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板块演变
① 中国地理分那几板块
华东,华西,华南,华北,华中,东北三省,
②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各有什么问题,出现的原
北方地区:
1.东北平原——我国十分重要的农业和重工业基地,在发挥其土地和资源的同时,应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集中分布,旱涝,盐碱,风沙严重
旱灾(春):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径流小,植物蓄水量大
涝灾(夏):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盐碱(春):不合理灌溉,蒸发旺盛,降水季节变化大
风沙(春):土质疏松,气温回升快,植被覆盖率低,多大风天气
解决办法·····综合治理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原因: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地形崎岖,过度垦植和放牧,不合理采矿
解决办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固沟,护坡,保原)
西北地区
(两大问题)
1.干旱——位于欧亚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受夏季风影响小,
2.土地沙漠化严重——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多大风天气
解决办法····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中河治理
南方地区
问题:水土流失,山区土地肥力下降,平原旱涝灾害频繁,土壤贫瘠
原因:低山丘陵广布(横断山脉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高温多雨
治理:植树造林,发展立体农业,退耕还林
青藏高原
问题:土地荒漠化,湖泊变小
原因:过度放牧,湖水蒸发旺盛
解决:建设人工草场,发展旅游业,围栏封育,加强宣传
③ 地理变迁
1、青藏地区在数亿年前原来是海洋,由于印度板块的顶托挤压而隆起,成为版今天的青藏高原。权
2、广州市在数十万年前是珠江口、珠江三角洲的海湾,今天淤积填高为陆地。
3、台湾海峡在数万年前原来是陆地,由于断裂下沉陷入海中。
4、黄土高原在数亿年前并没有黄土,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等地干燥地区的黄土微粒被风吹到这里堆积,成为今天的黄土高原。
5、四川盆地在数亿年前原来没有紫红色砂叶岩,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四川盆地下陷,四周高山的沙土被水冲积到四川盆地中间,在高温炎热的天气影响下形成紫红色砂叶岩。
……
④ 中国地貌格局形成过程
我国现代地貌所反映的基本特征和地貌类型分布格局,是在内外营力综合作用下长期发展演化的结果。影响我国地貌发育的内外力因素,主要有地质构造因素、气候因素、地表组成物质因素、人类活动因素等。
一、地质构造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影响
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为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所夹峙。自早第三纪以来,各个板块相互碰撞,对中国现代地貌格局和演变发生重要影响。自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这次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分早、晚两期,早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之间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发生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陆,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与此同时中国东部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发生张裂,海盆下沉,使中国大陆东部边缘开始进入边缘海-岛屿发展阶段。尤其重要的是发生于上新世一更新世的晚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全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推动着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向亚洲大陆南缘俯冲挤压,使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这种以小的倾角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的印度板块持续向北的强大挤压力,在北部遇到固结历史悠久的刚性地块(塔里木、中朝、扬子)的抵抗,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使构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壳的重叠,上地幔物质运动的加强和深层及表层构造运动的激化,导致地壳急剧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积大幅度急剧抬升,于是形成雄伟的青藏高原,构成我国地形的第一级阶梯。
我国西部地区受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在青藏高原上的一些近东西向的山脉南麓均有向北倾斜的规模巨大的逆冲断层,形成褶皱断块山地。各个山地的形成时代虽不同,但上述断层在新构造时期均有明显活动且规模巨大。其长度可达300—700千米,最长可达2000—3000千米,且多为逆冲断层或逆冲走滑断层。在青藏东南部地区,由于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派生出向东挤压作用,使川滇菱形块体向南移动,因而形成一系列向东北方向突出的大型弧形断裂,它们常控制山脉的走向,形成一些规模巨大的挤压弧形山地,山岭之间为深切的河谷。
在持续的挤压环境下,西部各大古陆块皆发育成为中-新生代的凹陷盆地。从上新世晚期开始,盆地周围山地急剧上升,盆地本身也随之抬高,而且盆地边缘的第三系、第四系都产生最新褶皱的长垣缓岗,褶皱强度有从南向北减弱的趋势。
中国东部受太平洋板块对亚欧板块作用的影响,处于弧后盆地的引张应力状态,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和北东走向的山脉。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的分异和相对运动较为复杂。早侏罗纪,太平洋板块开始增生,以快速、低角度向东部大陆俯冲,因此,在仰冲侧大陆产生广泛的拱形隆起,并有频繁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而其后方则产生大规模拗陷,形成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代表的华夏向第一沉降带。晚侏罗纪,由于海洋板块的向北运动,前期对东部大陆正面挤压的强大压力消失,使东部广阔的隆起带应力松弛,在其中央地带产生裂陷构造,形成松辽、华北与江汉盆地,即华夏式第二沉降带,其西侧为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第一隆起带,其东侧形成华夏式第二隆起带。
始新世中末期至渐新世,东部海洋板块重新分异,太平洋板块扩展,向西俯冲,对东北、华北施加较大的推挤力,松辽平原抬升,此外,随着日本海开裂所产生的侧向推挤力,使长白山地翘升。在南方,台湾作为岛弧与大陆碰撞的典型场所,其挤压力可对福建、广东大陆产生影响,而南海东缘是西太平洋唯一向东倾斜、反转的俯冲带。
二、气候因素
在地貌形成发育过程中,外营力也占重要地位。尤以气候的作用更为鲜明,不仅表现出现代气候对地貌的深刻影响,而且也遗留有古气候条件下的地貌痕迹。降水与气温的变化,影响着风化、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与强度。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临近海洋,降水丰沛。东南沿海地带降水量高达2 000毫米以上,华北、东北地区也在400—800毫米之间。河流众多,径流丰富,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占绝对优势。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区,以坡面冲刷和沟谷下切的侵蚀作用为主;地势低平的平原、盆地、洼地,主要进行着堆积作用,广泛发育了各类流水地貌,如沟谷、河流阶地、山麓洪积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由于东部地区温度状况的南北差异,以流水作用为主的外营力的活动方式和强度也存在南北的变化。秦岭—淮河以南属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湿热的环境,使得流水作用强烈,化学风化作用及碳酸盐岩类分布区的岩溶作用均很显著。地表河网稠密,侵蚀切割强烈,丘陵低山广布。江南一带由于淋溶作用旺盛,风化物中铁、铝富积,红色风化壳发育。湿热的环境使雨水、河水、地下水对碳酸盐岩的侵蚀作用加强,这使得云贵高原、广西一带喀斯特地貌发育,秦岭-淮河以北的华北地区,为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许多地方的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河网密度比南方小,径流量也较秦岭-淮河以南河流锐减,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流水作用强弱的季节变化也比南方突出。雨季地面侵蚀与河流泥沙的搬运和堆积都很强烈。黄河中游地区,黄土分布广泛,质地疏松,抗蚀力差,在夏季降雨的冲刷下,坡面、沟谷侵蚀旺盛,沟壑纵横。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输往下游,黄河、海河以及淮河水系的泥沙长期在下游堆积,从而形成了华北平原。东北地区属温带和寒温带地区,东南部的长白山地,降水量丰富,流水地貌发育。西北部的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地处我国北部高纬地区,气候寒冷,冻土层分布广,在冻融作用下,形成冻土和冰缘地貌。中部地势低平,以接受河流沉积为主,形成广阔的东北平原。另外,东部沿海海岸地带,由于海水作用的不同,形成了侵蚀海岸与堆积海岸等海岸地貌。
西北内陆干旱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剧烈。风力强劲,干燥剥蚀作用和风力作用成为重要的地貌外营力。形成雅丹、沙丘、戈壁等风蚀、风积地貌。西北内陆盆地外围的高峻山脉,外营力随气候的垂直变化也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山麓为干燥剥蚀作用带,山腰为流水作用带,山顶为冰川、冰缘作用带。由于山脉坡向和所处的地段不同,一般来说,从北疆至南疆,随着水汽的减少,干燥剥蚀带幅度逐渐加大,雪线逐渐升高,冰川规模相应变小,外营力的垂直分带界线也相应发生变化。
青藏高原,地势高峻,形成了特殊的高寒干燥环境。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和阿尔金山,同气候干旱的西北地区相邻,也是全国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的地区,干燥剥蚀作用与风蚀、风积作用为主要外营力,形成干燥剥蚀山地、平原及沙丘、戈壁等地貌类型。藏北地区主要是地势高峻导致的高寒低温环境,使地下保存着广泛的多年冻土。高山上则是我国现代冰川的主要分布区。因此,由冻融作用、冰川作用形成的冰缘、冰川地貌现象分布广泛。高原东南部边缘地带,邻近印度洋,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降水丰富,流水作用居主导地位。但高山顶部,白雪皑皑,以冰川、冰缘作用为主。
以上所述地貌类型及其分布与我国现代地理环境是完全相适应的。此外,在近代地质发展史上,我国气候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变迁,古气候条件下所产生的地貌在一些地区遗留下来,表现着与现代外营力作用不相适应的形态。例如,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地区,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遮普惹山和昂章山上,有峰林和落水洞等喀斯特地貌存在;在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华北地区普遍堆积有第三纪三趾马红土层;在云贵高原有深厚的红色风化壳;在内蒙古、新疆干旱区有与近代流水侵蚀作用不相适应的宽阔河谷、湖滨和河流阶地、发育良好的水文网等地貌形态;我国西部海拔2700—3500米的山地,还常可见到第四纪古冰川作用的遗迹等。这使得我国地貌更加复杂。长江以南地区,基本上继承了第四纪以前湿热的热带、亚热带环境,塑造地貌的地表营力中,化学淋溶作用得以继续进行,流水作用也从未间断,使得红色风化壳深厚,红层地貌与岩溶地貌得以保存和发展。我国其余地区,由于气候的变迁,地表营力和地貌形态在地质时期(主要是第三纪及第四纪初期)都有所变化。
三、地表组成物质因素
我国地表的组成物质千差万别,分布复杂错综。由于地表物质的不同,抗风化、侵蚀的强度不一,在一定的外营力作用条件下,可以发育成形态各异的地貌形态。
我国山地众多,岩浆岩和变质岩常大面积出露,由于岩性致密坚硬,或经再结晶使刚性增强,常构成崇山峻岭、危崖陡壁。其中,侵入岩以花岗岩分布面积最广,山地中多有分布,与多旋回岩浆频繁活动密切相关。花岗岩坚硬致密,抗蚀力强,经断块抬升,往往形成高峻山地,如秦岭的太白山、湖南的衡山、山东的崂山、浙江的天目山、广东的罗浮山均为花岗岩山峰。奇峰峻峭的黄山和华山,因系花岗岩株构造,山势更显挺拔。
地表出露的喷出岩以基性的玄武岩分布最广。多为第四纪火山频繁活动喷发形成的玄武岩熔岩流,以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一带分布最广。大面积玄武岩熔岩流常构成阶梯状的熔岩台地,如长白山地、张北高原、海南岛北部等。此外还分布着火山锥、火口湖、熔岩垄岗等多种火山地貌。
各类沉积岩分布广泛,占我国陆地面积的3/4,常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形态。在长江以南地区,从白垩纪直至现在,气候湿热,故在中、新生代陷落盆地中堆积了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坚硬而层厚的砾岩、砂砾岩,因流水沿裂缝和节理侵蚀,形成许多峭壁悬崖、石峰林立的丹霞地形;而岩性比较松软的砂页岩,因流水侵蚀而形成比较低缓的红色丘陵,构成了江南独具一格的红层地貌。在云贵高原、广西一带,古生代碳酸盐岩深厚,形成了峰林、溶洞、地下河等喀斯特地貌类型。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的第四纪黄土,构成了独特的黄土地貌区。黄土未经充分胶结,质地疏松,易被雨水冲刷和流水切割,沟壑十分发育,地表支离破碎,形成了塬、梁、峁等地貌形态。其中以甘肃中部和东部、陕西北部以及山西的黄土高原最典型。我国北方内陆,沙漠面积广大,沙丘累累,这固然与地处内陆,气候极端干燥密切相关,但和第四纪疏松沉积物分布广泛,具有就地起沙的大量冲积、洪积、湖积物质也有密切关联。
四、人类活动因素
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人类不断地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影响,同时也使地表形态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发达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对地貌的影响较为深刻。我国国土面积中除了约占19%的沙质荒漠、戈壁、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石骨裸露的山地等人迹罕至的地方外,其余81%均为城市、工矿、交通、农、林、牧、渔的用地或可利用土地,地表形态无不打上人类活动影响的烙印。
人类兴建的一些工程设施对地表形态有明显的改变作用。早在秦代,我国先民就已在南岭修建了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使区域河流地貌发生了变化。黄河下游的人工堤防工程庞大宏伟,形成高于华北平原之上的地上河床,构成华北平原上明显的分水岭。南北各地陆续开凿运河,特别是贯穿华北平原和长江下游平原的京杭大运河,在世界运河史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它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东西向水系沟通起来,改变了东部平原地区的水系面貌,新河道的开挖、河道堤坝的修筑以及截弯取直、堰闸修建等都影响和改变着河川流量、水文特征,使河流的侵蚀、搬运、堆积过程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导致地貌形态的变化。另外,广大山地、高原、丘陵上修筑的层层梯田,沿海地带兴建的护岸海塘、防波堤坝以及移山填沟、围湖造田等都显著地改变着地表的地貌形态。大的建设项目,如开山劈岭,筑路架桥,开挖矿山,兴修国防设施等巨大工程,挖垫土石方量巨大,也不断改变着地表面貌。如大的露天煤矿的开挖,常要剥掉煤层上的盖层,大量土石运往他处堆积,对地表形态影响显著;选矿地矿碴与煤矸石堆积起来的小山,起伏相连,也非常醒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愈来愈深刻,对地貌的影响也愈来愈明显。不合理的利用自然,可导致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破坏,造成灾害性地貌过程的发生和发展。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黄土高原植被的严重破坏,引起了水土的大量流失,使下游河床淤塞填高,频繁发生河流决口、改道,酿成水患。尤以黄河、永定河下游河道决口改道次数最多,在华北平原上遗留了许多古河道的遗迹。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也很严重。气候湿热,风化物深厚,当地表植被破坏后,侵蚀速度范围迅速增大。如贵州省,随着森林覆盖率的下降,水土流失面积已由1964年的3.5万平方千米增加到了现在的5万平方千米,全省每年通过河流外泄泥沙总量达5800万吨。除了毁林、毁草外,盲目开垦也是水土流失加剧的重要原因。贵州省很多大于30—40度的坡地都曾被开垦,这无疑使其地表侵蚀作用趋于增强。在我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长期以来,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滥垦、滥牧、滥伐现象加剧,沙区的天然植被遭到破坏,使风沙危害越来越严重。许多无沙地区被风沙吞没,固定沙丘变为流动沙丘。据史料记载,陕北榆林、靖边一带的毛乌素沙地,至少在唐代以前还是水草丰美的地方,经过明、清两代不适当的耕垦,草原被破坏,流沙南侵,使长城以外数十千米的地带流沙广布。近些年来,我国沙漠化过程又有所加剧。我国对于治沙工作重视,个别地区的沙漠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包兰铁路线上的沙坡头,吐鲁番盆地中的五星乡等地,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又使原来的流动沙丘变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
⑤ 中国中国地图板块像火炬
像火炬是因为包括了中国所有的海域。
⑥ 华北板块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演化
古生代中国及邻区的演化受两个地球动力学系统控制:南为冈瓦纳的离散,北为西伯利亚古陆的增生。位于西伯利亚古陆和华北微大陆之间的古亚洲洋,是一个十分开阔的陆间洋并构成两大古生物省的分界[101]。新疆北部及中亚的洋盆,在石炭纪晚期或二叠纪初期关闭[102],西伯利亚古陆与华北微大陆发生“软碰撞”[103]。冈瓦纳大陆的裂离经历了两大阶段:早古生代时的裂离形成的洋盆称为原特提斯,晚古生代裂离产生的洋盆称为古特提斯[61]。
华北板块中新元古代表现为,巨厚沉积集中于板块内或边缘裂陷沉降带内,为非全域的沉积盖层。至早古生代,进入了全域同步沉降期。沉积相以浅海相为主体,滨海相多出现于早寒武世,沉积-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地理总趋势是东深西浅。进入晚古生代沉积-构造古地理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构造活动趋于活化,开始为缓慢沉降,很快便转为缓慢隆升,从海陆交互相沉积转为陆相沉积。下—中奥陶统与上石炭统之间虽然在区域上呈小角度不整合。但从下—中奥陶统纯碳酸盐岩广布的海相沉积,转变为上石炭统以紫红色—灰黄色砂泥质夹海相灰质沉积及二叠纪以河流、湖沼及湖相的全陆相沉积为主,表明陆源物质有大量来源,陆源区与沉积区交织,盆-岭结构有重大变化。
目前已有较充分的证据表明,华北板块在中元古代—古生代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基本上飘移于赤道两侧低纬度气候带内,即在热带—亚热带气候带、飓风活跃区内漂移,其主要依据如下[104]:
1)在中、新元古代出现并有巨厚的碳酸盐沉积,叠层石种类多、数量大,有不少风暴沉积,且铁锰质沉积发育。
2)在早古生代发育有膏盐沉积,红色砂泥质岩石、碳酸盐岩发育,具大量灰质鲕粒沉积和暖水海相动物群。
3)在晚古生代出现风化壳型铁、铝沉积,并具有热带、亚热带植物群和暖水海相动物群及紫红色、红色砂泥沉积。
⑦ 中国地理的区域划分以及所属省份
中国一般分为七大地理地区:
1、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华东(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台湾省);
3、华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
4、华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华南(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6、西南(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
7、西北(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中国地理板块演变扩展阅读
中国地理区划可以认为是国家地理区域划分的简称。地理区域划分首先是把全国国土作为一个整体。就是把一个国家的全部国土区域按照其特点划分成几个大块,以便进行地理、气候、经济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于中国疆域的宽广,从地形、气候、人文、经济和政治各个角度分析,有各种类型的地理区域,各种地理区域类型可以划分为自然带、亚地带、自然大区、自然区等等亚区。
四大经济分区: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
中部地区(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东部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
西部地区(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陕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⑧ 地理上有什么板块的界限在中国,都在什么城市
中国位于亚欧板块边缘:且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城市都在该边界地带
以及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界限在青藏高原喜马拉亚山一带.
⑨ 中国经济地理四大板块的构成 主题词 形成原因
中国经济地理是研究我国“区域发展与运行”的一门学科,对象是全国及各个区域经济发专展与运行的属条件、特点、规律与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地理作为地理学科区域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是健康的。问世了诸多版本的中国经济地理教材,培养了大批的经济地理人才。同时,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一直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主旨,根据国家各个时期的战略要求又开展了大规模的规划工作,为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梦想而生团队^_^祝你学习进步!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如还有新的问题,请不要追问的形式发送,另外发问题并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⑩ 中国哪个地理板块气候比较好
地理板块是那六大板块。中国都是在亚欧板块里。南极洲板块不说了;非洲、美洲板块比较湿热(适合动植物);太平洋和印度洋板块差不多都是水;亚欧板块总体来说最适合人类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