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人文地理
Ⅰ 描写合肥的作文
地理位置是某地理事物相对于其他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包括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两方面。自然地理位置是相对于自然地理事物而言,例如经纬度位置、河口位置、沿海位置、山阴山阳等。经济地理位置是相对于经济以及其他人文地理事物而言的,例如,徐州位于两条铁路交叉口,上海位于长三角,日本位于东北亚等。当然,很多自然地理事物本身也具有经济地理方面的意义,这时候自然地理位置也是经济地理位置。比如前面说的河口位置,上海就位于长江口,长江口是自然地理位置,但是长江口又是水运的交通枢纽,此时自然的和经济的地理位置就是统一的了。
地理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一方面自然事物本身有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比较缓慢;另一方面科技、交通、经济格局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则是经常的,这也会引起地理位置的变动。也就是说,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都是变化的。但是经济地理位置的变动更为频繁,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更大。下面就以合肥为例,做个简要分析。
《水经注》里面记载“施合于肥,故曰合肥”,就是说合肥因为位于施水和肥水这样两条河流的交合位置,故名合肥。施水就是今天的南淝河(南淝河入巢湖的河口,今天还叫施口),肥水据说是今天的北淝河。这个交合之处可能就位于今天董铺水库的西北面不远的地方。南淝河注入巢湖后入长江,属长江水系;北淝河向北经瓦埠湖入淮河,属淮河水系,所以合肥就处于沟通两大水系的水运枢纽的位置。史记中记载“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就是说合肥是南北物产交汇的商业中心,据说是当时全国18个商业都市之一。
由此看来,自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常常给经济带来繁荣。但是到了三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得合肥在经济位置的重要性降低了,而军事地位却凸现了出来。看过三国的都知道“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曹操麾下名将张辽在合肥以少胜多大败孙权。合肥是当时魏和吴两国交界之处,魏国控制了合肥就可以南下威胁东吴健康,吴国控制了合肥则可以北袭魏国许昌,合肥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军事上的枢纽。军事枢纽因为战事不断,经济必遭破坏,合肥在三国以后元气大伤。两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北方战乱,大批中原居民南迁,带动了南方地区的开发,导致江淮地区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其结果,南北淝河的水量不断减少,特别是北淝河的源头距离合肥越来越远。合肥“施合于肥”的位置已经名不副实,作为商业中心的交通条件不复存在。这就是合肥在三国以后再也没有恢复到汉代那样繁荣的原因。
Ⅱ 合肥人文地理
首先你是哪里人?你的定位是什么样的?如果你是学生,就好好在学校呆着吧,刺激的娱乐场所不适合,如果你是90后非主流我就不多说
Ⅲ 哪里能看到合肥的介绍我想给我外地朋友推荐一下咱们合肥
最简单的就是网络里面的介绍了,不管是人文地理都是比较的全面。
Ⅳ 南京和合肥哪个好
本人从各方面综合分析。南京和合肥在人文地理,已经所处位置来说,各有所长。南京历史悠久,合肥也不差。就城市发展而言。南京较比合肥先发展。不过合肥现在是后来居上。我个人还是喜欢合肥。
Ⅳ 合肥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就业前景如何
安徽省内学城市规划,首选安徽建筑大学(以前叫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城市规划专业专,其次是合肥工业大学的属城市规划专业(合工大建筑学比较强,规划弱一点),合肥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性不强,你学出来会觉得很尴尬,毕业后你会觉得这个也会一点,那个也会一点,但是真要干什么工作,却发现又欠缺很多。建议你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针对性强一点,专业性质单一一点。简单的说要么选择人文地理,要么选择城市规划,混搭性的专业不要学。
Ⅵ 求详细介绍安徽的人文地理和地方特色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是华东地区跨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境内山河秀丽、人专文荟萃、稻香鱼肥、江河密布属。五大淡水湖中的巢湖横卧江淮,素为长江下游、淮河两岸的“鱼米之乡” 。灵秀而繁盛的合肥市 [1] 全省面积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省内地形呈现多样性,全省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长江下游平原区以及皖南山区。长江流经安徽中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境内全长430公里
Ⅶ 那儿有英文介绍合肥市的文章
Hefei, the capital of Anhui Province, located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China (Geographical coordinates: 32`N and 117`E) between Yangtze and Huaihe Rivers and near Chaohu Lake. It possesses a strategically important location easily accessible from all directions of the country, and it connects the vast area of Central China.
Hefei, well know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s “a historic site famous from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and the hometown of Lord Bao”, is a city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Since the later Eastern Han Dynasty, it had been made governance site several time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as a county or prefecture, constantly an important administration center and a crucial military stronghold in the region between Huaihe River and Yangtze River.
The name of “Hefei” first appeared in the Collected Biographies of Merchants under the Historical Records written by Sima Qian, a famous writer and historiographer in Chinese history. It goes like: Hefei, impacted economically from both north and south, was a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center for furs, leather, aquatic procts and timber. Between Qin and Han Dynasties, it was chartered as Hefei County, coming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Jiujiang Prefecture. Liu Xiu, an emperor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upgraded Hefei to be a Kingdom. By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Hefei was the seat of the government of Yangzhou Prefecture. Then betwee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became the seat of the government of Luzhou Prefecture. Hence Hefei came to be also known as Luzhou.
Hefei enjoys a subtropical humid monsoon climate featuring mild climate with distinct seasons and appropriate precipitation. In spring the temperature varies frequently with an obvious raining period, rainfall concentrates in summer while autumn has crisp air and clear sky.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s 15.7℃, the mean precipitation is about 1000 millimeters and sunshine-time accounts for 2100 hours annually.
Since the opening-up and reform, Hefei has entered a fast track for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s GDP has grown at a two-digit rate for more 20 years, resulting in a constant increase in its economic comprehensive strength.
In 2007, the whole city realized 133.42 billion RMB in GDP. The annual fiscal revenue 21.519 billion, increased by 28.3%, of which local revenue was 10.198 billion with an increase of 28.4%, the yearly import and export volume totaled 6.248 billion dollars, increased by 28.2%,of which export volume was 4.301 billion dollars with an increase of 26.3%, import volume was 1.948 billion dollars with an increase of 32.6%.
Ⅷ 安徽地理具体情况
安徽,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的省份,简称“皖”,省会合肥市。公元1667年因清代江南省(明代南直隶)东西分置而建省。省名取自安庆府、徽州府(今黄山市)首字。中华民国沿袭清代建置,仍置安徽省。对日战争期间曾分置皖北行政公署、皖南行政公署。1949年,以长江为界分设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皖南人民行政公署。1952年,重建安徽省。安徽跨长江下游、淮河中游,长江流经安徽段俗称“八百里皖江”,以长江、淮河为界,形成了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地域。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 南邻江西,北靠山东、河南。
自然地理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是华东地区跨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境内山河秀丽、人文荟萃、稻香鱼肥、江河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巢湖横卧江淮,素为长江下游、淮河两岸的“鱼米之乡” 。 灵秀而繁盛的合肥市[1]全省面积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省内地形呈现多样性,全省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长江下游平原区以及皖南山区。长江流经安徽中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境内全长430公里。
人文地理
根据《安徽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省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为3024.6万人,占50.83%;女性人口为2925.5万人,占49.1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3.39;0-14岁人口为1069.9万人,占17.98%;15-64岁人口为4274.5万人,占71.84%;65岁及以上人口为605.7万人,占10.18%;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为398.5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641.0万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261.9万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662.9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政区地理
安徽省共有16地级市,6县级市,45市辖区,56县。截止2009年底,乡镇级区划单位供计905个镇,357个乡,258个街道办事处。
撤销原巢湖市
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并对原地级巢湖市所辖的一区四县行政区划进行相应调整,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2]此次撤销的地级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因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得名,下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四县和居巢区。
为理顺巢湖管理体制,专门成立了巢湖管理局,统一管理巢湖规划、水利、环保和巢湖流域主要控制设施管理事务。从8月22日起,安徽省将全面启动行政区划调整的对接实施工作,计划9月10日前基本完成人员安置等主要工作。
历史地理
安徽建省
安徽于1667年(清康熙六年)始建省(由原江南省分治安徽,江苏两省),从原江南省的安庆府、徽州府各取两个首字,简称为“安徽”,首府定于安庆府,安徽地名由此出。又因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而“皖”为“美好”之意,故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象征着江淮大地永世美好而繁盛。
顺治二年(1645年),清设江南省,置江南左右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驻江宁府,右布政使驻苏州府。今安徽境内所属府、州、县隶属左布政司,右布政司管辖今江苏。康熙六年(1667年),改左布政司为安徽布政司,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7府及滁州、和州、广德3直隶州,从此安徽省正式建立,与江苏省分治。
文化地理分区 秀色江南、徽风皖韵安徽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多元。由于历史地理因素导致安徽全省分为若干不同的文化区域。皖西南地区,以安庆市(古时称宜城)为中心,属于古皖文化发源地。皖东地区(滁州、马鞍山、芜湖)由于历史地理因素属于淮扬(即淮左)、西吴文化区、南京都市圈成员。皖中地区(合肥、六安)属于江淮文化淮右区。皖南地区则是江南吴越文化和浙、赣文化的相互融合,徽州(黄山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文化和浙江文化有一定的联系,故今天的浙江文化与之相类似。皖北(宿州、阜阳、亳州、淮南、淮北、蚌埠等)地区由于历史上是北方人南迁的聚居区,文化上保留了古淮河文化,同时又融入了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
正是基于多元的文化,形成了安徽丰富繁荣的文化资源,和渊远流长的灿烂历史。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安徽这片江淮大地上,团结努力,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创造了安徽繁荣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灿烂文化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在蚌埠市禹会区发现的禹墟距今约4000年,乃是中华封建历史的开端。产生于淮河流域的老庄道家学派,与儒家学说一起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两大支柱。春秋战国时代的吴越文化和楚文化都在安徽大地上熠熠生辉。新安江流域的徽州文化是安徽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流派,有力地诠释了儒家文化与经商之道的结合真谛,开创了“儒商”典范。徽商纵横华夏,徽州文化更是广播万里。徽州培养出的状元、进士更是数不胜数。如今,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当代中国三大地方学。长江流域的安庆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浑厚的底蕴,安庆文化博大包容、深沉细腻,桐城派可以说是安庆文化在明清时期的一个不小的结晶,安庆文化是长江中下游一朵美丽的奇葩。安徽的戏剧文化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徽剧(发源于安徽徽州、池州与当涂,发展于安庆石牌)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黄梅戏(发源于安徽安庆-湖北黄梅一带的长江流域)是中国四大戏曲门类之一,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扬剧和越剧在安徽大地上也得到了广泛地传播和发展。
建置沿革
区域/朝代 淮河以北 江淮之间 长江以南
西周 宋国、蔡国、徐国 吴国、六国、舒国 吴国
东周 宋国、楚国 越国、楚国 越国、楚国
秦 泗水郡、陈郡、砀郡 九江郡 九江郡、庐江郡、彰郡
西汉 沛郡、豫州、徐州 扬州 扬州
东汉 沛郡、豫州、徐州 扬州 扬州
三国 曹魏豫州、沛国、徐州、扬州 魏国扬州、吴国扬州 吴国扬州
西晋 沛国、豫州、徐州 扬州 扬州、东扬州
东晋、十六国 后赵、前秦 东晋 东晋
南北朝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南朝宋 南朝宋、齐、梁、北周 南朝宋、齐、梁、陈
隋 汝阴郡、谯郡 钟离郡、江都郡、历阳郡、庐江郡、同安郡 丹阳郡、宣城郡、新安郡
唐 河南道 淮南道 江南西道、江南东道
五代十国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吴国、南唐国、后周 吴国、南唐国
北宋 京西北路 淮南路(后分淮南西路、淮南东路) 江南路、江南东路
金、南宋 金朝南京路 南宋淮南西路、淮南东路 南宋江南东路
元 河南江北行省 河南江北行省 江浙行省
明 南京(南直隶) 南京(南直隶) 南京(南直隶)
清(含太平天国) 江南省,安徽省 江南省,安徽省 江南省,安徽省
中华民国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皖北行署,安徽省 皖北行署,安徽省 皖南行署,安徽省
交通地理
公路
安徽交通发达,水网密布,公路密度居全国前列。公路客车营运班线14857条,其中跨省班线1714条,跨区班线2567条,总营运里程271.692万公里。高速公路客运异军突起,零担和大件、集装箱货运满足了不同的运输需求。以合肥为中心,城市为枢纽,内联乡村,外联省际的客货运输网络初步形成。集装箱货运量逐年增长,大件运输生产初具规模。自1986年以来,累计投资18791万元,建成合肥、芜湖、安庆、马鞍山、蚌埠、淮南、滁州等地市级汽车客运站14个,建成天长、桐城、繁昌等65个县级汽车客运站,建成货运站20个和社会公用型汽车站65个。使旅客乘车环境、运输生产条件大为改善。 芜湖长江大桥铁路运输
主要铁路线有京沪线、陇海线、京九线、青阜线、阜淮线、淮南线、宣杭线、皖赣线、宁西线、宁铜线、沪蓉线、铜九铁路、合九铁路等等。
高铁线路
主要有:京沪高铁、沪汉蓉高速铁路、宁安城际铁路、郑徐客运专线、合安城际(规划中)、合福客运专线、合蚌客运专线、商杭客运专线(规划中)、六安—安庆—景德镇铁路(规划中)、合武高铁等。其中,京沪高铁与合蚌客运专线、合福铁路组成京福快速通道;沪宁、合宁、合武共同组成了沪蓉快速通道的一部分。
高铁站
(含在建及规划中) 安庆长江大桥水路运输
淮河流域 长江流域
一级港口:蚌埠港、淮南港、阜阳港 一级港口:芜湖港、马鞍山港、安庆港
二级港口:凤阳港、凤台港、利辛港 二级港口:铜陵港
三级港口:怀远港、五河港、寿县港 三级港口:池州港
民航运输
合肥骆岗国际机场 安庆天柱山机场 黄山国际机场 阜阳西关机场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在建) 池州九华山机场(在建) 蚌埠机场(军用) 芜湖湾里机场(军用)
管道运输
配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西气东输主管道安徽段,同步建设省内支线管道,
山水醉城,皖东中心-滁州(13张)实现安徽省管道运输“零”的突破。根据安庆石化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南京—安庆输油管道的前期工作。交通枢纽重点建设水路枢纽芜湖市马鞍山市安庆市蚌埠市铜陵市淮南市阜阳市重点建设铁路枢纽蚌埠市合肥市阜阳市安庆市芜湖市铜陵市重点建设公路枢纽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安庆市滁州市铜陵市阜阳市
Ⅸ 合肥学院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专业怎么样
目前来看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就业面较为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