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国家地理中国雨

中国国家地理中国雨

发布时间: 2021-02-14 07:57:22

A. 关于雨的地理知识

1\下雨来是一种天气现象而不是气候
2\暖空自气轻,冷空气重,暖空气上升过程中遇冷便凝结成小水滴,高空中有小尘埃,小水滴便会附在其上面,当空气托不住时便会下雨了,这是雨的成因
3\下雨与冷暖锋有关系,一般是暖锋前,冷锋后,所以根据前几天的天气,就可以判断是暖锋还是冷锋要来了
4\雨降落到地面会形成径流,渗入地下的就会形成地下水,这时地下水位就会上涨,一部分溜入河流,汇入海洋,另一部分回蒸发,形成水
蒸汽,这样与3即上述一起便构成了地表水的循环过程.

B. 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最美十大海岸线

浙江普陀山东海岸,山东荣成成山头,厦门鼓浪屿,河北昌黎黄金海岸,海南三亚亚龙湾,大连棒槌岛,广东深圳大鹏岛海滩,广西北海银滩,青岛,广东阳江海陵岛东方银滩

C. 中国国家地理 省份特辑

01:台弯
02:新疆、山西、云南、澳门
03:四川、山东
04:贵州、大香格里拉
05:陕西(2册)专、西X
06:青海
07:江南、属塞北西域珍藏版
08:北京、河南(上下)、东北
09:福建(上下)
10:宁夏(上下)

D. 中国国家地理简介

一、《中国国家地理》简介
《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期刊,因该社隶属中国科学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作为该社顾问,同时还有许多战斗在科考第一线的工作者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另外,该刊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 现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为李栓科(1997年至今),执行总编为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于2003年荣获第七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的称号。
[编辑本段]二、《中国国家地理》发展史
《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创刊于1950年,当时整本杂志祗有8页,一年后增至16页。当时的内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国地理、自然地理、地图及地理调查法、地理教学、地理资料等。 1954年,《地理知识》因发表披露中国国内的工业地理文章,被中国官方认为是“泄密”而遭受重创。但不久后影响消失,该杂志的内容继续扩充,至1957年时增至48页,发行量达到了2万册。 中国大陆的一些科学杂志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击,《地理知识》也不例外,在此期间,《地理知识》发行很不稳定,时断时续,该情况在文革结束后才有所改善。 1998年,该杂志全面改版,页数增至84页,翌年增至100页。 2000年10月,《地理知识》杂志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随后亦在台湾、香港等地推出繁体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 2004年,《中国国家地理》增至148页,并推出青少年版《博物》。 2005年10月,在其创刊55周年之际,推出550页的“选美中国”特刊,出版量达到55万册的历史新高。该特刊深受消费者的好评,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乃至出现了部分地区的书报亭出现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情况。 2008年3月,《中华遗产》正式成为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品牌下的一员。 2009年1月,杂志价格提升至20元,页码加到176页
[编辑本段]三、《中国国家地理》发展思路
1929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梅纳德·威廉斯在给主编的信中说:“最痛快的事情莫过于能够通过照片和文字,带领125万国家地理学会的会员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这段话,成了《国家地理》杂志所有记者为之骄傲的工作理由。 如今在中国,《中国国家地理》的记者们也带着类似的激情跋涉于祖国的名山大川。2006年10月号杂志以“318国道——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为主打,其主办者称发行量突破100万册。 在杂志社社长李栓科看来,这是他们在互联网时代的夹缝中,杂志发展再一次强力突围。
内容为王
李栓科是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新大院的办公室内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其办公室靠着经营部门,编辑部则在另一栋楼办公。“编辑部和经营部门是完全独立的,还是那句老话,内容为王。我们很少就一个内容去进行营销,而是内容自身的价值决定了我们的销售。”李栓科说。 “景观大道”专辑带来的成功,印证了李栓科的话。而用编辑们的话来说,为了这个计划中的发行量,整个9月,他们就跟上了发条一样。 说及“景观大道”的策划,李栓科介绍:“我们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国辽阔国土、壮丽山河的象征物,而寻找的结果是,发现大致沿着北纬30度线延伸的长达5000多公里的318国道是最佳选择。”而为了这个发现,杂志社不但派出了专门的考察队,还邀请了众多著名的作家、学者,分头探访。 “对于一本杂志来讲,最重要的是编辑部,包括背后的专家支持。如果没有打不烂、揉不碎的编辑部,市场运营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随着内容的提升,是发行量和广告价格的增长。 这一路走来,不能不提及去年杂志创刊55周年之际,持续一年之久的“中国最美的地方”的评选与报道。“其影响力远超我们的预想。”回顾那段经历,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据介绍,杂志社首先组织了一个专家协会组、一个媒体组。专家协会组负责制定详尽的评选标准,跟媒体的合作则是希望在每一个省市都进行评选,“比如广东的一些媒体,组织当地的专家合作,并调动读者参与评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学的真实
杂志在近几年获得高速成长,李栓科理解的原因是,“和天时地利人和有关”,“改革开放使国力增强,中国人对未知世界有发现的欲望,同时对已知世界也有再发现的愿望。《中国国家地理》就定位于此——讲述社会难点、热点、疑点地理故事,并对科学上的新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报道。” 据了解,《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从1950年创刊开始,一直是以传播基本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己任,这一定位在当时来说是合理的,也曾有过鼎盛时期。但从1982年开始,在读者市场分化以后,《地理知识》与其他老牌纸媒一样,面临相同的命运转变。 1998年,《地理知识》变身为《中国国家地理》。在改版后的几年时间里,杂志发行量上升了十多倍。2001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繁体版在中国台湾创刊,2002年日文版也正式上市。 李栓科说:“我们的选题,就是要向读者传递真正的科学知识。比如沙尘暴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其实很多媒体是在妖魔化沙尘暴。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沙尘暴还能减轻酸雨的危害。这是因为沙尘暴里面的气溶胶物质颗粒,中和了酸雨当中的绝大部分东西。” “另外像全球变暖,正是因为有了沙尘暴的作用,从而大大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对于沙尘暴来讲,靠植树造林来解决更是一个谎话。因为沙尘暴是在高空的,靠大气层输送,带到很远的地方。” “而这些也就是我们要做和能做的事,以科学的态度去解读热点问题。把这些内容做好了,发行和广告自然就很轻松了。”李栓科告诉记者,“最关键还是内容,独家视角的内容才是王。我们80%的精力、物力和财力,都是用在编辑部。”
以颠覆常识来吸引公众目光
能否被公众认可和接受是决定传媒存亡兴衰的关键,而这又要以获得关注为前提。 《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是创刊于1950年的《地理知识》,1997年月发行量约为1万册。1998年大幅度改版,2000年改现名,2006年以来期平均发行量稳定在100万册以上。根据该刊总编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释,这是因为他们始终践行了“内容为王”的原则,是内容自身的价值决定了销售。 这一思路还大有进一步具体和深化的可能和必要。任何内容都要经过被关注、认知和解读,其内在价值才能被受众所认识和接受。而受众会注意什么又受到他们既有认识的影响。媒体传递的内容如果既可以归属到他们所熟悉的领域,同时又能提供新的信息,就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 受众的既有认识是诸多观念的有机结合,各种各样的常识是他们构建自己观念世界的基本骨架。其实常识原本就是既为公众普遍知晓,又被他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观念。所谓重构常识也就是用新的观念来替代既有观念的常识地位。由于常识在公众知识的体系架构中具有这样的独特地位,使得对它的重构尝试必然会同时遇到双重境遇:在引来关注的同时也会遭来质疑。重构必然意味着要有所颠覆,而公开地试图对既有常识加以颠覆,本身就足以引来公众的关注。 对于《中国国家地理》而言,以颠覆常识来吸引公众目光是它的常规战术。例如在它隆重举荐的“中国十大最美名山”中,不仅五岳有四座落选,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头并不是特别响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专号明确表示峨嵋青城并非是典型的蜀山;它们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当期销量明显上升。[1]
[编辑本段]四、《中国国家地理》大事记
1950年 我国老一辈的地理学家施雅风、吴传钧等先生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折实”,在南京创办了《地理知识》杂志,经典由此开始。 1972年 《地理知识》是文革后期中国最早复刊的杂志之一。 1998年 李栓科正式接手《地理知识》并酝酿全新改版,她用全新的视角和形式来诠释地理的内涵。 1999年 1月, 《地理知识》杂志新增“卷首语”专栏,由执行总编单之蔷执笔,此专栏成为杂志的亮点。 2000年 10月,《地理知识》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气魄和胆识来展示中华的博大。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会员俱乐部组织了首次“青藏线龙脊行”会员户外科学考察活动,从此,参与会员户外科考的人数每年成倍递增。 2001年 6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在台湾及大陆以外的其他地区发行,成为大陆地区惟一原创并由出版人购买版权发行他种文本的杂志。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建新的发行团队。 2002年 1月,《中国国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国地理纪行》为刊名在日本上市发行,这是中国第一家在发达国家完整落地的媒体。 1月,第一届发行年会召开,发行渠道由原来的40多家增长到70多家,发行市场数量比01年翻了两番。 6月,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网正式开通,域名为:www.cng.com.cn,网站功能为每期杂志的内容介绍;地理论坛同时开放,简单的留言板功能。 年底,《中国国家地理》首次广告客户答谢会在北京京城大厦举办。 2003年 6月,推出“典藏三峡”专辑,9月推出“四川专辑”,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仅是CNG“认识中国”的高潮,也为以后10月特辑的推出奠定了基础。 8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联合举办“回望阿尔金山20年”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开启CNG联合国内著名主流媒体共同关注原生态保护区的媒体联盟报道。 杂志每月拥有固定会员人数达到1万。 2004年 1月,《中国国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创刊,她的宗旨是:博学成就梦想,知识改变人生。 2月,《中国国家地理》发行量经bpa国际媒体公司认证 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专辑,开始了CNG圈点中国的里程。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川藏线培训。 2005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55周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青藏线培训。 2月—9月,联合全国31个省份的主流媒体开始“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 3月,读者见面会南京站。4月,读者见面会西安站。5月,读者见面会广州站。6月,读者见面会上海站。7月,读者见面会北京站。 10月,出版的纪念特刊“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选美中国”特辑创造了传媒界的奇迹,现已被翻译十种外文版本全球发行。 10月23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55周年庆典在北京嘉里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宾共飨盛典。 2006年 每月固定会员人数激增到2万6。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南疆培训。 3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杂志广东移动全线推出。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专辑,打造了一条属于国人的景观之路。此专辑也创造了高档杂志单期发行100万册的传媒界奇迹。 10月10日,《中国国家地理》单期发行100万册庆典在北京华联印刷厂举行。 启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校园基金”项目,支持高校环保社团的公益活动。 11月,对公众免费开放的“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开讲。 2007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北疆培训。 1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作为中国移动惟一人文类手机报全国重点推出。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圈点大西北”专辑,用干旱半干旱区的地理概念带领国人重新认识西北。 10月,圈点大西北图片展在北京东方新天地及上海正大广场巡回展出。 2008年 3月,与中华书局合作发行《中华遗产》杂志。 5月,《中国国家地理》手机电视在中国移动平台上线。 6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员工内蒙徒步培训。 6月,开启“触摸中国”之旅,对中国的八大极限进行全方位考察。 推出《地震专辑》 7月,港澳繁体字版创刊号上市。 7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长李栓科先生作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参与奥运火炬传递活动。《选美中国》作为北京奥组委特选礼品。 8月,中国国家地理网全新改版,域名正式变更为:www.dili360.com。 9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英文版创刊号上市。 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东北专辑”特刊。 1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盛大的庆典活动。 12月,《中国国家地理》与《辽沈晚报》、《生活报》发起了征集最佳旅游线路的活动 2009年 1月,举办“竹韵人生”摄影大赛的颁奖典礼 3、4月,推出《福建专辑》上下册 4月,中国国家地理联合央视网、央视移动传媒,打造大型国庆献礼活动:新中国成立60年—献给祖国“中国最美的地方”。活动将利用央视网的互动平台,依托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评选活动中展示的17大类别114处自然人文景观资料,发动广大驴友参与,分阶段推出评选活动。同时利用CCTV电视平台、央视网、央视公交移动电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及手机及网络平台进行全程推广。 4月27日,举办“我的城市我的家”摄影大赛 5月,举办“花影炫色”、“荒野传奇”摄影大赛。 5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签约摄影师计划启动。 5月,杂志社与Jeep携手启动“寻找中国的Rubicon之路”活动 10月,时逢新中国六十华诞和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国家地理》联合中国地理学会推出《发现中国 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专辑 地理学会成立百年珍藏版》,而其子刊《中华遗产》亦同时推出加厚版特辑《最具文明意义的100个考古大发现--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专辑》,带给读者又一次科学与视觉盛宴。 2010年,推出《宁夏专辑》上下册(2010年第2、3期)

E. 《中国国家地理》电子杂志下载

你好,如果你想在网上看到《中国国家地理》的电子杂志的话,需要先安装一个回ZCOM电子杂志下载答阅读器,你可以在下面这个网址下载到ZCOM:

http://hi..com/biyunju/blog/item/849d5c092467e8d663d986e7.html

下载完成之后安装→打开杂志下载阅读器→在上方的搜索框里面输入“中国国家地理”→点搜索→得到搜索结果→有好几十本都是

然后任意点击一本《中国国家地理》→进入介绍页面→点击下载→下载完毕后打开→尽情阅读吧!
PS:很强大啊~

F. 《中国国家地理》电子版

中国国家地理http://www.zcom.com/mag/lvyou/zhongguoguojiadili
佐罗网
http://www.zcom.com/mag
这个网站很好,有很多杂志的免费下载。电专子版的做得很精属美。

G. 求中国国家地理pdf全套,重赏!!

全部都有,全集

H. 我想要<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12期的那篇<李白诗踪>

钱塘江有好几个名字,因为河道像“之”字,所以曾被称为“之江”。后来,在曲折的“折”字左边加三点水,成了“浙江”,表示曲折变化的意思,该省省名就源于此。至于“钱塘江”一词,则是公元10世纪吴越国钱武肃王以后的事了。钱塘江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内的六股尖,那里溪流纵横,很难分出哪一条是钱塘江的正源。但三四百公里后,钱塘江就变成了一条有规模的大河,又两三百公里之后,就进入寥廓无际的杭州湾。
车从杭州出发,几乎贴着钱塘江的江堤向东行驶。涌潮还没到来时的钱塘江江面其实非常平静,江水从容优雅地缓缓东流。江堤下的芦苇丛里,不时有鹭鸟栖落飞起,江中央的几条挖沙船像是沉睡着。这景致,与总是显得过于静谧的西湖竟有几分相像。只有当我摇下车窗,闻见扑面的咸腥味时,才意识到我们正朝大海而去。
20年过去了,第一次观潮的景象依然那么清晰。那次,开了一辆老式面包车,到海宁的一个叫“八堡”的地方,准备从那儿到盐官,再到老盐仓,追着潮看。这种观潮方法现在称为“一潮三看”,能够一次把交叉潮、一线潮、回头潮都看到。
当年,八堡一带,江面有十多公里宽,天与海的交界处显得极为很远。我们赶到那里时,大江还在落潮,江水静静地往下游流着。天上是大片大片灰色的云,太阳穿过间隙,照在江面上,阵阵涟漪,反射出耀眼的亮光;照在身上,还热得很。时间还早,钻进海堤上的芦苇丛,想凉快一下,没想到那里更加闷热。不久,就有人在叫喊:“来了,来了。”极目望去,天边有黑、白两道线,低沉的潮声已经可闻。黑白两条线渐渐逼来,潮声渐渐清晰,没多久,白花花的涌潮,就像千军万马直扑过来,潮头高2、3米,以每秒5到7米的速度,浩浩荡荡,溯江挺进,并在海堤上溅起极高的浪花。
我们的面包车紧随涌潮来到了16公里外的盐官。这时的盐官江中还有几条木船,船工们已把船头对准了涌潮的来向,准备迎接涌潮。盐官的潮是“一线潮”,涌潮横亘江面,就像训练有素的军队整整齐齐向前推进、势不可当。当这些木船在跨过潮头的瞬间,俯仰竟达30多度。涌潮之后,江水翻滚着,像印象派油画中大块大块的色彩。木船在波浪中剧烈地漂荡,而我则呆呆地望着木船……

李白、杜甫、孟浩然、刘禹锡、范仲淹、毛泽东……等中国历代的很多大诗人都为这惊世的涌潮留下了诗句。从他们的诗句中可以体味到他们不同的心境。比如李白: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而毛泽东在海宁盐官观潮后则写道: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当我第一次见到这涌潮,除了激动,心里却在想究竟是什么使得钱塘江的涌潮如此壮观?幸运的是,从那时开始,我的工作就与钱塘江涌潮紧紧连在一起。
实历史上的人们很早就对这里的涌潮现象产生了兴趣。这可以从两千多年来,咏叹钱塘江涌潮的诗词歌赋、小说笔记、神话传说之数量窥见一般。难以想象,一种水力学现象竟然会承载着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
这可以从两千多年来,咏叹钱塘江涌潮的诗词歌赋、小说笔记、神话传说之数量窥见一般。难以想象,一种水力学现象竟然会承载着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
东汉思想家王充提出,涌潮强弱与月亮盈亏圆缺、河道的地形密切相关。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个从物理学角度解释涌潮的理论。宋代燕肃则推断钱塘江巨大沙洲是涌潮形成的重要条件。同在宋代,公元1054年编就了著名的杭州四时潮候图。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说,许多国家的暴涨潮虽然较大,但由于远离古代文明的中心,均没有像钱塘江潮那样,对潮汐学的发展产生如此巨大的推动力。

据称,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三处著名的涌潮,即山东青州涌潮、江苏广陵涌潮和杭州钱塘涌潮。其中古长江口的广陵涌潮曾非常著名,枚乘《七发》写的就是广陵涛。两千年前,长江口也是喇叭形河口,扬州以下,骤然开阔,海潮上溯,奔腾澎湃,形成了广陵涛。其盛于汉代到六朝,消失于公元766到799年的唐代。原因是长江每年从上游输运下来5亿吨泥沙使两千年来河口外形有了很大变化,如今,只有长江口北支才有涌潮的出现。
目前,在世界上能与杭州钱塘涌潮媲美的,也只有巴西的亚马孙河口涌潮了。1988年,冲浪世界冠军英国人马修斯来到钱塘江,结果只在冲浪板上坚持11秒就掉下了水。他感慨地说,对于钱塘江涌潮,我们应给予更多的是尊重。
钱塘江涌潮壮观、精彩、易于观看,同时这里又有观潮的传统。据说南宋第一个皇帝高宗赵构从1127年登基伊始,就被金兵追得东逃西窜。一天,歇脚于钱塘江边的归德院,半夜忽闻门外吵闹,犹如千军万马,大惊失色。后探子来报,此乃潮声也,才心如释冰。也许是这次惊吓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退位当太上皇以后,他迷恋上观潮,每年八月十八,检阅水兵,演弄潮之戏。
始于秦朝的杭州城的历史已超过两千年。八月十八看江潮的风俗,应该比这座城市的历史更为悠久。只不过唐宋以前,观潮的最佳处是在杭州城边,就是候潮门外的那段古江堤上。每年此日,沿江观潮者往往达百万之众。后因两岸围堤造田,又因泥沙堆积导致河床抬高,滞缓了潮水的上溯,观潮的最佳处便移至距今杭州城约40公里的海宁盐官一带。东晋顾恺之曾写有《观涛赋》,云:“临浙江以北脊,壮沧海之宏流。水无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既藏珍而纳景,且激波而扬涛。其中则有珊瑚、明月、石帆、瑶瑛、雕鳞、采介特种奇名。崩峦填壑,倾堆渐隅……”说明这时的钱塘江潮已汹涌壮观,钱塘观潮已成为杭州的重要风俗。

由于南宋朝廷将八月十八定为在钱塘江上检阅水师的日子,于是这一天便成为都城杭州倾城观潮的日子。这一天里,城外的塔影彩棚之下,仕女云集,地无寸隙。涌潮来临,战船在波浪中溯流而上,变化种种阵势。烟炮鸣放,潮涌处烟雾弥漫。等到烟雾散走,战船已隐匿得无影无踪。此时,便有无数凫水勇士,在波谷浪峰间劈水向前,有的还高举大幅彩旗,踏波踩浪,淋漓尽致地展现一个豪杰应有的风采。
潮是一种潮汐现象。海水受到月球、太阳等天体的作用,海面产生周期的涨落,称为“潮汐”。海面最高、最低高度的差值称为“潮差”,表征潮势的强弱。海面周期涨落,又以波的形式传入沿海的河口,引起河口水位的波动。大多数的河口,潮慢慢地涨,慢慢地落,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即便在钱塘江下游的杭州湾,沿线也难分辨出涨潮波的前锋。然而,钱塘江河口处的涨潮波,则是由涌潮带领,轰轰烈烈地向上游挺进。
河口处的水波传播速度与水深有关,水深大一倍,传播速度就增加四成。当涨潮波向前挺进时,由于后面水深比前面大,于是形成后浪追前浪的局面,同时使得潮波越来越陡。从钱塘江河口的统计来看,当潮差与水深的比值等于1的时候,后浪就会追上前浪,形成涌潮。当这个比值越大,这个涌潮就越强。
杭州湾是个喇叭形海湾,从外到里,急剧收缩,于是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潮差。湾口宽近100公里,到距离89公里的湾顶,收缩到22公里,再往上50公里,河宽只有二三公里。潮波进入杭州湾后,受到两岸挤压,潮势越来越强,抵达海湾顶部时,潮差比外海大了一倍,实际测量到最大潮差为9米。当潮波从东海进入杭州湾湾口,长驱直入钱塘江河口时,其波及的范围可以一直上溯到280公里外的富春江电站下游。
另外,由于钱塘江河口处涨潮的水流量比上游来水大200倍,随涨潮水流从外海带来的泥沙会堆积在河口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隆起的130公里的“钱塘江沙坎”。从杭州湾的湾顶开始,潮波就行进在钱塘江沙坎上,水越来越浅。“后浪”追得也越来越有劲,一直追到了最前面,成了涨潮波的前锋,也就是涌潮。涌潮过后,潮水还要继续上涨,直到落潮。

正因为杭州湾的喇叭形状以及湾口处这个巨大的沙洲,于是钱塘江涌潮方才如此壮观。
潮汐是月球、太阳和其他天体对海水的作用造成的,潮汐强弱变化也会随应着天体运行的周期。月球距地球较近,其对海水的吸引力是太阳的2.2倍,对潮汐强弱影响最大。因受月亮吸引,地球迎着月亮的一边,海面最高;此外,地球在绕着地、月两者共同的质心旋转时又产生离心力,以至背着月亮的一面,海面也要抬升。随着月亮一天绕地球一周,这两种力使海洋水体一天有两次涨落。在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时,月球、太阳和地球处在同一条直线上,两者的作用相叠加,潮汐就最强,于是有每个月的朔、望两次大潮。其他时间则较弱。当每年的春分、秋分时节,太阳的运行轨迹恰与地球的赤道相交,又产生春、秋两次大潮。
一天中的两个潮强弱也有差别。一般讲,春分到秋分期间,夜潮比日潮大;秋分到春分期间,则日潮大。当地有个说法:潮既怕冷又怕热:冬日白天威风,夏天夜里神气。
涌潮的强弱与钱塘江河道的状态也有很大关系。如果流域长期枯水、泥沙大量淤积在河道之中,则潮差减小,涌潮就会减弱;反过来,如果雨量丰沛,河道得以冲刷,涌潮就会增强。钱塘江流域的汛期在每年3到7月,在此期间,河道一般冲刷剧烈,所以,秋潮要比春潮强。当然,如果遇到冬季水丰,或者遇到春旱,自然春潮会强一些。
钱塘江一年有七百多个大大小小的潮,大多是中、小潮,只有一百多个潮比较精彩,尤其是秋分附近的大潮。
潮该大不大,该来不来,历史上称之为“潮不至”现象。

南宋末年,元军进攻杭州,不知涌潮厉害,扎营在沙滩上,南宋朝廷暗自高兴,急盼涌潮把元军卷走,可以不战而胜。谁知“江潮三日不至”,于是无不大惊失色,以为天助元军,宋王朝气数已尽矣。
明代田汝成说:“昔宋末海潮不波而宋亡,元末海潮不波而元亡,亦天数之一终也。盖杭州是闹潮,不闹,是其变矣。”但是,“潮不至”并非都发生在王朝更迭之际,元代1352、1353、1360年,明代1543、1547年,清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都有涌潮失期的记载。
政权变动之时,恰遇潮不至,戏剧性强,引人注意。但另一方面,是因为江道淤塞,妨碍涌潮传播,才造成了潮不至。只有连年大旱,才可能淤塞到这种程度。古代农业社会,连年大旱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而今,新安江、富春江两水库建成,削减了洪峰,增大了枯季流量,潮不至现象出现的可能性更小。
千万不要以为潮头过后,一切即已重新变得安详。在钱塘江多端的潮景中,还有前后相随的两度潮、去而复返的回头潮、横冲直撞的交叉潮,以及迎面相博的对撞潮。在距盐官约12公里的老盐仓,就可以看见涌潮的另一种形态“回头潮”了。
所谓“回头潮”,是指咆哮西涌的潮水突然又折回,并猛烈撞击对岸的堤塘。因堤塘的反推力,涌潮又以排山倒海之势翻卷回头,泡沫沸腾,形成一排耸立的雪浪,再往东回奔。一来一去之间,这涌潮便更恣肆了。老盐仓一带是观赏回头潮的最佳地点,因为这儿正好是钱塘江一个约莫75度的拐弯处,涌潮毫无疑问地遇上了障碍。为了保护堤塘,拦住涌潮,人们又在江中筑了一条长达600米的丁字坝,逼使涌潮改变方向。两个因素加在一起,你可以想见狂野涌潮撞击堤坝时的那番壮观了。在我那些热衷于观潮的朋友中,有的是开着汽车或骑着摩托车追着潮水从盐官来到老盐仓,甚至再从老盐仓追到钱江二桥附近、九溪附近、珊瑚沙附近,这些地方都有可能看见回头潮。

我见到最壮观的交叉潮是在1998年秋。在八堡一个偏僻的地方,可看见江中的沙洲,那天,恰好沙洲南北两汊各有一股涌潮,在远处看着两股潮各自或从北到南,或从南到北沿沙洲相对行进,直到两潮对撞。在碰撞的那一瞬间,激起大浪,浪花竟有一二十米高。而后,两股潮互相交叉,各自行进。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年的观潮中,吸引我注意力的不仅是潮水,还有那些在涌潮面前依然胆大妄为的人们。
船工明知涌潮即将来临,依然在江中航行、挖沙;一些渔民迎着潮头撒开渔网,希望能捕到肉质异常鲜美的“潮头鱼”,那将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还有那些在潮水劈面时却依旧冒险站在丁字坝上观潮的人……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潘阆的这诗句至今仍是赞叹弄潮儿最著名的句子。
是的,如今,虽再也没有让钱塘涌潮来考验弄潮儿的独特仪式,但钱塘涌潮却一如既往,而深植于这方土地的文化也依然悠远深厚。

I. 中国国家地理全套电子书下载

这里是中国国家地理网的网站http://www.cng.com.cn/

下载1
http://blog.xunlei.com/web/category.html?uin=shen329907&category_id=54&keyword=%e4%b8%ad%e5%9b%bd%e5%9b%bd%e5%ae%b6%e5%9c%b0%e7%90%86

下载2
http://blog.xunlei.com/web/category.html?uin=646490837&category_id=133&keyword=%e4%b8%ad%e5%9b%bd%e5%9b%bd%e5%ae%b6%e5%9c%b0%e7%90%86

下载3
http://58.61.39.221/down?cid=&t=13&fmt=-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