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杜能
① 请教一个问题。人文地理学的区位理论
第一抄,区位的概念与特点.区位为即分布的地区与地点。 特点包括:空间性,结构性,环境性,文化性。 第二,区位论的产生和发展。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现代区位论。其中现代区位理论从尺度观,时序观,行为观,场势观,结构观方面展开论述。 第三,区位论的分类。可以分为产业区位论和非产业的区位论。产业区位论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市场区位论。具体的区位要展开回答。详细内容参考《经济地理学》。非产业区位论包括:住宅区位,办公区位,学校区位,公共设施区位。 我只能具体的给你罗列出基本的框架。具体内容看过书后,再逐一扩充。希望这些能对你有所帮助。
② 结合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简要分析上海农业土地利用模式
去上师大图书馆网站搜一下《上海农业地域类型演变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非农用地的快速扩张,农业用地空间不断缩减,副食品生产己经突破了与中心城市空间距离的限制,生产范围遍及中远郊区县。`
上海郊区布局结构发生明显转变。近郊浦东、闵行和宝山地区蔬菜播种面积明显减少,但在区域种植结构中蔬菜生产的比重却上升到50%以上,以菜为主的种植格局更加明晰;中远郊蔬菜播种面积大幅增加,蔬菜生产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外围区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快速减少,以粮为主的产区主要集中远郊乡镇。
油菜的主要产区为金山,其次为崇明。西甜瓜的播种面积明显扩大,主要产区为南汇区,其次为奉贤和崇明。水果生产除近郊地区减少外,其他区县都明显增加,并且形成比较明显的不同果品的区域化生产基地。
畜牧业主产区明显转移到中远郊地区,生产规模下降。其中,奶牛养殖以崇明东部北部沿江地区,和沿海和沿江地区为主,近郊减少,浦东新区减幅最大;生猪主产区为南汇、奉贤和金山;家禽集中产区在南汇和青浦。水产养殖主产区为青浦、崇明、奉贤和南汇。
农业用地空间大幅缩减,而生产内容却趋于丰富和多元,农业用地格局变得间杂多样,但是一些产区的专业化程度却明显提高,近郊许多镇蔬菜播种面积比重高达90%以上,一些产品已经形成明显的特色化生产基地,如南汇区的西甜瓜及水密桃、奉贤区的黄桃、崇明县的“寒优湘晴”优质米、嘉定区的葡萄、青浦区的草莓等。受密集的交通线网、城镇用地、工业园区用地及其他非农设施用地的分割,农业用地形态存在一定空间上的差异,近郊农业用地为破碎块状,中远郊地区呈团块状和条带状。
回答的时候可以先写杜能圈的定义,再结合上海分析。
③ 人文地理学中的几个区位论
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于是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换句话说,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孤立国的前提条件除上述给定的六个外,从需要解答的问题中可知,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杜能考察问题的方法是“孤立化的方法”。利用这一方法是为了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即我们通常所利用的两种基本科学方法(演绎和归纳法)之一的演绎方法。
(二)形成机制
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地租收入R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少。当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的结果,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图3-1上部)。因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所以农场主选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如图3-1所示,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1.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
2.第二圈——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
3.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4.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
5.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本农业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
6.第六圈——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80km处。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
④ 地理讲解人文地理案例如何分析
一、运用地租曲线探究农业圈层现象形成机理的方法
作为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城市与乡村相互作用,农业部门通过竞争决定其区位。因其竞争是围绕地租进行的,故地租曲线是探究农业圈层现象形成机理的重要工具。准确把握地租曲线的运用方法是探讨农业圈层现象形成机理的基础和前提。
(一)运用地租曲线分析市场所具有的农业圈层分化功能
根据《孤立国》中的六个前提,假定地租曲线R=(P-C-Kt)Q中的农产品单价P、单位农产品成本C、农产品运费率t、农产品总产量Q等为常量,讨论市场距离K的变动对地租R的影响。
(二)运用地租曲线分析市场作用下的农业圈层分化机理
在笛卡尔坐标系中,地租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首先,讨论农产品运费率t与直线斜率、单位面积利润P-C与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之间的关系。其次,根据不同农产品的运费率t、单位面积利润P-C画地租曲线,探究运费率t、单位面积利润P-C在“杜能圈”形成中的作用。再次,分析不同农产品空间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及农业圈层分化机理。
(三)运用地租曲线探究农业圈层现象形成机理的分析步骤
学生经探究得知,整个分析过程有以下步骤:第一步,搜集相关数据和资料。第二步,分析农业生产的地域格局。第三步,分析农业生产地域格局同市场的关系。第四步,分析不同农业部门的单位面积利润的空间特征及其与农产品运费的关系。第五步,比较区域农业地域格局与“杜能圈”的异同,并分析原因。探究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二、运用地租曲线分析现实中“杜能圈”的形成机理
1980年代上海郊区农业生产表现出圈层结构,但与经典的“杜能圈”存在差别。引导学生对其形成机理进行探究,能强化他们对农业区位论的认识。
(一)1980年代上海郊区的农业圈层现象
1980年代上海郊区农业生产由近郊到远郊可分为四大圈层:第一圈层以发展蔬菜、奶牛、花卉为主;第二圈层以生产棉花、蔬菜、奶牛和自给性粮食为主;第三圈层以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为主;第四圈层则以商品粮、棉花、渔业和奶牛为主。该农业圈比“杜能圈”要复杂得多,需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
(二)1980年代上海郊区农业圈层的特征
学生经过探究,发现1980年代上海郊区农业圈层现象具有四个特征:第一,各农业圈层皆以市场为圆心。第二,越接近市场的圈层,单位面积农产品的利润越高、其运费率也越大;反之,农产品的单位面积利润越低、运费率也越小。如单
⑤ 跪求学完人文地理后的感受2000字。
一、人地关系的和谐美
地理把人地相关性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我们揭示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关系。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对地理人地相关性的学习,使我们能够理解到人与自然间的正确关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谐共处的理念,从而体味出一种和谐美。
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多样美
地理以区域环境为研究对象,具有广阔的空间性,上及天,下达地,蓝天、白云、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鸟鱼虫、沙漠、冰川、城市、乡村……山水之间,阴阳相配, 冥冥之中刚柔相济。宇宙的神秘与诡谲,万物的多样与和谐。面对一幅幅绚丽的世界图景,无不为大自然的和谐美丽而震憾!“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灵性出万象,风骨自高洁”,穷极于山水间,尽享世界的和谐与美丽。
三、地理伦理道德美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就含有启蒙的人地关系的合理内涵,而儒家主张“礼乐合一”、“美善相乐”又把“仁”当作审美理想的核心,强调人类社会中人与人间的和谐,含有更多的人伦成分和浓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对环境、对生命的广泛关注。道家主张“游于自然之道”、“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试图在人与自然间建立起混沌的和谐。因其处世消极最终被排斥到主流社会之外。
地理学则要求我们在处理好社会关系的同时,还应处理好人与自然的一系列关系,对自然讲伦理道德,特别是要处理好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因而,在一定的层面上也包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和生命理性。强调在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之间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美。有人预言:生态文化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文化,一场群众性的环保运动正在世界各地兴起。
四、地理智慧美
地理智慧主要指: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人类自身生存的智慧。学习地理,重要的是可以给人们装上一个“地理头脑”,教会人们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世界,更科学地选择、安排生活和生产,指导人类理性地生产和消费。在对物质资源的消费方面,呼吁人类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放弃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
地理智慧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对废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良好状态。在人的自身生产方面,主张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协调。传统发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为特征的,常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资源对立起来。地理对人地复合系统开放性和战略性的研究,为我们建立了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等,从而树立一种观察、处理当代事物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教给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五、地理人文精神美
地理“把地球作为人的世界来研究”(J.O.M.克罗克《地理学的范畴》),主张给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关照。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点在情感和价值观。地理能赋予我们更高的人文精神。在价值观方面地理能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人口观、种族观、环境观和资源观。在情感方面,通过地理国情教育能增强我们的国家意识,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利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去解释空间效应,展现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结构和特征,展现与之相关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在此差异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观。在欣赏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时,帮助我们形成对他人他物和异质性、多样性的宽容心。地理能强化我们的全球意识,教会我们用全球视野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本地区、本乡、本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理解并增进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间的交往交流,用以培养和平共处并具有世界大家庭、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文明为一体的人。
地理教育目的的重点是实现“从能力到责任感的转变”。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地理使我们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六、地理规律美
地理的规律可分为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等。地理的规律美表现为秩序美、节奏美、数学美等。想象是分析,也是综合(波德莱尔:《想像力》)。分析和综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维方法。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朱光潜:《美感与联想》)。地理规律的认识,离不开高度的想象,在想象中体味到地理的规律美。面对精美的地图,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同时,张开自由想像力的翅膀,与之展开极富情趣的对话。跨越时空,纵横驰骋,于是一个富有色彩、声音、轮廓、香气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跃于眼前。
在认识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时,使人联想到一张巨大的光盘,它们同向、共面、近圆,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壮美的宇宙乐章。在认识非洲气候分布规律时,我们联想到了对称。在认识城市中心学说时,不禁使人联想到蜂房构造。在学习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环时,会使人想到水中的涟漪。在认识海水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时,使我们联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象,总是与热情同在。“一个冷淡、浅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坚强雄厚的想像力的”(郁达夫:《想象的功用》)。
学习地理需要热情,在热情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在不断地创造、联想、解释中,在对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较、归纳、演绎中,必将感受到地理规律美的无穷魅力。通过对地理规律美的认识,能赋予我们更多理性,使我们从中不断向自然界学习、模仿和借鉴,以此创造美的环境、美的生活。从一个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设一个宽敞、富裕、干净、安全的地球,都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学习和模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在庭院经济的发展、小流域的治理、农业生态模式的建立、小城镇和工业小区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科学决策,而地理在各种决策中会提供广泛的人文咨询、人文设计和人文论证。并用美的地理规律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七、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美
褚大健先生对复杂的科学知识体系进行梳理,独具慧眼,发现了科学知识体系具有的球状结构。认为: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向内,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与此相似,科学知识从内到外,由知识内核、知识幔层和知识外壳组成。知识外壳由事实性知识组成,重点说明“是什么”。知识幔层由定律性知识组成,侧重说明“怎么样”,知识内核由原理性知识组成,侧重说明“为什么”。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也是如此,对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探讨,我们会感到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美。
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径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地理的审美能赋予我们对地理更多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地理审美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并用地理美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⑥ 跪求上海师范大学2011--2014人文地理考研真题。
2013年回忆版
人文地理学
一 名词解释 (8*5)
1.区位商
2.适度人内口
3.旅游资源
4.杜能圈容
5.同城效应
二 简答(15*4)
1.突然想不起来了 想起来了再补充
2.汽车制造业世界格局的变化
3.解释 中心地 中心商业 中心地职能
4.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
三 论述(25*2)
1.大学文化扩散的特点和传播途径
2.九十年代后我国出现郊区化现象,特别是商业和居住的郊区化,试述其发展特征和原因
旅游地理学
一 名词解释(4*10 没有按照顺序)
1.旅游资源
2.社区旅游
3.层次分析法
4.生命周期理论
5.景观异质
6.旅游地功能分区
7.危机管理
8.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
9.非常抱歉 想不起来了
二 简答(10*5)
1.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2.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理论
3.旅游功能分区的基本方法
4.旅游地规划的基本方法
5.旅游活动的行为层次分为哪几种?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论述(20*3)
1.旅游地规划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2.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差异的分析
3.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模式?中国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对其借鉴及启示?
可以吗,可以的话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