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地理的读后感

中国地理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1-01-27 04:03:08

❶ 刘兴诗爷爷,讲述中国地理读后感。

亚洲东方有一个文明古国,背靠帕米尔,耸起高高的世界屋脊,面对太平洋,伸展着万里海疆,物产丰富,地势宽广,五十六个民族生活在一起,团结友爱喜洋洋。她的名字叫中国,是我最亲最爱的地方。这是《刘兴诗爷爷讲述中国地理》告诉我的。我知道了:
为什么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因为这儿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是有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就名声远扬。古希腊、古罗马学者怀着敬仰的心情写给后人,在世界和亚细亚的东部,有一个广大富饶的国家,平和度日,不扰邻国,是人间的一片乐土。
我们的祖国到底有多大呢?她有960万平方公里,大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亚洲的1/4,只比俄罗斯和加拿大小一点,是世界第三。为了更好的管理,所以划分了很多地区。总共有4个直辖市,22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还有尚未统一的台湾省。
《刘兴诗爷爷讲述中国地理》对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地理位置、人们的生活状况、旅游景点和我国近年来的各个特大工程作了一一的介绍。
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地底蕴藏着未开发的宝藏,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开发;天然风景的美丽,不但有雄巍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还有“秀丽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令人称羡;其实中国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从城市到乡村,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只要稍加修饰和培植,都可以成流连难舍的胜景,都有令人爱慕之美。
看完《刘兴诗爷爷讲述中国地理》,我非常的想到祖国的每一个地方去看看,不过我知道,这要等到将来才可以实现。为了这个梦想,我会努力的!

❷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500字 ,急!要原创的

我饶有兴趣地读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这是一本是关于中国的地理的地理、科学杂志。我被这本书中的自然景观和许多的地理知识所吸引其中有写梯田、冰川、千岛湖、雪山、各种颜色的湖、新疆的红土、各个民族的文化等。 其中让我印象很深的就是2011.9第611期的“特别策划 世界下水道埋藏在地下的城市实力”。 这个篇章从巴黎讲起。在完备的下水道系统建立之前巴黎野参饱受内涝、肮脏与恶臭的困扰。直到一场瘟疫后拿破仑三世才注意到了下水道的建设。此外全世界罕见的“城市下水道博物馆”也横空出世。中国的直径1米左右的下水道与之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啊 日本的巨大的下水道工程江户川工程。尽管东京的台风、暴雨平凡地势低洼可是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街上的一层薄薄的水河水的流位也不温不火。书上写“这哪里是下水道实际上我正身处于一座巨大的殿堂中面积有一个半主球场那么大高度则有几十层楼那么高即使根巨大的混凝土立柱如通天巨塔巍然耸立„„” 而中国的下水道落后于城市的发展。中国的下水道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夏季在一场场暴雨的洗礼下武汉、杭州、北京相继变成了“水城”。 其实消失的湖泊才是真正的原因——没有地方去水依然会泛滥。为了城市的建设人们往往会填湖现在的武汉的主城区的水面面积与上世纪50年代的武汉主城区的水面面积相比缩减了一般多。 我认为应该多挖出一些湖收集雨水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合理设计借鉴古人及其他的国家的方法保护环境人一定要与自然相协调才能使自然灾害对人们的损失降到最低。 通过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我懂得了许多地理的知识学到了徐霞客和各位探险者不断探索的精神。保护环境与自然相协调。

❸ 求一篇中国地理读后感200字就够了

欧洲先进的世界观传入我国后,究竟曾产生多大的影响?我们从《明史》中便能觅得踪迹。《明史·天文志》说:“明神宗时,西洋人利玛窦等入中国,精于天文历算之学,发微阐奥,运算制器,前此未尝有也。兹掇其要论,著于篇而实录所载。”〔(7)〕“掇其要论”,既然是利氏等人的理论,当然包括艾儒略,若将《外纪》卷一之首“五大洲总图界度解”中的观点与《天文志》、《外国传》记载对比,不难发现,主要影响至少可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大地乃圆形球体,踞于天体(宇宙)的中心。《外纪》说:“天体一大圆也,地则圆中一点,定居中心,永不移动。盖唯中心离天最远之处,万重所趋,而地体至重就下,故不得不定居中心。稍有所移,反与天体一边相近,不得为最下处矣……可见天圆地方,乃语其动静之德,非以形论也。地既圆形,则无处非中,所谓东西南北之分,不过就人所居立名。”对此,《天文志》汲取并发挥说:“楚词言: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浑天家言:天包地如卵裹黄,则天有九重,地为浑圆,古人已言之矣。西洋人之说,即不背于古而有验于天,故表出之。”艾氏承认地理大发现所取得的成就,宣传大地是球形这是进步的,但终没有跳出宗教神学的束缚,鼓吹在天体中,地球“定居中心,永不移动”,对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1543)和他的同胞、意大利著名天文学家布鲁诺所宣布的太阳系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科学理论(1581)讳莫如深,暴露出他世界观的局限性,故未能引导我国学者科学地认识太阳系。
其二,世界分为五大洲。《明史·外国传》说:“意大利亚,居大西洋中,自古不通中国。万历时其国人利玛窦至京师为《万国全图》,言天下有五大洲。第一曰亚细亚洲,凡百余国而中国居其一;第二曰欧罗巴洲,中凡七十余国而意大里亚居其一;第三曰利未亚洲,亦百余国;第四曰亚墨利加洲,地更大,以境土相连分为南北二洲;最后得墨瓦泥加洲,为第五。”自古以来,我国传统文化一直认为天下分九洲。故世界分为五大洲的新颖观点,对明末清初知识分子产生较大影响,如吴承恩在他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中说:“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具芦洲。”在谈到猴王寻师时说:“忽行西洋大海,他想海外必有神仙,独自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到西牛贺洲地界。”〔(8)〕吴承恩将世界分为东西南北四大洲,各洲之间都有大海相隔,去西牛贺洲要漂西洋大海,显然吸收了明代中西海上往来及世界地理知识的营养,从而构思创造了神话小说中的四大部洲。

❹ 地理中国观后感600字

大自然是美妙的,它之所以美妙,是为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的贡献,是大自然的功劳。使一个个生态系统得以维持。昨天我看了一期关于冰川的《地理中国》节目。冰川这个名字大家一听就很熟悉,顾名思义——冰川就是用冰汇集成的河川,它带给了河西走廊了一笔巨大的财富。我国在研究这方面时,是在1958年开始的,人们克服了一切困难在祁连山这个地方建起了第一座冰川研究基地,在那不足1公里有一条透明梦柯冰川,是专家研究对象。这座冰川,有十分典型的冰川特点和地貌。为我国研究冰川动力学和极大陆型气候有着重要意义。但生活条件不足,被迫放弃了。但时隔46年后,我国冰川学家重新杀了回来,一切条件都具备,研究工作开始进行了。来到他的末端,专家们发现冰川已融化了许多。经过专家分析,从1958年一直到七十年代末,约20年时间里,他呀就消融了不到50米,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大约20年里,他就消融了100米,然后从九十年代末到现在,十几年时间里退缩了100米,这意味着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冰川融化速度逐渐加快。从二十年变为十年,透明梦柯冰川每退缩100米,融化的时间就越来越短。在这样的融化作用下,透明梦柯的末端,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出水口。在夏季,出水口里的水充满着,不断的为下游提供水源。 在下游,水一直保持着固定状态,为河西走廊地区人们支撑着经济和作物的来源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代表大自然的杰作,我们应尽力保护。

❺ 中国地理读后感

手机打字慢,先问清楚你。你是什么层次的学生。具体是什么课程。我地理学的还行,真的想帮你

❻ 地理中国的读后感要3篇,一篇200字,帮帮忙急着交作业。

《地理·中国》观后感
《地理·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普类电视栏目。该栏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介绍地质学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质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对于我们正在汲取知识营养的青少年来说,观赏性特强。
《地理·中国》栏目,采用外景行进式拍摄与主持人演播室串联的形式,展示地质科考的过程,讲述地质科学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对关键的科学知识、原理进行介绍,并通过道具、实验进行演示,展现地质地貌的结构、成因及演变,展示地质学的魅力。
首先它题材宽广,观赏性强。中国的辽阔大地,蕴涵着全世界最丰富的地理、地貌资源,这为《地理·中国》栏目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内容和创作空间,大自然神奇、瑰丽、壮美的景观,也会使节目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识性强。《地理·中国》栏目,以对自然现象的探问为发端,以地质科考为线索,通过展示地质科考的推理和求证过程,揭示科学原理,普及科学知识,以满足观众对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其三它行进式科考拍摄,可视性强。 “以行进中的地质科考”为主线,摄制组跟随地质专家,在科考行进中发现问题,求证问题,解答问题。既有科考问题求证过程的悬念吸引,又有行进式拍摄的新奇看点,使节目具备很强的期待性和可视性。
通过观看《地理·中国》,是我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培养了我的学习兴趣,更加坚定了我成为祖国建设有用之栋梁才的理想信念。有点儿长,自己在编点

❼ 读中国地理常识读后感600字

《中国地理常识读后感》
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并不多的文韬与武略兼具的乱世英雄,曹操于赤壁之战前夕的小胜后意气风发,写了一首极具帝王之气的《短歌行》,其中第四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此处的杜康指的便是酒,据传,杜康乃中国远古时期一位君主,他偶然之中从发酵了的剩饭里发现了一种异常甘美可口的液体,经反复推敲试验后逐步形成了最早的酿酒工艺,故后人把他尊为酒之始祖,也便把杜康当作了酒的代名词,今天的河南洛阳东南部的汝阳有杜康一村,据说便是杜康当年酿酒的所在地。
中国博大精深、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佐证似乎不需要花太大功夫信手拈来便有,酒便是其中与寻常百姓联系甚密的一个。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第三期有一个主题报道——《酒的中国地理》,主题就是关于中国酿酒工艺之现状,从云贵高原的茅台到四川盆地的泸州老窖再到江南水乡的绍兴花雕,其调查报道范围之广、专业背景知识之翔实,使好酒之徒如我无比艳羡作者工作同时尚可尝遍大江南北好酒之于,更加深刻感受了“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好酒的年代愈为久远,酒香亦更为香醇,忽而想起了许久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叫做“岁月如酒,寂寞如歌”,说人的感情就像一坛封存于地下的好酒,在泥土之下呆上足够长的孤寂岁月,经历过时间和空间的打磨,吸取了天地日月精华之后再打开的时候,酒香四溢沁人心脾,说的便是纯真的感情还是应该放在心底,只有自己知道,纵然孤单,但是永久给自己留了一份回忆和守候。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原因大概就在于水土的气质配上自然气候的状态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通过影响人的生理进而影响了人的心理,最终培育出了一方人的性情与格局,因而北方人高大魁梧而多彪悍,南方人婉约精致而多细腻,然而这皆是表象差别,论实质,哪里的人都是一样,古今中外之人性特点概有其延续性与通用性,至于其显现出千变万化的特征,大抵是因为特殊时期特殊文化影响下的具体表征而已。酒,亦是如此。中国幅员辽阔的地理范围以及复杂多变的气候为酿酒方式以及理念的多变提供了自然的可能,酿酒是一门及其复杂的工艺,莫说如我一般的门外汉,就算靠酿酒为生的老师傅,只知按师傅传下来的步骤和经验去做,至于具体每一步做有很详细的介绍。

❽ 写给孩子的中国地理读后感700字

写给孩子的中国地理读后感700字

《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由陈卫平老师领衔编写,给我们呈现一场不一样的地理视觉盛宴,让我们感受不一样的中国地理。

这套书包括《天府之国》、《洞庭南北》、《千里中原》、《黄土高原》、《祁连内外》、《云贵山中》、《岭南天地》、《东南丘陵》、《江淮水乡》、《白山黑水》、《内蒙古高原》、《天山南北》、《世界屋脊》、《海上明珠》共计十四册。把我国按照14个自然区界分别做了详细的介绍,在每一册的正文前面,作者都会简单的介绍中国的地势、并对中国的疆域、地形、气候、水系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做了简单的说明。

编者在介绍南海的云时,则用了“如果你以为这里的云朵颜色很简单,只有一件可怜巴巴的白衬衫,那你就弄错了。南海的云姑娘都喜欢打扮,常常在清晨和傍晚换上的鲜艳的红、黄色衣衫,比赛谁最美,谁的衣服最漂亮。”不仅给我带来了欣赏散文诗般的美感,而且激发了孩子无穷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脚步去丈量祖国每一寸土地,用心去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千姿百态。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美丽的祖国,是那样的辽阔;那些拥有不同名字的地方是那么的唯一。大地是充满生机,一变再变的。随着人类的迁徙,环境的变化,大地景观也在继续变化。如果我们想让他们保持着这样的风采,就得学会去保护它们!

❾ 一篇1000字左右的中国地理地形观后感

中国大陆上东西走向的山脉较为明显的有三列,由北向南依次为: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大别山;南岭。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咯喇昆仑山也可大致看作东西走向的山脉。

这些山脉阻挡着南来气流的北上和北来气流的南下,对中国南北地理环境有巨大的影响。中国自然地理的三条明显的分界线,实际上就是与三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相对应的。其中,南岭为热带与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地理分界线;天山-阴山是暖温带与温带的地理分界线。

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为横断山、六盘山和贺兰山。其中尤以横断山脉中段南北走向的特点最为明显。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着大雪山、怒山、玉龙山、高黎贡山,高度都在4000米以上。金沙江谷地、澜沧江谷地和怒江谷地相夹其间,形成了岭谷相间、山险流急的地形。

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中,有两列在陆地上,一列在海中。最东面的台湾山脉,向东北方向延伸,连结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勘察加半岛,形成太平洋西岸的一个边缘弧,因此得名“岛弧山脉”。沿中国海岸排列的沿海山脉,从北向南依次为小兴安岭-长白山-山东丘陵-以武夷山为代表的浙闽丘陵。最西面的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位于中、苏、蒙边境上的阿尔泰山是典型的西北-东南走向山脉。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中国地形上最高一级的阶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面积达23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它雄踞西南,在高原上横卧着一列列雪峰连绵的巨大山脉,自北而南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唐古拉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

第二级阶梯:越过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祁连山和东缘的岷山—邛崃山—横断山一线,地势就迅速下降到海拔1000~2 000米左右,局部地区可在500米以下,这便是第二级阶梯。它的东缘大致以大兴安岭至太行山,经巫山向南至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为界。这里分布着一系列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和盆地,自北而南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秦岭山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

第三级阶梯:翻过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向东直到海岸,这里是一片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它们可作为第三级阶梯。在这一阶梯里,自北而南分布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还有一片广阔的低山丘陵,一般统称为东南丘陵。前者海拔都在200米以下,后者海拔大多在200~500米之间,只有少数山岭可以达到或超过千米。
<从海岸线向东,则是一望无际的碧波万顷、岛屿星罗棋布、水深大都不足200米的浅海大陆架区。也有人把它当作中国地形的第四级阶梯>

中国这种西高东低、面向大洋逐级下降的地形特点,不仅有利于来自东南方向的暖湿海洋气流深入内地,对中国的气候产生深刻而良好的影响,使中国东部平原、丘陵地区能得到充分的降水,尤其是最多的降水期和高温期相一致,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水、热条件;而且也使大陆上的主要河流都向东奔流入海,既易于沟通中国的海陆交通,也便于中国东西地区之间经济贸易的交流;同时,这种阶梯状的地形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河流,使之形成较大的多级落差,从而蕴藏着有利于多级开发的异常巨大的水力资源。

西部多山地,由于远离海岸,与外界联系接触较少,导致经济发展比较滞后;东部地形平坦,则因为靠近太平洋,与周围国家联系密切,经济交流多,时刻与世界经济保持较紧密的联系,经济发展比较快。
西部深处内陆,缺水,毗邻国家也较落后,无法发展较好的对外贸易;东部有充足的太平洋的水,利于经济发展,与周围国家发展对外贸易方便。

❿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发反反复复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