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国家地理作品

国家地理作品

发布时间: 2021-01-26 06:00:31

A. 生物学史书籍推荐

《生命的未来》

克雷格·文特尔 著

世界上的生命多姿多彩,常常让人感叹造物主的精巧构思。尤其是细胞,虽然只有10-100微米,但却可以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生生不息,人类可以构建复杂精巧地机械去完成各种各样复杂的任务,却无法制造一个细胞,直到文特尔的“辛西娅”问世~

《生命的未来》是一本详细阐述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的接触着作,从物理、化学、生物甚至天文学角度全景展示了分子生物学的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方向。目前,人类正在经历一个重大转折点,一旦过了这个“奇点”,生命、社会甚至我们关心的一切都会发生令人震惊的变化,而这本书,正是讲述了“奇点”到来之时DNA信息和计算机相结合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人类能够合成生命,扮演”造物主“的角色——不但震撼力十足,也极具说服力。

本书作者文特尔也有“测序狂人”“科学狂人”的称号,他曾参与到著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但中途退出,1998年创立“赛莱拉公司”,一人单挑6国科学家,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计划组不得不与塞莱拉公司合作,采用文特尔更为先进的测序技术,并与他共同分享成果。

这本书的联袂推荐人的名单也很长: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精准基因组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曾长青、著名科幻小说作家 畅销书《三体》作者刘慈欣,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传播教授李大光,“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奇点大学校长 《人工智能的未来》作者,雷·库兹韦尔 畅销书《从0到1》作者彼得·蒂尔。

《魔鬼的牧师》

理查德·道金斯 著

厌倦了喋喋不休且毫无感情的长篇理论?那试试这本!本书中每一篇都是精美小品,而且,文笔儒雅清晰、内容知性真诚,且富有真知和勇气,兼具散文的优美隽雅和议论文的雄辩有力,作者超凡的科学学识与独特的人生经验,坚决主张从真凭实据中追求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流淌在字里行间。

“魔鬼的牧师”最先由达尔文于1856年提出,意指:为进化和自然选择辩护,反对上帝创始论,坚决主张无神论的人。本书是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理查德·道金斯25年来唯一自选集,32篇精彩科学美文,涉及涉及基因、宗教、道德、教育、公平、正义等重大公共话题,科学与理性兼具,犀利与温情并存,风格亲切幽默,通俗易懂,是一本绝佳的科普经典读物。

没饭吃的非洲儿童VS濒临灭绝的黑猩猩,你给谁捐款?

Gay是天生的?“同性恋基因”真的存在吗?

12个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PK 1名法官,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中?

占星、看风水、通灵、水晶球,这些伪科学,相信你就错了!

基因、克隆、占星、陪审团、创世说、进化论……满满当当的科学干货,针针见血的真知灼见,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生活智慧,你准备好和作者一起大开脑洞,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了吗?

《疾病图文史》

玛丽·道布森 著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疾病,人类的世界历史会不会重写?艰难晦涩的医学专业术语让你心生惧意,但是又怕被某些江湖术士忽悠灌输了不正确的史料?别怕,这本《疾病图文史》的作者玛丽·道布森是牛津大学博士,医学史专家,牛津大学威康医学史研究部前主任,剑桥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研究员,权威专家大牛,充分保证了内容的真实性,更难能可贵的是,翻译由北京大学医学史博士担纲翻译,保证权威、通俗、有趣。

《疾病图文史》以30类典型疾病为主线,讲述了它们所处时代的大背景和幕后故事,分析了原因、影响和结果,论述了疾病如何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诸多鲜活的历史细节,随处可见:

①疾病影响战争史:鼠疫加速古罗马帝国灭亡;美军在美西战争中遭受黄热病侵袭;虱子如何大闹两次世界大战等。

②公共卫生的发展:19世纪,因传染病而掀起大扫除运动;20世纪初,疗养运动兴起;21世纪初前后,多国颁布禁烟令等。

③治疗手段之演变:从古代的放血、催吐疗法,发展到19世纪时麻醉剂引入外科手术,再到20世纪的心脏移植手术等。

④伟大的科技进步:1883年,霍乱致病菌首次被确认;1948年,氯霉素可治愈伤寒; 1972年,诊断癌症的CT扫描仪被发明等。

······

本书还收录了30张大事表、80种知识小网络、200幅特色图片、300份专业文献,附有常用词汇表和诺贝尔医学奖总表,系统刻画了人类7000年的疾病抗争史,有图有真相。

LSD:我那惹是生非的孩子

阿尔伯特·霍夫曼 著

谍战片里,被抓到的间谍往往会被五花大绑,被敌人拷问机密,这时候,一种叫做诚实药的东西就会粉墨登场。那么,这种诚实药真的存在吗?事实上,还真的存在的,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嘛。诚实药的成分主要是LSD,若按质量而言,这绝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烈的精神药品之一,但是若论效果而言,服用LSD的人,所招供的内容十有八九不是真的。

LSD之父——艾伯特·霍夫曼博士是一位瑞士化学家,于1938年巴塞尔的山德士实验室进行一个有关麦角碱类复合物的大型研究计划时,第一次合成出来的。之后无意间他发现了这种成分的强烈致幻作用。本书中,作者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LSD发现、推广的历史,一些类似LSD的其他迷幻药物,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LSD体验纪录。作为60年代的“主流”,LSD的致幻效果经过蒂莫西(原为哈弗教授,后被开除)大力提倡,LSD变成了社会文化乃至整个时代观念的颠覆者,最先是一批文学家的介入和痴迷,如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等,后来又有流行音乐届的代表人物对它的依赖和信奉,他们来自披头士、滚石、感恩而死等著名乐队,及至后嬉皮时代部分人试图摆脱药物,开始寻求LSD之外的精神指导。

本书中,作者甚至以自体实验比较了几个不同致幻剂之间的幻觉区别,在他看来,LSD的效果链接了物质与精神的世界,模糊了二者之间如水火一般的界限,因此才会在过份追求物质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引起强烈的震动。

果然还是社会主义好啊~~~

《无尽深蓝》

西尔维亚·A.厄尔 著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面对蔚蓝色的辽阔海洋,壮观的鱼群,人们内心会不由自主地生出对海洋的敬畏之心,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维持这份平和与生机。西尔维亚·A.厄尔正是这样一位坚定的海洋保护者,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常驻海洋探险家,被《纽约客》和《纽约时报》称为“深海女王”,美国国会图书馆称她为“活着的传奇”,《时代》杂志称她为“这个星球的英雄”。

《无尽深蓝》记录了从珊瑚海到太平洋,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辽阔海域的一百多幅全彩摄影珍贵画面,是西尔维亚携手一百多位国际顶级摄影师精心打造而成,这本厚达240页的海洋之书,配以西尔维亚具有启发性而饱含深情的解说、及很多海洋保护者、知名文化工作者对海洋的多角度理解。丝丝入扣的海洋研究者的理性分析,充满说服力的数据、地图,描述海洋的优美文学作品,全书读来,一无说教味道,能感受到作者发自内心地热爱和对海洋现状的担忧。无论你是热爱海洋、自然,还是对海洋一无所知,这本书将带你认识一个全新的蓝色世界。

《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

杰里·A.科因 著

关于这本书,湛庐君觉得很有必要先引用一下理查德·道金斯老爷子的话:我曾说过,不相信演化的人要么愚蠢,要么疯狂,要么无知。……现在,我得更新自己的言论了:不相信演化的人一定要么愚蠢,要么疯狂,要么就是还没读过杰里·科因的这本书。

《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把遗传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分子生物学及解剖学现代研究结果的许多线索编织在一起,严谨而优雅地证明了为什么说演化论不止是一项正确的理论,更是一个事实。关于这点,最有力的证据就是那些出土的化石:长着羽毛的恐龙和拥有四肢的鱼等等。生物在不断发展,虽然方向不一,但我们可以观察到自然选择对动物、植物的改造事实。同时,书中也提到了很多有趣的问题,让人兴趣盎然。

人为什么会起鸡皮疙瘩?三十只杀人蜂为什么能在一两个小时内把一个蜜蜂巢变成三万只蜜蜂的坟场?作为哺乳动物,鲸鱼与哪一种陆地上的哺乳动物亲缘关系最近?为什么有一种恐龙的学名会叫做中文的“寐龙”?在寄生虫控制之下的动物真的会像科幻电影里那样做出恐怖的诡异行为吗?为什么看起来极其细微的差别就能令植物被划分成不同的物种,而外观体形迥异的各类宠物犬在生物学家看来却是一个物种?

杰里·A.科因是世界顶尖的演化生物学家之一,也是演化界最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为《新共和》、《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的固定撰稿人。过去二十年中他一直担任芝加哥大学生态与演化学系教授,从事演化遗传学的研究。

《万物身刻》

卡尔·齐默 著

还记得05年大热的《越狱》中男主身上逆天的纹身(逃跑路线图)吗?

纹身的神秘和实用发挥的淋漓尽致。虽然,在大部分小伙伴眼里,纹身跟严谨的科学家风马牛不相及,但湛庐君想说,这本书,将重新定义你眼中的科学家和生物学符号。

文身都是部落成员的身份证明,在部落的语言符号系统中,纹身的作用之一就是交流、表达价值观,还有什么比纹身能更让科学由皮肤直击灵魂?

《万物身刻》中就描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爱科学爱到了骨子里,还流淌着艺术的血液,于是决定把自己所钟情的科学元素刻在身上——你能想到的任何部位,这些图案有趣又多样:DNA双螺旋结构、质能公式、圆周率……无论你爱的是物理、化学,还是数学、生物,你都能在本书中找到自己熟悉的符号,了解符号最初的意义,探寻每一个符号背后的价值。理科生独有的浪漫和信念~

卡尔·齐默是美国耶鲁大学讲师,教授科学和环境写作,且经常在《纽约时报》、《科学人》、《探索》、《时代周刊》、《科学》、《大众科学》和《国家地理》等期刊杂志发表文章。目前,齐默的作品已经被收入“美国最佳科学写作”和“美国最佳科学与自然写作”系列。他在《探索》上有一个每月专栏,专门讨论各种大脑问题。

《DNA:生命的秘密》

詹姆斯·沃森,安德鲁·贝瑞着 著

你知道希特勒臭名昭着的种族主义起源于科学家多为的“优生学”吗?你认为,在辛普森杀妻案中,DNA技术到底是在公平执法还是放走了罪犯?当多利羊问世的时候,是不是就意味着克隆人已经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了?不不,这不是一本八卦历史杂志,这是一本关于遗传学的书,那些或深刻,或尖锐的社会问题正是起源于遗传学。

《DNA:生命的秘密》是一部以历史视角写遗传学的简单历史,以孟德尔遗传定律为开始,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再到最终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完成,这过程堪称跌宕起伏。

其中不乏合纵连横,斗财斗智,充满完美合作同时也充斥相互拆台的故事,甚至有时一项科学研究的完成似乎全看运气。基因的故事永远不会枯燥,它比你已知的历史更真实,比你身处的现实更残酷。这是一本关于科学天才的有趣故事,虽然信仰、宗教、国籍、爱好、价值观各不相同,却似乎一起掌握了人类的整个未来。

詹姆斯·杜威·沃森由于提出DNA的双螺旋模型学说,沃森和克里克及M.H.F.威尔金斯一起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外,他还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倡导者,1988年至1993年曾担任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持人。

《先天,后天》

马特·里德利 著

我们常说,内因是根本,那么,一个个体的人,他是由先天内在的基因决定还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这个问题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很简单的:先天和后天协同。所有的经验结论都是经由前人反反复复推理实验得出来的,这个答案也不例外。

《先天、后天》一书中涉及到了基因与达尔文的普遍,高尔顿的遗传,詹姆斯的本能,德弗里斯的基因,巴甫洛夫的反射,华生的联想,克莱普林的历史,弗洛伊德的塑性经验,博厄斯的文化,杜尔凯姆的劳动分工和社会力量,皮亚杰的发展和洛伦兹的印刻。本书旁征博引却不落窠臼,究竟是什么定义了人性?基因还是经验?

“如果人们的专长不能在财富、性和权利等方面带来回报,那么所谓的精英统治就没有什么意义”有时候,本性就是这么坦诚或者赤裸裸。但人们却更善于表达,善于思考,善于获得情感上的认同,从而把不那么光彩的本能升华为梦想或者价值。人和动物的主要区别就是,同样是表达需求,动物会强硬地直奔主题,而我们,却懂得如何委婉一点。

马特·里德利著名科普作家、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曾任《经济学人》专栏编辑。着有多部获奖作品,包括《人类基因组》、《灵敏基因》、《红色皇后》等。湛庐君在这里透露一个小细节:自1993年出版第一本科普《红色皇后》以来,2010年为止,马特总共写了6本科普,也就是说,平均3年才出一本,慢工出细活总是有道理的。

《进化的大脑》

戴维·J·林登 著

湛庐君敢打赌,大多数人对于人类的头脑还是非常自豪的,因为,它让我们从众多生物中脱颖而出,爬上生物链顶端。但读完这本书,你恐怕会有被打脸的感觉:“人脑是效能极其低下的器官”作者在一开始就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从感觉、情感、爱情、性、睡眠、宗教等等方面论证,他的观点猛一看有点怪辟,但仔细想想,又觉得逻辑上说的通。甚至在人类为何维持一夫一妻的关系问题上,作者也归结为人类那“巨大又低效的大脑”。

众所周知,人类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金华过程,所以,人类的大脑并不是先天就被设计好脱颖而出,而是不断在低级的基础上发展出更高级的功能,也就是说,和小白鼠相比,我们只是多了一些功能,同样,和小白鼠一样的功能,我们也还保存着。

《进化的大脑》中,作者把人类的大脑比作可以叠加新成分的甜筒冰激淋,并以这一思路为主线,介绍了大脑的构成、基本发育、感觉和感情,进而描述脑如何支配学习、记忆和个性,如何决定性行为和性倾向,以及脑在睡眠和梦中的活动机制。作者还尝试解释脑功能和宗教的关系。书中也穿插了不少有趣的小故事和将近50幅插图。

作者林登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科学系教授,但这并不是一本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教科书,而是面对公众的科普读物,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借助林登对大脑发育和思维的长期思索的结晶打开一扇新的窗,重新认识自己的大脑。

B. 怎么样才能够让国家地理选上我的作品

没投过稿,但从多年看国家地理的心得来看,首先要图文并茂,图片一定好看而且清晰,并且能表达你文章的主题;然后是文笔条理清晰,不失幽默,读起来轻松愉悦,有数据的话要真实可信,读起来感觉有说服力。

C. 求中国国家地理摄影获奖作品的原图资源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也一直想得到,哪怕一幅、两幅都可!

那些获奖作品的作者专往往经历了多年的属经验积累,才达到这个水平。其作品往往具有高附加的知识产权价值,就算有个熟人是这类作者、让你拷贝到了作品的电子文件,你也不能拿来做什么,因为要为此付出版权甚至处罚代价的。

之前某邮政局曾盗用我的一幅《东鲁遗风——大万世居》制作明信片,为此他们付出了2万余元的商榷后的经济赔偿……

D. 著名摄影师 周梅生简介

梅生简历

生于南京,长于北京,毕业于天津大学。自幼学习书法、绘画,从事摄影记者、美术编辑工作二十年,兼作音乐策划,摄影,旅游、人文地理专栏作家,艺术院校摄影教授。现为电子工业出版社艺术总监。连续三年在权威的《中国摄影》杂志发表学术性文章二十余万字,作品二百余幅。鉴于在“世界遗产影像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2007年荣获由世界遗产基金会颁发的“世界遗产弘扬奖”。先后出版《古都逸史》、《古宅轶事》,《学者镜头——影像中国文化》丛书。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中国国家地理》“CNG讲堂”主讲。主要摄影作品:

《残荷遗韵》———个人心理情感系列

《古都寻梦》———中国皇家文化系列

《乡土中国》———古代民居文化系列

《西域密藏》———藏传佛教文化系列

《高原阳光》———中国西部风光系列

《打散集合》———平面构成分析系列

主要艺术经历:

1984年·北京———首届中国现代摄影艺术大展

1985年·北京———首届中国旅游风光摄影展览

1986年·日本———首届中日摄影艺术大展

1986年·北京———第十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1988年·联合国———“国际和平年”摄影艺术展览

1992年·北京———首届中国服装摄影艺术展览专题作品

2002年·北京———《中国摄影家》杂志发表《紫禁城》《经幡》专题摄影作品

2002年·北京———第二十届全国摄影艺术大展

2002年·联合国———“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摄影展览

2002年·贵州———都匀国际摄影博览会专题摄影展

2002年·甘肃———第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专题学术讲座

2002年·北京———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专题学术讲座

2003年·山西———平遥国际摄影艺术节专题摄影展

2003年·联合国———中国藏族服饰摄影展

2004年·浙江———出版《古都逸史》《古宅轶事》专题摄影著作

2004年·福建———武夷山国际摄影周专题摄影展

2004年·贵州———第二十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大展

2004年·北京———紫禁城国际摄影大展

相关专题: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

E. 这幅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W.T Wong的作品拍摄于北京王府井哪座商场

中国照相馆,王府井大街180号,马路东侧

F. 江一燕的摄影作品是火烈鸟的爱入选了美国国家地理吗

没错

G. 参观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作品展作文

[参观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作品展作文]
今天,妈妈带我去省博物馆参观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版摄影作品权展,虽然北风刮得“呼呼”的响,我还是迫不及待地拉着妈妈跑进了省博物馆,参观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作品展作文。我们买了票,租了一个解说机就进去了,我们先去看简介,可看了半天,我还是不懂,妈妈就告诉我: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创立于1888年,主要是介绍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识以及风土人情。看完简介,我们来到图片前,我带上耳机,输入密码就可以听故事了,这些故事有的很有趣,有的很悲伤,还有的很恐怖。其中有两幅照片给我的印象最深刻,一幅是关于莫斯科核污染的,照片上并排站着8个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他们的左手都没有手掌,这就是工业污染的可怕代价,小学四年级作文《参观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作品展作文》。还有一幅是关于索马里难民的,一个女人薄纱下的身躯骨瘦如柴,她正步履蹒跚地去营地领取食品,我真的不相信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事,我多希望世界永远和平,没有战争。参观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作品展作文350字小学生作文(/)

H. 史蒂文·麦柯里的代表作品

1985年6月期杂志上的著名封面照片时一个阿富汗难民,一个用刺骨的绿眼睛盯着镜头的13岁的阿富汗小女孩。这张照片当时由国家地理的摄影师史蒂文·麦柯里(Steve McCurry)摄于在巴基斯坦白沙瓦难民营的一间小教室里。在美军击败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国家地理第二次发起人力来寻找这个小女孩。很快杂志摄影部的人就找到了她,她于2002年被确认是沙芭·古拉,普什图族妇女,已婚并同她的家人生活在一起,她根本不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封面人物已经世界闻名了。摄影师史蒂文·麦柯里再次为莎芭·古拉照了一张照片,关于她的故事后来发表在杂志2002年4月期中和国家地理电视纪录片中。莎芭·古拉表示这两张著名的照片,一张是在1985年,另一张在2002年,是她至今为止唯一的两张照片。一个以古拉为名字的基金在国家地理资助下建立了,此后在众多的读者帮助下国家地理同亚洲基金会建立了联系,并在阿富汗建立了一个女子学校,使得数千名年轻的女性得到了基础和职业教育,此外学校还为学生们提供一顿热餐和健康上的照顾。此基金还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资助建立了一所女子公立学校。
《阿富汗女孩》成了20世纪最经典的摄影作品 ,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为他赢得了第一个摄影荣耀:他潜入阿富汗拍下了无数苏军入侵的场景,这些照片使他一夜之间名扬全球,并且获得了当年的“罗伯特·卡帕最佳摄影金奖”——这是专门颁给特别有勇气特别出色的美国摄影记者的最高荣誉奖。从那以后,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迈科卡利的身影,哪里有贫穷,哪里就有他的作品。
《美国国家地理》摄影记者——史蒂文·麦柯里 30年前,著名摄影家史蒂夫·麦凯瑞作品《阿富汗女孩》以“让人难忘的眼睛”获登《国家地理》杂志封面,30年后,同一张面孔在巴基斯坦国家数据注册局再次引起关注,因为按照相关数据,她是巴基斯坦人。
1984年,12岁的沙巴特·古拉是阿富汗难民,住在纳基尔巴格难民营。当时,麦凯瑞为古拉拍了照片,她那碧绿色大眼睛给无数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该摄影作品甚至曾与达·芬奇的油画作品《蒙娜丽莎》相联系,被称为“阿富汗战火中的蒙娜丽莎”。2002年麦凯瑞和他的团队再次在阿富汗寻找到30岁的古拉,以同样的姿势和角度重新为她拍照。
2014年,巴基斯坦国家数据注册局声称,古拉冒充巴基斯坦公民获取了身份证。根据2014年4月17日巴基斯坦信息中心的身份登记文件,“阿富汗女孩”现名沙尔巴特·比比,1969年1月1日生于巴基斯坦白沙瓦,居住在塔拉布街,其丈夫拉合马特·古尔登记表也显示,她的信息登记号码是假的,证明其在校学习的教师签字和印章也是假冒的,该中学校长表示学校根本没有这名教师,其次,其家族登记栏中没有登记父母姓名,也未经过背景核实程序。数月后,巴基斯坦国家数据注册局注销了沙尔巴特·比比的巴基斯坦公民身份,同时也注销了其两个儿子的身份,该局对此事展开了进一步调查。
巴基斯坦国家数据注册局发言人恰恰尔称,在调查过程中,监察部门发现该局数名官员参与数据作伪,其中一名女性官员故意将200多名假材料提交录入人口数据系统,该官员现已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恰恰尔说,巴基斯坦国家数据注册局系统存在巨大漏洞,一些内部网络操作人员,甚至某些身居要职的官员违规将某些外国人录入巴国家数据登记系统。一位知情官员透露,某些外国人因多种原因,设法登记到巴基斯坦的显赫家族中。巴监察部门目前已经发现并锁定数千例类似案件,其中涉及22349名阿富汗人。

I. 请问什么网站能上传摄影作品

图海摄影相册,
强烈推荐,无限上传, 不压图, 外链无水印, 不加广告.
很稳定, 很多年了的老网站了.
摄影朋友们非常推荐!

J. 透过镜头——美国《国家地理》最伟大摄影作品集txt全集下载

透过抄镜头——美国《国家地理》最伟袭大摄影作品集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保罗·马丁 《国家地理》读者4000万,相互差异之大难以想象;分布之广竟包括世界上每一国家。如此众多的读者语言不同,文化不同,世界观也不同,可谓一个地道的联合国。而尽管千差万别,我们的众多读者却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欣赏摄影,并乐此不疲。确实,无论曼哈顿人或莫斯科人,都能理解摄影图片中形象的意味深长的诉说。《国家地理》的老编辑约翰·奥利弗·拉·戈尔斯曾谓,图片凭借其交流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而在过去的113年中,很少有什么出版物曾像这本刊物那样,对摄影语言做出如此之大的贡献;它封面上的黄色框边是人人都熟悉的。 今天,国家地理学会档案馆收藏的摄影图片,或已发表,或未发表,总数达10500万幅,数量之大,令人瞠目结舌。这份馆藏涵盖了摄影媒介的全部历史,从罕见的玻璃质奥托克罗姆微粒彩屏干版,到胶卷底片和透明正片,再到先进的数码照片,无所不包。它们形象地记录了上一个世纪的世界—它在医学、科学和探险方面的成就……
应该是你需要的吧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