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格
❶ 中国地貌格局形成过程
我国现代地貌所反映的基本特征和地貌类型分布格局,是在内外营力综合作用下长期发展演化的结果。影响我国地貌发育的内外力因素,主要有地质构造因素、气候因素、地表组成物质因素、人类活动因素等。
一、地质构造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影响
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为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所夹峙。自早第三纪以来,各个板块相互碰撞,对中国现代地貌格局和演变发生重要影响。自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这次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分早、晚两期,早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之间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发生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陆,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与此同时中国东部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发生张裂,海盆下沉,使中国大陆东部边缘开始进入边缘海-岛屿发展阶段。尤其重要的是发生于上新世一更新世的晚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全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推动着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向亚洲大陆南缘俯冲挤压,使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这种以小的倾角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的印度板块持续向北的强大挤压力,在北部遇到固结历史悠久的刚性地块(塔里木、中朝、扬子)的抵抗,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使构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壳的重叠,上地幔物质运动的加强和深层及表层构造运动的激化,导致地壳急剧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积大幅度急剧抬升,于是形成雄伟的青藏高原,构成我国地形的第一级阶梯。
我国西部地区受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在青藏高原上的一些近东西向的山脉南麓均有向北倾斜的规模巨大的逆冲断层,形成褶皱断块山地。各个山地的形成时代虽不同,但上述断层在新构造时期均有明显活动且规模巨大。其长度可达300—700千米,最长可达2000—3000千米,且多为逆冲断层或逆冲走滑断层。在青藏东南部地区,由于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派生出向东挤压作用,使川滇菱形块体向南移动,因而形成一系列向东北方向突出的大型弧形断裂,它们常控制山脉的走向,形成一些规模巨大的挤压弧形山地,山岭之间为深切的河谷。
在持续的挤压环境下,西部各大古陆块皆发育成为中-新生代的凹陷盆地。从上新世晚期开始,盆地周围山地急剧上升,盆地本身也随之抬高,而且盆地边缘的第三系、第四系都产生最新褶皱的长垣缓岗,褶皱强度有从南向北减弱的趋势。
中国东部受太平洋板块对亚欧板块作用的影响,处于弧后盆地的引张应力状态,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和北东走向的山脉。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的分异和相对运动较为复杂。早侏罗纪,太平洋板块开始增生,以快速、低角度向东部大陆俯冲,因此,在仰冲侧大陆产生广泛的拱形隆起,并有频繁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而其后方则产生大规模拗陷,形成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代表的华夏向第一沉降带。晚侏罗纪,由于海洋板块的向北运动,前期对东部大陆正面挤压的强大压力消失,使东部广阔的隆起带应力松弛,在其中央地带产生裂陷构造,形成松辽、华北与江汉盆地,即华夏式第二沉降带,其西侧为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第一隆起带,其东侧形成华夏式第二隆起带。
始新世中末期至渐新世,东部海洋板块重新分异,太平洋板块扩展,向西俯冲,对东北、华北施加较大的推挤力,松辽平原抬升,此外,随着日本海开裂所产生的侧向推挤力,使长白山地翘升。在南方,台湾作为岛弧与大陆碰撞的典型场所,其挤压力可对福建、广东大陆产生影响,而南海东缘是西太平洋唯一向东倾斜、反转的俯冲带。
二、气候因素
在地貌形成发育过程中,外营力也占重要地位。尤以气候的作用更为鲜明,不仅表现出现代气候对地貌的深刻影响,而且也遗留有古气候条件下的地貌痕迹。降水与气温的变化,影响着风化、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与强度。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临近海洋,降水丰沛。东南沿海地带降水量高达2 000毫米以上,华北、东北地区也在400—800毫米之间。河流众多,径流丰富,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占绝对优势。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区,以坡面冲刷和沟谷下切的侵蚀作用为主;地势低平的平原、盆地、洼地,主要进行着堆积作用,广泛发育了各类流水地貌,如沟谷、河流阶地、山麓洪积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由于东部地区温度状况的南北差异,以流水作用为主的外营力的活动方式和强度也存在南北的变化。秦岭—淮河以南属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湿热的环境,使得流水作用强烈,化学风化作用及碳酸盐岩类分布区的岩溶作用均很显著。地表河网稠密,侵蚀切割强烈,丘陵低山广布。江南一带由于淋溶作用旺盛,风化物中铁、铝富积,红色风化壳发育。湿热的环境使雨水、河水、地下水对碳酸盐岩的侵蚀作用加强,这使得云贵高原、广西一带喀斯特地貌发育,秦岭-淮河以北的华北地区,为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许多地方的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河网密度比南方小,径流量也较秦岭-淮河以南河流锐减,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流水作用强弱的季节变化也比南方突出。雨季地面侵蚀与河流泥沙的搬运和堆积都很强烈。黄河中游地区,黄土分布广泛,质地疏松,抗蚀力差,在夏季降雨的冲刷下,坡面、沟谷侵蚀旺盛,沟壑纵横。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输往下游,黄河、海河以及淮河水系的泥沙长期在下游堆积,从而形成了华北平原。东北地区属温带和寒温带地区,东南部的长白山地,降水量丰富,流水地貌发育。西北部的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地处我国北部高纬地区,气候寒冷,冻土层分布广,在冻融作用下,形成冻土和冰缘地貌。中部地势低平,以接受河流沉积为主,形成广阔的东北平原。另外,东部沿海海岸地带,由于海水作用的不同,形成了侵蚀海岸与堆积海岸等海岸地貌。
西北内陆干旱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剧烈。风力强劲,干燥剥蚀作用和风力作用成为重要的地貌外营力。形成雅丹、沙丘、戈壁等风蚀、风积地貌。西北内陆盆地外围的高峻山脉,外营力随气候的垂直变化也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山麓为干燥剥蚀作用带,山腰为流水作用带,山顶为冰川、冰缘作用带。由于山脉坡向和所处的地段不同,一般来说,从北疆至南疆,随着水汽的减少,干燥剥蚀带幅度逐渐加大,雪线逐渐升高,冰川规模相应变小,外营力的垂直分带界线也相应发生变化。
青藏高原,地势高峻,形成了特殊的高寒干燥环境。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和阿尔金山,同气候干旱的西北地区相邻,也是全国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的地区,干燥剥蚀作用与风蚀、风积作用为主要外营力,形成干燥剥蚀山地、平原及沙丘、戈壁等地貌类型。藏北地区主要是地势高峻导致的高寒低温环境,使地下保存着广泛的多年冻土。高山上则是我国现代冰川的主要分布区。因此,由冻融作用、冰川作用形成的冰缘、冰川地貌现象分布广泛。高原东南部边缘地带,邻近印度洋,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降水丰富,流水作用居主导地位。但高山顶部,白雪皑皑,以冰川、冰缘作用为主。
以上所述地貌类型及其分布与我国现代地理环境是完全相适应的。此外,在近代地质发展史上,我国气候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变迁,古气候条件下所产生的地貌在一些地区遗留下来,表现着与现代外营力作用不相适应的形态。例如,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地区,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遮普惹山和昂章山上,有峰林和落水洞等喀斯特地貌存在;在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华北地区普遍堆积有第三纪三趾马红土层;在云贵高原有深厚的红色风化壳;在内蒙古、新疆干旱区有与近代流水侵蚀作用不相适应的宽阔河谷、湖滨和河流阶地、发育良好的水文网等地貌形态;我国西部海拔2700—3500米的山地,还常可见到第四纪古冰川作用的遗迹等。这使得我国地貌更加复杂。长江以南地区,基本上继承了第四纪以前湿热的热带、亚热带环境,塑造地貌的地表营力中,化学淋溶作用得以继续进行,流水作用也从未间断,使得红色风化壳深厚,红层地貌与岩溶地貌得以保存和发展。我国其余地区,由于气候的变迁,地表营力和地貌形态在地质时期(主要是第三纪及第四纪初期)都有所变化。
三、地表组成物质因素
我国地表的组成物质千差万别,分布复杂错综。由于地表物质的不同,抗风化、侵蚀的强度不一,在一定的外营力作用条件下,可以发育成形态各异的地貌形态。
我国山地众多,岩浆岩和变质岩常大面积出露,由于岩性致密坚硬,或经再结晶使刚性增强,常构成崇山峻岭、危崖陡壁。其中,侵入岩以花岗岩分布面积最广,山地中多有分布,与多旋回岩浆频繁活动密切相关。花岗岩坚硬致密,抗蚀力强,经断块抬升,往往形成高峻山地,如秦岭的太白山、湖南的衡山、山东的崂山、浙江的天目山、广东的罗浮山均为花岗岩山峰。奇峰峻峭的黄山和华山,因系花岗岩株构造,山势更显挺拔。
地表出露的喷出岩以基性的玄武岩分布最广。多为第四纪火山频繁活动喷发形成的玄武岩熔岩流,以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一带分布最广。大面积玄武岩熔岩流常构成阶梯状的熔岩台地,如长白山地、张北高原、海南岛北部等。此外还分布着火山锥、火口湖、熔岩垄岗等多种火山地貌。
各类沉积岩分布广泛,占我国陆地面积的3/4,常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形态。在长江以南地区,从白垩纪直至现在,气候湿热,故在中、新生代陷落盆地中堆积了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坚硬而层厚的砾岩、砂砾岩,因流水沿裂缝和节理侵蚀,形成许多峭壁悬崖、石峰林立的丹霞地形;而岩性比较松软的砂页岩,因流水侵蚀而形成比较低缓的红色丘陵,构成了江南独具一格的红层地貌。在云贵高原、广西一带,古生代碳酸盐岩深厚,形成了峰林、溶洞、地下河等喀斯特地貌类型。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的第四纪黄土,构成了独特的黄土地貌区。黄土未经充分胶结,质地疏松,易被雨水冲刷和流水切割,沟壑十分发育,地表支离破碎,形成了塬、梁、峁等地貌形态。其中以甘肃中部和东部、陕西北部以及山西的黄土高原最典型。我国北方内陆,沙漠面积广大,沙丘累累,这固然与地处内陆,气候极端干燥密切相关,但和第四纪疏松沉积物分布广泛,具有就地起沙的大量冲积、洪积、湖积物质也有密切关联。
四、人类活动因素
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人类不断地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影响,同时也使地表形态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发达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对地貌的影响较为深刻。我国国土面积中除了约占19%的沙质荒漠、戈壁、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石骨裸露的山地等人迹罕至的地方外,其余81%均为城市、工矿、交通、农、林、牧、渔的用地或可利用土地,地表形态无不打上人类活动影响的烙印。
人类兴建的一些工程设施对地表形态有明显的改变作用。早在秦代,我国先民就已在南岭修建了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使区域河流地貌发生了变化。黄河下游的人工堤防工程庞大宏伟,形成高于华北平原之上的地上河床,构成华北平原上明显的分水岭。南北各地陆续开凿运河,特别是贯穿华北平原和长江下游平原的京杭大运河,在世界运河史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它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东西向水系沟通起来,改变了东部平原地区的水系面貌,新河道的开挖、河道堤坝的修筑以及截弯取直、堰闸修建等都影响和改变着河川流量、水文特征,使河流的侵蚀、搬运、堆积过程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导致地貌形态的变化。另外,广大山地、高原、丘陵上修筑的层层梯田,沿海地带兴建的护岸海塘、防波堤坝以及移山填沟、围湖造田等都显著地改变着地表的地貌形态。大的建设项目,如开山劈岭,筑路架桥,开挖矿山,兴修国防设施等巨大工程,挖垫土石方量巨大,也不断改变着地表面貌。如大的露天煤矿的开挖,常要剥掉煤层上的盖层,大量土石运往他处堆积,对地表形态影响显著;选矿地矿碴与煤矸石堆积起来的小山,起伏相连,也非常醒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愈来愈深刻,对地貌的影响也愈来愈明显。不合理的利用自然,可导致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破坏,造成灾害性地貌过程的发生和发展。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黄土高原植被的严重破坏,引起了水土的大量流失,使下游河床淤塞填高,频繁发生河流决口、改道,酿成水患。尤以黄河、永定河下游河道决口改道次数最多,在华北平原上遗留了许多古河道的遗迹。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也很严重。气候湿热,风化物深厚,当地表植被破坏后,侵蚀速度范围迅速增大。如贵州省,随着森林覆盖率的下降,水土流失面积已由1964年的3.5万平方千米增加到了现在的5万平方千米,全省每年通过河流外泄泥沙总量达5800万吨。除了毁林、毁草外,盲目开垦也是水土流失加剧的重要原因。贵州省很多大于30—40度的坡地都曾被开垦,这无疑使其地表侵蚀作用趋于增强。在我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长期以来,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滥垦、滥牧、滥伐现象加剧,沙区的天然植被遭到破坏,使风沙危害越来越严重。许多无沙地区被风沙吞没,固定沙丘变为流动沙丘。据史料记载,陕北榆林、靖边一带的毛乌素沙地,至少在唐代以前还是水草丰美的地方,经过明、清两代不适当的耕垦,草原被破坏,流沙南侵,使长城以外数十千米的地带流沙广布。近些年来,我国沙漠化过程又有所加剧。我国对于治沙工作重视,个别地区的沙漠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包兰铁路线上的沙坡头,吐鲁番盆地中的五星乡等地,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又使原来的流动沙丘变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
❷ 中国地理
由国界线所画出的中国版图的轮廓“凹多凸少”,即,国界线经常向国内部分凹陷。
最大的“凹”出现在中蒙边界上。中国原来的陆地版图像一片圆树叶,自从外蒙古被苏联策划“独立”出去后,陆地版图的形状就从树叶状变成了“公鸡”状,公鸡的背部,即外蒙古所在地,成了中国版图上最大的“凹”。
另一处地图上看不出来的大“凹”,由麦克马洪线形成,在西藏东南部,那里有一块面积相当于浙江省一样大的土地,却由印度实际控制。
还有一处中“凹”,出现在中缅边界上。上世纪40年代著名作家艾芜曾写过一本散文集《南行记》,书中所描写的克钦山中的人,那时大都是中国人,但是为了中缅之间的情谊,这个地区已于上世纪50年代划归缅甸。
以上是面积较大的“凹”,如果是小“凹”,那就太多了。在中国,大比例尺的地图属于国家机密,公众看不到,但在小比例尺的地图上,这些小“凹”根本不能显示出来,国人也就很少知道。
鸭绿江口也要失去吗?
仅以江河为国界的几处小“凹”为例。
按照国际惯例,当两国以大江相隔时,应以主航道为国界线。如果江中有岛屿和沙洲,就可以从这些岛屿和沙洲的归属看出一个国家的性格。
我们都是读孔融让梨的故事长大的,孔融意识深入骨髓。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的黑瞎子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有了它,就能维持两条大江的航行权,否则就失去了航行权。这个岛原本属于中国,中国人在上面曾经建有3个村庄,但在1929年时被苏联红军侵占。2004年,中俄之间协商划定了边界。2008年,该岛的一半归还中国,但这不能带给我们丝毫安慰。
鸭绿江口地图
上世纪60年代,千赤岛(也称于赤岛)在中朝划界时被分给了朝鲜,使该段鸭绿江成为朝鲜的内河。而后黄金坪岛、绸缎岛、薪岛的丧失,使中国永远失去了鸭绿江的出海口,不得不建设丹东新港。同时失去了获得河口段大片新生土地和岛屿的机会,失去了大片的海洋国土。
鸭绿江是中国和朝鲜两国的界河,按照常理,江中的岛屿本该两国各有其半,但鸭绿江下游的岛屿绝大部分都属于朝鲜,尤其是位于鸭绿江入海处的两个大岛——绸缎岛和薪岛,竟然全属于朝鲜。这些年来,这两个岛屿不断向中国方向扩展,现在几乎和丹东连在一起,似乎成了朝鲜在中国的飞地。据说两国签署条约时,商定鸭绿江水道为两国共有,但现实是,鸭绿江的入海口已经离开中国,两岸都是朝鲜领土。这种状态如不及时改变,将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
说到江口,我想起了图们江。在面对图们江口的问题上,中国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图们江口,中国人与大海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但是俄国与朝鲜却“手拉手”,将中国人挡在大海之外。如果是面对强国的武力,我们因为抗争失败而丢失领土,这可以理解。但是面对小国的欺人之举,我们竟然同意或者默许,这很难理解。黑龙江和绥芬河的出海口因沙俄的蛮横和狡诈而丢掉,图们江出海口的丢掉,难道也是因为朝鲜的蛮横和武力吗?图们江口让我们同时面对一个强国和一个弱国,这时怎样处理边界,确实可以展示我们这个民族的性格。
当国界遇到湖泊
当国界遇到湖泊时,又是怎样划分的呢?一般而言,依据常识,应该按照中间线平分。
位于中俄边界的兴凯湖,为什么3/4的面积为俄罗斯所有?位于中朝边界的长白山天池,也有53%属于他国。其实,按照中、朝两国国界线的走势,长白山天池完全应该在中国境内,但是国界线走到天池,似乎是故意往中国方向凹了进来,而将天池挖出来,馈赠他国。
贝尔湖、兴凯湖、长白山天池位置图
贝尔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的西南部,与呼伦湖由乌尔逊河相连,两湖被看作是呼伦贝尔草原的象征。可令人遗憾的是,贝尔湖并不完全属于这片美丽的大草原。在600 余平方公里的面积中,我国只占40 平方公里,不足十分之一,其余绝大部分为蒙古国所有。将视线转向东南方向,还有两个湖和贝尔湖一样,由我国和他国“共享”,它们是黑龙江省东南部的兴凯湖和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天池。兴凯湖和长白山天池历史上全部为我国所有,而如今在我国的国界线内,兴凯湖只剩下不足原来湖面1/3 的面积,长白山天池也划归朝鲜一半。如果兴凯湖现在仍全部属于我国,那么它当之无愧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若长白山天池没有被划出去,它吸引大家目光的将不仅仅是它的美丽。
我从地图上看中国的边界时,有一个地方总以为看错了,但是找来大比例尺的地图确认,发现没有错。这就是中蒙边界的贝尔湖,湖面的90%都在蒙古国境内。这怎么可能?我猜想最初划定边界时可能并不如此,一定是两国平分,后来因为气候干旱而使湖面缩小,中国部分的湖面大概因为水浅而越来越小。但是看了一些研究论文后发现,近百年来,贝尔湖的湖面变化不大,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即蒙古国占据大半,中国占有小半,是当时两国划定国界时就确定的。
我们可以想象以上湖泊划界时的谈判场面:占大者若依其势力,何等霸道;取小者若是礼让,何其慷慨。兴凯湖让我们领略俄国的霸道,贝尔湖和天池则让我们体会到中国的慷慨。
九段线:中国版图上最大的“凸”
中国陆地边界上的“凹多凸少”令人沮丧,但幸运的是,我终于在中国地图上发现了一个特例——海上边界有一处巨大的“凸”,那就是位于中国南海的“九段线”。
中国地图的右下角有一个长框,框内有9条断续线,它们组成一个巨大的“U”形圈。这是中国版图中最大的一处“凸”,因为这个凸起,而将中国的版图向南“凸”进了1800多公里,并使南海的四大珊瑚礁群岛划进了中国版图。
九段线是由当年国民政府内政部方域司的专家和官员划定的。我在想,划定这九段线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气魄!他们对着南海周边诸国和全世界宣布:九段线内的岛礁及其附近海域都是属于中国的。
包裹在这九段线内的都是什么呢?它们是由珊瑚礁构成的岛屿、沙洲、暗礁、暗沙(以下将这些不同珊瑚礁地貌通称为珊瑚礁构成体),以及周边的浩瀚海洋。
这些珊瑚礁构成体的80%都是环礁,即形态如环的珊瑚礁。这是一种壮观的海上景观:周边凸起的礁坪,将中间的湖泊环绕在内。从空中俯瞰,就像海中石塘,所以我国古代的渔民称之为“万里石塘”。
这些环礁大多形似椭圆,当我看着地图上的九段线,以及被九段线包围在内的一个个环礁时,忽然蹦出了一个想法:构成中国版图上最大凸起的九段线,本身就像一个巨大的环礁。
七连屿所在的巨大礁盘划过蔚蓝的大海,像是一尾正逶迤前行的美人鱼,更像是一艘破浪前行的舰船。7个小岛,如同船上7个奋力划行的水手,在平整的大海上划出一阵阵浪花。这个舰船般的巨大礁盘为风浪提供撞击的平衡点,并让珊瑚在此停驻,迎着风浪生长,最终撞击出它们的杰作:岛屿和沙洲。七连屿上的7个小岛或为岛屿,或为沙洲,都是风浪——甚至是强烈的风暴与珊瑚撞击的产物。在东北风盛行的冬季,可形成高达6—9米的滔天巨浪,遗憾的是,那时南海上空不便飞行。但是这张拍摄自最为“风平浪静”时节的照片,仍然为我们呈现了海上风浪。摄影/查春明
珊瑚精神:迎风斗浪,愈挫愈烈
说九段线围成的凸起像一个环礁,不仅因为形似,还因为神似,它们骨子里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在中国南海珊瑚礁群岛的分布图上,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珊瑚礁构成体大多数都有方向,而且都呈东北—西南方向。如果这些环礁是圆形,就无所谓方向,可是它们近似椭圆形,便有了长轴和短轴。长轴的指向就是环礁的朝向,这些环礁的长轴都指向东北—西南方向。
我们知道珊瑚礁是由死去的珊瑚遗骸和在其上继续生长的珊瑚构成的。因此南海的珊瑚礁构成体的长轴都指向东北—西南方向,也可以理解为珊瑚虫喜欢沿东北—西南方向生长。
南沙群岛海区冬、夏半年平均风频图
珊瑚礁的生长发育始终受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的控制,但这种控制作用随着礁体的发育成熟而逐渐变小并显得模糊。还有一种因素也时刻影响着珊瑚礁的形态,那就是风。风控制着海流和海浪,海流和海浪则加速了造礁生物的生长和碎屑物质的堆积。我国南海海域位于东亚季风区,一年中的风向规律是:冬半年盛行东北季风,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风。两个方向的风交替作用于南海海区,造成了珊瑚礁体在迎风的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上,造礁生物和礁栖生物生长快,生物残体和碎屑沉积多,也因此形成了众多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岛屿和环礁。这种规律在既有环礁又有风向频率的地图中被清晰地表现出来:上图中,线段的长短代表风频的高低,环礁的延伸方向与冬、夏季风的风向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为什么呢?中国的科学家早就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因为珊瑚虫喜欢风浪。
珊瑚虫的生长,需要进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水中还需有足够的溶解氧。浮游生物及营养物质需借助海浪才能被带到水上,所以哪里有风浪,哪里的营养物质就输送得快,哪里就有更多的溶解氧,哪里的珊瑚虫就会茁壮成长。
海中的风浪是有方向的,南海盛行季风——随季节有规律地转换方向。每年10月至来年3月,南海盛行冬季风,也就是东北风,风吹动着海洋表层的海水,自东北往西南流动。到了6月至9月,风向变为夏季风,即西南风,表层的海水便往相反方向流动。珊瑚虫是迎着风浪生长的,所以这些环礁都长成了东北—西南走向的椭圆形。
其实这一现象应该使中国人感到震撼,它出现在南海,可以理解成是来启示中国人的。珊瑚虫这种迎着风浪生长、愈挫愈烈的精神,应该移植到中国人身上。
当年那些在中国版图上画出九段线的人是有珊瑚精神的,他们也是顶着周边国家的压力,不惧威胁,依据历史事实,有理有据地在南海画了一个“圈”,造就了中国版图上最大一处凸起。他们没有像孔融一样让梨,因为他们知道,那个“梨”,是无数手握着《更路簿》去西沙、中沙、南沙捕鱼的中国渔民的,他们将这些由渔民们命名的珊瑚礁一一画到地图上,并对全世界宣布中国对它们的主权。他们还知道,用地图无法将水下的珊瑚礁标示出来,而且即使标出,这么多岛礁,也无法全部显示在小比例尺的地图上,所以最后决定用九段线围成一个圈,将这些问题全都解决了。
他们强硬,但不蛮横,因为画九段线时,充分考虑了周边国家的利益。从小比例尺的地图看,九段线似乎逼到了别国的大门口,但那只是错觉。画九段线时,他们将九段线内侧距离邻国最近的岛屿,和邻国距离九段线最近的岛屿一一找出,从二者之间的中点画线,给邻国留有足够充分的海域。我曾经去过九段线中离周边国家最近的一个地方——曾母暗沙,但当我从那里坐船去周边国家最近的一个点时,竟然用了一整天,二者距离60多海里。
但是珊瑚精神后来不见了,一些人对九段线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坚持,南沙岛礁开始一个个丢失,原本的“凸”,慢慢变成“凹”,孔融意识开始萌动了。现在,孔融意识正在和珊瑚精神博弈,孔融的“凹”与珊瑚的“凸”正在交锋,三沙市的成立,似乎是珊瑚精神暂时占了上风。
珠峰顶上风大,峰顶的云被吹成了旗云;秦岭的山顶有树,迎风的一面树枝全无,成了旗树。它们虽然英勇地抵抗风,抵抗的结果却是把迎风的一面让给了风。
但是当海风吹动珊瑚虫,海流冲击珊瑚虫时,珊瑚虫没有成为旗虫,不但没有把风吹浪打的一面让给风浪,而是迎着风浪成长为环礁。
珊瑚精神并不只是“迎风斗浪,愈挫愈烈”,珊瑚虫聪明得很,它懂得双赢。它是一种腔肠动物,却找来了植物——虫黄藻,与其共生共处,它利用虫黄藻吐出的氧气,又将自身排出的二氧化碳等废弃物供虫黄藻使用。共生的结果是共赢,珊瑚虫构建的珊瑚礁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统一战线,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态系统。
石珊瑚虫剖面图
石珊瑚虫是造就珊瑚礁的主力军。活体珊瑚虫娇小而柔弱,但它们体表和基部的细胞却能够分泌碳酸钙,形成坚硬的石灰质外骨骼。珊瑚虫一批批死去,外骨骼越堆越多,形成碳酸钙基座,进而堆积成珊瑚礁。在造礁的石珊瑚体内细胞中,还生活着大量的单细胞生物——虫黄藻,它们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氧气和糖类,从而加速其外骨骼的分泌、生长。
三种典型珊瑚礁形成示意图
岸礁的形成 在热带海岛的四周,海水中的石珊瑚虫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迅速发育。随着珊瑚虫骨骼的堆积,珊瑚礁面积逐渐扩大并露出海面,这时的珊瑚礁也被称作岸礁。
堡礁的形成 岛屿随着地质沉降而下沉,原先围绕海岛生长的珊瑚礁与海岛被浅海隔开,这时的礁体被称为堡礁。远远望去,海岛就像是被护城河围绕着的堡垒。
环礁的形成 若岛屿完全沉降至水下,海面上只剩下一圈带状的珊瑚礁,这时标准的“环礁”也就形成了。环状珊瑚礁之内的浅海被称作潟湖,其深度一般不超过100米。
珊瑚礁坚硬无比,珊瑚却有硬有软;珊瑚礁的颜色黑褐,但存活的珊瑚却五彩缤纷,也许世界上最艳丽的色彩就出自珊瑚。
这就是珊瑚,它们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当它们结束生命时,每一个个体都用自己的遗骸参与珊瑚礁的建设。古人说“化作春泥更护花”,珊瑚不用化作,直接用肢体建造礁体。
当水中巨大的礁坪建立起来后,珊瑚虫最后的杰作——岛屿与沙洲的建造,再次需要风浪来帮助,甚至一般的风浪已经不够用,需要更大的风浪——风暴。只有风暴才有足够的力量将水下的珊瑚礁块掀上礁坪,并把它们推到某处堆积起来。历经一次次风暴的累积,它们堆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形成岛屿和沙洲。西沙群岛的岛屿和沙洲之所以比南沙群岛多,是因为那里每年的风暴比南沙多。
从这个意义上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远处的永兴岛像是漂浮在海面上的一片绿林,看上去寂静无事,但近处的一片巨浪正翻滚而去,即将撞击在岛屿外沿的珊瑚礁上。在南海的几个珊瑚礁群岛中,永兴岛所在的西沙群岛拥有的珊瑚礁体最多,正是因为那里的风暴最多。如果说三沙市的成立展现了中国人的珊瑚精神,作为三沙市政府驻地的永兴岛,便是这种精神的核心地所在。摄影/兰建琼
❸ 中国地貌格局的特点自然地理学
中国地貌格局的特点:
中国境内不仅有常见的构造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而且有现代冰川和古代冰川作用遗迹、冻土和冰缘作用现象、沙漠和戈壁等,还有在一定气候条件下,反映特殊岩性的石灰岩地貌和黄土地貌。中国地貌种类的多样、典型,是世界其他国家难以相比的。
中国大陆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形成三大阶梯下降。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高原面海拔多在4000~5000米,其上耸峙多座海拔超出7000米,甚至8000米的山峰,享有“世界屋脊”之称。第二阶梯是青藏高原的北缘与东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包括了若干高原和盆地,盆地底部高低不一,高原面海拔多在1000~2000米。第三级阶梯是更东的低山丘陵和大平原,山丘海拔多在千米以下,平原一般不超过200米。这一级阶梯也包括沿海大陆架, 其水深通常在200米以内。
(3)中国地理格扩展阅读:
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中国民族地区地貌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1、类型复杂多样
有被内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挠曲下降的低洼的盆地和平原,还有起伏和缓的丘陵。如横断山脉的许多山峰海拔超过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脉东段的吐鲁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 是全国最低的洼地,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海拔3500──4000 米, 最高的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二者高差5600米,距离仅有150公里左右。
2、山地高原广泛分布
民族地区大约93.5% 的面积位于中国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上。全国主要的极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现在西部的最高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面积230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面积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于中尼边界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3、平原狭小,分布零散
第三级阶梯上民族地区的平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区总面积的1.7%。这些平原之中,除内蒙古东部有较大面积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区主要是分布零散的狭小平原,而且多属海拔200─500米的平原。
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众多的小平原,面积共约3.16万平方公里,最大的平原是南宁──桂平的郁江河谷冲积平原,面积仅6400平方公里。一般平原的面积为300──600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相互间被山地丘陵分隔开。
❹ 高中中国地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关系
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J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赤道。纬线。纬度。经纬网及其意义。
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的划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
(4)宇宙探测
宇宙探测的意义。宇宙探测的现状。
2.大气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
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3)大气降水
降水的时间变化。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4)天气、气候与人类
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5)气压、气温、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等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
3.海洋
(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洋流。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海洋开发
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
(3)海洋环境保护
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4.陆地
(1)陆地的组成要素和地壳变动
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域分异规律。
(3)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资源问题。
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
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5.地图
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
常用图例、注记。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
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
世界粮食问题。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市。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2)工业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
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
2.人口与环境
(1)人口的再生产
影响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市。
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数量与环境
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
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
(3)人口素质与环境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人口迁移与环境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的形成
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
(2)城市的区位
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城市化
城市化及其进程。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4)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
城市的合理规划。
4.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2)交通运输和通信
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
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3)商业贸易
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商业网点的布局,
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
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5.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形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2)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
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
6.旅游活动与环境
(1)旅游活动及其作用
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活动的作用。
(2)地理环境与旅游
旅游资源及其特性。旅游资源的价值。
中国的旅游资源。
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3)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7.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2)世界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
(3)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8.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的防治。
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2)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
1.世界地理概况
(1)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
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2.世界地理分区
东亚、东南亚、南来、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3.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第四部分 中国地理
1.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2.中国的民族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3.中国的地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4.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气候的主要特征。
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5.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京杭运河概况。
6.中国的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
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
主要城市。
8.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
主要城市。
9.西北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
主要矿产地。
主要城市。
10.青藏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
能源和矿产资源。
主要城市。
11.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地理位置和范围。
经济发展的特点。
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12.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
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综合治理。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
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
商品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
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环境保护
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城市新区发展的模式。
❺ 各个国家用不用建立自己的地理格网
地理格网
是按一定的数学法则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形成的格网,通常是指以一定长度或经纬度间隔表示的格网。
地理格网GB12409-2009,标准规定了地理格网最新划分与编码方法。
❻ 什么是地理格局
地理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形成的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地域结构及其表现形态。
当前,中国经济正步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明确提出了优化经济发展空间的战略目标,旨在通过重塑经济地理格局,完善区域发展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强调要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级区域发展新战略。
通过重塑经济地理格局来彰显国家战略,不仅是中国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变化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09年,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建议,要以区域一体化机制来提高地方的供给能力,以全球一体化来扩大需求。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相容并相互促进,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空间,是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格局的重要发展趋势。
(6)中国地理格扩展阅读:
在新常态下,我国也在不断强化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的力度。
一是在城市发展层面,单一的城市发展正逐渐演变为区域性城市的一体化和网络化发展。通过形成城市群和城市间一体化,打破城市行政区边界;通过强化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发展、基础设施共享和地区市场共建,谋求各具特色的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道路。
二是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一些对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区域发展规划正陆续上升为国家战略,并通过国家发展战略引导要素资源流向。
一方面,通过政府掌握的优质要素的流入和国家计划安排的大项目,使交通基础设施等项目服从国家战略的整体需要;另一方面,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便于获得国家整合资源与引导资源流入的能力。同时,以国家战略为导向实行更加开放的体制和机制,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吸引国际要素的流入。
❼ 中国地理的地势和地形
一、山脉
大兴安岭、长白山、阴山、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秦岭、大巴山、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天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巴颜喀拉山、阿尔金山、唐古拉山。
二、四大高原
1.青藏高原(雪山连绵)
2.内蒙古高原(平坦开阔)
3.黄土高原(支离破碎)
4.云贵高原(多山、地表崎岖)
三、四大盆地
1.准噶尔盆地
2.塔里木盆地(最大)
3.柴达木盆地
4.四川盆地
四、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1.松嫩平原 2.三江平原 3.辽河平原
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1.洞庭湖平原 2.鄱阳湖平原 3.江汉平原
五、东南丘陵
1.浙闽丘陵 2.两广丘陵 3.江南丘陵
六、三大阶梯
第一阶梯:青藏高原 >4000m
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
二、三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1000m-2000m
第三阶梯:平原、丘陵 <500m
❽ 中国地理位置的优缺点
中国地理位置的优点:
1、纬度位置好,位于温带亚热带之间。
2、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好,背靠最大的大陆,面向最大的大洋,倚靠最高的高原。从而有了温暖湿润雨水充沛的气候,青藏高原还有的水塔和屏障等重大战略作用。
3、地形和水文优势,拥有多块世界最大的平原之一,西高东低的地形+河流资源丰富=丰富的水资源、航运资源和水能资源。
4、资源丰富,耕地、水、煤炭油气、各种矿产、生物等等资源众多,地大物博,应有尽有。
5、陆地面积大,海岸线长。使中国成为世界为数不多的海陆兼备的国家,而且是拥有全地形地貌的国家,战略纵深大,海岸线狭长,大陆架宽广,良港、岛屿众多。
中国地理位置的缺点:
1、地形复杂崎岖,山地太多。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导致基建成本高,交通始终是中国西部山区发展的主要障碍。
2、地形气候差异过大, 西北部气候干旱,青藏高原严寒且生态脆弱不适宜发展,导致东西部资源、人口的分布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3、自然灾害多,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洪灾、旱灾、地震、台风、冰雹、沙尘暴、山体滑坡等。
4、中国石油资源不够丰富。
5、海权短板明显,中国既是海洋大国,也不是海洋大国。中国近海被过多的群岛、岛屿包围(即所谓岛链的封锁),活动受限于狭小的近海空间里。
(8)中国地理格扩展阅读
1、外交情况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作为自己对外工作的根本目标。
在处理国与国关系时,中国一贯主张互不干涉内政,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而不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异同为标准。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和许多国际性组织成员国。
2、音乐情况
中国在世界当代音乐文化中保持着它的独特体系、独特思维和独特风格,因而对世界音乐是具有独特贡献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音乐的历史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并揭开了新的、更加灿烂篇章。在声乐、器乐、大型音乐体裁,以及歌剧、舞剧、电影音乐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和成就。中国当代音乐有一些作品可以列入世界音乐的经典宝库。
❾ 中国地理各区域的特征
中国地理各区域的特征
降水条件: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热量条件:积温由南向北递减;
地貌条件:分为三级阶梯,西高东低,地形多为山地,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❿ 中国地理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中国国土辽阔,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无论是民众认识国情,科研机构及专家认识区域地理格局,还是各级政府有效实施区域管理等不同方面的需要,都必需对中国区域进行区域划分(简称区划)。
地理学中的区域划分,是立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客观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相应原则和方法进行的地理系统分区。它是区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法。
按照所进行区划的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区划可以分为行政区划、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农业区划、综合区划等不同种类。
下面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就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行政区划、中国经济区划的主要方案及其演变作一简单介绍。
一、中国自然区划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和意义
自然地理区划(简称自然区划)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组成成分发展的共同性、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地域划分为一定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主要体现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异,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也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改善生态环境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二)自然区划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几代地理学家对中国自然区划做了持续的探索性研究。综观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划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自然区划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表1),对中国自然地理的地带性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主要体现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异,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也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改善生态环境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1.罗开富方案
最初发表于1954年,两年后由科学出版社以中华地理志丛刊第1号《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正式出版。它首先将全国分为东西两半壁,东为季风影响显著区域,西为季风影响微弱或无影响区域。然后提出最冷、最热、最干和空气稀薄四个相对极端的区域,其间再划出几个过渡区。最后将全国划分为7个基本区,即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康滇区、青藏区和内蒙古新疆区,其下再以地形为主要依据划分为23个副区。
方案注意到自然地域分异的状况,并对各类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所表现的特点作了一定探讨,强调基本区是按自然特征划分的,其含义和范围与行政或经济方面习惯所用不同,例如,把辽河下游平原和辽东半岛划入华北区,而不属于东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