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理条件
Ⅰ 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陆上边界2万多千米。领海由渤海(内海)和黄海、东海、南海三大边海组成,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千米。
中国陆地边界长达2.28万公里,东邻朝鲜,北邻蒙古,东北邻俄罗斯,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
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东部和东南部同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
(1)中国的地理条件扩展阅读:
地理特点:
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
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Ⅱ 古代中国(秦汉以后):总体特征、地理条件、经济条件、思想条件是什么
中国从秦汉以后的总体特征:封建统治者的天下,以封建社会为主推崇皇帝制。地理版条件:地理条件较权优越,面积广耕地多,人口比较均匀,而且自然环境也好。经济条件:大概从晋朝开始,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转为南方,直到南宋经济重心彻底移向南方,因为北方战乱多,嗯,南方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也比北方好。思想条件: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中国的封建王朝就已儒家思想为代表是想学习,历朝统治者也遵从以德治天下。
Ⅲ 中国的地理条件有什么优点
我国地大物博.温带、亚热带面积广大,有20多个乡镇的寒温带地区和9个乡镇的热带地区.我国几乎各种地形、地貌都有 ,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几乎各种气候都有,适应各种农作物生长,海岸线长(但海域面积不大).我国多种资源丰富.
从我国地理的位置来讲,我国是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国家之一.
1、我国是全世界邻居最多的国家,边界争端多,边界纠纷矛盾非常激烈.我国是东亚国家,是大陆国.由于深入东亚大陆,邻国很多,从北向南数,有俄罗斯、蒙古、哈莎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马来西亚(海界相邻)、菲律宾(海界相邻)、文莱(海上邻国)、日本(海上邻国)、韩国(海界相邻)、朝鲜.共19个邻国.邻居多矛盾就多,这是最起码的道理.由于极其复杂的历史原由,我国几乎与每一个邻国都有历史恩怨和边界纠纷.我国一直面临周边威胁.这种周边威胁将永远继续下去.其中,周围三个大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对我国威胁最大.由于领土领海争端,历史仇怨,争吵天天不断,使我国没有一天安宁.每时每刻都处于战争的边缘.几千年来,每隔十年二十年就要进行一场战争.
2.、我国被周边国家团团包围.我国除台湾省东海岸以外,我国没有一处出洋口.我国出不去.我国虽然有18000公里的辽阔海岸线,但是,海域面积很小,海的周围遍布邻国,很多国家拥挤在一起.每一个邻海国家,都向我国提出领海要求,强占我国岛屿,封锁我国海路,不断对我国进行军事挑衅.我国出去都要走别国的海域.从千岛群岛向南--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群岛形成第一岛链,美国利用第一岛链把我们锁在铁笼里.
3、我国山多,高原多,山区和高原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些地方根本不能种庄稼,而平原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12%.南方多雨,遗憾的是南方却多山,北方平原多一些,遗憾的是北方却干旱.
4、我国沙漠多,沙漠面积为260万平方公里.
5、我国自然灾害频繁.我国基本是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天、秋天,由于受太平洋暖流、印度洋暖流影响,降雨多集中在夏秋两季,造成夏秋两季洪涝.冬天,由于受北冰洋寒流影响,春冬两季干旱.
相对位置:在冷兵器时代,中国的优越地理位置体现在国家安全上,往北是寒冷的西伯利亚,往西是干旱的中亚地区,往南是湿热的东南亚,还有高寒的喜马拉雅山,往东就是大海了,这样的位置使得我国在历史时期没有强大的敌人,所以中华文明得以延续.
纬度位置:中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亚热带和暖温带、中温带分布广泛,还有小部分热带和寒温带,在高山地区还有高寒气候,夏季全国高温,冬季北冷南热,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海陆位置: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深入到亚欧大陆的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由于所处位置海陆差异大,所以季风气候明显,造就了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域的“沙漠绿洲”.加上我国我国地形西高东低,利于径流自西向东,也利于来自大洋的水汽向内地输送,大气的海陆循环频繁.
地质位置:我国位于两大火山地震带交汇处,虽然地震频繁,造成了我国复杂的地形,同时也给了充分的成矿条件,在新华夏的沉积带和隆起带蕴藏着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等,矿种齐全,为我国今天工农业发展和高新技术发展提供了原料.
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温度带、复杂的降水组合成中国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育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物种和多样的地域文化.一般分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我国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国家.陆上疆界长达22800多公里,与15个国家为邻.东邻朝鲜;南邻越南、老挝、缅甸;西南同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界;东北毗邻俄罗斯;西北邻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北接蒙古.大陆海岸线北起中、朝交界的鸭绿江口,南至中、越交界的北伦河口,长约18000公里.内海和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总面积470万平方公里.海上邻国,东有日本,东南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东部沿海有广阔的大陆架.海上分布6500多个岛屿.大陆架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浅海鱼类资源也极为丰富.大陆沿岸形成许多天然良港,等.这些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发展海洋经济以及巩固海防均有重要战略意义,现在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我国目前经济最繁荣的地带.我国西北内陆伸入亚洲腹地,从古至今一直是我国陆上和中亚、西亚、欧洲连接的桥梁.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起过巨大作用.
(1)气候复杂多样,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
(2)海岸线漫长,适合发展渔业
(3)地形多样,适合旅游业,矿产业,资源
纬度位置:大多位于中纬度地区,适宜人类居住.
海陆位置:海陆兼备,东临太平洋,便于海上贸易,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能够与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直接往来.
气候:气候复杂多样,适于发展多种经济.
资源:资源丰富,发展经济的条件优越.
Ⅳ 中国的地理条件
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内周群山环容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Ⅳ 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地理条件的优势是什么
地理位置在中国偏东北,与海只有一省之隔,方便管理东北也有文化底蕴
Ⅵ 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地理条件的优势是什么
北京位置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纬度位置优越。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半湿润回地区,有答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 2.海陆位置优越。虽居内陆,但距海较近,交通发达。 3.战略位置优越。战争年代,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和平年代,东南平坦,适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4.经济区位优越。西有黄土高原,北有内蒙古牧区,南有华北平原,能源、原材料、食物供应充盈。 正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北京自古就是我国的战略重镇,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建都,新中国成立后,又一次定都北京。
麻烦采纳,谢谢!
Ⅶ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形成的基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有一定的决定作用,虽然这种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终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开始能动地利用地理环境,于是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活动的决定作用就逐渐减轻。生产力越发达,人类对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这一切都是以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为前提的。
中华民族栖息生活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中国的领域广大,腹地纵深,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远古时代,中国境内就有分布广泛的人类活动。自公元前21世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夏朝活动的领域以山西、陕西、河南交界处为中心。史书记载:“芒芒禹迹,亘为九州,经启九道”1,反映了夏朝已经统治了范围不小的地区。到了商代,其统治区域以今河南中部偏东黄河西岸为中心,东至海,西至今陕西,北达今河北,南抵湖北一带。西周初年的封国,古史称有“一千八百诸侯”。周王不断分封,其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以南,西至今甘肃,东北至今辽宁,东至今山东,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奴隶制国家。
经过商、周二代约13个世纪的发展,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海。此后的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但基本的趋势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不少王朝都拥有过今天中国以外的疆域。如从西汉中期至西晋末年的400多年间,朝鲜半岛的东北部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自西汉中期到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朝和元朝的北界远达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亚的威海。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地,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1840年,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中国的大片土地,甚至连条约都不签订,凭借实力造成侵占的既成事实。但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国土免遭更大蚕食。饱经沧桑,惨遭分离的台湾同胞,1945年才回到中国的怀抱,在20世纪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东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耸立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低悬殊的地势以及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世界上有的气候类型,中国大部分都有。
从农业生产观点来看,从气候资源光、热、水的状态来看,中国气候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光、热资源丰富。中国大部分领土属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热带,全国各地的太阳幅射和热量都可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国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强烈影响,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区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这是东南部为农耕区,西北部为畜牧区的自然基础。三山地气候居多。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广大山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来说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种垂直气候带,气候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尺度、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发展林、牧、果、药等多种经营。
以上特点,有史以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受全球性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的气候状况还是有一定的变化。如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这两方面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民族的迁移、人口增长和文化的传播等都起了或大或小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滋生地不仅领域广大,而且地形、地貌繁复,多条大江大河纵横,为世界其它古文化区所罕见。
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种我国最重要的常态地貌类型以外,我国还有类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缘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缘地貌,仅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北段,类型就有45种以上,比前苏联和美国多一倍,成为世界上冰缘地貌类型最多的国家。如此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多元化和中华文化的多样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国地处地球的北温带,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气候宜人,众多的江河湖泊,使广阔的土地可垦可耕,供人们衣食。因此,与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华文化产生和延续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同埃及文化囿于尼罗河流域,巴比伦文化囿于两河流域相异,中华文化滋生地不是依托一个江河流域,而是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大的区段。
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即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这片七、八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和冲击平原,在古代曾是林茂草肥、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可供人类居住和农作。据土壤专家研究,黄土是一种有很强自肥能力的土壤,又具有较好的保水性能,适于种植粟和谷子这类耐旱作物。中原的东部是华北大平原,这片由黄河泛滥冲击而成的平原,土质疏松肥沃,含有丰富的腐植质和各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诸元素,是一片适宜种麦、黍、谷、粟、稻五谷的沃土。由于土壤细腻疏松,在生产工具简单、铁器还未运用的情况下,易于清除天然植被和开垦耕种。因此,黄河中下游一带便成为华夏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华夏先民在这块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生活觅食、狩猎、放牧,进而发展农业,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原地区最早成为中国古文化的中心。
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学家论证,长江流域是中华新旧石器文化遗址发掘数量仅次于黄河流域的地区,长江为孕育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流经10个省、市、自治区,全长6300多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亚洲第一位,并且流量大,流域面积广,资源丰富。当黄河流域因战乱频繁、大批文人学士和劳动力为了避难举家南迁,以及垦伐过度、气候转向干冷等原故导致农业渐趋衰落之际,长江流域后来居上,以巨大的经济潜力成为人们粮食、衣被、财赋的主要供应区。可以说长江与黄河共同哺育了中华古老文明。至于岭南的珠江流域、闽南滨海地带、云贵高原、台湾、海南岛,更增添了这一回旋区间的丰富性和广阔性,中华文化延绵不辍,没有出现埃及、巴比伦等古文化那样的中绝现象,与这种优越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此,人们采取了不同的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早就出现了农业、牧业、狩猎、养殖、捕捞、采集、冶矿、手工业、林业等各种产业,成为了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各地的经济、政治、制度也不尽相同,各地的发展也不平衡。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一般来说农耕民族依恋土地,重农轻商,居安思稳,保守平和。游牧民族迁徙不定,重牧轻农,勇猛好斗。生活在近海滨的人民视海洋为财富的来源,致力于渔业和盐业的开发生产,易于接受外来文明。西域的一些绿洲小国本身土地资源有限,但因位于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所以很早就以商业发达著称于世。地域的差别,使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明显。山海兼备的齐鲁文化相异于“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晋文化不同于南方的楚文化,同在长江流域而分处上游、中游、下游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又各具特色。至于在湿润东部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与在干燥的西部发展起来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径庭。这些文化类型的形成当然更直接受人文因素的作用,不过,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毕竟是中华文化多样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著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划分为大陆民族与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比较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也比较方便。又由于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故容易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陆国家,虽然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沿海岛屿,而其与海洋为伍的人民,究竟占全部人口的少数,其人民本性仍然是大陆性格的。
中国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最适宜的条件,在黄河中下游很早就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文明。与西方的大海文明即蓝色文明相比,黄河文明是一种大陆文明。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从新石器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退路可供回旋。其它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贯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高达四千至五千米。在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这些都可以说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
Ⅷ 中国的地理条件
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专四周群山属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