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地理图集pdf
㈠ 有没有中国古代地理地图之类的图书
符合你要求的,世界地图集将是你的选择。 世界地图集 1.序图和大洋图,介绍内有关世界的基本知识容以及人们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问题,如星体、太阳系、地球、地形、气候、能源、人口、交通、文化与宗教、环境问题、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等,共17幅; 2...
㈡ 求《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pdf,或者直接顾颉刚先生的《禹贡注释》也可以啊~~感谢!!!!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版科。“地理”一权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㈢ 岩相古地理学的特点与发展
0. 1. 1 本书的特色
本书的特色是始终贯穿 “岩相分析与古地理分析”这一主线,一切内容服务于岩相古地理分析。最新的岩相古地理学应该是融沉积学、地层学,以及盆地分析思路和层序地层学新思路、新理论及新方法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岩相古地理学的发展,应体现刘宝珺院士倡导的统一地质场、构造控盆、盆控相带、相控资源等学术思路,以服务于能源和资源研究,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本书以 “古地理分析”为主线,每章内容都突出为 “恢复古地理”服务这一目标,而不是将 “沉积环境、相分析”与 “古地理分析”分割开来。在沉积环境分析中体现每种环境所处的 “地理特点、在总背景中的位置”,使得学习者能从 “点、线、面”全面地了解古地理特点与演化,也可以 “以个别了解整体”,使零散的 “相与相区”能够在整体地理背景中体现出来。这样,岩相古地理学的体系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同时,本书介绍了近年发展起来的 “层序 - 古地理分析”、 “盆地构造 - 古地理分析”、“事件古地理”等新领域、新思路与新方法。
0. 1. 2 岩相古地理学的发展
( 1) 早期孕育阶段
古地理学的形成经历了比较漫长的历史阶段。地史学作为地质科学的基础学科,其发展的启蒙时期主要是关于地壳不断升降和海陆变迁、地层叠覆律、水成论、火成论等概念和思想,实际上已经有了古地理的初始概念。大致经历了从公元 300 年至 18 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前长达 1500 年的历史。在这个阶段形成的最重要的科学思想是由火成论学派代表赫顿 ( J. Hutton,1726 ~1797) 开创的 “现实主义”( actualism) 研究方法。
地史学的学科体系已经孕育了对于古地理恢复的基本思想,这是随着 18 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浪潮的兴起而建立的。史密斯 ( W. Smith,1769 ~1839) 在开凿运河的土地测量工作中发现不同岩层中所含的化石各不相同,可以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其属同一时代,这就是著名的化石层序律。莱伊尔 ( Lyell,1797 ~ 1875) 发展了赫顿的现实主义学术思想。1905 年盖基 ( Geikie,1835 ~ 1924) 明确地提出了 “现在是打开过去的钥匙”这一著名的表述,使将今论古的思想成为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对岩相分析和古地理研究尤为重要。总的来看,地史学的早期思想和概念也是沉积岩石学、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的早期思想。
( 2) 形成学科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从 19 世纪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主要是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相关分支学科之间还没有明显的界限。地史学的开始是以史密斯的 “化石层序律”的提出为标志的; 沉积岩石学的开始是以索比 ( H. C. Sorby,1857) 开始使用显微镜研究沉积岩石为标志的; 岩相古地理学的开始则是以瓦尔特 ( J. Walther,1894) 的 “相对比定律”的提出为标志的。此时,岩相的概念已经形成。
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初期,以地史学为主的研究已经扩展到世界各地,不同地区之间沉积环境不同、岩相类型各异,促进了人们对岩相横向变化的认识。格列斯利( A. Gressly,1838) 首先使用了相 ( facies) 这个术语。默里 ( J. Murray) 等 ( 1884) 对深海沉积物进行了描述和分类。瓦尔特提出了岩相类型在时空分布上存在内在联系的相对比定律,为岩相古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华莱士 ( A. R. Wallace,1875) 提出了动物地理分区概念。卡尔宾斯基 ( 1889) 编制了俄国欧洲部分不同时代的古地理图。
在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20 年代期间,国外学者对沉积岩开展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出版了一批沉积岩石学专著。例如美国的默里和 A. F. 勒纳尔 ( A. F. Renard)合著的 《深海沉积物》( 1881) ,哈奇 ( P. H. Hatch) 和拉斯泰尔 ( R. H. Rastall) 合著的《沉积岩石学》( 1913) ,米尔纳 ( H. B. Milner) 的 《沉积岩石学引论》( 1922) ,美国的特温霍费尔 ( W. H. Twenhorel) 主编的 《沉积作用论文集》 ( 1926) ,法国卡耶 ( LucienCayeux) 主编的 《法国沉积岩》 第一卷 ( 1929) ,即硅质岩部分。这些专著的问世表明,沉积岩石学和沉积古地理学日趋成熟和专业化,遂从地史学中分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沉积学”术语最早由特罗布里奇 ( 1925) 提出。沃德尔 1932 年提出 “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的学科。
20 世纪 30 ~ 50 年代沉积学继续得到了发展,更多的沉积岩石学专著相继出版。如特温霍费尔的 《沉积岩石学原理》( 1939) ,佩蒂庄约翰的 《沉积岩石学》( 1949) ,纳利夫金的 《相论》( 1932) ,普斯托瓦洛夫的 《沉积岩石学》( 1940) ,什韦佐夫的 《沉积岩石学》( 1932) 等。此外,美国的克里宁、巴格诺尔德、斯特拉霍夫等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出版有专著。这些著作内容不仅对沉积岩本身的研究有大大深化,标志着岩相古地理学已进入成熟的成长期,而且也开始了沉积作用和沉积过程的分析。因此,沉积学的形成与发展为岩相古地理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沉积学成为古地理分析的主要理论与方法。
( 3) 丰富发展阶段
岩相古地理学的丰富发展阶段主要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 ~ 1918) 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1939 ~ 1945) 后,世界各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尚处于恢复时期,60 年代随着人类整体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各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促进了地球科学的繁荣,新技术方法和边缘学科的不断出现,将地球科学研究推上了新的阶段。60 年代末板块构造学说 ( Plate Tectonics) 的诞生,带动了众多学科相互结合、渗透。岩相古地理学也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的,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由于现代沉积研究的广泛开展,比较沉积学的兴起,相关学科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相关科学领域新成就的引进和渗透,以及模拟实验的大量工作,促使岩相古地理学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成为地质学中非常活跃且发展很快的学科之一。
沉积学的发展带动了古地理学的发展,沉积学的若干理论成为古地理学的主要支撑理论。如国际沉积学会会议在 1967 ~1982 年期间相继召开了第七次至第十一次会议,苏联也于 1968 ~1979 年期间召开了第八届至第十一届全苏沉积岩石学会议。国际性和地区性的沉积学专业刊物和总结性专著也大量出版。最早出版的刊物是美国经济古生物和矿物学家学会 ( SEPM) 的 《沉积岩石学杂志》 ( 1931 年创刊) ,其后有国际沉积学会刊物 《沉积学》( 1962 年创刊) , 《沉积地质学》 ( 1967 年创刊) ,苏联的 《沉积岩石学和沉积矿产》( 1963 创刊)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会志》,加拿大的 《海洋沉积》,英国的 《黏土和黏土矿物》和 《黏土矿物》,日本的 《黏土科学》,中国的 《岩相古地理》 ( 1981 年创刊) ,《沉积学报》 ( 1983 年创刊) 和 《古地理学报》 ( 1999 年创刊) 等。有关沉积学的专著更是层出不穷、不胜枚举,仅荷兰埃尔塞维尔出版公司出版发行的 《沉积学进展》丛书就已达 35 卷之多。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由于引入了泥沙运动力学的理论,碳酸盐岩机械沉积的观点得到公认,使沉积学的理论进一步发展。1963 年 P. E. Potler 和 F. J. Pettiiohn 在“Paleocurrents and Basin Analysis” 一 书 中 首 先 提 出 了 盆 地 分 析 的 术 语 和 概 念。C. E. B. Conybeare ( 1979) 出版了 “Lithostratigraphic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Basin”。板块学说的崛起使古地理研究不得不考虑移动的大陆和陆块对沉积作用的影响,特别是古地理的再建。盆地充填作用中的构造因素、沉积动力学、成岩成矿理论、碳酸盐沉积和重力流的理论都成为科学的沉积学的理论支柱。
板块构造研究对沉积作用及古地理演化方面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出现了沉积地质学和盆地分析等新兴分支学科。20 世纪 80 ~ 90 年代,地震地层学与沉积学的交叉,出现了影响巨大的层序地层学。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都组织实施了有关沉积盆地的研究课题,沉积盆地的构造学、地层学、沉积学、沉降史、充填史、热史及其与油气等资源关系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代表性的专著有 A. D. Miall ( 1984,1990,2000) 所著的 “Principle of Sedimentary Basin Analysis”,P. A. Allen 和 J. R. Allen( 1990) 的 “Basin Analysis: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s”,Gerhard Einsele ( 1992,2000)的 “Sedimentary Basin”等。
这个阶段,许多国家也都非常重视沉积古地理图的编制工作,如编制全国或地区性的沉积古地理图。1986 年提出的全球沉积地质计划 ( GSGP) ,也把编制沉积古地理图列入研究计划之中。在中国,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组织的新一轮全国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工作已全面展开,也推动了岩相古地理学科的发展。
0. 1. 3 岩相古地理研究的主要成就
( 1) 沉积作用机理的研究
20 世纪 50 年代初在地质学中极为重要的浊流沉积的发现,以及 60 年代中期等深流沉积和近年来风暴岩沉积的提出,不仅丰富了海洋沉积的知识,而且改变和充实了对沉积物流体的认识,表明自然界存在有牵引流和重力流两大类沉积物流体。大量水槽实验的资料和流体力学基本原理的引进,使得人们对沉积物流体的力学性质和机械作用机理获得了很好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解释,从而使各类沉积构造得到了很好的成因解释。大量卤水和稀释溶液的实验研究,以及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新成果的引进,使得人们对化学和生物化学沉积作用机理的了解日益深入。尤其是低温低压下的沉积矿物与沉积水体之间的热力学平衡的研究,成岩过程中矿物的转化和自生矿物的形成条件及形成机理的研究,孔隙溶液迁移机理及其对孔隙度 - 渗透率的控制作用的研究,都有不少可喜的进展。
( 2) 出现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方法
沉积模式的应用对沉积体加强了时间和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研究。此外,在环境分析标志的研究方面,不仅传统方法日趋完善 ( 如粒度分析) ,而且新方法不断出现 ( 如地球化学方法) 。更值得注意的是,地球物理资料 ( 如各种测井资料、地震资料) 直接用来解释沉积环境将是很有前途的研究领域。
( 3) 对沉积盆地或大区域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大地构造对沉积盆地及沉积作用控制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了沉积盆地分类,这些是宏观沉积学和沉积地质学研究的任务,近十年来这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但仍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 4) 成矿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型沉积矿床的发现
对各种火山沉积类型矿床、红海的热卤水、现代含铜沼泽、浊积岩中的石油、黑色页岩中的多金属矿床等的研究发现,经典的岩浆期后热液成矿理论业已证明并不全面,因而出现了很多新的成矿学说,如矿源层论、固结水成矿说、热水沉积学、侧分泌说及卤水成矿说等。
( 5) 数理统计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数理统计和计算机技术在沉积古地理学中的应用开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但长期以来只是些零星研究。从 60 年代开始,电子计算机和控制方法在地质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这才有效地利用数学分析方法来解决沉积学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如今各种数学分析方法已在沉积学中广泛应用,数据的电子计算机处理 ( EDP) 的普遍使用将是现代沉积学研究的重要标志。
0. 1. 4 中国岩相古地理学的发展
1949 年前,中国的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研究工作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 30 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地质工作者不仅为祖国找到了大批矿产基地,而且结合沉积矿产的研究,在石油、天然气、煤、锰矿、磷矿、盐矿、沉积铜矿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成岩和成矿理论。在沉积矿物、沉积环境、沉积模式、古地理、沉积建造、沉积地球化学和现代沉积等方面也都获得了很大进展。
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出版了一批岩相古地理学方面的专著、图集和教材。刘鸿允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古地理图 《中国古地理图》 ( 1955) ; 王鸿祯编著了我国第一本与古地理学相关的高等学校教材 《地史学教程》( 1956) ,并领导了中国第二代岩相古理图 《中国古地理图集》( 1985) 和 《中国层序地层研究》 ( 2000) 等研究总结工作; 刘宝珺、曾允孚等编著了 《沉积岩石学》( 1980) 、《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 1985) 、《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图集 ( 震旦纪—三叠纪) 》( 1994) ; 曾允孚、夏文杰编著了 《沉积岩石学》( 1986) ; 余素玉、何镜宇编著了 《沉积岩石学》 ( 1989) 和 《化石碳酸盐岩》 ( 1982) ;孙永传、李蕙生编著了 《碎屑岩沉积相和沉积环境》 ( 1986) ; 何镜宇、孟祥化编著了《沉积岩和沉积相模式及建造》( 1987) ; 贾振远、李之琪编著了 《碳酸盐岩沉积相和沉积环境》( 1989) 等等。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出版的有关著作和教材主要有: 孟祥化等编著了 《沉积盆地与建造层序》( 1993) 和 《内源盆地沉积研究》 ( 1993) ; 冯增昭等编著了《中国沉积学》 ( 1994) 、 《沉积岩石学》 ( 1993) 、 《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学》 ( 1989) 、《华北地台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 ( 1990) 、 《西北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2000) 、《中国南方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 ( 2001) ; 邓宏文等编著了 《沉积地球化学与环境分析》( 1993) ; 梅志超编著了 《沉积相与古地理重建》 ( 1994) ; 王良忱、张金亮编著了 《沉积相和沉积环境》( 1996) ; 赵澄林编著了 《沉积学原理》( 2001) ; 陆克政等编著了 《含油气沉积盆地分析》 ( 2001) ; 于兴河编著了 《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 2002,2008 第二版) ; 姜在兴编著了 《沉积学》( 2003) 。这些成果不仅在教学和指导找矿工作中取得了有益的效果,而且也丰富了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内容。
近 20 年来,我国的沉积学与岩相古地理研究以及编图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古地理编图工作是与沉积学和大地构造学的理论同步发展的。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的岩相古地理图,主要是概略性的以岩石组合和生物类型为依据而编制的。70 年代以来,在现代沉积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沉积相、沉积体系分析为基础,编图精度从概略比例尺扩大到中、大比例尺。近年来,由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许多科学家提出编制第三代岩相古地理图,即恢复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古地理位置,把大陆变形和古板块的位移表示出来,这样的图件一般都是大范围概略性或小比例尺图件,但是,编制这样的图件难度较大。
总之,岩相古地理学在融入盆地分析与层序地层学新的思路与方法后,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地球科学进入学科综合、学科交叉等迅速发展的今天,其重点和前沿领域正在发生转移,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并围绕资源、环境、灾害和全球变化等 4 个主题展开,这就使沉积学、岩相古地理学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现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定量沉积学的研究是未来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因此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在沉积矿产和能源资源越来越紧缺的 21 世纪,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也必将在沉积矿产和能源勘探开发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㈣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1949年前,中国的沉积学和沉积古地理学研究工作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后,尤其近二十年来已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地质工作者不仅为祖国找到了大批矿产基地,而且结合沉积矿产的研究,在石油、天然气、煤、锰矿、磷矿、盐矿、沉积铜矿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成岩和成矿理论。在沉积矿物、沉积环境、沉积模式、古地理、沉积建造、沉积地球化学、现代沉积等方面也都获得了很大进展。
陆续出版了一批沉积学和古地理学方面的专著、图集和教材。刘鸿允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古地理图《中国古地理图》(1955)。王鸿祯编著了我国第一本与沉积古地理学相关的高等学校教材《地史学教程》(1956),并领导了中国第二代沉积古理图《中国古地理图集》(1985)和《中国层序地层研究》(2000)等研究总结工作。刘宝珺和曾允孚等编著了《沉积岩石学》(1980)、《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1985)、《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图集》(1994)。曾允孚和夏文杰编著了《沉积岩石学》(1986)。余素玉和何镜宇编著了《沉积岩石学》(1989)和《化石碳酸盐岩》(1982)。孙永传和李蕙生编著了《碎屑岩沉积相和沉积环境》(1986)。何镜宇和孟祥化编著了《沉积岩和沉积相模式及建造》(1987)。贾振远和李之琪编著了《碳酸盐岩沉积相和沉积环境》(198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的有关著作和教材主要有:孟祥化等编著的《沉积盆地与建造层序》(1993)和《内源盆地沉积研究》(1993);冯增昭等编著的《中国沉积学》(1994)、《沉积岩石学》(1993)、《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学》(1989)、《华北地台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1990)、《西北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2000)、《中国南方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2001);邓宏文等编著的《沉积地球化学与环境分析》(1993);梅志超编著的《沉积相与古地理重建》(1994);王良忱和张金亮编著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1996);赵澄林编著的《沉积学原理》(2001);陆克政等编著的《含油气沉积盆地分析》(2001);于兴河编著的《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2002);姜在兴编著的《沉积学》(2003)。这些成果不仅在教学和指导找矿工作中取得了有益的效果,而且也丰富了沉积学和古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内容。有关的刊物有《岩相古地理》(1981年创刊)、《沉积学报》(1983年创刊)和《古地理学报》(1999年创刊)等。
如上所述,近20年来,我国的沉积古地理研究与编图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古地理编图工作是与沉积学和大地构造学的理论同步发展的。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沉积古地理图,主要是概略性的以岩石组合和生物类型为依据而编制的。70年代以来,在现代沉积学理论指导下,以沉积相分析为基础,编图精度从概略比例尺扩大到中、大比例尺。近年来,由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编制第三代岩相古地理图,即要恢复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古地理位置,把大陆变形和古板块的位移表示出来,这样的图件一般都是大范围概略性或小比例尺图件,编制这样的图件难度较大。
1979年成立的中国沉积学会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沉积岩石学和沉积古地理学的发展,学会相继召开了多次专题学术讨论会,并于1983年创刊了《沉积学报》,对提高我国沉积学研究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沉积学和古地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地球科学进入学科综合、学科交叉等迅速发展的今天,其重点和前沿正在发生转移,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并围绕资源、环境、灾害和全球变化等4个主题展开,这就使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现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定量沉积学的研究是未来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因此沉积学及古地理学的发展潜力还很大,在沉积矿产和能源越来越紧缺的21世纪,沉积学及古地理学也必将在沉积矿产和能源勘探开发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㈤ 构造-岩相古地理分析的概念、思路与方法
黄汲清先生 ( 1945) 在 《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编制出了寒武纪、加里东泥盆纪、华力西二叠纪、燕山白垩纪和喜马拉雅期的中国构造古地理图 5 幅,勾绘出了这些地质构造阶段的海陆分布轮廓。这些古地理图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构造古地理图,是我国构造古地理学的先导。
王鸿祯等 ( 1985) 的 《中国古地理图集》主要是以大地构造学的理论为指导和以大量的区测资料为基础编制出来的,是我国大地构造古地理学的代表作。崔克信 ( 1986) 、黄汲清等 ( 1987) 、王鸿祯等 ( 1990) 、刘本培等 ( 1991) 、周志毅等 ( 1995) 、李通艺( 2000) 以及其他许多人以大地构造学的资料、理论和观点来论述古地理的专著和论文,均属构造古地理学的范畴。
国外的构造古地理学 代表著作有 Ziegler ( 1988) 、Dercourt 等 ( 1991) 、Scotese( 1997) 、Southeast Asian Research Group ( 1995) 、Li Zhenxiang 等 ( 1996) 等的作品。
当前国内外构造古地理学均呈现出与沉积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等的相互结合和渗透,研究热点集中在造山带沉积和古地理、古特提斯多岛洋构造古地理、全球古大陆重建尤其是关键部位古大陆重建等方面,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古地理学分支学科。
20 世纪 60 年代板块学说的诞生为活动论构造古地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该领域有关地质历史中洋、陆重建,古地理和古气候的研究成果已被石油地质家用于全球石油聚集和分布规律研究。在中国,王鸿祯先生在活动论构造古地理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板块学说的提出,特别是海底扩张和磁条带年龄的证据,使古地理、古气候研究进入了全新的领域,地质学家必须重建原来沉积盆地所处的位置。这就使活动论构造古地理的概念具备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在此之前大陆漂移说的出现,开辟了活动论思潮的萌芽阶段,其最重要的标志是承认大规模水平运动的存在。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部分古生物学家和古地理学家已经提出了具有先驱性的推断。在作为地学革命的板块学说研究高潮中,地质学家们以全球构造的活动论为基础,应用当代古地磁方法和成图技术,致力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大陆重建。许多学者编制了地质历史不同阶段的古地理再造和古气候带预测图。由于技术和数据密度不足等原因,目前全球性成图比例尺还较小,并带有推断性。随着古地磁和成图技术的进步以及资料的积累,这一领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些学者如Scotese 等建立了数据库,不断根据新数据的积累修改全球及大区域古地理重建的结果。孙枢先生曾在第三届全国沉积大会上评述了此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向。上述活动论构造古地理研究的思想很快引起了石油地质学家和沉积地质学家的重视。一些专题性的研究对全球油气聚集分析更有重要价值,如法国学者德高特等的 “特提斯古地理图集”。古大陆重建与油气聚集规律研究成功地结合的一例体现在 Klemme 等的著作中。Klemme 等从全球尺度研究了自古生界早期以来各时代烃源岩形成油气资源的比例,并在古大陆重建的基础上标定了全球大型油气系统的分布。从而揭示了沉积盆地所处的古纬度与古气候带及其与古海洋的关系。其中特别强调了晚侏罗世和白垩纪优质烃源岩的重要性———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油气资源形成于该期的烃源岩。这取决于当时特有的古构造、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被动边缘盆地形成的巨大规模的油气聚集。在特提斯洋的被动边缘,以中东阿拉伯海湾地区为代表,形成了全球最为富集的油气聚集带。
地质历史上,盆地的演化和内部的沉积古地理变革均受盆地构造属性、盆地边缘和盆内构造活动规律的控制。位于不同板块或同一板块内的不同盆地由于盆地边界的构造属性和构造活动规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演化历程。同样,同一盆地内由于内部不同部位盆地动力学环境不同造就了盆地内不同的沉积古地理环境。因此在进行构造古地理分析过程中应遵循构造控盆、盆地抓相的基本原则,完成构造 - 岩相古地理编图。
关于编图思路,可从两方面入手对构造古地理进行研究。首先,以文献调研资料为基础,结合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按照构造演化进行阶段划分,结合构造运动的属性、规律研究,查明研究区内、抓相断裂的位置、形成、活动时间及控盆、控相机制。其次,在构造及大型断裂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岩相古地理编图的基础资料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岩石地层多重划分对比、单剖面沉积环境分析、横向沉积相变规律研究和单因素资料统计、编制等。在完成上述基础资料和图件准备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构造、盆地演化规律的研究成果,以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沉积相研究方法为基本思路,运用相应的岩相古地理编图法( 如岩比法、优势相法或单因素分析法) 完成研究区构造古地理编图。实际上,岩相古地理分析离不开盆地构造和全球构造的分析,构造分析构成了古地理分析的基础与前提。但是,就盆地构造 - 岩相古地理分析的范畴而言,更应该注重构造带的古地理恢复与分析。
造山带古地理学是在造山带地区或经受了造山运动改造的地区开展古地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过程要注意三点: 一是不能用 “将今论古”的方法恢复地史期间的隆起区和堆积区,二是沉积相带的展布受区域构造应力场及基底构造格局控制,三是辨析原生沉积盆地与构造盆地 ( 吴根耀,2003) 造山带古地理学在盆地构造 - 古地理重建中的应用,其核心是以发展的和动态演化的思路来研究盆地。
盆山耦合分析是正确认识盆地动态演化的钥匙。所谓盆山耦合,指的是造山作用与盆地演化间有统一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学机制。就盆、山这一对矛盾而言,山常是主要的方面。但是,造山带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地质记录不全,故对地质现象常有多解性。盆地内地质记录相对完整,因而对其运动学的全面研究对造山过程的运动学认识带来宝贵的借鉴,对其成盆动力学机制的探讨对造山动力学机制的认识带来有益的启示。因而,在以动态演化的思路研究盆地发育的运动学特征时,应有意识地加强与造山动力学匹配的盆地动力学的研究。
㈥ 结合中国震旦纪岩相古地理图写出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古地理特征
结合中国震旦纪岩相古地理图写出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古地理特征,就是都是大海,演变过来的。
㈦ 基础图件的编制
沉积古地理研究中的编图通常是指基础图件和综合图件的编制。基础图件是描述性的,以反映某个方面或某个因素的客观实际材料为主,是编制综合图件的基础,常见的有实际材料图、沉积相柱状图、地层厚度等值线图、古生物相图或生物分区图、重矿物分布图,以及各种单因素岩性图、等值线图或分区图等。综合图件是根据基础图件以及综合分析其他参数后得到的最终成果,是解释性的图件,表现的是某一时期的自然地理面貌、构造背景、沉积环境、沉积条件和沉积物的分布规律等,包括沉积相古地理图、构造古地理图、古构造图等。
上述各类图件中,除柱状图及剖面图外,其底图都采用相同比例尺的单色地质图或地理底图编制。以下简单介绍一些图件的编制方法。
1.实际材料图
常用简化后的地质图为底图,图面主要内容包括:①研究层位的露头分布情况。②注明编图使用的露头剖面和钻井剖面的位置,用不同符号或代号表示这些剖面的研究程度和类型,如实测剖面、踏勘剖面、观察剖面,剖面顶底完整、厚度准确或不完整、有断层通过等。③所有剖面点统一编号,并与剖面卡片的编号一致,以便查阅。
2.沉积相柱状剖面图
沉积相柱状剖面图是根据野外和室内观察研究成果,经过综合分析后编制而成,既是描述性的,也是解释性的(图8-2)。
沉积相柱状剖面图的内容一般包括地层单位系统、实际材料(层号、单层厚度及累计厚度、样品号等)、相标志(岩性、成分、颜色、结构构造、生物类型、生态特征、成岩后生变化等)和沉积相类型四个方面,其中后两项是柱状图的核心。相标志部分通常用规定的符号定性或定量地表示它们的内容和变化,颗粒类型和含量、矿物成分或化学成分、生物种属及其相对丰度,都是根据野外观察和薄片资料统计而来的。根据不同岩石类型或不同研究目的,柱状图的内容可以有所侧重,例如碎屑岩剖面应突出粒度变化及矿物组分,而碳酸盐岩剖面则应注意结构类型的变化,以矿床研究为目的的岩相研究,则应注意成岩后生变化、孔隙类型、孔隙度、渗透率以及生油地化指标等方面的内容。总之,柱状图的内容和形式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使用方便、切忌烦琐。沉积相柱状图的垂直比例尺,一般应大于编图比例尺,并按实测比例尺编绘。
3.地层厚度等值线图
通过地层厚度变化的研究,可了解其延展情况和几何形态,并作为划分沉积相的参考。厚度变化对于古构造分析也很有用。等厚线图的作图方法是在地理底图上,首先按实际材料投点编号、标明厚度,然后用内插法勾绘厚度等值线或采用趋势分析,编图中应注意:①剖面点的均匀性和厚度的可靠性。②联图时应结合岩性变化特点,对厚度变化进行分析,初步掌握其定向趋势和形态特点,然后再进行联图。③特别注意地层尖灭点性质的分析和判断(是剥蚀零点,还是沉积零点),直接影响古地理面貌的解释。④注意同沉积构造的研究,特别是同沉积断裂活动的影响。
图8-2 某钻井沉积相柱状剖面图
4.岩性图
岩性图用以表示研究层的岩性组合特点及其空间变化,是划分沉积相的重要依据。这类图件包括单组分图和复组分图两种类型。前者用以表示某一类具有特殊环境意义或实用价值岩性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点,如砂岩的含量、碳酸盐的含量或白云岩的含量等;后者则综合表示研究层的岩性组合特征。
(1)单组分图
单组分图的编制通常可采用厚度法、岩石百分率法和岩石比率法三种等值线图:①厚度法是以某种组分岩石在剖面中的实际总厚度编制厚度等值线图(图8-3)。②岩石百分率法是用某种组分在剖面中所占的厚度百分比编制等值线图,以表示它们在区域上的变化。③岩石比率法是用某几类主要岩石在剖面中的相对比率编制等值线图,以表示它们在空间上的变化关系和特点。
图8-3 某地区某层砂岩厚度等值线图
单组分图的种类很多,用处很大,既可用于沉积环境分析,又有多方面的实用价值。例如在碎屑岩区,可以编制砂岩等值线图、砾岩等值线图、不同类型砂岩(长石砂岩、石英砂岩或岩屑砂岩)的等值线图。在碳酸盐岩区,可以编制白云岩的等值线图,以了解白云岩化强度在空间上的变化;编制颗粒灰岩、某种颗粒类型或生物类型的等值线图以及亮晶颗粒灰岩的等值线图、GMR(粒泥比)等值线图,以了解沉积环境的特点及能量强度等。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需要,编制这类图件是非常有用的,因为这些图件的原始资料来自野外每一个剖面点。因此,在野外和室内工作期间,要全面搜集各种资料,分别统计整理,然后根据需要编制有实际意义的图件。
(2)复组分图
A.沉积类型图
沉积类型图编图是一种定性的成图方法,常用于小比例尺和概略比例尺编图。
沉积类型图的具体做法是:在区内所有剖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定性地确定几种岩性组合,然后根据不同剖面所属的岩性组合类型,结合区域构造分析,在平面上大致圈定它们的分区界线,并根据其他标志,推断其沉积环境。这种编图方法比较简单,但要对区域资料较为熟悉。王鸿祯于1985年主编的《中国古地理图集》主要采用的这种方法。
B.岩组三角图和百分率三角图
岩组三角图和百分率三角图是比较常用的编图方法。
岩组三角图编图是一种半定量成图方法。首先,计算出各剖面点上三种主要的、有成因联系的岩石厚度百分比,如碎屑岩、泥质岩和碳酸盐岩三类岩石,也可根据不同目的和对象划分出其他类型。其次,计算出第一岩比(B+C)/A和第二岩比B/C,不同岩比反映的沉积环境意义不同。然后,分别编制第一岩比和第二岩比的等值线图,把等值线按九个岩石组分别分区简化(即第一岩比图中的等值线1/4、1、4和第二岩比图中的1/8,1、8等值线),并把两张图重合在一起,根据两张图中主要岩比等值线的穿插关系,划分岩石组合,这个图上最多可以有9个岩石组合区。这种编图方法比沉积类型图有所进步,能够反映出岩石组合的定量比例关系,但是组合分类和平面图上界线的圈定具有较大的任意性,给环境解释带来一定困难。
百分率三角图的做法与岩比图相似,只是把三端员岩石分别计算出百分率,分别编制百分率等值线图,然后将这三种图重合在一起,根据它们的交点划分出若干岩组区。不过这种方法十分烦琐,实际工作中很少使用。
C.岩组偏离图
常用于成矿预测工作,即以最有利于成矿的岩石组合为中心编图。具体步骤是:①把有关剖面的岩石组分投影在三角图上;②选出与某种矿产关系最为密切的岩石组合作为三角图中的最佳点;③以最佳点为中心作等距离的同心环,并按照同心环进行岩石分区。然后在平面图上把落在相同同心环中的剖面点连成区,划分出区界线。最佳点所在的区即为最有希望的成矿远景区,依次可分别圈出Ⅱ级或Ⅲ级找矿远景区。这样的图可以作为成矿规律或成矿预测图的底图。此外,还可以编制三角熵图或熵比率图等。
上面介绍的几种综合岩组方法,都可用来反映研究区岩石组合的空间变化。应该说明的是,岩组所反映的主要是岩石类型组合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只是沉积相在物质组分方面的反映。因此,用它们编制的图件是描述性的,还不是沉积相图,岩组界线也不是沉积相界线。在露头剖面较少的地区,仅以深部钻孔和测井资料为主的情况下,编制这种图件对于沉积相的研究是很有用的。此外,岩组图能否反映客观变化,主要取决于剖面点的密度,因此在剖面点数量很少或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岩组图所反映的内容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偏差。
㈧ 中国历史上首次采用古今对照,双色会画的地理图
中国历史上首次采用古今对照,双色绘画的地理图是唐代地理学家贾耽绘制的《专海内华夷图》。
贾耽属在55岁时组织画工绘制《海内华夷图》,花了17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个巨幅唐代中国全图。
此图是按照晋代裴秀六体方法编绘,比例是一寸折百里,用不同的颜色注记地名:“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图的中国部分本于《禹贡》,外国部分本与班固的《汉书》,是一幅中国及邻近地区的中外大地图。
(8)中国古地理图集pdf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贾耽自年轻时“注意地理”,又逢安史之乱,边疆多事,领土丧失,所以他经常怀念国家领土的完整,留心边疆及域外地理所绘地图颇能纠正旧籍疏谬,内容丰富,多至数百国。原图已佚,仅存仿制的《华夷图》及《禹迹图》。
贾耽一生先后采用裴秀制图法,撰成《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陇古山南国》、《贞元十道录》、《皇华四达记》及《吐蕃黄河录》等。
㈨ 华北地区第三纪沉积环境的密度研究
根据《中国古地理图集》之“中国第三纪古地理图”,此时的华北地区北版部已形成了古阴山-古燕山,权南部则形成了高耸的古秦岭,中部则耸立着大面积的晋陕高地,围绕着晋陕高地,东部地区为华北盆地,西部的宁夏地区则为银川盆地。
根据华北地层第三系岩石密度统计表(表4-6),密度小于2.3×103kg/m3的主要岩性为泥岩、粘土岩,大于2.4×103kg/m3的主要为粗碎屑岩、中碎屑岩、细碎屑岩、玄武岩等。
表4-6 华北地区第三系岩石亚类密度(103kg·m-3)统计表
其平均密度的空间分布见图4-8。该图与《中国古地理图集》之“中国第三纪古地理图”对比,不难看到低密度块体对应晋陕高地,高密度块体则围绕晋陕高地分布,为华北盆地分布区。
第三纪华北盆地之中,也存在着密度的差异,可能是各个山-盆单元的反映。如从北往南的廊固盆地(钟大康,1994)、冀中坳陷湖盆(张文朝等,2001)、东濮凹陷盆地(朱筱敏等,1992)、泌阳凹陷的南襄盆地(胡受权等,2001)等,是一串在华北巨大盆地内围绕着晋陕高地呈环状展布的湖相盆地。
㈩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地图
http://tieba..com/f?kz=759957060
楼主自己看吧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