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寒潮是范围是置
❶ 地理,寒潮
1、当气温发生骤降时,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要注意手、脸的保暖。
2、关好门窗,固紧室外搭建物。
3、外出当心路滑跌倒
4、老弱病人,特别是心血管病人、哮喘病人等对气温变化敏感的人群尽量 不要外出。
5、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疲劳。
6、提防煤气中毒,尤其是采用煤炉取暖的家庭更要提防。
1、防灾措施,在寒潮来临之前,积极进行防御,可有效避免或减轻灾害。
(1)寒潮来临前撒施暖性农家肥料,保护分蘖节不受冻害;或对已经拔节的小麦田块,有条件的在寒潮来临前进行灌溉,可以调节地温,减轻冻害。
(2)熏烟。寒潮低温来临前,用秸秆、麦糠、牛粪等在田头熏烟,可以提高株间气温和地温,减轻冻害。
(3)喷施土面增温剂和抗寒剂,提高植株抗寒性。
(4)加固和覆盖房、舍、温室、棚户,防御雹打、风刮。
(5)及时进行防雹作业,避免或减轻雹灾危害。
2、减灾措施
在冰雹和低温冻害之后,应积极进行减灾救灾,使灾害损失最小。
(1)及时追肥。油菜、小麦受灾后,及时根据苗情,适量追施或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等速效肥料,促进植株恢复生长。或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油菜、小麦恢复生长。
(2)实行药肥混喷,加强防病治虫。如,对抽薹和初花的油菜,可药肥混喷1~2次,每亩用液体硼肥50克,磷酸二氢钾100克,多菌灵150克对水50公斤,均匀喷雾,可起到补肥、防花而不实和油菜菌核病的作用。
如菜蚜发生重,可亩加砒虫啉或大功臣15克一并兼治。
(3)清沟排水,防涝除渍,减轻阴雨影响。尤其是稻田油菜在雨后,要及时清沟排水,促进油菜根系生长,防止早衰。
(4)全面检查修补房、舍和温室、棚户,保证正常保温育苗。
(5)烤烟、辣椒、蔬菜等幼苗受到毁坏的,要采取有效措施补充育苗,或做好幼苗调剂安排。
❷ 寒潮分几级都是什么对生活有何影响
什么是寒潮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可见,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
[编辑本段]造成寒潮的主要原因
在北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常年冰天雪地。到了冬天,太阳光的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编辑本段]寒潮的形成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从我国往北去,就是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是气候很冷的地方,再往北去,就到了地球最北的地区——北极了。那里比西伯利亚地区更冷,寒冷期更长。影响我国的寒潮就是从那些地方形成的。
位于高纬度的北极地区和西伯利亚、蒙古高原一带地方,一年到头受太阳光的斜射,地面接受太阳光的热量很少。尤其是到了冬天,太阳光线南移,北半球太阳光照射的角度越来越小,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热量也越来越少 ,地表面的温度变得很低 。在冬季北冰洋地区,气温经常在 -20℃以下,最低时可到-60℃—— -70℃。1 月份的平均气温常在-40℃以下。
由于北极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气温很低,大气的密度就要大大增加,空气不断收缩下沉,使气压增高,这样,便形成一个势力强大、深厚宽广的冷高压气团。当这个冷性高压势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像决了堤的海潮一样,一泻千里,汹涌澎湃地向我国袭来,这就是寒潮。
每一次寒潮爆发后,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就要减少一部分,气压也随之降低。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冷空气又重新聚集堆积起来,孕育着一次新的寒潮的爆发。
[编辑本段]寒潮的路径
入侵我国的寒潮主要有三条路径:①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②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我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③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我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编辑本段]寒潮的影响
寒潮和强冷空气通常带来的大风、降温天气,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大风对沿海地区威胁很大,如1969年4月21日~25日那次的寒潮,强风袭击渤海、黄海以及河北、山东、河南等省,陆地风力7~8级,海上风力8~10级。此时正值天文大潮,寒潮爆发造成了渤海湾、莱洲湾几十年来罕见的风暴潮。在山东北岸一带,海水上涨了3米以上,冲毁海堤50多千米,海水倒灌30~40千米。
寒潮带来的雨雪和冰冻天气对交通运输危害不小。如1987年11月下旬的一次寒潮过程,使哈尔滨、沈阳、北京、乌鲁木齐等铁路局所管辖的不少车站道岔冻结,铁轨被雪埋,通信信号失灵,列车运行受阻。雨雪过后,道路结冰打滑,交通事故明显上升。寒潮袭来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大风降温天气容易引发感冒、气管炎、冠心病、肺心病、中风、哮喘、心肌梗塞、心绞痛、偏头痛等疾病,有时还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
很少被人提起的是,寒潮也有有益的影响。地理学家的研究分析表明,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随着纬度增高,地球接收太阳辐射能量逐渐减弱,因此地球形成热带、温带和寒带。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热带倾泻,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这非常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
气象学家认为,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障。我国受季风影响,冬天气候干旱,为枯水期。但每当寒潮南侵时,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了冬天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瑞雪兆丰年”这句农谚为什么能在民间千古流传?这是因为雪水中的氮化物含量高,是普通水的5倍以上,可使土壤中氮素大幅度提高。雪水还能加速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从而增加土中有机肥料。大雪覆盖在越冬农作物上,就像棉被一样起到抗寒保温作用。
有道是“寒冬不寒,来年不丰”,这同样有其科学道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家认为,寒潮带来的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据各地农技站调查数据显示,凡大雪封冬之年,农药可节省60%以上。
寒潮还可带来风资源。科学家认为,风是一种无污染的宝贵动力资源。举世瞩目的日本宫古岛风能发电站,寒潮期的发电效率是平时的1.5倍。
[编辑本段]寒潮的影响范围
其东西长度可达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但其厚度一般只有二三千米。寒潮的移动速度为每小时几万米,与火车的速度差不多。影响我国的寒潮大致有三条路线:一条是西路。这是影响我国时间最早、次数最多的一条路线。强冷空气自北极出发,经西伯利亚西部南下,进入我国新疆,然后沿河西走廊,侵入华北、中原,直到华南甚至西南地区。第二条是中路。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一带,经过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进入华北直到东南沿海地区。第三条是东路。冷空气从西伯利亚东北部南下,有时经过我国东北,有时经过日本海、朝鲜半岛,侵入我国东部沿海一带。从这条路线南下的寒潮主力偏东,势力一般都不很强,次数也不算多。
[编辑本段]寒潮的特点
寒潮爆发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西北沙漠和黄土高原,表现为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在内蒙古草原则为大风、吹雪和低温天气。在华北、黄淮地区,寒潮袭来常常风雪交加。在东北表现为更猛烈的大风、大雪,降雪量为全国之冠。在江南常伴随着寒风苦雨。
寒潮的预防
1、当气温发生骤降时,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要注意手、脸的保暖。
2、关好门窗,固紧室外搭建物。
3、外出当心路滑跌倒
4、老弱病人,特别是心血管病人、哮喘病人等对气温变化敏感的人群尽量不要外出。
5、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疲劳。
6、提防煤气中毒,尤其是采用煤炉取暖的家庭更要提防。
7、应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编辑本段]寒潮的危害
1、对农作物造成冻害(秋季和春季危害最大)——强烈降温
2、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农场——大风
3、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大雪、冻雨
❸ 高一地理侵入中国的寒潮的源地有哪些
入侵中国的寒潮有一个来源地是西伯利亚,寒潮有四条走向:一、西路:回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答中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二、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中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三、东路: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四、东路加西路:东路冷空气从河套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气从青海东南下,两股冷空气常在黄土高原东侧,黄河、长江之间汇合,汇合时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接着两股冷空气合并南下,出现大风和明显降温。请看图片——
图中四条宽线条就是寒潮的四条走向以及影响我国大陆气候的方位。
❹ 我国受寒潮影响及不受寒潮影响的地区有哪(请写出具体省市或地形区,谢谢)
没有绝对不受寒潮影响的地区,只有多与少的问题。
我国不受冬季风影响的地区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台湾和海南省。”而在后面讲寒潮时又提到“我国只有西藏、云贵地区受寒潮影响小。”其实海南也要受的,因为过来时没有多少山挡住只是影响较小而已
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极地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蒙古国等地暴发南下的冷高压。
上面这些地区,大多是分布在北极地带,冬季长期见不到阳光,到处被冰雪覆盖着,停留在那些地区的空气团好像躺在一个天然的大冰窖里面一样,越来越冷、越来越干,当这股冷气团积累一定的程度,气压增大到远远较南方高时,就像贮存在高山上的洪水,一有机会,就向气压较低的南方泛滥、倾泻,这就形成了寒潮。
(4)中国地理寒潮是范围是置扩展阅读:
入侵中国的寒潮主要有三条路径:
(1)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中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
(2)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中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
(3)东路: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4)东路加西路:东路冷空气从河套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气从青海东南下,两股冷空气常在黄土高原东侧,黄河、长江之间汇合,汇合时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接着两股冷空气合并南下,出现大风和明显降温。
❺ 中国地图上南方和北方气温和地理位置有何关系
一、自然地理概况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大部分位于35°N-50°N和105°E-135°E之间;其相对位置为渤海、黄海以东;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2.范围: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北部。
(二)地形和土壤
1.地形: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
2.主要地形区:主要地形区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辽东丘陵和山东丘陵等。
★地质灾害:多火山,如长白山地区、太行山地区等。
2.土壤:黄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和黑土(东北地区,土壤肥沃)
(三)气候和植被
1.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地区,但黑龙江沿岸和长白山地地区为湿润地区。常伴有寒潮、低温、洪涝、春旱等自然灾害。
2.植被:华北以落叶阔叶林为主,东北地区以寒温带针叶林为主。
(四)河流和湖泊
1.河流: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图们江、鸭绿江、辽河、永定河等。
★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水量北丰南少、水位季节变化南大北小、汛期北长南短、含沙量南多北少、结冰期北长南短。
2.湖泊:兴凯湖、长白山天池、镜泊湖、松花湖、洪泽湖等。(提示:天池的成因?)
(五)资源
1.矿产资源:大庆油田、中原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大同煤矿、朔州煤矿、抚顺煤矿等;本溪铁矿、鞍山铁矿;招远金矿。
二、人文地理概况
(一)农业
1.主要农产品及分布
(1)粮食作物:冬小麦,春小麦,水稻(长白山地灌溉地区和黑龙江沿岸。
(2)油料作物:花生(华北);(3)糖料作物:甜菜(东北,why?)。
(4)经济作物:棉花(华北)谷子(黄土高原)大豆(东北、华北)高粱(东北、黄土高原)等。(5)纤维作物:亚麻(东北)。
(6)水果:苹果、葡萄和梨(华北和辽宁)桃、杏和柿(东北)等;
(7)畜牧业:山地放牧业和家禽圈养 (8)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
2.耕作方式和熟制:旱地农业为主;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东北(一年一熟)。
3.在全国农业的地位: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棉麦产区;黄泛区是全国最大水果带。
4.农业生产条件
A.有利条件:①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雨热同期,水热配合条件好。②平原广阔,土层深厚。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B.不利条件:①东北地区,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受寒潮影响大;西部受风沙影响大。②黄河中下游地区春旱、夏涝突出;水土流失和盐碱化严重。
(二)工业
1.工业带(区):环渤海工业带,其包括:辽中南和京津唐工业区;陇海-兰新线工业带。
2.工业特点:工业基础好,重工业突出。
3.工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问题:①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②生产技术落后;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产品类型单一;⑤淡水资源不足。
(2)解决措施:①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②加强技术改造;③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④增加产品类型;⑤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4.工业发展条件:①农业基础好;②铁路网最稠密,交通便利;③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森林资源丰富。
(三)风俗习惯、民居和民族
1.人民主食:面食(东北,华北: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则以小米为主);
2.传统民居特点:东北地区注意防寒保温;黄土高原特色民居窑洞;
3.民族:汉族占绝大多数;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东北的满族、朝鲜族;宁夏、甘肃的回族等。
(四)交通:铁路、公路网稠密
(五)主要城市: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石家庄、太原、西安等
(六)生态环境
1.东北地区:黑土流失和沼泽地(湿地)破坏。
2.华北平原:易受旱涝、盐碱、风沙威胁。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第二节南方地区
★复习要点: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林木和水果;水运发达;沿海和内地的工业发展;治水与治土;南方人民的生活。
一、自然地理特征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主体部分位于20°N-32°N和100°E-120°E之间;其相对位置位于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东至东海;南海以北,北至秦岭、淮河一线。
2.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包括省级行政区琼、港、澳、台、粤、桂、云(滇)湘、鄂、赣、浙、沪、闽的全部和川、皖、苏、豫、陕、甘的部分。
(二)地形和土壤
1.地形特征: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分布;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
2.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江南丘陵(我国最大的丘陵)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之称)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喀斯特地貌广布)和横断山脉。
3.土壤:以红壤为主(酸性较强、贫瘠),平原地区还有水稻土和紫色土。
(三)气候和植被
1.气候:以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湿润)。常出现台风、风暴潮、伏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
2.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南部沿海地区有小部分季雨林。
(四)河流和湖泊
1.河流:长江、赣江、湘江、岷江、淮河、京杭运河、珠江、钱塘江等
2.湖泊: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巢湖、太湖、日月潭等
(五)资源
1.矿产资源:有色金属矿产丰富,如:攀枝花铁矿(煤矿)个旧锡矿、平果铝土矿、大余钨矿、铜仁汞矿、大冶铁矿、德兴铜矿等
2.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淡水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水电站较多,如:长江中上游地区的二滩、龚嘴、三峡、葛洲坝、安康等;珠江水系上游也有较多水电站。
3.化学资源:莺歌海盐场(海南)布袋盐场(台湾、东南盐仓)。
二、人文地理
(一)农业
1.主要农产品及分布
(1)粮食作物:水稻;
(2)油料作物:油菜(长江流域地区);
(3)糖料作物:甘蔗(台、闽、粤、桂、云、川);
(4)经济林:竹、茶叶、油茶、油桐、橡胶、剑麻、蚕桑等;
(5)水果:热带水果作物,如: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等;
(6)畜牧业:山地放牧业和家禽业
(7)水产业:淡水养殖、近海养殖和海洋捕捞;(思考:舟山渔场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2.耕作方式和熟制:水田农业为主;一年两熟或三熟;
3.在全国农业的地位:重要的商品粮(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桑蚕(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糖料作物(台、闽、粤、桂、云、川)油料作物(长江沿岸地区)棉花(江汉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黄麻、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出口农产品(太湖平原、闽南三角、珠江三角洲)和淡水渔业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查地图册,落实其位置)。
4.农业生产条件
A.有利条件:①气候:以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少雨),雨热同期,水热配合条件好。②地形、土壤和水源: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既灌溉便利,也有利于淡水养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③农业基础: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B.不利条件:①气候:旱涝灾害频繁,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②土壤: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黏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③地形地貌: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
(二)工业
1.工业带(区):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如:沪宁杭工业区)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珠江三角洲工业区、闽南三角工业区)西南地区综合性工业区和环北部湾经济圈。
2.工业特点:工业基础好,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
3.工业发展条件:①农业基础好;②铁路、公路、内河航运和沿海运输密切配合,水陆联运条件好,交通便利;③矿产资源、水能资源、东南沿海地区缺乏煤等。
◆补充:(1)西南地区综合性工业
A.优势:水能、矿产、农林牧资源丰富;
B.表现:该地区已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冶炼、机械、煤炭、纺织工业发展迅速。
C.主要工业中心:重庆、成都、攀枝花、贵阳等。
◆补充:(2)环北部湾经济圈发展的区位优势:①地理位置优越;②海洋运输便利;③资源丰富;④劳力廉价且丰富;⑤巨大的互补空间。
◆补充:(3)南宁发展的区位优势:
A.地理位置优越,南宁地处我国大西南出海通道;其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是直接进出东南亚各国的“水陆门户”、“桥头堡”。
B.交通条件优越,海洋运输和铁路交通便利;
C.资源条件优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D.劳动力条件优越,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E.与周围国家和地区互补空间大,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为南宁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三)风俗习惯、民居和民族
1.人民主食:大米
2.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通风散热,以南北朝向为主,瓦房屋面较陡
(四)交通
传统-船舶;现代-船舶、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便利(注意:查找地图册,进行落实)
(五)主要城市:上海、南京、广州、深圳、杭州、福州、武汉、长沙、重庆、成都等
(六)生态环境及治理
1.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旱涝灾害频繁。(注意:归纳该灾害成因、危害、整治措施)
2.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注意:归纳该灾害成因、危害、整治措施)
3.红壤:(1)特点: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壤黏重。
(2)改良措施: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以改变土壤的酸性,种植茶树、油茶树、杉木、马尾松等耐酸性经济林木以抑制土壤流失等。
❻ 寒潮的形成
寒潮是冬季来的一种灾害性天气自,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可见,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 造成寒潮的主要原因 在北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常年冰天雪地。到了冬天,太阳光的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寒潮的形成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从我国往北去,就是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是气候很冷的地方,再往北去,就到了地球最北的地区——北极了。
❼ 地理:寒潮是什么
寒潮是指大规模冷空气(在气压场上为冷高压)由亚洲大陆西部或西北部侵袭中国时的强降温天气过程。在天气预报中规定,因北方冷空气入侵造成24小时内降温10℃,并且过程最低气温达5℃以下时定义为寒潮天气过程。有时北方冷空气的入侵虽达不到这个标准,但降温也很显著,则一般称为强冷空气。在寒潮或冷空气前锋经过的地区常不仅有强烈的降温,还时常伴有大风和降水(雨、雪)天气现象。寒潮的形成是由于冬季冷气团在西伯利亚不断堆积加强,当成为强大的冷高压后,在高空低压大槽后部西北气流的引导下,便大举南侵,于是在我国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形成寒潮或强降温天气过程。入侵我国的寒潮主要有三条路径:①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②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我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③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我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寒潮:功大于过
寒潮,即大规模的强冷空气南下,其势如潮水,造成沿途的剧烈降温和大风。
寒潮的“过”,给人们印象最深,似乎一谈起它就会与灾害性天气联系在一起。
可是寒潮对人类的益处,似乎很少有人提起。地理学家的研究分析表明,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随着纬度增高,地球接收太阳辐射能量逐渐减弱,因此地球形成热带、温带和寒带。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热带倾泻,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这非常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
气象学家认为,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障。我国受季风影响,冬天气候干旱,为枯水期。但每当寒潮南侵时,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了冬天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瑞雪兆丰年”这句农谚为什么能在民间千古流传?这是因为雪水中的氮化物含量高,是普通水的5倍以上,可使土壤中氮素大幅度提高。雪水还能加速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从而增加土中有机肥料。大雪覆盖在越冬农作物上,就像棉被一样起到抗寒保温作用。
有道是“寒冬不寒,来年不丰”,这同样有其科学道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家认为,寒潮带来的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据各地农技站调查数据显示,凡大雪封冬之年,农药可节省60%以上。
寒潮还可带来风资源。科学家认为,风是一种无污染的宝贵动力资源。举世瞩目的日本宫古岛风能发电站,寒潮期的发电效率是平时的1.5倍。
(选自《世界科技译报》1998.1.14
❽ 寒潮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从中国往北去,就是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是气候很冷的地方,再往北去,就到了地球最北的地区——北极了。那里比西伯利亚地区更冷,寒冷期更长。影响中国的寒潮就是从那些地方形成的。
到了冬天,太阳光的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由于北极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气温很低,大气的密度就要大大增加,空气不断收缩下沉,使气压增高,这样,便形成一个势力强大、深厚宽广的冷高压气团。当这个冷性高压势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像决了堤的海潮一样,一泻千里,汹涌澎湃地向中国袭来,这就是寒潮。
每一次寒潮爆发后,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就要减少一部分,气压也随之降低。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冷空气又重新聚集堆积起来,孕育着一次新的寒潮的爆发。
冷空气的源地:①新地岛以西洋面上。②新地岛以东洋面上。③冰岛以南洋面上。
寒潮关键区:据中央气象台统计资料,95%的冷空气都要经过西伯利亚中部地区并在那里积累加强,这个地区就称为寒潮关键区。
入侵中国的寒潮主要有三条路径:(1)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中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2)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中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3)东路: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4)东路加西路:东路冷空气从河套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气从青海东南下,两股冷空气常在黄土高原东侧,黄河、长江之间汇合,汇合时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接着两股冷空气合并南下,出现大风和明显降温。
❾ 影响中国的寒潮分为哪几条路线
寒潮影响的范围很抄广,其东西长度可达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但其厚度一般只有二三公里。寒潮的移动速度为每小时几十公里,与火车的速度差不多。影响我国的寒潮大致有三条路线:一条是西路。这是影响我国时间最早、次数最多的一条路线。强冷空气自北极出发,经西伯利亚西部南下,进入我国新疆,然后沿河西走廊,侵入华北、中原,直到华南甚至西南地区。第二条是中路。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和蒙古国一带,经过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进入华北直到东南沿海地区。第三条是东路。冷空气从西伯利亚东北部南下,有时经过我国东此,有时经过日本海、朝鲜半岛,侵入我国东部沿海一带。从这条路线南下的寒潮主力偏东,势力一般都不很强,次数也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