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古代中国地理环境

古代中国地理环境

发布时间: 2021-01-25 00:47:45

❶ 问答题: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

1、在农耕文明之前,由于知识的肤浅,最初对自然充满敬畏、崇拜。回
表现为:山神、答海神、水神、树妖等一些神仙、妖怪类的。
2、在农耕文明发展之后,虽然人类还没完减弱对神妙的崇拜,但已经开始顺应自然了。
如: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有好收成。开始希望风调雨顺,并学习更优秀的种植技术。
3、到人类知识进一步丰富,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了。比如:修运河、修水库等改变大自然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因素,加以利用以便更好地生存发展。
4、人类开始征服自然。
这是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的影响力传到我国之后,我们认为人是可以征服自然的,让自然为我所用。
5、可持续发展之路。

综合起来看:古代中国环境观
就是一个崇拜——顺应——改造

❷ 论述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一、强调伦理

二、内向保守

历史发展变化的速度远远快于自然地理因素。当然,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的,不能完全分开。

1、领土和行政区域

从秦朝到清朝,清朝是鸦片战争前最繁荣的地区。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唐代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代以鲁州县三级制为主,元代实行省制,明清两代相继实行,以省政府县为基本形式。

2、国籍、人口

中国一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各民族共同开发和巩固了中国的领土。公元初期,有六千多万人,经历了风风雨雨,到19世纪中叶达到了4.3亿人。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较大变化;水道和水系的变化,如黄河的变迁,海河水系的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逐渐变为陆地,另一些则落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张或范围变化。

4、气候

气温的变化反复多次,由冷转暖,由暖转冷;湿润条件的变化,由湿转干,干旱加剧。

(2)古代中国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一、地理环境基本特点

地形,西高东低有3级阶梯,山脉大多呈东西走向,

第一阶梯有柴达木盆地,第二阶梯有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四川盆地,第三级阶梯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二、地理环境造成的气候特点:

1、气温,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2、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❸ 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因素对人来类文明的演进具有源重要的影响,{一}首先我们的华夏文明属于大河文明这种文明区别与希腊的海洋文明(以对外贸易为主讲究民主与公平)而大河文明以农耕(农耕的实用也使得中国古代科学带有明显的实用性)见长,出于防范自然灾害(我国独特季风气候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地形的复杂多样又导致地质灾害频繁)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全全国的物力抵抗灾害(这种明显的集体主义也区别与西方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二}农,牧文明的长期对抗也是推动中华文明前进的重要力量,农耕文明需不断强化小农经济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三}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背靠最大的大陆。面对着对海权和陆权的选择,在古代以陆路交通见长的时期加之长期无海患(相对2000多年封建社会来说)。然而现今的现实是除了渤海我国所有的领海都与外国有纠纷。我国对外能源的依赖不断加深,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海军。美国妄图以岛屿链实现对中国崛起的压制。这种种表明我国的海防严峻,传统的陆权思想亟待改变。
以上只是地理因素对我们文明演进影响的一部分,实际很广

❹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有哪些基本特点

地理环境基本特点

地形,西高东低有3级阶梯,山脉大多呈东西走向,

第一版阶梯有柴达木权盆地,第二阶梯有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四川盆地,第三级阶梯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理环境造成的气候特点:

(1)气温,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2 )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❺ 谈谈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环境对于其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
(P15、24页)
我们所说的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从总体上来说,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人们往往难以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它的变化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如地震、海啸、火山爆发之类。
人文地理环境,是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要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这两种环境各有其特定的内容,但两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在人类产生之前,地理环境就已经存在,不过那时只有自然环境。在人类产生以后,完全单纯的自然环境就不再存在,因为人类的活动总会或多或少地改变自然环境。但在人类漫长的早期,人们对自然的影响毕竟是极其有限的。所以,地理环境主要的应该还是自然环境。特别是当我们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时,更主要讨论的是自然地理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文地理环境逐渐形成,并且越来越起作用。到了近代,就更难以将这两者严格区分开来了。
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P25)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它对于人类文化的产生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地理环境对人类或人类社会的影响,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从总体来说,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人类的任何历史阶段特别是远古阶段,都离不开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
2、决定了这一自然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包括人类及其活动),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个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如许多生物物种的灭绝;关于人类消亡的话题:核武器的威胁、金字塔等早期人类文明的来源、佛教关于劫的说法。
3、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受到这一环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因素的影响,或者离开这一环境。
4、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人类才能够更好的利用、开发这一环境,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方向转化。
从具体的地理环境来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具体的人和物上,地理环境一般只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只要对地理环境的开发利用还远没有达到它的极限,人类的发展就拥有相对广泛的自由。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创造文化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加深,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环境存在着可供利用的最后限度,而现在的发展已经接近了这个限度。人类虽然通过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而改造自身,但成为环境的主人后,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制约。这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的,人通过改造自然获得发展文化的机会,但毕竟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教材认为,尽管地理环境提供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但只要人类还没有超越这一限度,就能够拥有相对无限的活动余地(第25页)。这是一种理想的观点。

❻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有哪些

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2.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汇,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3.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4.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二、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2、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不同.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别.

3、各种文化区域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不同,且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三、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1、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独自完成文明发生期(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2、形成中国独特的表意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维方式、社会结构,自成体系,与西方大异其趣.

3、使中华文化没有断层,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具备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4、长期隔离和文化发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识.

(6)古代中国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中国周边的地理环境较为封闭,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没有一种外来力量能够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虽然在军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却是被征服者。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均因为地理屏障,未能较深地影响到中国文明。反过来,同样由于地理原因,中国也未能将自己的文化影响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认为古代中国的文化是全世界领先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开始落后,也有很多人喜欢拿同时期汉朝与罗马帝国进行比较。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比较也没有任何意义,原因就在于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范围内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间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难比较罗马帝国与汉王朝。此外,一种文化必需与相应的地理环境相适应。

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频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但中原对草原的影响始终不像对日本、朝鲜那么大,原因就在于中原、日本、朝鲜都是农耕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更加容易,而草原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对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鉴。明朝后期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开始强大并逐渐加强最中国的文化影响和渗透,而由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这样的影响始终非常有限,防线最终被穿破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虽然如前所说,中华文明由于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是闭塞的。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从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东西,只不过这些东西都被汉化了。例如现在的凳子就是从游牧民族传入的,在南北朝时被称为“胡床”。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文化

❼ 自然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统一的关系

古代中国,其地理环境的特征——偏居一方和相对封闭。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回东端,北答面是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亚荒原,西面和南面环绕着大漠荒沙,高耸入云的昆仑山、阿尔泰山及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是浩瀚无限的太平洋。内陆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分布有大规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
这种辽阔的平原大河及近乎封闭状态的地理环境,非常有利于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农耕文明的形成,诱发封闭文明的产生。封闭的生存空间,不仅无法借助外部力量,且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古代中国人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艰苦的斗争,为了兴修水利,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就建立了血脉相连的大共同体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这样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基础上的专制统治就逐渐形成了。
同时,辽阔的大平原,也是的统治着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将每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之中,因此,统一、专制、中央集权就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❽ 中国古代神话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创世神话在上古神话中,人们对于世界的产生和人类起源的探索和解释,构成了创世神话的基本主题。天地是如何开辟的?万物是怎样生成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总之,世界是怎样产生的?这个最原始、最基本也最重大的问题,是人类意识发展处于开始阶段的原始人思考和关注的一个大问题。因之,创世神话也就成为了所有神话中最普遍的主题。2、英雄神话英雄神话的出现意味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了原始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与反思,他们在与自然或社会斗争的长期实践中,不断加深着对自然、社会及自我的认识,解释探索着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创造英雄业绩的故事,便构成了英雄神话的主题。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英雄神话是数量较多且极富魅力的一部分。如治水、抗旱的神话,颂扬了与自然作斗争的英雄;黄帝战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则是社会斗争的反映,描述了氏族社会部落之战的英雄;还有刑天与帝争神的神话,赞美了敢于斗争、不怕失败的英雄。他们组成了一系列神奇灵异的英雄群像,在我国古代神话的宝库中熠熠闪光。3、传奇神话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还有不少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传奇。他们大都记载于《山海经》中,出自所谓山、海、大荒之四裔。它们反映了原始人类企图突破种种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表现出惊人的超现实、超自然的想象力。传奇神话数量较多,涉及面广,形象奇特,别有意趣。中国上古神话的三个基本类别,大致反映了中国上古神话的三个发展阶段。

❾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因素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的影响,{一}首先我们的华夏文明属于大河文明,这种文明区别与希腊的海洋文明(以对外贸易为主讲究民主与公平).而大河文明以农耕(农耕的实用也使得中国古代科学带有明显的实用性)见长,出于防范自然灾害(我国独特季风气候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地形的复杂多样又导致地质灾害频繁)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全全国的物力抵抗灾害(这种明显的集体主义也区别与西方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二}农,牧文明的长期对抗也是推动中华文明前进的重要力量,农耕文明需不断强化小农经济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三}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背靠最大的大陆。面对着对海权和陆权的选择,在古代以陆路交通见长的时期加之长期无海患(相对2000多年封建社会来说)。然而现今的现实是除了渤海我国所有的领海都与外国有纠纷。我国对外能源的依赖不断加深,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海军。美国妄图以岛屿链实现对中国崛起的压制。这种种表明我国的海防严峻,传统的陆权思想亟待改变。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从新时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在很大成度上决定了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达四,五千公尺。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中国的气候,也影响文明拓展的方向。古代巴比伦,埃及,罗马,印度等文明,都发源于暖温带逐渐向寒冷地带发展,中国则相反,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雨量由东南至西北递减,而地势由由东南至西北逐渐增高,多数河流由西向东或由北向南注入大海,这种自然条件,往往决定收获的丰欠,再加上南暖北寒的气温,造成南长北短的农作物生长季节,这些条件对农民的垦殖发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进的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早在秦汉时期,就拥有六千万人口,而耕地面积却远远不足。再加上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这样不得不使农民在所分得的狭小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对土地作最精济的利用。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的条件下,虽然忙碌辛苦,也仅能糊口,这便养成了安土重迁,乐知天命,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对他们来说,土地就是生命,离开或失去土地,就意味着贫穷与死亡。
这种经济上对土地的依赖,反映到民族心理上则表现为对乡土的无限眷恋和对故国的深厚情怀。这种文化特色,形成中华民族最大的凝聚力。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