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草图
⑴ 如何提升初中学生地理地图的识记法
如何提升初中学生地理地图的识记法
地图,是地表图形的描绘,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地图所起的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替代的。在地理教学中,很多地理知识都要通过地图才能表现出来,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即是直观教具,又是知识来源,经常运用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读图、用图、分析图、绘制地图,是中学地理教学极其重要的一项任务,也是素质教育在地理学科的具体体现。苏联彼德罗夫斯基曾说:“查看地图是一所培养再造想像力的特殊学校。”地图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在生活中用图,甚至自己绘制地图,养成强烈的地图意识,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一、读图意识的培养
读图意识是画图、用图的原动力和兴奋剂。只要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学生才会去认真读图、画图、用图,从而重视地理图像。
1、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像图表材料,不让它们成为摆设。其实教材上的图像类型十分丰富,平时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经常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上的各类图像图表,让学生形成“左图右书”的地理学习习惯,并且强化地图是地理知识的“灵魂”意识,使学生看到地理课本或其他书籍,第一眼应该是读图的习惯。
2、选取一些典型地理图像,充分挖掘图中的信息,经常用图像来说明和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以图释文、以图释图、以图解题。例如:假设下图中湖泊a、b都只有一条河流与它们相连,则湖泊a、b中哪一个属于咸水湖?
做出正确判断的关键是从等高线图上获取有效信息:河流是在山谷位置,在山谷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即湖泊a只有河流流入,湖泊b有河流流出。根据咸水湖主要靠蒸发而不是径流支出水分的特点,即可以判断湖泊a为咸水湖。
3、注重地理图像语言的储备
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常见的有区域分布图、经纬图、光照图、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统计图(坐标、扇形、饼状……)、示意图、景观图,每一种图像都有相应的图像语言,只有掌握了这些丰富的地理图像语言,并且理解这些地理图像语言的内在关系,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些地理图像的读图与析图,让学生注重地理图像语言的储备,是培养和提高读图能力的根本。因为只有丰富的地理图像语言,在读图析图时,才能快速准确地解读有效信息,从而找到已知条件,以利于解题。例如“内流河、内流湖”知识的落实,从知识本身来说,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对它们的分布及基本特征也都比较熟悉:“内流河”是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的内流区;“内流湖”是分布在内流区的湖泊,其湖水输出主要形式为蒸发,基本上是咸水湖。但从图上去识别它们,并描述其特征,对学生来说就显得有些困难。如果辅以图像去落实,给学生以图像语言(如下图),以后学生遇到类似的图像,他们读图析图速度与准确度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河流r发源于山地,注入湖泊l,最终没有流入海洋,为内流河。从区域地势地形特点可以看出:湖泊l只有流入的河流,而没有流出去的河流,湖泊l湖水的输出方式主要为蒸发,湖泊l为内流湖。
许多地理知识都可以通过地理图像来呈现并形象展示出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地理图像来落实地理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丰富了他们的地理图像语言,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读图能力。
4、注重读图技巧的培养
读图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建立空间概念的重要一环。地图是根据事实、数据以各种形状和色彩的符号描绘出来的。但是,反过来阅读地图时,使用者却不一定能100%地把图上的信息读出。因此,教师只有教会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学生才能从地图中获取更多想要的信息,而不仅仅是从地图中获取如何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地图册的利用效率。一般读图应采取以下步骤:一是学会分类,常见的地图有日照图、统计图表、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等值线图等。二是学会读图步骤,读主题,把主题和主要的知识点相联系;看清图例,阅读图中有那些地理要素;注重细节,辨别每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规律,并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联系实际,解决题目中的问题。三是学会变图,其一是图图转换,如剖面图与平面图案转换,等值线图与剖面图案转换;其二是图文转换,如地质构造图中的背斜、向斜、地堑、地垒的表示。
二、画图意识的培养
1、在课堂中设置画图活动
地理绘图、绘画等是表达地理事物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研究地理科学的重要技能。即使面对当今现代教育手段多样化、信息化形势,传统的识图、绘图在教与学过程中仍是很重要的,自然成为活动课程重要题材。因此,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设计一些画图活动,并且在实施这些活动过程中则要求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地理现象演示和实验。动脑是让学生回忆和想象,通常采用空间漫游法,让学生回想和再现观察的地理现象,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清晰的图象。动手也就是手绘草图,通过绘草图的方式来巩固观察和识记的结果,以达到精确化程度。动口就是评图,学生通过互评和师评来评价自己所画的图。阅读和绘制简易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前提,也是地理学习的学习效果体现。一个学生能够做到随手画出中国地图或世界地图,并能大致勾勒出经纬度和主要的山脉、河流等地理要素,是学生终身地理素养的体现。为此,每届学生在上地理课之前,我都要根据以上四个步骤,用二节课的时间培养学生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情感。首先是动眼读图,把两幅图中的主要经纬线及主要山脉、国家、河流等,让学生熟悉记忆。二是动脑联想,把空白的两幅图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记忆和联想,把自己的掌握的内容标注在图中。三是动手画图,教给他们简易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画法,并把经纬度和地理事物标注在图上,画图时间要持续一个多月,甚至更长,每天各交一张,持续到后面时利用课后5分钟当场作画,一定要使学生能够随心所欲地将图画出为止。四是动口展图评图,目的是评价学生谁画得最好、最到位,有条件的把所有的图都展示在墙上让大家都来评论,没有条件的可以按组展示或挑选好坏各几张进行展示,最后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我们的要求为止。当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拨总结和评价。
2、设立一本画图专用本
让每个学生设立一本专用画图本,要求学生将课本出现的图形和教师布置的画图收集在这本画图本上,教师定期进行检查,并将画的好的作品利用墙报展示出来。这样学生不但可以看到自己成长的过程和结果,还会自然养成画图的习惯。
3、画知识联系结构图
利用地理图象理解知识、求解问题,地理图象能更明确直观地表达地理分布规律,还能从图象中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每一个知识点或每一个章节学习后,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小结,画知识结构图块,有助于系统理解知识,巩固所学的知识,有利于知识系统化。如天体系统各层次的关系不易区别,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天体系统的层次框图。
由框图联系图可知,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属并列关系,而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则属从属关系。
4、在课外开展地图制作活动。
在课外开设地图制作课外活动小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情况布置小组成员绘制校园平面图;中国及世界区域地图轮廓的描绘;学校所在乡、镇、市的简易地图绘制;居住小区地图或是家庭物品陈放平面图等,这些地理制作作品具有实用价值,可能是生活用品工具,也可能是教育学习用品。另外,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三、用图意识的培养
地图是一种工具,工具重在利用。虽然利用工具需要了解工具,但是不能只局限于了解工具而忽视工具的性质和作用。在“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指导下,地图的学习目标应比以前有所扩展,并且学习重点应该转移到能够有效地使用地图。学会使用地图不只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地理,更重要的是,它作为现代公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应使学生认识到使用地图的重要性,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用图意识。
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用图意识
教学中要以各种形式大力培养学生的用图意识:利用中学生爱看图的特点,以地图设计教学情景,多以地图展现知识,推介“左图右书”,多进行‘看图说话’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用图习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地图,如让学生在地图上从家乡出发,设计旅行路线,让学生感到地图“有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明确地图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地图知识竞赛,找地名比赛,如在地图上找出家乡的位置,看谁找得快。认地名比赛,根据洲或国家的轮廓和重要的地理事物特征,看谁认得快,如寻找国家首都和寻找我国省会比赛。画图比赛,如画澳大利亚区域图轮廓、中国轮廓图、世界轮廓简图,看谁画得像。要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要及时鼓励和表扬。评价方式作改革,平时的填图、画图作业,地图竞赛活动在成绩中要占一定的比例,考试中增加开卷形式,允许学生查阅地图册,重点是考核学生的读图能力,考查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地图的习惯
前面所讲的要求设立画图本,主要是收集课本及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图像。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收集各种专业地图的习惯,如旅游地图,每到一个地方旅游,就应该购买这个地方的地图,并且把它收集起来,也可以向同学们征集各地的旅游图。还可以收集国家地图、世界城市地图、河流图、交通图、古代地图等,每一个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专题图进行的收集,并且互相交换,以及以图会友,与世界各地的同行互相交流,这样的集图活动比集邮活动在知识和趣味方面都更有意义得多。
3、强化版图意识
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以图形或数字的形式表示具有空间分布特性的自然与社会现象的载体。概括地讲,就是地表地貌、地物的空间位置和属性在图纸上的反映。版图则是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疆域在地图上的反映。版图概念自古有之,从春秋战国直到秦汉,都有属国必须献版图的制度。献版图就是献江山,“版图”一词以后就延伸为国家的疆域。国家版图体现着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也事关国家安全问题。
地图和版图都绝非是普通的印刷品,而是包含了主权国家的政治主张,承载了国家版图疆域,事关民族尊严,体现国家实体的特殊产品。各种不同比例尺的正规地图,大到国家行使主权的疆界,地方行政区划的管辖界线,小到公民拥有的土地房屋不动产,都有准确的空间定位数据和属性描述,从而为国家管理和人民生活提供表明其实体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资料。
地图测制来之不易,问题地图和盗版地图回避法律、技术质量的监管,存在问题在所难免。使用问题地图和盗版地图对国家、对社会都有很大危害性。在地图教学中应该不断强化学生的地图、版图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尊重国家版图,规范用图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读我国的各种地图,一定要对我国主权的疆界及有争议的管辖界线特别指出,不能掉以轻心。如钓鱼岛、南海诸岛等要在图中特别标明,并画归我们的疆界,不能不标或标错。对于外国地图,对各国疆界的划分表明了我们外交的认识和态度,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分界,克什米尔地区的未定国界,不管是我国还是世界地图,都特别要注意这种有争议的地方的判读,强化学生的版图意识。
⑵ 高中地理学习问题,怎样画地图
学习地理是离不开地图的
投入点资金,买几根不同颜色的彩色铅笔(不推荐水彩笔,画错了擦不掉),再找空白的世界地图轮廓图,打印成A4纸,再复印上几十张,总投入10块钱左右。准备妥当后,开始往上画。
1.画上赤道、回归线和极圈,尽量精确,这个过程可以让你知道各个大洲的纬度范围。
2.画上主要的山脉和河流,这个一般都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也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
3.画各个大洲的风向,可以夏天风向用红笔,冬天风向用蓝笔。一变化一边考虑风向为什么这么
吹,受到什么气压带或风带的影响等等。全画完后,比较世界各地冬夏风向,看看哪些地区冬夏
同向,哪些地区冬夏异向。以及风是由海洋吹向陆地(湿润),还是由陆地吹向海洋(干燥)。
明白这些对世界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就了如指掌了。
4.画洋流。世界洋流是一个大循环,结合世界地图整体记忆效果要比单独记忆好很多。可以都以赤
道为起点,画出洋流的循环模式图。
5.其他地理要素也可以往上画。
刚开始会很费劲、很乱,多画几次就好了。中国地理还有典型区域的地理都是一个道理。
等这些要素都熟了,可以尝试在白纸上自己画轮廓图,然后网上填地理要素。自己画的轮廓图可以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代替,比如澳洲用梯形,南北美用两个三角,欧亚大陆用大倒三角等等,一定要保证相对位置的准确性。
地理要素都熟悉之后,可以具体分析局部地区的气候之类的。比如为什么东亚盛行季风?为什么撒哈拉靠近大洋却是沙漠?等等。无外乎各种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
这样的好处就是考试的时候有些知识点(比如XX气候类型的特点)即使一时想不起来,也可以在草纸上画出草图,分析下纬度、海陆、风向(干湿)、洋流、雨热是否同期……,全程耗时一两分钟,甚至画到一半就想起来了。
我是学自然地理专业的。我当初就是这么学的,每天画啊画。现在可以徒手画出比较精确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当然这些都是专业学地理的学生的基本功,高中时只要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就足够了。
⑶ 如何快速记忆地理上的铁路是初二书上的
要熟悉中国的地来理,最好是做源到能够绘出中国地图的草图,然后要做的就是在草图上或者是空白图上绘出主要铁路干线,然后再添加支线,我就是这么记忆的,这样记忆的好处就是永远都不会忘记.
分区,或者是分东西向、南北向.画图.先画三横五纵,再以此为骨架补充完整其它线路.第一遍可看书上的图画,以后要求默画,然后对照书本补充.再进行默画,有个三、四遍画下来就差不多了.
此
南北干线:
①京广线②京哈线③京沪线④京九线⑤同蒲线
⑥太焦线⑦焦柳线⑧宝成线⑨成昆线
东西干线:
A、京包线B、包兰线C、陇海线D、兰新线
E、沪杭线F、浙赣线G、湘黔线H、贵昆线
⑷ 如何快速记忆地理上的铁路
要熟悉中国的地理,最好是做到能够绘出中国地图的草图,然后要做的就专是在草图上或者是属空白图上绘出主要铁路干线,然后再添加支线,我就是这么记忆的,这样记忆的好处就是永远都不会忘记。
分区,或者是分东西向、南北向。画图。先画三横五纵,再以此为骨架补充完整其它线路。第一遍可看书上的图画,以后要求默画,然后对照书本补充。再进行默画,有个三、四遍画下来就差不多了。
此
南北干线:
①京广线②京哈线③京沪线④京九线⑤同蒲线
⑥太焦线⑦焦柳线⑧宝成线⑨成昆线
东西干线:
A、京包线B、包兰线C、陇海线D、兰新线
E、沪杭线F、浙赣线G、湘黔线H、贵昆线
⑸ 是谁献给康熙中国地图的
我国传统的制图方法是建立在平面测量的基础上,因此在小范围内可以达到一定的精度,而对大面积的全国地图或世界地图就不够精确了。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把西方经纬度测量技术和带有经纬网格的地图绘制方法介绍到中国来,这在当时对中国的士大夫来说仅仅是一种新奇的东西,而没有当作新技术加以推广。
清初国力强盛,中国出现了空前的强大和统一。为了巩固清朝的辽阔疆土,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康熙帝亲自筹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经纬度测量和编制全国地图的宏大工作。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谈判过程中,康熙见到一幅亚洲地图,发现图中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知识相当缺乏,深感不足为据,遂下定要开展全国测绘工作的决心。康熙命法国传教士张诚讲授测量、数学、天文、地理知识,并译成汉文、满文印出来,以供皇帝及测绘人员阅读和使用;派人秘密购置西方测绘仪器,明令选拔人才进宫学习测绘技术,建立测量队伍。他几次出巡满蒙、游历江南时都让张诚随同测量各地经纬度,又命耶稣会教士测绘京师附近地图,并亲自校勘,认为远胜旧图,于是下令由中国官员和西方传教士组成测量队实施全国地图的测绘。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由法国传教士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率队,先测绘长城图。首先是沿长城的带状图,内容较详实,包括长域各门、各堡、道路、城塞、河谷、水系、山岭走向等均有测绘。然后测绘北直隶(今河北省)。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又前往东北各地测绘。两年后完成了东北地区的测绘任务。康熙五十年(1711年)又命增添人员,分成两队。一队前往山东及其沿海一带进行测绘,另一队接着妊城图之西部测绘玉门至新疆哈密一带,然后返回长城以北测绘喀尔喀蒙古地方,再南下测绘长城以南,经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区,于次年一月回京师。至此,已测完东北、华北、西北广大地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往河南、江南、浙江、福建(含台湾)等地测绘。第二年又派出两支测绘队,一支去江西、广东、广西,另一队到云南、四川。这一年测绘任务没有按期完成,因此又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再次去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测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才完成任务返回北京。与此同时,康熙派遣在钦天监学习的喇嘛到西藏进行测绘,完成西藏草图。因为有些地方是根据沿途观测和传闻为据,交传教士审定后编入《皇舆全览图》,所以西藏图远不如内地各省图精确,但是在西藏边境上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是这次测量时发现的。截止到1717年底,除新疆哈密以西尚未测绘外,都已完成测绘工作。最终集中北京编绘成《皇舆全览图》。这次全国性的经纬度测量,统计表明,全国(未统计西藏数字)已测经纬度点达641处。十年之内,完成了大约今之东经80°~135°,北纬18°~61°广大范围内的控制和测图任务。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也是空前的。
康熙《皇舆全览图》共有三种不同版本。
一为木版《皇舆全览图》印刷本。最早刻于康熙五十六年,有总图1幅,分省图和地区图28幅,缺少西藏全部及蒙古西部。康熙六十年(1721年)第二次刊印时,总图已包括了西藏及蒙古西部,分省图和地区图增加到32幅。总图范围东起库页岛,南到海南岛,北达贝加尔湖,西抵阿克苏西的叶勒肯城。地图上绘有经纬网,以通过北京的经线为起始子午线。这一版图已不多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康熙五十六年和六十年两次印刷的总图。分省图和地区图,图幅大小不等,各图均绘有经纬线。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有分省图和地区图30幅。
二为铜版《皇舆全览图》印刷本。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制版印刷。全图范围东起东经29°以东(以通过北京的经线为起始线),西至西经40°,南起北纬18°,北至北纬61°,绘有经、纬差各1°的梯形经纬网格。比例尺约为1:140万。这一版地图上纬差5°为一排,共八排,每排分成若干幅图,全图共计41幅。其地名注记关内各省注汉字,关外均注满文,故称汉满合璧。1921年在沈阳故宫发现41块铜版,后来重新印行,由金梁题名为《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合订成册,开本为纵横52.5厘米×77厘米。每幅图纵横40厘米×67厘米。共41幅,可拼合为一整幅中国全图。
三为康熙分省分府《皇舆全图》。出现于康熙末年。为了适应行政管理的需要,由清内府从《皇舆全览图》中精心编制的分省分府政区图。共有227幅图。注记均用汉字。与前两种版本相比,该版地图只包含内地各省,没有边疆部分。图上不绘经纬度,但多载小地名。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北平民社将该图重新影印,图名为《内府舆图》,含地图222张。据称:“此图顷获诸清某王府。无刊梓年月,顾其制绘之精密,位置之准确,殊在内府铜版诸图以上”。
总之,《皇舆全览图》是康熙帝一生中花了三十多年心力,领导和组织进行全国测绘取得的重大成就,在世界上也是同时代测绘规模最大,精度较好的。全国控制点的测定和《皇舆全览图》的制成,使中国自明代以来测绘衰落的局面得以改观,测绘科技走在了世界前列。天下大势,悉在指掌,版图所至,莫非王土,国家强盛,雄称东亚。测绘成就不仅功在中国,而且并驾西欧,影响深远。
⑹ 实习三 读地貌图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地貌图是地貌研究重要的成果图件。作为地貌研究者,不仅应会熟练地编制地貌图,而且能从地貌图中获取大量的地貌形态、成因和演化信息。因此,通过本次实习,学生应学会地貌图的编制方法、表示内容和方式,掌握地貌图的读图方法和步骤,并初步掌握根据地貌图分析研究区的地貌发展史,学习在地貌平面图上编制地貌剖面图,从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二、实习内容和要求
(1)根据教师提供的地貌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地貌图读图。
(2)根据实习要求编制地貌剖面图。
(3)分析研究区的地貌发展史。
(4)实习用具:铅笔、橡皮、三角尺。
(5)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习作业。
三、实习步骤和方法
(1)先听教师讲解地貌图的一般知识。
(2)仔细认真读大沙河中游地区地貌图,读图过程遵循的原则是:先图外,后图内;先图例,后内容;先整体,后局部;先略读,后精读;先具体,后联系;先分析,后综合。
(3)根据实习要求编制地貌剖面图。
(4)分析研究区的地貌发展史。
四、地貌图及其编制
(一)地貌图的分类
根据经济建设、科学研究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实际用途,地貌图的分类方案大体有以下三种。
1.按地貌图的内容分类
(1)普通地貌图
是最常见的一种地貌图,即通常所称的地貌图,它是根据地貌形态和成因的综合特征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编制而成的图件。其内容主要包括地貌形态、规模、成因、年代、发展等。普通地貌图可分为地貌类型图和地貌区划图。
地貌类型图 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其组合,以及同一地貌类型在空间分布上的规律编制而成的图件。绘制地貌类型图的关键是要制定不同等级的地貌类型的科学分类系统。在地貌类型图的编制中,首先要确定编图的原则、比例尺和内容,以及地貌内容的表示方法,然后进行地貌草图的编制。
地貌区划图 是表现不同地貌类型和组合所形成的特殊地貌综合体,显示地貌形态与成因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进行地貌区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地貌形态在成因上的关联,同时还要遵循地貌的区域性原则。地貌区划存在多级性,如中国区域地貌可划分为地貌区(第一级)、地貌地区(第二级)、地貌省(第三级)的不同等级。级别越高的地貌区,它所具有的地貌组合和结构等综合性特征越高、越复杂,而级别越低的则越简单。不同级别的地貌分区,有不同的划分标志,从高级到低级地貌分区,地貌成因由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逐渐转变为以外力作用占主导地位,分区标志也由地质构造逐渐转变为外力作用类型和强度。
(2)部门(成因)地貌图
部门地貌图是根据地貌成因的主导因素划分出来的某一部门的地貌类型图,综合表现各种地貌的特征和时空上的关系。如冰川地貌图、河流地貌图、岩溶地貌图、黄土地貌图、海岸地貌图、构造地貌图等。部门地貌图也包括地貌类型图和地貌区划图,它们的编制方法同普通地貌图和地貌区划图,也要进行地貌类型的分类、分级、分区等工作。
(3)专门地貌图
为了解决某一部门生产问题或研究某一专门问题而编制的地貌图,它突出表现某些有关的地貌类型或某些地貌要素的特征和时空上的关系。如工程地貌图、农业地貌图、地面切割程度图、滑坡地貌图、林业地貌图、环境地貌图等。
2.按地貌图的性质分类
(1)解析图
这是一种大比例尺的地貌图,是为了显示个别地貌形态或要素特征和时空分布的图件,如地面坡度图、地面切割程度图、冲沟分布图、古河道分布图等。
(2)合成图
是把多种地貌要素标绘在同一张图上而形成的合成图,用于表现各种地貌要素或各种地貌类型及时空分布关系。这种地貌图多为大、中比例尺的图件,如地貌类型图。
(3)综合图
是用于表现某个地区地貌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的图件,是将各种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地貌要素或地貌类型进行综合和概括编制而成的地貌图。地貌综合图是一个地区地貌类型和要素的综合体现,反映了这个地区的造貌作用、控貌因素和地貌发展,该图多为中、小比例尺,如地貌区划图。
3.按地貌图的比例尺分类
可划分为小比例尺、中比例尺和大比例尺地貌图。小比例尺地貌图(小于1∶100万)是表现大区域的地貌类型和地貌要素的图件,这种图件可在参考地形图、地质图、卫星影像等基础上编制而成。这类图件常是进行区域规划、远景区划、大区域地貌发展研究、地质研究的重要图件。中比例尺地貌图(1∶20万~1∶100万)主要表现不同等级的地貌组合,地貌内容比较丰富,要在收集大量实际资料的基础上,再进行较详细的野外路线调查和测量,才能完成图件的编制。大比例尺地貌图(大于1∶20万)主要表现小区域的地貌类型和要素,反映以外力作用为主的地貌特征和时空关系,可直接服务于生产和工程建设,这类图件是通过野外地貌调查而直接在野外填绘,在室内进行校正、清绘而成。
(二)普通地貌图的基本内容和表示方法
1.普通地貌图的编制程序
普通地貌图的编制是依据研究内容和比例尺的大小进行的,不同的研究内容和不同的比例尺的普通地貌图所要求的野外工作和室内工作的程度不同。但无论何种比例尺的地貌图,编图工作的程序基本是一样的,大体可以划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图1-15)。
图1-15 普通地貌图编图流程
前期阶段 是编图的准备阶段,是接受编图任务和编写编图计划阶段。 根据编图任务和研究内容,编写编图任务书,其内容主要包括确定编图的原则、比例尺、底图系统、地貌图的内容和表示方法、制图技术路线,收集编图区的相关地理和地质资料,进行适当的野外工作,对编图区的地貌类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个阶段是编图的基础。
中期阶段 是地貌图编制的实质阶段,在对已收集的资料分析基础上,并进行野外工作,开展地貌的野外观察、填图、照相、素描、测量等,卫星影像的地貌类型和要素的野外验证,以及进行相关样品的采集。在完成野外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地貌图的编图内容,首先确定地貌图的图例系统,确定各种专门形态符号的用色标准和图例的技术要求,然后把各种地貌类型和要素的形态符号按照确定的表示方法标绘在地貌草图上,完成地貌草图的编制。为了确保地貌图的精度,通常情况下地貌草图的比例尺大于(大一倍)最终成图的比例尺。
后期阶段 是地貌图的完善和印刷阶段,在该阶段首先对地貌草图进行修饰和完善,填补其他的图件要素,如图例、比例尺、图名、资料来源、完成时间、完成单位等,完成最终地貌图的编制。
2.普通地貌图的基本内容和表示方法
(1)地貌图的基本内容
普通地貌图的基本内容包括地貌形态、成因及年代三个方面。在地貌形态方面,要表示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貌的三维空间形态、规模、坡度、表面起伏等。地貌成因包括动力因素、构造、岩石性质等,这些都影响地貌的形成和形态特征。地貌年代是指地貌的形成时间。
(2)地貌图的基本内容表示方法
A.地貌形态的表示方法
在地貌图上地貌形态的表示有以下几种方法。它们各具特色,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或综合使用(图1-16)。
图1-16 金河河谷地貌图(上)和地貌剖面图(下)
等值线法 该类方法的一种是用地形等高线表示地形的陡缓变化; 另一种是用某些能反映地貌地形变化的参数的等值线来表示地貌形态的变化。第一种一般用于表示大的地貌形态,能较好地显示出地形的起伏、陡缓变化、沟脊展布等,还能定量地表示地形的高度、坡度等。因此,在编制地貌图时,通常都需要把地形图作为地貌编图的底图,在此图上标绘各种地貌形态。如果地貌图的比例尺比较小,地貌形态也小,受等高线精度的限制,这些地貌形态就很难反映出来。
第二种方法通常用地面坡度等值线、地形切割深度等值线、地形切割程度等值线、冲沟长度等值线等来表示地貌形态。用这类等值线表示的地貌图在水利工程、土地利用、水土流失、城市建设、地质灾害评估等方面应用比较广泛。
符号法 就是用规定的图例符号来表示地貌形态,具体的地貌形态符号可参照国内外的习惯用法,其形状要尽量具有象形化,如用扇形去表示洪积扇、冲积扇或三角洲,用点的组合去表示沙丘、沙地、河漫滩等,用点和长短线段组合去表示沼泽地、盐碱地、滩涂、冲积平原、滨海平原等,用黑色三角形去表示山峰,用“×”表示垭口,用锥状体去表示火山锥,等等。
注记法 用数据或代号来表示某些特征地貌形态的定量特征,如山峰、溶洞、断层崖、夷平面等形态,常用数字来表示它们的高度、大小等。
颜色法 用不同的颜色去表示不同的地貌类型,在实际使用时尽可能用少数的几种颜色,组成较多的色阶,表示较多的地貌类型。用色时尽可能参照国内外的习惯和接近自然的本色,如风沙地貌类型用橘黄色,黄土地貌类型用土黄色,冰川地貌类型用淡紫色,流水侵蚀地貌类型用棕色,流水堆积地貌类型用绿色,火山熔岩地貌类型用红色等。用色系的组合去表示地貌的组合或区域地貌间的总体性,如海底地貌常用蓝色的色阶从大陆坡向深海平原由浅变深。在陆地上,用绿色到橘黄色色阶的逐渐变化依次表示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地貌类型,如从平原→丘陵→高原→山地→极高山。
B.地貌成因类型的表示方法
在研究地貌形态特征时,还需研究地貌成因,地貌成因能显示这个地区的造貌作用动力特点和过程。在某一地段内,可能由多种成因的地貌类型组成,在地貌图上要用不同的标记把不同成因的地貌类型表示出来。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示方法。
代号法 用不同的符号去表示不同的地貌成因类型,如用 D 代表剥蚀地貌,用 F 代表侵蚀地貌,用K代表岩溶地貌,用G代表冰川地貌,用V代表火山,用T代表阶地,用P代表洪积扇等。对一些堆积地貌还可与地貌年代结合起来表示,如Qp1al表示早更新世形成的阶地地貌,Qp2pl表示中更新世洪积地貌。
线段法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表示方法,用不同粗细、密度、形态、方向的线段或它们的组合去表示不同成因的地貌形态类型。
颜色法 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可参考国内外的习惯,颜色的使用尽量符合通用的表示规则或国家标准。
C.地貌年代的表示方法
表示地貌年代的方法有三种。
代号法 即用地质年代代号去表示地貌的形成年代,在确定了地貌的形成年代后,在地貌图上依次用地质年代代号把它们表示出来,常用的有N代表新近纪,Qp1代表早更新世,Qp2代表中更新世,Qp3代表晚更新世,Qh代表全新世。在河流地貌中,通常用T1、T2、T3等依次表示阶地的形成年代从晚到早,在洪积地貌中,通常用P1、P2、P3等依次表示洪积扇的形成年代从晚到早。
注记法 把测年数据直接标记在地貌类型上。
颜色法 用不同的颜色去表示地貌年代早晚,通常是地貌年代越老,其使用的颜色就越深,反之,地貌年代越晚颜色越浅,颜色的使用要符合国内外的习惯,或符合国家标准。
五、实习作业
(1)读图1-17,分析各地貌成因和形成时代。
图1-17 大沙河中游地貌图
(据赵良政,1991)
1—白垩纪-古近纪高夷平面;2—新近纪低夷平面;3—第三级阶地(Qp1);4—第二级阶地(Qp2-2);5—第一级阶地(Qh1);6—侵蚀阶地前缘;7—基座阶地前缘;8—堆积阶地前缘;9—早期洪积扇(Qp2-1);10—晚期洪积扇(Qp3);11—河漫滩与河床(Qh2);12—侵蚀沟;13—峡谷;14—宽谷;15—断层陡崖;16—地形标高点(m);17—地貌类型界线地貌形态组合类型:Ⅰ—由花岗岩组成,中等上升的侵蚀-剥蚀低山;Ⅱ—由砂岩组成,微弱上升的侵蚀-剥蚀低山;Ⅲ—山前洪积平原、台地;Ⅳ—侵蚀-堆积河谷地貌
(2)编制AB线地貌剖面图。
(3)分析该地区的地貌发展史并编写报告。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实习指导书
⑺ 欧洲人过去是怎么绘制中国地图的
中国和欧洲分别处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横亘其间的是绵延的沙漠和起伏的崇山峻岭。起初,二者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后来,通过居住在欧亚大陆腹地的游牧民族的口耳相传和间接贸易中的商品交流,欧洲才得以获得关于中国最初的认识,其中掺杂着很多神话与传说。到15、16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和传教士来华,欧洲对中国的认识逐渐清晰和深入。表现在地图上,就是西方绘制的中国地图越来越准确。
学者们一致认为,近代早期欧洲的中国地图绘制史上有3个里程碑:一为乔治·德·巴尔布达(Luis Jorge de Barbuda)绘制的《中国新图》(Chinea olim Sinarum Regionis,Noua Descriptio);一为卫匡国(Martino Martini)绘制的《中国新图志》(Novus Atlas Sinensis);一为唐维尔(Jean-Baptiste Bourguignon D' Anville)根据清代康熙朝测量成果绘制的中国地图。
巴尔布达的《中国新图》
巴尔布达绘制的《中国新图》,是西方历史上绘制的第一幅单幅中国地图。在西方以往绘制的地图上,中国常被画在亚洲或东亚地图上,不被当作一个独立地理单元来绘制。该图于1584年问世,最早收录在奥特柳斯(Abraham Ortelius)的《寰宇大观》地图集中,在西方造成巨大影响,并成为接下来近70多年中西方人绘制中国地图的标杆。巴尔布达地图在西方地图绘制史上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因而,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说,“这是欧洲人绘制中国地图的奠基之作。”
巴尔布达的1584年版《中国新图》及图上信息。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幅横着的中国地图,它的方位呈上西下东和左南右北的态势。中国的北部是绵延的山脉和长城,西部也是山脉横亘,中国就处在这样一个半封闭的环境里。巴尔布达在图上标出了明朝的两京十三省和一些府州县,地名分两级,两京十三省与府县地名分别用大小两种罗马字体表示。图上还画出了复杂的水系与鄱阳湖、洞庭湖及星宿海等湖泊。在这幅图上的中国西部画着一个名为“Lacus”的湖泊,它实际就是明代一些地图上的黄河源——“星宿海”,显然巴尔布达参考了当时明代的资料。不过,巴尔布达的图上还有一些想象的内容,如风力四轮车。
约多库斯·洪迪厄斯(Jodocus Hondius)1606年版《中国地图》,该图只是调整了方 向,但大部分内容承袭了巴尔布达的地图。
巴尔布达没来过中国,但他通过大航海时代以来在中西交流中获取的直接资料绘制了中国地图,向西方人提供了既确切又有想象成分的中国地理知识。这幅新旧知识混杂的地图反映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从想象到真实的过渡,因而它是西方绘制中国地图历史上的里程碑作品之一,直到70多年后卫匡国的《中国新图志》出版,它在欧洲的影响才趋于式微。
约翰·斯皮德(John Speed)1626年版《中华王国地图》,斯皮德不仅承袭了巴尔布达地图,而且丰富了图上内容,图上有了更多关于中国或东亚地区一些风俗习惯的介绍。
卫匡国的《中国新图志》
卫匡国是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受罗马教廷的派遣来到东亚传教,于1642年抵达澳门。在中国期间,他广泛游历,经历了明清鼎革。后来,他参考罗洪先的《广舆图》等资料,又结合亲身游历,出版了《中国新图志》。1655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首版的《中国新图志》是欧洲第一部中国分省地图集。这部地图集包括15幅中国分省图、1幅中国总图和1幅日本地图,同时提供了关于中国城市、人口、风俗等诸多方面的资料,堪称一部综合性的中国地理著述。在中国总图上,东南沿海的轮廓十分精准,黄河的几字形状已呈现出来,中国西北边界的外部边缘是一片带状的沙漠,长城被看做是北部的边界。虽然明清鼎革,但这幅图反映的却是明朝的疆域轮廓。各幅分省图的轮廓与现在已较为接近,它们标题框的装饰画也都体现了所在省份的特征,如北直隶画的是皇帝、湖广行省画的则是在田间劳作的农夫,且每幅分省地图均附有内容广泛的说明,涉及中国各地的沿革建制、风土人情、气候条件、物产人口等等,向欧洲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中国。
卫匡国像,他手上是一份中国地图草图。
卫匡国1655年拉丁文版《中国新图志》中《中华帝国新图》。
明代罗洪先的《广舆图•舆地总图》,初刻本。
卫匡国的《中国新图志》中“北直隶”与“湖广”地图标题框处分别绘制着皇帝、皇后与田间劳作的农夫形象,反映了两地的特点,说明了制图者是比较了解大当时中国各省情况的。
至此,中国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欧洲人这才发现中国并非是马可·波罗描述的遍地黄金的天堂,而是与欧洲迥然相异的另一种文化世界。《中国新图志》反映的是西方深入观察中国的认识,一经发行,便造成极大的反响,被翻译成多个语种的版本,因此卫匡国也被西方誉为西方的“中国地理学之父”。事实上,在法国人唐维尔出版他的中国地图之前,卫匡国的这部图集一直是欧洲地理学界关于中国舆地的权威参考书。
Johannes van Loon的《中华帝国新图》(Imperii Sinarum Nova Descriptio),1660年版。
唐维尔的中国地图
唐维尔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地图学家和地理学家,曾被任命为法国皇家首席地理学家。因为这种较为特殊的身份,唐维尔接触到了法国传教士或商人从世界各地传回法国的各种资料,他便利用这些资料绘制了世界各地的地图。其中,他利用了清朝康熙年间法国耶稣会士在中国的实测资料,绘制出了精确度相当高的中国地图。这些中国地图最先发表在杜赫德于1735年出版的《中华帝国全志》上,作为书中的插图,后来以地图集的形式单独出版,名为《中国新图集》(Nouvel Atlas de la Chine)。
唐维尔1737年版《中国新图集》中的《中国总图》。
相较于此前的中国地图,唐维尔的中国地图对中国内陆的了解要详细得多。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西方作为有关中国及其邻近地区地理的标准资料来源,直至19 世纪,它才被其他更为精确的地图所取代。因为有实测的资料作为基础,唐维尔中国地图的精确度已非常接近现代地图,它是当时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和三角测量技术的产物,是西方测绘制图走向近代科学的代表性成果。至此,中国以最精确的形态展示在了欧洲人面前。
16世纪欧洲人观察天象图,通过天文测量,可以测得大地经纬度。
17世纪欧洲的地图作坊。
纵观欧洲近代以来被描绘在西方地图里的中国,我们就会发现中西交流越深入,中国在西方绘制的地图上就越清晰和翔实。西方对中国的认知从想象向科学理性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巴尔布达、卫匡国和唐维尔的地图便构成了这个过程中的三个重要环节
⑻ 湖南省1∶万分幅地理底图与1∶万分幅TM图像
3.3.1 湖南省 1∶25万地理底图
在全国省级国土资源遥感调查项目中,地理底图的编制率先采用了在建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全国1∶25万数据库中的湖南省数据。以徐冠华院士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数据的完整性、逻辑一致性、位置精度、属性精度和接边精度均符合规定要求,与国外开发建设的同类数据库相比,属国际先进水平”。源数据以 ARC/INFO 交换格式(E00文件)用光盘刻录,以图幅为单位编成子目录存放。内容包括水系、居民地、公路、铁路、境界、等高线数据等(图3-1)。
图3-1 湖南省1∶25万接图表
(一)资料范围及分层
湖南省1∶25万地形图按国际标准分幅应为27幅,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仅提供了湖南省省界范围以内的数据。为了便于使用,制图时将省界边缘的图幅作了归并,最后按16幅制版印刷(图3-1)。
原始1∶25万地形数据包括全部水系、居民地、铁路、公路和其它道路、县以上境界、等高线数据(100 m等高距)。具体分为8层,分别为BOUNT(境界),HYDLK(水系点线),HYDNT(水系面线),RAILK(铁路),RESPT(点状居民地),RESPY(面状居民地),ROALK(道路),TERLK(点线地形)。
(二)坐标系与坐标分带
1∶25万地形图数据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1956 年黄海高程系,6 度分带,中央子午线为111°。湖南大部分地区在此投影带内,只有东部的 H-50-[13]、G-50-[5]、G-50-[9]三幅图的子午线为117°。在制图前将此三幅图的图廓坐标换算至111°带内。
(三)数据编辑
作为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的地理信息底图,所表示的地貌要素应以满足遥感调查的需求为原则,同时又要考虑到图面负荷与数据量等因素。为此,对原始数据作了重新处理,主要是对地理要素作取舍,内容包括地貌、水系、居民地、交通、行政境界等。
地貌采用等高线表示,考虑到湖南的地貌特点,凡高程600 m以下的等高距取100 m,600 m以上地貌采用200 m等高距。水系中对主要河流、支流原则上按原图表示。对图上面积小于5 mm2,即实际面积小于312500 m2的水库、水塘等予以舍弃。水域湖泊名称注记仍按原图表示。居民地一般只表示到乡镇一级,对居民地稀少的山区适当增选部分自然村。铁路按源数据表示,不作修改。其它道路只表示简易公路以上(包括简易公路)的各等级公路,其它道路一律舍去。行政境界只表示省界、地(市)州界和县(市)界三级。
为了便于出图,数据编辑时增加了一个图廓层。该层存放的主要内容为:图名图号、内外图廓线、公里网线(10 km)、公里网坐标注记和图廓点经纬度注记、图外图例以及图外行政单位注记等。
数据编辑工作采用ARC/INFO 7.1.1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尽量采用编程的方式,必要时采用人机交互方式进行。
(四)现势资料补充
源数据资料的现势性截止1995年,随着省内经济建设的发展,一些重点工程以及新城区、开发区等纷纷落成,对这些现势资料应予以补充。
根据省基础测绘资料中心提供的现势资料,已将京珠高速公路湖南段以及长浏高等级公路、长石铁路等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项目补绘到数字化图中。对已经变更了的市县境界线及开发比较完善的新城区、开发区,如株洲河西区、长沙星沙镇等,也作了补绘。
(五)质量控制
数据编辑完成后先在计算机上分层自查,确认无误后,再合并所有层生成绘图文件*.PLT,进行图面检查。检查的内容为编辑要素的数据和属性值检查、错漏检查、综合取舍的合理性检查等,特别要检查新补绘要素的合理性及其与原有地物地貌要素的逻辑关系。经上述检查后,由打印机输出草图,交用户审查,提出反馈意见后作进一步修改,最后定稿付印。
(六)制版印刷
所有要素作业完成后在ARCPLOT上进行叠加,并按1∶25万地形图图式符号将全部要素符号化,然后转成制版所需用的EPS格式文件。为了节省版面和用图方便,在保证对开幅面印刷的前提下,将部分图幅拼凑到相邻图幅按一块版制版。这部分图幅的图廓点坐标也作了相应的变更。
3.3.2 湖南省1∶25万TM卫星影像图
(一)湖南省TM图像景区情况
湖南省涉及的 TM 图像共 19 景。其中 123/40、123/41、123/42、124/40、124/41、124/42、125/40、125/41等8景图像覆盖了湖南省国土的主要部分,其余各景则与周围相邻省区搭界(表3-1)。
表3-1 湖南省 TM图像景区结合表与接收时间
(二)波段选择
遥感调查各课题涉及水、土、植被、地质构造、矿产、灾害等诸多方面,提取信息的侧重面不同,因而对图像的要求也不同,很难定出一个统一的波段组合标准。一般说来,TM的7个波段除TM6波段外,TM1、TM2、TM3波段均属可见光范围,但TM1和TM2易受大气散射等因素影响,使图像模糊。TM4、TM5、TM7波段属近红外范围,TM5、TM7相关性较大,TM4则与其它各波段相关性较小。考虑到TM各波段的波谱特征、独立性、包含的信息量等,选择了TM4、TM7、TM3波段进行彩色合成,即TM4(R)、TM7(G)、TM3(B)。以此组合制作全省的镶嵌图像和分幅图像,作为各课题解译的基本图像资料。对于特殊需要的专题图像或重点地区的图像,可另行制定不同的方案。
(三)时相
不同接收时间和季节的 TM图像,导致影像色调的差异,给各景的镶嵌和解译带来困难。要收集全省在同一时间内的图像资料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为了保证各景图像的可对比性,只能尽可能选择同一时相的影像。对湖南省而言,以选择秋冬季的影像为宜。从表3-1可看出,核心区域(约占全省面积的70%)的影像资料为1994年以后的较新资料,其中沿湘江流域的岳阳、株洲、郴州幅以及湘中、湘北的邵阳、常德幅均为同一天的图像,使得解译工作能在一致性较好的图像基础上进行。
(四)图像增强
目前对遥感图像的解译主要还是靠人工目视解译。为了突出有用信息,抑制干扰,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要对数字图像增强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单波段图像的灰阶拉伸(线性或非线性拉伸)、空间滤波等,多光谱数据的彩色增强、主成分变换、比值变换,以及各种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等。
(五)比例尺
用地形图对图像进行精校正,然后根据图像上的特征点对应在地形图上的距离推算图像的大小,按一定比例尺输出。一般情况下,根据1∶25万地理底图进行几何精校正的图像,绝对误差可控制在2个象元以内。如果象元尺寸为30 m,则误差在±50 m左右。对于1∶25万比例尺,这一误差是可以接受的。
(六)图像输出
数字图像经计算机处理(包括几何校正、图像增强等)后,采用胶片扫描输出,再经光学放大制成图像产品。图像的输出使用了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的专业设备,保证了图像质量和精度。
⑼ 怎样才能熟记地理地图
记住大的图形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