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历史之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习心得
A. 急求关于历史和地理的书籍读书笔记等,
历史地理札记•笔记第十一
2009-10-23 19:38:18 来自: 无咎 (听雪楼)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评论 3
09年3月至6月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邹逸麟主编,社会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一、过去的历史,历史教科书其实在疆域这方面是很不实事求是的,而是从政治方面,历史受政治所要挟,从现今政治的角度来写过去的历史,今日的疆域如何,往日的疆域就在今日疆域的历史上写,比如朝鲜半岛、越南,因为他近日民族国家还存在,就努力为他在古代还原现在的疆域,而西藏、内蒙、新疆、台湾——台湾还有问题——因为他今天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因而就在往日的历史上努力将其打造成自古以来,自很古以来就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两方面都很明显是很不正确的。就宋所写的,该书第一章特点的第三方面,“从历史事实出发来阐释历史。如并不因为朝鲜与越南是独立国家而遮掩其过去是我国领地的事实,不像过去一些史学家把当时对朝鲜等地的用兵看做是侵略”,从这一点来说,这本书是做得不错的;
四、我国自古以来基层行政区划最低一级的往往是最稳定的,而第一级区划,即中央以下往往变化很大,这多出于政治的考虑,即便是因为经济,如苏南、苏北,其目的也在于中央更好的控制整个中国,维持大一统。而地方,如县城、乡镇、村落,有的则延续了几千年,而与朝代兴亡无关,所以感觉很多时候老百姓的生活与政治无关,(这可能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延续的原因——历经元清异族入侵——体系不乱;最低基层行政与高级政区在文化上是割裂的),上升不到那么一个高度,进而会怀疑政治存在的意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果愚夫愚妇不知道这些,只知道吃穿用足,是不是会更好些……
(按:近观所谓外国汉学家书——实不理解宋末士大夫之殉国。他们是五岁孩子放牛,自然不会理解。)
十、听李教授讲座,讲到东西方人口之对比,中国古代人口增长之特点,与西方比较。可提之处有中国传统是一夫多妻制,从礼仪台面上讲,目的在于传宗接代,中国人口自古众多,是在于大众思想必有保存后代之想法,这就从总的层面上讲,会保证整个中国的人口不会有大的衰减,这个是在正常的情况下,即使遇到灾荒、战乱,人口一下子有大的锐减,但一旦稳定下来,中国传统的道德机器又马上发挥其强大的作用,人口很快又会回升到战乱前的水平;
十一、上面提到战乱、灾荒,这也是控制人口的一个古代的非人为机制,一旦生产力无法负担超额的人口,这些矛盾便会涌现出来,不单是战乱与灾荒,国家制度也会受到冲击,这些应然的反应也又像一个机器一样,又将人口降低到与生产力适应的水平;
(按:譬如财政里的自动稳定器,又譬如贱买贵卖。 可是自进入机器时代,这些传统的自动稳定器都失却其作用,譬如今日如何体弱之幼儿,都不至于早夭)
十二、另一个就是中医,中医的先进来保存中国的人口。但是据说中医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倪匡说:我不是不相信中医,我只是不相信有人会用。) 我想古代中国人寿命比西方人长,一大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人健康的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比如喝开水,吃熟食;据说中国人牙齿普遍比西方好,乃是多食纤维食物之缘故;
十三、另外,每次中国人口的锐减,下一次制度又会自动使他平衡;而西方人口的锐减却最终导致了西方体制的变化,所以中国古代成熟的太早,制度太过完善,反而阻碍了中国近现代的蜕变;
十五、历代造成人口锐减的战争,尤以少数民族入侵为甚,p136,元之南侵,金朝户数下降到13%,四川下降到4%;
十七、中国古代人口分布的变迁与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转移几乎是一致的,而且这两项是互作用,共附共生的,人口的转移会促进转移地劳动力的增加,促进其经济的增长,而人口的转出地则因为其劳动力的下降,而进一步使其经济下降,另一方面因为人口转移到的热点地带经济增长的加快,而进一步吸引转出地人口转出的加快;这就是经济与人口迁移相依相存的作用。P142
二十二、蒙古高原上自古民族众多,然留至今日者,只一蒙古族,可见得汉族对蒙古族同化之失败;蒙元之时,蒙古还有其四大汗国,在伊斯兰,在印度,都与当地人融合的好的很。我认为民族融合是弱小民族之提升,强势民族再获内在动力之大因素,甚而可以消灭人种之分歧,消弭战争,民族融合之妙,非一言所能尽述。 蒙古人和汉人融合的不好,和元朝蒙古皇族普遍水准低,素质差,头脑固执有很大的关系; 如分人种优劣的那几个等级; p168
二十三、清朝满族统治者一度禁止汉人出关外,以保护其土地,没想到最后保护其土地的,恰是这些千方百计去了关外的汉人;
二十四、p173 “到郑氏统治的末期,全岛人口达25万,其中十五万是来自大陆的汉族移民及其后裔”,真不知道台湾人老搞什么本省人、外省人有什么意义,生生造出个民族来;更把一个高山族分成好多个小民族,一个山头一个民族,如阿美族之类,无聊,且生造出许多矛盾来。最不智者即为此也,天下大同为万世不可跌破之真理也!
(9月19日按:之前看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发现高山族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民族调查未曾进行,所以他们非要分成很多民族,如果真有非政治的依据的话,也未尝不可;)
二十六、看王孝通《中国商业史》,其中每把朝代之兴衰寄之于商业,譬如秦之统一六国,不在于商鞅重农抑商,而在于商人吕不韦当了秦的丞相之后,改易商鞅的政策,大兴商业,才最终导致秦的富强。很明显他这个观点是不对的。作者在写商业史,故每每都扯到商业上去。中国社会从来都不是一个商业社会,作者也承认,中国近代之屈辱史,其一端也在于商业不兴。而中国自古商业不兴,就是因为中国从来只是一个农业社会,因为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所以商业存在的意义就不那么大了。回到上面的问题,我们从初中历史课本上就知道了秦之统一六国,其根基在于商鞅,在于商鞅重农抑商的政策,在于秦农业的发展。 此书亦提到了这一点。P178
二十七、p186,书上说道,在古代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农业的发展与人口数量基本上是成正比的,即使到了毛泽东时代,“人多力量大”还是深入人心。因此又回到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上,基本上经济重心南移与人口的南迁是重叠的问题;
二十八、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轮作、轮荒、施肥、一年两熟……),无非是发明新农具,创造新的种植制度,但总之都是精耕细作。这就是与现代农业的区别所在,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大农庄式,大片土地机械耕种式,而多出来的人口,全部做服务业,作为农业服务的服务业,将农民解放出来,以服务业代替农业,同时获得更多的由于农业的高效率而产生出来的利益;
三十一、(外一则)凡我心中有事之时,即片刻放不下,或以为该备要之事繁,而我独使其简;或以为该备要之事简,而我独使之繁,总之其萦绕于脑,挥之不去,不可或忘,而无法做其他事,如看书;但偏偏可去看电影,但我已浪费这许多时间,再去看会觉有愧于心。
我之烦恼,看似可笑,可真真切切不至结束不至纷至沓来那一刻而不可结束也!
寡人之愁,愁无可愁,愁后又愁,想以酒浇愁,又生新仇,且以书愁,聊以解愁,俟有佳人,陪我消愁,愁愁愁愁,无尽之愁……
三十三、商代都城之迁徙,是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
西周时各城邑之间的关系乃是宗法关系
三十四、历代城邑的气质是与王朝的气象一样的,王朝中兴,则城邑布局无拘无束,p312,秦的阿房宫,汉武帝将建章宫建在西墙之外;如果疆域分裂,或者王朝凋敝,则会出现大批以废墟形态出现的城市,p318,魏晋南北朝;再如曹魏,p322,“在北方……价值观念”,城墙是价值观的体现。
三十六、商业之发达,在于商品之需求,商品之需求,在于人口,人口超过其所在区域之供给,无法负荷,则产生商业;
商业的存在,依赖于两方面,需求与供给。古代商业的产生,要么它是某种产品的原产地,要么就是它的人口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急需一定数量、一定种类的商品;
这又联系到移民,以及移民原来的种植技术与习惯;
三十九、商业也可定义为整个商业区域内的互通有无;
B. 如何学习中国历史地理文档
一、了解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归属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我们认为现代历史地理学应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长期以来,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主要是探讨历史上州县兴废和疆域变迁,进而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辅助,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提供空间的定位。故在很长时期内,人们一直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在全国高校历史系的教学中,中国历史地理学在一些学校是作为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一些作为专业选修课。
一种说法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即地理学的一门辅助学科。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是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主要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进而阐明当前的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这种说法成为目前历史地理学界的主流观点。
一种说法是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资料和方法又多是历史学的,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新学科。历史上便有所谓“史地不分家”之说,一不了解历史地理学的人,往往还认为是中学的历课与地理课的简单重合。
当然,随着历史地理学学科的发展,已经有些学者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综的科学。其实早在20 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 世纪 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
不管学科归属怎样,中国历史地理学目前在历史教学中受到的关注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这体现了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的重要。
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关系的科学,历史上的人地关系是这门学科的核心。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特色主要是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这应成为我们学习历史地理学最终应树立的理念。要达到这个境界,则首先要对一些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和认识,这是我们历史专业的中国历史地理课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
二、掌握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内容
历史地理学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各方面要求掌握和理解的内容和重点并不完全一样。
历史自然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基本背景,是承载历史人文地理各种景观的舞台。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了解历史自然地理知识,是了解人类产生以来人类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关系的关键,也是进一步学习历史人文地理的基础。在历史自然地理中,历史气候的变化影响着水文、植被、土壤、海岸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故历史气候变化的学习应是历史自然地理学习中最重要的内容。从学习这个角度上讲,我们需要了解近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冷暖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并对这种周期性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有一定的认识。如果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则还需了解这些周期性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变化的自然和社会原因,怎样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考古学、物候学、文献学、现代观测资料来复原过去气候的方法。植物生长特性和周期、年轮判读法、动物的生长特性、海平面的升降、雪线的升降、冰川的变化等方面的知识对学习历史气候地理用处十分大。如果从更高的要求出发,学习怎样复原过去的森林覆盖率、河流径流量、土壤肥力变化、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等也是十分重要的。
历史人文地理是我们学习历史地理的主要内容,我们如果将历史地理学作为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来看,学习历史地理学的这部分内容就是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发展服务的。
历史政区地理是历史人文地理最传统的部分,学习者应完全掌握实行郡县制以来这两千多年来中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变化规律,并初步了解这种变化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则应从行政区划与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来考虑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对现实行政区划的实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像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监察州、道、都护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侨置郡县、土断、双头州郡,唐宋时期的道路制、都督府、羁縻州、市镇、军、监、头下军州和元代以来的行省、道、市等有特别意义的行政区划变化都应是重点了解的。
中国历史疆域地理主要是分析近五千年来,在东亚地区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地域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的疆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历史疆域史不应仅是几个中原核心王朝的疆域变迁史,而应是活动在这个时空内的所有民族和政权的疆域变迁史。历史疆域地理的学习重点应是近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史,西北和东北疆土的丧失、外蒙古的丧失、南海诸岛的争端、中印和中越边界的变化等都是十分敏感而重要的内容。
历史经济地理是历史人文地理学习中内容最多的部分,广义的历史经济地理应包括经济区域的演变、农牧分布线的推移、农业植物的嬗变、手工业分布、交通通道的变迁、城镇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变迁等内容。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经济的发达程度左右着整个经济的水平,故在学习中要特别注意。以农业为核心的经济区域地位的升降应是历史经济地理学习的重点,其中唐宋之际中国经济中心的东移南迁的过程及其原因,应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这个问题时,要充分利用历史地理从人地关系思考问题的优点,除充分考虑社会的因素外,更要十分重视自然因素,特别是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变化的因素。同时,从技术层面分析,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新的学习角度,如汉、宋、明清三次农作物的引进对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历史交通地理在古代承载着主要的信息传递功能,各历史时期的主要交通通道也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如历史上的直道、驰道、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和元明清的大运河,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与交通有关的是城市的分布变迁,城市分布变迁与经济区域重心的发展变化关系十分大,故历代重要的都城位置变化和重要的经济都市分布变化也是历史城市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 历史人口地理在传统社会里也可以包括在历史经济地理中,因在传统社会里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由于历史人口发展的重要性,我们也可以单独分出来学习和研究。
历史人口地理与人口史的学习方法和侧重有所不同,相比而言,历史人口地理的学习更应看重历史人口的地理密度变化。在历史人口地理学习中,人口流动产生的移民现象也是一个学习的重点。与移民史不同的是,移民地理的研究更重视人口移动造成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空间变动及其原因和影响,特别是造成资源与产业配置的变化,尤为重要。一些重要的历史移民事件,如历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和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唐末波动、靖康之乱等事件造成的北方民族南迁,明清时期的湖广填四川、闯关东、走西口、跑口外、走台湾,都是应重点掌握的典型,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事件。
历史文化地理的学习应重点掌握历史人才和学校书院分布的变迁,这是与中国经济文化分布的东移南迁关系十分密切的。至于文化地理的其他部分由于目前在历史地理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对于它的学习还需更多地本着从探索角度来分析一些问题。
三、熟悉有关中国历史地理的着作
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国历史地理,阅读一些中国历史地理书籍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青年出版社在 1981年出版了一本 《中国古代史常识·历史地理部分》,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是我们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一本入门书籍。1985 年以来,先后出版了 11 部中国历史地理的通论性专着和教材,即王育民的 《中国历史地理》、马正林的 《中国历史地理简论》、张步天的《中国历史地理》、邹逸麟的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史念海的《中国历史地理纲要》、陈昌远的《中国历史地理简编》、韩宾娜等的 《中国历史地理》、陈代光的《中国历史地理》、张全明等的《中国历史地理论纲》、李恩军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耿占军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今年,我编着的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材和主编的 《中国历史地理》教材也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些专着和教材都是我们初步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读物。如果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自然地理方面可参阅中国科学院编着的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人文地理方面可参阅邹逸麟主编的《中国人文地理·历史人文地理》一书。历史地理的学习中阅览历史地图是十分必要的,这方面可以参考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全书共 %册,主要是历代政区和疆域图。如果在学习的同时有探索的兴趣,可以先了解研究现状,可参考杜喻等主编的 《中国历史地理学论着索引》和华林甫编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两书,并可阅览《历史地理》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两个专业刊物。在此基础上,再阅读有关历史地理的重要历史文献。
四、学习历史地理学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历史地理学特殊的学科特点,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 现代历史地理学涉及学科知识众多,主要涉及历史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考古学、物候学、统计学、人类学等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有关知识和技能,在探索中学习,不断向其他学科的同事学习,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文献。
2.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核心是人地互动和尽全时空,这样,对地理学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树立空间观念对每个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初学者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3. 现代历史地理学由于其研究方向越来越向统计计量发展,故对历史地理学的学习更应树立数量观念,如人口的地理密度、气候的温度波动、植被覆盖率、生产的产量、垦殖指数、江河的径流量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数字统计。在学习中要善于将难以量化的因子量化并进行比较,是历史地理在思维方式上的优势。
4.由于历史地理学特殊的学科特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成为学习和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座右铭。对于刚开始学习和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学生来说,树立和培养热爱自然,走向野外的志向尤为重要。一方面我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自然和社会的变化,一方面要求我们有一种探险献身的吃苦精神。
5. 历史地理学涉及的历史文献比其他历史学分支的文献更广泛,因为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现象都是以一定的空间为背景和舞台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学习和研究者不仅只利用正史、会典、会要、实录等史籍,还需要广泛地涉猎各种野史笔记、诗文集、地理志和各类杂着,尽全一切空间资料,也就是对历史上的重要历史地理文献应尽可能涉猎到,如各代的地理总志、正史的地理志等是必读之书。当前由于二十五史和四库全书都有了可供检索的光盘,故对这方面的资料应充分运用,但需与原始版本核对比较,以防出错。
现代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我们应以一种发展的和探索的眼光来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由于对其生疏,我们首先要掌握相关的历史地理名词,熟悉一些重要的概念,一方面我们在学习中应积极发挥主动性,使这门学科在学习和研究中日趋完善。
C. 怎样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学习地理学需要掌握哪些要点
关键词: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学习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学习初中地理的时候,需要有专业的方式,认真了解,了解所学的知识,明确各部分的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之外,我们还必须充分的运用这方面的知识,使我们的初中地理成绩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并且在学习当中如果有自己解决不了问题,需要和老师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及时的把每一个难点都解决掉,并且加上教科书知识以及可以课外的知识,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内容更加的丰富,让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绩有所提高,但是学到的知识需要在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再次练习,否则可能会出现忘记的情况.
以上就是学习初中地理的技巧,通过以上的内容,学会以上的方式之后自身的成绩会有一定的提高.
D.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用什么软件
《环球人文地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