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课标要求
❶ 怎样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怎样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属于行为条版件, “说明”属于行为动词,“地权壳物质循环过程”属于认知的内容.
第二,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相应关系,确定其学习水平.国家课程标准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对应中(见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释、说明、运用、……”,我们可以确定,本条标准认知要求属于理解水平层次.
❷ 怎样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首先,对这条标准进行分解,确认其“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认知内容”是什么。从这条标准可看出:“运用示意图”属于行为条件, “说明”属于行为动词,“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属于认知的内容。
第二,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相应关系,确定其学习水平。国家课程标准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对应中(见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释、说明、运用、……”,我们可以确定,本条标准认知要求属于理解水平层次。
课程标准行为动词与水平要求
行为动词
认知水平
知识
说出、了解、识别、辨认、回忆、举例、列举、描述、再认等
了解水平
解释、说明、比较、归纳、分类、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推断、收集、整理等
理解水平
运用、应用、使用、编辑、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应用水平
技能
模拟、再现、重复、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模仿水平
完成、计算、查阅、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独立操作
水平
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迁移水平
(了解:要求对所列地理基础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理解:对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地理事物及现象有正确的理会,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决(如解释或说明)问题。应用:将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运用于新情境中,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第三,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或者说基本能力的要求。从本条标准中“运用示意图”可知,要求学生具有读图分析能力,通过阅读并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解释岩石是怎样形成,它们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中,要通过“读图分析”题型,判别学生是否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过阅读示意图能否提取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进而归纳和解释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第四,重构合理明晰的教学目标
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陈述的规范,叙写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运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在一定的行为条件下,指出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对该条标准可细化为:能够说出岩石的分类及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阅读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从“行为条件”、“行为动词”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
(1)知识铺垫——岩石的分类、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内、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2)阅读并分析教材中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图中所示箭头,说明各类岩石之间、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并分析其涉及的主要内、外力作用;
(3)把复杂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简化为简单的框图,让学生标注岩浆和各类岩石,并绘画其相互间的箭头,解释岩石循环的基本过程。
举例: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分解标准,确认“行为动词”、“行为条件” “认知内容”。 (2)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相应关系,确定其学习水平。(理解水平)
(3)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程标准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
(4)细化课标如下:1、用图形语言(示意图、层级图)和文本语言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2、通过太阳系模式图和八颗行星基本数据分析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了解区域的含义”
细化如下:学生能够说出区域的概念,描述区域的特征,能够列举常见的重要区域,例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中国东北地区以及美国东北部等,并能够从所给出的有关区域图中辨认出上述区域。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细化如下:学生能够通过对比探究松嫩平原和长三角两大区域,填写出区域对比的分析框架,并运用区域对比的框架来比较分析其他典型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具体差异。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及太阳大气中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必修2第八个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①能分析说明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②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含义。
③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并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②知道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结果
③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必修2第二个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①知道人口迁移的含义。②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③能够举例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对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内人口迁移两概念及其事例的比较,掌握地理比较的方法。
②通过剖析“美国的人口迁移”“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等案例,学会综合分析的方法。
③经历小组学习过程,学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必修2第六个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①运用图表、数字等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②会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认识到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进一步认识到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②通过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学习,认识到在城市建设中,减少污染,并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的重要性。
对于如何分解课程标准,我们已经上路了,但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愿与大家一起探索
❸ 你对中学地理新课标的认识
中学地理新课标,我觉得就是指导我们如何去上好中学地理这门课程。中学地理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到地理,对其教学知识与教学理念等都不甚了解,这就需要中学教师对学生们进行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怎样才能教育好学生。中学地理新课标指明了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实施教学,包括过程中学生的领会、地理知识的掌握、地理学科能力、地理技能的掌握等。
从中学地理新课标中知道中学地理课程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课程就要围绕着这些教学内容来开展。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是按照知识线索、活动轨迹、高潮铺设来建构教学结构,而且在教学中要有提问与讨论等细节。
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学习有用的地理,这样有利于凸现地理学科的价值;有利于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还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构建新型的地理课程包括开放式的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形态、课程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开放性。
中学地理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比较严格,需要教师在角色上进行反思,教师要把地理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和实践知识学得彻底,这样才能有基础把学生教育好。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学习让我们知道学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这对于以后作为教师的路程有很大的帮助,这也要求我们把中学地理新课标这门课程学好。
总之,中学地理新课标对于中学地理教师是一项重要指标,对作为教师有比较高的要求,当我们学习中学地理新课标时要认真对待,这对以后教学有很大帮助,这就是对于中学地理新课标的认识。
❹ 最新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了什么问题
课程目标”部分的对比分析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提出了原来没有的课程总目标,并增添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将“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改为“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这一内容,体现了对“人地协调”观念和“因地制宜”原则的重视。1、内容标准有一些删减,适当降低了难度并明确意图。作为4大块之一的“地球与地图”中,“地球”部分将原来的“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改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更加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人类探索地球历程的科学史教育增加了一条标准为“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而删去了相应的“活动建议”,这一标准是必须进行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2、还有个别地方内容有所增加。如“地图”单元增加了“在地图上判读经纬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的内容,更加全面;又如,在第三块“中国地理”部分中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新补充了“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和“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条标准;关于长江和黄河,则明确要求“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四).“实施建议”部分的对比分析1、教学建议2、评价建议3、实施建议教学建议修改了原来的“要突出地理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说明,开门见山地提出强调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指出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需要领悟本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了解课程设计思路,按照可能目标和内容标准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要求。评价建议部分修订以前的结构是从五个方面、以五个“注重……”作为标题来阐述的,修订以后“评价建议”则从“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等四个方面展开阐述。强调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要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指出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方面评价的要点,指出“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要符合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目的”,并给出了纸笔测验评价方法、档案袋评价方法、观察评价方法等评价方法和操作目的与内容;在“评价的实施”中指出“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把评价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克服‘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弊端”,并提出了若干建议。实施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和第四部分“教材编写建议”的位置在修订时进行了互换。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应先谈教材编写,最后再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才比较合理。“教材编写建议”部分内容基本没变,但对其中的三个小标题进行了修改,更加突出了“设计有一定弹性的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等要求,使其建议内容与教学更加密切和贴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修订后更加突出了“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在阐述“开发社会地理课程资源”时,强调“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也可邀请有关人士到学校进行演讲和座谈;有条件的地区可创建地理实习基地”。增加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的建议要求,体现了新课程“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课程基本理念。总结总之,与修订前相比,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容量略有减少,难度总体略有降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更加突出,更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以及学生、学科和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所提出的新要求,提升了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
❺ 中国八年级地理课程标准是什么要求
考试绝对29,30分才行
❻ 高考新课标地理需要掌握哪些地理图
首先是教材中的插图;
然后是世界地理十三个分区图;
最后是中国地理四个分区图。
世界和中国地图是高三分析地理题目的载体,有图才能分析这个地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
❼ 2011版高中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联系与区别
初中地理是从宏观上认识地理,知道这门学科以及这门学科的相关专知识;高中地理是从微属观上进行分析,也就是透过现象(初中地理)看本质(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是原理,可以用初中地理进行实践,这也是为什么到高考复习的时候会将初中地理在进行粗略的复习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