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地理还说

中国地理还说

发布时间: 2021-02-14 05:07:47

⑴ 中国的地理

参见:中国地理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此一重大地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高原上的喜玛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
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特点 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脉 中国有三大平原,它们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由于位置、成因、气候条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以上三大平原南北相连,土壤肥沃,是中国最重要的农耕区。除此以外,中国还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等,它们也都是重要的农耕区。 中国有四大盆地,它们多分布在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由于所在位置不同,其特点也不相同。此外,著名的吐鲁番盆地也分布在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它是中国地势最低的盆地(-155米)。 中国有四大高原,它们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由于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蚀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征各异。
中国丘陵众多,分布广泛。在东部地区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有些丘陵地区林木茂密,矿产丰富;有些丘陵被辟为梯田,或蕴藏水能,还有的丘陵峰峦竞秀,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山地延伸成脉状即为山脉。山脉构成中国地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区的分界,山脉延伸的方向称作走向,中国山脉的分布按其走向可分为5种情况。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条山脉):北列为天山一阴山;中列为昆仑山—秦岭;南列为南岭。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中国东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条山脉):西列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为长白山—武夷山;东列为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著名山脉有两条:阿尔泰山和祁连山。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两条,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别是横断山脉和贺兰山脉。弧形山系由几条并列的山脉组成,由基本上东西走向转为南北走向而与横断山脉相接,其中最著名的山脉为喜马拉雅山,分布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等国边界上,绵延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河流 中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些河流、湖泊不仅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的河湖地区分布不均,内外流区域兼备。 河流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中国的河流,按照河流径流的循环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与海洋不相沟通的内流河。 湖泊 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来说,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外流区域的湖泊都与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进也能排出,含盐分少,称为淡水湖,也称排水湖。
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内流区域的湖泊大多为内流河的归宿,湖水只能流进,不能流出,又因蒸发旺盛,盐分较多形成咸水湖,也称非排水湖,如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较高的纳木错湖等。中国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迹湖(如湖北境内长江沿岸的湖泊)、海迹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蚀湖(如云贵高原区石灰岩溶蚀所形成的湖泊)、冰蚀湖(如青藏高原区的一些湖泊)、构造湖(如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长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镜泊湖)等。 原始社会以氏族部落构成。后来逐渐出现中央政权。尧、舜、禹时代采用禅让制继承统治权。史学家认为禹的儿子启建立夏王朝,是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商周都采用分封制,诸侯贵族的权力很大。秦朝将行之已久的郡县制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域的主体架构,皇帝取代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自秦以后,中国主要采用 宗法制、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各个朝代又有较多差别,如西汉的中央集权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主流)。通常的情况是一个王朝在建立的初期可以励精图治,国家处于上升阶段。之后开始守成,社会矛盾逐渐积累。在王朝的末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最终通过大规模的战争结束旧王朝,建立异姓的新王朝。或者是大规模的外族入侵,导致旧王朝的覆灭。
古代中国的政治是人治与法治并行。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在概念上有所区别,古时法治是公民必须守法,现代法治是政府必须首先守法。
宗法制和政府中央集权强化了统一的国家观念。“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描述了国家在统一和分裂的状态间不断循环的历史。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九品中正制是继汉代察举制和征辟制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大体上应该是在东汉末年曹操家族掌政的时候萌芽的。曹操在汉末群雄割据,不拘一格起用人才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同时,曹操也从汉代的选人制度中发现了察举不实和过分注重品德的弊病,因此提出“唯才是举”的主张。曹操曾数次发布求贤令,他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异质”,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可以起用他们来治国安邦。这无疑是对当时用人标准的一次有力纠正。这一指导思想的改变,带来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从而为建立新的选人制度创造了条件。
九品中正制的初期,确实包含了“唯才是举”的精神,但由于中正官大多由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人士担任,于是品评的标准逐步转向由家世(门第高下)来决定,豪门大族把持了人才选拔的大权,渐渐形成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腐败现象。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
从隋唐开始,对中央行政机构中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的总称。又称“六曹”。发端于秦少府尚书,经后汉尚书台诸曹演化而成。
六部的职务在秦汉时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由曹渐变为部,至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以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礼》中的六官,秦汉九卿的职务大部并入。元代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太祖废宰相不置,以尚书任天下事,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位更加提高。清末,新设外务等各部,六部之名遂废。
军机处作为清代最重要、存在时间最长的中央最高辅弼机构,在成立时间上,学术界尚有分歧,有雍正四年、七年、八年、十年说。大部分学者认为,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对西北准噶尔用兵,为方便皇帝随时召见大臣研究军政大事并能保守军事机密,在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作为临时军事指挥机构。雍正十年(1732年)军机房正式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清朝末期,清朝统治者受到内外压力,中国出现了立宪与保皇之争。清朝统治的结束后,中国告别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开启了共和的大门。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北伐结束后,时任东北领导者的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得到了统一。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实际控制了一些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国共内战后,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大陆地区的控制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⑵ 中国地理

阿根廷

⑶ 中国地理

奇异的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深的大湖,而且还拥有独特、迷人的多种动物。这个充满着魅力的神秘湖泊,早已名扬全球,而且吸引着

各国科学家和众多的游客来此考察、观光游览。美国湖泊专家考察队,还有非专业的自愿者先后于1989年、1990年,联合俄罗斯科学

家,两次合作对贝加尔进行综合考察,终于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一、究竟有多老、多深

贝加尔湖西距伊尔库茨克60千米,四周崇山峻岭,面积3.15万平方千米,为世界第八大湖。湖面海拔456米,形状狭长如弯月,南北

长636千米,平均宽度为48千米;平均深730米,最深达1830米(实际湖盆深度应为4800米~6400米,不过所有最深部分

都充满淤泥,因而不计算在内),为世界湖泊最深记录。贝加尔湖也是世界上支流最多的湖泊,它接纳了大小554条河溪,大河有安加拉河

和色楞格河。同时也是世界上储水量最多的淡水湖,储水约为2.36万立方千米,占地球液态淡水的22%,比世界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

利尔湖(8.24万平方千米)储水量大一倍,比北美五大湖的储水总量还多,堪称世界最大的淡水水库。贝加尔湖水量动态变化平衡,平均

每年收入和支出量相等,都是70立方千米。假如贝加尔湖是空的,全球所有大小河溪的水都向它流进来,大约需要一年时间才能灌满。世界

一些著名的大湖几乎都是在逐年减少水量,可它却在逐年增加,面积也在缓慢而持续地扩大。如果有一天554条注入的大小河溪全部干涸,

它也能保持安加拉河流淌400年。

安加拉河河床陡降,落差很大,多瀑布险滩,河水汹涌澎湃,但水能资源丰富,已建成几座大型水电站。贝加尔湖的水透明度很好,晴天可以

看到10米~15米深处的生物活动,如果将白色圆盘放入水下40米~42米的深度,仍然清晰可辨。

贝加尔湖已存在2.5万年,在两万多年前中西伯利亚高原南部,由于强烈的地壳断裂活动,形成一条狭长深陷的弯月形谷盆,两侧陡峻的断

崖悬岩高达1000米~2000米,谷盆积水成了湖泊,贝加尔湖就这样诞生了。贝加尔湖形成时,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是一个温暖、茂盛

的大草原。贝加尔湖和世界上第二深湖非洲的坦噶尼喀湖都属于典型的裂谷型湖泊。湖中有地垒形成的奥尔杭岛,面积722.4平方千米,

相当于两个马耳他共和国的面积贝加尔湖地区地壳极不稳定,1861年附近区域曾发生过地震。

二、湖中奇特的动物

被誉为“珍奇海洋博物馆”的贝加尔湖,独有的动植物种类最多,在2600多个物种中,有3/4的物种,以及11个科和亚科及96个属

的物种是该湖独有的。如贝加尔海豹、鲨鱼、海螺等,湖底还生长着海绵丛林,有一种龙虾就躲在丛林中。贝加尔海豹个头小,雌雄性都是大

约120厘米长,体色为暗银灰色。贝加尔海豹与其北极的亲属一样,雌性也在冬天产仔,喂乳于冰上雪穴之中。海豹在贝加尔的出现,可以

说是一件最令人不解的事情,查阅地史资料,贝加尔湖所在的中西伯利亚高原,5亿多年内不曾被海水淹没过。经分析,贝加尔湖纯属淡水,

美国科学家马克·彻林顿归纳了学者们的见解,提出了“外来”说,即贝加尔湖的海洋动物是从海而入,并称贝加尔湖为“西伯利亚的神海”

。生物学家推测,贝加尔湖海豹的祖先来自遥远的北冰洋,当它们进入叶尼塞河,逆流游泳2400千米,学会了吃完全不同的食物,生存于

一个异常的环境里,因而从目前地理学角度上来看,只有这一出口到达海洋。

三、气候学奇观

贝加尔湖周围地区的冬季气温,平均为-38℃,确实很冷,不过每年1月~5月,湖面封冻,放出潜热,已减轻了冬季的酷寒;夏季湖水解

冻,大量吸热,降低了炎热程度,因而有人说,贝加尔湖是一个天然双向的巨型“空调机”,对湖滨地区的气候起着调节作用。一年之中,尽

管贝加尔湖面有5个月结起60厘米厚的冰,但阳光却能够透过冰层,将热能输入湖中形成“温室效应”,使冬季湖水接近夏天水温,有利于

浮游生物繁殖,从而直接或间接为其它各类水生动物提供了食物,促进了它们的发育生长。据水下自动测温计测定,冬季贝加尔湖的底部水温

至少有-4.4℃,比湖的表面水温高。贝加尔湖可调节湖滨的大陆性气候。

四、“贝加尔湖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贝加尔湖沿岸生长着松、云杉、白桦和白杨等组成的密林,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铁、云母等矿产资源,湖中盛产多种鱼类,是俄罗斯重要渔

场之一。但近些年来沿岸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南岸工厂尘烟的撒落,湖水受到污染。不过俄罗斯政府已经提出了一项保护贝加尔湖的法令,其

中包括纸浆厂必须改造,到1993年已全部实现了无害于环境的生产活动。因贝加尔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俄罗斯专门在这里建立了“贝

加尔湖自然保护区”。科学家们卓有成效地进行了自然科学、生态学的研究,贝加尔湖是研究进化过程的一个大自然实验室。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还发现贝加尔湖有变成“海”的趋势。首先,湖底有洞穴和裂缝,地底热气从这些洞穴和裂缝中不断泄出,以致附近的水温

增到10℃,此种“水底温泉”仅海洋中才有。其次,贝加尔湖中生长有海绵、海豹、鲨鱼、菌类、海螺、寄生虫、龙虾、蜗牛等海洋生物。

科学家还发现贝加尔湖中湖水的“循环”周期(即从湖面至湖底之间的循环)耗时约8年,缓慢异常。

1995年意大利米兰的SIMI工程技术公司向伊尔库茨克的“贝加尔湖水”股份公司提供成套设备,每年可生产2000万只1.5公升

的塑料瓶,以及装瓶设备,这套设备已于1996年初投产。该企业将直接从贝加尔湖420米深处取水,经实验室细菌检查后出厂,不用防

腐剂可保存一年。富饶的贝加尔,这颗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珍珠”,2000年后将走向世界,人们将拭目以待。

世界主要的大半岛有哪些?

半岛是指伸入海洋或湖遥中的陆地。它的构成形式一般是三面临水,一面同大陆相连。从分布情况看,世界主要的半岛都在大陆的边缘地

带。欧洲海岸曲折,有众多的半岛,素有半岛的大陆之称。面积超过10万平方千米的半岛有5个: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世界第五大半

岛),面积5万平方千米:西南欧的伊比利来半岛,面积58.4万平方千米;东南欧的巴尔干半岛,面积50万平方千;南欧的亚平宁半岛,面积14

万平方千米;南北欧的科拉半岛,面积10万平方千米。

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面积达300多成平方千米,有将近1/3个中国大。半岛上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

燥,7月份平均气温在30℃以上,内陆的绝对最高气温达55℃;年降水量大部分年份不足20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几年不下雨。亚洲地区面积超

过100万平方千米的半岛还有南亚的印度半岛还有南亚的印度半岛面积208.8万平方千米)和东南亚的中南半岛(约200多万平方千米),它们分别

是世界第二大半岛和第三大半岛。

世界第四大半岛是位于北美洲东部的拉布拉多半岛,面积为140万平方千米。岛上大部分是 海拔较低的高原,湖泊较多,沿海海湾较多。

北美洲的其他半岛面积均不大,都在20万平方千米以下。

非洲最大的半岛是东北非索马里半岛,面积为75万平方千米。它呈三角形向东北突出,被称为“非洲之角”。南极洲也有一个大半岛,位

于南极大陆德尔海与别林斯高晋海之间被称为南极半岛,面积有18万平方千米,是一个多山的半岛。南美洲和大洋洲虽然也有半岛,但面积都

很小。

我国较大的半岛有3个;位于山东省东部、胶菜谷地以东,伸入渤海与黄海之间的山东半岛 ,面积为3900平方千米:位于辽宁省东南部、

辽河与鸭绿江口连线以南,伸入渤海与黄海之间的辽东半岛,面积为29400平方千米;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伸入北部湾和雷州湾之间的雷州半岛

,面积为75平方千米。它们在世界上均属于比较小的半岛。

台风

什么是台风

台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带热带海洋上的猛烈风暴。你一定看到过江河中不时有涡旋出现吧,实际上,台风就是在大气中绕着自己

的中心急速旋转的、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涡旋。它在北半球作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南半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气象学上将大气中的涡旋称为

气旋,因为台风这种大气中的涡旋产生在热带洋面,所以称为热带气旋。

为什么称为台风呢?有人说,过去人们不了解台风发源于太平洋,认为这种巨大的风暴来自台湾,所以称为台风;也有人认为,台风侵袭我国广

东省最多,台风是从广东话 “大风”演变而来的。

事实上,几乎世界上位予大洋西岸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无不受热带海洋气旋的影响,只不过不同的地区人们给它的名称不同罢了。在西北太平

洋和南海一带的称台风,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以及东太平洋等地区的称飓风,在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称热带风暴,在澳大利亚的则

称热带气旋。

台风是怎样形成的

在热带海洋面上经常有许多弱小的热带涡旋,我们称它们为台风的“胚胎”,因为台风总是由这种弱的热带涡旋发展成长起来的。一般说来,

一个台风的发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a.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这个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层海水里,水温都要超过这个数值。其中

广阔的洋面是形成台风时的必要自然环境,因为台风内部空气分子间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厘米**2的能量,这个巨大的能量只

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可能供应。另外,热带气旋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腾,在气压降得很低的台风中心甚至

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继而又向四周散开,于是海水从台风中心向四周围翻腾。台风里这种海水翻腾现象能影响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

温度低于26.5℃的海洋面上,因热能不够,台风很难维持。为了确保在这种翻腾作用过程中,海面温度始终在26.5℃以上,这个暖水层必须有

60米左右的厚度。

b.在台风形成之前,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机器的运转,都要消耗能量,这就要有能量来源。台风也是一部“

热机”,它以如此巨大的规模和速度在那里转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来源。台风的能量是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水汽。在一个事先

已经存在的热带涡旋里,涡旋内的气压比四周低,周围的空气挟带大量的水汽流向涡旋中心,并在涡旋区内产生向上运动;湿空气上升,水汽

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才能促使台风这部大机器运转。所以,既使有了高温高湿的热带洋面供应水汽,如果没有空气强烈上升,产生

凝结释放潜热过程,台风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空气的上升运动是生成和维持台风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条件则是先存在一个弱的热

带涡旋。

c. 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由于地球的自

转,便产生了一个使空气流向改变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在旋转的地球上,地球自转的作用使周围空气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而是

沿着低气压的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北半球)。

d. 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在这种情况下,上下空气柱一致行动,高层空气中热量容易积聚,从而增暖。气旋一旦生

成,在摩擦层以上的环境气流将沿等压线流动,高层增暖作用也就能进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区,气候条件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高层风很大

,不利于增暖,台风不易出现。如下图所示。

上面所讲的只是台风产生的必要条件,具备这些条件,不等于就有台风发生。台风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至今尚未彻底搞清。

台风的危害和利用

台风在海上移动,会掀起巨浪,狂风暴雨接踵而来,对航行的船只可造成严重的威胁。当台风登陆时,狂风暴雨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

的损失,尤其对农业、建筑物的影响更大。

但是,台风也并非全给人类带来不幸,除了其“罪恶”的一面外,也有为人类造福的时候。对某些地区来说,如果没有台风,这些地区庄稼的

生长、农业的丰收就不堪设想。西北太平洋的台风、西印度群岛的飓风和印度洋上的热带风暴,几乎占全球强的热带气旋总数的百分之六十,

给肥沃的土地上带来了丰沛的雨水,造成适宜的气候。台风降水是我国江南地区和东北诸省夏季雨量的主要来源;正是有了台风,才使珠江三

角洲、两湖盆地和东北平原的旱情解除,确保农业丰收;也正是因为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才使许多大小水库蓄满雨水,水利发电机组能够正

常运转,节省万吨原煤;在酷热的日子里,台风来临,凉风习习,还可以降温消暑;所以,有人认为台风是“使局部受灾,让大面积受益”,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台风的命名和编号

对热带气旋的命名、定义、分类方法以及对中心位置的测定,因不同国家、不同方法互有差异,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气象台之间也不完全

一样。因此,常常引起各种误会,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乱。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气象部门采取了对台风命名的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时,美国首先确定了以英文字母(除了Q,U,X,Y,Z以外)为字

头的四组少女名称给大西洋飓风命名。每组均按字母顺序排列次序。

如第一组:Anna (安娜),B1anche(布兰奇),Camil.te(卡米尔)等,直到wcnda(温达);
第二组:A1nla(阿尔玛),Becl(J/(贝基),Cella(西利亚)等,直到wilna(威尔纳);
第三组,第四组也按A至w起名。

当飞机侦察到台风时,即按出现的先后给予定名,第一个即命名为人Anna,第二个即命名为B1anche……等。当第一组名称用完,又从第二组A

为首的第一个名称接上使用。第二年的第一个台风名字是接在上一年最后一个台风名字后面的,循环使用下去。

一年中任何一个区域出现的台风不可能超过这四个组名字的总数目。就以世界上台风发生最多的西北太平洋来说,一年最多也不超过50个。所

以在同一年里,每个区域不可能出现重复的名称。当然,在不同的年份里台风的名字会重复出现。因此,在台风名字的前面。一定要标明年份

,以示区别。

为避免一名多译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乱,中国中央气象台和香港天文台、中国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经过协商,已确定了一套统一的中文译名。

从2000年1月1日起,中央气象台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除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外,还将使用热带气旋名字。新的热带气旋命名表从2004年1月

1日起生效。

⑷ 说一说中国地理位置的特点。

⑸ 中国地理的顺口溜

91、中国领土范围
西起帕米尔高原,东止太平洋西岸;
北连蒙古大戈壁,南海之南赤道边。
面积九百六十万,世界列位居第三。
92、中国领土四极①
东极:黑熊岛上乌苏镇,
北极:黑龙江心主航道,
西极:葱岭中峰号屋脊,
南极:曾母暗沙南群岛②。
①以东极为起点,逆时针方向记忆。
②南群岛,南沙群岛。
93、中国疆界
海疆一万有八千,辽冀鲁苏自北连。
浙闽粤桂成一线。陆界二万二千里,
滇藏新陇比邻居,内蒙黑吉紧相依。
94、中国行政区划
东北三省纬度高,自北向南黑吉辽。
华北山西和内蒙,京津两市河北抱。
华东七省有沪市,三江鲁皖闽台岛①。
中南五省又一区,海南粤桂湘鄂豫。
西南三省加一区,云贵川藏是高地。
西北两区和三省,陕甘青宁新疆区。
①三江,指江苏,浙江和江西。
95、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①
两湖两广两河山②,五江云贵福吉安③;
四西二宁青甘陕④,还有内台北上天⑤。
①该篇为周恩来总理所作,题目是编者加的。注意在记忆时还应补上海南省。
②本句指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
③本句指江苏、江西、浙江,黑龙江、新疆、(谐音)、云南、贵州、福建、吉林、安徽。
④本句指四川、西藏、宁夏、辽宁、青海、甘肃、陕西。
⑤本句指内蒙、台湾、北京、上海、天津。
96、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相邻关系①
青甘新藏川,桂粤湘黔滇;
皖浙苏鲁豫,鄂赣接西南:
内冀辽吉黑,宁陕晋相连;
还有京津沪,福建和台湾。
①本歌诀先确定青、桂、皖、内蒙古四点,然后与其相邻省区按从正东开始,逆时针旋转的顺序排列。另外,记住京、津、沪、闽、台的位置就行了。
97、省区的简称①
春秋有鲁晋,分界一重山。
山东鲁国地,山西晋国田。
冀州位河北,蜀郡在四川。
湖南有湘水,甘肃有陇山。
①省区的简称多为古国、古城、山河的名称 98、我国人口和民族
人口世最多,十三亿突破;
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策。
民族五十六,平等团结歌;
少数民族中,百万十五个。
华侨港澳胞,广东福建多;
世界各地有,心心怀祖国。
99、我国地势
西高东部低,地势呈阶梯;
阶梯分有三:青藏高原一,
大太巫雪山,东三西二级。
海风入内陆,东流河源西。
100、我国地形
地形五大种,分布交错综;
山地高平原,盆地和丘陵。
西部多山地,山盆两相间。
山有世界最,盆高世界奇。
中部高原多,南北连一体。
东部平原广,线丘分界域。
101、我国主要山脉
主要山脉拢,三大撇与横。
东西三大横,天阴山北耸;
昆仑山秦岭,南边是南岭,
三撇西首称,大太巫雪峰;
长白武夷中,台湾山脉东。
贺兰横断纵,祁阿属捺形;
喜横相连接,弧形山系成。
喜马拉雅山,基本属西东;
珠穆朗玛属。世界第一峰。
①本节选自王成功主编的《最新中学历史地理快速记忆》。
102、我国四大高原特征
(1)青藏高原
巍巍苍苍,冰峰千丈,
百里悬河;山川相间,
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2)蒙古高原
坦荡荡,平沙无际;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黄羊成帮。
(3)黄土高原
秃山黄丘,川梁相间;
沟谷纵横,地表破残;
黄土深厚,世界罕见。
(4)云贵高原
洼地罗列,山川相间;
溶岩地表,结构奇巧。
103、我国四大盆地
四川盆地述,周围高山矗;
成都平原阔,一把扇斜铺。
西北盆地三:塔准柴达木,
沙漠成大片,绿州均分布。
104、我国三大平原
我国平原三,东北首堪赞,
“沃野千里”平,稍高在中间;
华北第二川,开阔又平坦;
长江中下游,“水乡”河湖繁。
105、我国南北温差
领土面积广,南北跨度大;
冬季温差显,北棉南穿夹;
夏季普高温,南北差不大;
青藏东秦淮,零度等温划。
最寒在一月,高温七月夏。
106、我国降水和干湿地区
夏季多雨天,春季易干旱;
东南至两北,降水呈递减。
年降水量变,南小西北显;
八百等降线,秦淮藏东南①。
干湿地区言,降水蒸发联;
湿润八百南,二百西干旱;
半湿与半干,四百分界线;
长白小兴安②,亦属湿润焉。
①秦淮藏东南,秦岭一淮河至西藏东南边缘一线。
②长白小兴安,长白山、小兴安岭地区。
107、大陆风向与温度、湿度的关系
东风多湿西风干,南风吹暖北风寒;
东南风吹湿多温,西北风来干又寒。
108、我国四季气候特点
(1)春季
风和日暖,少雨天干;
飞沙扬尘,气象万千。
(2)夏季
烈日当头,风云多变;
高温重湿,阴雨连绵。
(3)秋季
秋风送爽,天高云淡;
雨过天凉,霜雾多见。
(4)冬季
朔风怒号,万里雪飘;
寒海滚滚,地冻坚牢。
109、我国气候主要特征
大陆季风强,影响区域广;
年际变化大,雨热同期旺。
第二特征有,复杂又多样。
地形千百态,气候受影响。
110、灾难性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春季最害倒春寒,各种秧苗难保全。
北方春旱难播种,南方伏旱摘秧难。
夏季台风多成灾,房倒屋塌粮减产。
若遇寒潮霜冻早,庄稼未熟已枯干。
111、我国主要河流①
河流众多丰水量,水能巨大世界响。
外流江河分三路,大多东入太平洋。
黄河含沙世界首,综合治理日加强;
华北海河短而广,五大水系扇形张;
淮河皖苏流域广,东入黄海南入江。
亚洲第一长江长,“黄金水道”多河港;
东北边境黑龙江,支流松花江通航;
华南珠江大流量,主干西江船来往;
横断山区巨能藏,最大河流澜沧江。
西藏雅鲁藏布江,水丰南入印度洋。
京杭运河南通航,世界人工河最长。
西北额尔齐斯河,唯一注入北冰洋。
此外闽江与钱塘,位于福建和浙江
112、我国河流的一般特征
河流主特征,众多水量丰;
水能蕴藏大,世界第一称;
内外流域分,大阴贺祁东。
水文变化南北同,枯水期为春与冬。
夏秋两季是汛期,天气多雨需防洪。
南水常流北水冻,北水浑浊南水清。
西北河流多内陆,断流季节是春冬。
113、长江概况
滔滔入东海,涓涓青藏源;
全长六千三,流域百八万;
亚洲第一河,世界位居三。
上中下游分,宜昌湖口断。
十大政区过,青蜀藏与滇;
中游鄂湘赣,下游苏沪皖,
金沙经横断①,虎跳峡云南;
上游落差大,龚嘴站四川;
瞿巫西三峡②,电站正在建。
葛洲坝枢纽,长江水横拦。
中游江面宽,“九曲回肠”弯;
洞庭鄱阳湖,沅湘汉江赣;
支流南北布,汛期易排险。
下游阔又深,江口与海连。
自古航运重,“黄金水道”赞。
①金沙,金沙江。横断,横断山区。
②瞿巫西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114、黄河概况
源于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渤海湾;
流经青蜀陇和宁,内蒙晋陕豫东山①。
第二长河五千五,河口孟津分段三;
上游一二阶梯过,龙羊青铜峡水电;
中游河水多泥沙,支流汾渭三门峡;
下游“悬河”遇洪险,引黄淤灌措施佳。
①东山,山东省的倒称。
115、黄河治理办法
自古黄河称三“善”,善淤善决善搬迁。
如果要把黄河治,三游方法不一般;
上修水库调水量,中保水土是关键
下游固堤分洪流,淤灌也能夺高产。
116、东北三省
(1)地理概况
东北三大省,黑吉辽简称。
黑北漠河镇,“极村”“不夜城”。
地形之特征,外山平原中。
大小兴安岭,西北“人字形。
东部长白山,天池绮丽景。
东北大平原,松辽三组成①。
肥厚耕地阔,“沃野千里”平。
(2)气候与农业
气候之特征,冬长又寒冷;
河冰坚且厚,航运半年通。
积雪和冻土,水丰好墒情。
夏季短且暖,七八月为盛。
农作物玉米,大豆最著名;
春小麦甜菜,苹果产辽东。
一年一熟主,农业基地重。
(3)自然资源
木材基地重,长白兴安岭;
红松木优质,落叶松有名。
貂皮鹿茸参,东北“三宝”称。
东北之水库,最大松花湖。
河流流量大,水能亦丰富;
白山水电站,丰满须记住。
本区矿产多种,石油煤铁为重。
辽河吉林油田,最重须记大庆;
鞍山本溪铁矿,阜鸡鹤煤著名②;
露天采煤抚顺,矿产综合利用。
(4)城市、工业、交通
东北三大省,工业类型重。
哈尔滨机电,长春“汽车城”;
沈阳属机械,鞍钢最著名。
铁路稠密网,骨架“丁”字形;
哈尔滨沈阳,南北枢纽重。
大连不冻港,航线八方通。
①松辽,松辽平原。三,三江平原。
②阜,阜新。鸡,鸡西。鹤,鹤岗
117、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
(1)地理概况
黄河中下游,文明发祥地;
陕晋豫和鲁,京津二市冀。
地形之特征,太行分东西:
平原丘陵东,西高原山地,
高原黄土厚,广布世第一;
秦岭大断崖,西岳华山立。
华北平原阔,黄海淮冲积;
半岛丘陵广,东岳泰山屹。
(2)气候与农业
位居暖温带,农业生产利。
夏季长高温,棉花豫鲁冀;
渭原和汾谷,①二地棉区亦。
粮食冬小麦,高梁谷玉米;
陕南亚热带,水稻种植宜。
春季和初夏,干旱是问题;
农业需灌溉,节用要合理。
(3)矿产和工业
本区煤矿赞,山西首先谈:
大同与阳泉,太原并西山;
平朔露天矿,神府正兴建。
开滦位河北,河南平顶山;
枣庄兖州鲁,京西亦堪赞。
油田亦重要,南阳在河南;
胜利山东省,中原豫鲁兼;
华北分两片,任丘大港焉。
靠近产棉区,棉纺工业繁:
京津和青岛,石郑洛西咸②。
(4)城市和交通
铁路通全国,北京中心站;
京包哈沪广,四大主干线;
石太德胶济,陇海同蒲连;
山西煤外走,大秦运输繁。
首都北京位,永定冲积扇③;
文化享盛名,工业高精尖。
天津直辖市,港津塘新三;
海盐化工重,引滦入津赞。
西安开封洛,古都添新颜。
①渭原,渭河平原。汾谷,汾河谷地。
②石郑洛西咸,石家庄、郑州、洛阳、西安和咸阳。
③永定,永定河。
118、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
(1)地理概况
长江中下游,秦淮南岭间。
六省一市记,湘鄂赣和皖,
江苏浙江沪,沿江多平原;
河汊纵横错,湖荡星罗繁。
江口崇明岛,第三大岛焉。
丘陵和山地,广布长江南;
江南丘岭著,井庐黄衡山①。
淮河综合治,灾域产粮棉。
(2)气候与农业等
气候亚热带,温润地区属;
冬温零度上,一年二、三熟。
梅雨春夏间,伏旱七月八。
红壤宜茶园,油茶和杉木。
平原面积阔,河网又密布;
水田种水稻,小麦亦兼顾。
棉花与油菜,太湖“丝绸府”。
淡水鱼产区,湖北和江苏。
(3)矿产
矿产有多种,有色金属丰:
大冶与铜陵,德兴盛产铜;
大余锡矿山,钨锑各闻名;
两淮徐州煤②,鄂磷湖南锰;
马鞍山大冶,武马铁矿供③。
(4)工业、交通和城市
长江三角洲,工业区最重;
沪宁苏无常④,南通工业城;
秦山核电站,苏绣杭锦名。
中游分三区,鄂西武湘中⑤。
“黄金水道”赞,长江干流称;
支流湘赣汉,运河南北通。
铁路交通网,干线须记清。
东西有三条;汉丹和海陇⑥;
上海至贵阳,杭株枢纽中。
京沪广焦柳⑦,南北干线纵。
江苏连云港,宁波浙江省。
南京金陵宁,历史称名城;
革命烈士墓,紫金中山陵。
武汉鄂省府,钢铁享盛名;
铁路枢纽地,“九省通衢”称。
上海长江口,全国最大城;
陆海江航运,交通工业重。
苏州园林美,杭州山水胜。
①井庐黄衡山,井冈山、庐山、黄山、衡山。
②两淮,淮南和淮北。
③武马,武汉和马鞍山钢铁工业。
④苏无常,苏州、无锡和常州。
⑤武,武汉。
⑥海陇,陇海线的倒称。
⑦京沪广,京沪线和京广线
119、南部沿海地区
(1)地理概况
南部沿海省,闽台粤和琼;
壮族自治区,广西府南宁。
曾母暗沙岛,南疆为国境,
香港和澳门,世纪末还中。
地形丘陵山,陵低分布广;
武云五和台①,东北西南向。
越都萌骑庾②,南岭分水忙。
平原台湾西,三角洲珠江。
桂林甲天下,山水好风光。
南岛交通重③,资源在海洋。
(2)气候与河流
高温多雨地,台风常侵袭;
雨多流量大,河流长汛期。
珠闽两水系,珠江分三友;
东江新丰江,大化水电“西”④。
3)物产
主要农作物,水稻多两熟。
“基塘”三角洲,甘蔗最突出。
水果种类多,荔枝名最著;
香蕉和柑橘,菠萝三大属。
(4)台湾
大陆之东南,台湾称宝岛。
日月潭景美,雨极火烧寮。
浊水溪最长,玉山峰最高。
山地樟脑著,平原种水稻;
“水果之乡”称,菠萝和香蕉。
金铜煤石油,矿产最富饶。
台北最大城,基隆高雄港。
居民两千万,我骨肉同胞;
两岸盼统一,分裂不能搞。(5)海南岛
第二岛海南,五指山最高;
作物属热带,经济是橡胶。
石油天然气,铁矿品位高。
海口为省会,经济特区搞。
旅游避寒地,三亚游客招

⑹ 中国地理!

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和天然险长度为2592.2千米。
我国东西约5200千米,南北约5500千米。

⑺ “中国”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地理概念还是什么

根据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的论证,“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证据,是1963年在陕西鸡贾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为古代的洒器,用青铜制成)上的铭文。铭文写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铭文的前面还提到“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可见是周成王时的纪录。在《尚书》的《梓材》一篇中,也记载了周成王追述往事的话:“皇天既会中国民越厥疆于先王”。由于《尚书》中不少内容是出于后人的追记,又经过很多人的整理甚至篡改,往往被弄得真假参半。有了何尊铭文这件物证,《梓材》上的话就完全得到了证实。可见在周武王和他的儿子周成王时的确已经使用“中国”一词了。

关于周武王灭商的确切年代,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说法,但一般认为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这样看来,“中国”一词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当然,可能在周武王之前就已经有人用过,或者已经出现了,但即使有,也不会太久,因为在商人使用的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过“国”或“或”(与国字相通)二字。

“中国”的本意是什么呢?这还得从“国”字说起。“国”与“或”字相通,原意是指城、邑。当先民因农业的发展而定居下来以后,以部落首领的居住地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初期的居民点和城市,城里称为国,城外近处就叫做郊人。开始时,国的差别并不大,但以后有的国发展较快,有的则已经扩展到原来几个国的范围。于是大的单位就被称为“邦”,小的单位还称国。再行后,由于一位首领或一个宗族已经拥有不止一个城、邑,即不止一个“国”,因而就将其主要的、或首领居住的城邑称为“国”;这也就是以后将都城称为“国”的来历。

正因为一个“国”不过是一个部落或一个宗族的聚居地,所以一般范围很小,大的也不过相当于今天一个小县城,小的大概只等于一个“三家村”。由于绝大部分国人也得从事农耕,国中也包括大片农田,所以一个国的范围比单纯的居民点还是要大些。可以想像,这样的国的数量必定很多。相传大禹召集各国在涂山(今地说法不一,以在安徽蚌埠市西淮河南岸一说较早)聚会,据说参加并表示接受大禹领导的有“万国”之多。当然,“万”并不是实数,但数量一定也不少。到商朝第一位君主汤的时代,已经减少到3000多个。周武王出兵攻打商纣王,到达盟津(一作孟津,今河南孟津县西南黄河上)时,原来归属于商的国(史称诸侯,实际是用了以后的名称)有八百个投向周王。到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据说还有1773个。

西周时,周王被称为天子,由他分封或得到他承认的国称为诸侯;但无论天子还是诸侯,他们居住的城邑都是“国”。既然同时存在那么多的国,在名称上就渐渐产生了区别。天子所住的“国”(京师)处于中心、中枢地位,理所当然地被称为“中国”。前面提到,周武王在灭商后,认为上天将“中国”交付给了他,就是因为已经占有了商的京师。《诗经。大雅》中的《民劳》篇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的诗句,很清楚地说明,所谓“中国”就是指京师。

“中国”的扩大和变化

最初的“中国”只指周王所在的丰(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南沣河以西)和镐(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北丰镐村一带)及其周围地区。灭商以后,依据周人的习惯,将原来商的京师(殷,今河南安阳市)一带也黍“中国”。到周成王时,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主持扩建了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一带),称成周,将商的遗民迁来集中居住于此,又在附近筑王城(在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迁来周人居住,作为周的陪都,用以控制东方。洛邑既居陪都的重要地位,又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也被称为“中国”。这说明,“中国”的概念开始由唯一的政治中心扩大到了地理中心。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犬戎(关中西部戎人的一支)攻入镐京,杀了周幽王。犬戎虽然暂时退出了镐京,但随时威胁着周人。第二年,幽王之子平王适都洛邑。周人大多随平王东适,丰镐一带都给戎人占了,自然就丧失了“中国”的地位,而洛邑及其周围地区就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当时秦人的首领襄公曾出兵救周,又护送平王东迁,被平王封为诸侯,平王还做了个现成的人情,将已被戎人占领的岐(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以西的地方封给了秦襄公,让他们自己从戎人手中夺取;还答应只要秦人能夺回丰、镐,也归秦国所有。以后秦国果然夺取了关中,但却并没有随之成为“中国”。
东适以后的周天子已经丧失了往年的权威,政讼所及不出王畿的范围,不久就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不得不依靠有实力的诸侯来扶持了。与此同时,几个周王近支宗族的诸侯和地理位置居于中心的诸侯国凭借有利条件迅速强大起来,它们吞并了周围的小国,成为拥有十几个至几十个城邑的大国。如郑国,始封的国君是周宣王的同父异母弟,当时只有一个郑邑(在今陕西华县)。三十多年后郑桓公东适至今河南新郑、荥阳之间。三年后(周平王二年,前769年)灭了郐国(在今新郑县西北),在新郑(今新郑县)建都。二年后,又灭了东虢(在今荥阳县东北);很快就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这些大诸侯国实际上已经取得了与周天子平起平坐的地位,它们的国就也称“中国”了。在诸侯国的内部,国都就等于周天子的京师,俨然就是国中的“中国”。就这样,春秋时期的“中国”已经扩大到周天子的直属区和晋、郑、宋、鲁、卫等国,大致相当于当今河南大部、山西南部、山东西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国”的范围不断扩大。如齐国虽是大国,地理位置却并不在中心。齐桓公时取得了霸主的地位,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多次出兵维护周天子的利益和诸侯国间的秩序。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自然应该进入“中国”的行列了。

春秋时的“中国”还具有民族意义。如秦国,不仅已经从戎人手中夺取了丰、镐和周人的发祥地周原,而且向西征服了戎人各部,其势力已足以与晋、郑等国抗衡。这样一个大国,又占有原来的“中国”,照理可以名正言顺地称“中国”,但由于秦人出于东夷,又长期处于戎狄之间,因此在春秋时代始终被“中国”的诸侯看作“夷狄”,挤不进“中国”诸侯会盟的圈子。又如楚国,在西周初就被封在荆蛮地区,与中原的交往不多,自己也以“蛮夷”自居。春秋时,楚国已非常强大,攻灭了周围不少小国,还多次出兵中原,威胁郑、蔡等国。但楚国非但没有因为实力强大而被承认为“中国”,还被认为与北方的狄一样危害“中国”的南夷,楚国灭邓、谷,伐郑、蔡的行动被看成是与狄人灭邢、卫相呼应。对这样的形势,《春秋公羊传》的作者惊呼:“夷狄也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夷和狄严重地危害中国,北边的狄人与南边的夷人相呼应,中国的命运就像一根线一样维持着。)齐桓公救助邢、卫、郑、蔡的行动被称为“救中国”的“王者之师”,受到高度赞扬。孔子提到辅佐齐桓公的管仲时,也极口称颂他的“仁”,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袒矣!”(要没有管仲,我就得披着头发,袒露左臂,作夷狄的服饰了。)可见“中国”的标准有极强的民族界限。
在民族标准中,文化比血缘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如吴国的国君出于太(泰)伯,而太伯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论血统是最高贵的。但太伯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完全服从当地荆蛮的习俗,当了荆蛮的首领。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在周成王时曾与周公享有同样地位,以陕(今河南陕县)为界划分两人治理的范围。但燕国四周也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可能也有不少戎狄成分。所以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
到了战国,小国已被灭得差不多了。余下的七雄中,齐国本来就是“中国”;韩、赵、魏是从晋国分出来的,自然继续为“中国”;秦、楚、燕三国也被承认为“中国”了。随着这些诸侯国疆域的扩展,“中国”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例如秦国灭了巴、蜀,疆域向南扩大至四川盆地,秦国还向蜀地大量移民。巴蜀成了秦国的一部分,又有来自秦国的移民居住,就取得了与秦国一样的“中国”地位。到战国后期,“中国”的范围向南已到达长江中下游,往北已接近阴山、燕山,西面延伸到陇山、四川盆地的西缘。 秦汉时代,原来的诸侯国都已包括在统一国家的疆域之内,秦国的旧地不仅已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且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是首都所在,更是“中国”中的“中国”。而且从理论上说,秦汉疆域中的大部分都可以算“中国”,显然,随着统一国家的形成、疆域的扩大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的概念是在不断变化和扩大的。一般说来,一个中原王朝建立后,它的主要统治区就可以被称为“中国”,而它所统治的边远地区以及统治范围之外就是夷、狄、蛮,就不是“中国”。

“中国”之争

正因为“中国”的概念是变化的,范围是不固定的,所以经络是模糊、不确切的。即使在中原王朝内部,人们也可以把其中比较边远偏僻的地区看成为非“中国”。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人们往往只是根据习惯,所以不仅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说法,就是在同一时代,说法也会不一样。有些地区已经归入中原王朝的版图,经济文化有了一定的提高,自以为可以跻身“中国”了,可是在老牌的“中国”看来,它们还没有称“中国”的资格。以后它们被承认为“中国”了,又有相对落后的地区被看作非“中国”。
在西汉时代,今天四川盆地的汉人聚居区对周围少数民族地区早已以“中国”自居了,因为从战国后期归入秦国至此已有百余年时间了,这些汉人又大多是关中移民或其后裔。可是在关中平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的眼中,四川或许还没有称“中国”的资格。今天的江西,那时已经正式设置了郡县,是汉朝疆域的一部分,却还没有被一般人当成“中国”。到了唐宋时代,江西、湖南的大部分早已被人们接受为“中国”了,但偏僻的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却未必能享受这一殊荣。到了明朝,江西、湖南称“中国”就不成问题了,但云南、贵州一带还被当作非“中国”。“中国”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且始终有强烈的民族含义,一般即指汉族文化区,所以不仅与地理概念不一定一致,而且与领土的归属有时也有矛盾。一方面,即使是边远地区,只要聚居了大批汉人,或者汉族传统文化相当发达,就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非汉族接受了汉族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不仅这些人口会得到汉人的认同,他们聚居的地方也可能被承认为“中国”的组成部分。
河西走廊从公元前2世纪末归入汉朝以后,人口的主要来源是中原的贫民、戍卒和罪犯,以后又迁入了大批西北的少数民族,汉文化的水准很低,所以长期被排除在“中国”之外。但从西晋末年开始,中原文化层次高的移民不断迁入,在十六国时期的特殊条件下,河西走廊地区的汉文化迅速发展,到了北魏初期俨然成为正统的儒家文化基地、人才的渊薮,人们刮目相看,自然不再认为那里是非“中国”了。
今天的福建,从公元3世纪末就是秦朝的疆域,设有闽中郡。但汉武帝征服东瓯和闽越以后,将当地越人内迁,以后虽然恢复了若干县治,但汉人迟迟没有迁入。所以直到东汉末年,这里明明是汉朝会稽郡的属地,而从今浙江坐船由海路到达今越南北方的大学者许靖却说他一路过来“不见汉地”。福建连汉地都不被承认,当然更不是“中国”了。
相反,从东汉后期开始,黄河流域的北部不少地方逐渐成为匈奴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到了北朝时,这些地方人口的民族成分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由于他们已经变牧为农,接受了汉族文化,就从来没有人对那里是“中国”的一部分提出异议。可以说,广义的“中国”就等于中原王朝,凡是中原王朝的疆域范围都是“中国”。狭义的“中国”则只能是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汉族聚居区或汉文化区。两种标准同时并存,不仅引起了地区之间的“中国”之争,也引发了政权之间的“中国”之争。
在处于分裂的情况下,“中国”就成为王朝法统的同义词,在成为分裂的双方或各方争夺的主要目标。西晋灭亡以后,东晋和南朝政权虽然被迫离开了传统的中心地区,但都以西晋继承者自居,自认为只有它们才是真正的“中国”,而北方政权只是外来的“索虏”(扎着头发的下贱人),岂有称“中国”的资格?但北方政权却认为自己灭了西晋,夺取了这块传统的“中国”地区,当了“中国”的主人,当然就成了“中国”;而东晋和南朝政权只不过是偏于一隅的“岛夷”(海岛上的野蛮人),早已丧失了称“中国”的权利。

这场双方都感到理直气壮的“中国”之争,到隋朝统一才得到解决。隋朝继承了北朝的法统,当然承认北朝是“中国”;但它又不能否认南朝的“中国”地位,更何况南朝也已归入了自己的版图。所以隋朝给了双方以平等的地位,南北方都被承认为“中国”。继承北朝传统的唐朝也肯定了这一观点,唐初修前朝历史,南方、北方分别编纂。尽管由于作者个人的立场和感情,修成的史书实际并不会完全公正,但至少在政治上的地位是相同的,都被列为正史。
类似的争论也出现在北宋、辽之间和南宁、金之间,兼有双方疆域的元朝也采取了五隋朝相同的办法,承认双方都是“中国”,同时修了《辽史》、《宋史》和《金史》。

中国和中央帝国

在明朝以前,外国人如何称呼当时的中原王朝,我们还不大清楚,因为像《马可波罗游记》这样专门记载中国情况的著作毕竟不多,而东方的历史文献大多用汉文,与中国的没有什么区别,西方和阿拉伯的又很不一致。但从明朝后期开始,来中国的西方人一般都用中国或中华、中华帝国、中央帝国来称中国,而不是用明朝、清朝或大明、大清。鸦片战争以后,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开始被作为国家或清朝的代名词。
但是人们概念还是相当模糊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就是著名的官员和学者也在所难免。像魏源(1794-1857)这样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也是如此。在他的著作中,“中国”一词有时是指整个清朝,和今天的用法已经完全一样;但有时却只指传统的“中国”范围,即内地十八省,而不包括蒙古、西藏、青海、新疆、东北和台湾在内。
17世纪以来的西方著作中也往往将清朝建省的地区称为中国或中国本部、中国本土,而称其他地区为鞑靼、蒙古、西藏或新疆(中国突厥)等等。我们以前往往将这类称呼看得非常严重,认为这是西方人别有用心,意在侵略。其实应该在时间和对象上加以区别,可以认为大多数西方人并无恶意,而只是概念上的不同。这种混淆连魏源这样一位爱国的杰出学者都未能避免,外国人这样用也就不心大惊小怪了。
有的学者注意到,早在康熙二十八年(1698)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时,清朝提供的满文本和拉丁文本中已经使用了“中国”一词。以后在列强同清朝订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清朝也使用了“中国”作为国家的名称。不过我们应该肯定,即使到了晚清,尽管中国作为国家的概念已经相当明确了,清朝的正式名称还是清、大清或大清国。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清朝在对外交往和正式条约中之所以愿意使用“中国”一词,实际上还包含着一种传统的心态,即着眼于“中国”二字的字面含义--中心、中央、天下之中的国家。同样一个名词,西方人的理解只是一个国家,即China,并无特别尊崇的意思。就像我们称TheUnitedStatesofAmerica为美国,并无称赞它美丽的意思;称France为法国,自然也毫无该国崇尚法律的含义。但在清朝却理解为CentralEmpire(中央帝国),当成一个尊称而乐意接受。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中国才成为国家的正式简称,成了国家的代名词。中国也有了明确的地理范围--中华民国所属的全部领土。

历史上的中国

说到这里,道理就很清楚了。我们今天讲历史,讲历史上中国的统一和分裂,应该有我们的特定含义,而不是运用当时人那些模糊不清、前后不一致的概念。我们所说的中国,绝不应该等同于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这些中原王朝,也不应该等同于汉族聚居区或中原地区,而必须包括我们所明确规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一切政权和民族。
那么能不能就用今天中国的领土为范围呢?这自然是最简单的,但显然不妥当。因为由于一百多年来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中国已有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攫取了。今天的中国领土已经不能包括十八世纪中叶清朝的最大疆域,甚至不能包括中华民国立国之初的领土,无法反映当时的实际。所以我们讲历史上的中国,应该以中国历史演变成一个统一的,也是最后的封建帝国--清朝所达到的稳定的最大疆域为范围。具体地说,就是今天的中国领土加上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以东,蒙古高原和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本文所谓昔日的天下,就指这一辽阔的地区。在这一范围内的地区,大多在历代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有的曾经归属中原王朝的管辖,有的曾由当地民族或非汉族建立过政权,而这些民族已经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应该强调,我们选择这样一个范围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广大,而是由于它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中国疆域发展变化的结果,便于从整体上说明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分裂,并能前后采用同一个标准。事实上,这一范围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大疆域所至,例如唐朝的西界一度到过咸海之滨,元朝的北界远达北冰洋,朝鲜的北部曾经是汉朝的郡县,而越南曾是明朝初年的一个布政使司(行 省)。

⑻ 中国地理、

在中国,沿海地区越往南方,越符合你的条件

⑼ 中国地理(请简明说出理由)

我国第一大岛是台湾岛,台湾岛在东海

所以1 C.东海 2错的

⑽ 中国地理指的是

中国地理包含中国区域地理,中国人文地理,中国旅游地理,以及中国区域开发和整治。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