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中国与欧洲地理标志

中国与欧洲地理标志

发布时间: 2021-01-24 19:19:38

① 澳大利亚和欧盟间葡萄酒地理标志之争的历史问题

今年7月,澳大利亚联邦议会正式通过澳葡萄酒业最重要的法律修正案一——《澳大利亚葡萄酒及白兰地局法1980》的修改案。这个修改案主要是回应 2008年12月1日澳大利亚与欧盟之间签订的《澳大利亚和欧共体间葡萄酒贸易协议》(这里暂且称为08协议),这也是澳与欧盟间第二个类似的协议,本协议取代了1994年1月签订的老协议(这里暂且称为94协议)。

事实上一直到1993年,澳大利亚在保护包括葡萄酒等农产品地理标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s)方面的立法是一片空白。直到与欧盟签订94协议,才促使澳大利亚开始加快国内的立法保护本国和欧共体葡萄酒的地理标志。

本文试图从梳理国际及其澳大利亚的葡萄酒地理标志立法的背景中,探究澳大利亚酒业如何在澳欧间地理标志之争中,突破劣势,反败为胜。

地理标志定义和国际立法

首先我们有必要对国际立法在地理标志上定义做一个简单梳理。地理标志产品一般适用于农产品,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

第一个层面,我们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地理标志就是产品的来源标示,就是一个名字,表明其产自某个具体地点。比如在澳大利亚,莫尔顿湾(Moreton Bay)是全澳知名的海产品生产地。同样道理,中国泰和生产的乌骨鸡为当地特产。受不受保护,我们姑且不论,只要你愿意,澳大利亚莫尔顿湾的海产品和中国泰和乌骨鸡都可以称作地理标志产品。

第二个层次可以追溯地理标志早期的国际立法来理解。比如与地理标志相近但早于它的另一个概念是原产地名称(Appellations of Origin),在“里斯本协议”(即《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里斯本协议》)里,原产地名称被定义为“一个国家、地区或地方的地理名称,用于指示一项产品来源于该地,其质量或特征完全或主要取决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这个定义可以认作是对第一层次理解的法律化。

第三个层次也是对地理标志最苛刻的理解。这里的地理标志产品是指那些产地环境、生产程式都在严格的法律规定下从某地生产的产品,此时的地理名称标示是受到更多的法律保护,在生产质量控制上,比第二个层次的地理标志沿用更严格的规定。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法国葡萄酒、烈酒名称如波尔多、干邑、勃艮第等。

早期澳大利亚的地理标志保护

澳大利亚最早的有关葡萄酒的地理标志保护可以追溯到1981年法国香槟行业委员会(CIVC)试图阻止酒标上有香槟字样的西班牙菲斯奈特(Freixenet)起泡酒进入澳大利亚市场。尔后1987年,法国国家原产地名称管理局(INAO)协同薄若莱(Beaujolais)新酒酒业协会及22个薄若莱新酒生产商起诉澳大利亚某些酒商在酒标上利用薄若莱地理标志的“搭便车”做法。当时有澳本地多家酒庄在酒标上直接标注“薄若莱”,或标注为 “薄若莱风格”、“澳大利亚薄若莱”、“澳大利亚薄若莱风格”等字样。自薄若莱新酒案例后,法国国家原产地名称管理局于1989年开始在澳大利亚开始了一系列的保护法国著名葡萄酒地理标志的行动,涉及原产地名称包括久负盛名的波尔多、干邑等。

然而以上保护行为的效果是有限的。由于当时的澳大利亚缺乏从地理标志角度上的立法,上述案件澳大利亚法院大都从《贸易实务法》等一般性法律中涉及欺诈行为可能误导消费者等方面进行审理。欧盟层面特别是以法国为代表开始酝酿政治层面的双边谈判进而推动澳大利亚本国在葡萄酒工业贸易上的地理标志保护立法。于是就催生了澳大利亚与欧盟间的94协议。

94协议的签订及其影响

就在薄若莱案件审理期间,澳大利亚和当时的欧共体已经着手开始就葡萄酒的双边贸易谈判。草案于1993年1月拟定,次年1月双边政府签署94协议。 94协议中,欧洲方面移除或减少了大量的非关税壁垒,从而为澳大利亚葡萄酒进入欧洲铺平了道路;澳大利亚需要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它需要从此保护欧共体葡萄酒所有的法定地理标志,为此,协议的附件中,罗列了两地政府认定的几千个地理标志,其中包括少数澳大利亚的,绝大部分是欧洲的。明显的例子包括,澳大利亚的巴罗萨谷(Barossa Valley)、库诺瓦那(Coonawarra)、猎人谷(Hunter Valley)等;法国的勃艮第(Burgundy)、香槟(Champagne)、夏布利(Shablis)等;意大利的巴罗洛(Barolo)、基安蒂(Chianti)等;西班牙的雪利(Sherry/Jerez)、马拉加(Malaga)等。当然这里还包括很多澳大利亚本地少有人知道的一些地理标志。

94协议中所列举欧洲葡萄酒的地理标志保护名单中95%左右在澳大利亚是鲜为人知的,但就这些地理标志而言,对于澳大利亚酒业构不成实质的威胁。真正令人头痛的是有大约20个欧洲地理标志当时在澳大利亚被当成酒类名称广泛被使用,典型的包括香槟(Champagne)、波特(Port)、夏布利(Chablis)、雪利(Sherry) 等。当然94协议里规定了一些过渡条款,澳酒业在一定的时限内逐步退出上述地理标志的表述。

由于在地理标志上的让步使得澳大利亚获得了更广阔的欧洲市场,市场准入对澳酒业是个利好,因为相对来说贸易壁垒管制减少了。主要体现在:

地理标志保护是相互的,澳大利亚那时也在94协议中附录了一些自己的产区,规定欧洲进行同等程度的保护,通过这种方式慢慢地建立起葡萄酒版图的世界形象;

澳大利亚葡萄酒进入欧盟市场的技术分析检测项目从8项减少到3项,这无疑减少了市场投入成本和进入市场的时间;

澳大利亚久为欧洲嗤之以鼻的不同葡萄品种混合、不同产区葡萄混合的酿造方式得到欧洲认可,这种方式生产的酒可以在酒标上进行标示,允许进入欧洲市场;

澳先前的餐后甜酒因为酒精度而被禁止进入欧盟,现在可以允许进入。

这对于澳大利亚扩张非常重要。在上世纪90年代,澳国内市场的葡萄酒已经饱和,人均葡萄酒消费增长率经年成静止状态。所以外销市场成为主要的市场着眼点。从1985年到1993年,葡萄酒出口从2100澳币增长到3.44亿;而94协议签订后,澳葡萄酒的出口从2003年的21亿澳币上升到2008年的30亿。其中2008年有13亿的市场是欧洲驱动的,那么也就是说澳出口葡萄酒中欧洲市场占据半壁江山,其影响力可想而知。

在94协议中,地理标志被定义为:“……被(本协议)签署国法律法规认可的用来指代酒来源于签署国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的表述……”其中的“法律法规认可的”是一大关键并且对澳大利亚后来的葡萄酒地理标志国内保护起了深远的作用。因为直到94协议的签订,澳还没有实质的法律对葡萄酒的地理标志进行保护。 94协议因此成为一个催化剂。

但是,94协议并没有就葡萄酒相关的传统表达达成一致意见,只是约定具体保护方案以双方谈判代表达成最后意见为准。

08协议

事实上,94协议签订后,留下了一些“尾巴”。比如,还有一些欧洲地理标志的退出过渡方案的谈判还在进行着,只是到97年基本都结束了。但关于传统表达的谈判双方分歧仍很严重。经年的谈判改改停停,所以双方最后决定干脆将原94协议推倒重来,重新拟定一个新的一揽子协议,当然还加进去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关于酿酒技术层面的认可问题。这主要包括欧洲方面对澳大利亚一些创新技术的认可。很有意思的是,新的协议(即08协议)的受保护地理标志清单比94协议大为缩减。当然由于欧盟成员国此时已经东扩纳入很多新的国家,地理标志的清单中随之也增加了来自如捷克共和国、塞浦路斯、匈牙利、斯洛伐克、马耳他等。

总结

欧盟显然在澳欧有关葡萄酒的贸易协议中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特别是在地理标志上,欧洲传统的影响,很多相关理念就是欧洲人首创并由其向世界推销。现今知名的葡萄酒地理标志几乎都在欧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秆,欧洲更加热切希望与澳方在保护葡萄酒地理标志上达成一致。欧盟是几十个国家捆绑在一起与澳大利亚谈判,从声势和实力上讲,也是占据优势的。

虽然澳大利亚在谈判桌上的弱势明显,其明白这场战役是迟早的事情。利用这个平台,澳酒业也得到许多。最首要的就是取得欧洲市场的入场券。此前,欧洲对澳葡萄酒抬高门槛,制造各种技术壁垒,后来通过这些个协议,欧洲对澳葡萄酒门户放开,这对澳酒业以出口驱动的产业模式来讲不啻天降甘霖。

此前,澳大利亚在葡萄酒地理标志保护上只能依靠反不正当竞争以及保护消费者层面上的一般性法律,费力不讨好。后来澳欧这些个协议对澳大利亚在保护葡萄酒地理标志的立法而言,起了关键的催化作用。澳因此建立起专门的法律制度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

■作者简介

史蒂夫·斯特恩,澳大利亚康斯律师事务所(Corrs Chambers Westgarth)知识产权及技术法首席律今年7月,澳大利亚联邦议会正式通过澳葡萄酒业最重要的法律修正案一——《澳大利亚葡萄酒及白兰地局法1980》的修改案。这个修改案主要是回应 2008年12月1日澳大利亚与欧盟之间签订的《澳大利亚和欧共体间葡萄酒贸易协议》(这里暂且称为08协议),这也是澳与欧盟间第二个类似的协议,本协议取代了1994年1月签订的老协议(这里暂且称为94协议)。

事实上一直到1993年,澳大利亚在保护包括葡萄酒等农产品地理标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s)方面的立法是一片空白。直到与欧盟签订94协议,才促使澳大利亚开始加快国内的立法保护本国和欧共体葡萄酒的地理标志。

本文试图从梳理国际及其澳大利亚的葡萄酒地理标志立法的背景中,探究澳大利亚酒业如何在澳欧间地理标志之争中,突破劣势,反败为胜。

地理标志定义和国际立法

首先我们有必要对国际立法在地理标志上定义做一个简单梳理。地理标志产品一般适用于农产品,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

第一个层面,我们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地理标志就是产品的来源标示,就是一个名字,表明其产自某个具体地点。比如在澳大利亚,莫尔顿湾(Moreton Bay)是全澳知名的海产品生产地。同样道理,中国泰和生产的乌骨鸡为当地特产。受不受保护,我们姑且不论,只要你愿意,澳大利亚莫尔顿湾的海产品和中国泰和乌骨鸡都可以称作地理标志产品。

第二个层次可以追溯地理标志早期的国际立法来理解。比如与地理标志相近但早于它的另一个概念是原产地名称(Appellations of Origin),在“里斯本协议”(即《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里斯本协议》)里,原产地名称被定义为“一个国家、地区或地方的地理名称,用于指示一项产品来源于该地,其质量或特征完全或主要取决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这个定义可以认作是对第一层次理解的法律化。

第三个层次也是对地理标志最苛刻的理解。这里的地理标志产品是指那些产地环境、生产程式都在严格的法律规定下从某地生产的产品,此时的地理名称标示是受到更多的法律保护,在生产质量控制上,比第二个层次的地理标志沿用更严格的规定。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法国葡萄酒、烈酒名称如波尔多、干邑、勃艮第等。

早期澳大利亚的地理标志保护

澳大利亚最早的有关葡萄酒的地理标志保护可以追溯到1981年法国香槟行业委员会(CIVC)试图阻止酒标上有香槟字样的西班牙菲斯奈特(Freixenet)起泡酒进入澳大利亚市场。尔后1987年,法国国家原产地名称管理局(INAO)协同薄若莱(Beaujolais)新酒酒业协会及22个薄若莱新酒生产商起诉澳大利亚某些酒商在酒标上利用薄若莱地理标志的“搭便车”做法。当时有澳本地多家酒庄在酒标上直接标注“薄若莱”,或标注为 “薄若莱风格”、“澳大利亚薄若莱”、“澳大利亚薄若莱风格”等字样。自薄若莱新酒案例后,法国国家原产地名称管理局于1989年开始在澳大利亚开始了一系列的保护法国著名葡萄酒地理标志的行动,涉及原产地名称包括久负盛名的波尔多、干邑等。

然而以上保护行为的效果是有限的。由于当时的澳大利亚缺乏从地理标志角度上的立法,上述案件澳大利亚法院大都从《贸易实务法》等一般性法律中涉及欺诈行为可能误导消费者等方面进行审理。欧盟层面特别是以法国为代表开始酝酿政治层面的双边谈判进而推动澳大利亚本国在葡萄酒工业贸易上的地理标志保护立法。于是就催生了澳大利亚与欧盟间的94协议。

94协议的签订及其影响

就在薄若莱案件审理期间,澳大利亚和当时的欧共体已经着手开始就葡萄酒的双边贸易谈判。草案于1993年1月拟定,次年1月双边政府签署94协议。 94协议中,欧洲方面移除或减少了大量的非关税壁垒,从而为澳大利亚葡萄酒进入欧洲铺平了道路;澳大利亚需要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它需要从此保护欧共体葡萄酒所有的法定地理标志,为此,协议的附件中,罗列了两地政府认定的几千个地理标志,其中包括少数澳大利亚的,绝大部分是欧洲的。明显的例子包括,澳大利亚的巴罗萨谷(Barossa Valley)、库诺瓦那(Coonawarra)、猎人谷(Hunter Valley)等;法国的勃艮第(Burgundy)、香槟(Champagne)、夏布利(Shablis)等;意大利的巴罗洛(Barolo)、基安蒂(Chianti)等;西班牙的雪利(Sherry/Jerez)、马拉加(Malaga)等。当然这里还包括很多澳大利亚本地少有人知道的一些地理标志。

94协议中所列举欧洲葡萄酒的地理标志保护名单中95%左右在澳大利亚是鲜为人知的,但就这些地理标志而言,对于澳大利亚酒业构不成实质的威胁。真正令人头痛的是有大约20个欧洲地理标志当时在澳大利亚被当成酒类名称广泛被使用,典型的包括香槟(Champagne)、波特(Port)、夏布利(Chablis)、雪利(Sherry) 等。当然94协议里规定了一些过渡条款,澳酒业在一定的时限内逐步退出上述地理标志的表述。

由于在地理标志上的让步使得澳大利亚获得了更广阔的欧洲市场,市场准入对澳酒业是个利好,因为相对来说贸易壁垒管制减少了。主要体现在:

地理标志保护是相互的,澳大利亚那时也在94协议中附录了一些自己的产区,规定欧洲进行同等程度的保护,通过这种方式慢慢地建立起葡萄酒版图的世界形象;

澳大利亚葡萄酒进入欧盟市场的技术分析检测项目从8项减少到3项,这无疑减少了市场投入成本和进入市场的时间;

澳大利亚久为欧洲嗤之以鼻的不同葡萄品种混合、不同产区葡萄混合的酿造方式得到欧洲认可,这种方式生产的酒可以在酒标上进行标示,允许进入欧洲市场;

澳先前的餐后甜酒因为酒精度而被禁止进入欧盟,现在可以允许进入。

这对于澳大利亚扩张非常重要。在上世纪90年代,澳国内市场的葡萄酒已经饱和,人均葡萄酒消费增长率经年成静止状态。所以外销市场成为主要的市场着眼点。从1985年到1993年,葡萄酒出口从2100澳币增长到3.44亿;而94协议签订后,澳葡萄酒的出口从2003年的21亿澳币上升到2008年的30亿。其中2008年有13亿的市场是欧洲驱动的,那么也就是说澳出口葡萄酒中欧洲市场占据半壁江山,其影响力可想而知。

在94协议中,地理标志被定义为:“……被(本协议)签署国法律法规认可的用来指代酒来源于签署国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的表述……”其中的“法律法规认可的”是一大关键并且对澳大利亚后来的葡萄酒地理标志国内保护起了深远的作用。因为直到94协议的签订,澳还没有实质的法律对葡萄酒的地理标志进行保护。 94协议因此成为一个催化剂。

但是,94协议并没有就葡萄酒相关的传统表达达成一致意见,只是约定具体保护方案以双方谈判代表达成最后意见为准。

08协议

事实上,94协议签订后,留下了一些“尾巴”。比如,还有一些欧洲地理标志的退出过渡方案的谈判还在进行着,只是到97年基本都结束了。但关于传统表达的谈判双方分歧仍很严重。经年的谈判改改停停,所以双方最后决定干脆将原94协议推倒重来,重新拟定一个新的一揽子协议,当然还加进去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关于酿酒技术层面的认可问题。这主要包括欧洲方面对澳大利亚一些创新技术的认可。很有意思的是,新的协议(即08协议)的受保护地理标志清单比94协议大为缩减。当然由于欧盟成员国此时已经东扩纳入很多新的国家,地理标志的清单中随之也增加了来自如捷克共和国、塞浦路斯、匈牙利、斯洛伐克、马耳他等。

总结

欧盟显然在澳欧有关葡萄酒的贸易协议中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特别是在地理标志上,欧洲传统的影响,很多相关理念就是欧洲人首创并由其向世界推销。现今知名的葡萄酒地理标志几乎都在欧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秆,欧洲更加热切希望与澳方在保护葡萄酒地理标志上达成一致。欧盟是几十个国家捆绑在一起与澳大利亚谈判,从声势和实力上讲,也是占据优势的。

虽然澳大利亚在谈判桌上的弱势明显,其明白这场战役是迟早的事情。利用这个平台,澳酒业也得到许多。最首要的就是取得欧洲市场的入场券。此前,欧洲对澳葡萄酒抬高门槛,制造各种技术壁垒,后来通过这些个协议,欧洲对澳葡萄酒门户放开,这对澳酒业以出口驱动的产业模式来讲不啻天降甘霖。

此前,澳大利亚在葡萄酒地理标志保护上只能依靠反不正当竞争以及保护消费者层面上的一般性法律,费力不讨好。后来澳欧这些个协议对澳大利亚在保护葡萄酒地理标志的立法而言,起了关键的催化作用。澳因此建立起专门的法律制度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

■作者简介

史蒂夫·斯特恩,澳大利亚康斯律师事务所(Corrs Chambers Westgarth)知识产权及技术法首席律师,前任全球葡萄酒法协会(International Wine Law Association)主席,现任副主席。史蒂夫专长于与葡萄酒有关的法律,有着25年的从业经验,为法国、意大利、美国、印度等国的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代理过多个葡萄酒地理标志争议案件。

肖平辉,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大学食品(葡萄酒)法博士, 获管理学、欧盟法国际法双硕士学位,曾受训于欧洲公共管理学院(EIPA)。

.

.

② 中欧正式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哪些特产被纳入保护范围

这些被欧盟市场保护的中国地方特产包括安吉白茶、 盘锦大米 、郫县豆瓣、 山西老陈醋、内吐鲁番葡萄容干等,而欧洲的地方名品则包括法国香槟 、爱尔兰威士忌 、巴伐利亚啤酒、菲达奶酪、帕尔玛火腿、葡萄牙绿酒等等。

③ 德国有什么标志性建筑

新天鹅堡:(英语:New Swan Stone Castle、德语:Schloss Neuschwanstein)全名新天鹅石城堡,是19世纪晚期的建筑,位于德国巴伐利亚西南方,邻近年代较早的高天鹅堡(Schloss Hohenschwangau,又称旧天鹅堡),距离菲森(Fussen)镇约4公里,离德国与奥地利边界不远。

(3)中国与欧洲地理标志扩展阅读

德国的地形变化多端,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高原台地,丘陵,有秀丽动人的湖畔,及辽阔宽广的平原。整个德国的地形可以分为五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区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脉隆起地带、西南部中等山脉梯形地带、南部阿尔卑斯前沿地带和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

德国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市镇三级,共有16个州,12229个市镇。各州的名称是:巴登-符腾堡州、巴伐利亚州、柏林市、勃兰登堡州、不来梅市、汉堡市、黑森州、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下萨克森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萨尔州、萨克森州、萨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和图林根州。其中柏林、不来梅和汉堡为市州。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其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民具有极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车和精密机床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也是德国的重要象征。

④ 下面哪一项是欧洲中古的城市中心的地标建筑

教堂是每个国家城市的城市中心的地标建筑

⑤ 橙子的品种有那些

橙子主要分为甜橙、脐橙、血橙、冰糖橙、红橙5个品种。

甜橙:甜橙果实为圆球形,扁圆形或椭圆形,颜色为橙黄至橙红色,果皮难或稍易剥离,瓢囊9-12瓣,果心实或半充实,果肉颜色为淡黄、橙红或紫红色,味甜或稍偏酸;种子少或无,种皮略有肋纹,子叶乳白色,多胚。甜橙花期3-5月,果期10-12月,迟熟品种至次年2~4月。

脐橙:更容易剥离。橙红鲜艳,光洁美观,可食率达85%,肉质脆嫩、化渣,风味浓甜芳香,味浓甜略酸。含果汁55%以上,由于品质优良,风味浓郁,富有香气,有"中华名果"的称号。

冰糖柑:含酸量极低,是柑橘中的著名品种,因其果质脆 .嫩、果味甘甜如冰糖而得名,果形与普通甜橙相似,具有味浓香甜、果皮薄、不塞牙、肉质脆嫩生物特点,营养保健价值高,且经常食用冰糖橙还具有养颜、清热润肺、明目排毒的功效。

红橙,本质上属脐橙类;它带有深红色似血色的果肉与汁液,较寻常橙体积小,表皮通常有小凹点,但也可以是平滑的,大都无核。

血橙:比橙还要小,主要因为果肉和与汁液因含有花色苷呈红色而得名。果肉及果汁全呈紫红色或暗红色,刀切后呈现丝丝血丝,水分充足。果肉细嫩多汁,血橙因富含大量的vc,呈酸甜口感,总体比较下来,有料姐觉得比柚子要好吃。

(5)中国与欧洲地理标志扩展阅读:

在中国,幼果、落果可干制作药用。耐贮运。成熟期差异大,可延长鲜果和加工原料的供应期。橙子品种按果实成熟期有早、中、晚熟之分。

鉴于橙子的商业化程度比较高,于是在市场的需求下诞生了很多各具特色的栽培种,像是填补市场空白期的晚熟夏橙(蜜奈夏橙、奥林达),利于鲜食的地理保护品种无核橙赣南脐橙等。许多橙子的种类是以产地命名的(如中国新会橙),一些橙种甚至已经注册了商标(如美国香吉士)。

橙子在人类长期栽培过程产生过一些变异种,某些变异种因对人类有利而被保留下来。该种也常与其他柑橘类植物杂交以产生更加优良的品种,有时柑橘类植物的栽培品种中也会含有橙字,但实际上不属于该种。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