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答题
A. 高中人文地理大题方面的,总是找不到思绪,看到答案就觉得没什么,我知道要多做题,可是没什么用
有个建议,不过还是要靠自己,你可以看看题目,不需要动笔,然后看答案,看看能不能内把答案和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容上,下次做题就会好一点。还有,高考一般不会单独考察人文地理,都是和自然地理结合考察,所以要兼顾!人文地理题目基本的要记住答题要素,工业农业的那些气候,水源,土壤,季风,自然资源,地形,城市化,,,,必修三就是把之前学过的两本书加以结合,高三了老师会帮助你把知识结合起来的,不用担心,我和你当时一样,后来慢慢就好了
B. 文科人文地理答题感觉不错,可为啥得不了高分
可能和你的语言表达有关,你表达是否精确到位或者语句是否贴切,以及你的书面是否工整都有可能影响最后的得分。
C. 人文地理考研答题技巧
1、考生答主观题抄时,要注意书写的规范性;一定要答在指定的方框范围内;还要注意答题的顺序,答案前面最好要标出序号,特别在一题多问的情况下;字一定要写得清楚、整齐,那种潦草、模糊的字迹容易丢分;另外尽量避免写错别字。
2、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首先在于认真审题,要让学生养成先看答题说明与要求,弄清题意,看清要求之后再思考答题、再动笔的习惯;表达准确,要用地理学科专业术语,不说土话、废话、不离题,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如水源充足写成河里面水很多,地势平坦写成地势不高不低(另外,考试时间紧张,要指导考生应当根据分值来确定答题的层面与字数,以确保合理分配时间);思路开阔,能确保答案全面、完整,避免失分,要用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思考,尽量不要遗漏;逻辑严密:同一句话或同一点时,知识点要环环相扣,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逻辑思维。
D. 地理问答题怎么做
问答题一般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侧面或者事物的不同层面来设问。因此必须用区域研究的方法,有整体性思维,围绕着“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来思考回答。
首先读题一定要仔细,不要遗漏提干和问题里的每一个信息。地理题应该可以算作是文科中的理科,理解计算的能力要求高一些。如果是自然地理类的,首先就是准确地判断出地理位置,然后才能根据基本知识点答题,使很容易拿到全分的;如果是人文地理的话就要注意要点一定尽量答全。其次掌握一些问答题模板很重要。
⑴ 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① 气候湿润多雨; 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 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 地势高, 气温低, 温差大, 降水少, 光照充足.
⑶ 尼罗河三角洲(南疆) 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 降水稀少, 土壤肥沃, 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⑷ 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 草原优良; ② 自流井多, 可供牲畜饮水; 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⑸ 西欧(美国东北部) 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纬度高, 气温低, 云量大, 雨天多, 光照弱, 土壤贫瘠, 不适宜发展种植 业, 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 (自然条件) ② 人口、 城市密集, 市场需求量大, 交通便利, 经济发达. (社会经济条件)
⑹ 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 雨热同期, 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 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 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 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夏季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 利于棉花生长; ② 秋季雨水少, 天气晴朗, 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E. 高中人文地理简答题赋解析
一、答题的基础思路
1、特征类 2、原因类 3、评价区位、影响、条件类 4、意义类
5、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对策类
二、基本地理概念
1、地理特征 2、地理位置特征 3、自然地理特征 4、人文地理特征
5、地表环境特征 6、等值线特征 7、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三、天气与气候
1、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2、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3、气候特征 4、气温特征 5、降水特征 6、气候成因 7、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8、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因素 9、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0、降水特征成因
四、地形
1、地形特征 2、地形类型 3、地貌类型 4、地形地貌成因
五、河流
1、水文特征 2、水系特征 3、河流凌汛的形成条件 4、航运价值高的条件
5、水能资源丰富的条件 6、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7、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8、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9、水系形态与自然灾害 10、黄河断流现象
11、河流的治理措施 12、水利工程建设利弊分析:
六、农业
1、农业生产特征 2、农业区位分析 3、农业区开发问题分析思路
4、农业生态问题归纳 5、生态农业的优点
七、工业
1、工业生产特征 2、工业区位分析
八、交通
1、交通线区位因素分析
2、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分析
(港口的区位、航空港的区位) 3、城市交通
九、城市与商业网点布局
1、城市区位分析 2、商业网点的区位因素 3、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
十、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十一、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成因 2、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3、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问题
4、区域环境生态环境建设的答题思路
十二、资源与能源
1.区域自然资源优势资源开发(如山西能源开发等)分析思路
2、渔场的区位优势 3、盐场的区位优势 4、我国能源问题
十三、关于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1、 等温线(水平分布规律、垂直分布规律、等温线图判读方法) 2、等温差线
3、等降水量线 4、等盐度线 5、等地租线 6、等压线 7、等潜水位线
8、等高线 9、等太阳高度线 10、等震线
一、答题的基础思路
1、特征类:明确各种地理特征的答题要点,结合区域特征做答。
2、原因类:从自然原因(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矿产资源、板块运动等要素)和社会经济原因(包括市场、交通、科技、历史条件、工程建设、政策、军事(战争)、宗教等生活活动、生产活动)方面作答。
3、意义类:可以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作答。
4、评价区位、影响、条件类:首先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其次,还要分对自然、社会经济两方面综合分析作答。
5、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对策类: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途径入手,本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参照必修3各类区域发展对策综合分析做答。
二、基本地理概念
1、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特征、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或称为社会经济特征)。
2、地理位置特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3、自然地理特征: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矿产资源。
4、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农业、工业、贸易、旅游、交通、城市、人口等状况。
5、地表环境特征:包括气候、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河流发育程度、植被状况。
6、等值线特征:包括疏密、走向、弯曲、数值分布
7、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
三、天气与气候
1、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1)昼长;(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3)天气状况。
2、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3、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气温特征和降水特征、特殊的天气等。
4、气温特征:包括气温高低(冬季是寒冷还是低温,夏季是高温还是凉爽,或是全年高温)、日较差、年较差、四季的分布及空间分布特征。
5、降水特征:包括降水多少,季节分配,类型及空间分布。
6、气候成因:从纬度(太阳辐射)、海陆位置(离海远近)、大气环流形式(气压带风带或季风)、地形地势、洋流与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
7、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昼夜长短。
(2)大气自身条件(天气、大气物质多少、大气透明度—主要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大小和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强弱)。
(3)地面状况——物质组成(对太阳辐射反射率不同)、海陆差异、地形、洋流、水域、森林。
(4)人类活动:①改变大气成分,如CO2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②改变下垫面,植树降低气温,提高湿度,与建造大型水库起到的作用相似;③释放人为废热,如城市热岛的形成。
8、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因素:包括纬度(纬度越高越小)、天气(阴天比晴天小)、海陆位置(内陆比沿海大)、地形(山顶比山下平原小)。
(a)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
(b)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因为虽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天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区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c)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之处,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因风速较大,湍流作用较强,热量交换迅速,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
(d)下垫面性质:由于下垫面的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
(e)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9、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地形(山顶比山下平原小)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10、降水特征成因:从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坡向、洋流、植被和水文状况(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人类活动(城市湿岛效应、雨岛效应)。
问题点拨:
(1)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
(2)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受安第斯山影响,山地东、两两侧降水差异较大。
(3)非洲缺欠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
(4)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
(5)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亚热带季风影响。
(6)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7)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得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8)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气是:伏旱(最佳答案)。(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现象,因此梅雨不是最佳答案)
(9)为什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他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原因: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挡,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湿气流通道;②夏半年,强大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深人大峡谷内部,使峡谷底部等温线与同纬度相比明显向北推进。
(10)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夜短,得到的太阳光热自然就比南方少。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加剧了北方的严寒。
(11)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12)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13)冬季,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原因: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
(14)欧洲海洋性气候比北美洲面积大的原因:①欧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地形以平原为主,来自海洋的西风能深人大陆内部。②海岸曲折,多峡湾,各地距海近;③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强大,故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广大。
(15)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位于东南信风带,信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受地形(山地)的影响,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
(16)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比较:
气温年较差小,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较低;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气温日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气温日较差大。
(17)天山南坡无林带,原因:背风坡,降水量少。
(18)亚寒带针叶林在大陆东岸南缘偏南的原因:主要是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其次东岸受来自大陆内部风的影响,西岸相反。
(19)温带沙漠——①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②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
(20)热带沙漠——①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形成的原因: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终年炎热干燥。②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副热带高压控制;西南季风不易到达;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
(21)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原因:①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②受秘鲁寒流影响,使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
(22)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原因: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23)华北春旱原因:春季气温
F. 高中人文地理答题模式
发展措施:
1投入资金,发展科技。
2保护环境
3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行业布局
G. 关于地理主观题回答是否有一定的答题模式比如......谢谢啦
地理主观题是按点给分,所以一定要条目清晰地答题。可以从题目给出的分值专来思考要属答多少个点。模式的话,倒是没有,不过答题的方面你可以注意一下。
组织答案的时候,要尽量考虑周全各种要素。大的来说,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来分析。再分的话,自然地理方面又可以考虑经纬度,海拔,太阳辐射,风向,气候,地形等等要素。人文的话,题目的指向应该还是可以理解出来的,只要头脑里有清晰的知识点,灵活运用就好。
加油哦~地理主观题只要思路开阔、全面起来,还是很好得分的。
H.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分别包括什么
自然地理:气候(光照、降水、热量),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湖泊,土壤,植被
人文地理:农业,工业,聚落,交通,商业贸易,产业,人口等等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综合理论部分、通论部分(部门人文地理学)和专论部分(区域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8)人文地理答题扩展阅读:
人文地理学综合理论部分主要指对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人文地理学通论部分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个方面,也有一些学者将其分为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人文地理学专论部分则包括对各种地区人文要素的区域地理研究。
经济地理学是以阐释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分配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为主要任务。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人类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从而产生了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商业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