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关中
A. 关中,陕南,陕北是怎么划分的
按地理环境和人文民俗来划分的:
1、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人文民俗和山西吕梁、内蒙鄂尔多斯等周边地区相近。
2、关中,八百里秦川,渭河平原地带,习惯上所说的陕西方言其实就是指关中方言。
3、陕南,这里已经在地理上属于南方了,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风景秀丽,冬天不会太冷。
地区:
1、陕北有榆林市、延安市俩个区市。
2、陕南有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区市。
3、关中有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杨凌六个区市。
(1)中国地理关中扩展阅读:
陕西省土地面积和人口常常抵得过海外一国,面积逾10万平方公里,人口通常数以千万计,甚至近亿;要求这样大一块土地、这么多人口方言、风俗、地理、气候完全一样,显然是不合理的。
陕北历史上千百年间一直被视为关中屏障,行政区划上也长期被视为一体的大区,而且,陕北贫瘠,无法单独设省,周边地区也没有比关中更合适的承载地区,所以,关中、陕北划入一省。
陕西省内关中、陕北、陕南(汉中)三大块中,真正差别大的存在与陕南(汉中)与关中、陕北之间,因为中国大陆地理南北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线。
关中、陕北在秦岭—淮河线以北,属于北方;陕南(汉中)在秦岭—淮河线以南,属于南方。从方言、风俗来看,陕南(汉中)与关中和陕北的差别也非常大,而是更接近四川盆地。
为什么要跨越地理南北分界线和秦岭崇山峻岭、无视方言风俗差异将陕南(汉中)划入陕西省,源于划分国内政区的“区域制衡”原则。即一个大国行政区划、必须着眼于使任何一个地区都不能分裂。
将汉中划入陕西省之后,一旦四川(蜀道艰难,很容易叛乱)发生叛乱,已经掌握了汉中的中央政府平叛军队进军成都平原平叛就会轻易许多。
B. 关中指现在的哪些地方
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
渭河平原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陕西省的地市和山西省的运城和临汾两市,总共秦晋两省六个地市,这也是国家“关中平原城市群”包含的城市。
由于渭河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自宝鸡流入陕西境内,自西向东流经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由于渭河流经地方都是冲积平原,所以在陕西省域来说,称为“渭河平原”“关中平原”,站在我国疆域范围来说,称为“关中盆地”。
关中平原地处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黄龙山、梁山等)和秦岭山脉之间,这一片地域十分辽阔,因此还被称为“天府之国”。
(2)中国地理关中扩展阅读:
“由于关中最初并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区划,所以有多种解释。根据《史记·货殖列传》的说法,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
渭谓渭水(作者按:应作‘汧谓汧水’),雍谓雍山,河谓黄河,华谓华山。但《史记》中有时将汉中、陕北也包括在关中的范围之内。后来还有些说法,大抵都是就关立论的。
一说是它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和陇关中间;一说在函谷关和散关的中间。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说法。这些说法虽然晚出,但同战国秦汉时期的所谓四塞意义大体相同,相当符合当时的情况。”
C. “得关中者盛世统”关中是何地,究竟有哪些优势
关中位陕西中间,有着地形的优势,在古时,这里的人口更是全陕西的一半人口以上,而且有着非常好的战略防御体系,在冷后器时代,关中一直是兵家相争之地。
在古代那个冷兵器的时代,一个好的战略要地为“地利”,而关中占“天时地利人和”之两项,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要点,关系到中原的安危存亡,不知你对“得关中者盛世统”这句有什么不同的理解?
D. 古代的关中和汉中还有中原各指哪些地方
1、关中,地名,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万(2015年底)。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4)中国地理关中扩展阅读:
兵家必争之地:河西
河西地区系指今甘肃的酒泉、张掖、武威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河西,其地斜处祁连山与北部山系间,东南起自乌鞘岭,西北止于疏勒河下游,宽仅数里至一二百里,长达2000余里,势成一狭长的天然走廊,,亦称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河西地处西北干旱区,石羊河、弱水、疏勒河流域则分布着较大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草丰美,宜农宜牧。祁连山终年积雪,春夏消融,引以灌溉,尤适于发展“绿洲农业”。历史上是以殷富著称的农业区 。先秦史上,指黄河运城段以西、泾水以东的地区,是关中平原与河东地区的咽喉。
春秋战国时期,河西地区指黄河运城段以西、泾水以东的地区。春秋时晋国和秦国、战国时魏国和秦国为争斗此地区进行了三百多年的战争,大小战役数百次。战争以公元前345年,秦惠文王尽占河西地区为结束。
西汉时河西地区原来是大月氏部族的领地,后冒顿单于打败大月氏,迫其西徙,这里为匈奴占有。
汉武帝在河西之战中战胜匈奴后,西汉王朝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地区,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唐玄宗时置河西节度使管辖甘肃及河西走廊。它东起乌鞘岭,西接新疆,北连大漠,是一个东西长达1000公里,南北宽仅40~100公里的狭长地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关中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汉中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河西地区
E. 秦汉时代,人们说的"关中"指哪一带
由于关中最初并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区划,所以有多种解释。
在秦汉时期,像这样以“关中”、“关外”进行对比叙述的,还有“关内”与“关外”,“关东”与“关西”,“山东”与“关中”等多组对照的地名,汉代还有“关内侯”与“关外侯”的爵位区分,其中不论是地名还是爵名,无一例外都是以函谷关和肴山为基准点分界的。
最典型的例子,与函谷关的衰落有很大关系。西汉有楼船将军杨仆,籍隶故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数有战功,但觉得家在关外,很不光彩,“耻为关外民”,遂上书乞以家财向东迁徙函谷关,使自己变成关中人。汉武帝为了照顾他,特地将函谷关的关址向东迁移了三百里,等于将杨仆的家乡新安县划入了关中。由此产生了今天函谷关新旧两个关址。这个例子说明,西汉时期,划分“关中”与“关外”、“关中人”与“关外人”的主要依据,就是函谷关的位置。
汉武帝迁移函谷关,导致将豫西弘农地区也划进“关中”的范围,这种地理分境的遗风,直到唐代仍有影响——唐代的关内道,就包括了弘农地区。要到北宋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划分政区,弘农地区才彻底脱陕归豫。
函谷关经过西汉的这次迁徙,又经东汉末年曹操向北改移道路,地形不再如前险要,军事价值已大不如先秦时期。加之西方的潼关代之兴起,函谷关遂逐渐衰落。汉代以后,陕西东方门户的军事攻防战,就主要围绕潼关进行。而由函谷关而来的“关中”这一地名,也经历了由汉至宋的漫长转化期。宋代以后这个地名的所指,就随着秦豫两大政区辖境的重新分割,不再把豫西弘农地区包括在内,而改由潼关以西地区代替,与我们今天的认知完全一致了。
现代关中
史念海、李之勤等参与编写的《陕西军事历史地理概述》一书认为:
“现在一般所说的关中,是指陕西中部秦岭以北,子午岭、黄龙山以南,陇山以东,潼关以西的区域。……这里不仅将函谷关、萧关划出境外,就连武关也不在其内。”关中特指渭河平原,又称关中平原或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介于秦岭和渭北山系(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黄龙山等)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3~800米,东西长约350公里,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后亦称潼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亦有雅称“秦中”之说。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示范区。东西长约35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米,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
几种说法
根据《史记·货殖列传》的说法,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渭谓渭水(作者按:应作‘汧谓汧水’),雍谓雍山,河谓黄河,华谓华山。但《史记》中有时将汉中、陕北也包括在关中的范围之内。后来还有些说法,大抵都是就关立论的。一说是它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和陇关中间;一说在函谷关和散关的中间。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说法。这些说法虽然晚出,但同战国秦汉时期的所谓四塞意义大体相同,相当符合当时的情况。”
这段说法,相对笼统一些,对于“关中”地名的由来,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论,而是采用了诸说并陈的方法,将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一些说法进行罗列。但其中忽略了相对重要的一种观点。
“关中”地名的由来,倘以就关立论而言,检索流行的各种说法,约略有四关说、两关说、六关说、一关说这四说共五种。
一,四关说,最初的提出者是东晋人徐广,他在为《史记》“关中阻山河四塞”一句所作的注释中提出:“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徐广认为这就是“四塞”的具体含义。
如上引《陕西通史》所说,两关说其实有两种:
一种是西晋人潘岳提出的,他在其著作《关中记》中说:“秦西以陇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间是为关中。”
另一种两关说,是由唐代的一部地记《三辅旧事》中所提出的:“西以散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中谓之关中。”(按:此句转引自南宋程大昌《雍录》,清代张澍辑本及今人陈晓捷注本“补遗”中均未收此句。)
六关说未详所出,大抵是在四关说之外又添加了潼关与金锁关。
一关说则是由唐代学者颜师古在为《史记·高帝本纪》所作注释中提出:“自函谷关以西,总名关中。”
上述诸说中,六关说显然是后人的牵强附会,概因其中的潼关,作为关塞兴起的时间很晚。今天可见到的文献中,最早提及潼关这个地名,要到了《三国志》所记述的建安十六年马超据潼关与曹操抗衡时。此前该处并无此关隘名称,仅有“桃林塞”的地名,且其军事上的重要性远不如函谷关。
潼关在函谷道的西端,函谷故关在此道东端。作为关中地区军事上据险而守的东大门,潼关与函谷关是在历史上相继兴起并发挥作用的。潼关兴起之后,函谷关就因迁关、改道等原因逐渐废弛。所以,说关中地区的得名同时由于“六关”中的函谷关与潼关,这种说法是很值得商榷的。
今天所能见到的先秦古籍,没有哪一种曾提及“关中”这个地名。最早提及并大量使用此地名的,是西汉时期的《史记》。粗略检索可见,《史记》中提及“关中”地名四十余次。其中所记年代最早的一处,是《秦始皇本纪》中始皇三十一年十二月的一条,文中说:
“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
除此之外,秦代史事中提及“关中”地名的还有数处。这说明至少在秦代,“关中”这个地名就已经被广泛使用了。而潼关关名初见于东汉末年,其建立关隘的时间不会比汉末早很多,这个时间已晚于秦代四百余年,自然不可能是“关中”地名形成的原因。
同理,两关说中的“陇关函谷说”,其实也犯了上述的毛病。陇关是西汉时期,为防御匈奴牧骑东进,在陇山上建立以控扼陇道。这个关隘的形成,也要晚于关中地名形成的秦代或战国末期,不可能由一个后代才产生的关塞去给前代已经形成的地理范围下定义。
四关说,徐广之后引用者颇多,而在徐广之前从未出现过。因其原是为《史记》中“四塞”一词所作的注解,故推其源流,应是由“四塞说”演变而来。《史记》卷六九记苏秦游说秦惠文王曰:
“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
“四塞之国,被山带渭(河)”这个句式后来在《史记》中被反复引用:张仪游说楚怀王、韩生劝说项羽以关中为根据地、娄敬说服刘邦建都关中时均引用此句,仅文字略有出入而已。
问题是此句中的“四塞”是否如徐广所解释的“四个关塞”?
关中战国时为秦地,称为“雍”。东汉学者应劭对“雍”字注解说:
“雍,塞也。四面有山,雍塞为固也。”
这就将秦国的地形解释为四面群山环抱,山脉阻塞,成为天然军事屏障。在这里,“塞”被解释为“阻塞”、“壅塞”而非“关塞”。
《史记》卷七九中又借范睢之口对秦地的“四塞”进行了具体解释:
“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奋撃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
这里主要解释的是关中地区四个方向的地形条件,指出秦国可以依靠周围的地形便利进行守战,而非具体指四座关塞。
《战国策》中,苏秦游说齐宣王时说:
“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
我们在网上简单搜索一下,就可以看到自古用“四塞之国”来形容的地区,不仅有山东,还有四川、湖南等等,其说法莫不强调的都是这些地区四境皆有天险可为屏障,同样均未将“四塞”具体指向四座关塞。
再举个更极端的例子。清代学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中提出:
“按班志上党郡下固注曰:有上党关、壶口关、石研关、天井关。颜氏未注。余谓此殆又一‘关中’矣。”
如果这种说法可以成立的话,凡是夹处于东西南北四个著名关塞之间的地区,都可以被称为“关中”,显然这是与我们所谈“关中”为固有名词的理解不一致的。
同样,将“关中”理解为“四关之中”或“数关之中”,就未免有些机械了。先秦时期固然函谷、散关、武关、萧关俱已形成关隘,但其中除了函谷关之外,其余几关均未在先秦的军事史上发挥特别大的作用,其重要性也远远不足,“关中”地名的形成,很难说与它们有多少直接的联系。
诸关说中,可能唯有颜师古的“一关说”最接近历史真相。
在“关中”地名形成的战国末期或秦代,对于秦王国(帝国)而言,最重要的关塞莫过于函谷关,六国由此鼓噪攻秦,秦国也主要由此防御来自东方的进攻,《盐铁论》所谓“秦包商洛肴函以御诸侯”者是也。至秦统一六国后,仍以函谷关为界以区分统一后的地界。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纪事中提到始皇在各地大造行宫时说:
“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这里的“关中”和“关外”,就是以函谷关为界来划定的。“关外”固然指的是函谷关之外,而“关中”指的也是函谷关之中,而非其他某几个关塞之间。
如果《秦始皇本纪》中的这句话还不够明显的话,我们可以再来看一看同书《高祖本纪》中鸿门宴之前的一段描述。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
在这段话中,“关中”、“函谷关”两词频繁出现,可证在楚汉之际,所谓的“关中”,就指的是以函谷关为界的以西地区,与颜师古的说法完全相同。
F. 关中、关内、关外和关东各指哪些地方
1、关中
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
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
2、关内
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今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
3、关外
①秦、汉是定都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
②初开始,指山西雁门关以外的漠北之地。
③明清称东北三省,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以外而得名。
④如今,深圳市二线关以外的地区,即宝安区、龙岗区和光明新区,当地人也俗称关外。
4、关东
古代关东通常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三国演义中,曹操、袁绍等18路诸侯伐董卓时,自称关东联军,主要是指虎牢关以东。
近现代的关东主要指山海关以东,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四盟市(蒙东源于关东),今泛称“东北”,明朝俗称“关东”,清朝称之为满洲东三省。
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历代对关东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之变,最终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6)中国地理关中扩展阅读
关中民俗:
1、乾州蛟龙鼓舞
乾县王村镇的蛟龙鼓舞属明代嘉靖年间的宫廷乐舞,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元宵节前进行表演。采用集体乐舞的艺术形式,一开始,总是先到庙宇寺院拜神,主要以敬关帝、菩萨为主,然后再是土地、龙王、娘娘神等,以祈神保佑。
2、大秦战鼓
秦汉新城正阳街办同仁村2组掌旗寨的村民们祖祖辈辈打着一种鼓,相传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期,大秦帝国“虎狼之师”的战鼓,村民们管此鼓叫“大秦战鼓”,大秦帝国的军魂就这样一直传到了今天。
3、西关老龙
西关老龙又叫筒子龙,是三原县一种民间龙舞艺术,民间流传着唐太宗李世民“画龙点睛”解救百姓干旱之苦的传说。每年在耍龙前,都要到清河边上举行隆重的点睛仪式,邀请权威人士或德高望重之人前来为龙点睛。
4、东寨十八罗汉
东寨十八罗汉是三原东寨村所独有的民间社火节目,由18位青壮年男子组成,其中9个体魄魁武、身强力壮的青壮年扮大罗汉,也称座子,9个活泼可爱的少年扮小罗汉,表演自始至终采用锣鼓打击乐伴奏,锣鼓队由14人组成。
G. 关中是指什么地区
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万(2015年底)。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7)中国地理关中扩展阅读:
在多卷本《陕西通史》历史地理卷(史念海、萧正洪、王双怀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八章《历史军事地理》中,对关中地名的来历作了以下解释:
由于关中最初并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区划,所以有多种解释。根据《史记·货殖列传》的说法,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渭谓渭水(作者按:应作‘汧谓汧水’),雍谓雍山,河谓黄河,华谓华山。但《史记》中有时将汉中、陕北也包括在关中的范围之内。
后来还有些说法,大抵都是就关立论的。一说是它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和陇关中间;一说在函谷关和散关的中间。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说法。这些说法虽然晚出,但同战国秦汉时期的所谓四塞意义大体相同,相当符合当时的情况。
H. 关中地区都包括那些地方
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
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万。
1、西安市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会、副省级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
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长安多次为都城,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
2、宝鸡市
宝鸡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城市的中心位置,陇海铁路、宝成铁路、宝中铁路在此交会,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东连咸阳、杨凌示范区,南接汉中,西北与甘肃省的天水和平凉毗邻。
3、咸阳市
咸阳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处陕西省关中盆地中部,位于东经107°38′至109°10′、北纬34°9′至35°34′之间,东与铜川市、渭南市为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同甘肃省庆阳市、平凉市毗连,南接西安市。
4、渭南市
渭南市位于黄河中游,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东经108°58′~110°35′和北纬34°13′~35°52′之间。东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依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黄龙山、乔山与延安、铜川接壤。
5、铜川市
铜川是陕西省省辖市,地处陕西省中部、关中盆地和陕北高原的接交地带,与延安、渭南、咸阳3个地市毗邻。
6、杨凌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杨凌区或杨凌示范区,隶属陕西省,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东与武功县大庄镇以漆水河为界,南与周至县哑柏镇隔渭河相望,西与扶风县绛帐镇接壤,北依湋河与武功县武功镇、扶风县杏林镇相邻,是中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8)中国地理关中扩展阅读: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
关中地势险要,在古代交通和武器落后的情况下,守军只要坚守四面山岭上的关隘,敌人是难以攻入西安的。因此古人说关中“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不少君主为了首都的安全,都选择在关中的名城西安建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关中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咸阳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西安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宝鸡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渭南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铜川市
I. 俗话说“得关中者得天下”,这关中是指的什么地方,有多重要
“关中”这一名称被人们所流传,大概是在战国晚期。它最初见于记载是在《战国策》中。关中又名关中地区,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
其三,是这里人烟稠密,民尚耕战,有充足的战斗力,是为关中地位的社会基础。
关中的随着朝代的变迁,地位也逐渐衰落了,即是这样,也不能掩盖它曾经辉煌的时刻。它曾经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