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国家地理文章

国家地理文章

发布时间: 2021-01-27 10:06:47

① 介绍国家地理杂志的英语短文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later shortened to National Geographic,is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It published its first issue in 1888,just nine months after the Society itself was founded.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world's best-known magazines and is immediately identifiable by the characteristic yellow border running around the edge of its cover.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或简称为《国家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在国家地理学会1888年成立后的9个月开始发行第一期.现在国家地理杂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一本杂志,其封面上的亮黄色边框及月桂纹图样已经成为其象征,同时这些标识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注册商标.

② 求《中国国家地理》中的一篇文章。

同学,温州八中的吧

③ 中国国家地理有哪些关于新疆风景介绍的文章

布尔津五彩滩——“一河隔两岸,胜似两重天”
塔里木盆地
伊犁河谷
西域的绿色走廊
和田河
地乳流玉走瀚海
这些都是,其他的直接去中国国家地理官网查看即可

④ 李白的足迹遍布哪里 我需要文章说明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 20岁时游历了巴蜀的名山胜水, 25岁开始在各地长期漫游。足专迹遍属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从他流传下来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游览的足迹: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岸,只有敬亭山。”这是李白在安徽敬亭山所作的。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yǎo)然(rán)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李白在安徽黄山所作的。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李白在四川白帝城所作的。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这是李白在山东枣庄兰陵所作的。

⑤ 关于风土人情的散文

<<风土人情之我说 人之我说>>

出国前,听到许多的人说,在外国,人与人的关系是冷漠的,相互间不可能有什么更深的交往。有的只是金钱关系。所以,在国外不能期望有任何人会像我们中国人一样的互相帮助的。

我就是带着这样的观念来到了加国。

可是,在短短的几十天时间里,接连碰上的几件小事却让我的观念动摇了。

一天, 首次乘坐多伦多的地铁,车次方向搞不清,正一头雾水地查地图时,旁边一位老外过来问道:需要帮忙吗?我把地点告知他,他不仅在地图上指明了我要去的地方,还一直把我带到了站台旁。我想,要在国内,问路时还得找点看起来老实的人,否则把我指到爪哇国去也未可知啊。我还没有唱国际歌,就有朋友来帮助我了。倘若我唱了国际歌,恐怕天下朋友将会更多了。

在地铁里,一个小孩在临将关门的一刹那冲进车厢,车门忽然关闭,夹住了小孩的手臂。瞬时间,车厢里几个老外同时冲向车门,七手八脚的要拉开车门。而这时车厢里还有许多的黄皮肤的中国人,自始至终没有一点反映,麻木不仁地似乎在看一幕电影,与自己不相干的。更可气的是还冷不丁的听到一句粤语:“门不会关的,慌什么嘛。”

其实,地铁的车门如同电梯门一样,有障碍就会自动打开,本不用着急的。这道理不仅中国人知道,谁都会知道的,可出于一种本能,老外们会同时抢了上去。而号称会互相帮助的国人,不仅不表示出关怀,还要冷言冷语几句,一付见过大世面,闯过大码头的架势。看来,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祖训可谓深入国人之心的了。当然,这种事在中国国内也是司空见惯的了,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它的历史和现实都和移民的交流迁徙相关。应该说,由于这样的移民流动,使加拿大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也使加拿大成为了发达的国家之一。

正是由于加拿大的这种特点,各种民族的大汇聚,也就形成了多种民族特色的性格特征汇聚。

美洲的开放,欧洲的矜持,非洲的粗犷和亚洲的猥琐,在加国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人的本性中,美洲的直率,欧洲的委婉,非洲的野性和亚洲的虚伪,在加国也是一样的竞相表现。

在与当地洋人的笑谈中,居然听到很不中听的一个列举:在加国最不受欢迎的人有四种:黑人、印巴人、越南人和中国人。这其中,亚洲人就占了三个。几个新结识的老外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他们不愿意和中国人打更多的交道,因为“中国人不讲信誉,”“骗人”。

黑人的强悍粗野,自是不必说的;印巴人的神秘诡诈,这也是不必说的;越南人的土匪海盗行径,早受到世人的鄙夷;可中国人又何处得罪了这些老外呢?

或许,这是白种人的歧视吧。

<<[散文]长白山天池>>

《中国国家地理》为山水选美。山山水水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完的,以往148页的杂志,在2005年第10期这里增至550页。感谢《中国国家地理》,增页不增价,仍是16元。杂志出来不久即告脱销,北京是全国脱销最早的城市之一,据说网上已拍到80多块了,不少读者为买不到杂志而生气,《中国国家地理》在其网站论坛发出总固顶帖,标题是《希望大家都冷静一些》。

《中国国家地理》列出十五组“中国最美”,按排行榜顺序依次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中国最美的三大雅丹,中国最美的五大城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中国最美的六大瀑布,中国最美的六大冰川,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和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

之所以要把这排行榜依次抄下来,是发现,不知因为什么,排行榜上,没有江河。也许有了峡谷,就不用再说江河了。一些年来,可能只有雅鲁藏布江还算干净,也许江河只能按峡谷那样分段看,整体上不太好说了吧。

此次评选,在最美名山方面,东北长白山入围,但没能进入最美十大名山之列。长白山没有进入最美十大名山,长白山天池却进入了最美五大湖,这让人感到欣慰。长白山没被选中,长白山天池却在长白山最高处,谁也不能把它搬到平地上去,要看天池,就得到长白山上来。

翻看这期《中国国家地理》,对榜上有名的山水风景或介绍,或品评,或欣赏,都有许多文字,杂志还请了著名诗人和作家舒婷、于坚和刘亮程先生分别为厦门鼓浪屿、苏州老城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写了文章。可是,就是到了长白山天池这里,在标题《长白山天池:盛怒之后的平静》周围,除了两张图片、59个字的专家评语和220多个字的说明,再就没有什么了。用一个现在流行的词,这让人有些郁闷,难道长白山天池就没有什么好说?可是转念一想,又高兴了,一年之中常是云遮雾绕,冰封雪掩,登长白山是不容易的,两千多年了,既少有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赋,又没有帝王将相来此祭天封禅,满清皇帝虽把长白山册封为神山,也只能在吉林市温德亨山建望祭殿遥遥拜祭,这里没有为人们准备下现成的语言,从自然到人文,污染还少,想说长白山天池,不太容易。

杂志中两张长白山天池的图片,一张是夏景,一张是冬景,由此倒也看出编辑是用了心思。冬天爬到长白山顶峰看天池,少有人能够做到,一般人也没有机会,有位朋友冬天里上去过,多年后说起来还非常高兴,特为此写过一回游记。

和许多长白山天池的图片一样,《中国国家地理》两张天池图片,一张野花点点,一张白雪皑皑,但都风和日丽,天池的水真平静如同玻璃,纹丝不动。这样的图片多了,会使人产生误会,好像白山天池总这样好脾气。其实,冬天看天池不容易,夏天也未必就能看到天池,2001年7月,到长白山上走了一趟,车进山门,天已暮色朦胧,高山上显得矮了的天空已有了雨意,司机人很好,在山上时间长了,有些经验,他提醒说,应该抓紧时间赶快到天池上去看看,如果下起雨来,一天两天不容易晴起来,天池就会藏进云雾中去,要想看到,几乎没有可能。司机说,前不久,有国家要人来,在山上住了几天,天气一直不好,终于什么也没有看到。听司机的话,直奔天池,果然,到了天池边,时间不长,人就冷得哆嗦,山风越来越凶猛,黑压压的云雾从天池对面压了过来,眼看着把天池就吞没了。就在这个暮色朦胧的傍晚,我看到了和印象中完全不一样的天池,在围绕天池一十六峰的一峰之上,探头往下面看去,丝毫看不出以往人们所说和图片所显示的平静柔和的美,眼下的天池,阴沉沉地一动不动,好像在酝酿一个阴谋,好像要伸出手来把人拽下去,让人感到阴森,狰狞,恐怖,非常可怕。

手上有一本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长白山古今揽胜》,书中介绍,满清帝王一方面把长白山封禁起来,不许人们走进,一方面也曾派人寻找过长白山主峰,公元1644年,清世祖福临进京后,尊“龙兴之地”长白山为“长白山之神”。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四月十五日,爱新觉罗·玄烨命大臣觉罗武木讷一行四人前往长白山拜谒,“详视明白,以便行祀礼”,同年夏,武木纳等人登上长白山,到达龙潭即天池,秋天回京禀奏。但是,据考证,武木纳此次拜谒并未真正见到长白山主峰,清人李廷玉在《长白山记》中说:“溯考康熙十三年,吴木纳查看长白,仅至讷阴地方白山东北。”李廷玉这里的“康熙十三年”有待商榷,但他说武木讷未至白山主峰,应该是对的,虽然武木讷也看到了一潭池水,长白山中的池水却不只一个。《长白山古今揽胜》收有武木讷拜谒长白山后写给皇帝的呈文,文中有关长白山天池一段是这样写的:“山顶有池,五峰围绕,临水而立,碧水澄清,波纹荡漾,池畔无草木。”了解长白山的人知道,白山最高处那个天池,周围可不是只有五峰,武木讷所见若真是长白山天池,他就是把其他十一座峰给隐瞒了。不管怎么说,武木讷虽非故意,却是把皇帝给骗了。

长白山天池,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3.5公里,湖水面积9.8平方公里,水边周长13.6公里,湖面海拔2185米,平均水深204米,最大水深373米,总蓄水量约20亿立方米,是我国最高的火口湖和最深的湖泊,这是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10月版《吉林风物志》给出的数据。有人说,把一座大楼扔进白山天池,就像扔进一个火柴盒一样。事实上比这还要大,白山天池哺育出一条条江河,它是图门江、鸭绿江和松花江三江之源。也许可以这样说,图门江里小小的游鱼,鸭绿江边普通的草屋,松花江畔的大豆和高粱,都是白山天池养育的。2005年冬天,一开始以为是个暖冬,也真希望它是个暖冬,愿长白山天池流水多多,用它清净的水,洗去江河中的浑浊。

<<武汉夏夜街头的"竹床阵">>
夏至七月以后,酷热的夏夜把武汉市民从家中"赶"出来,不得不到街道两旁摆竹床露宿。密密麻麻的竹床一个挨一个,老者、儿童、青年、少妇乃至姑娘都躺在竹床上,渡过一个又一个的夜晚。北方人或外地人看见少妇、姑娘身着短裤、裙子睡在街头上,大为不解,也十分感到新鲜。然而当地人却习以为常。
武汉是中国有名的三大"火炉城"之一,夏季气温高达40摄氏度左右。酷热难耐的时间长达两个月左右,使之形成了武汉特有的民习"竹床阵"。

2、吃粽子和赛龙舟

⑥ 我心目中的好文章是什么样的---一篇《国家地理》编者按

一篇《国家地理》编者按 因为那些都是别人塞给你的文字,不是你的。你借用过来,你背出来,总是感觉不对劲,不真诚。读到这篇National Geographic的Editor’s Note. 请您一定好好读这不到300字的文章好吗?结合照片细读。 好的文字,不张扬,不咋呼。娓娓道来。 用词不求大,不求偏。不经意之间,平凡的文字里,就把意思说的那么深刻。 比如,前面必须有足够的铺垫,又是 walnut tree, 又是squirrel, 又是cougar, 又是arrowhead. 然后来一句打动你的。 Years later, I understood that what my backyard contained, most of all, was the infinite horizon of possibility. 比如结尾这句,好美啊。 You will read in these pages about explorers who go to the deepest, coldest, highest places on Earth and beyond, but the truth is that exploration is as near as your backyard—and it can be profoundly life affirming. 我马上想到,对于教书匠, And that’s why we keep exploring.Wide WorldLet me tell you about a photo that hangs in my house. It was taken by W. Eugene Smith, and its title is “The Walk to Paradise Garden.” It shows his two young children, hand in hand, on a dirt path in the woods, emerging from shadows into the light of a clearing. It reminds me of myself as a young boy exploring the wilderness of my backyard in southwestern Oregon. My backyard had this: my favorite black walnut tree, deer tracks, a hornet’s nest, squirrels.

⑦ SAT阅读题容易从什么地方出

在官网上,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曾宣称: “SAT推理测试和学科测试是评价学生学术水准的有效工具。这些考试为学生升学,争取经济援助和奖学金提供有效参照,并保证对所有学生公平。SAT推理测试和学科测试与时俱进,体现当今美国大学对人才的要求。”
这段话中,美国大学理事会宣称SAT“保证对所有学生公平”。情况真是如此么?在分析了大量SAT试题后,我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SAT——与时俱进
首先对SAT文章的出版时间进行分析。图中X轴代表出版年份,Y轴代表该年SAT文章出版的数量。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SAT所选取的文章中最早的出版时间是1820年,最晚为2013年。所选取的2007年出版的文章数量是10篇,没有任何一篇文章选自1984年。
进一步观察这个表,我们会发现大部分SAT文章都选自现代出版物。274篇文章中有78%在1980年后出版,1900年之后的出版物更是占到了
96%。1900年以前只有少量几篇,且几乎都来自19世纪的经典著作,比如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的《伟大前程》还有夏洛蒂·
勃朗特(CharlotteBronte)的《雪莉》等。可以说,SAT是一门富有现代气息的考试。
SAT——钟爱刊物
在研究SAT文章出处时,我发现,274篇文章中:121篇来自121本非虚构类书籍(不包括传记类)。以下是根据主题不同的再分类:
-科普类40篇
-心理学,语言学和媒体类
21篇
-种族,性别和身份类
14篇
-社会评论类
14篇
-历史
13篇
-艺术
11篇
-写作
4篇
-旅行
2篇
-建议
2篇
71篇来自各类报纸杂志,53篇来自小说,25篇来自传记类作品,3篇来自各类组织的报告,1篇来自个人博客。
71篇文章所选自的各类报刊杂志仅有35种。英语国家每年发行的刊物成千上万,SAT却偏偏只选择了下表中的这35种,让人匪夷所思。
更让人惊讶的是,71篇文章中有一半集中于以下8种刊物:
1)《纽约时报》(TheNew
YorkTimes)
2)《纽约客》(TheNew
Yorker)
3)《国家地理》(NationalGeographic)
4)《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American)
5)《高等教育纪事报》(TheChronicle
ofHigher Ecation)
6)《大西洋月刊》(TheAtlanticMonthly)
7)《新共和》(TheNew
Republic)
8)《连线》(Wired)
很显然,这8种刊物中有某些东西为SAT所特别看重,也许是文风,也许是文章内容,也许是作者写作的腔调等等。那么,这种所谓的“SAT风格”是否存在呢?这8种刊物又到底有哪些共性?
1)《纽约时报》
SAT的招牌题源。71篇文章里有17%都来自这里,是排名第二的《纽约客》的两倍。在美国,《纽约时报》的日读者量接近两百万,仅次于《华尔街日报》,而其网站的月访问量更是达到了三千万人次。这家有162年历史的老报纸曾经获得112次普利策奖,位列美国新闻机构之首。与此同时,《纽约时报》还是民主党及其施政纲领的铁杆支持者。其左派倾向和“纽约中心”的视角常为人所诟病。
2)《纽约客》
美国最受尊重的杂志之一,不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小说,都相当出色。当年伊拉克的阿布格莱布虐囚丑闻就是由《纽约客》杂志联合“新闻60分”栏目首次披露,而近几年最重要的小说家都曾选择《纽约客》发表自己的作品,包括爱丽丝·门罗、村上春树、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J.D.塞林格,还有约翰·厄普代克等。
《纽约客》杂志以调查详实的长篇深度报道著称,其话题覆盖广泛,从艺术到国际政治,到环境问题,再到社会学,无所不包。《纽约客》文章的文笔极佳,不仅用词高级(SAT词汇在《纽约客》中属常见词汇,编者按),句式也相当典雅。
跟《纽约时报》一样,《纽约客》因其政治上偏左、支持民主党以及“纽约中心”世界观而受到不少批评。不过《纽约客》自己不以为然,反倒以“纽约中心”
视角而自豪。在创刊的第一篇文章里,其编辑就不无骄傲地宣称“《纽约客》可不是一份出给迪比克[1]的老妇人看的报纸”,精英主义立场卓显。
3)《国家地理》
《国家地理》在华盛顿特区出版,是全美拥有读者最多的杂志之一。因其在环境,地理,历史和世界文化上的深度报道和在世界各地拍摄的高质量照片,《国家地理》杂志斩获了无数大奖。
4)《科学美国人》
《科学美国人》是在美国发行的一本科普杂志,同时也是美国历史上持续发行时间最长的杂志。它的主要受众是那些教育程度良好但本身并不从事科学工作的人群。其文章思路清晰,语言准确,配图质量也相当高。
5)《高等教育纪事报》
《高等教育纪事报》集中报道美国的高等教育,每年发行42期,每期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为学术圈新闻及招聘信息,第二部分叫“纪事报评论”,主要话题与艺术相关,也重视思想的讨论与传播。
6)《大西洋月刊》
《大西洋月刊》是一本拥有150余年历史的文学与文化评论杂志,主要涉及外交,政治,经济,文化潮流,技术和艺术等话题。《大西洋月刊》定址波士顿,曾经登载过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包括各种废奴主义者的著作,马克·吐温的小说,还有马丁·路德·金非暴力不合作名作“伯明翰监狱的来信”都是在《大西洋月刊》率先登出。
7)《新共和》
《新共和》杂志是一本关于美国政治和文化评论的自由派杂志。一般都认为《新共和》杂志比较亲民主党。不过同时它也有强烈的亲以色列色彩,政治上持鹰派立场,这一点让它在左派杂志中显得非常另类。
8)《连线》
《连线》杂志1993年才成立,应八九十年代数字化革命和互联网科技的潮流而生,主要报道美国科学与技术的最新发现。到目前为止,《连线》是以上提到的8种杂志中“最年轻”的。它的关注焦点几乎全部与科技有关,既包括最新科技介绍,也讨论新兴科技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自诞生以来,《连线》杂志就获得了无数奖项,尤其受技术潮人的推崇。许多新兴名词如“众包”,“长尾理论”等却是由《连线》杂志首创。简言之,《连线》是美国的先锋科技杂志。
入选SAT考试刊物的共同点
我们的第一个发现是这8种杂志中有6种都在纽约市或华盛顿特区出版。实际上,上文提到的35种刊物中有2/3的出版地都在这两个城市。
要更深层次地理解这一发现的意义,有必要介绍下“东北城市带”这个概念。“东北城市带”这个概念由法国地理学家让·高德曼1961年首次提出。高德曼指出,把波士顿,纽约市和华盛顿特区视为三个独立的城市是不准确的。因为,波士顿和华盛顿特区间大概距离700公里,平均人口密度为360人/平方公里
(全美平均为31人/平方公里)。这三个城市经济上的联系是如此的紧密以至于与其他两个二级城市巴尔的摩和费城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巨型“超级城市”,即
“东北城市带”。其他术语如“东北长廊”还有“阿瑟拉长廊”(高铁开通后)都指的这一地区。
尽管这一地区仅占美国国土面积的2%,但它却容纳了全美17%的人口,并产出美国20%的GDP。不仅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美国社会的心脏。比如,拥有哈佛,麻省理工和其他重要高校的波士顿地区被认为是美国教育的核心;纽约市则是美国的“金融和媒体”中心;而华盛顿,是美国无可争议的政治中心。这三个城市一起形成美国的政治,经济,信息和教育中心。
在这里设立总部的除了各大电视台,还有大部分金融机构,三个全国性的新闻机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今日美国》),1/3的财富500强公司以及联邦政府。除此之外,八所常春藤联盟中有六所都位于该地区(达特茅斯学院在新罕布什尔州,康奈尔大学在纽约州,距该地也不过几百公里,见下图)。
最后,SAT的运营机构美国大理事会(CollegeBoard)坐落于纽约市曼哈顿的上西区,本身也位于这一地区的核心地带。
简言之,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特区的这一地区完全可以被视为一个巨型城市,它是美国的政治,金融,教育和媒体中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SAT就是这个文化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SAT不仅是一门“美国考试”,更是一门“美国东北部的考试”。如果这样说还不足以使你信服,我们还有更多的证据。请看下文。
SAT——偏爱作家
在美国,有作品出版的作家数以万计;在世界其他英语的国家出版过自己作品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如果从这数以万计的文章里随机抽取274篇作为SAT考题,同一个作家重复出现的几率很小。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这274篇文章里,出现超过一次的作者有13位,他们为:
小说类作家
茱莉亚·阿尔瓦蕾兹(Julia
Alvarez)
姜帕·拉西里(JumphaLahiri)
谭恩美(Amy
Tan)
多娜·塔特(Donna
Tart)非小说类作家
马尔康姆·格拉德维尔(MalcomGladwell)
布莱恩·格林(Brian
Greene)
阿兰·莱特曼(Alan
Lightman)
达令·克拉克·海因(Darlene
Clark Hine)
提摩西·佛里斯(Timothy
Ferris)
杰克·希特(Jack
Hitt)
凯文·凯拉吉克(Kevin
Krajick)
奥利弗·莫顿(Oliver
Morton)
玛格丽特·塔尔伯特(Margaret
Talbot)
为什么SAT对这些作家如此亲睐?我开始调查这些作家的背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这13个作家中有一半都是《纽约时报》和《纽约客》的专栏作家!另外4位是东北部名校的教授:
小说类作家
茱莉亚·阿尔瓦蕾兹(明德学院)
姜帕·拉西里(《纽约客》)
谭恩美
多娜·塔特非小说类作家
马尔康姆·格拉德维尔(《纽约客》)
布莱恩·格林(哥伦比亚大学)
阿兰·莱特曼(麻省理工大学)
达令·克拉克·海因(西北大学)
提摩西·佛里斯(《纽约时报》)
杰克·希特(《纽约时报》)
凯文·凯拉吉克(《纽约客》)
奥利弗·莫顿(《纽约客》)
玛格丽特·塔尔伯特(《纽约客》)
在SAT最喜欢的13位作家中,其中11位,或者是东北部顶尖高校的教授,或者是《纽约时报》或《纽约客》的作者。
在这里我必须强调的是,美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而英语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如果SAT是一个真正的英语考试,它应该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选取不同的材料,但那不是SAT。事实上,SAT是一个反映20世纪和21世纪初期美国东北部知识分子生活的考试,其考察的英语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

⑧ 图说天下国家地理系列的那些文章算是说明文吗

我有三本,中国景色,全球最美自然景观,,还有本中国最美自然景观,不过专介绍都比较属简单,3-400页要介绍很多景观,一些地质成因或原理不是很详细,不过爱好美景的非专业人士看足够了,想详细理解还要上网查资料,我是买每期的中国国家地理,每期都会介绍一些地质

⑨ 洛克在1920-1935年美国国家地理上发表了有关中国的文章,那是哪几期

探索神秘的群山好象是第五期,其他的不知道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