少地理学者参加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与规划师、建筑师共同开展城市规划的学术活动。这一切为开展我国城市地理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城市地理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城市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愈益明显
城市地理学就是要从各个层面研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及其性质、规律和功能方面的发展模式,建立合理的空间布局的实体,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而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又包括了内部结构的合理化、经济活动的高效化、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优质化。然而,要深入开展这些研究,城市地理学的自身准备是不足的,于是开始与地理学其它分支学科和相邻学科交叉。这种交叉是在多层次上进行的,包括对理论体系、方法论和结论的引用、移植和交叉。通过学科的交叉渗透,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4.从事城市地理研究的队伍日益扩大,主要研究机构正在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和风格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城市地理学研究主要限于一些综合性大学及地理研究所,并开设了城市地理学课程,举办城市规划培训班。8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主要师范院校的地理系也纷纷开设了城市地理学课程,并参加所在地区的城市规划和研究工作,城市地理学在大学地理系的课程设置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从事城市地理研究的工作者不断增多,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呈现方兴未艾的态势。
在此发展过程中,全国较早从事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机构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和风格。如北京大学主要进行中国城乡划分标准、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内在联系、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南京大学主要侧重城市化研究,近年来多进行区域城市化和海港城市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则把研究重点放在中国最大城市上海,致力于上海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中山大学主要进行全国城市化、城市系统和珠江三角洲区域城市系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近年来又把研究重点放在穗港澳城市带形成机制和中国大都市走向国际化的研究等方面。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侧重于工业城市和京津唐区域城市系统的研究。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主要进行城市群体,尤其是闽三角区域城市系统的研究和长江三角洲城市化研究。还有其它大学或研究机构也进行了各有特色的研究。正是由于这些单位和同行的不懈努力和改革开放的气候,中国城市地理学才得以在短短十多年里获得长足发展。
二、主要研究领域
1.城市化研究
80年代初期和中期是我国城市化研究的高潮期。而80年代末期以来侧重于回顾与总结。
众所周知,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宏观政策发生过多次变化,受其影响,城市化进程出现波动,并表现出与西方国家显著不同的特征和动力机制。因此对城市化进程、特征和动力的研究十分活跃,特别是有关动力机制的探讨,为深入探索我国城市化发展规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然而,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发展水平、人口分布差异都很大,城市地理学者利用人口、土地、产值等指标,广泛开展了城市化地域差异的研究。
80年代初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转移颇受学术界关注。前期较集中研究转移途径和乡村城市化类型,后期则转为对转移效果的分析、评述及新发展。
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户籍制度的放松,人口迁移和流动量增加,城市地理学界与人口地理学界一起,广泛开展了人口迁移的研究,侧重于人口迁移特点、原因及其变化的研究,包括迁移量、迁移方向、迁移类型、迁移构成、迁移原因等方面。鉴于城市中暂时性人口的迅速增加,又对暂时性人口的现状、特征、结构、类型、成因、对策、发展趋势等作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调查研究。
2.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
长期以来中国采取“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的方针,1980年明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益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受到了冲击,一场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方针(也可以说是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的辩论在学术界开展起来。在讨论中,观点分歧较大,分别有小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和中等城市重点论。也有人认为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不应该是“规模政策”。同时,还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分析了小城镇的功能结构、战略地位、小城镇分类、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与政策等。并对中国大城市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对中国大城市发展规律、内在机制进行探讨。还总结了建国以来城市规模的投资效益和经验教训,开展了城市合理规模的研究。
3.城市体系研究
中国城市地理学界有关城市体系的研究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①80年代末期以前,着重传统的研究领域,包括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和发展趋势等;②80年代末以来,则侧重城市体系更深一层的研究,即城市群体研究,包括城市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分布特点、形式、动态过程和空间结构特征等。无论哪一阶段,理论研究,同时结合区域规划、国土规划的研究都十分活跃。
城市地理学者一般采用数学方法来分析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及演变,建立全国城市体系、分省区城市等级规模分布模型;结合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和人口、工业、交通等影响因素来研究城市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对城市基本职能进行划分,并根据经济发展的地域结构特征,探讨城市职能地域组合类型;从分析区域城市化程度、工业、交通布局、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的空间联系,以及城市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特征等方面着手,探讨区域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影响因素、发展前景,编制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采取了不平衡发展战略,区域差异迅速扩大,沿海经济高速增长导致城市数目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城市密集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学工作者开展了城市群体研究,包括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类型、特征、发展模式和趋势,以及城市群体的实例研究。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
在中国,有关城市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一直停留在介绍国外理论的水平上,而对中国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近几年来才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关中国城市形态研究,是从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等角度对中国城市形态发展演变作动力学机制的探讨。有关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功能分区和各功能区的相互关系方面。
改革开放带来了第三产业尤其是商业的大发展,促使城市地理学开展对城市市场空间的研究,但侧重城市内部商业网点结构分析。这些研究均是采用数学方法,对商业中心的规模、结构和等级体系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善商业企业区位布局的意见,或建立城市商业中心系统发展的动态模式,及其与该系统发展规划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事务活动愈益活跃,城市中心商业区(CBD)的特征日渐鲜明,因而逐渐开展了对CBD的研究,包括CBD的历史演变、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等。同时,城市地理学者还与规划师一起,参与了旧城改造的基础分析工作,探讨旧城存在的问题和形成原因,提出旧城改造、旧城更新的构想和对策。
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刚刚起步,仅有少数学者介绍过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进展和实例分析,并用数学方法研究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主要集中在识别影响社会空间结构的因素、社会区形成的机制,以及社会空间的类型方面。另外,对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也刚刚起步,主要运用西方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我国个别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意象空间的类型和影响意象空间的因素等。
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图18,回答下列问题。(9分) (1)简述我国的开放地区和
![]() 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l)我国的开放地区和开放城市主要沿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