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㈠ !!!!!!!!!!求地理复习资料..急急急!!!!!!!!!!!
农业的区位选择: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小麦
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山地草场广布——粗放的放牧业
(1)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平原——耕地;山地——畜牧业、林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能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
(2)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
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橡胶、双季稻、小麦)
改造不适宜的自然因素,使之适于发展农业(地形、水分、光照)
改造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
(3)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城郊农业的发展,苹果种植规模变化)
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实例:
古巴的甘蔗——气修条件适宜,长期的生产习惯。
河西走廊——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水灌溉。
黑龙江大豆——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水灌溉。
珠江三角洲的鱼塘——河网密布,地热低平,低洼处长期积水,利于挖泥成塘。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乳畜制品、鲜奶、鸡蛋等不适于长距离运输,从经济效益考虑,分布在城郊,有利上海市场。
1. 工业的分类:按生产对象可分采掘业和加工业,就产品的性质可分种重工业和轻工业,按投入的主导因素分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类型可看其主要的投入因素或看其生产、分布最主要的限制因素,但多数工业部门很难确定。
2. 工业区位的选择: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农业基础、政府政策、技术水平社会协作、环境因素等等,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不同,主要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环境因素方面考虑。在遵循工业区位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各工业的特点、所需的原料、燃料来源、产品销售市场、交通便利程度以及劳动力的供应等因素。
3. 工业的集聚和分散:集聚有两种:一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且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都较大的工业企业,因相互靠近而集聚;二是新兴工业如高新技术工业区,这种集聚的企业在生产上没有很多联系。工业的分散也有两种:一是集聚达到饱和,导致诸多问题产生而分散:二是有生产联系的企业之间的分散如跨国公司的形成,主要是原料及产品的运输量小或为了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条件。
4. 新兴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有多种模式:以高新技术工业为主而发展成的高技术工业区,如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硅岛”、中国的“硅村”——中关村;国家规划建设且其产品主要供出口的出口加工区,如我国的经济特区;在一定区域内中小型企业自发形成的,如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州、意大利的东北部和中部等。
1.工业的投入与产出
工业是指采取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制造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或对农产品(或半成品)进行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投入有三大要素:①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水、自然原料(矿产、能源等);②社会经济因素。如劳动力、资金、市场、交通、原料(非自然)等;③科技因素。与农业相比,工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投入要少得多。因而工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农业小。表现在工业生产在地域分布上的灵活性和在时间上具有的连续性(少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除外)。不同的工业各投入要素所占的比重各不相同。依据不同工业部门投入的主要因素差异,可以将工业分成以下几种类别:资源密集型(如采掘工业)、资金密集型(钢铁、化学等)、劳动密集型(如纺织)、技术密集型(如电子工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的投入也会发生不断的变化。总的说来,现代工业中,原料和劳动力的投入在不断减少。知识、技术、资金的投入逐渐增加,应研究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下工业投入的变化。更好地促进工业生产(产出)的发展。一般情况下,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宜多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力密集型工业;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可重点发展资金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工业。
2.工业的发展
工业技术革命对近代工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同时期工业生产的发展见下表:
3.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的区位选择受自然因素(如土地、水、资源)的影响,也受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如资金、劳力、技术、交通、市场、动力政策等)。从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的角度,决策者当然希望将工厂选择在诸多因素十全十美的地方。而事实上这样的理想地方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决策者常常要权衡利弊得失、综合分析来选择最佳区位。一般情况下,决策者常把工厂建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依据不同工业部门所要考虑的主导区位因素,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工业分类:①原料指向型工业,如水果罐头、甜菜和甘蔗制糖厂等。它们因原料笨重或体积大或易变质,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成本较高,应接近原料产地。②市场指向型工业。如啤酒、印刷、家具等工业。因产品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成本高,故应接近消费市场。③动力指向型工业,如炼铝、炼铜等工业,因生产过程需耗大量动力,应接近电站。特别是有廉价水电的地方。④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如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鞋、包带等企业。生产过程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⑤技术指向型工业。如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精密仪表等,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变化,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也在发展变化,工业区位选择的原则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当前,原料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减弱,市场的影响加强;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减弱,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除此以外,工业区位选择还有许多不完全以获得最高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情况,如国防的需要(我国历史上的“三线”工程)、国家政策(西部大开发)、华侨到家乡投资办厂(个人喜好)、环境因素等。
4.企业的空间发展
(1)企业增长的战略:企业增长的战略主要有3种:①横向一体化,即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向与原有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向与原有产品有关的新市场或新客户类型扩展。②纵向一体化,即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生产阶段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③多样化,企业分别向多个领域扩展,但这些领域与企业原产品没有相关性。
(2)企业空间发展的特点:企业销售的扩展、新工厂的建立、兼并活动的发生,在空间发展上都具有两个基本特点:由近及远扩张;由大市场至小市场扩张。
1、聚落的形成
(1)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概念: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乡村: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
分类 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成的
(2)乡村的形成
形成:人类为生存,必定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构成聚居,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形成乡村聚落
演变:半固定的棚舍,后逐渐稳定下来,规模范围逐渐扩大
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村落呈圆形或不规划的多边形
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伸展,平面形态多呈带状
(3)城市的起源
出现:和定居农业差不多同时出现,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500年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
形成 的物质基础
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
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演变为城市
古城市分布: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古城市的兴衰:起落很大,发展很不稳定,水平很低
2、城市的区位因素
(1)地形与城市区位
城市主要 实例:我国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美国三大城市带位于平原上
分布在平原 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热带城市 实例: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亚马逊平原上
分布在高原 原因: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
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如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
(2)气候与城市区位
城市分布在气温和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我国特大城市中只有包头、兰州、乌鲁木齐位于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区:大约60°N以南的欧洲地区、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雨林地区很少有城市分布
(3)河流与城市区位
原因: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古代更明显,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河运的起点或终点如江西赣州
沿河城市区位 河流汇合处如宜宾、武汉、重庆分别位于岷江、嘉陵江、汉水与长江干流汇合处
河口处如上海、广州等
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最大处、河心岛等处。如伯尔尼、巴黎、波士顿
(4)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
煤矿发展起来的城市: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
世界 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阿伯丁
金矿开采兴起城市:约翰内斯堡
铁矿发展起来的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
中国 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大庆、玉门
煤炭工业城市:大同、鹤岗、抚顺、开滦
(5)交通与城市区位
古代城市:南方多位于河流汇合处,北方多位于大道汇合处,如邯郸
现代城市:铁路公路沿线形成城市。铁路枢纽兴起城市如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株洲有京广、浙赣、湘黔通过,是个火车拉来的城市
株洲市形成初期,仅在湘江岸边平原、低地交通便利的地区分散布局,规模小,亦不能称之为城镇。后来随着京广线在该地域穿过,使城镇沿京广线分布,但规模较小且分散,特别是1949年前更是如此,后随着湘黔线、浙赣线的兴建,株洲市成为铁路枢纽,带动了株洲城市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由此可以看出:株洲市是京广线、浙赣线、湘黔线开通后而形成的城市,故称“火车拉来的城市”。
交通线变化对城市发展分布的影响:
京杭运河的开凿通航和南北方贸易的日渐频繁,扬州、济宁得到发展,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发展缓慢
(6)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
古代的雅典、罗马、西安、洛阳、杭州,现代的省级行政中心城市较大
巴西巴西利亚、美国华盛顿、澳大利亚堪培拉、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为政治中心兴建
宗教:麦加、麦利那、梵蒂冈、拉萨最早由宗教中心发展而来
(7)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军事、宗教因素减弱,资源、交通一直重要;科学、旅游成为一些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
因科技而形成的日本筑波科学城;因旅游因素而兴起的城市如桂林、张家港、泰安、黄山市等。
㈡ 请问 谁有伍光和《自然地理学》和陈慧琳《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和讲义啊!书买了就差点重点对照了!
你考贵师大还是云师大 ,一般学校人文地理学不用陈慧琳的,用高教版的。我有自然地理的 ,自己整理的,人文我没整理 。我已经发给你,请查收。
㈢ 人文地理学考研
人文地理下面有分很多方向:聚落地理、经济地理、旅游地理、文化地理回、历史地理、地缘政治地理等答等。
就目前几个方向来看,发展最快速的是旅游地理,这和全国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关,以至于旅游地理学有明显向设计和社会科学方向转移。其次就是聚落地理学中的城市地理以及城市与区域规划等方向,这和国家最近的政治举措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人文地理学有史以来接到的国家最大规模的上千万的项目就是在这个方向,是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再次就是文化历史地理等方向了,这些方向大多是一些大学在发展着,但是项目较少,更多的是偏重理论研究。所以在就业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差异巨大。
人文地理学相对来说涉及面要小偏向人文就业选择面也要小待遇可能不是很乐观。但也有好的去向如旅游局等旅游单位社会科学研究单位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到科研机构、学校、企业从事科研、教学、管理、规划与开发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也可从事旅游、国土、资源环境、城镇规划等经济建设、管理工作。总体来说,高校、设计院、科研所、或者考公务员去政府部门都不错,只要能力强,能去的地方很多。
㈣ 如何上好人文地理复习课
1.抓核心,构建知识体系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人文地理是以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为核心,揭示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形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区位、地域类型及可持续发展,而区位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该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突出,能够有效考查获取信息、分析迁移、解决问题等的能力,所以学会运用区位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是人文地理学习的主要目标.人文地理类在教材上包括高中地理(必修下);高中地理(选修一、选修二),其中,有一条明显的线索贯穿其中,这就是“区位”.从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到旅游景点、地缘政治区位,把人文地理各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文地理部分的“灵魂”.
2.掌握人文规律和原理
人文地理规律和原理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点等布局原理;区域合作与竞争关系原理、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原理等,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原理对人文地理学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3.时间上合理安排
人文地理复习的时间安排宜放在后阶段.一般先复习自然地理、区域地理,然后再复习人文地理,因为对于人文地理问题的分析往往是综合性的.
4.总结试题的解题规律
(1)人文地理试题应重点分析基本思路和方法
如对于工业问题要注意原料产地、工厂、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注意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分析环境问题时,要注意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主要思路包括分析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等方面.
(2)对所给材料进行归纳、提炼信息
一般而言,高考题中所给的任何一个文字都是有用的,切不可轻易放过,对于总量较多的文字,也应认真阅读,找出这段信息到底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其中哪些信息是解题必不可少的,甚至于本身就是试题答案;还要注意题中的关键字或隐含信息;其次要正确地进行图文转换,对于题目所给出的各种图示信息,要能够结合图名、图例、图中所标注的文字等获取有效的信息.
5.强化训练
通过人文地理练习整理知识体系、进行强化训练是人文地理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选取高考原题和好的模拟试题进行训练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当然人文地理练习最好提供新的材料和新的情境,在做练习时切忌仅仅满足于知识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融会贯通,从一道题中摸透出题者的用意和规律.
㈤ 2012级《人文地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 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分别是 _
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可以粗略分为两个较小的领域:人文地理学及自然地理版学。
地理权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研究课题,曾被称为科学之母。
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可以粗略分为两个较小的领域:人文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前者专注于人类建造的环境和空间是如何被人类制造、看待及管理与及人类如何影响其占用的空间。后者调查自然环境及如何造成气候、植被、生命、土壤、水及地形的各种现象及她们的相互关系。因为以上两者的原因,使用不同的方法令第三领域出现,为环境地理学(environmental geography)。环境地理学融合了人文及自然地理学及观察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㈥ 请问 谁有伍光和《自然地理学》和陈慧琳《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和讲义啊!有的话发给我一下,感谢万分
有道是有,但是邮费谁出啊?
㈦ 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应该怎么复习
1、以课本为本,以考纲为纲,把课本吃透。考题肯定是根据指定的教材出,不内是根据某家出容版社的教辅材料出。平常的考试题目,几乎百分之百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原型——当然经过多层的综合和深化。
2、三遍读书法。第一遍应该以整体浏览为主,争取明白全书概要,不要求理解每个具体知识点;第二遍才细致的理清重点难点;第三遍就是重新梳理,记忆背诵知识点。这样三遍下来,这本书才算基本上看过了。
3、书看得差不多了,知识体系也整理好了,接下来开始做题。做题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先求精,再求多;先求慢,再求快;先求质量,再求数量。
4、背题。所谓背题,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并不是说一定就要把整个题目背下来。而是做了以后,把做过的练习册.试卷等等都保存起来,以后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