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文化地理学

中国文化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21-02-15 05:02:11

① 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文化地理学,作为抄人文地理学范畴下的一个亚分支,是研究不同地域特有的文化,以及文化渗透、转变关系的一门学科。随着中国对文化事业越来越重视,文化地理学也正到了用武之时,将在规划、文化等多个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周尚意认为,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是广义文化,它分为三个层面,即生计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
生计文化主要研究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如衣食住行、生计类型等;制度文化则指组织生产、生活活动的机构、制度,如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家族制度等;意识形态文化则是与人们心理、信仰、价值观相关的宗教、艺术等。

② 中国文化大学王牌专业是地理吗

中国文化为东方文化之主流,亦为历史学家所称现存世界五大文明之一。近三百年来回,各大文明交互影响答,日益加速。语言为文化交流之基础,本校创办之初,即设立英、德、法、俄、日、韩语文学系,成为我国内大学中最完备之外国语文学院。中华民国外交部之俄语、韩语人才多出自本校。自从苏联解体以后,俄语人才供不应求。本校于1991年成立岛内首创之俄国语文学研究所,扩大训练内容,培育出更多俄语人才。

③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的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地理研究中国文化的分布规律,包括区域文化特征及其形成背景,文化中心的形成及其地域转移,文化的扩散路线与融合过程,综合文化区以及宗教区、语言区、民俗区等部门文化区。中国文化地理是边缘性学科,在地理学科、社会文化艺术学科和自然技术学科的交融中成长,既要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又要发扬本学科的特色,防止与相关学科重叠。中国文化地理是中国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化地理研究可以防止就经济论经济,就自然资源论经济,可以把握区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把握区域发展的规律性。
一、文化的结构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一)意识文化 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
通常将文化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意识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意识文化包括两部分:(1)纯意识文化,如心理、心态、观念、思想、价值观、认知方式等;(2)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意识文化,如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
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包括三部分:(1)反映社会形态的基本制度,如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2)具体制度,如政治、法律、经济方面的制度,家庭、婚姻等方面的制度;(3)一般规章制度,如生产管理条例、奖惩条例。
第三层次,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在物质产品中融有意识文化要素。建筑、园林、服饰、饮食等物质产品都有文化内涵,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意识文化的载体。

④ 文化地理学的中国文化地理学

20世纪80年代,在与西方文化地理学的交流中,中国文化地理学逐渐复兴。与之相较,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此时已步入学术正规。代表性的著作有两部,其一是1986年出版的周振鹤先生与游汝杰先生合著的《方言与中国文化》;其二是卢云先生在1988年写就,1991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晋文化地理》。
在文化地理研究中,语言和宗教是两个最重要的文化要素。但在中国,由于民众宗教观念淡漠,政治对宗教的强势控制,无论佛教还是道教,区域差异并不显著,故语言研究就显得颇为重要。
正如萨皮尔—沃尔夫假设(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所论,世界是通过由语言产生的概念而得到过滤的,而且对于特殊语言惯常的、规则化的使用,产生了具有文化特定性的习惯化的思维模式。所以选择语言来研究中国文化地理,实际上是切中了中国文化研究的关键。《方言与中国文化》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汉语方言地理格局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二是方言所折射出来的文化现象。第一个问题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地理学问题,作者主要通过“移民与方言”、“方言地理与人文地理”和“历史方言地理的拟测及其文化背景”三个专题来论证。作者把移民史和历史政区地理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方言地理研究中,解决了许多重要语言地理问题,例如我国七大方言的渊源关系和地理格局,正是借助了移民史这一有力工具,才得以很好地解决。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界开始着手以省区为范围的区域性历史文化地理研究。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是,从现在还不很成熟的文化地理理论来看,一个行政区就是一个机能文化区,因为行政机能的作用,使得一个行政区有同一化的文化基础,而且有的省区已经出现基能文化与形式文化区重合的现象。二是,行政区有明确的边界,便于将研究限制在确定的范围内。”这样的研究取向也与东、西方史学界自20世纪70年代重视中国区域社会研究的学术理路相一致。 有司徒尚纪的《广东文化地理》、张伟然的《湖南文化地理研究》、周振鹤的《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蓝勇的《西南历史文化地理》、张晓虹的《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刘影的《皇权旁的山西》和朱海滨的《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浙江民间信仰研究》等。

⑤ 中国文化地理赏析有感500字文章

写作思路:围绕《中国文化地理》的内容和意义来进行展开描写。

赏析:《中国文化地理》不仅全面探讨了中国文化在太平洋西岸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和文化中心转移的过程与规律,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研究的角度,阐释了中国文化史上的诸多疑案,而且首次进行了中国文化的地理分区,逐步展现了祖国各地异彩纷呈的文化风貌。

最后研究了中国文化在时间一空间方面的传播与辐射过程,讨论了汉文化圈的形成,阐明了中国文化何以成为东方文明的灵魂。不仅适合高等院校地理、旅游专业师生选用,而且对文、理各类专业师生和广大文化工作者都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5)中国文化地理学扩展阅读

《中国文化地理》的地理知识对于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美好情感有着天然的、不可替代的优势。爱家乡、爱祖国是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衡量一个人情感发展的重要方面。

让幼儿了解一些简单的地理知识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通过地理这个直观的窗口可以让幼儿对家乡、对祖国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了解,进而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远大志向。

地理可以极大地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认识、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富饶物产等。激发幼儿认同家乡、认同祖国的内在感受,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培养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积极的、牢固的情感。

⑥ 中国文化地理的内容简介

本书抄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袭文化地理的专著。它不仅全面探讨了中国文化在太平洋西岸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和文化中心转移的过程与规律,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研究的角度,阐释了中国文化史上的诸多疑案,而且首次进行了中国文化的地理分区,一一展现了祖国各地异彩纷呈的文化风貌。最后研究了中国文化在时间一空间方面的传播与辐射过程,讨论了汉文化圈的形成,阐明了中国文化何以成为东方文明的灵魂。

⑦ 中国文化地理的介绍

《中国文化来地理》,自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图书,《中国文化地理》是王会昌编著的一本图书,该书体系新颖、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文笔流畅,不仅适合高等院校地理、旅游专业师生选用,而且对文、理各类专业师生和广大文化工作者都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⑧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的介绍

《中抄国文化地理概述(第3版)》通过中外对比和区域对比,运用案例和图表,简明地介绍中国文化及其地域差异。全书分三篇。上篇概述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形成背景。中篇探索语言、文学、艺术、戏曲、饮食、建筑、园林、人才等领域的地理特点。下篇与维吾尔族、藏族、朝鲜族专家协作阐述全国分区的文化状况。素材取自地理、景观、规划、房地产专业研究生班的教案。可供上述专业选作教科书或参考读物,也可供政府管理领域和海内外人士选作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的读物。

⑨ 文化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近9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学科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远在希里多德、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和斯特雷波(古希月邵地理学家)时代的学者有重大关系。被称为现才划也理学之父的德国地理学家卡尔·里特尔(1822年),关心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里特尔以后的几十年,美国学者G .P.马什‘1864年)研究了人类活动改变陆地的方式。可是另一位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克·拉采尔(1 891年)为人类文化的地理研究或给他创造的人类学一词提供了一个线索。他在1866一1875年考察了美国和墨西哥,被美洲生活方式的各种文化类型(德国人、中国人、印度人和非洲人)的贡献所感动。他阐述了由文化的结合所引起的地理模式的总的思路。与拉采尔泊兔国发现了人类地理学的同时,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1899年)带动了法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维达尔在他开辟的索帮被任命为主席,他提出了人类文化与他的地理特征。他发展了作为继承人类集聚特征的生活方式的概念。
1822年,李特尔便对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兴趣。几十年后,拉采尔倡议研究人类文化地理,提出了“人类地理学”一词,论述了历史景观,认为文化地理区是一个独特集团的、各种文化特征的复合体,而且很重视对文化传布的研究。与此同时,维达尔·白兰士在19世纪末提出生活方式的概念和人类文化及其地理影响的思想。
20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认为地理因素替代时间居于突出地位。在他的这一思想和早期的文化地理学思想影响下,索尔提出了关于文化地理的重要论点,主张用文化景观来表达人类文化对景观的冲击。他认为文化地理学主要通过物质文化要素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性,文化景观既有自然景观的物质基础,又有社会、经济和精神的作用,他还强调人文地理学是与文化景现有关的文化历史研究。受索尔影响的美国文化地理学者们被称为文化地理的伯克利学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文化地理的研究除了对文化景观、区域文化的历史的探讨之外,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将空间扩散分析法应用到文化传播的研究中,形成了文化地理的瑞典学派。
中国文化地理的思想起源很早,历代各类著作、方志中有大量文化地理资料记载,但很少有人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当代的中国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等只从本学科研究的需要出发考虑文化的地区差异和文化起源的地理背景,历史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地名学等地理学研究中亦有所涉及,但文化地理学尚未成为独立研究的学科。

⑩ 中国文化地理的作者简介

王会昌(1943—2000)生前为来华中自师范大学教授、原旅游学院院长。196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地理系,1978年考入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从事地理环境变迁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地理学和旅游文化学,善于从环境变迁的视角探讨文化的起源与地域变迁,较有影响的代表作为《中国文化地理》、《古典文明的摇篮与墓地》和《中国旅游文化》。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