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国水下古城探秘
A. 均州水下古城中藏了哪些宝贝,均州水下古城的秘密为何还没解开
中国幅员辽阔,不仅物产丰富,历史遗迹也是数不胜数,其中没有发掘的也不在少数,比较著名的有像秦始皇陵兵马俑那样的由于会对古迹造成损坏不能开发的,也有像均州古城这样,在水下开发难度大,现有技术不能达到要求不能开发的。目前均州古城全部在水下,具体面积不能准确确定,其中的历史遗迹也不可计数。
另一个宝藏则是前面提到过的净乐宫,虽然经过了两次焚毁但都得到及时重建,重建后,宫内有殿堂、亭阁、道舍等建筑五百余座,是古代帝王行宫中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这座宫殿建造的目的是作为皇帝的行宫,供皇帝出游时居住,设计类似故宫的设计,据记载宫殿内的文物数不胜数,尽管在淹没前有部分被抢救,但仍有很多在水下。
B. 澄江抚仙湖水下古城的惊人发现
2000年11月13日,云南的权威报纸《春城晚报》发表了《抚仙湖里有古城?》,一石激起千层浪,国际二级潜水教练耿卫和职业摄影测量员贺杰的发现,使这个小城一时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世界从此知道了中国有个澄江、澄江有个抚仙湖、抚仙湖水下有一座古城,形成一股“水下古城”热!发现经过
耿卫是一名专业潜水员,因为天生水性极好被人称作“水鬼”。在一次潜水的过程中,抚仙湖东北岸的一大片水域下面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
耿卫告诉记者:“我第一次潜下去的时候就发现很多垒积的大石料,包括石板、石条,上面有非常厚的青苔。”出于潜水员特有的敏感,这个现象令耿卫非常奇怪,因为通过多年的潜水观察,抚仙湖底的地貌主要是以淤积的泥沙为主,怎么会在这个区域突然出现大量的散落石块呢?再接下来的发现更是让耿卫惊讶不已。
耿卫说:“那些建筑都是高台式的,堆积都是一些非常大的石块,非常规整,一米二乘一米二,这种方方正正的石头,随处可见。”
这些石头是浑然天成,还是人工所建呢?耿卫在进行仔细的观察后他发现,这些石头人工痕迹非常明显。
在随后的几次探测中耿卫认为,从这些静躺在水底建筑石料上附着的厚厚的青苔来看,这些水下建筑的年代非常的久远,那么这些水下建筑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么到水里来的呢?耿卫不由得想到了一个关于抚仙湖的神秘传说。
在云南澄江县,据当地人讲,平日天气晴好、风平浪静的时候,站在附近的山上,偶尔可以看到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墙基显影,但是由于湖水太深,始终没有发现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古城的存在。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水下古城吗?为了进一步探明真相,耿卫先后38次潜入该水域进行探测并拍摄了大量的水下录像,随后把相关的资料写成专题报告,向云南省有关部门和相关的专家作了通报。
C. 《水下中国》第三集水下古城讲述了哪些历史古迹与人文发展故事线索
以“探索中复国水下不同历制史时期不不同成因的古城”为主要故事线索。从“中国古代历史久远的水下文明遗迹” 到“近代地震沉陷的古村“,到”现代修建水库沉没的系列古迹“ 三部分,随着成因的逻辑线索逐渐推进,展示沉睡水下的古迹和文物,讲述他们背后承载的人物故事。
D. 千岛湖水下古城有人看到过吗,保存还完好吗
千岛湖闻名中外,许多游客在陶醉于这片湖光山色时或许并不知晓,千岛湖的碧波之下还隐藏着两座千年古城。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古城能否重见天日,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2010年12月,著名水下摄影师吴立新第四次来到浙江西部的一个偏僻小镇,开始进行一项特殊的水下探险拍摄。探险地点位于浙江西部的新安江水库,也就是著名的千岛湖,探寻沉入湖底五十多年的神秘古城。
□吴立新水下古城的探险拍摄活动始于2009年11月,受《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委托,吴立新驱车千里赶往杭州千岛湖附近的偏远小镇,开始了第一次的水下古城探险拍摄活动。
千岛湖位于浙江省西部淳安县境内,是新安江水库拦坝蓄水后形成的人工湖。1959年9月21日,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库开始截流蓄水。不到半年的时间,库区内海拔108米以下的山岭土地,包括浙江、安徽等在内的2个古城、3个古镇、1377个古村落先后沉入烟波浩瀚的新安江水库之中。108米以上的山峰丘陵星星点点散布在碧绿的湖面上,数一数竟有1078个之多,千岛湖由此而得名。
在被淹没的古城镇中,最著名的是淳安、遂安老城以及茶园、港口、威坪三个古镇。其中淳安和遂安两个古县城,当地人习惯称其为贺城和狮城,两座古城的历史均在1800年以上,城里的文物古迹、商铺民居无计其数。
淳安老城贺城遗址位于千岛湖底50至70米左右的地方,水体过深,探险难度和危险较大;遂安老城狮城的淹没水位平均在30米左右,又处在相对僻静的湖区,水下探险拍摄的条件较为成熟。经过认真思考,吴立新把探险的目标首先确定在了遂安老城狮城。
新安江水库筑坝蓄水之前,为了保证新安江水库航道上过往船只的安全,曾对航道经过的主要城镇乡村的高大古老建筑,包括寺庙、牌楼、书院、桥梁进行过大规模的拆迁。许多古代建筑因此毁于一旦。但据当地居民回忆,新安江水库建成蓄水时,由于水势上涨的速度超过了人们的预想,遂安古城许多古代建筑来不及拆迁便被大水淹没。因此,水下的遂安古城很可能保存着许多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建筑。
□水下狮城遗址现在位于距淳安县千岛湖西南湖区水域的五狮岛旁,因背靠五狮山而得名。
根据历史资料和当地老人们的回忆,狮城一共有五座城门。按照地理位置,北门应该是距离水面最近的,因此吴立新决定首先找到北门。
在微弱的光线中,吴立新一步一步摸索着前进。凭借多年的探险潜水经验,吴立新隐隐约约感觉到离古城的北门越来越近了。
吴立新首先找到了北门附近的城墙。从画面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墙四周大部分保持完好。城墙用条石和城砖砌成,表面平整、光滑。城墙外壁下半截多用长方形条石砌成,上半截则用烧制方砖。我们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砖上有浇印而成的阳文,“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秋”等字样也可以一一辨认清楚。
沿着城墙,吴立新找到北门的城门,门是半掩半开的。尽管经过了50余年的岁月洗礼,城门还保持着当年的姿态,似乎还在默默地等待着车马行人的穿行来往。
古代狮城是江西和安徽过往浙江的交通要隘,加之这一带百里平丘,土地肥沃,自古就有“浙西小天府”之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狮城城墙建于明朝,之后历代均没有对遂安城墙做大的修整。根据史料记载,狮城由北向南一共有五座城门,每座城门之上都建有城楼。一城五门的格局,在中国的古代城镇中并不多见。这种结构,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镇布局讲究风水环境、注重城防功能的鲜明特征。
吴立新再次潜入湖底,潜水灯光能照亮仅仅是眼前微小的部分。吴立新在幽暗中缓缓前行,忽然,一支精美的龙头闯入了画面。这是一只镂空雕刻、豪华至极的盘龙!灯再往下照,“圣旨”两个硕大的字展现在眼前。随着镜头方向转变,又看到了“节”、“孝”等字样。旁边的雕刻,凤凰和麒麟相互对视、栩栩如生。相邻的诗书画卷、亭台楼榭等雕刻逐一展现开来。
E. 巢湖水下古城遗址隐藏着什么秘密
巢湖水域在很久以前曾是一座繁华的城市,一天,一位百姓误食了东海龙子,愤怒的龙王为报丧子之仇,掀起了滔天巨浪,将这座城市生生淹没,城中居民都可悲地沦为水下冤魂,城没人亡之后,龙王还不肯善罢甘休,滔天洪水也就迟迟未能退去,从此这片地区便只剩下浩瀚的湖水了。
巢湖发现古城遗址的事件在有关专家的鉴定之下认为是一处汉代大型古遗址,也有不少学者指出这不是汉代遗址而是居巢国遗址,居巢国曾经是殷商时期重要的方国,遗憾的是在历史中留存下来的资料非常少,以至于对居巢国的了解十分有限。在对巢湖古城的研究中发现城中之人似乎对于这场灾难是毫无准备的,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还在,甚至可以说是猝不及防的,有专家就怀疑是大地震造成,而在考古界有一个“水下有遗址,山上就一定有断层”的铁律,专家也在湖边的山上发现断层的痕迹,这无疑为地震说提供了充足的证据,专家推断在之前发生过强烈的地震导致整座古城沉没,至于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件还需要深入的研究。
F. 云南水下古城之谜,是怎么回事
云南一个叫耿卫的潜水爱好者在我国名列第二的深水湖泊抚仙湖,发现水下有类似石板的东西,水底下面那种幽静的感觉立即触动他想象的神经。 在耿卫的报告中,提到了一个叫吴学艺的人,此人是个渔夫,对水中石头的情况也比较了解。2000年11月23日一早,记者找到了吴学艺。吴现年28岁,从12岁起就开始在抚仙湖上捕鱼。当记者问到他知不知道有“水下古建筑”这回事时,他答“不知道”,只知道那一带有暗礁,当地叫“石龙”。1998年,他经常看到耿卫及其朋友在湖中潜水。有一次,他对耿卫说,这样潜来潜去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潜到石堆中看看到底是什么。从那以后,直到现在才知道“水下古建筑”这回事。 现场目击 去年11月23日,在了解了耿卫“水下发现”的前后过程后,记者要求看看耿卫在水中拍摄的录像。经过多次商量,耿卫才拿出了未向外界公开的另外几盒带子,说他从发现到如今只向外界公开过其中的一盘带子。 录像中显示的时间为2000年10月26日15时至16时左右,记者看到不但有耿卫以前所说的东西,而且还有三角形的石体、陶片。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明显感觉到台阶的大体轮廓和斜坡的规模,而耿卫说这堆水下建筑群有七八百平方米。为进一步探究真情,记者提议耿卫当着记者的面再进行一次水下实录。 11月24日10时30分,临时组成的“探险小组”从耿卫家出发。在快艇上,记者感觉抚仙湖深不可测,蓝不见底。 12时20分,在找到确切的位置后,耿卫提着防水摄像机,对着湖面上的快艇晃了晃,和助手吴正兵瞬间便沉入水下。 约20分钟后,冷得有些发抖的耿卫浮出水面,在艇上即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此次下水我发现了一根石柱,呈比较规则的方形,还有一些红砂石。原来只发现有青石,而且被挂着的鱼网也没有以前多,遗憾的是仍没有找到1998年那次下水发现的石墙。” 众说纷纭 为全面了解抚仙湖的情况,去年11月25日,记者采访了当地对抚仙湖比较熟悉的老人及居民。 张墅(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史料上最早记载的俞元县是在公元前106年。从历史的考证来看,现在的水位与原来差不多,汉朝时有过灾害,元朝时有过地震,但一直未予记载。我没看到录像,如果真是建筑物,那至少是1000多年前的了。 杨应康(原澄江县文化局局长):抚仙湖现在的位置是由于原来地层的挤压造成的,湖内很可能有个槽,有陡有平。现在湖边有几个村落早在康熙年代就有,当时建在目前的水面下二三米,说明此水位上升不大、下降也不大,最多相差三四米。耿卫的发现可能是一古建筑,发生地震时使附近村落陷进去了。我自己觉得像个码头,那斜坡上石孔内的石钉很可能是拴船用的。 张庆贵(当地老人):湖水曾经把几块石头推上岸来。有一块的一面特别平整光滑,至今仍在湖边,看上去有明显的人工痕迹。站在附近的山上,能看到宽约20米、长有几百米的“石龙”。 吴学艺(当地渔民):我常在抚仙湖打鱼,别人说“石龙”一带常挂网,但为了打到大鱼,我常在那一带下网,有一次我觉得这些石头怪怪的,于是就顺手捞了一块石头上来,放在金银山脚下。那一带没有小石头,原来当地人也捞起来一些做成捕鱼的沟帮,看上去是人工雕琢成的,在水位下降时,能隐约看到四五百平方米的石堆。 专家分析 在耿卫的“水下发现”消息经媒体报道以后,各路相关专家也纷纷出马,为这一发现作考证。 据耿卫讲,对他在水中捡到的惟一一块陶片,有关专家看看录像就惊呼:“是东汉的!”同时,类似的专题研讨会、座谈会也开过几个。严谨的科学来不得半点猜想和马虎,学术界保持了冷静,专家们仍在深思与考究之中。 2000年11月27日,记者采访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蒋志龙。他分析,从石块的水下堆积结构、石面情况而言,再加上有关石槽上的迹象来看,应该是人工建筑。原任云南省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的邱先充则指出那些石块的堆砌决不是原始的堆垒,从纹理上、组合上、搭配上都说不过去,应该定为“有人工痕迹的水下堆积物”。
G. 千岛湖水下城市什么时候发现的怎么发现的如何形成的
1959年,因兴建新安江水电站,始于汉唐年间的"狮城"、"贺城"一夜间被淹没在这片碧波之下。
2011年1月7日,该古城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区。
2011年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刊发了一组水下古城的精美照片,再度引爆了各界对水底千年古城的关注热情。
H. 千岛湖水下古城有记录片么 片名叫什么
有纪录片,央视的“千岛湖水下古城探秘”,浙江卫视应该也有
I. 抚仙湖下的水下古城揭开了哪些宝藏之谜
神秘的抚仙湖至今有许多不解传说,其中就有关于鱼的,并且,鱼还不小。这来自抚仙湖一直有的水怪传说:有人乘船过抚仙湖时遇狂风大浪,不远处看见一个像船一样的东西,仔细一瞧,却是一条大鱼的背脊。当然,笼罩在抚仙湖上的谜团远不止于此。
现在,抚仙湖成了云南的知名旅游景点。是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珠江源头第一大湖,因湖水清澈见底、晶莹剔透,被古人称为“琉璃万顷”。大气中透出几丝温婉安静,淳朴闲适;湖边的景色怡人,颇有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