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名词解释人文地理

名词解释人文地理

发布时间: 2021-01-27 01:33:52

A. 大理,谁了解介绍下名胜古迹,人文地理

大理,全名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是首批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文献名邦”的美称。大理风光秀丽,苍山洱海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理也是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大理也是武侠小说中著名的地点。大理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东邻楚雄州,南靠普洱、临沧地区,西与保山地区、怒江州相连,北接丽江地区。大理距省会云南约330公里,有高等级公路直达。大理机场有飞往省内昆明、西双版纳、广州的航班。昆明到大理也可以坐火车。大理地区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是一座千年古城。唐宋五百多年间(即从南诏国建立至大理国覆灭),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大理风景名胜区主要含大理古城、苍山、洱海、白族风情:苍山十九峰十八溪,处处美景,尤以清碧溪为最;苍山洱海,山水相依,洱海就像“群山间的无瑕美玉”。大理的其他著名景点有:大理的城市地标崇圣寺三塔、白族人心中象征着爱情忠贞蝴蝶泉、洱海明月等。大理州地处低纬高原,在低纬度、高海拔地理条件综合影响下,形成年温差小,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四时之气,常如初春,寒止于凉,暑止于温”,四季温差不大。全州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气温随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多。河谷热,坝区暖,山区凉,高山寒,立体气候明显。

B. 谁要解释一下,人文地理角度,介绍河北省的旅游资源,至少一个城市,两处名声,两种特产。 人文地理的角

沧州铁狮子,吴桥杂技

C. 计量革命名词解释

计量革命是西方地理学的一次地理学研究方法的革新,始于20世纪50年代,于专60年代兴盛。属
在计量革命中,地理学家们把数学统计方法应用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其他学科的定律、规律也用来研究人文地理问题,使人文地理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揭示了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空间规律性。70年代后,地理学研究中有片面追求定量化、滥用数学公式的趋势,但也有头脑清醒的人认识到,计量革命仅仅是一种研究手段的更新,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研究方法,也不能完全解释地理现象,它只有和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D. 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名词解释

历史人文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现象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按研究内容分为:①历史政治地理。研究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的形成、划分及其变迁;各级行政中心的位置及其迁移。中国传统的沿革地理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即属此范围;②历史经济地理。是历史人文地理最丰富的部分,研究历史时期某一地区(或国家)生产力的分布、变迁及其规律。包括农业、工业、手工业、矿业的区域分布、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交通路线的改变及兴废;自然资源的利用;区域经济开发等;③历史人口与居民地理。研究历史时期居民的分布、变迁及其规律。包括人口的分布与变迁;民族来源、分布地区、迁徙路线;移民地区和路线、地区开发和影响;聚落的产生、分布、聚散和空间特征;④历史军事地理。研究历史时期军事地理的分布现象及其变化。包括某些地区、地点在历史上的战略意义和价值;战争路线研究;历史战役地理分析;重要防御建筑,如关隘、障塞、烽燧以及长城、边墙等的形成和变迁;⑤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历史时期文化现象的起源、分布、传播和变迁规律。精神要素方面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社会风俗、艺术、思想等;物质要素方面包括历史文化遗迹、建筑和聚落形式等。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属社会,经济现象,与历史学、经济史、考古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它不仅是历史学与地理学间的边缘科学,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间的边缘科学。

E. 求助: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它究竟讲些什么东西?有人认为是历史加地理,这当然不正确。实际上,历史地理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的变迁及其规律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和现代地理学没什么两样,只是个别要素因材料短缺而无法研究。两者的区别主要是时间不同,现代地理学是研究现在的环境变化,而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的。

那么,历史时期怎样划分?我们认为,历史学是讲人类活动的,历史地理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历史上人类对地理环境有所影响开始。人类对自然环境发生最大影响是从人类有了农业开始,过于原始的人对地理环境几乎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关于农业起源于何时,至今仍有不少争论,但在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确实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谷遗存,据考证是人种的而非野生,这显然已不是原始农业,因此,历史时期的上限基本是在一万年前。下限很难定,大致是以地理环境变化到与现在现状完全相同为止,之后,便是现代地理学的任务而非历史地理学范畴。

历史地理学与现代地理学一样,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分支。自然地理主要是研究自然环境如河流、湖泊、沙漠等等,人文地理主要是研究如人口、经济、城市、风俗、文化等,前者属自然科学,后者属社会科学。中国传统历史上有沿革地理学,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了。

F. 求人文地理学中“时间-空间收敛”的名词解释

区域经济理论和大量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研究了空间收敛的一般特性版.研究结果表明:(1)空间收敛一权般规律存在两大特征,即空间收敛第一规律和第二规律;(2)空间收敛第一规律是指子集收敛,从纯经济理论角度来看,子集收敛是短期性的,但许多实证研究表明了子集收敛的长期动态性;(3)空间收敛第二规律是指空间收敛的动态性和长期性,短期呈现空间收敛,长期出现空间收敛的波动.以往有关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理论不能够解释新的不平衡的出现,空间收敛第二规律解释空间不平衡的演变过程.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看,空间收敛第一规律是指空间与收敛的关系,空间收敛第二规律是指时间与收敛的关系。

G. 名词解释:历史自然地理

历史自然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
在时间尺度上,将研究地质时期地理环境的古地理学与研究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学相联系,从而提供地理环境变迁的连续时间谱。由于学科的相互渗透与方法的借鉴,近年来它与古地理学在研究时段上有一定重叠。
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时段一般认为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能在较大范围和较大程度上影响自然界之时起,即农业出现以后。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迁虽有自然原因,但人类活动是改变地理环境面貌的更活跃、更积极的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能力越来越强,但人类活动引起地理环境的变迁受自然地理过程基本规律的制约。
本学科分为:①综合历史自然地理学。从整体或系统研究环境变迁。通过复原一系列时间断面的地理环境,建立环境变迁序列。此外,各个时期地域分异的变化、自然地理界线的变迁、各要素相互关系的历史变化、不同地域自然地理环境变迁的对比研究等,亦为研究的重要内容;②部门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诸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植被、动物、水文、土壤)在历史时期的变迁;③区域历史自然地理学。以一定区域为研究范围。综合历史自然地理学是建立在部门历史自然地理学和区域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基础上。
历史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历史文献与野外考察相结合,以及考古学方法、沉积物分析、孢粉分析、14C年代测定等。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历史文献,广泛分布的古代人类活动遗迹以及类型多样的自然地理单元,为这门学科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国外在这一领域没有形成专门的学科,虽有一些研究,大多作为历史人文地理的一部分。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渊源久远,但作为一门学科在20世纪50年代末才被提出。在60年代和70年代,主要着眼于某些部门自然地理要素变迁的研究。1982年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是历史部门自然地理研究的一部总结性著作。黄土高原历史自然地理及京津地区坏境变迁的研究,可作为历史区域自然地理研究的代表;现正开展对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环境变迁与下游河道变迁的研究。某些研究者还提出建立中国的历史时期环境变迁序列。
参考自网络:http://ke..com/view/11757586.htm?fr=aladdin

H. 人文地理中“时间-空间收敛”的名词解释

可以这样解释:区域经济理论和大量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研究了空间收敛的一般特性版.研究结果表明权:(1)空间收敛一般规律存在两大特征,即空间收敛第一规律和第二规律;(2)空间收敛第一规律是指子集收敛,从纯经济理论角度来看,子集收敛是短期性的,但许多实证研究表明了子集收敛的长期动态性;(3)空间收敛第二规律是指空间收敛的动态性和长期性,短期呈现空间收敛,长期出现空间收敛的波动.以往有关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理论不能够解释新的不平衡的出现,空间收敛第二规律解释空间不平衡的演变过程.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看,空间收敛第一规律是指空间与收敛的关系,空间收敛第二规律是指时间与收敛的关系.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