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
1. 中国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的,对中国文化特色的形成有何作用
说这个话题,也许我会被骂!认了!
1、生存环境决定生存方式
2、不同的生存方式产生不同的文明:中原的农耕文明和草原的游牧文明
3、我们今天的文化、文明、疆域,等等这些和我们过去几千年的有一些变化,今天我们所拥有的是56个民族以及在历史上已经消失了那些民族或部族共同创造的。
4、我从不认为一个民族在其足够强大的情况下,会不对外发动战争。
5、纵观,几千年来,多是北部游牧民族南侵,少有农耕文明的向北进攻——极少数的几次也是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
6、从总体上讲,中国文化是以农耕文明为主题的。
基于以上6点:
1、由于中国的地理情况:东、南为海;北部为高寒地区、西部多高山和高原。
都为不适合耕种的地方。所以农耕文明失去了对外扩张的动因。
2、根据历史气候的变迁(有兴趣可以看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从战国时期开始骚扰中原的匈奴,到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乱华,再到宋朝所面对的塞北三国和蒙古帝国,都是处于寒冷时期。
这一点很重要——大雪封山十几天,家里没米没柴,实在揭不开锅了!
游牧民族南侵——战死也是死,饿死、冻死也是死,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农耕文明的北部地区,日子也不好过——灾年啊,何况还要面对受忍饥挨冻的——已经拼命地游牧民族——向南退退天气还能好点——最主要的是不用拼命啊。
所以在寒冷期,多是游牧民族南侵。
3、但是到了温暖期,被人赶跑了毕竟太没面子了——天气好了,粮草充足——打回去。同样,游牧民族的生存压力减小,没必要死磕,退回草原活的也挺滋润,那就撤呗!
4、就是这种不断地拉锯式的战争和民族融合,为我们的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一部分动力。
这里有些词语,不是很正规,只是为了更好的表达。
但我绝没有对我们的先人们的任何不敬。
对于历史,我是敬仰的。对于民族,我是感恩的。对于文明,我是自豪的。
过去的种种,时时令我神往!
至于 “对中国文化特色的形成有何作用”,不做评说了!
一切的一切,都是这片土地所承载的!
2. 12,中国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的,对中国文化
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意义不言而喻。人类依靠地理环境进行生活和生产,也是以地理环境为依托专,文化才能形成属和发展起来。当然,中国文化也不例外。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形成了延续性、多样性、封闭性和独立性的特点。除此之外,它对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3.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的介绍
《中抄国文化地理概述(第3版)》通过中外对比和区域对比,运用案例和图表,简明地介绍中国文化及其地域差异。全书分三篇。上篇概述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形成背景。中篇探索语言、文学、艺术、戏曲、饮食、建筑、园林、人才等领域的地理特点。下篇与维吾尔族、藏族、朝鲜族专家协作阐述全国分区的文化状况。素材取自地理、景观、规划、房地产专业研究生班的教案。可供上述专业选作教科书或参考读物,也可供政府管理领域和海内外人士选作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的读物。
4. 文化地理学的中国文化地理学
20世纪80年代,在与西方文化地理学的交流中,中国文化地理学逐渐复兴。与之相较,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此时已步入学术正规。代表性的著作有两部,其一是1986年出版的周振鹤先生与游汝杰先生合著的《方言与中国文化》;其二是卢云先生在1988年写就,1991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晋文化地理》。
在文化地理研究中,语言和宗教是两个最重要的文化要素。但在中国,由于民众宗教观念淡漠,政治对宗教的强势控制,无论佛教还是道教,区域差异并不显著,故语言研究就显得颇为重要。
正如萨皮尔—沃尔夫假设(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所论,世界是通过由语言产生的概念而得到过滤的,而且对于特殊语言惯常的、规则化的使用,产生了具有文化特定性的习惯化的思维模式。所以选择语言来研究中国文化地理,实际上是切中了中国文化研究的关键。《方言与中国文化》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汉语方言地理格局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二是方言所折射出来的文化现象。第一个问题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地理学问题,作者主要通过“移民与方言”、“方言地理与人文地理”和“历史方言地理的拟测及其文化背景”三个专题来论证。作者把移民史和历史政区地理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方言地理研究中,解决了许多重要语言地理问题,例如我国七大方言的渊源关系和地理格局,正是借助了移民史这一有力工具,才得以很好地解决。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界开始着手以省区为范围的区域性历史文化地理研究。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是,从现在还不很成熟的文化地理理论来看,一个行政区就是一个机能文化区,因为行政机能的作用,使得一个行政区有同一化的文化基础,而且有的省区已经出现基能文化与形式文化区重合的现象。二是,行政区有明确的边界,便于将研究限制在确定的范围内。”这样的研究取向也与东、西方史学界自20世纪70年代重视中国区域社会研究的学术理路相一致。 有司徒尚纪的《广东文化地理》、张伟然的《湖南文化地理研究》、周振鹤的《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蓝勇的《西南历史文化地理》、张晓虹的《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刘影的《皇权旁的山西》和朱海滨的《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浙江民间信仰研究》等。
5. 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100字左右
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宝藏。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回文化为核心,答以儒、释、道为主要内容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一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传统文化由一代代中国人不断积累而成同时又塑造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但要批判继承更重要的是发扬以求在新时期服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6. 哪里有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心得体会如题 谢谢了
(一)旅游业知识阐述。 1.旅游业是为旅行、观光、游览服务的一项综合性行业,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旅游既能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又能够促进经济的繁荣,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资金,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因而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产业部门之一。 2.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为人们外出旅游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保证。 3.旅游业具有能够提高人们素质和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扩大国际间的交往与合作。 4.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的特点,它是服务性行业,对能源、矿产资源利用少,对环境的污染较少,又被称为“无烟工业”。 (二)“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的主要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旅游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的破坏、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以及带来的后果。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一方面要充分开发旅游资源,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另一方面应注意不能超过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如果规模超过环境的承载量,就会对旅游区的资源产生破坏,使环境恶化。①旅游活动排入环境的废弃物,包括交通工具排放出来的废气,各种旅游设施排出的污水,旅游者乱抛的垃圾等。②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指当地居民为从事商业旅游活动,不适当地使用当地的旅游资源。③对背景环境和文物古迹的破坏。指各种旅游服务性设施设计建设不当,对风景造成的破坏。④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指旅游活动对当地生产、交通、公共设施生活供应带来的影响。 2.全面分析旅游活动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自然和人为原因,主要从人为方面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3.辩证和综合地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优劣,而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主要包括: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量。 (三)中国和世界的旅游资源。 中国旅游资源: 1.自然风光-西湖、白头山天池、天涯海角、长江三峡、桂林山水、黄山、日月潭。 2.古代文化艺术宝藏-明孝陵、承德避暑山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 3.革命纪念地-井冈山、遵义、广州、武汉、南京、上海、南昌。 4.民族风情-汉族端午节赛龙舟、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元宵节舞龙灯、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5.十大名胜: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 世界旅游资源: 艾菲尔铁塔(法国)、凡尔赛宫(法国)、泰姬陵(印度)、麦加(沙特阿拉伯)、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仰光大金塔(缅甸)、吴哥窟(柬埔寨)、富士山(日本)、克里姆林宫(俄罗斯)、罗马古斗兽场(意大利)、赤道纪念碑(厄瓜多尔)、夏威夷群岛(美国)、巴特农神庙(希腊)、水城威尼斯(意大利)、风车之国(荷兰)、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英国)。
7. 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的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地理研究中国文化的分布规律,包括区域文化特征及其形成背景,文化中心的形成及其地域转移,文化的扩散路线与融合过程,综合文化区以及宗教区、语言区、民俗区等部门文化区。中国文化地理是边缘性学科,在地理学科、社会文化艺术学科和自然技术学科的交融中成长,既要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又要发扬本学科的特色,防止与相关学科重叠。中国文化地理是中国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化地理研究可以防止就经济论经济,就自然资源论经济,可以把握区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把握区域发展的规律性。
一、文化的结构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一)意识文化 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
通常将文化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意识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意识文化包括两部分:(1)纯意识文化,如心理、心态、观念、思想、价值观、认知方式等;(2)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意识文化,如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
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包括三部分:(1)反映社会形态的基本制度,如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2)具体制度,如政治、法律、经济方面的制度,家庭、婚姻等方面的制度;(3)一般规章制度,如生产管理条例、奖惩条例。
第三层次,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在物质产品中融有意识文化要素。建筑、园林、服饰、饮食等物质产品都有文化内涵,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意识文化的载体。
8. 中国文化地理赏析有感500字文章
写作思路:围绕《中国文化地理》的内容和意义来进行展开描写。
赏析:《中国文化地理》不仅全面探讨了中国文化在太平洋西岸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和文化中心转移的过程与规律,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研究的角度,阐释了中国文化史上的诸多疑案,而且首次进行了中国文化的地理分区,逐步展现了祖国各地异彩纷呈的文化风貌。
最后研究了中国文化在时间一空间方面的传播与辐射过程,讨论了汉文化圈的形成,阐明了中国文化何以成为东方文明的灵魂。不仅适合高等院校地理、旅游专业师生选用,而且对文、理各类专业师生和广大文化工作者都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8)中国文化地理学习心得扩展阅读
《中国文化地理》的地理知识对于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美好情感有着天然的、不可替代的优势。爱家乡、爱祖国是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衡量一个人情感发展的重要方面。
让幼儿了解一些简单的地理知识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通过地理这个直观的窗口可以让幼儿对家乡、对祖国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了解,进而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远大志向。
地理可以极大地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认识、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富饶物产等。激发幼儿认同家乡、认同祖国的内在感受,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培养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积极的、牢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