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高州的人文地理
一、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1、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2、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39′~117°19′之间。全省陆地面积为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
3、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公里,居全国第一位。
4、广东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
5、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中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春季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广东多发的灾害性天气。
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1、1978年以来,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已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最发达、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加工制造出口基地,是世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之一 。
2、广东文化源远流长,是岭南文化的主体。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
3、岭南文化由本根文化(即语言认同文化)、百越文化(即固有的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即南迁的中原汉文化)、海外文化(即舶来的域外文化)四部分组成,其内涵丰富多彩。
4、广东文化涵盖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画派、戏曲音乐、工艺美术、民俗节庆、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从地域上又分为广府文化、广东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
5、广东语言状况复杂,除粤北、粤东、粤西有瑶语、壮语、畲语、标话及归属不明的汉方言旧时正话、军话、韶州土话(粤北土话)等,主要流行3种保留了丰富的古汉语特点、又各有特色的汉语方言广东本土汉语方言粤语(包括能古话)、客家语(包括涯话)、闽语。
(1)茂名高州的人文地理扩展阅读
广东省行政规划特征为:
1、广东省下辖21个地级市,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区域,其中珠三角: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粤东: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粤西: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粤北:韶关、清远、梅州、河源。
2、广东省辖市当中,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 ,深圳为计划单列市,深圳、珠海和汕头为经济特区,广州和湛江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3、广东省下分122个县级行政区,包括65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其中佛山市顺德区被广东省为省直管县试点,对顺德区实行省直接管理县财政体制。顺德区享有地级市的行政执法权限,并将接受广东省的直接考核,分数单列。
2. 高州未葬风水宝地在什么地方
风水的实质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创造、选择具有更优越的生存条件、生存优势;合理利用自然客观条件和规律;符合规整、对称、必须、合理、舒服、实用、方便、有利、安全、美观、卫生的要点;合乎力学、科学原理;合乎常识、逻辑,就是好风水。不存在令人费解的特别神秘风水!古代风水,实质就是正确选择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应人类生存。不适合人类的地方,本人从见过的上百处遗址中的结论是:人类在那里已被彻底陶汰,没有再延续种群到今天。风水强调的就是有利、方便、实用,是更好地适合人类生存和生活。用传统风水理论,切入现代建筑设计领域,只怕是盲人摸象,用现代高科技术设计理论切入传统风水领域应游刃有余。对风水要有正确认识:比如植物,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这些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也就是植物有旺风水作用。身体健康,精力充佩,挣钱多,不需要耗费医药费用,也就是植物有旺财的效果。从科学、正面认识更能说明问题。比如高层空气好,卫生好,这是主要的。顶层,防渗漏,防雷击的措施要有力,当然还存在其它需要注意的事项。风水只能提醒从多角度思考,技术层面的事,现代科技更精准。传统建筑是以中心对称理论为主。现代建筑,以实用、功能为主。二者基础不同。打个比方,在传统古老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老风水理论,就象老式马车驾驶技术,能用于指导驾驶现代汽车吗?古代以自然风水为主,现代城市以人为风水为主,二者基础完全不同,怎能固守旧教条。
关于“创造、选择具有更优越的生存条件、生存优势”。古代以正确合理选择、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为主,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更优越的生存空间已成可能,现代化的改造力度为人类的生存条件奠定了很好基础,从而具备了创造优越风水的可能。人为风水更优于自然风水,原因是人为风水包含大量科技因素,从而更适宜于人类。多从科学、常识方向思考定然有益。
风水就是正确选择居住地形。本人在上百处遗址中的结论认为:那里大多数有风水理气、罗盘用事迹象特征,应有一定的罗盘文化含义,但基本是一票否决,是地形局限,没有留下延续的种群。本人在现实中找到的事例是,地形不合法,风水理气、罗盘用事如同儿戏,毫无意义。所以本人才有:”什么叫风水?多从科学角度思考更有益”的结论。过去很多地段无法建房,现在有钢筋、水泥、玻璃、自来水、电、气,可建、可造,克服了劣质地形的局限。木头、泥土、纸糊窗、提吊挑水、茅草、松木火光和钢筋、水泥、玻璃墙、自来水、电、气,决对是两种风水含义,也代表时代在进步,科学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木头、泥土、纸糊窗、提吊挑水、茅草、松木火光的时代,只能选择背风向阳的低洼地段,房屋不能高,只能矮。低洼、低矮有一基本缺陷就是昏暗潮湿,通风条件差、潮湿而干燥性能差和空气质量差,易霉变,易病变。钢筋、水泥、玻璃墙、自来水、电、气,完全有可能使房屋建筑向高处走,高大建筑成为可能,高大、高处明显明亮、通风干燥性能好。比如台形高台地段,过去由于建材的限制,不适合建房,现在有建材的优势,不仅可以建房,而且从某些方面如明亮、空气流通和防水患性能的角度考虑,比洼地更好,更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
一个城市的风水优劣,不决定于某一狭小地段的自然风水,而决定于在整体自然地理风水基础上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主宰这个城市的政治地理风水、经济地理风水和人文地理风水。比如: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在某地原来有一个乡级政府在河流的对岸。由于政府机构存在的原因,仅商业网点一项,河流对岸就有十几家在当地认为是最大的商店,形成一条小小的热闹街市。由于种种原因,乡级政府机构搬迁到别处,那里立即出现了“骤冷”的状况,十几家最大商店,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全部维持不下去,后来留下的三家小店,每家的状态也仅是保持一个小摊柜的场面,再无往日的繁华兴隆。一个小小的乡级政府,没有独立的财政功能基础,其影响能力带来的风水效应就能如此,更何况更大的带有独立决策功能和财政功能的政府机构,其影响力的风水效应可想而知就更大。由此事例也可以推论:决定一个城市风水的是那些在自然地理风水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地理风水、经济地理风水和人文地理风水。政治地理风水、经济地理风水、人文地理风水和自然地理风水的紧密结合,才是完整意义上的风水。
城市,明显在更大层度上已摆脱人类对自然地理风水的依赖。发达的交通,天空、地下、地上,像蜘蛛网一样密布,已到了无所不及的地步,形成了网络式的交通便利,不存在对单纯水力的依赖和利用的局限。自来水的实现,完全克服了逐水草而居的事实。电、气的实现,克服了对单一自然燃料——柴、草的依赖。如此等等,包括其它因素的人为实现,这些条件的实现,完全摆脱了人类对自然地理风水的依赖,也有力地证明科学更神奇的事实。
宝地处处有,科学更神奇。
人杰地灵风景美,物华天宝山川秀。全世界人迹可及的地方,自有人类以来,人类已用生命进行了若干次筛选,适合人类的风水宝地,人类已留下大量延续的种群,不适应人类的风水宝地,有待人类用更科学的方法去开发和利用。
当你去到那些穷乡僻壤的地方,你不要以为那里无人去过,其实那里有许多遗址,那些遗址证明有人到过那里,同时也会证明那些到过那里的人,曾经有过生与死考验。由于风水的差距,已被彻底自然淘汰。当你去到大城市,那里为什么留下那么多人口,答案是:那里具有更广泛的风水优势,自然选择使哪里的人群得以延续并得到扩涨。
农村基本是小气候地形,形成独立的塘局,这种小塘局中存在着不利于生存的空间。农村的自然筛选,自然淘汰,极其明显。在这些小环境中,地形位置选取不合理,罗盘用事即所谓风水理气再合理,也是没有意义。没有地形的合理,罗经用事成为儿戏。所以在这些小环境中,地形选取是第一位的,是基础;罗盘即罗经用事是第二位的,次要的。
事例说明一:如农村的障气地段建造房屋,出现聋、哑、残、障的家庭概率至少90%以上。什么是障气地,怎么样实地察看评估呢?最简单的看法就是:所谓障气地,就是大热天,上午九、十时后还不干露珠的地段。
事例说明二:某地一山区地形,在北南走向的小河边,大约五华里长的地段,原来所有人家全在靠东岸、即为当西晒的地段居住,现在居住人口全在西岸、即当东晒的地段居住。原东岸人家那里去了呢?据传闻,也据调查了解统计,大约有30%的人口迁到西岸,70%的人口在那里住不到一两代即自然消亡,只有一户在那里住了四代后也自然消亡。
事例说明三:还有另外一处也是山区小河水北南走向地形,目前正重复上述地形所呈现的特征,东岸面临人丁减少,西岸面临将会存在人口增加的优势特征,最奇怪的是现在那里两岸数十户人家中,仅只有西岸居住的三四户人家中,有一户人家有两小孩完成大专学业,其余人家基本上都是以小学状态走向社会。这两处为什么原来的人群要选取东岸居住,原因是东岸地形相对西岸开宽,便利于农耕及各类事项活动;为什么现在的人群又选取西岸定居,原因是西岸日照优于东岸,积温和温差相对明显高于东岸。象这种东西岸因阳光照射温差存在的差别。就不能用简单一个“迷信”就能概括说明问题的,也不能归罪于罗盘用错了,更不可能是“属相”不合的原因了。上述那些地方正在完成自然筛选和自然淘汰。
事例说明四:从调查的结论显示的是,山区小气候环境,绝大多数小塘局环境地形中,留下许多居住遗址和姓氏家庭小地名,有些有传闻,有些无传闻。有传闻的是,住一代至两代即人口自然消亡。许多地段过去有居住人口留下的遗址印迹现在无人居住,用科学思维的眼光去考量,这就是自然选择和自然淘汰在地形选择上存在的明显例证。由此也可推定,大环境、大气候条件,也是在数万年、数千年自然淘汰中才形成现在这样的格局。
当从那几百处遗址中走出来后,就会完全明白,什么是真风水:有利于人类生存的优越条件和空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风水。在那里,无论如何风水布局,无论用那一派观点去调理,结论只有一个,一票否决,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特定条件否决了所有风水学派的风水理气论点。当从那几百处遗址中走出来后,那里会教会你什么是风水:方便、实用、安全、美观、舒服才是风水的硬道理。那里不会告诉你:门相对,门窗对,床位放错了,灶的方位不对,或者其它诸多种种疑虑。但它会告诉你:不方便、不实用、不安全、不舒服,是真实的坏风水。
数十年前,一位老者曾经说过:一个小家庭,迁居到新地方,如果没有碰上好地形、好风水,是不能开基奠定人口延续基础的。现在回想起来,这话虽然简单扼要,但富含生活哲理。
与城镇相比较,农村不同: 1、农村地形相对城镇地形来说,农村是数千年自然淘汰和筛选留下的劣势地形。2、农村只能正确利用地形,没有大规模改造的调节能力。
城市风水,没有不好,只有更好。城镇不同,城镇是大气候、大环境。是数万年、数千年中人类用生命选择留下的精华:1、一般在一个较大范围内具有生存空间优势。能形成城镇的规模的地方,大多已经经历数万、数千年的自然历史的生生死死筛选,最后定格下来才是现在这样的格局。比较典型的是在西北,不能成为大小城镇的地方,除了留下遗址,有很多地方,现在就是历史传闻都没有,什么原因?不适宜居住,自然淘汰和自然消亡,人口彻底绝灭。2、现代化的城镇,改造力度的增强,扩展了城镇规模。没有现代化的改造力度,可以说,所有城镇只存在死角,没有活眼。城镇如果没有现代化的改造,人口承担能力最多是现在的三分之一。所以形成现在这样的城镇格局,是历史、自然筛选和现代化改造结果。
是有人类以来,人类用生命的代价在选取自然地理,能居住人类的地段,已形成居住群落,如城市。城市是人类用生命代价留下的瑰宝。不能居住人类的地方,人口已经绝灭消亡。如果没有特别的人类改造力度,再到那里居住,也许依旧会重复往昔的故事。城镇形成的经历,首先是自然筛选,然后是政治、经济、人文的介入,这些因素的加入,形成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这些地理因素相互影响,与自然地理的结合,是现代城镇具有较大风水优势的根本原因。
3. 高州的饮食文化有什么特色
人类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是一种文化行为,饮食这种生活方式也不例外。岭南饮食文化是一种不断生成中的文化形态。岭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培育了灿烂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的粤菜,别具一格的岭南饮食风格以及风靡一时的饮茶风俗,构成了岭南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粤菜的特色是选料博杂,菜式丰富,既可独树一帜,又可协调众口,收到雅俗同趣的饮食效果。再者制作精细,在配料、刀工、器皿、火候、油温、原料入锅的次序、烹饪的时间、起锅、包尾、上菜方式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粤菜口味咸淡适宜,富于季节变化,口感爽脆,百吃不腻,善于以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吸取国内其他菜系和西餐的精华,形成独特的南国风味。广东人的饮食风格是无所不吃,丰俭有度、讲究实际,注重营养、讲究科学,并向享受型的价值观念转变。
粤菜是以广州菜为主流,加上潮州菜、东江菜(客家菜)等组成,较细的分支还有粤西菜(雷州菜)、韶关菜等。高州菜在粤菜里面似乎是一个不入流的菜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州人的四处流布,也就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高州菜系。当然在各地,人们仍然以粤西菜来笼统称呼,应有不当之处。
在茂名地区,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的不同,其实也形成了不同的菜系,主要为电白菜、化州菜、信宜菜和高州菜。在茂名市区是各种菜系的集大成者,茂名人的食风之甚,广州也无出其右。夜幕降临,茂名市区的酒楼食肆人满为患,路边的大排档更是鳞次栉比,在这个小城里,没有大城市为了去赚钱奔忙的劳累,人们除了吃的享受,好象找不到更好的消闲方式。
电白由于近海,所以电白菜主要是以海鲜为主,口味清淡,以清、香、鲜、嫩为主,烹饪上多是清灼、水煮、煎及白灼,并少放调料。不过大部分茂名人追求口味香浓,所以海鲜的作法会变化成为以焖、炸、烧、炒、烤等为主。化州菜的特色不多,主要是以白斩鸡和隔水蒸鸡等出名,追求原汁原味的简单,味道香重而不腻。信宜菜则与高州菜有些类似,大概都是受了客家菜的影响,主要以农家菜为主,具有浓郁的山野气息和鲜明的乡村特色,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求酥软香浓,注重火功,以煎、炖、焖、煲、酿等见长,是咸香型的菜系。高州菜里面的盐焗鸡、酿豆腐、酿苦瓜、梅菜扣肉等菜式,与粤东客家菜有相同之处,大概是高州东部有30多万的粤东客家移民后裔所带来的饮食文化所致,也是高州与梅县客家祖居地的地理环境相似,但具体上仍体现了高州本地文化的特色。高州菜主要特点在于香浓,所以一个很简单的原料,比如豆腐、鸡、鱼、猪肉等,都可以做得香、咸、重,所以吃惯高州菜或曰“茂名菜”的人,很可能会不适应广州菜的清淡而细腻。
“茂名地区是古俚人的根据地,俚人质直尚信,好勇轻死,茂名人说话很硬,声音很冲,调门更高,带有刀剑相撞的金属气息,人的性格也有一种绿林的豪爽,不拘泥,不守陈规,讲义气,率意而为。所以生活在茂名的日子是简单、充实而令人欢欣鼓舞的,每一天仿佛都在过节,在与朋友欢聚,在从城市的这一头奔赴城市另一头盛宴的路上。”这一段对茂名人的描述最是洽当不过,可以说茂名的饮食文化是最能体现茂名人性格的一种文化。
4. 茂名什么最出名
在茂名地区,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的不同,其实也形成了不同的菜系,主要为电白菜、化州菜、信宜菜和高州菜。在茂名市区是各种菜系的集大成者,茂名人的食风之甚,广州也无出其右。夜幕降临,茂名市区的酒楼食肆人满为患,路边的大排档更是鳞次栉比,在这个小城里,没有大城市为了去赚钱奔忙的劳累,人们除了吃的享受,好象找不到更好的消闲方式。 1茂名森林公园。 公园距茂名市区仅12公里,占地面积4500亩。公园..
在茂名地区,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的不同,其实也形成了不同的菜系,主要为电白菜、化州菜、信宜菜和高州菜。在茂名市区是各种菜系的集大成者,茂名人的食风之甚,广州也无出其右。夜幕降临,茂名市区的酒楼食肆人满为患,路边的大排档更是鳞次栉比,在这个小城里,没有大城市为了去赚钱奔忙的劳累,人们除了吃的享受,好象找不到更好的消闲方式。 1茂名森林公园。 公园距茂名市区仅12公里,占地面积4500亩。公园总体规划本着“以森林为主,以引种新、奇、特南亚热带植物为主,以科普教育为主”的三个为主的原则,划分为森林休闲区、科普教育区和文化娱乐区。园中有园,各具特色。百果园引进有国内外各类名、优、珍、奇、稀、新水果品种近百个,不仅是观赏、品赏岭南佳果的好去处,也是热带亚热带果树栽培科技推广和科普教育的园地;以植竹为主、缘于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之句而名的千个园,不仅是竹子大观园,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竹子种源基地和竹子基因库。午餐后车游茂名市市容。 2茂名水东~中国第一滩 3到高州市荔枝最出名的根子镇去,去参观唐朝进贡给杨贵妃荔枝的贡园,里面有300年的荔枝老树和典故(荔枝越老,果实可是越值钱的哦) 到高州市区,去市区参观,重点在于市区的冼夫人庙,是高州的历史文化
5. 求!关于湛江的人文地理!
湛江
南宋末年,福建莆田等地移民雷州半岛,讲闽南语系雷州话(黎话)。
湛江地区第一大姓:陈。
历史上雷州半岛政治中心:汉晋时期·徐闻 → 唐代·雷州 → 明清时期雷州府 → 湛江
雷州半岛,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西临北部湾。
雷州半岛最高峰双峰蟑海拔382米(廉江)。
古属百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今湛江地区属象郡。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今湛江地区分属合浦郡徐闻县、高凉县、合浦县(南部徐闻、雷州、遂溪三县属徐闻县;北部吴川属高凉县;廉江属合浦县)。
634年唐置雷州,辖雷州半岛三县海康县(今雷州)、遂溪县(含今湛江市区)、徐闻县,故称“三雷”。
明清时期,雷州府辖海康县、遂溪县、徐闻县三县;吴川县、廉江县隶属高州府(府治今茂名县,今高州市区)。
1899年11月16日雷州府遂溪县东部沿海(今湛江市区)被法国“租借”,时称“广州湾”。1943年日本占领广州湾。1945年日本投降,9月21日“广州湾”置湛江市。唐代曾属椹川县,境内东海岛曾置椹川巡检司。
1949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 1983年9月撤销湛江地区,置地级市湛江市、茂名市。
-----------------------------------------------------------------------------------------------------------------------
6. 关于茂名市文化历史背景
据历史记载,茂名秦朝时分属象郡和南海郡,隋朝时设置茂名县。1959年设立茂名市,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茂南区、茂港区和电白县,并代管高州市、化州市和信宜市。
茂名在距今45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就有土著民族在繁衍生息。夏商时期始称百越族。茂名大地历经千年的风雨剥蚀,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高州的冼太庙、观山寺、宝光塔、长坡旧城、信宜的镇隆古书院群、化州的孔庙、电白的钟鼓楼、冼太故里、茂南的恐龙蛋化石等人文景观引人入胜,文化底蕴丰厚。茂名在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如被周总理称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的冼太夫人、唐代重臣高力士、岭南著名才子陈鉴等都是高州人。今天,大部分古迹都被开发成景点,供游人参观游览。
茂名市名起源于人名,由人名而至县名,由县名而至市名。
据明万历《高州府志》记载:西晋末,永嘉年间(307-313年),今高州地内有个潘茂名的人,他入山遇着道士下棋。道士欣赏他的对答和相貌,教他予黄精不死的丹方。他便在东山采药炼丹,而后升仙于西山(观山)之上。解放前,高州城文明门外冼太庙门前尚有他用的石船及其丹灶古迹,今该庙内还有一块生长着少许苔藓的石船破石存在,作为传说中的潘仙遗迹的历史见证(又一说是冼夫人遗物)。
后人为了纪念潘茂名为民灭病除害和用石船救水灾居民的历史功绩,就把他住过的山叫做潘山,把他炼丹所在地叫潘仙坡,把潘仙坡附近一带地方称作茂名。传说镇南大将军冯游后来来到两山间筑城,取潘道士的名字,建了潘州的茂名县。有些史书记载:隋始置茂名县。其实东晋就已置茂名县,后废,南朝梁复置,“隋唐因之”。宋开宝五年(972年),废潘州为高州,茂名改属高州。明清的茂名县,仍为高州府治。中华民国期间,废高州府,茂名县先后属高雷绥靖处督办、南路行署第七专区所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茂名县先后属南路、高雷、粤西、湛江专区(行政区)所辖。
7. 茂名最出名的是什么
在茂名地区,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的不同,其实也形成了不同的菜系,主要为电白菜、化州菜、信宜菜和高州菜。在茂名市区是各种菜系的集大成者,茂名人的食风之甚,广州也无出其右。夜幕降临,茂名市区的酒楼食肆人满为患,路边的大排档更是鳞次栉比,在这个小城里,没有大城市为了去赚钱奔忙的劳累,人们除了吃的享受,好象找不到更好的消闲方式。
1茂名森林公园。
公园距茂名市区仅12公里,占地面积4500亩。公园总体规划本着“以森林为主,以引种新、奇、特南亚热带植物为主,以科普教育为主”的三个为主的原则,划分为森林休闲区、科普教育区和文化娱乐区。园中有园,各具特色。百果园引进有国内外各类名、优、珍、奇、稀、新水果品种近百个,不仅是观赏、品赏岭南佳果的好去处,也是热带亚热带果树栽培科技推广和科普教育的园地;以植竹为主、缘于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之句而名的千个园,不仅是竹子大观园,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竹子种源基地和竹子基因库。午餐后车游茂名市市容。
2茂名水东~中国第一滩
3到高州市荔枝最出名的根子镇去,去参观唐朝进贡给杨贵妃荔枝的贡园,里面有300年的荔枝老树和典故(荔枝越老,果实可是越值钱的哦)
到高州市区,去市区参观,重点在于市区的冼夫人庙,是高州的历史文化
8. 茂名的茂南区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茂名市茂南区茂南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总面积507平方千米。总人口74万人(2003年)。区人民政府驻站前街道。邮编:525011。茂南区辖7个街道、8个镇:红旗街道、河西街道、河东街道、露天矿街道、新华街道、官渡街道、站前街道、金塘镇、公馆镇、新坡镇、镇盛镇、鳌头镇、袂花镇、高山镇、山阁镇。
茂南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总面积507平方千米。总人口74万人(2003年)。 区人民政府驻站前街道。邮编:525011。代码:440902。区号:0668。拼音:Maonan Qu。
基本概况
茂南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的粤西地区,隶属于茂名市。茂南区位于茂名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茂名市党政机关所在地,下辖街道办事处、8个工业卫星镇和1个开发试验区,茂名市1985年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后,其原管辖地区由国务院批准设立茂南区,作为茂名市市辖区。茂南区现管辖8个镇、1个开发试验区和7个街道办事处,分别是金塘镇、公馆镇、镇盛镇、鳌头镇、袂花镇、高山镇、新坡镇、山阁镇、茂南城郊经济开发试验区、河东街道办事处、河西街道办事处、红旗街道办事处、新华街道办事处、露天矿街道办事处、官渡街道办事处、站前街道办事处;共辖133个村委会和85个居委会。 总面积487平方公里,人口70多万,常住人口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万,非农业人口32万,流动人口约12万人。 茂南区交通发达,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铁路与广九、京广、黎湛铁路相连成网,有茂名、茂名东两个铁路客货运站,距我国对外开放一类口岸,拥有多个万吨级成品油和杂货、集装箱码头及全国最大的25万吨单点系泊原油接卸系统——水东港仅20公里(该港距香港仅170海里)。 茂南区是中国南方的炼油基地,被誉为南方油城。是粤西最大的石油和乙烯后续产品、家具、饲料生产加工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高岭土精选加工基地及造纸涂料的主要供应基地。具有以服装布匹、汽车、贸易、工业农产品综合批发和金融、房地产、饮食、信息、旅游为主的发达的第三产业;以水果、蔬菜、三鸟、瘦肉型生猪、淡水养殖为主的“三高”农业商品基地也颇具市场知名度和竞选力。
经济概况
茂南区位于茂名市南部,是茂名市党政机关所在地,是茂名市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茂南是“南方油城”的所在地,资源丰富。全区完成生产总值44.1亿元,新上项目130个,投资额8.15亿元;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3975万元,实现税收总收入23767万元。 该区主要以石化工业为主适应省市工业重型化、高级化发展趋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支柱产业为龙头,以新上项目为推动,做大做强工业。全区超亿元企业达5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3.9亿元。全年新上工业项目78个,投资总额6.2亿元,占全区新增投资总量75.4%。实现工业总产值47.4亿元,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45.8%。全区个体私营企业7165家,吸纳就业人员4.1万人。民营企业新增投资7.3亿元,创造增加值30.9亿元。民营企业实现税金1.7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量71.5%。 全区种植速生丰产林2万亩,建成全雄性奥尼鱼繁殖功能区亲本鱼塘500亩,繁殖罗非鱼苗4.6亿尾,产销量超过全省总量1/3;实现农业总产值15.5亿元。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各项政策,全区农民人均年负担减至5.2元,减负率达96.8%。农村饮水工程扩网36公里,解决了7.3万人饮水难问题。 各项改革实现新突破,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积极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供销系统改革;采取破产、股份合作、收购、改造等形式盘活了一批老企业,对粤鑫铝塑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等12家公有制企业实施破产;对茂名市虹海酒精有限公司实施变更注册,组建了茂名市绿色能源发电厂;广东甘泉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对茂南工贸有限公司进行整体收购,投资4500万元打造粤西矿泉水新品牌。 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规划管理取得新成绩。积极协助市做好“城中村”改造。完善了高山、新坡、袂花、镇盛、鳌头、山阁等六个镇的村庄规划。全年改(扩)建二级公路14.3公里,新建硬底化镇通村公路77.1公里,新建桥梁8座。投入资金2600万元,平整公馆工业项目用地55万平方米,修建道路5.5公里、排水排污管道3公里,建成了日供水能力5000吨的自来水厂和3.5万伏双回路供电专线, 新工业项目用地初具规模。茂南工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茂南大道整体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将于今年上半年建成通车。 民心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以实施“十项民心工程”为突破口,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对全区10707户泥砖房实施改造,已投入资金1.76亿元,组织施工建设6976户,其中竣工5566户,在建1410户,完成改造任务的65.1%。认真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就业岗位8000个,组织劳力输出6.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低保保障面,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面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全年实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06元。 科教文持续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全年投入资金3250万元进行学校“改危”、“改薄”,拆除危房3.7万平方米,新建或续建教学(宿舍)楼5.1万平方米,教育环境不断改善;全区有30项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省或市科技项目计划,新增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家。加快农村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建设改造,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35%。大力抓好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率达88.47%,出生率控制在10.9‰以内。加大殡葬管理力度,遗体火化率达98.5%。
行政区划
茂南区辖7个街道、8个镇:红旗街道、河西街道、河东街道、露天矿街道、新华街道、官渡街道、站前街道、金塘镇、公馆镇、新坡镇、镇盛镇、鳌头镇、袂花镇、高山镇、山阁镇。
历史沿革
茂名市秦属南海郡地。汉属全浦高凉县。三国至晋朝,先属高兴郡,后属高凉郡。南朝属高凉郡。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在高凉郡治兼置高州。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于高州境内另置茂名县,属高凉郡。此乃茂建制之始。唐贞观八年(公元643年)茂名县为潘州治。从此,茂名属潘州三百余年。唐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高州移治电白县(今高州县长坡镇旧城村)。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废潘州,茂名县属高州,州治仍为电白县。元大德八年(1304年)高州移治茂名县(今高州镇),辖茂名、信宜、电白三县。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高州府后,信宜、高州、电白、化县(原化州县)先后同属高雷道、高州善后处、南路行政公暑、第七行政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年后,先属广东省南路行署,后属高雷专区。1953年属粤西行署。1957年后属湛江专区(地区)。1958年划出原茂名县南部火箭和卫星二公社筹建茂名市,195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建市(广东省辖市)。原茂名县改为高州县,1959年,为开采油母页岩炼制石油,从茂名县南部划出8个乡设茂名市,将茂名县改称高州县。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1985年,设茂南区(管辖原茂名市所辖的地方)。 2000年,茂南区辖7个街道、8个镇。总人口人,各乡镇人口: 644301 红旗街道 26089 河西街道 19406 河东街道 62679 露天矿街道 15634 新华街道 10815 官渡街道 99554 站前街道 30061 金塘镇 57424 公馆镇 57543 新坡镇 33586 镇盛镇 49420 鳌头镇 71818 袂花镇 41160 高山镇 22720 山阁镇 30378 茂南开发区虚拟街道 16014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茂南区辖7个街道(红旗、河西、河东、新华、官渡、站前、露天矿)、8个镇(山阁、高山、袂花、新坡、鳌头、镇盛、公馆、金塘)。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茂南区辖7个街道(红旗、河西、河东、新华、官渡、站前、露天矿)、8个镇(金塘、山阁、高山、袂花、新坡、鳌头、镇盛、公馆)。
自然地理
茂南区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为低丘台地,东南是平原。茂南区的地貌属于台地平原,地势平缓,台地和平原共482.3平方公里,点总面积的99.02% 。 早古生代(距今400百万年前)时,茂南属华南边缘海槽的一部分,沉积形成了巨厚的泥砂质复理式地层。早古生代末期地壳强烈运动,全区岩层发生褶皱并隆起成山,奠定了今日茂南地貌的基础。雄踞茂南东北、海拔高达941米的浮山岭就是在那时形成的。 晚古生代开始延至中生代中期(130百万--400百万年前),茂南一直是“华夏古陆”的组成部分。经过漫长的风化剥蚀时期之后,古老的茂南山地已被逐渐夷平。 中生代晚期(70百万--130百万年前)早世,茂南—吴川地区受断裂作用,地壳下陷,成为山间盆地。源自周围山区的山洪和河水携带来大量的砂石,堆积在低洼之处。晚世,茂南西部的地裂进一步发展,大量岩浆自地壳内部猛烈喷发出来,形成公馆至锡塘间的一系列火山地貌。 新生代早第三纪(26百万--65百万年前),茂南地壳趋于稳定下降。早期河流发育,但由于气候干燥,植物稀少,沉积物都是红色的。这些红色岩层后来构成分布于如茂南南部如铜鼓岭、双山、官渡、文冲口等处高地。新生代早第三纪(始新世至渐新世)开始,茂南北部积成为湖沼。当时气候温暖潮湿,植物和水生物动物繁衍,生成丰富的油页岩和煤等有机矿产。 到晚第三纪(2百万--26百万年前)晚期,湖水消退,在金塘至山阁一带形成河流冲积平原。 第四纪(2百万年前至今)以来,地壳以上升为主,风化剥蚀作用活跃,茂南与周围地区的地势差异逐渐减小。现在,茂名盆地的地貌轮廓已不明显。茂南现代地貌主要属冲积平原与低平台地,其中尚散布有个别残丘。在地势相对高差上,80%的地区在6米以内,最高海拔也仅为152米(锡塘岭)。
乡镇介绍
金 塘 镇 金塘镇是广东省政府批准的中心镇,总面积113平方公里,辖22个村委会和一个居委会,168条自然村,总人口6.9万人,耕地面积5.2万亩,山地面积8.9万亩,是茂南区农业大镇和工业重镇。 公 馆 镇 公馆镇隶属茂名市茂南区、位于茂名市西郊,镇东部纳入茂名市城建规划区。公馆是茂名市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工业卫星镇,下辖22个村委会和一个居委会, 总面积114平方公里,人口六万多人。 镇 盛 镇 镇盛镇位于茂名市郊西南部,距市区9公里,辖18个 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178条自然村,人口5.6万人。面积64 平方公里。镇内交通四通八达,广湛高速公路、环市西路、 公镇二级公路和彭桐路从境内通过,镇内水泥硬底化道路 达40多条(段)7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部分行政村道路还实现了硬底化。 鳌 头 镇 鳌头镇位于茂名市南郊15公里处,东、南面与电白县接壤,西邻吴川市,广湛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洛湛铁路横穿镇内。全镇总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000多亩,辖25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82000多人,是革命老区镇。 袂 花 镇 袂花镇地处茂名市南郊,毗邻80万吨乙烯厂, 总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6万亩,总人口4.6万人,辖15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有230个村民小组。交通便利,距茂名市区7公里,水东港15公里,高水一级公路、省道291线一级公路、广湛高速公路、 铜衍公路、乙烯铁路和公路专线等道路纵横贯穿交错;已兴建乡村水泥硬底化道路28.5公里, 全镇初步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该镇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在明朝年间就形成集镇,镇内有省、市历史保护文物扶提庙、三帝庙、广福庙等。 高 山 镇 茂名市茂南区高山镇毗邻茂名市区,是一个典型城郊结合部,道路交通畅顺,基础设施良好,总面积15平方公里,现7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2万人。 新 坡 镇 新坡镇地处茂名市城郊结合部,三面环抱市区,有9个村委会与市区接壤,地理优越,交通发达。镇中心区距市长途汽车站500米,距茂东火车站4公里。高水公路、三茂铁路、茂苍公路、进港公路均从镇境内穿过,交通十分方便。乡镇公路发达,二、三级公路通村委会,村村通水泥硬底化公路的网络已形成,与市政道路连接在一起,进出极为方便。全镇总面积27.8平方公里,总人口27769。 山 阁 镇 山阁镇位于茂名市东北郊,距市区仅7公里,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现辖10个村委会,146条自然村,总人口为31107人,是以丘陵为主的丘陵气候,属鉴江平原的一部分,交通十分方便,有高水一级公路和茂苍公路横贯其中。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地下资源丰富,高岭土储量达4亿吨,储量和质量都居全国首位。温泉也是山阁的另一大资源优势,这里的温泉储量大,易开采,山阁温泉度假村更是别具一格,是理想的旅游度假胜地。 茂 南 经 济 开 发 试 验 区 茂名市茂南城郊经济开发试验区1992年10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属省级经济开发试验区。位于茂名市南面,现有人口近1.6万,总面积13.6平方公里,下辖9个居委会。建区十年来,先后投入资金3亿多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开发土地3平方公里。开发试验区交通发达,东壤高水一级公路,西接环市西路,南连广湛高速公路,北靠三茂铁路茂东站,地处国家两大企业,是发展石油化工和乙烯后续加工的重要基地,区内供水、供电、邮电通讯已实现与市区并网同价。 河 东 街 道 河东街道是茂名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区面积7.6平方公里,人口6.3万,辖下14个社区居委会,12个社区党支部。近年来,街道紧紧抓住被省、市定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试点单位的机遇,切实加强街居两级班子建设,大力抓好“因本强基”工程,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得到上级有关单位表彰。先后多年被茂名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茂南区委评为“先进党委”及“支持非公有制发展先进单位”,被茂名市团委评为“五四红旗创建单位”。街道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 河 西 街 道 街道辖区位于市区西部,是老城区中心。街道管辖行政区域内设7个社区居委会,辖区范围东至小东江、西至新坡镇高岭村、南至油城三路、北至金花街,面积由原来3平方公里增至4.4平方公里,人口约2.2万人。辖区内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有市热电厂、茂石化炼油厂、市工人文化宫、茂石化医院、河西市场、市实验中学、市第二小学等一批大型工业、娱乐、教育设施,投资环境良好。 红 旗 街 道 红旗街道地处茂名市区西南边,交通十分便利,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属下有11个居委会,总人口36562人。 新 华 街 道 茂名市新华街道办是茂南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于1981年成立,位于茂名市区的西部、油城一、二路贯通境内,现下辖7个社区居委会,常驻人口有1.3万人,流动人口2000多人,面积约5平方公里。担负着辖区经济发展、党的建设、计划生育、民政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卫生清洁和城市综合管理等服务。辖区内交通四通发达,公路方面有一级公路茂化线,省道素水线,县道公镇线等,是市区通往化州、高州、信宜等地主要出口;铁路方面有连接大西南铁路网的河茂线和北上广州连接京广大动脉的三茂铁路,辖区内工业基础较雄厚,有中央、省、市大型企业多家,如茂名火车站、市永业集团公司、茂石化铁路运输公司、广东石油茂名分公司油库、市水泥厂等。 官 渡 街 道 官渡街道地处市区的东北面,面积6.1平方公里,辖区有常住人口12.2万人,占市区人口的三分之一,下属有25个社区居委会,其中农转非社区居委会有5个,我辖区有三个结构特点:(1)市场多,辖区分布有6个正式市场。(2)城建开发新区多,形成从油城七路至油城九路的开发新区。(3)城郊结合部多,辖区与高山、新坡两镇相邻,结合地段多,是流动人口的聚集地,经济建设成绩可佳。 站 前 街 道 站前街道办事处成立于1996年,管辖地域为双山路以南、三茂铁路以北、计星路以东、高水路一级公路以西,面积约4平方公里,下辖13个社区居委,总人口约4.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3.1人,流动人口1.1万人。站前街道是目前市区最年轻的街道,辖区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建设完备,有设计别具一格的人民广场和龙湖公园,环境优美;经济发达,集中了中英大酒店、文豪酒店等多家规模较大的商业大厦,有市区最兴旺的饮食一条街—新福食街;交通便利,人民南路、光华南路、双山路、站前路等市区主干道纵横交错,与大街小巷连接成路网。茂名东火车站东连铁路“三茂”线,西接茂名站,连通西南铁路网,是茂名市最大的铁路客货运中心,与市客运中心一起组成茂名市对外交通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