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科人文地理素养
Ⅰ 请问通过地理学科的学,究竟能使得学生获得哪一些能力呢
总的来说通过地复理学科学,可以明制显提升学生以下三方面的能力:细致的思维方式、全面的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学科素养。
首先,地理学科学是思维方式的培养。高中地理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衍生出人文地理,接着自然和人文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考题主要侧重考察学生如何综合的运用知识的各个框架,理清错综复杂的关系,分析现象原因、分析行为影响、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方式备受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的青睐。更多的技巧也可关注优能中学教育的高中提高文综班课程,相信可以帮助到大家。
其次,地理学科学是人文素养的基础。自古以来,中国地大物博,地区差异明显,文化璀璨让人应接不暇;而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也着实都以地理差异为根本。因此,对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研究古往今来的相关人文文化、社会关系,才能做到更好地参透其中内涵。
Ⅱ 地理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有哪些
高中地理老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一、具有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地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课程标准,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成为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懂现代教育、站在时代前沿的一代新型教师。
二、具有新型师德。良好新型的师德就是要求地理教师不但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地理,具有奉献精神,而且要做学生的朋友,要能以同学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往,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这是新型师德的重要特征),要尊重学生的天性,能全面地评价学生,要善于用多把评价的尺子发现学生的长处,要赏识学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使学生不但具备21世纪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才能完成新课标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三、掌握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是高中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内容之一,例如用GIS软件制作并输出专题地图,3S(GIS、GPS、RS)的应用等。目的是“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优化学生的技能结构,增强学生的现代意识和科技意识。所以教师不但要掌握多媒体技术,经常使用电化教学,而且要能使用电脑制作出高质量的课件,例如锋面与气旋、地球运动、洋流、大气环流等抽象难懂专题的相关课件。
四、具备宽厚的知识储备。地理教师必须丰富和优化自己的知识储备,不但要有专业地理知识,而且要有比较丰富的文史知识、还应有一定的理化生知识,应不断地学习,做到终身学习,不但要“洗脑”,而且要“充电”,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地理教学,才能不断适应新的教材变革。
五、具备较强的调控和组织课堂的能力。新教材要求师生互动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引导、不断地调控、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教师既要使课堂沿着课程要求发展,又要求有良好的探索氛围,还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即由过去的单一角色,转变为多重角色(这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又一挑战)。教师必须要能胜任多种角色,必须具备学生真正接受的课堂调控和组织能力。
六、掌握和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1、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后,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师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猜测,预想、观察、实践、调查、实验并收集事实依据,最后得出结论并写出报告。比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师先提出地球自转会出现哪些现象,然后让学生自己用地球仪、天体仪等各种教具模拟地球自转并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并得出结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促进、合作,要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和丰富的知识充实教学过程,要适时介入,要多“点火”,多运用形成性和鼓励性评价,不断培育探索气氛。这比实施接受式学习要多花一些时间,但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却是多方面的,不但有量的方面,而且有质的方面。新课程难度降低了、内容减少了,更贴近学生和贴近社会,为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创造了条件。
2、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容易阅读的内容,如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因为这部分内容以文字阐述为主而且不难理解,教师没有必要过细指导,可以让学生以自学为主,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和设置的问题,先自学再讨论交流,中间穿插教师答疑解难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3、参与活动教学模式
本模式适用于实践性较强与现实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给学生创设一个独立学习和发展的广阔平台。活动可以采用讨论式、调查研究式、竞赛式、讲座式、辨析式等。新课程设计了大量的以活动性、实践性为主的内容,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连续观测半个月以上的月相,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收集“探索地外文明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等。运用该教学模式需要调动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
4、研讨式教学模式
即先设计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出一个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研讨、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或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如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宇宙大爆炸、恒星的演化等等。但这样的问题不必统一学生的思想,不必有标准答案,只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使学生参与到“问题”中来就是成功。
Ⅲ 高中会考地理必考知识点
新高考改革后,考试的重点变成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考察,地理热点问题的探究式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新高考改革后,考试的重点变成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考察,地理热点问题的探究式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紧紧结合地理学的特点进行,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的特点在于:具有广泛的研究范围、丰富的研究方法、综合性的研究内容,因此,从开始它便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赢得了广泛的生存空间。受地理学科性质的影响,地理素养与其他学科素养相比有共性也有差异。归纳起来,地理素养具有综合性、空间性、动态性、终身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等多方面的基本特点。
综合性
综合性是地理素养的显著特点。第一,地理素养在内容上是综合的。地理素养不仅涉及了位置、地形、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内容,而且包括人口、聚落、工农业等人文地理的内容,还包括了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更重要的是强调了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密切关联的综合性内容。第二,地理素养在构成要素上具有综合性。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其中地理知识是养成地理素养的基本前提、地理能力能够促进地理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地理方法和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引导地理素养的价值取向。综上所述,在中学地理素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地理素养的综合性,以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空间性
从某种程度上讲,地理素养的研究范围具有三维的特点。地理素养中不仅包含空间分布、地理规律、地理特征等具有空间属性的地理知识,而且包含区域综合分析与比较、空间辨别力、空间想象力、空间观点等地理能力和观点要素。因此说,地理素养具有一定的空间性。
动态性
地理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动态实施的过程,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发展性,地理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由一个逐渐培育、逐渐养成的动态过程。虽然地理素养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但任何一个阶段都不是地理素养培养的终点。二是过程性,地理素养与地理素质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地理素养更侧重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等养成的过程,其次才是获取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等的结果。这说明地理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动态过程。
终身性
地理素养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生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对个体的终身发展具有独特作用。一方面,地理素养具有一定的长效性,能够长期对个体未来生活产生持续的影响。另一方面,地理素养具有一定的有用性,地理素养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读图析图绘图能力、国家意识、全球意识、地理美感等对个体的终身发展有用。因此说,地理素养具有终身性。
现实性
地理素养对个体的生活具有特别的指导意义。地理素养中不仅包含地理与民居、地理与服饰、地理与交通、地理与饮食、地理与旅游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包含了野外实践、实地考察等方面的内容,与个体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体现了一定的现实性。因此,在中学地理素养教育中要加强地理素养的培养,以加强个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Ⅳ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各环节有效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2016年第5期(总第299期)
No.5,2016
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策略
李
红
(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摘要:核心素养是最关键和最基础的共同素养,是后天获得的素养,它除了学科独特素养
外,还包括跨学科素养。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基本的地理知识、技能和学习地理的方法等。为此,应采取基于地理教科书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基于校本课程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基于课堂教学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和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质量评价等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23.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6)05-0029-062014年3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
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通过多学科整合归纳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方面的核心素养。随后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如中国、美国和日本等也纷纷启动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育目标体系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以期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组织、专家和学者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理论之精华及弗洛伊德的意识人格理论和马斯洛的动机人格理论,结合我国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笔者认为,我国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可定义为:是健全人格的高中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品格的综合表现,是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是正确的世界观,具体说就是:
1)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基础的共同素养。
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
究制定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指导地理教师准确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供地理
Ⅳ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地理学科的地理素养
追根溯源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中虽袭未明确提及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但从《礼记·学记》到癸卯学制,两千年来教育不乏素养方面的内容,如墨家的贤能、节俭、平和,儒家的仁、礼、德、教、中庸,尤其是朱熹倡导的仁民爱物、责任担当和王阳明之“致良知”……其不同角度倡导的“交集”,都认可素养是教化、体验的结果,素养靠训练和实践而习得,涉及能力和品格。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国家关于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布局的“总开关”,也是后《纲要》时代对课程“三维目标”的发展与深化,预示着国家对教育指导思想从教书向育人方面的倾斜和迈进。
传统课程目标的3个维度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许多学校更关注对学生“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情感态度
Ⅵ 适合高中生培养人文地理素养的杂志
中国国家地理,我从小学一直在图书馆看这本。摄影、撰文、评论、科考这内几个方面都堪称顶级,对容于地理生态、人文风情都有独到的见解。我相信你是想更客观地了解地理人文风物,而不是简单地人云亦云。所以中国国家地理会让你视野开阔,哈哈,我就是靠着这本杂志的阅读才能在同学间独树一帜~~在大家都刚知道布达拉宫时候,我就了解墨脱门巴人、珞巴人的生活习俗了~
Ⅶ 什么是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1)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人类社会要更好的协调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2)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野外考察与室内试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 具备地理实践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3)综合思维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之间的综合研究。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的评判必须借助综合思维。 将地理的综合思维确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基于对地理学科内容和学习思维综合性的考虑。
(7)高中地理学科人文地理素养扩展阅读:
培养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方法
1.课前教学设计培养意识的渗透
在地理教学中,要做到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地理教师树立地理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地理教师是地理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是推进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进程的主力军,也是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师,这个课前的设计对于整个地理课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的了整个课堂的培养方向和重点。
因此在课前的地理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有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意识,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这样才能有效地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例如,在上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时”。
在设计教学时,可以渗透培养学生空间视角这一核心素养的意识,通过设计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宇宙各星球的分布和运动规律这样的活动以达到这一培养目的。
2.课中培养方式和学科教学内容和逻辑的结合
核心素养包括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等多个方面,教材中的各个地理知识点都有其侧重的方向,一个地理知识点往往不能兼顾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知识自身的特点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
例如,在学习各类地图时,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用图的地图技能,在设计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利用地图三要素区分各类不同的地图类型、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等高线图、通过对图的分析正确的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等。
另外地理的学科知识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载体,在运用学科知识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时候也需要符合学科的逻辑性,使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相应的学科逻辑相结合,有效培养出符合需要的地理核心素养。
3.课后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既然地理教学的大方向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因此在教学评价上就要以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为侧重点,而不仅仅是以往的对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或是对三维目标的评价。
在设计时不能仅仅局限在知识的记忆,要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及其在解决地理问题过程中的应对能力,如在设计对地理必修一“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这一章内容的评价量表时,不能单纯地设计“请绘制出热力环流模式图”而应该设计成“请根据热力环流模式图,绘制出白天和夜晚的海陆间的热力环路模式图”,这样就完成了知识的迁移。
测量到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及人地观念的核心素养。由于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其内隐性,在评价时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建立可量化的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和开发出信效度高的测量工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测量工具,对教学活动中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测量才能精确的把握住培养的动态以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中的相应的策略。
Ⅷ 中学生地理素养包括那些方面
1、掌握地理知识的素养
地理知识素养是指现代公民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现代地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在地理素养中地理知识素养处于基础地位,是其他相关地理素养形成的基本载体。“课标”中的内容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既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的素养,也是学生学习地理技能、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
2、运用地理技能的素养
地理技能是学习地理知识与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地理技能的训练与地理知识的学习是地理教育的两大方向,地理知识素养的重要性不容质疑,如果拥有熟练的地理技能素养,更能使学生在形成地理知识素养中相得益彰。地理技能素养主要包括:地图运用技能、地图分析技能、地理图表绘制技能、地理观察与调查技能、地理统计与计算技能、地理观测仪器操作技能、地理教具和学具的使用技能等。
3、获取地理信息的素养
地理信息素养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信息素养在现代公民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高中地理“课标”十分重视培养高中生获取地理信息的素养,在“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学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内容。
让学生通过收集和分析地理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运用地理信息
的能力。
4、探索地理问题,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素养认识地理环境,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究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培养高中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素养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基本途径。我国高中地理“课标”强调了探究地理问题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要求联系实际探究地理问题。课标的内容标准要求和活动建议,对培养中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联系实际探究地理问题,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所生活的地球,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世界各国决策和行动的指针,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素养,争做21世纪合格世界公民,是地理教育的重要职责。
5、关爱乡土、关爱祖国、关爱全球的素养
现代公民是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建设者。地理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更加准确的认识自己的家乡从而激发爱乡之情。“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关爱乡土的素养。
“有国才有家”。爱国是现代公民的基本职责,公民应具有关爱祖国的素养。爱国需要认识国情,国情教育有其独特作用。国情地理是反映国情最基础部分之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通过地理学习,一定要让学生能从正态和负态,多角度、多方面地认识国情,培养学生关爱祖国的素养。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依赖相关地区和相关国家的支持和发展;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资源问题、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必然影响到相关地区和相关国家,乃至全球。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关爱全球的素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关爱全球的素养有重要意义。
6、学会学习与合作的素养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让学生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因此高中地理教育就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素养。“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并用各种行为动词描述“过程与方法”的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这些目标既是学习目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是学习方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会学习的素养。
Ⅸ 高中地理老师应该具备的地理学科素养有哪些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不管年龄大小都应该具备以下几项基本素质才能适版应新课标的权要求。 一、具有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具有新型师德 三、掌握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四、具备宽厚的知识储备 五、具备较强的调控和组织课堂的能力 六、掌握和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教学方法是否改变,取决于我们地理教师是否能掌握和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2、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3、参与活动教学模式 4、研讨式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