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国第五
A. 求《地理中国》每集简介
地理中国,每集简介。
1柴河地质探秘【哈拉哈河火山群支脉发现】
2巨洞之谜【格凸河暗河洞穴】
3鄱阳湖的奥秘【鄱阳湖】
4解密远古之花 上【达尔文讨厌之谜的破解】
5解密远古之花 下
6黄土中的秘密【洛川黄土剖面】
7太行山中的奇观【赞皇县赤壁长墙】
8石林传奇【路南石林】
9赤水观瀑【赤水丹霞地貌】
10黄龙的诉说【黄龙钙华】
11沙海的奥秘【巴丹吉林沙漠】
12鸭绿江神韵【鸭绿江】
13天露池之谜【丰宁第四纪冰川遗迹】
14嵩山探秘【嵩山五世同堂地质奇观】
15山中奇境【乐业 大石围天坑】
16会飞的山峰【葛仙山】
17神奇的小岛【南碇岛六边形石柱】
18深藏的美丽【九寨沟】
19走进龟峰【龟峰丹霞区象形石】
20红岩石瀑【大洪山琵琶湖红岩石瀑】
21洞穴奇观 上【武隆芙蓉洞喀斯特】
22洞穴奇观 下
山河探秘第一部
23神秘的巨洞【同第二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一集】
24探索长崖之谜【同第七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二集】
25少林传奇【同第十四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三集】
26大漠寻奇【同第十一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四集】
27山中奇观【同第九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五集】
28石林亿万年【同第八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六集】
29好大一个湖【同第三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七集】
30塔里木河探秘【塔里木河】
31龙虎山探奇【龙虎山洞穴和古火山口】
32游历地心【天柱山超高温高压变质带】
33生命之石【延庆县千家店盆地硅化木群】
34万柱迷谷【临海市六边形流纹石柱群】
35塘中的发现【海口双池岭 罗京盘玛珥式火山群】
36峡谷行【大渡河金口河大峡谷】
37水下的博弈【治理黄河】
火山的奥秘
38巨灾后的反思【马提尼克岛圣皮埃尔培雷火山大爆发】【火山的奥秘第一集】
39险象环生【夏威夷火山空难救援】【火山的奥秘第二集】
40零距离接触 上【火山专家考察活火山】【火山的奥秘第三集】
41零距离接触 下【火山的奥秘第四集】
42感知火山脉搏【火山专家研究火山喷发】【火山的奥秘第五集】
43破解火山密码 上【火山专家检测火山喷发】【火山的奥秘第六集】
44破解火山密码 下【火山的奥秘第七集】
B. 在地理上,中国到底有多少个世界第一拜托各位大神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8m 世界最高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 世界最大最深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长504.5km,深6009m 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平均37kg/m 世界最高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区——青藏高原,湖面积达3754900m 高峰最多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8000m以上10座,7000m以上50多座 世界最长运河——京杭运河1801km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36km 濒临最大洋太平洋,背靠最大大陆亚欧大陆。 世界海拔最高的盆地:柴达木盆地 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 世界海拔最高的湖泊:喀顺湖 世界樟脑产量最高的地区:台湾 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 世界最大的黄土分布区:黄土高原 世界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区:青藏高原湖区 世界最高的咸水湖: 西藏纳木错湖 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 世界含砂量最多的河流:黄河 世界最早的水闸式运河:广西灵渠 世界最著名的涌潮:浙江钱塘江潮 世界最古老的东西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世界最长的城墙:中国万里长城 世界围的面积最大的城墙:明代南京石头城 世界最高北回归线标志塔:广东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塔 世界最大的陨石雨和陨石降落地:吉林省 世界流动沙土面积百分比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这仅仅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资料估计得去维基网络或者大吉尼斯世界纪录那找。
C. 《地理中国》观后感 5篇
【一】
《地理·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普类电视栏目。该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对于我们正在汲取知识营养的青少年来说,观赏性特强。
《地理·中国》栏目,采用外景行进式拍摄与主持人演播室串联的形式,展示地质科考的过程,讲述地质科学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对关键的科学知识、原理进行介绍,并通过道具、实验进行演示,展现地质地貌的结构、成因及演变,展示地质学的魅力。
首先它题材宽广,观赏性强。中国的辽阔大地,蕴涵着全世界最丰富的地理、地貌资源,这为《地理·中国》栏目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内容和创作空间,大自然神奇、瑰丽、壮美的景观,也会使节目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识性强。《地理·中国》栏目,以对自然现象的探问为发端,以地质科考为线索,通过展示地质科考的推理和求证过程,揭示科学原理,普及科学知识,以满足观众对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其三它行进式科考拍摄,可视性强。 “以行进中的地质科考”为主线,摄制组跟随地质专家,在科考行进中发现问题,求证问题,解答问题。既有科考问题求证过程的悬念吸引,又有行进式拍摄的新奇看点,使节目具备很强的期待性和可视性。
【二】
《地理·中国》观后感
《地理·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普类电视栏目。该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对于我们正在汲取知识营养的青少年来说,观赏性特强。
《地理·中国》栏目,采用外景行进式拍摄与主持人演播室串联的形式,展示地质科考的过程,讲述地质科学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对关键的科学知识、原理进行介绍,并通过道具、实验进行演示,展现地质地貌的结构、成因及演变,展示地质学的魅力。
首先它题材宽广,观赏性强。中国的辽阔大地,蕴涵着全世界最丰富的地理、地貌资源,这为《地理·中国》栏目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内容和创作空间,大自然神奇、瑰丽、壮美的景观,也会使节目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识性强。《地理·中国》栏目,以对自然现象的探问为发端,以地质科考为线索,通过展示地质科考的推理和求证过程,揭示科学原理,普及科学知识,以满足观众对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其三它行进式科考拍摄,可视性强。 “以行进中的地质科考”为主线,摄制组跟随地质专家,在科考行进中发现问题,求证问题,解答问题。既有科考问题求证过程的悬念吸引,又有行进式拍摄的新奇看点,使节目具备很强的期待性和可视性。
通过观看《地理·中国》,是我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培养了我的学习兴趣,更加坚定了我成为祖国建设有用之栋梁才的理想信念。
【三】
通过观看《地理·中国》,是我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培养了我的学习兴趣,更加坚定了我成为祖国建设有用之栋梁才的理想信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事实上,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理解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
二、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恩格斯认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力量的源泉,也是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差别。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的后果,而对较远的后果缺乏认识;等到这种较远的后果经过积累而变得相当严重时才引起关注,最终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难以治理和挽回。这个问题在近代社会已经暴露,欧亚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富有远见的关注,告诫人们要学会预见和控制生产行为干预自然所引起的较远的后果。联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重温恩格斯的教诲和告诫,人们应当有所启示和感悟。
三、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费,大量的野生动物被猎杀……头顶的天空不像以前那么蔚蓝了,脚下也再不是一方净土了.水龙头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会干?多少濒临灭绝的动物朋友还正在挣扎?人类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自然妈妈她太慷慨了!我们习惯了索取,一旦这位慷慨的妈妈无法提供给我们生活的资源,或者我们的行为激怒了她,她要给我们颜色瞧瞧!那我们的下场只有是灭亡!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人类的生存须要依赖自然,我们是否该给她多一点关心,爱护呢?我们和自然必须平等对待,必须和自然结成一体! 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说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个比方,我们砍一棵树就栽一棵树.要尽我们一切力量来补偿以前的过失.善待身边的一草一木,不伤害我们的好朋友—动物……
有人说“人类创造和发现科学,最终毁于科学”!这句话说的也不无道理,想一想,我们天天想者要怎么来更好的利用自然,拿自然来做实验,这样是生活的好了,那~咱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呢?
要想长久地生存在这美丽的地球,就得和身边的朋友打好关系,以前欠别人的,要赶紧还一还.而这种事情光靠一人是绝对不够的,这是你我的责任.最后,还是记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吧: “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D. 中国第一部地理书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地理书 是《禹贡》
《禹贡》是我国流传至今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它仅用1100余字,把我国主要的山川、土壤、物产、贡赋等描述清楚。历代儒者奉为圭臬,即使以现代科学的眼光衡量,仍不失为最古老、最有价值的历史地理学文献。然而说它古老,它究竟成文于什么时代呢?
传统的记载,《禹贡》是大禹治水时所积累地理知识的总结,因此它成书于夏代。《尚书·禹贡》说大禹分九州,根据山川和不同的土壤制定贡物和赋税,称之为“禹贡”。《史记·夏本纪》更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时,—“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因当时食物短缺,禹为了“有余相给,以均诸侯”,于是施行“相地宜所有以贡”的方法,,互通各地山川之便利,并说大禹治水划九州,是从冀州开始的。因此,《尚书》的编定者把《禹贡》列入夏书,认为它成文于夏代。
顾颉刚《<禹贡>评注》打破这种传统观念,提出《禹贡》成文于战国时代,认为《禹贡》的作者把落后制度(五服制)与先进的理想(九州的划分)一齐记下,就显出矛盾,尤其是九州的设想是战国时代才出现,这样《禹贡》的著作时代“明晃晃地显现在人们的面前”。另外,《禹贡》中出现的“内方”、“外方”等,都是春秋时代才出现的地名;扬州就是越地,越国国境达到淮地,是在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后,可是《禹贡》说“淮、海惟扬州”;梁州正是蜀境,显然是秦灭蜀(前316年)后所得的地理知识。再说铁器时代始于春秋而盛于战国.《禹贡》却已记载梁州的贡物是铁和镂,镂即钢,不是虞夏时代所可能有的。鉴于上述理由,顾颉刚提出,《禹贡》成文于秦灭蜀(前316年)以后,至公元前280年的时期中,或者说是公元前第三世纪前期的作品。
《禹贡》是一篇言简意赅的上古地理学文献,尽管其著作时代存在疑问,仍不失其在我国地理学中经典的地位。
E. 中国地理的区域划分以及所属省份
中国一般分为七大地理地区:
1、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华东(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台湾省);
3、华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
4、华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华南(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6、西南(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
7、西北(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5)地理中国第五扩展阅读
中国地理区划可以认为是国家地理区域划分的简称。地理区域划分首先是把全国国土作为一个整体。就是把一个国家的全部国土区域按照其特点划分成几个大块,以便进行地理、气候、经济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于中国疆域的宽广,从地形、气候、人文、经济和政治各个角度分析,有各种类型的地理区域,各种地理区域类型可以划分为自然带、亚地带、自然大区、自然区等等亚区。
四大经济分区: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
中部地区(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东部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
西部地区(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陕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F. 中国地理方面的世界之最位于全国第几啊
是国土面积的话第四, 1 俄罗斯 2 加拿大 3 美国 4 中国
G. 地理中国的摘录
对于“天府”这个概念,有些含义是我们知道的,并能意识到;有些是知道但意识不到,经过分析,是可以浮现出来的。推而广之,就我们头脑中的知识而言,我们知道的比意识到的多得多。没意识到的更深刻,因为它可能反映了我们所属文化的一些深层次东西。
人们把“天府”与“物华天宝、安居乐业”联系起来。叫做 “天府”的地方应该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这些都是我们能意识到的。
还有一些虽然不是常识,但是只要查找一些书籍辞典也能掌握,这也不是我所说的我们意识不到的那部分“天府”的含义。比如:一般人都以为“天府之国”是专指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其实不然。在历史上,所谓“天府之国”或“天府”这样的称号,在中国的版图上曾经赋予至少7个地方。比如:最早是西安所在的关中盆地,被称为“天府之国”;而后太原所在的汾河盆地被称为“天府之国”;太湖平原在唐以后被称为“天府之国”;北京所处的河北北部也曾戴上“天府”的桂冠。宋以后,福建的福州地区所在地闽中丘陵地区亦获得了“天府”的称号。清以后,满族人的发祥龙兴之地沈阳地区也被赋予了“天府”的称号。
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这些历史上的天府,就会发现天府并不仅仅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的富饶之地,那些大平原,譬如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长江中下游的诸多大平原虽然都是沃野粮仓,但我们的先人并不把这些地方称之为“天府”。
为什么我们的祖先不把“天府”的称号送给这些大平原?回答这个问题,就开始接触到了“天府”这个概念中难以被清晰地意识到的那部分含义。
认真分析,你会发现天府原来是中国人心里的秘密它隐含了中国人关于风水的理念,是中国人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
北京大学的俞孔坚教授把天府看作是中国人关于风水宝地的放大版。中国人的风水宝地是这样一种模式:依山面水,俯临平原,左右护山怀抱,眼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简单地说,中国人的所谓风水宝地,不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也不是凸起的高地,而是三面围合的山间盆地。
而且据俞先生分析,中国人风水这种模式的形成,深受“关中盆地”地形的影响,因为我们汉民族的文化成型期周、秦、汉、唐的核心区就在关中盆地。而更有意思的是“关中盆地”又是最早被称为“天府”的地方。《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游说秦惠王时说:“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 这是“天府”这个概念的滥觞。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将这种三面围合、一面开阔的地方作为理想的居住之地?主要原因还是认为这样的环境有安全感。三面环山,一面开阔,就意味着三面已经有山作为屏障来拱卫,只有一面临敌,这对于防守而言,的确是一种理想的地形。将这种观念扩展,将这种地形扩大,风水就变成了天府。
说到这里,我们又引出了“天府”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含义:天府是安全之地。
关中盆地、四川盆地之所以被称之为天府,很重要的是先人认识到这里是安全的。
像华北大平原、长江中下游的诸多大平原和东北大平原,古时候往往是群雄逐鹿之地,不是天府。
如果我们找来一张地势图察看,我们就会发现古时候被称为天府的7个地方都不是大平原,都有山可依傍。
安全不仅仅是指能承受攻击,抵抗入侵。安全也有无危险,安然、安定、安详之意。
更深层的安全,是粮食或食品的安全。一切荣华富贵,一切高楼大厦,一切现代化的工业产品,皆可舍弃,唯独吃的,不可舍弃。所以说“无粮不稳”,一个没有天府的国家,是不稳的。
如果我们对“天府”这个词,进行一番词源探索,或许更能帮助我们寻找出天府的隐含之义。
“天”,会意字。一个人头上顶着一片东西天空,引申义为天然而非人工。
“府”,形声字。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付声。广既然表意,府的含义应在广中。“广”,原读yǎn ,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很像房墙和屋顶,其含义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引申义:宽大的房屋。《说文》段玉裁注:无四壁而上有大覆盖,其所通者宏远矣,是曰广。
天府,意为天然的府库。从词源来看,所谓天府者,天地似屋也。
安全的“安”字,是一个会意字。“女”在屋宇下,就意味着安全无危险。天地似屋,首先给人的就是安全感。从这个角度,也验证了天府是给人以安全感的地方。
天府,天地似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府虽是天然府库,但并不排斥人的作为。人的作为只是弥补天的不尽人意处。比如气候变化导致的旱涝之灾。但人的作为并不想控制天。比如最早的天府关中盆地,如果没有人的作为,也难以成为丰衣足食、生活无忧之地。早在战国时期在关中修建的郑国渠,就是选取泾河流经的地势高亢处,开渠引水,通过网状的渠道系统,让部分泾河水自流灌溉关中大地的。
成都平原在都江堰未修之前,还不是天府。都江堰建成之后,《华阳国志》卷三《蜀志》称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郑国渠、都江堰都是让河水自由地流淌,浇灌田地似乎是河水在流淌之时顺便而为。而现在建在泾河和岷江之上的一座座水电站是强迫河水进入它们的囊中。
天府还是以天为主。它主要的产品是粮食、瓜果菜蔬及其他农副产品。今日太湖平原、闽中一带这些昔日的天府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已经工厂林立,成为了世界的加工厂,还能称它们为天府吗?
天府,天地似屋。意为我们的先人把大地当席,以天空为屋顶,天地之间皆是我家也。但是今天,那些为了所谓的财富和发达,为了所谓的经济高速增长,为了少数人当官或者成为亿万富翁的美梦,不惜把蓝天染黑,把空气变浊;那些向蓝盈盈的河水、湖水中排放废水、污水,让水中的鱼虾绝迹;那些用黑水、化学水、重金属含量很高的水,浇灌万顷良田,把土地也污染了的地方,即使过去号为天府,今天它们还能保持天府的桂冠吗?
天府最深层的含义是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活,这是一种东方的智慧,不同于西方征服自然的思路。天府的深层含义是简单的生活,内心的愉悦。
昔日的东方天府,今日变成了西方的工厂,“桃花源”成了“专业镇”发达了,富裕了,但代价呢?
今天我们的版图上还有多少地方能够让我们以“天地为屋”呢?
H. 中国第一部地理书
山海经。。
I. 地理中国第20190201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地理中国.20190201》天坑奇观·仙人洞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