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地理娲皇庙

中国地理娲皇庙

发布时间: 2021-02-13 14:39:17

㈠ 女娲真正的故乡在哪啊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娲皇故里”使人们对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的美誉。秦安县陇城镇位于甘肃省秦安县城东45公里的清水河(古名略阳川水)流域,地域开阔,气候宜人,有源自陇山的略阳川水经略阳城(古名龙城)、略阳道古城北,东向西流,相传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就诞生在这里。

距今约8000年前的大地湾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陇城是远古文明的源头,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享有“娲皇故里”之称。

(1)中国地理娲皇庙扩展阅读:

郦道元《水经注》在讲到渭河支流葫芦河时特别提到该地古老的女娲祠。在葫芦河畔,与大地湾相距不远的秦安陇城镇,有女娲洞,又有女娲庙,祭祀女娲,陇城又称“娲皇故里”。女娲也以风为姓,其地有风台、风莹、凤尾村等地名,均与女娲氏有关。

女娲是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也是引领中华民族由野蛮时代走入文明时代的人文世祖,秦安县的许多乡村都流传着与女娲有关的传说。

从秦安县城出发,沿着新修不久的叶莲公路,前往陇城。叶莲公路基本上沿着葫芦河河沿修建,传说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故事就发生在葫芦河河谷的显亲峡中。在车上王文杰先生介绍说,大量的史籍记载、民间传说,证明以秦安为核心的古成纪地区是伏羲、女娲的主要活动地域。

㈡ 中国女娲之乡在哪

中国女娲神话之乡:河南省济源市小沟背景区。

基本介绍:

中华创世文专化生态旅游区小属沟背景区,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部晋豫交界的邵原镇境内,东与王屋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毗连,西与山西省垣曲县接壤,南傍小浪底黄河三峡与古都洛阳相望,北依太行山原始森林与山西省阳城县为邻。这里既是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精华所在,又是国家命名的“中国女娲神话之乡”,中华创世神话群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距济源市区55公里。


㈢ 《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的内容

1、《女娲补天》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创世女神女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抟土造人,并化生万物,使天地不再沉寂。女娲氏,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她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像蛇一样苗条,以致有些神话学家坚称她根本就是蛇身。

女娲补天的故事和女娲造人的故事一样,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了。后人将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为由,衔接女娲熔五彩石以补天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动人故事。

在中国民族所有的古代神话传说人物中,有些都是有其原型人物的,都是远古时期为人类做过特别重大贡献的部落群体和首领。后人为了纪念她们的功绩,而将其神话。

2、《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3、《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4、《夸父追日》

《夸父逐日》是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故事出自于《山海经·海外北经》。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

(3)中国地理娲皇庙扩展阅读:

中国神话反映了早期华夏儿女淳朴的思想以及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幻想,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过以神为主人公,它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㈣ 女娲故乡在哪里

1、有关女娲出生地是古城纪(秦安)的文献记载。
《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女娲出生于成纪,亦姓风,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羲立,号曰女胥氏,无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载,不承五远。”
《水经注》第63页就明确标出了女娲风台的确切地址是古城纪治附近的陇城镇。
据《春秋世谱》、《独异记》记载:“华胥氏生男伏羲、生女女娲。”“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谴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
《秦州直隶州新志》载:“路史曰:女皇氏娲,云姓。一曰女希,太昊氏之女弟,出于承匡……承匡不知何地,注发任城县承筐山当之,然既为伏羲女弟,不应兄妹异产。”
秦安县旧志称娲皇为三阳川人也,或云:“生于秦安陇城之地。”清道光年编《秦安县志》还有陇城镇有“娲皇故里”牌坊的记载。《甘肃敕封修通志》载:“相传女娲氏风姓,生于风台,长于风谷,葬于风茔。”
近年来著名区域地理学家,兰州大学教授冯绳武撰写的《甘肃旅游资源分区》中,称秦安为“两皇故里”,两皇即伏羲、女娲。
2、有关女娲出生地是古城纪(秦安)的神话传说。
在天水民间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兄妹二人在神人指点下乘葫芦避洪水的“葫芦夫妻”的故事。洪水过后,二人明知是兄妹,但要承担重建家园的重任,便从北葫芦 河边的一座山顶上(今天水市秦安县显亲峡山巅)约定滚磨成婚,让上天来做媒证,如两扇石磨在沟底合而为一,便成婚,如不合,便不成。滚磨成婚的故事与《独 异记》的记载有异曲同工之处。经过大地湾古人遗址,贯穿秦安县南北,在麦积区三阳川汇入渭河的渭河一级支流被先民们叫葫芦河,并跟葫芦救人造人的故事一同 流传至今。“此河流经秦安县山川时形成中间小两头大,呈葫芦状,河床上古时曾出土一块巨大的青石,石上天然形成“白蛇、青蛇交尾图”,(遗迹尚存)影印着 伏羲女娲二位原始部落的首领形象,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上古人类留给世界的一块宝藏。印证着传说之据。葫芦河沿秦安庙咀村出境,至北道区川阳川与卦台山下 向东流来的渭河交汇,形成清浊分明的“八卦太极图形(阴阳鱼),又印证着伏羲、女娲无极生有极之妙。”引自天水文史专家王耀先生的《陇上巾帼春秋.伏羲女 娲姻缘传奇》。在大地湾一期文物中的大量陶壶,其形状极象葫芦,说明在当时存在葫芦图腾或葫芦崇拜,跟伏羲女娲创造人类的神话传说有着内在联系,葫芦图腾 有存在的客观人文条件,葫芦崇拜和蛇图腾一样同伏羲氏族和陇上其他部落有割不断的文化渊源。
天水民间还传说女娲生于风峪、长于风台、葬于风茔。秦安县陇城镇确有此三址,在风峪西崖有一天然洞穴,据说是女娲居住过的,当地人称“女娲洞。”陇城 镇曾有“娲皇故里”的传说。相传自汉以来,在陇城镇的风台山上建有过女娲庙,后因山体滑坡而毁,到宋时重建于龙泉寺内,明代迁建于东山寺,后搬至城皇庙 内,毁于“文革”时期,现在的女娲庙是原基础上“文革”后重建的。在天水市城区西北的凤凰山麓,渭水之南山,亦有女娲庙。近些年在天水城西十里的老君庙后 面的山坡上,由天水乡民捐资重修了一座女娲庙。这些都表明,天水是女娲的故乡,故乡人民历来对女娲十分崇敬,无比怀念和非常爱戴。
摒除史料上记载和神话传说的不实之处,可归纳出女娲一生的生活区域和活动范围。女娲氏生母华胥氏,燧人氏之后,生活于雷泽周区,生子伏羲,生女女娲于 古城纪雷泽一带,三阳川卦台山为伏羲创画八卦的地方,后女娲与伏羲成婚后,随伏羲徙治陈仓(今宝鸡),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明代周游《开辟演义》则 云:“伏羲氏崩,群臣推女娲氏即位,号为女皇,建都于中皇之册”。这表明,上古时期,当第一个统一中华民族各部落的帝王伏羲去世之后,女娲被诸侯推为帝 王,继承伏羲帝位,并建都于当时的中皇山,号娲皇。

㈤ 请问娲皇宫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娲皇宫,当地俗称“奶奶顶”,是位于冀南涉县凤凰山(古中皇山)的一处古迹。它依山就势,巧借天然,前人称之为“天造地设之境”。这里不仅建筑宏伟独特,而且还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国内罕见的摩崖刻经,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涉县娲皇宫是我国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娲氏的古代建筑,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往返邺城至晋阳所建的又一离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娲皇宫初开三石室,雕数尊神像。后经历代修茸、续建,现有建筑房屋135间,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分山上山下两组建筑。山下有朝元官、停骖宫、广生宫和碑坊等,向上绕行十八盘石径,便可到达最高处的娲皇宫。

娲皇宫,是为祭祀中国古代著名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而修建的。据《淮南子·览冥训》、《路志》、《独异志》等典籍记载,传说女娲曾抟土造人,送子继嗣,“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从此人类和万物才得以生息和繁衍,赢得人世间对她的崇敬与怀念。对于以人伦道德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统治下的汉民族,便视女娲为有盖世之功的女性神圣,于是为之建宫立庙,永世享受人间的崇拜。

娲皇宫古迹始建于北齐,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为文宣皇帝高洋在位时(公元550—560年)所建的途中憩息之行宫。据这里碑文记载,此处古迹最早创建于汉文帝时,但当初规模很小,仅有“神庙三楹”。另据《涉县志》记载,北齐文宣帝高洋,以邺为都城(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陪都,文宣帝高洋自邺至晋阳,往来于山下,“遂起离宫,以备巡幸”。文宣帝高洋“信释氏,喜刻经像”,在这里较大规模地修建了娲皇宫,并在山麓开凿石室,内刻佛像,以后又将佛经“勒之岩壁”。到明代又陆续修建了不少宫宇,清代又曾大规模重修。累经历代迭次修建,这里渐而成为占地1.5万多平方米的一组建筑群。

娲皇宫的建筑布局,充分利用了原有地形,依山就势,匠心独运。它由四组建筑组成,每一组都各具神韵,自成一体,又和整体格局和谐统一。山脚三处建筑,自下而上,依次为朝元、停骖、广生三宫。朝元宫(十方院),因其为山前首庙,遂名朝元(1938年被日寇焚烧),停骖宫(歇马殿)是一行宫,为圣驾及香客休憩处,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娲皇诞辰之日,民间在此宫举行众神庆寿之仪。这个宫(歇马殿)的山墙上,画有娲皇宫全景和一幅壁画:“伺辇图”。一辆华贵的车辇上坐着女娲,神龙牵车,仙女陪伴,天兵护卫,腾云驾雾,驰骋万里长空,是一幅珍贵的艺术品。广生宫(子孙殿),为一座神庙,乃神话传说中求子之场所。停骖、广生二宫,各有正殿、配殿,分别为悬山、硬山式建筑。由山脚向上绕行十八盘后,过广生宫便是“奶奶顶”即娲皇宫所在。

娲皇宫是最后最高的一组主要建筑,于凤凰山崖险峻陡峭之处就势筑台而建,娲皇阁(三阁楼)居中,梳妆楼、迎爽楼分立左右,钟鼓二楼南北对峙,还有六角亭、灵官阁和题有“娲皇古迹”的牌坊等,各选其位,呈点缀之态,全部建筑布局合理,既和谐对称,又不拘一格,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娲皇阁(三阁楼),坐东面西,为娲皇宫主体建筑,古有“倚崖凿险,杰构凌虚”之称,它悬空而立,高达23米,为歇山斗拱硫璃瓦顶。该阁建在北齐大石窟的洞顶上,以条石拱券为基,上建三层楼阁,分别名之为“清虚”、“造化”与“补天”。各层均三面设廊,背倚悬崖,用铁索将阁与崖壁所凿八个“拴马鼻”相系,若游客盈楼,铁索即伸展,绷如弓弦,楼体前倾,因而又被称作“吊庙”、“活楼”,构思奇巧,为建筑史上动静结合的杰作。纵观娲皇阁,嵌于绝壁,雕梁画栋,登楼远眺,太行群山涌翠,漳水如带,堪称“天造地设之境”。

千百年来,娲皇宫历经数代,屡遭焚毁,今日所见,多为明清建筑,而北齐遗迹,仅留石窟与摩崖刻经。崖壁现留石窟三处,除娲皇阁底基石窟外,其右侧另有“眼光”、“蚕姑姑”二窟,窟内石像已遭破坏,残缺不齐,惟内壁环刻经文较为完好。在娲皇古迹之文物中,当首推摩崖刻经最为珍贵,为此处古迹之精髓。摩崖刻经,共分五处镂于崖壁,总面积为165平方米,共刻经文13.74万余字,最大的一处,面积54.18平方米,字数也多达4.1万有余。字体全为魏碑书法,“银钩铁画,天下绝奇”,堪称艺术珍品。所刻经文内容,均属大乘佛教之经典,这对研究佛教和北齐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历史标本和资料,在国内也属罕见。从国内现存的北齐石刻看,内容多与佛法有关,在当时雕佛刻像之风较盛,但以巨大的工程来摩崖石刻藏经,还很少见,可以说,无论在石刻建筑、艺术价值和藏经内容上,娲皇宫的摩崖刻经均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它也是北齐文化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可看出,娲皇古迹始于崇佛刻经,而后才立庙拜神,这也体现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特点,即崇佛与崇神并举的多种崇拜的宗教观念,所以,从摩崖刻经到娲皇古建也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一个形象的见证。

娲皇阁亦称三阁楼,坐东面西,建在北齐大石窟的洞顶上,从下向上依次名之为"清虚"、"造化"、"补天",通高23米,建筑式样为歇山顶,七踩三下昂斗拱,龙形要头,属典型的清式建筑,是娲皇宫的主体建筑。它玉宇悬空、琼楼耸翠,上临危岩、下设深壑,犹如桂殿兰宫嵌于绝壁,故有"倚崖凿险,杰构凌虚,重碧灿然,坐若霞蔚"之赞。其天然独特的地势妙不可言,巧夺天工的建筑风格堪称一奇。各层均三面设廊,背依悬崖,以九根铁索将楼体系于崖壁,据传游客盈楼时,铁索即啷啷作响,故素有"话楼"、"吊庙"之称。

在娲皇古迹之文物中,当首推摩崖刻经最为珍贵。摩崖刻经共有六部,分五处镂于崖壁上,刻经总面积为165平方米,刻石1187行,共刻经文137400余字,字体为魏碑字法,"银钩铁画,天下绝奇",堪称艺术珍品,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佛教典籍中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娲皇古迹之精髓,它是北齐文化的一个历史缩影,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

我自己坦白,这是复制粘贴的,但希望可以帮到楼主

㈥ 现在女娲娘娘塑像在什么地方

在目前中国,有以下几个地方都在宣传女娲的归属:

1.陕西平利县:多部史专书中记录的属女娲的故里,生态县。当地也保留大量关于女娲的传说和足迹,有女娲山和女娲庙。出士了大量的远古时期的陶片。

2.河北省涉县:宣传起步早。

3.甘肃天水秦安:传统说法上的“女娲故里”

4.山西晋城泽州:宣传较弱,建有“华夏女娲文化园”

5.河南周口西华:有个女娲捏土造人的女娲城
这些地方应该都是有女娲娘娘塑像的…

㈦ 中国有几个女娲故里

“又有作道,九君抟土作人处”刘林注:“作道”在今陕西平利县东。
00——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公元354年)
00西城县有女娲山、伏羲山:“抛钱之山,焚香气泌合于此山”。
00——唐《十道要录》(公元801年?)
00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娲庙,云是抟土为人民之所,古迹在焉。
00——五代杜光庭《录异记·卷八》(公元960年?)
00平利,中下,武德元年以故吉安置,大历六年省入西城,长安初复置。有女娲山、
00——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地理志》(公元1060年)
00西城、五乡、衡口、平利二镇。有伏羲山、女娲山古迹。西城本为妫虚之地,伏羲山、女娲山,上有女娲庙。
00——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一·金州》(公元1080年)
00女娲氏乃立为女皇氏,治于中皇山之原,所谓女娲山也,山在金州之平利。伏羲山在西城。女娲山在平利。
00——宋罗泌《路史·卷一·后记二·女皇氏》(公元1170年)
00女娲山,在平利县东三十里。旧有女娲氏祠,灌溪河发源于此山。
00——明《明一统志·卷三四·汉中府》(公元1580年)
00乾隆元年,平利县令古沣奉诏敕修女娲庙并刊立《中皇山女娲氏庙碑》(公元1736年)
00清咸丰三年,陕西盐法道文海奉旨刊立中皇山女皇氏圣皇之墓碑。(公元1853年)
00清光绪12年,头品官哈元祥奉钦命修女娲山女娲庙国道。(公元1887年)
00乙酉年清明节女娲山举行公祭女娲始祖活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