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西部人文地理

西部人文地理

发布时间: 2021-01-26 00:54:55

⑴ 欧洲西部地理特征

首先讲一下区域特征分析的方法
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背景中提供区域图和相关资料,进行空间定位,概括区域自然和人文的基本特征,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确定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区域特征分析的内容和思路
1. 区域特征分析的内容
区域地理特征内容繁多,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其描述)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人口、聚落、文化等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要运用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包括气候的特点、成因;地貌的特点、成因;水文特征;土壤、生物与自然带分布原因;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时空变化等。关注人文要素的整体分析和典型案例的应用,包括资源和能源分布特点;工业、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和发展趋势;城市和城市化发展;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类型;旅游资源特征与旅游业发展;人口与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

2. 区域特征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个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该地区特定的水热组合,即气候特征。气候进而影响水文、生物、土壤等,这些要素便构成了区域自然特征。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开发和利用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经济活动,从而构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①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交通位置。②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高低、主要地形区。③气候特征:气温和降水的数值特征、气候类型、气候特点。④水文特征:河流汛期、流量、冰期、含沙量、落差等。⑤人口特征: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人口分布。⑥经济特征: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农业区和工业区分布、主要产品和部门等。⑦环境特征: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
这些内容只是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思路,并不是每个区域特征的分析和比较都要考虑上述所有因素,而是要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按照上面的方法,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来分析西欧的区域特征。
1.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欧洲西部地形平坦,主要以平原为主(西欧平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河流:众多,主要有莱茵河,多瑙河。……(其他方面烦请自己总结,学习要有主动性哈)
2.区域社会经济特征
工业:
农业:
交通运输及旅游业
文化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⑵ 哪些影视节目中利用了地理知识

就说《赤壁》,诸葛亮 利用 季风,火烧曹营。浅谈影视节目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的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 随着人与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使得普及基础地理教育的实用性和必要性日益增强。如何提高中国人的世界意识;增强公民的环保意;提高青少年国情知识的认识能力;成为初级地理教育肩负的新任务。然而,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今天,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或更好地满足当前人们获取地理知识的需求。现代教育媒体和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这是教育的发展逐步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必然潮流。其中,当今日益丰富的影视节目对地理教育的独特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就当今影视节目对地理教学所起的主要作用,作出几点简要的阐述。以期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影视媒体使用的意识。 一:生动、直观的荧屏世界地理知识的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我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是很有限的,而看电视是唯一能满足人们环游世界的方式。其动态的声音和图象,适用于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随着影视制作技术和摄像技术的发展,电视让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火山、地震、台风等自然现象的神奇;领略到人类文明,科技发展的辉煌历程。人类不断地探索未知的世界,摄像机把我们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浩瀚的外太空,去遨游那些鲜为人知的世界;去感受科学,感受人类的文明。甚似一卷卷厚厚的地理书。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走近科学》、《世界各地》等节目,素材丰富,生动直观。此类节目极高的收视率,说明了观众的乐趣所在。南京有线电视台的《地理杂志》节目,节选了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所播放的部分内容,形式多样,取材广泛。自然风光,优美迷人;动物世界,新奇神秘;世界文明胜地,令人神往;科技新知,诱人深思。观看此类节目,乐在其中,乐此不疲。此外,如江苏有线电视台的《环宇探索》;中央电视台的《地球故事》、《望长城》、《中华民族》、《走进西部》等等。收看此类影视节目,既起到了娱乐的目的,又能获取了大量直观的地理知识,这是课堂上单调的语言传授所无法得到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能更多地把这些影视节目使用在课堂上,既避免了四十五钟枯燥的说教,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让学生直观、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那些令他们难忘的画面,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度过一节地理课。二:有利于增强世界意识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日益多极化的今天,作为发展中国家排头兵的中国,只有不断提高国人的世界意识,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每走一步都将对世界的政治和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文化已逐步走向世界化;加入世贸组织也已成定局。加强青少年世界意识的培养,成为时代的必然。而当今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 科技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停留在书本上的传统教学方式是不能适应形势的。据说在美国,基础地理教育并不受到重视,而事实上,美国人在空间技术、地质、地貌、环境科学、遥感技术等各方面的地理研究水平都是领先于世界的,美国人的世界意识也是极高的,如果说不注重地理教育,美国为什么有收视率极高的专门的国家地理频道,发行量极大的世界性刊物――《国家地理杂志》,如果说不重视,恐怕指的是呆板的课堂教学,而重视的便是媒体问题。美国产影片《天地大冲撞》是一部关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科幻片。从表面上看,影片反映了美国人充当“救世主”的霸权主义思想,但从另一个侧面看,不管是影片的构思还是影片的情节都能反映出美国人的世界意识是极强的。地球是全人类的家园,每一个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都有责任去保卫她,呵护她,使之可持续的发展。而不只是某个国家,某些人的事。在国内,近年来,荧屏日益丰富的地理性节目,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潮流。因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全面的开放和入世的来临,我们越来越需要更全面、更仔细地认识国情和了解世界。既然中国的未来是青少年的,那他们首先要学好世界性的语言――英语。因为未来我们要与世界打交道。但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认识世界,没有很好的世界意识,又何必学习英语?而提高世界意识的教育,只局限在课堂是很不够的,丰富的荧屏世界,无疑使提高中国人世界意识的教育得于更广泛更生动的展开。三: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对于每一个普通的公民来说,不可能对于地球上的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等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都有切身体会。只有直观的环保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才能使之为环保事业负出具体的行动。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环保世纪行》等节目,展现了我国各地区环保事业的现状和历程。通过对某一地区自然景观的历史变化,直观地表现了环境破坏的生动事实。并且通过大量的采访活动来分析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应采取的对策。使观众对环保事业的认识更加具体。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环境保护不在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认识,而是客观存在的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西部大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对于大部分居住在东部地区的中国人来说,很难体会到西部地区水资源等开发的制约因素,退耕还牧的重要性。但如果结合地理教材中的环境问题把丰富的影视资料应用在课堂上,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例如,在初中地理第三册《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中,我把中央电视台的《走进西部》等节目的部分节选内容在课堂上播放后,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出西部地区的基本自然地理特征和西部地区水资源、草场资源的基本现状。然后再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环保教育,以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和良好的环保意识。在《长江》这一节中,我录制了中央台的《长江源》这个节目的部分内容在课堂上播放,得到的效果也是极好的。四:有利于提高国情认识能力 不论在哪个国家,普及本国国情知识的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客观、仔细地认识国情的基础上。而一个地区的发展也必须充分客观地认识这个地区的区情。加强中学生的国情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远大目标。而加强学生的区情教育,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立志为家乡的建设作出贡献。初级中学地理教材中的《中国地理》,经过不断的改进,增强了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又增加了大量的人文地理的内容。可谓是一本系统的国情教育读本。但仅局限于书本的内容,还不足于使学生全面地了解现实的,变化中的国情。中央电视台的《东西南北中》、《中华民族》、《共和国风云》等节目中,反映我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生动直观地感受到现实国情的历史根源;反映地方社会经济现状的内容,使学生增强了对国情多层面、多角度的理解;而反映中国人口、资源现状的内容,更加深了学生对“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少”这一国情的了解。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影视节目所反映的时空变化,能直观地体现出国情知识的综合性,以及它在不同区域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事实上很多学生,就是在收看诸多此类影视节目的基础上走进地理课堂的。而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不经常看电视,对国情知识显得漠不关心,兴趣也提不上来。在地理课上几乎每一个教师都能发现这个问题。因此,在初中地理教育中引入影视节目,对提高学生国情知识的认识能力是大为有益的。五:有利于丰富旅游知识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际、国内旅游业务逐年上升。但在国内旅游者的调查中显示,大部分旅游者的旅游知识较为贫乏。尤其是不少游客缺乏景点保护意识,对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导致景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关注的一大问题。由此看来,加强旅游者的旅游知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就旅游动机而言,大部分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原因,来自影视节目传递的信息。到某个地方旅游,常常是慕名而往。通过影视节目,人们可以较为全面地认识,旅游区的自然地理背景和人文地理背景。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旅游》、《环球》等节目,以及地方电视台的旅游广告片的播放,一方面激发了观众的旅游动机,另一方面可以使观众获得了大量的旅游知识,提高了旅游者的素质。在课本《中国的旅游资源》一节上完后,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在课堂上播放了“中国十大名胜”的电视录象资料。最后留给学生的问题是:“你们想去看看吗?”学生的回答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初级地理教育中。如果能引入这些影视节目,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操;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旅游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十分有益的。六:减轻学生负担,开阔学生视野当前,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中,减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如果说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就在于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学生被捆在书本上、课堂上和学校里。造成了学生低分低能,高分低能的现状。这种应试教育的方式走上了违背教育规律的道路。减负,就是要逐步打破这种应试教育的束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更自由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变化的世界中成为实用性人才。的确,只有让学生了解这个直观现实的世界,才能更好地去改造这个世界;如果我们不能让学生看到这个直观的伤痕累累的地球,又如何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去保护我们的地球呢?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有限的,何不让丰富多彩的影视节目为地理教育服务呢?因此,引导学生多看有利于增长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影视节目,多多益善。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利用影视节目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大法宝。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应该很好地应用影视资料来为地理教育服务。把它作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内容来实践,进一步推进地理教育的素质化和现代化。使地理教育更好地为世界的未来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而服务。

⑶ 自然与人文地理、历史渊源、人口密度、经济条件、民族分布、文化背景、方言差异等因素对区域行政划分的分别

简言之,人与地理环境是交相为用。就长期观点来看,人固然可以改变环境;但就某一时代而言,人类的思想制度又还是深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一句话来概括:地理大致决定在何处制造历史,但制造历史的还是人。”

⑷ 欧洲西部和西亚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哪些相同之处

西亚不仅是亚、欧、非三洲的结合部,也是人类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古巴比回伦(即两河文明)位于如今伊答拉克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世界性和地区性宗教的源地。近代史上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几经瓜分,使本地区的民族、语言、宗教及领土、边界问题都相当复杂

⑸ 欧洲西部、东部以及俄罗斯部分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

欧洲来西部、东部、源俄罗斯部分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一般南高北低,南部以高山为主,北部为沿海平原,山脉多沿东西方向延伸,平原广大,自西向东伸展,有西欧平原,波德平原,东欧平原等相连,为典型的大陆冰川影响形成的。
气候:该区位处中高纬度的西风带上,因此气候的海洋性特征自西向东减弱,主要有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温暖湿润,降水丰富。
植被自然带:受海洋性特征影响明显,主要分布有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等类型。

人文地理特征多样,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来进行分析,比如宗教,政治,军事,风俗,人口等多种!

⑹ 大西洋位于亚洲西部地理!求一个地理区域的具体资料!!例如亚洲西部,欧洲西部

西亚:
自然概况:地理位置(三洲五海):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
亚洲,非洲,欧洲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经过
地形(高原为主):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
死海是世界最低地(-415米)也是最咸的湖,断陷湖
气候(炎热干燥):全年干旱少雨,年降水不足200毫米
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等是“无流国”
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副热带高压控制)
石油宝库:储量占世界1/2以上,产量占1/3,,99%供出口
产油国: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
波斯湾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带

西欧:
地形特征:
平原为主 地势地平,平原比例大,有波的平原,西欧平原;北部和南部山地分布广,北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有阿尔卑斯山脉。勃朗峰4810米,西欧最高峰

水文:
河网密布,水量大,长河少。多瑙河和莱茵河航运发达。鹿特丹港是世界最大的商港。

气候:
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⑺ 欧洲西部法国自然,人文地理概括

欧洲西部
1 基本概况
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和范围: 东半球西北部,亚欧大陆西部,包括欧洲的西半部,面积约为欧洲的一半。
北临北冰洋,南临地中海,大西洋深入内陆
主要的半岛有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和巴尔干半岛
主要岛屿有大不列颠岛和冰岛等
主要内海有波罗的海
地形:中部的平原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莱茵河以东叫做波德平原,以西为西欧平原
北部和南部山地分布较广
冰川对地形的作用明显
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地中海沿岸 冬季温和湿润 冬季收西风带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
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大陆西部 冬季温和 夏季凉爽 全年湿润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内部 冬冷夏热 全年降水较少
湖泊与河流:河网密布,水量丰沛,无长河,便利的河道航运网,多湖泊
人文地理特征:
以白种人为主;人口稠密区沿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呈十字形;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地区;城市人口比重大。欧洲西部是世界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对外贸易发达,德国居第一位。旅游业发达。

⑻ 西部地区的人文地理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十二个省、市和自治区。其土地面积5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目前有人口约2.87亿,占全国22.99%。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它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经地质勘查探明有储量的矿产有161种,探明矿产储量潜在价值在全国总值中占50.45%,其中45种主要矿产潜在价值占全国总值的50.8%,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探明储量潜在价值之和还多。西部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也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能源基地。中国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16位,而西部地区的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64.5%。中国的水力资源蕴藏量居世界第1位,而西部地区的蕴藏量占全国的82.5%。此外,许多矿藏资源的大部分储量集中在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西部用资源去支撑中国的经济增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在西部资源的开发中,我们也要注意不能走传统的开采道路。在过去数十年的西部开发中,虽然西部地区的经济有长足的发展,但同时环境与生态被破坏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各种环境与生态危机都主要发生在西部地区。所以,虽然西部地区有了一些发展,但是西部地区在环境与生态方面付出的代价是十分沉重的。在长期形成的国内分工格局中,西部地区工业结构很不合理,表现为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比重大,粗加工工业比重大,其中大多数传统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既无法与东部先进企业相竞争,还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西部地区万元产值排放的污染物,要比东部地区高出1至5倍。西部地区传统的粗放式资源开采与加工方式,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西部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有一半的生态脆弱县和60%的贫困县在西部。西部地区土地侵蚀面积达4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侵蚀面积的83.3%和西部地区国土面积的60.6%。西部地区每年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占当地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此,在新时期西部开发战略中,要注重发展与资源的协调、开发与环境的协调。

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其水能蕴藏总量占全国的82.5%,已开发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7%,但开发利用尚不足1%。其矿产资源的储量十分可观。依据已探明储量,西部地区的煤炭占全国的36%,石油占12%,天然气占53%。 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就有120多种,一些稀有金属的储量名列全国乃至世界的前茅。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秦兵马俑、莫高窟、九寨沟等均位于西部地区。

⑼ 欧洲西部的区域地理,包括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谢谢各位啦……下午就考试啦啦啦~~~~~~~~~~

1.自然环境
⑴位置范围:欧洲西半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⑵海岸线曲折:世界上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岛、岛屿和海湾。主要半岛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南部有巴尔干、亚平宁、伊比利亚,主要岛屿有不列颠群岛和冰岛,主要内海有北部的波罗的海、南面的地中海、东南面的黑海,边缘海有北海,比斯开湾是著名的海湾。
⑶地形:平原、山地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
平原:北海、波罗的海沿岸,莱茵河以东波德平原、以西西欧平原。
山地: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阿尔卑斯山脉,博朗峰本区最高。
〔补充〕冰川对西部欧洲的影响
冰川运动时对地面的强烈刨蚀作用,造成角峰、宽谷、冰蚀湖、峡湾等冰蚀地形。冰川消退后,又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冰碛地形。第四纪冰川在欧洲有两个中心,一个是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中心的大陆冰川,一个是以阿尔卑斯山脉为中心的山岳冰川。第四纪冰川对欧洲的地形起了雕塑作用,如芬兰、瑞典众多的冰川湖,挪威幽深曲折的峡湾,东欧平原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阿尔卑斯山脉高山带峰峦挺拔、谷地宽阔、两侧多湖泊等,都是第四纪冰川塑造的结果。
⑷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
特征:海洋性特征显著
气候:成因
纬度位置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35°-60°之间,属温带,大部分地区盛行西风
海陆分布西临大西洋,大陆轮廓曲折,使海洋影响深入内陆
地形中部为平原,山脉东西走向,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
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东西差异: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差异;北部是极地气候,南部是地中海气候
⑸河湖
河流特征及成因:本区多平原,降水量较多,河网较密,水量充沛,因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的限制,不利于长河的形成,河流短小。
主要河流:多瑙河世界流经国家最多(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等9国)。
莱茵河世界航运最繁忙,货运量在世界上仅次于密西西比河。
湖泊:北欧和阿尔卑斯山脉两侧(多为冰川作用形成)
2.国家和居民
⑴国家和地区:有世界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⑵居民:白色人种为主,人口稠密区沿着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呈“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匈牙利、德国等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⑶经济发达地区:大多数国家属于经济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达,其中德国居第一位。
⑷发达的旅游业。
3.英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联合王国”
⑴西欧的岛国
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的东北部。大不列颠岛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三部分,其中英格兰是政治、经济中心地区。
⑵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了曼彻斯特的纺织和伯明翰的钢铁工业(煤炭产地)。二战后,出现的汽车、飞机、电子工业分布在伦敦周围以及英格兰中部、苏格兰南部,石油加工业在北海沿岸地区,原油自给有余。
⑶农业
西部——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乳畜业发达(降雨较多,日照较少,多汁牧草生长好)。
东南部——种植业(小麦、大麦)集中地区(降水较少一些,日照较多,气温较高,生长季节较长)。
⑷首都伦敦:跨泰晤士河两岸,最大城市和港口。曾是著名的雾都。
4.法国
⑴自然地理环境
欧洲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为丘陵平原、东部南部山地高原(阿尔卑斯山、中央高原、洛林高原),北部有著名的巴黎盆地,塞纳河流经巴黎盆地,注入英吉利海峡,水量丰富航运便利。
⑵工业、农业都发达的经济
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农业有利条件: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巴黎盆地是法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农业区。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园艺业发达,盛产葡萄。
矿产:里尔煤矿区——北部;洛林铁矿区——东北部。
煤、石油不足,大力发展水电和核电,核电比重达70%。
⑶重要城市
首都——巴黎;地中海沿岸——马赛(港口、福斯的东侧)、福斯;福斯敦刻尔克(临海型钢铁工业——日本福山、意大利塔兰托、中国宝山)
5.德国
〔读图识记〕1.北海、波罗的海、基尔运河;2.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多瑙—莱茵运河;3.三大地形区,自南向北依次为:巴伐利亚高原、中德山地、波德平原;4.柏林、汉堡(最大海港、造船中心)、波恩、法兰克福(最大航空港)、斯图加特、慕尼黑(新兴工业区中心)、鲁尔区(德最大工业区);5.欧洲西部陆路交通十字路口。
⑴欧洲大陆上“十字路口”,本区邻国最多的国家(9个)。
⑵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异: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
北部是北德平原,地势低平,气温较低,冬冷夏凉、土壤较贫瘠,主要发展畜牧业,粗放经营,人口较稀;中部谷地和宽广的山地,宜于农耕和放牧;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广布森林和草地。
⑶发达的工业
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欧洲经济实力最强,贸易额居世界前列。
有利条件:丰富的煤炭、钾盐;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条件: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进口,产品一半依赖国际市场。
分布:莱茵——鲁尔区:埃森、杜伊斯堡是中心,南部慕尼黑宇航、飞机、微电子。
分布特点:工业布局大分散小集中,分布较为均衡,工业由北向南发展。
〔注意〕鲁尔区的兴衰(必修内容)
a.区位优势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直通海洋。
⑤广阔的市场。
b.衰落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煤炭、钢铁是基础。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比重减少、新技术炼钢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广泛使用,使用量减少。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c.综合整治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数量减少、规模扩大,新建迁移的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为主。
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如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炉建到荷兰海边。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航运繁忙,运输的一半是铁矿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和植树造林。
⑷主要城市
柏林:德国首都,位于东部,是全国最大城市
汉堡:位于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兰克福:德国最大航空港,铁路枢纽和化学工业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慕尼黑:南部工业中心,德国宇航、飞机、微电子工业中心,啤酒之都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