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陆地动物地理区划

中国陆地动物地理区划

发布时间: 2021-02-15 03:16:36

『壹』 中国动物地理区系的介绍

中国陆地动物区划分属于世界动物地理分区的古北界与东洋界。两界在我国境内的分界线专西起横断山脉北属部,经过川北的岷山与陕南的秦岭,向东至淮河南岸,直抵长江口以北。我国动物区系根据陆栖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类和鸟类的分布情况,下分七个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其中前4个区属于古北界;后3个区属于东洋界。

『贰』 世界动物地理分区的具体分界

古北界:面积5.41 亿平方公里,包括欧亚大陆绝大部分和非洲北部
东洋界:面积0.75 亿平方公里,包括东南亚、新几内亚和附近的岛屿
埃塞俄比亚界:面积2.21 亿平方公里,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
澳新界:面积0.87 亿平方公里,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太平洋上的岛屿
新北界:面积2.29 亿平方公里,包括北美大陆大部
新热带界:面积1.90 亿平方公里,包括南美大陆
南极界:面积0.03 亿平方公里,包括南极洲以及附近海洋 包括南极大陆及附近岛屿,位于南纬50°~60°以南。世界陆栖动物区划中面积最小的一界。此界海拔很高,平均为2350米,东部是高原,西部分布着一系列褶皱山脉。气候酷寒,常有狂风暴雪,有”世界风极”之称。南极大陆约有7%地面未被长年冰雪覆盖,被称为南极界的“绿洲”,这里生长着苔藓和地衣,湖水中有各种藻类。南极界缺少陆栖脊椎动物,只有一些生活于海洋但也见于海岸的种类,种类组成贫乏。哺乳动物中以海豹为主,如象海豹、豹形海豹及海狮等。鸟类已发现80多种,其中10余种是在南极洲繁殖的。最著名的为皇企鹅、南极企鹅等,还有黄蹼洋海燕、蓝眼鸬鹚、环头燕鸥等。在螨类和无翅昆虫中有一些极端耐寒的种类出现于海岸的一些避难地中。

『叁』 求世界动物地理区划

古北界,新北界,旧热带界,新热带界,东洋界,澳洲界。

『肆』 谁能给一个动物地理区划图,非常的感谢

这个有点麻烦。。。

『伍』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的动物地理区划

下分七个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中国海洋动物可分为黄渤海区、东海区和南海区,它们分属于世界海洋动物区系的北温带海动物区和热带海动物区。

『陆』 动物地理区划为什么以鸟类和哺乳类的种类为主要依据

哺乳复类动物(Mammal)哺乳类是一种恒温、制脊椎动物,身体有毛发,大部分都是胎生,并藉由乳腺哺育后代。哺乳动物是动物发展史上最高级的阶段,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个类群。
最重要的特征是:智力和感觉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保持恒温;繁殖效率的提高;获得食物及处理食物的能力的增强;体表有毛、胎生,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用肺呼吸;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脑较大而发达。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动物最显著的特征。胚胎在母体里发育,母兽直接产出胎儿。母兽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仔兽。这一切涉及身体各部分结构的改变,包括脑容量的增大和新脑皮的出现,视觉和嗅觉的高度发展,听觉比其他脊椎动物有更大的特化;牙齿和消化系统的特化有利于食物的有效利用;四肢的特化增强了活动能力。有助于获得食物和逃避敌害;呼吸、循环系统的完善和独特的毛被覆盖体表有助于维持其恒定的体温,从而保证它们在广阔的环境条件下生存。 胎生、哺乳等特有特征,保证其后代有更高的成活率及一些种类的复杂社群行为的发展。

『柒』 昆虫的地理分布区

1.动物的分布区及栖息地的概念

动物的分布区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它是指动物在地球上所占的一定地区。栖息地是生物学概念,是动物实际居住的场所。动物种的分布区是指某种动物所占有的地理空间,在此空间,该种动物能够充分地进行个体发育,并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在种的分布区内,该种动物的种群,不可能在任何地方都能发现,它们只能生活在具有维持它们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的地方。这种地方即是动物的栖息地。栖息地决定分布区的结构,即决定种在分布区内的配置。栖息地是由各种类型的最小生活环境,即生物群落中具有相对一段小气候或生物气候的空间所组成。这种环境称为生境。每种动物栖息地的大小,包括生境的多少,取决于种的生态价的高低。

2.动物分布区的形成、扩展和阻限

动物的种或其他分类类群,最初是从一个地点发生的,然后由发生地点逐渐向四周扩展分布。种或某一类群最初发生的地点,叫做发生中心或起源地。动物的现代分布区,一般都经过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往往地球上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如地壳运动、气候变迁以及人类活动等,都直接地或间接地对动物分布发生影响。因此,动物种或类群的现代分布区,可能经过了多次变迁,发生中心并不一定在现在的分布区内,有时还可能相隔很远。例如哺乳类的管齿目现仅分布于非洲,而根据化石资料分析,它却发生在亚洲西南部。当然,种的发生中心,也可能与现代分布区相吻合,这种情况只有在一个种从出现直至现今,其分布区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才有可能。

动物的种群,由种的发生中心分布到另一地区的过程即为扩展,其给果是扩大了种的分布区。扩展一般可以分为主动扩展和被动扩展。主动扩展是指动物不依靠外界因素,只依靠自身力量所进行的一种积极迁移活动,使其分布地区扩展。被动扩展是小型陆栖动物扩展分布的一种方式,这些动物本身扩展能力较小,主要依靠外界因素如水流、风、气候、其他生物及人类等进行扩展。

动物在扩展分布区时,往往会遇到各种障碍和阻限,对不同种的动物,起阻限作用的环境因素和程度不同。按其性质分为非生物阻限和生物阻限两类。非生物阻限包括地形、气候、海洋、河流和沙漠等。海洋和河流是陆栖动物扩展的阻限,所以在远隔大陆的海岛上,一般没有哺乳类和两栖类。高大山脉是许多动物扩展的阻限,致使喜马拉雅山南北两坡动物组成差异很大。沙漠也是许多动物扩展的阻限,主要是由于那里的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特别是高温和干燥的气候,对一般动物的生存非常不利。此外,气候、植被带是最复杂的生态阻限,以致于各个生态地理动物群的基本组成不同,生态特征各异。生物阻限包括食物的不足、中间宿主的缺乏、敌害的存在,以及种间竞争等。各种动物克服阻限的能力差别很大,有些动物种能够进行主动迁移和被动运送,克服海洋和高山的阻碍而分布到世界各地;另一些种如果没有被动运送的可能性,而且本身固有的散布倾向不强,则轻微的阻限如海湾、不适宜的气候带,就能长期阻止动物的散布。

3.动物分布区的类型

陆栖脊椎动物中,除广泛分布、残留分布和间断分布的种以外,绝大多数的分布区,均与一定的自然地理区域相联系。它们的分布区在一定的领域内,彼此相邻或不同程度地相互重叠,形成分布区相对集中的中心,反映这些分属于各个不同等级分类阶无(纲、目、科)的种,在现阶段对外界环境条件具有共同的适应性,甚至有一些种的分布区的大小与轮廓颇为相似,相互重叠。

根据种的分布区相对集中,并与一定的自然区域相联系的实际,世界陆栖脊椎动物常用的分布类型名称有:全热带分布、环极分布、大西洋两岸分布、太平洋两岸分布、两极分布、北极一带高山分布、北方一山地分布。适用于我国陆栖脊椎动物各纲“种”的分布类型,属于北方的有:北方型、东北型、中亚型和高山型;属于南方的有:旧大陆热带一亚热带型、东南亚热带一亚热带型、横断山脉一喜马拉雅山型、南中国型、岛屿型。

4.世界动物地理分区概况

整个地球表面的环境可分为水与陆两大部分,从动物地理学观点考虑,可归结为两大动物区系,即海洋动物区系和大陆动物区系。海洋环境条件相对来说比陆地稳定,陆地自然环境复杂,气候多变以及存在着众多的影响动物分布的阻限,致使动物分化激烈。在大约一百五十多万种动物中,有80%以上的种类分布于陆地上。动物区系就是指响有关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和现今生态条件下所生存的动物群。根据百余年来对世界陆地动物区系的研究,可将其分为古北界、新北界、埃塞俄比亚界、东洋界、新热带界、澳大利亚界等六个动物地理界。

5.中国动物地理分区概况

中国疆域广大,地理环境复杂,动物种类繁多,仅陆栖脊椎动物就有2000种以上,约占世界种的10%。根据现代陆栖脊椎动物和昆虫地理分布的研究,把我国大陆的动物区系划为5个区和19个亚区,分属于古北界及东洋界。

『捌』 世界动物地理区划把全球陆地分为哪几个界

古北界:面积5.41 亿平方公里,包括欧亚大陆绝大部分和非洲北部
东洋界:面积0.75 亿平方公里,包括东南亚、新几内亚和附近的岛屿
埃塞俄比亚界:面积2.21 亿平方公里,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
澳新界:面积0.87 亿平方公里,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太平洋上的岛屿
新北界:面积2.29 亿平方公里,包括北美大陆大部
新热带界:面积1.90 亿平方公里,包括南美大陆
南极界:面积0.03 亿平方公里,包括南极洲以及附近海洋
澳洲界
包括澳洲大陆、新西兰、塔斯马尼亚以及附近太平洋上的岛屿。由干旱地带、潮湿地带、孤岛等景观组成,气候较干燥,多为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和季雨林面积较少。是最古老的区系,很大程度上保留着中生代晚期的特点,动物种类比较贫乏,在各纲中均保留较原始的物种,但也是物种最为独特的地区。代表种类包括澳洲肺鱼、楔齿蜥、鸸鹋、食火鸡、几维鸟、琴鸟、园丁鸟、单孔类(原兽亚纲)、有袋类(真兽亚纲)。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屿比澳洲大陆和新几内亚更加与世隔绝,拥有一些更加独特的物种,物种也远更贫乏,有时候被分别列为新西兰界和波利尼西亚界,新西兰很早前就与大陆分离,长期孤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地理区,拥有一些珍贵的活化石。

新热带界
包括南美大陆、中美、墨西哥南部和西印度群岛,大体相当于拉丁美洲。属于热带气候,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和草原,包括了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雨林,而很少有沙漠和温带动物。物种繁多且具特色。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种类丰富,且有很多特有种,如美洲肺鱼、电鳗、电鲶、负子蟾、美洲鬣蜥等;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均是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美洲鸵鸟科、[共鸟] 科、凤冠雉科、麝雉科、 叫鸭科、灶鸟科、伞鸟科等31个特有科;哺乳动物中有袋类的新袋鼠科(负鼠)、贫齿类、阔鼻猴类、翼手目的吸血蝠类、啮齿目的豚鼠科、毛丝鼠科、河狸鼠科等20个科均为本界所特有。加勒比海诸岛和南美洲南部物种则相对较贫乏。

热带界
又称旧热带界、埃塞俄比亚界,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北回归线以南的阿拉伯群岛、马达加斯加及附近岛屿。大部分为沙漠、草地和热带草原,气候较稳定,以适应干湿交替气候的萨王纳(热带稀树草原)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物种组成多样性和具有丰富的特有种类。鱼类中的非洲肺鱼、多鳍鱼,两栖类的爪蟾,爬行类多的避役(变色龙),鸟类中的非洲鸵鸟、鼠鸟等均是本界的特产。哺乳类中蹄兔目、管齿目为特有目,金毛鼹科、马岛猬科、鳞尾松鼠科、跳兔科、滨鼠科、河马科、长颈鹿科等为特有科,以及黑猩猩、大猩猩、狒狒、非洲象、非洲犀牛、斑马则为特有种。大型哺乳动物远比他任何地区更加丰富,特别是有大量的热带稀树草原有蹄动物群。

东洋界
包括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和秦岭以南地区、印度半岛、中印半岛、斯里兰卡、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及加里曼丹岛等。地处热带、亚热带,降水丰富、植被类型多样,具有以热带和亚热带雨林为主,季雨林、干旱热带森林、灌丛、热带草原及沙漠等多种环境,使得本界动物区系复杂多样。两栖类虽没有特有科,但种类十分丰富,尤其是无尾类(蛙类);爬行类包括平胸龟科、鳄蜥科、婆罗蜥科、异盾盲蛇科、食鱼鳄科等5个特有科;鸟类中虽然只有雀形目中的和平鸟科为特有科,但有许多科是以本界为分布中心,如雉科、阔嘴鸟科、黄鹂科、卷尾科、椋鸟科、画眉科等;哺乳类中的皮翼目为特有目,树鼩科、长臂猿科、眼镜猴科特有科。东洋界与澳洲界之间分形成较大的过渡带称为华莱士区,在生物地理上具有重要意义。

古北界
包括欧洲大陆、北回归线以北的阿拉伯半岛及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喜马拉雅山脉与秦岭山脉以北的亚洲。主要山脉东西走向。作为面积最大,且气候、自然环境、生态栖息地类型等非常多样的动物区系,古北界的范围在史前时期曾经是很多动物类群的演化中心,但在很多地区在冰期受到较大的影响,则拥有大面积的寒冷和干旱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动物种类相对贫乏。无特产科,但有一些特有属,如鼹鼠、金丝猴、旅鼠、熊猫、狐、貉、獾、骆驼、獐、羚羊、山鹑、鸨、毛腿沙鸡、百灵、岩鹩等。

新北界
墨西哥南部以北的美洲,包括格陵兰、加拿大、美国、墨西哥高地、中美洲及部分加纳比海群岛。气候等各方面条件与古北界类似而略好,动物多样性略强于古北界,特有科也多些,但是物种总数要少于古北界,是物种最少的一个动物地理区。特有科如弓鳍鱼科、雀鳝科、两栖鲵科、鳗螈科、北美蛇蜥科、叉角羚科、山河狸科等,而棕熊、麝牛、驼鹿、白头海雕则为本界的著名特有种。由于气候比较寒冷,无脊椎动物不丰富,种类小、体型小、需要冬眠,和古北界的特征接近。

南极界
包括南极大陆及附近岛屿,位于南纬50°~60°以南。世界陆栖动物区划中面积最小的一界。此界海拔很高,平均为2350米,东部是高原,西部分布着一系列褶皱山脉。气候酷寒,常有狂风暴雪,有”世界风极”之称。南极大陆约有7%地面未被长年冰雪覆盖,被称为南极界的“绿洲”,这里生长着苔藓和地衣,湖水中有各种藻类。南极界缺少陆栖脊椎动物,只有一些生活于海洋但也见于海岸的种类,种类组成贫乏。哺乳动物中以海豹为主,如象海豹、豹形海豹及海狮等。鸟类已发现80多种,其中10余种是在南极洲繁殖的。最著名的为皇企鹅、南极企鹅等,还有黄蹼洋海燕、蓝眼鸬鹚、环头燕鸥等。在螨类和无翅昆虫中有一些极端耐寒的种类出现于海岸的一些避难地中。
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而在现代生态条件下存在的许多动物类型的总体,是在历史因素和生态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动物的种或其他分类类群,最初是从一个地点发生的,然后由发生地点逐渐向四周扩展分布。由于陆地本身的地理特征阻隔,导致各种动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并不平均,相互相对隔离的不同大陆之间,野生动物的组成结构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1857年,鸟类学家斯克莱特根据各地鸟类的差别,将全球分为六大鸟区,这就是世界动物地理分区的前身。
1876年,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进化论泰斗华莱士和达尔文都肯定了六大区划分的正确性,并提出了一些修改,形成六大动物地理分区。由博物学家艾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在1876年绘制的原图是描绘世界各大陆生命进化的无数种方式的首次尝试。
由于这六大动物地理分区是在鸟类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对于其他动物类群而言略有出入,但形成这种动物地理分区的基础是地球表面陆地分布的物理阻隔,所以对其他动物类群而言,虽然存在一定出入,但对于其它脊椎动物特别是陆生脊椎动物也适用,只是这些不同类群的脊椎动物的分布状态会略有些各自的特色。例如东洋界和澳新界的哺乳动物区别甚大,鸟类的区别虽大但尚有一定的共有类型,而在论及昆虫的分布的时候则常将二者合并为印澳界。

2013年发表在美国《科学》周刊的研究论文显示,在华莱士研究世界动物地理分区的那个时候,他几乎全部是依靠着物种的分布和分类来明确脊椎动物群体之间的关系,并且主要是根据我们知道大陆板块划定,由此把世界划分为六个陆地动物地理分区。而此次的首次更新是本·霍尔特等15位科学家对世界动物地理分区进行了20年的研究,通过整合全球范围内的各种脊椎动物的相关数据,其中包括两栖动物(6110种),非远洋鸟类(10,074种),以及非海洋类哺乳类动物(4853种),共计21037种脊椎动物在内的物种分布和亲缘关系数据,由此确定这些更新确定了11大的区域

『玖』 我国各动物地理区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有哪些

1.东北区 包括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长白山地、 松辽平原和新疆北端的阿尔泰山地。本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北部的漠 河地区素有我国北极之称,夏季短促而潮湿。植被主要由云杉、冷杉、松、 落叶松等组成针叶林带,或与桦树、山杨、蒙古栎、槭树、椴树等共同构 成针阔混交林。林冠浓密郁闭,林下阴湿,遍布苔藓和地衣,层次结构简 单。分布于本区的为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主要由耐寒性和适应林中生活 的种类组成,典型的代表动物有哺乳纲偶蹄目的麝、马鹿、驼鹿、驯鹿、、 野猪;啮齿目的灰鼠、棕背、红背、小飞鼠;食肉目的紫貂、猞猁、白鼬; 雷鸟,雀形目的、戴菊莺、交嘴雀、星鸦;爬行纲的极北蝰、棕黑锦蛇、 胎生蜥;两栖纲的极北小鲵、爪鲵、史氏蟾蜍、东方铃蟾、黑龙江林蛙等。 其中,号称林中巨人的驼鹿、森林之舟的驯鹿、百兽之王的东北虎,以及 狼貛、林旅鼠、河狸、雪兔、松鸡、榛鸡、黑啄木鸟、胎生蜥、黑龙江草 蜥、东北小鲵和爪鲵等均为本区的特有动物。 针叶林动物群的生态特点是:在林内的分布很不均衡,常聚集于长有 乔木的河岸、次生林灌和林间的沼泽地区。分布的垂直结构主要分配在树 顶层和地面层内,小型鸟类和灰鼠一般选择在枝叶繁茂的树上、树洞内营 巢,大型松鸡科鸟类则筑巢于地面或在雪窝中栖身,地栖鼠类的挖掘活动 能力不强,洞系离地表很浅,甚至就在雪下生活。林内食源单一,球果、 浆果、真菌、树叶、嫩枝等是动物的主食或基本食物,这些食源,尤其是 球果具有周期性的丰歉变化规律,常是导致有关动物数量波动的直接原因。 动物的昼夜相活动表现得不明显,典型的夜行性种类不多。冬季酷寒,地 表积雪深,枝头覆冰厚,许多动物发展了各种特殊的适应结构,例如转变 深色或带斑的鸟羽、兽毛成白色(雪兔、白鼬、伶鼬、雷鸟等),有利于 隐匿自身或接近捕猎对象;驼鹿和驯鹿的腿长,脚蹄宽大,每个趾瓣均能 张开与地面接触,可避免在冰雪上跑动时摔跤或陷入松软的雪中;榛鸡的 趾缘镶有尖长的角刺,能有效地握牢树枝,不致因覆冰溜滑而坠地。 2.华北区 北邻东北区和蒙新区,往南延伸至秦岭、淮河,东临渤海及 黄海,西止甘肃的兰州盆地,包括西部的黄土高原、北部的冀北山地及东 部的黄淮平原。本区位于暖温带,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植物落叶或枯萎, 夏季高温多雨,植物生长繁盛。区内广大地区已被开垦为农田,仅残留部 分森林零星分布于太行山、燕山、秦岭、子午岭和陇山等地,现在的植被 主要为草地和灌丛。华北区的动物种类比较贫乏,特有种类少,分布于本 区以及东北针叶林地带以南地区的是温带森林-森林草原、农田动物群。 华北区动物区系的特点是原有的森林动物群趋于贫乏化,且其生态习 性也已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以适应森林面积不断缩小和草原、草甸环境 的日益扩展。因此,东北森林中常见的马鹿、梅花鹿、黑熊、小飞鼠、棕 背、红背等在本区的山林地区已甚罕见或只分布在局部地区(如黄淮平原 的东方铃蟾、黄脊游蛇等),但出现了一些与南方共有的种类,如岩松鼠、 社鼠、复齿鼯鼠、沟牙飞鼠等。本区农业开发的历史极为悠久,具有大片 农耕景观,野生麋鹿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于19世纪中叶绝灭的,然而栖息于 农田、荒山沟谷和黄土之间的小型兽类却得到很大发展,最普遍的有麝鼹、 大仓鼠、北方田鼠、长尾仓鼠、黑线仓鼠、原鼢鼠、草兔、巢鼠等。许多 鼠类不但以作物为食,并且还盗藏大量谷物越冬,对农业危害十分严重。 广泛分布的食肉目动物有狐、黄鼬、果子狸、狗獾、猪貛和貉等。四季分 明的季节变化,对动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影响,每当春末夏初和秋季, 许多广适性鸟类在本区常形成季节性高峰,到冬季则大多迁往南方越冬, 森林鸟类中的优势种有三道眉草鹀、灰喜鹊、大山雀、红尾伯劳、黑枕黄 鹂、山斑鸠、岩鸽、绣眼鸟、黑卷尾、山噪鹛、石鸡等。农田区的常见鸟 类是金腰燕、家燕、白鹡鸰、喜鹊、麻雀以及在高层古建筑物上群居的雨 燕等。两栖爬行动物中以虎斑颈槽蛇、红点锦蛇、赤链蛇、白条锦蛇、蝮 蛇、丽斑麻蜥、山地麻蜥、无蹼壁虎、蓝尾石龙子、北草蜥、大蟾蜍、花 背蟾蜍、中国林蛙、金线蛙、北方狭口蛙等北方广布种较为常见,此外, 乌龟和鳖在本区也有广泛的分布。一般认为,黑卷尾、山噪鹛、石鸡、大 仓鼠、北方田鼠、原鼢鼠、麝鼹、无蹼壁虎、山地麻蜥、北方狭口蛙等是 本区的代表性动物,而褐马鸡及复齿鼯鼠则为华北区的特有种类。 3.蒙新区 本区的范围东起大兴安岭西麓,往西沿燕山,阴山山脉、黄 土高原北部、甘肃祁连山、新疆昆仑山一线,直至新疆西缘国境线。包括 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沙漠、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塔里 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天山山地等。境内大部分地区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属草原和荒漠生态环境。寒暑变化大,昼夜和季节温差剧烈,雨量少而干 旱,土质贫瘠,致使森林不能生长,缺乏高大的乔木,耐干旱的草本植物 十分繁盛。夏天和植物生长期短,动物的食源有周期性的丰歉变动;冬季 漫长,积雪深厚,地表封冻期可长达5个月,绝对温度可降至-30℃以下。 这些自然条件对本区动物区系的组成及其生态特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蒙新区分为东部草原和西部荒漠两个地带,两者大致以集(宁)二(连) 铁路至鄂尔多斯西南部一线为分界线。本区东部为干草原及草甸草原,其 动物区系由典型的温带草原动物群组成,代表动物有黄羊、达乌尔黄鼠、 草原旱獭、五趾跳鼠、蒙古羽尾跳鼠、草原田鼠、狭颅田鼠、草原鼢鼠、 草原鼠兔、背纹毛足鼠、长爪沙鼠、蒙古百灵、沙百灵、云雀、沙、穗、 地鸦、毛腿沙鸡、大鸨、蓑羽鹤、灰伯劳、草原沙蜥和丽斑麻蜥等。草原 动物的生态特点是:以草本植物绿色部分为食的啮齿动物特别繁盛,在景 色开阔的草原上集群而居,并发展了地下洞穴生活、贮藏粮食或蛰眠越冬 能力,对草场的破坏严重;中小型食肉目动物较多,常见种类有黄鼬、香 鼬、艾鼬、雪鼬、伶鼬、石貂、黄喉貂、狐等,是啮齿目的主要天敌;黄 羊的奔跑能力强,数量甚多,蕴藏量约有百万头,是内蒙古的重要狩猎对 象。自然环境的急剧变化,可直接影响到产草量的丰歉,也是导致鼠类数 量波动大起大落的一个主要原因。地栖性的雀形目鸟类繁多,少数种类因 有利用鼠洞栖居的习性而出现“鸟鼠同穴”现象。 蒙新区的西部荒漠-半荒漠地带包括内蒙古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西 部、青海柴达木盆地、宁夏、甘肃北部的河西走廓及新疆地区。境内戈壁 和沙丘广布,植被稀疏,主要生长着白刺、琐琐、骆驼刺、柽柳、红砂、 沙拐枣等旱生植物,动物区系由温带荒漠-半荒漠动物群组成,而在种类和 数量上均占绝对优势的啮齿目、有蹄类动物、鸟类中的百灵科和蜥蜴目中 的沙生种类是构成动物群的主体。代表性动物及其优势种有各种跳鼠(五 趾心颅跳鼠、三趾心颅跳鼠、长耳跳鼠、小五趾跳鼠、小地兔、羽尾跳鼠 等)、沙鼠(柽柳沙鼠、红尾沙鼠、大沙鼠、短耳沙鼠等)、长尾黄鼠、 兔尾鼠、小黄鼠、赤颊黄鼠、塔里木兔、荒漠猫、虎鼬、鹅喉羚、岩羊、 原羚、悬羊、双峰野骆驼、蒙驴、蒙古野马、凤头百灵、角百灵、漠、白 尾地鸦、黑腹沙鸡、紫翅椋鸟、巨嘴沙雀、原鸽、红沙蟒、花条蛇、草原 蝰、沙虎、漠虎、长裸趾虎、沙蜥(大耳沙蜥、白条沙蜥、旱地沙蜥、南 疆沙蜥等)和麻蜥(荒漠麻蜥、敏麻蜥、快步麻蜥、网纹麻蜥)等。两栖 动物少,仅新疆北鲵、绿蟾蜍、湖蛙和中国林蛙等。 由于生活环境比草原差,因此动物的栖息地较为分散,各种环境中往 往只为少数种类所占据,只有在局部水草丰盛的“绿洲”才可能成为多种 动物的聚集处;荒漠动物为适应极端干旱的自然条件,它们的穴居生活、 蛰眠、贮藏冬粮或擅于奔驰的习性,较之草原动物有进一步的发展。小型 动物的耐旱力强,能从植物中直接摄取水分和依靠特殊的代谢方式,获得 所需的水分,并在节缩水分的消耗方面具有一系列生理生态适应机制。 4.青藏区 本区包括青海(柴达木盆地除外)、西藏和四川西北部,是 东由横断山脉、南由喜马拉雅山脉、北由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等所 围绕的青藏高原,海拔平均在4500m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气候是冬 季长而无夏天的高寒类型,原有的森林植被逐渐消失而代之以高山草甸、 高山草原和高寒荒漠。动物区系主要由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物 群组成,最典型的代表有:哺乳纲中的白唇鹿、野牦牛、藏羚、藏盘羊、 藏驴、喜马拉雅旱獭、白尾松田鼠、根田鼠、藏仓鼠、高原和各种鼠兔; 鸟纲中的雪鸡、雪鸽、黑颈鹤、藏马鸡、蓝马鸡、西藏沙鸡、雪鹑、虹雉、 雉鹑、高原山鹑、岭雀,以及经常出入于旱獭和鼠兔洞并形成高原上鸟鼠 同穴现象的棕颈雪雀、棕背雪雀、褐翅雪雀、褐背地鸦、藏雀等;两栖爬 行动物中的温泉蛇、高原蝮、西藏竹叶青、喜山鬣蜥、红尾沙蜥、高山蛙、 倭蛙和西藏蟾蜍等。 青藏高原的抬升和形成,从地质时间上来看是短促的,尽管现今的自 然条件与蒙新区的差别相当明显,但是从动物区系的组成上分析,仍不难 看出两者存在着密切而深远的渊源关系,两区亲缘关系相近的动物其分化 程度只达到种或亚种上的差异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本区多鼠兔种类,且大多为仅见于青藏高原的特有种, 可认为是鼠兔种、属的分布中心。 5.西南区 包括四川西部、贵州西缘和昌都地区东部,北起青海和甘肃 的南缘,南抵云南北部,即横断山脉部分,往西包括喜马拉雅山南坡针叶 林以下的山地。境内多高山峡谷,横断山脉呈南北走向,地形起伏很大, 海拔高度在1600m~4000m之间,自然条件的垂直差异显著。与此相适应的 是,动物的分布也以具有垂直变化为特征。组成动物区系的动物群有两大 类:一类是分布于横断山脉等高山带的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物 群、代表动物有鼠兔、林跳鼠、喜马拉雅旱獭、斑尾榛鸡、戴菊莺、旋木 雀和青海沙蜥等古北界种类;另一类是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坡中、低山带 的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这个动物群的种类几乎全是东洋界的成 分,如灵猫、竹鼠、猕猴、黑麂、鹦鹉、太阳鸟和啄花鸟等,而最具代表 性的动物则为塔尔羊、长尾叶猴、红胸角雉、棕尾虹雉、血雉、南亚鬣蜥、 喜山小头蛇、喜山蟾蜍、齿突蟾,以及世界珍奇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牛 羚和小熊猫等。大熊猫和牛羚是哺乳动物中的残存种,在地质历史时期曾 有过广泛的分布区;金丝猴是猴类中的稀有种,主要产于我国的西南区; 小熊猫是浣熊科中唯一分布在东半球的种类,无疑是由于地理隔离所保存 至今的孑遗种,也是动物地理中动物不连续分布的一个例证。 横断山脉在更新世时,未曾发生过广泛的冰盖,自然景观的变迁相对 地比较稳定,大致与现代类似。高山垂直带为各类动物提供了不同的栖息 环境,纵向平行的峡谷既有利于古北界动物的南伸和东洋界热带动物北上, 也为动物创造了良好的相对隔离环境,这些对大熊猫、牛羚、分类上属于 单型种的鼹鼠类等古老动物种的保存,以及绒鼠属、雉科、画眉亚科、湍 蛙属动物在此地形成分化中心都是极其有利的。 古北界和东洋界在横断山脉地区的分界线,大体位于北纬30°,由若 尔盖经黑水、马尔康、康定、理塘至巴塘一线,但仍普遍地存在着两界动 物过渡交错现象。 6.华中区 本区相当于四川盆地以东的长江流域地区。西半部北起秦 岭,南至西江上游,除四川盆地外,主要是山地和高原,海拔大多在1000m 以上,气候较干寒,森林、灌丛常与农田交错。东半部为长江中、下游流 域,并包括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北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大别山、黄山、 武夷山和武功山等散布其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丘陵低缓,平原广阔, 河道和湖泊密布,农业发达,素称“鱼米之乡”。分布在本区的动物群与 西南区的中、低山带同属于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 总的说来,华中区的主体动物是东洋界的成分,但有部分古北界的种 类参与组成动物区系。东洋界的代表动物有红面猴、大灵猫、食蟹獴、豪 猪、穿山甲(鲮鲤)、毛冠鹿、鬣羚、华南兔、黄嘴白鹭、牛背鹭、白颈 长尾雉、火赤链、眼镜蛇、尖吻蝮、竹叶青、王锦蛇、玉斑锦蛇、细痣疣 螈、多疣壁虎、斑腿树蛙等,渗入本区的古北界动物大多是广布于我国东 部的种类,如狗獾、黄喉貂、日本雨蛙等。本区的特有动物是大伏翼、獐、 黑麂、白鳍豚、灰胸竹鸡、白颈长尾雉、扬子鳄、大头平胸龟、隆肛蛙、 东方蝾螈、中国雨蛙等。森林面积小,林栖动物仅赤腹松鼠、长吻松鼠、 小麂、毛冠鹿、林麝和野猪等。居民点及广大农耕地区以黑线姬鼠、黄胸 鼠、褐家鼠、鼷鼠、金腰燕、白鹡鸰、棕头鸦雀、珠颈斑鸠、画眉、大山 雀、腊嘴雀、白头鹎、泽蛙、饰纹姬蛙、日本林蛙、红点锦蛇、乌梢蛇、、 乌龟等较为普通。 7.华南区 本区地处我国的南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包括云南及两广的 南部、福建东南沿海一带,以及台湾、海南岛和南海各群岛。自然环境复 杂,气候炎热多雨,年均雨量一般在1500以上。植物生长繁茂而多层次, 属热带雨林和季雨林,但目前原始森林已所剩不多,大多形成次生林灌、 芒草坡和农田,动物种类繁多,然而单位面积内每个种的绝对数量较少, 组成动物区系的是热带森林-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华南区是我国动物 区系中热带-亚热带动物最集中的区域,特别明显地表现在西部的滇南山 地,不仅具有鹦鹉、蟆口鸱、犀鸟、阔嘴鸟、懒猴、长臂猿、印度象、鼷 鹿、原鸡、绿孔雀、绿鸠、飞蜥、蛤蚧、蟒蛇、鱼螈、滇螈、黑蹼树蛙等 典型的热带动物,而且还是全国动物种类最多的地区,有“动物王国”之 称。此外,特有动物有:闽广沿海地区的黑叶猴、笔尾树鼠、果蝠、白额 山鹧鸪、花头鹦鹉、鹊色黄鹂、鳄蜥、崇安地蜥、无颞鳞游蛇、红吸盘小 树蛙、瑶山树蛙;海南岛有黑长臂猴、白臀叶猴、海南坡鹿、孔雀雉、原 鸡、海南兔、低泡飞鼠、海南闭壳龟、粉链蛇、海南湍蛙、海南树蛙等; 台湾有台湾梅花鹿、台湾鬣羚、台湾猕猴、蓝鹇、黑长尾雉、高雄盲蛇、 台湾小鲵等,但也有黄鼬、黑线姬鼠、、鹪鹩、蝮蛇等古北界的成分,可 以推测台湾在地质历史时期曾与大陆的北方动物区系有过一定联系;南海 诸岛有红脚鲣鸟、乌燕鸥、白顶海鸥及可能由人类携带迁至西沙群岛的缅 鼠和黄胸鼠等。野猪、猕猴和麂类是常见的大型兽类,主要农田害鼠为黄 毛鼠、黄胸鼠、板齿鼠、青毛鼠、白腹鼠、褐家鼠,麻雀、白腰文鸟、八 哥、各种画眉、鸦类和太阳鸟则是常见鸟类。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