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份地理划分理由
❶ 中国各省份的基本地理介绍
告诉你一个通法
1.上网搜索各个省份网络
2。分析自然地理,地形气候水文土壤
3.分析人文地理,人口工业农业和交通
结束了
❷ 中国的省份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上千年历史,至今几十个省的由来
这是一本书的内容
这里没法说清楚
❸ 中国的省份是根据什么划分的,为什么版图有大有小
因为历史上,许多军阀都曾经利用一省地形优势对抗中央,因此,中央就会更改各省的地形,使它们互相牵制。经过多年的变更,才有了现在中国内地各省的地形图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仍之;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唐属河北道;辽置东京路;金仍之;元置辽阳行省;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国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收复后仍改辽宁省;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省名至今未变。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
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后设江西观察使,为江西得名的开始;宋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云南:以在云岭之南得名。汉即设云南县,为云南得名的开始。唐为六诏,后为南诏;宋为大理国;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贵州:以贵山得名。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属吐蕃;元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清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陕西:以陕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延、?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吉林: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满语吉林乌拉意为沿江。唐属东北民族地;辽属东京路;金属上京路;元属辽阳行省;明属奴儿干都司;清设吉林将军,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变。
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建国后撤消并入甘肃省,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海南:以海南岛得名。唐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明属广东省;清仍之,正式称琼崖为海南岛;民国仍之,后设海南特别行政区,仍属省;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仍属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台湾:以台湾府得名。唐宋均为化外地;元在澎湖设巡检司,兼管台湾渔民;明为荷兰所占,明末郑成功收复,设东宁省及承天府;清郑氏,设台湾府及台厦道,是为台湾得名的开始,并正式称台湾岛,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清末设台湾省,后为日占,仍称台湾;民国收复,恢复台湾省,省名至今未变。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属宣政院;明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建国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建国前以今内蒙古东部设内蒙古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❹ 中国地理的区域划分以及所属省份
中国一般分为七大地理地区:
1、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华东(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台湾省);
3、华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
4、华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华南(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6、西南(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
7、西北(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中国省份地理划分理由扩展阅读
中国地理区划可以认为是国家地理区域划分的简称。地理区域划分首先是把全国国土作为一个整体。就是把一个国家的全部国土区域按照其特点划分成几个大块,以便进行地理、气候、经济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于中国疆域的宽广,从地形、气候、人文、经济和政治各个角度分析,有各种类型的地理区域,各种地理区域类型可以划分为自然带、亚地带、自然大区、自然区等等亚区。
四大经济分区: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
中部地区(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东部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
西部地区(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陕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❺ 中国地理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中国国土辽阔,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无论是民众认识国情,科研机构及专家认识区域地理格局,还是各级政府有效实施区域管理等不同方面的需要,都必需对中国区域进行区域划分(简称区划)。
地理学中的区域划分,是立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客观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相应原则和方法进行的地理系统分区。它是区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法。
按照所进行区划的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区划可以分为行政区划、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农业区划、综合区划等不同种类。
下面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就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行政区划、中国经济区划的主要方案及其演变作一简单介绍。
一、中国自然区划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和意义
自然地理区划(简称自然区划)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组成成分发展的共同性、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地域划分为一定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主要体现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异,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也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改善生态环境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二)自然区划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几代地理学家对中国自然区划做了持续的探索性研究。综观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划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自然区划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表1),对中国自然地理的地带性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主要体现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异,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也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改善生态环境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1.罗开富方案
最初发表于1954年,两年后由科学出版社以中华地理志丛刊第1号《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正式出版。它首先将全国分为东西两半壁,东为季风影响显著区域,西为季风影响微弱或无影响区域。然后提出最冷、最热、最干和空气稀薄四个相对极端的区域,其间再划出几个过渡区。最后将全国划分为7个基本区,即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康滇区、青藏区和内蒙古新疆区,其下再以地形为主要依据划分为23个副区。
方案注意到自然地域分异的状况,并对各类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所表现的特点作了一定探讨,强调基本区是按自然特征划分的,其含义和范围与行政或经济方面习惯所用不同,例如,把辽河下游平原和辽东半岛划入华北区,而不属于东北区。
❻ 中国各省划分地理边界的依据是什么啊
一小的山脉,河流为界,决不能把天险作为省的界限
❼ 中国地理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中国的地理区域划分是把全国国土当做一个整体,并按照其特点划分成几个大版块,以便进行权地理、气候、经济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我国国土总共划为5个区域,这就是东西南北中,又考虑到中国边界形状的特点,东北可以独立,再考虑到青藏高原的高原特点,青藏地区可以独立,华南、西南和东南可以合成南方地区,东北、华北和西北可以合称北方地区。西南、青藏、西北可以合成西部地区,东南和华东可以合成东部地区。其余为中部地区。地理区域的划分应该是地理和行政区的结合,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虑到方位、环境、地形、人文等等各样的因素和一直以来的称呼习惯。
❽ 中国省份划分为什么
历代以来,抄国土的省袭份划分有利于发展和管理。 此后,无论是新中国还是旧中国,国土也一样有省市县乡等方式划分—没有具体的省府,会造成很大的混乱的。
❾ 中国各个地区省份详细地理介绍
[1]湖南省地处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地理上属于华中地区,省会为长沙;因鱼和大米产量很大,号称鱼米之乡;因地处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贯穿全境而简称“湘”。湖南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有人类活动,古为苗人、越人和楚人的生活地区。西周时期为楚国南部。唐广德二年(764年)首置湖南观察使,至此中国行政区划上开始出现湖南之名。湖南经济主要集中于湘东北,长沙、株洲、湘潭、岳阳、衡阳和常德为工商业发达城市。2008年末全省总人口6845.20万人,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湖南人口汉族占89.87%,少数民族639.09万人,占10.13%;主要世居的少数民族为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畲族和满族共11个,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的99.69%。全省共划分为14个地级行政区,16个县级市、65个县、7个自治县和34个市辖区。地理上,辖域面积21万平方公里;与六个省级行政区相邻,北接湖北、东接江西,南与广西、广东为邻,西和贵州、重庆接壤;辖境边缘北距北京约1300公里,东距上海1000公里,南距广州400公里。全境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主要山脉有武陵山脉、雪峰山脉、南岭山脉和罗霄山脉;洞庭湖平原为最大的平原;湘江、资水、沅水和澧水为省内四大河流,均属长江水系。湖南一年四季季节分明,1月平均温度最低,极限低温-8度;7月温度最高,一般极限温度40度;降雨在5~7月比较集中,年均降雨量1350~1450毫米。近年来全球气温普遍升高,到2008年7月,湖南最高气温竟已达45°。
❿ 中国现在省的地理划分是根据历史什么原因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现在省域划分是不合理的。之所以不合理,是有意为之,为的就是使中央更有效地控制地方。
省制始于元代。而现在的省域划分就是继承了元代的划分,经过明清的细化调整,形成现在的状况。
传统上,中国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一般坚持两个原则,即山川形便,犬牙相入。简单地说,“山川形便”,即是根据大山大河的走向划分地界,这是最直观最方便,也是较为科学的。而“犬牙相入”,或曰“犬牙交错”,正好与“山川形便”的原则相背,有意打破大山大河的天然自然界限,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该地方难以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之区,以免造成独立、尾大不掉之势。
从秦时,中国就执行此两大原则,之初,以山川形便为主,比如唐代的十道或十五道,基本严格按照山川形便原则。
但这一形势在宋代之后被打破。
宋与金、蒙古长期对峙,利用山河形势,形成了南北纵向的战略防卫体系。而且历史证明,是有效的防卫体系。元统一后,为了防止南方与中央的对抗,形势南北向打破按地理界限划分一级政区的作法。比如,陕西向南突破,跨有秦岭,陕西拥有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三个自然单元,最重要的是,秦岭南北归同一政区管辖,使秦岭不能成为军事的阵地。宋依靠秦岭淮河长期与金蒙对峙,元朝吸取了教训。
明代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作法,比如,江南省跨淮北、淮南和江南。
清代基本上是在明基础上对大的政区进行了切割和细化。比如以岳阳府北界横划北为湖北,南为湖南;以西安凤翔延安府西界竖划,分陕西和甘肃。对于江南省,本应该横切,按自然单元划分,但当时淮北淮南江南发展程度不一,为了政治稳定,竖切一切,形成现在的安徽和江苏,目的即是抽肥补瘦,不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状况。
民国也有微调,但整体上没有改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因之。至今。
网上经常有重新划分省界的争论。其实,虽然从历史上看,目前省域划分虽不尽合理,但也无重划必要。因为,虽着交通和通信条件的改善,以前的弊端基本上不复存在。
更重要的是,基于省域的文化认同已经形成,更没有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