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国冰捕

地理中国冰捕

发布时间: 2021-01-24 17:43:27

A. 地理,举出冰川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比较常考的几个地理位置。比如中国西北的某某盆地这样子,谢谢!多

冰川侵蚀地貌:波德平原,挪威西侧峡湾海岸,北美五大湖
风力堆积地貌:黄土高原(风吹来的高原),世界所有的干旱沙漠地区,如果我国西北地区,撒哈拉沙漠等,具体地貌有沙丘

B. 中国秦岭淮河线又代表了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一、气候方面

1.1月0℃等温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一般结冰。

2.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小于800毫米。

3.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4.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5.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6.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二、植被方面

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

三、河流水文方面

秦岭—淮河以南河流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汛期长,冬季不结冰;

秦岭—淮河以北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汛期短,冬季结冰。

四、地形方面

秦岭—淮河以南地形较复杂,有平原、丘陵、盆地和高原;秦岭—淮河以北以平原、高原居多。

五、农业方面

1.耕地类型: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田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旱地为主。

2.粮食作物: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稻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小麦为主。

3.油料作物:秦岭—淮河以南以油菜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花生、大豆为主。

4.糖料作物:秦岭—淮河以南以甘蔗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甜菜为主。

5.作物熟制:秦岭—淮河以南一年二至三熟;秦岭—淮河以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C. 帮在中国历史地理网查一下中国历史时期气温变化分哪几阶段清末之后还有没有变化

--------------------------------------------------------------------------------

第一节 气候变化的史实

地球形成为行星的时间尺度约为50±5亿年。据地质沉积层的推断,约在亿年前地球上就有大气圈和水圈。地球气候史的上限,可追溯到20±2亿年。据地质考古资料、历史文献记载和气候观测记录分析,世界上的气候都经历着长度为几十年到几亿年为周期的气候变化。现在为科学界所公认的有:

大冰期与大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百万年到几万万年。

亚冰期气候与亚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十万年。

副冰期与副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万年。

寒冷期(或小冰期)与温暖期(或小间冰期)气候:时间尺度约为几百年到几千年。

世纪及世纪内的气候变动:时间尺度为几年到几十年。

从时间尺度和研究方法来看,地球气候变化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近代气候变化。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从距今22亿—1万年,其最大特点是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历史时期气候一般指1万年左右以来的气候。近代气候是指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地球古气候史的时间划分,采用地质年代表示(表8·1)。在漫长的古气候变迁过程中,反复经历过几次大冰期气候。在表8·1中列出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图8·1)。这三个大冰期都具有全球性的意义,发生的时间也比较确定。震旦纪以前,还有过大冰期的反复出现,其出现时间目前尚有不同意见。①在大冰期之间是比较温暖的大间冰期。

1.震旦纪大冰期气候

震旦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约6亿年前。根据古地质研究,在亚、欧、非、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中,都发现了冰碛层,说明这些地方曾经发生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冰川气候。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都有震旦纪冰碛层,表示这里曾经历过寒冷的大冰期气候。而在目前黄河以北地区震旦纪地层中分布有石膏层和龟裂纹现象,说明那里当时曾是温暖而干燥的气候。

2.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气候

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发生在距今约3—6亿年前。这里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五个地质时期,共经历3.3亿年,都属于大间冰期气候。当时整个世界气候都比较温暖,特别是石炭纪是古气候中典型的温和湿润气候。当时森林面积极广,最后形成大规模的煤层,树木缺少年轮,说明当时树木终年都能均匀生长,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没有明显季节区别。在我国石炭纪时期,全国都处于热带气候条件下,到了石炭纪后期出现三个气候带,自北而南分布着湿润气候带、干燥带和热带。

3.石炭—二迭纪大冰期

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2—3亿年。从所发现的冰川迹象表明,受到这次冰期气候影响的主要是南半球。在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还未找到可靠的冰川遗迹。这时我国仍具有温暖湿润气候带、干燥带和炎热潮湿气候带。

4.三迭纪—第三纪大间冰期气候

三迭纪—第三纪大间冰期发生在距今约2亿到200万年前,包括整个中生代的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都是温暖的气候。到新生代的第三纪时,世界气候更趋暖化,共计约为2.2亿年。在我国三迭纪的气候特征是西部和西北部普遍为干燥气候。到侏罗纪,我国地层普遍分布着煤、粘土和耐火粘土等,由此可以认为我国当时普遍在湿热气候控制下。侏罗纪后期到白垩纪是干燥气候发展的时期,当时我国曾出现一条明显的干燥气候带。西起新疆经天山、甘肃,向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干燥气候下的石膏层发育。到了新生代的早第三纪,世界气候更普遍变暖,格陵兰具有温带树种,我国当时的沉积物大多带有红色,说明我国当时的气候比较炎热。晚第三纪时,东亚大陆东部气候趋于湿润。晚第三纪末期世界气温普遍下降。喜热植物逐渐南退。

5.第四纪大冰期气候

第四纪大冰期约从距今200万年前开始直到现在。当冰期最盛时在北半球有三个主要大陆冰川中心,即斯堪的那维亚冰川中心:冰川曾向低纬伸展到51°N左右;北美冰川中心:冰流曾向低纬伸展到38°N左右;西伯利亚冰川中心:冰层分布于北极圈附近60°—70°N之间,有时可能伸展到50°N的贝加尔湖附近。估计当时陆地有24%的面积为冰所覆盖,还有20%的面积为永冻土,这是冰川最盛时的情况。在这次大冰期中,气候变动很大,冰川有多次进退。根据对欧洲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山岳冰川的研究,确定第四纪大冰期中有5个亚冰期①。在中国也发现不少第四纪冰川遗迹,定出4次亚冰期(表8·2)。在亚冰期内,平均气温约比现代低8°—12℃。在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内,气温比现代高。北极约比现代高10℃以上,低纬地区约比现代高5.5℃左右。覆盖在中纬度的冰盖消失,甚至极地冰盖整个消失。在每个亚冰期之中,气候也有波动,例如在大理亚冰期中就至少有5次冷期(或称副冰期),而其间为相对温暖时期(或称副间冰期)。每个相对温暖时期一般维持1万年左右。目前正处于一个相对温暖的后期。

据研究,在距今1.8万年前为第四纪冰川最盛时期,一直到1. 65万年前,冰川开始融化,大约在1万年前大理亚冰期(相当于欧洲武木亚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自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约距今1万年左右的时期开始,全球进入冰后期。挪威的冰川学家曾作出冰后期的近1万年来挪威的雪线升降图(图8·2)。从图上看来近1万年雪线升降幅度并不小,它表明这期间世界气候有两次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 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最适气候期,当时气温比现在高 3°—4℃(雪线升高表示温度上升①);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气候(雪线降低表示温度下降),其中1550—1850年为冰后期以来最寒冷的阶段,称小冰河期,当时气温比现在低1°—2℃。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温变化(虚线)大体上与近5000年来挪威雪线的变化相似,图8·2中两条曲线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根据对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等有关资料的分析,可以将5000年来我国的气候划分为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如表8·3所示。

综上所述可见在近5000年的最初2000年中,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是最适气候期。从公元前1000年的周朝初期以后,气候有一系列的冷暖变动。其分期的特征是: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的程度愈来愈低。从生物分布可以看出这一趋势。例如,在第一个温暖时期,我国黄河流域发现有象;在第二个温暖时期象群栖息北限就移到淮河流域及其以南,公元前659—627年淮河流域有象栖息;第三个温暖时期就只在长江以南,例如,信安(浙江衢县)和广东、云南才有象。而5000年中的四个寒冷时期相反,长度愈来愈大,程度愈来愈强。从江河封冻可以看出这一趋势。在第二个寒冷时期只有淮河封冻的例子(公元225年),第三个寒冷时期出现了太湖封冻的情况(公元1111年),而在第四个寒冷时期在17世纪(如公元1670年)长江也出现封冻现象。

气候波动是全球性的,虽然世界各地最冷年份和最暖年份发生的年代不尽相同,但气候的冷暖起伏是先后呼应的,图8·3给出近600年来不同地区气温序列图,这些气温序列是由不同作者应用不同的方法建立的①,反映的地区也不相同,但却有相当大的一致性。图8·3中的b、d、e表明确实从公元1550年前后气温出现明显的负距平,开始进入寒冷时期,图a也有这样的趋势(可惜资料年数稍短),图c与图f则推迟到公元160O年才进入寒冷期,所以17世纪比较冷是一致的。18世纪相对较暖,只有图8·3中f仍维持较冷,但至少在18世纪前半期冷的程度也有所减弱,19世纪又出现一个寒冷期,只有在图e相对冷的程度弱一些,大约在公元1800—1850年之间气温达到最低,因此在历史时期将公元1550—1850年定为小冰期是有依据的。在小冰期中气温负距平约为-0.5℃。

历史时期的气候,在干湿上也有变化,不过气候干湿变化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都比较小。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曾根据历史资料,推算出我国东南地区自公元元年至公元1900年的干湿变化如表 8· 4所示。其湿润指数I的计算方法为:I=2F/(F+D),式中F为历史上有记载的雨涝频数,D是同期内所记载的干旱频数,I值变化于0—2之间,I=1表示干旱与雨涝频数相等,小于1表示干旱占优势。对中国东南地区而言,求得全区湿润指数平均为1.24,将指数大于1.24定义为温期,小于1.24定为旱期,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共分出10个旱期和10个湿期。从表8·4中可以看出各干湿期的长度不等,最长的湿期出现在唐代中期(公元811—1050年),持续240年,接着是最长的旱期,出现在宋代,持续220年(公元1051—1270年)。

表8·4中国东南地区旱湿期

三、近代气候变化特征

近百余年来由于有了大量的气温观测记录,区域的和全球的气温序列不必再用代用资料。由于各个学者所获得的观测资料和处理计算方法不尽相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完全一致。但总的趋势是大同小异的,那就是从19世纪末到本世纪40年代,世界气温曾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这种增暖在北极最突出,1919—1928年间的巴伦支海水面温度比1912—1918年时高出8℃。巴伦支海在30年代出现过许多以前根本没有来过的喜热性鱼类,1938年有一艘破冰船深入新西伯利亚岛海域,直到83°05'N,创造世界上船舶自由航行的最北纪录。这种增暖现象到40年代达到顶点,此后,世界气候有变冷现象。以北极为中心的60°N以北,气温愈来愈冷,进入60年代以后高纬地区气候变冷的趋势更加显著。例如1968年冬,原来隔着大洋的冰岛和格陵兰,竟被冰块连接起来,发生了北极熊从格陵兰踏冰走到冰岛的罕见现象。进入70年代以后,世界气候又趋变暖,到1980年以后,世界气温增暖的形势更为突出。

威尔森(H.Wilson)和汉森(J.Hansen)等应用全球大量气象站观测资料,将1880年到1993年逐年气温对1951年至1980年这30年的平均气温求出距平值(图8·4)。计算结果为全球年平均气温从1880到1940年这60年中增加0.5℃,1940—1965年降低了0.2℃,然后从 1965—1993年又增暖了0.5℃。北半球的气温变化与全球形势大致相似,升降幅度略有不同。从1880年到1940年年平均气温增暖0.7℃,此后30年降温0.2℃,从1970年至1993年又增暖0.6℃。南半球年平均气温变化呈波动较小的增长趋势,从1880年到1993年增暖0.5℃,显示出自1980年以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增暖的速度特别快。1990年为近百余年来年温最高值年(正距平为0.47℃),其余7个特暖年(正距平在0.25℃—0.41℃)均出现在1980—1993年中。

琼斯(P.D.Jones)等对近140年(1854—1993年)世界气温变化作了大量研究工作。他们亦指出从19世纪末至1940年世界气温有明显的增暖,从40年代至70年代气温呈相对稳定状态,在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气温增加非常迅速。自19世纪中期至今,全球年平均气温增暖0.5℃。

南半球各季皆有增暖现象,北半球的增暖仅出现在冬、春和秋三季,夏季气温并不比1860—1870年代暖。Briffa和Jones(1993)曾指出全球各地近百余年来增暖的范围和尺度并不相同,有少数地区自19世纪以来一直仍在变冷。但就全球平均而言,20世纪的增暖是明显的。他们列出南、北半球和全球各两组的气温变化序列,一组是经过ENSO影响订正后的数值,一组是实测数值(图略),其气温变化曲线起伏与威尔森等所绘制的近百余年的气温距平图大同小异①。

我国学者①根据我国从1910—1984年137个站的气温资料,将每个站逐月的平均气温划分为五个等级,即1级暖,2级偏暖,3级正常,4级偏冷,5级冷,并绘制了全国1910年以来逐月的气温等级分布图。根据图中冷暖区的面积计算出各月气温等级值,把每5年的平均气温等级值与北半球每5年的平均温度变化进行比较(图8·5)。可见本世纪以来我国气温的变化与北半球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上亦是大同小异的,即前期增暖,40年代中期以后变冷,70年代中期以来又见回升,所不同的只是在增暖过程中,30年代初曾有短期降温,但很快又继续增温,至40年代初达到峰点。另外,40年代中期以后的降温则比北半球激烈,至50年代后期达到低点,60年代初曾有短暂回升,但很快又再次下降,而且夏季比冬季明显,70年代中期后又开始回升,但80年代的增暖远不如北半球强烈,在80年代南、北半球和全球都是本世纪年平均气温最高的10年,而我国1980—1984年的平均气温尚低于60年代的水平。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40年代,我国年平均气温约升高0.5—1.0℃,40年代以后由增暖到变冷,全国平均降温幅度在0.4—0.8℃之间,7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转为增暖趋势。

因此从上世纪末以来,我国气温总的变化趋势是上升的,这在冰川进退、雪线升降中也有所反映。如1910—1960年50年间天山雪线上升了40—50m,天山西部的冰舌末端后退了500-1000m,天山东部的冰舌后退了200—400m,喜马拉雅山脉在我国境内的冰川,近年来也处于退缩阶段。

20世纪我国降水的总趋势大致是从18、19世纪的较为湿润时期转向较为干燥的过渡时期。

由于降水的区域性很强,各地降水周期的位相很不一致,表8·5列出北京、上海、广州三站每10年年平均降水量R(mm)及其距平百分率△R%②。由此表可见,在本世纪30年代是少雨时期,50年代是多雨时期,60年代和70年代降水量又明显偏少,结合20世纪气温资料分析,我国东部北纬40°以南的气候状况可归纳为表8·6的配置。

表8·5 北京、上海、广州三站每10年平均降水量R(mm)及距平百分率△R(%)

表8·620世纪以来每10年我国气候特征

综上所述,全球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在22亿年到1万年以上,以冰期和间冰期的出现为特征,气温变化幅度在10℃以上。冰期来临时,不仅整个气候系统发生变化,甚至导致地理环境的改变。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是近1万年来,主要是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变化的幅度最大不超过2—3℃,大都是在地理环境不变的情况发生。近代的气候变化主要是指近百年或20世纪以来的气候变化,气温振幅在0.5—1.0℃之间。

--------------------------------------------------------------------------------

① 傅抱璞,山地气候,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20。
① 有人认为震旦纪以前大冰期出现时代不太明确(见潘守文等。近代气候学原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724)有人认为仅近10亿年就出现过6次大冰期,出现在9.7亿、7.6亿、6.7亿、4.3亿、2.7亿和180万年前(见王绍武。气候系统引论。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39)。
① 关于欧洲阿尔卑斯山岳冰川的研究尚有不同的意见,这里仅论述其中最常被气候学者广为采用的一种说法。
① 雪线升降还与降水量的多少及季节分布等因素有关,但它能表示气温的变化。
① 详见王绍武。气候系统引论。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52—53。
① 他们以1959—1979年30年平均值为基础,然后将1854到1993年气温资料逐年对此平均值求距平值。见Trends'93,Published by CDIAC。
② 见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5号,气候,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141—146。

--------------------------------------------------------------------------------

D. 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读图,完成下列任务.(1)来到哈尔滨的冰

(1)哈尔滨的冰雕可以露天保存较长的时间,原因是冬季时间长,气温低,哈尔滨有回冰城之称;
(2)云贵高答原地形崎岖,喀斯特地形广布,交通不便,因此该区域的人们无论干农活,还是去赶集,背篓是农民常备的用具;
(3)西北地区位居大陆内部,降水稀少,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在内蒙古草原上,由于游牧方式,人们就居住在便于搭建、拆迁和搬运的蒙古包里;
(4)藏族人民居住在青藏高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袍袖宽敞,在气温升高时,可以方便地褪去一只袖子,调节气温,同时有利于起居旅行.
故答案为:(1)哈尔滨的冰雕可以露天保存较长的时间,原因是冬季时间长,气温低,哈尔滨有冰城之称;(2)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喀斯特地形广布,交通不便,因此该区域的人们无论干农活,还是去赶集,背篓是农民常备的用具;(3)西北地区位居大陆内部,降水稀少,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在内蒙古草原上,由于游牧方式,人们就居住在便于搭建、拆迁和搬运的蒙古包里;(4)藏族人民居住在青藏高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袍袖宽敞,在气温升高时,可以方便地褪去一只袖子,调节气温,同时有利于起居旅行.

E. 23.下列地理事项中,与“银色中国”的“高”、“寒”特征无关的是()A.雪山连绵、冰川广布B.日照

读图可知:银色中国是指青藏地区,其自然环境特征为“高”、“寒”,雪山连绵、冰川广回布,选项A正确.日答照强烈,太阳能丰富,选项B正确.因为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地带,地热资源丰富,与高寒无关.选项C错误.青藏地区城镇均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选项D正确.根据题意.
故选:C.

F. 读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A区域与B区域相比,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的是______(填字母,

(1)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汛期长,含沙量少,冬季河流不结冰.以A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水量不大,汛期较短,且冬季河流有结冰现象.D青藏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高、气温低,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2)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这些河流多分布在西北内陆.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随着冰雪融化,内流河水量增多;夏季过后,河流水量逐渐减少,甚至断流.所以,内流河大部分属于季节性河流.
(3)牦牛是D青藏地区代表性的畜种,它的毛厚而长,耐寒力强,体矮身健,善于爬山负重,被称为“高原之舟”.
(4)A北方地区煤、铁、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建立了东北重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B南方地区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相当丰富,比如云南东川和江西德兴的铜矿、江西大余的钨矿、贵州铜仁的汞矿、云南个旧的锡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的锑矿和常宁水口山的铅锌矿,在全国皆占据突出地位.C西气东输工程将铺设两条直径1.5米的主干输气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气田,往东直通南京、上海,成为横贯中国的能源大动脉.
(5)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很大.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土壤肥沃,生产力高,集中了全国90%左右的耕地和林地.其中,北方平原广阔,耕地多,但热量较低,降水较少,以旱地为主;南方多丘陵、山地,但热量高,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
故答案为:(1)A;D;(2)内流河;流量小、季节变化大;(3)耐寒;(4)煤、铁、石油等;锡、铝土等;西气东输;(5)AB.

G. 流冰地理题为什么北海道比中国东北暖和

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受大陆影响较大,北海道地区受海洋影响大,而且也受洋流影响。

冬季时,北海道暖和,东北寒冷

夏季时,北海道气温较东北地区凉爽

H. 中国各省省会及简称

中国各省省会及简称:

1、黑龙江,简称“黑”,省会“冰城”——哈尔滨。

2、吉林省,简称“吉”,省会“北国春城”——长春。

3、辽宁省,简称“辽”,省会“共和国长子”——沈阳。

4、河北省,简称“冀”,省会“新中国的摇篮”——石家庄。

5、甘肃省,简称“甘”,省会“金城”——兰州。

6、青海省,简称“青”,省会“三江源头”——西宁。

7、陕西省,简称“陕”,省会“千年古都”——西安。

8、河南省,简称“豫”,省会“火车拉来的城市”——郑州。

9、山东省,简称“鲁”,省会“泉城”——济南。

10、山西省,简称“晋”,省会“龙城”——太原。

11、安徽省,简称“皖”,省会“中国声谷”——合肥。

12、湖北省,简称“鄂”,省会“江城”——武汉。

13、湖南省,简称“湘”,省会“星城”——长沙。

14、江苏省,简称“苏”,省会“六朝古都”——南京。

15、四川省,简称“川”,省会“蓉城”——成都。

16、贵州省,简称“黔”,省会“林城”——贵阳。

17、云南省,简称“滇”,省会“春城”——昆明。

18、浙江省,简称“浙”,省会“西湖龙井产地”——杭州。

19、江西省,简称“赣”,省会“英雄城”——南昌。

20、广东省,简称“粤”,省会“羊城”——广州。

21、福建省,简称“闽”,省会“榕城”——福州。

22、台湾省,简称“台”,省会“北市”——台北。

23、海南省,简称“琼”,省会“东方夏威夷”——海口。

2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省会“亚心之都”——乌鲁木齐。

25、内蒙古自治区,简称“蒙”,省会“中国乳都”——呼和浩特。

26、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省会“塞上江南”——银川。

27、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省会“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南宁。

28、西藏自治区,简称“藏”,省会“日光城”——拉萨。

29、北京市,直辖市,简称“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30、上海市,直辖市,简称“沪”,具有“东方巴黎”之称。

31、天津市,直辖市,简称“津”,中国北方第一个自贸区。

32、重庆市,直辖市,简称“渝”,名副其实的“山城”和“雾都”。

33、香港特别行政区,简称“港”,“东方之珠”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

34、澳门特别行政区,简称“澳”,世界四大赌城之一。

(8)地理中国冰捕扩展阅读:

中国行政区划情况:一共有34个省级区划单位,其中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一共有33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293个地级市、7个地区、30个州、3个盟)。

一共2844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973个市辖区、388个县级市、1312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1个特区、1个林区)。【一共685座城市,4个直辖市;293个地级市388个县级市】。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