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国的经济发展

地理中国的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1-27 03:20:56

⑴ 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国经济地理发展史

中国经济地理在我国的发展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经济地理学为中国经济地理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人地关系理论、地域分工理论、宏观区位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全球与地方关系理论、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等[20]是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在中国经济地理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中国经济地理的实践丰富完善了经济地理学
理论上,中国经济地理在实践中把人地关系理论、宏观区位理论等基础理论不同程度地发展了。内容上,中国经济地理是经济地理学在中国范围内的具体化和实践化。经济地理学中的经济活动都是在具体的地域内进行的,在中国的地域上表现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主要对象无疑是中国这个区域系统内经济活动的形成过程、现状特征和发展方向。所以,我们说中国经济地理是经济地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研究中国“区域发展与运行”的学科。 1.中国自然地理知识是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重要基础
中国自然地理是研究中国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乃至与人类相互影响的学科,中国自然地理涉及的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与中国经济地理关系不大,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或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自然环境与中国经济地理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了。
2.拥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可以相互充实
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主要理论支撑之一是地域分工理论,而区划理论则是近代自然地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二者理论基础的基本原则都是分区系统。中国经济地理根据地域分工理论划分产业区域,并依据各自区域优势合理配置资源。

⑵ 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之小论文

保护环境 拯救地球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地球母亲孕育了人类,她给我们提供了生存的自然环境。可是,在近100年中,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却越来越不重视环境的保护了。 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破坏大自然。有些工厂为了省排污费,竟然等到夜深人静时,把未经处理污水排进江河里。就是因为这些污水,一条清澈见底的河就像是被倒进了墨汁似的,又黑又臭。河里的鱼儿小虾,难逃厄运,几乎都死了。 一些厂家为了赚更多的钱,大量的砍伐树木。让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转眼间变成个个树桩。没有了树木,无数鸟儿无家可归,死在猎人的枪下。没有了树木,水土流失,旱灾时常发生。 由于工业的飞速发展,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使全球气温上升。南北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逐年上升。照这样发展下去,几十年后,地球可能变成“水球”。人们的栖息之地早已被海水淹没,连高8848.13米的世界最珠穆朗玛峰,也变成了一个小山岗。 如果在这样下去,我们将再也听不到鸟儿清脆婉转的歌声,再也看不到鱼儿在水中嬉戏,再也看不到茂盛的森林。我们只能看到一只只小鸟的尸体,一条条又黑又臭的河流,一个个年轮密集的树桩······自私的人类啊!如果动植物都死了,那我们又能在地球上生存多久? 大地期盼绿色,河流期盼绿色,小鸟期盼绿色。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保护环境,从你我做起! 参考资料: http://hi..com/%D2%C0%B1%B4%C1%AB

⑶ 地理中国的经济发展 高科技产业

冀东南堡油田位於渤海湾滩海地区,是一个储量规模达10亿吨的大油田。这是40多年来我国石油勘探又一个最激动人心的发现,对于落实国家关于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方针,实现我国原油生产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增强我国能源安全供应的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京津唐乃至环渤海湾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发现的冀东南堡油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境内(曹妃甸港区),地质上为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北部的南堡凹陷,属中石油冀东油田公司勘探开发范围。冀东油田公司有勘探面积1570平方千米,其中陆上570平方千米,滩海1000平方千米。冀东南堡油田是一个整装、优质、高效油田。储量规模大、油层厚度大,油层物性好、油品质量好、试采效果好的优质油田。首都钢铁总公司位於石景山区里面,首钢在国家工业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首钢调整搬迁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其对石景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震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就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地区功能的重新定位、地区产业的重构和地区形象的重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石景山区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首钢搬迁使其原有的产业结构体系瓦解,石景山区的发展需要构筑一个全新的产业结构体系。其二,石景山区定位属于城区定位而非城市定位。所以,城区功能定位绝不能仅仅根据资源条件,而应当更多根据整个城市性质以及城市经济结构来确定一个城区在城市发展中的特定功能。然后根据功能定位,在考虑城市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趋势的前提下来选择主导产业。目前国家对首都及其周边的总体规划是:以休闲、娱乐为发展主旋律,以营造京西花园式的生态环境和时尚高雅的文化氛围为基础,打造集休闲、娱乐、会展、购物和商务办公等功能为一体的首都休闲娱乐中心区(CRD——Capital Recreation District)。定位内涵:从目标市场角度,CRD是服务北京,引领全国,面向世界,以三外人群(外区、外地、外国)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文化、休闲、娱乐消费中心;从城市职能分工角度,CRD是与CBD、中关村等并驾齐驱的北京重要城市职能中心;从产业构成角度,CRD是以休闲娱乐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从城市景观角度,CRD是以都市山水、生态花园城区为特色的景观中心;从价值链角度,CRD是占据休闲娱乐链条高端的创新中心。 至於首钢的科研机构留在北京,主要是看重北京及其配套设施、服务水平、通讯网络、科研机构的层次高,便对首钢的新产品、新服务、新客户的开拓与发展。环渤海经济圈的政策环境比较宽松,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基础比较好,加工工业一直是该芪的强项。此外,中韩双边贸易发展很快,我国外资中韩国投资比重很大,而且连年攀升,渤海湾经济体中要数山东与韩国的经济关系最密切。利用韩国的产业转移与投资,发展自己的制造业和贸易。但是不足之外,还有很我,由于最近几年大城市的成本上升很快,许多中小企业的投资开始往成本比较低的地方转移,会增加费用的开支。由于这些年山东等环渤海湾地区缺少很好的发展机会才使得经济增长比较慢,所以人员流动方向不太明朗;环渤海湾的能源资源优势会是瓶颈,并会在以后发展中起到很大副作用。

⑷ 中国区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的地区经济差距引起了广泛关注,伴随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同时,中国的金融发展在区域层面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距(赵伟、马瑞永,2006)。研究影响区域金融发展的因素,对于解释和控制区域金融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就解决这个问题做初步尝试。 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理论中,地区差异化的原因主要是由地区的地理位置(如距离港口的远近)、自然条件等因素决定的。传统的经济地理学并不能解释一些地理位置不是很优越的地区经济金融也能发展得很好。
正是这个原因促使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崛起,新经济地理学的关键是Krugman(1991)提出的规模收益递增,核心思想是两个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非常接近的地区,也可能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例如历史事件)导致产业开始在其中一个地方集聚,从而产生地区差异。同时新经济地理学开始考虑经济、历史、文化和制度及其他一些传统地理学未涉及的因素对于经济的影响(Yeung,2003)。但是常常将政策因素和传统地理因素一样视为偶然事件来分析,认为它们对于经济金融起的是间接作用而非直接作用(金煜、陈钊、陆铭,2006)。在中国经济政策和传统地理因素往往不是间接影响经济和金融发展,而是起直接作用。中国的“让东部地区先富起来”的一系列政策对于东部地区的发展起了不可否认的直接作用。因此,本文的分析框架中纳入了经济政策因素的影响。
在新经济地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金融地理学秉承了新经济地理学超越传统地理学框架分析问题的特点,并且发展出了更加综合分析问题的视角,强调跨学科的研究,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多个角度来研究区域金融的发展。在这个视角下,传统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等都被包括在内。金雪军、田霖(2004)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已经作了初步尝试,从金融地理学的综合视角构建了区域金融竞争力评价体系,其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文化、科技、区位等多个方面。本文试图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出发,构建一个金融地理学分析地区金融发展的框架。在此框架下将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经济、科技、历史等多种因素主要分为三类:经济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和经济政策
二、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描述性分析
我们分别采用金融相关比率(FIR)和金融市场化率(FMR)来衡量地区的金融发展程度。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作为衡量地区金融发展状况的指标已经被广泛采用,由于我国的国有金融长期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为了更好地反映影响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因素,我们特地还采用另一指标金融市场化率(FMR)来反映非国有金融发展状况(周立,2001)。FIR的定义是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价值之比,这是衡量金融上层结构相对规模的最广义指标。
FMR是非国有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与国民财富的比值。如果用S代表存款、L代表贷款,以FIR表示金融相关率,那么计算公式则为:FIR=(S L)/GDP。本文下面也将采用这种方法计算金融相关比率。相对应的金融市场化比率FMR就为非国有银行的存贷款之和与GDP的比值(周立,2001)。

中国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明显的变化,表示非国有金融发展水平的FMR的变化相对表示总体金融发展水平的 FIR更加明显。我们将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变动的影响因素

三、实证分析
我们采用混同回归模型和非观测效应模型来对所获得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将对区域金融总体发展水平和区域非国有金融的发展水平分别建模分析。
(一)变量和数据 根据前面的分析,把影响区域金融发展的因素分为三类: 1.传统地理因素。按照地理位置和区域研究的传统,我们把30个省级行政单位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设立两个虚拟变量region2、 region3来分别代表中部和西部地区。 2.新经济地理因素。根据Henderson(1974)、Krugman(1991)、金雪军、田霖(2004)等前人的研究和金融地理学的特点,对影响区域金融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因素我们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外溢效应。用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GDP的比重(insratio)来表示。(2)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我们采用当地每百人中高校大学生的数量(hcap)来表示。(3)信息化水平。我们用当地年度邮政和电信业务的总量(comm)来表示信息化水平。(4)交通运输状况。我们用地区公路里程总长度(highway)来反映。(5)科技水平。我们用当地年度专利审批通过的数量(patent)来反映。(6)文化因素。我们用当地城镇居民除衣物、食品和居住消费以外的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consu)来反映一个地区的消费文化(金雪军、田霖,2004)。(7)历史因素。用该地区1997年的人均GDP指标(pergdp97)水平来反映一个地区的历史经济状况。 3.经济政策。本文主要从以下角度考虑政策的影响:(1)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程度。我们用当地财政支出中除教育、行政管理和基本建设之外的支出所占份额(government)来表示(金煜、陈钊、陆铭,2006)。(2)对外开放程度。研究对外开放程度较多采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但是为了避免内生性问题,我们选用中国的对外开放优惠政策指数(Sylvie Démurge,2002;张学勇等,2006)来反映开放程度。(3)货币政策。中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于不同的地区却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宋旺、钟正生,2006),我们采用央行基准存款利率水平来反映货币政策力度。 我们选取1997-200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非国有金融在90年代初以前发展趋势不明显,另一方面从1996年以后利率政策使用较为频繁,对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可能产生影响。变量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信息网的地区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各期,以及《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1.传统经济地理因素中的地理位置对于中国各地区的总体金融发展水平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非国有金融却有显著影响。中国金融中国有金融占比较大,行政色彩浓厚并非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律,经济发达地区并非金融发展程度高,经济落后地区也未必金融发展水平落后。但是非国有金融相对而言市场化程度较高,处于不利地理位置的西部地区其地理位置必然对其非国有金融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2.新经济地理因素对于区域金融发展有重要影响。(1)其中的人力资本、信息化水平和历史经济基础对地区总体金融发展和非国有金融发展都具有非常显著的正的影响。(2)地区的消费文化只在混同回归模型中对区域金融总体发展水平表现出显著的正的影响,但是在随机效应模型中并不显著;其对区域非国有金融发展也没有显著影响。(3)科技发展水平只在随机效应模型中表现出对区域金融总体发展水平的正影响,其他模型中统计结果均不显著。说明我国区域金融的发展对当地科技发展并不存在明显的依赖性。(4)交通运输状况对区域金融发展没有显著影响,由于金融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化水平,而对于交通运输条件的依赖已经很弱了。(5)产业外溢程度在随机效应模型中表现出对区域金融总体发展水平的正影响作用,即第三产业越发达,对区域金融发展越有利。 3.经济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效应。(1)政府对经济的参与对于区域金融总体发展水平和非国有金融发展水平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东部地区非国有金融的发展抑制作用尤为明显,对西部地区的非国有金融发展无明显影响。(2)对外开放的地区优惠政策在对地区金融总体发展水平的影响方面,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有显著的负影响,中部地区没有影响。在影响非国有金融发展方面,对外开放优惠政策对于东部地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于中部地区没有影响,对于西部地区却具有负影响。东部地区享受到的对外开放优惠政策力度最大,而且取得了卓著的政策实施效果;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力度较小,且未起到明显的效果。(3)利率政策对于区域金融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效应。利率水平与区域非国有金融发展成负相关,但是这种负的影响东部地区最强,中部其次,西部最弱。东部地区由于投资意识相对发达,对于利率较中西部地区更加敏感,所以利率政策作用也更加明显。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一个分析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因素的框架,并且结合中国地区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经济地理因素中地理位置对区域非国有金融发展有显著影响;新经济地理因素中区域人力资本水平、信息化水平、历史经济基础等都对金融发展有显著正影响,而科技水平和交通运输条件影响不显著;经济政策有着差异化的区域效应:对外开放政策对于东部地区非国有金融发展影响显著,对于中西部地区促进作用不明显;政府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参与有利于区域金融的发展,尤其对于市场化程度高的东部地区;利率政策的敏感程度按照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我们得到以下政策启示:第一,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对外开放政策对于东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化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可以继续保持,但对于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未见明显,因此,促进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应该采用其他方式。第二,要促进地区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市场化水平的提高,需要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对于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尤其要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性。第三,为了更好地促进地区金融发展,需要实行差别化的利率政策。较低的利率水平对区域金融发展有促进作用。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对利率水平最为敏感,因此利率可以作为调节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得很好的政策工具。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其影响程度依次减弱,但是影响仍然显著。所以如果要利用差异化的利率政策促进区域金融发展,利率水平应该按东、中、西部顺序依次提高才能发挥出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Krugman,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9:483-499, 1991 [2]金雪军,田霖.我国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态势: 1978- 2003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4,(8):24-30. [3]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0)[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贾伟)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地理环境与经济政策 卢 佳 金雪军

⑸ 中国的地理位置如何有利于经济发展

一,对农业,背考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二,对工业,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路上边境线,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⑹ 地理在中国有那些方面的发展优势或者说地理在中国有什么用

中国是个古老帝国,5000年的历史,只落后了二三百年.当前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落后就要挨打,于是发展经济,强国强兵中国人在这方面高度一致.我们的祖先是了不起的,给了我们如此伟大的国家,如此辽阔的土地.当然人没有知足的.中国是个靠海国家,但中国南有海南岛,东有台湾岛,天然的两艘航空母舰.
而且是不沉的航母.地理防卫优势环球可占第一.东北地带有朝鲜半岛,如果中国能和古代一样处理好和朝鲜族朋友的关系,可以说海疆基本是安全的.将来台湾完成统一,海南岛必将成为中国海军的第一大军港,南海利益,石油通道,全要依靠此来保卫.台湾将成为遏制日本,保卫东海,防卫华东的任务.
世界上还没有那个国家能有这种地理位置极佳,如此广大的功能的岛屿,况这两个岛屿的面积极大.人类从原始到现代,从最开始的树上下来,现在全积聚于平原,从中国的现状来瞧,梯度十分明显,靠海的平原,低海拔区域人口的密度很大,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中国的战略纵深很广大,核子武器在能耐,也影响不了中国广大的高原,除非出现核冬天,中国广大的高原优势,导致中国可攻可退,并非一个海啸就出现紧张,当年老毛他老人家搞的三线建设,效果显著.
中国周边国家极多,可能是世界上周边国家最多的,绝大多数国家基本能认识到和中国抗拒是没好下场的,包括日本在内,如果陆地和中国相连,吓死他,也不敢和中国打仗.这些小国中国基本上星期攻势就可解决问题.
从亚洲范围来瞧,能和中国抗拒的印度由于青藏高原,边界高山的影响,还打不起大的战争,而且陆战十个印度也不敢和中国交手.因此上说,中国保卫祖国的能力是很强的.
但是,中国有一个地理方面的劣势,就是北方的俄罗斯,中国和俄罗斯有仇.就是俄占我广大的领土.分裂了外蒙.特别是占了我库页岛以东的广大领土,俄远东大部分是中国的,还有一个海参葳.俄为了在远东得到一个不冻港,侵占过我族顺.虽然说现在俄罗斯国力不是很强,但这好比睡在中国门口外的一只熊,随时有可能出来害人,不可不防.
所以中国要考虑自己的对外政策,多交朋友,拉拢外蒙,分化俄远东地区,只有分裂了俄罗斯,中国才能算是安全.在俄远东地区有众多的中国人,俄曾经担心这些人会分裂远东.我曾经到过俄罗斯,见过俄罗斯之大,人口之少,我们国家只要有地全种庄稼了,在俄罗斯,坐火车我就没见过一块地,全是荒原啊,极为肥美.我想如何在100年左右考虑俄远东地区,是中国的一个任务.否则中国人睡觉总是不香.区区小日本只能算是小患,我们不能光是脑袋疼想脑袋,脚疼再来治脚了.

中国地理对我国的社会经济有什么贡献

中国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有利于东面海洋的水汽进入内陆,东南多平原,水分充足,有利于农业种植。西高东低,河水自西向东流,有利于沟通东西,加强交流。
中国地形多种多样,有利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需要。
中国海岸线较长,有利于对外沟通交流和海洋渔业的发展。
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江河众多,水资源尚可.经纬跨度大,三级落差明显,气候基本齐全
临海靠山,战略地理优势突出
海岸线绵长,专属开发区广阔,海底资源丰富,渔业资源丰富
西北西南内陆多山,森林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
北部海拔高,地势平坦,适宜畜牧业
南方地势低洼,多丘陵,种植业优势突出。中国地形多样,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无不典型壮观。地形分布的规律是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而东,逐级下降。中国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约占总面积的66%,平地约占34%。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山地和高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达65%。全球高于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国就有7座。中国和尼泊尔接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国陆地正负比差超过9000米,为世界之最,中国地域内的海岸与大陆架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巨大的开发价值。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约1.8万公里。加上岛屿海岸线,总长约3万公里。沿岸多优良海湾和港口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广州、湛江、北海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国的浅海大陆架是世界最宽广的大陆架之一,包括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 中国的地理优势条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沿海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风和停靠。这也促进了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海上运输的发展。例如,台湾海峡位于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从南到北连接着南海和东海,是中国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人们称它为“海上走廊”。台湾的经济发展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密不可分的。 随着人们交往的增多,物流量人流量的增多,其交通价值更是明显。这个功能也主要显示出强烈的区位优势,向东可到日本,美洲等国家,向南可到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区;另外,中国大陆又背靠亚欧大陆,为建设陆上发达交通提供可能。中国的“第二亚欧大陆桥”可以一直从连云港向西到达欧洲荷兰国家境内。这充分显示出我国海陆位置的天然区位优势。
。世界上几乎所有动植物都可在我国找到生存场所,为中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我国绝大部分领土在北温带,南部一小部分在热带。这样的纬度位置既适于人类生活,又使温带、亚热带的各种动植物在我国都能繁殖生长,给我国发展多种经济提供了更有利条件

⑻ 八年级上,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我国交通运输线分布不均,东部稠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无论是陆运、水运还是空运都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同时也是服务型的行业,交通运输部现在主管的公路、水运、民航以及邮政等交通运输方式,都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窗口性行业,应该说这个行业与广大人民群众、与经济社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工作,大力加强交通事业的建设,应该说经过6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建设,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到2008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已经达到373万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公路密度比1978年增长3倍多,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达6.03万公里;建成公路桥梁总量是1978年的近5倍,一批施工难度大、科技含量高的世界级公路桥梁和长大隧道建成通车;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24.44万公里,是改革开放前的5倍多;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我国拥有16个亿吨大港;民航的通航机场已经达到158个,我们的邮政事业发展非常快,已经成为一个世界邮政大国;2008年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13倍、23倍、10倍和36倍;水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5倍和16倍。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事业的巨大进步,也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事业对于社会发展以及为广大人民群众方便出行发挥的巨大作用。

⑼ 地理,中国经济的发展

·京沪线、京哈、京广线 、京九线、.宝成-成昆线 陇海线-兰新线,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内线
基础容、 畜牧业、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平原、河谷、绿洲 400毫米 东北林区、西南林区
东南林区 东部沿海地区 旱地 一年一熟 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小麦、玉米、高粱 秦岭淮河一线
水田 一年两熟至三熟 水稻油菜

⑽ 中国经济地理的内容简介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布局规律的科学,即研究社会生产在一定地域范围回内空间分布答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共分十章,内容包括:绪论、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我国生产力布局及其基本原则、中国农业地理、中国工业地理、中国交通运输地理、中国商业地理、中国旅游地理、中国城市地理、中国经济地理分区。
《中国经济地理》可作为大学预备班、民族班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大、中专经济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并可供在民族地区从事经济工作或科研工作的人士参考。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