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三杰
1. 我国赴外留学的伟大人物
黄国璋,字海平,1896年8月5日生于上海,祖籍湖南省湘乡县城黄泥坪(今属湘乡市望春门内办事处)。青年时期就读容于东山高等小学堂,1911年入湘乡驻省中学本科班,与毛泽东两度同学。1919年毕业于长沙雅礼大学,毕业后任该校中学部英文、地理教员兼教务长。1926年赴美国留学,1927年在美国纽芬雅鲁大学理科研究院毕业,192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地理系作研究生。1928年10月学成归国,一直从事我国地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直到1966年9月6日在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含冤去世。他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为我国传播西方 地理学知识的主要学者。由于他在地理科学、地理教育上的成就,与丁文江、翁文灏合称中国“地理三杰”。
2. 齐鲁三杰是谁
齐鲁三杰’指的是是中国第一部3D武侠动画剧《秦时明月》中的三个人物:包括:张专良,伏念,还有被网属友们所称呼为‘山羊大叔’的一个仍然不知道其姓名的人物。儒家作为诸子百家中最受推崇的一派,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发源于齐鲁之地,自春秋末年孔子以来,历代儒侠们怀揣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将儒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秦时明月第三部诸子百家》片中,儒家将会有非常重要的戏份。《秦时明月》2010年2月月历壁纸的主角正是文才武功领袖群伦、被世人并称为“齐鲁三杰”的三位儒家当家。
注意:那个长相酷似大叔的不是旷修!!!!!
3.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谋士都有谁
伊尹
伊尹(?前1713),商初大臣,名伊(另说名挚),尹为官名,今莘县人.传说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说汤而被用为“小臣”.后为成汤重用,任阿衡,委以国政,助汤灭夏.他为商朝理政安民6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3代元老.伊尹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神权政治服务的唯心主义,但其更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以“眷求一德”以求天佑,以求民归于一德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姜太公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或姜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管仲
管仲( 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汉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人.管仲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孔子曾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484)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名员(音云,yun第二声),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属今监利县人,县城大车站外有其雕像.也有一说在襄樊市谷城冷集区沈湾(原系光化富乡村,1949年划归谷城)人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伍员的哥哥叫伍尚.称:伍子胥是姑苏城的创建者.他的祖父叫伍举,因为侍奉楚庄王时刚直谏诤而显贵,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在楚国很有名气.
范蠡
范蠡(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人,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然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公元前四九六年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是先秦时期罕见的智士,史书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李斯
(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李斯,名斯,字通古,秦代政治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人.他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佐助秦王政制定了吞并六国,实现统一的策略和部署,并努力组织实施.
张良
张良(?—前186)字子房,汉族,汉初三杰之一,安徽亳州市东南人.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
诸葛亮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人称“卧龙”.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徐茂功
徐茂功,名懋,先后出任瓦岗寨大魔国军师、十八国联盟都军师、西魏国军师以及后来大唐朝军师,长期出任军师之职.徐茂功是文职的将官,和魏征还略有不同,徐茂功是指挥军马的军师,而不是纯粹的文职行政.徐茂功有先见之明,能够看到瓦岗山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所以顺说瓦岗寨,和小霸王翟让合兵一处,建立混世魔王大魔国.
刘伯温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他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
4. 明治维新的主要人物,前三杰、后三杰的简介
前三杰:吉田松阴、坂本龙马、高杉晋作;后三杰: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
1、吉田松阴
吉田松阴(1830年9月20日-1859年11月21日),阳明学派思想家,名矩方,字义卿,号松阴,通称寅太郎。
日本江户时代(又称德川时代)末期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明治维新的精神领袖及理论奠基者。生于长州藩萩城松本村(今山口县萩市椿东)。
日本开国之后,他无限愤慨,著文疾呼民族危机,力倡“尊王攘夷”、防御外侮。后得藩主允许,兴办松下村塾,传授兵法,宣讲尊王攘夷主张,培养了高杉晋作、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倒幕维新领导人。
1858年《安政条约》签订后,进而号召武力讨伐幕府,并制定刺杀幕府老中的计划。他寄希望于藩吏、公卿组织武装行动,终归失败,再次入狱。
在狱中提出“草莽崛起论”,转而主张依靠“豪农豪商”、浪人(没落武士)和下级武士,利用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武力推翻幕府,为倒幕运动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
在井伊直弼为镇压尊王攘夷派志士而制造的“安政大狱”事件中,吉田松阴于1859年8月被解至江户,11月21日被处死,终年29岁。
吉田松阴的“皇国史观”思想深深影响长州藩士,且后者成为明治政府重要支柱,使得新政府外交政策亦深受其思想影响,并且逐渐发展为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著作有《讲孟余话》、《幽囚录》、《留魂录》。
2、坂本龙马
坂本龙马(1836年1月3日-1867年12月10日),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维新志士,倒幕维新运动活动家,思想家。讳直阴(后改为直柔),于志士活动期间为了避人耳目曾使用假名“才谷梅太郎”。土佐藩出身。
1853年(嘉永六年)北上江户,在千叶周作门下学学习“北辰一刀流”剑术,同时学习炮术。此时美国的马休·佩里到日本要求开国,史称“黑船来航”。受事的刺激,与水户攘夷论者交往。
立志于振兴海军和海外贸易,与近藤长次郎等结交。1858年(安政五年)在土佐学习洋式炮术。1862年因反对土佐藩的政策而脱藩。
同年谋刺从美国学习海军军事归国的幕府开明派重臣胜海舟,被胜海舟的见解所倾倒。后胜海舟介绍,结识西乡隆盛,于1863年在长崎龟山创建“龟山社中”。
1864年(元治元年)随同胜海舟调停美、英、荷、法四国炮轰长州藩下关事件。第二次征伐长州时更为活跃,曾指挥长州藩的海军。
脱藩之罪被赦免后回土佐藩,改组“社中”,成立附属于藩的海援队,自任队长。同年7月10-13日 ,提出“船中八策”,设想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新的国家政权体制。
经过他的努力 ,通过后藤象二郎说服藩主山内丰信,促其劝告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大政奉还”。11月9日,德川庆喜根据船中八策下达“大政奉还”指令,明治维新开始。
庆应三年11月15日(1867年12月10日)晚上9点左右,在京都与同藩倒幕派人士、陆援队队长中冈慎太郎商谈时,在京都酱油商近江屋遇刺身亡。死后,由明治维新后的新政府追赠正四位。
3、高杉晋作
高杉晋作是日本幕末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长州藩尊王讨幕派领袖之一,奇兵队的创建人。幕府末期尊攘、倒幕运动的志士。
以在幕末的长州藩作为尊王攘夷志士而活跃。并且创设奇兵队等诸队、把这些队伍投入在幕末长州藩的倒幕活动中。
他认为:清政府之所以衰败,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即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渡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
1861年该年8月,晋作一回到长崎,就自作主张匆忙代表本藩与荷兰商人草签了购买军舰的协定,这不仅为藩里拒绝,还被传为一时笑柄。
9月,他在京都向正为斡旋公武合体而进京的藩主叙述了中国的形势,然后就前往江户,在勤学院中就任御用挂(负责官员)。
不久高杉晋作参加了席卷全国的攘夷运动,目的是迫使本藩不再斡旋于公武合体之间,把力量放到防长两藩国的富国强兵上来,即实现割据。
1863年1月,晋作在神奈川的下田屋与久坂玄瑞等11人歃血盟誓,策划暗杀外国人。1月31日,他亲率13人火烧正在江户品川御殿山施工的英国公使馆。
对于高杉晋作来说,袭击公使馆虽在形式上是攘夷,但他的目的是要求实行割据,得到藩政府的同意后,便效仿西行法师故事,自号东行,剃发隐居于萩市。
4、大久保利通
大久保利通(おおくぼ としみち,1830年9月26日—1878年5月14日),幼名正助,号甲东,后改名利通。生于日本萨摩藩(今鹿儿岛),原为武士,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一政治家,号称东洋的俾斯麦。
大久保以英国为目标,着手创建资本主义。在政治方面,他也把英国的立宪政治当做理想,但在当前,他感到仍需学习后进国的普鲁士。这决定了大久保政权政治上的保守,但在其他方面,大久保却努力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政策。
因为他发现日本与英国地理条件颇为相似,都属于面积小、资源少的岛国,所以认为日本应像英国那样大抓海运和工业。他同时还非常重视矿山开发和铁路建设,强调煤和铁是制造业兴盛的动力。
大久保政权继续推行地税改革,1876年强力推行“秩禄处分”,公布“金禄公债发行例”;剥夺武士阶级的俸禄,从根本上瓦解了旧的封建武士阶级,促进了日本资本的原始积累。
在外交方面,大久保也并非是个绝对的和平主义者,1874年派兵侵略台湾,1875年侵略朝鲜。他认为,日本最大的外部敌人是俄国,曾力排众议启用戊辰战争中的对手榎本武扬为海军中将,派他出使俄国。
榎本武扬果然不负众望,于1875年与俄国签订了《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暂时解决了日本的北方边患问题。
带头推进文明开化的大久保虽然不会跳交际舞,但也常常出席舞会。他还率先剪短长发入朝觐见天皇,群臣都为他的大胆举动惊骇。
但十多天后,明治天皇也剪短了头发,于是群臣竞相仿效,除去头顶发髻。政府的“断发脱刀令”等文明开化政策终于在最高统治者的亲身示范之下迅速推行。
大久保的改革虽然成功,但并非一帆风顺,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和不满士族的叛乱是不断威胁大久保政权的两大要素,但这两股力量都被大久保血腥镇压了下去,即使是最大规模的士族武装叛乱“西南战争”也最终告败。
农民起义和士族叛乱暂告平息后,自由民权运动也在大久保的镇压下转入地下,北方的边患已经解决,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有了一定提高。
此时的大久保踌躇满志,准备将已经取得一定效果的各项改革继续推进,以完成日本与万国对峙的夙愿。他万万没有想到,杀身之祸正悄悄来临。
1878年5月14日,大久保到太政官去办公的路上,他乘坐的马车突然遭到石川县岛田一郎等六名征韩党士族的袭击,大久保当即身亡,时年49岁。
5、木户孝允
木户孝允きど たかよし(1833年8月11日—1877年5月26日)本名桂小五郎 ;865年由藩主赐姓木户。曾师从吉田松阴。1859年步入仕途。
1862年参与藩政,将尊王攘夷确定为长州的藩政方针。1865年得到重用,主持藩政,力主联合强藩,推翻德川幕府。1866年与西乡隆盛缔结“萨长倒幕联盟”密约,为全国倒幕运动打下基础。
在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明治维新政权中起了巨大作用。1866年参加明治新政府,任总裁局顾问。后改任参与。
曾参与制定《五条誓文》,积极推行“奉还版籍”、“废藩置县”政策,为确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竭尽全力。1871年为岩仓使节团成员,出访欧美,考察西方诸国的教育、法制、政府组织形式和科学。
1873年回国后,主张制定宪法,优先内治,反对征韩论。1874年兼任文部卿,主张普及小学教育,重视培养人才,提高国民文化水平。
因反对大久保利通出兵台湾,辞去参议职务。1875年官复参议后,上书天皇,建议仿效西方,确立君主立宪政体。3月任地方官会议议长。1876年因与其他阁员政见不一,辞去政府职务,改任顾问。1877年病逝。
6、西乡隆盛
西乡隆盛(さいごう たかもり,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通称吉之助,号南洲。
生于萨摩藩(今鹿儿岛县)。1844年起任下级官吏。1854年成为开明派藩主岛津齐彬的亲信扈从,随其住江户(今东京),参与藩政,并为尊王攘夷运动奔走。
1858年幕府兴安政大狱,两次被流放,1864年被召回藩,在京都掌握藩的陆海军实权。同年参与镇压尊王攘夷派的第一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后积极投身倒幕运动。
1866年3月在京都同长州藩倒幕派领导人木户孝允等人缔结萨长倒幕联盟密约。1868年1月3日,与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等人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建立明治新政府。
在同年的戊辰战争中任大总督参谋,指挥讨幕联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因他在倒幕维新运动和戊辰战争中的功勋,受封最厚。
1870年初,由于与大久保等人在内政方面的分歧,辞职回鹿儿岛任萨摩藩藩政顾问。1871年到东京就任明治政府参议。
1872年任陆军元帅兼近卫军都督。在此前后,参与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资产阶级改革。他鼓吹并支持对外侵略扩张。
1873年10月,因坚持征韩论遭大久保利通等人反对,辞职回到鹿儿岛,兴办名为私学校的军事政治学校。
1877年,被旧萨摩藩士族推为首领,发动反政府的武装叛乱,史称西南战争。9月24日兵败,死于鹿儿岛城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吉田松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坂本龙马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高杉晋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大久保利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木户孝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西乡隆盛
5. 中国有那些了不起的人物分别在那些事情体现出来
1、道家始祖——老子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从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
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兵学、美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网络全书。他的清静无为的学说,一物两项的转变率的辩证理论,深邃的天人之际的哲理,两千五非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
2、百家之祖——姜子牙
姜子牙,吕氏,名尚,字子牙,也称吕尚。汉族,寿至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3、辅佐刘邦创建西汉王朝的谋略家——张良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他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初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4、辅佐刘氏蜀汉霸业——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5、唐太宗的治国谋臣——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汉族,今河北邢台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着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着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唐时王方庆所编《魏郑公谏录》和吴兢所编《贞观政要》两书里。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
6. 中国历史上通晓天文地理的十大奇人,分别有事迹
第一:鬼谷子
鬼谷子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个传奇人物,乃至可以说他是我国历史上榜首奇人。不只他出名,连他帐下的弟子: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也是历史上相当有名的人物。听说他们其时将战国七雄搅了个翻天覆地,本领肯定是数一数二的。
第三:姜子牙: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800年周朝,
第四:张良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第五: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第六:诸葛亮
诸葛亮,古今中外,闻名遐迩。他是军事战略家,运筹惟帷幄,决胜千里。他神机妙算,奇策泉涌,智谋纵横,出神入化。如隆中妙对,巧借东风,赤壁之战,巧取四郡,奇袭荆州,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无不闪其智慧的光辉。
第七:李泌
李泌是唐朝中期的一位特殊人物,他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又是肃宗、代宗、德宗的顾问。
在安史之乱以及以后的动荡年代里,他深谋远虑,全局在胸,避开祸端,为国家解决财政困难、安定边缘地区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唐王朝的稳定和发展,是一位杰出的谋略家。
第八:赵普
赵普,北宋佐国良臣,他以孝行感动赵匡胤,以对局势的锐敏观察和果敢应变,导演了黄袍加身的好戏。他力劝太祖御驾亲征,迅速平定了众多割据政权。
第九:刘伯温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
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第十:范文程
范文程,初为大明生员,后努尔哈赤誓师南下,他沦身为奴。皇太极登位,范文程悟移人生,甚有政治家之见识。守遵化,突围力战,战功显著;行反间,功不可没;劝祥明军,乃得头功。
(6)中国地理三杰扩展阅读:
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今沈阳)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
成就:完善官制
尽管文馆至天聪十年(1636年)三月才改为内三院正式建立大学士,但在此之前,范文程实际上已被皇太极当作相似此职之心腹内臣来使用,经常被召入宫,与皇太极密议军国要事。因而,当初编汉军旗时,廷议首推范文程。
后来任固山额真,而皇太极却不肯让其脱离文馆,曾下谕:“范章京才堪胜此,但固山职一军耳。朕方资为心膂,其别议之。”天聪九年(1635年)二月初七日,皇太极因汉官及诸生动以当即兴师伐明陈奏,认为此议不当,
系“不达时局之见”,“乃小人之浅见”,下谕给刑部承政高鸿中及文馆宁完我、范文程等人,对这种定见予以批判,指出此刻“人心未及安辑”、“城郭未及补葺”,不能盲目动兵。将来机遇到了之后,大军伐明,那时明帝如弃京而走,
或遣使求和,是追击逃帝,仍是攻击京城,是允和仍是拒和,对其公民如何安顿,对八旗贝勒等人之贪得之心,如何制止,等等重大问题,令范文程等“酌议疏奏”。
7. 三国中三绝是奸绝、义绝、智绝。那么三杰是哪三杰、是哪三个人请多指教、
三国三杰是诸葛亮、关羽、张飞。是中国汉末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三位杰出人才。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关羽、张飞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著名的武将,关羽谥曰壮缪侯,张飞谥桓侯。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历代朝野都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成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关羽约生于东汉桓帝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东汉末年(有人认为包含三国时期)刘备势力的重要将领。
关羽最为特殊之处是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被历代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称为关圣帝君,简称关帝君、关帝。佛教界一般奉其为护法神之一,称为伽蓝菩萨。民间普遍认为关羽与刘备、张飞是结义兄弟,关羽排行第二,俗称其为关公、关老爷、关二爷、关二哥等。
张飞字益德(《三国演义》中字翼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追谥“桓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
(7)中国地理三杰扩展阅读:
诸葛亮发明
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历时一千多年。
在高承《事物纪原》中,有记载诸葛亮南征班师时,正遇风起,不能渡河,孟获说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头和牲畜祭祀,便会风平浪静。但诸葛亮觉得用人头太残忍了,于是用面粉搓成人头状,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为馒头。(又有一说,馒头乃张飞征蜀时发明)。
另外,相传诸葛亮担任军师中郎将时,因解决粮食问题,向百姓询问了当时名为“蔓菁”的野菜的种植方法,并下令士兵开始种蔓菁,补充军粮,后世便把这菜称为诸葛菜。
亦有传说指诸葛亮另有一儿诸葛怀与一女诸葛果。在晋朝时曾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但诸葛怀推辞,自给自足,在家终老。而诸葛果则相传在成都西南乘烟观修行和成仙升天。
在山区的居民过去要放送消息,会施放孔明灯,相传是诸葛亮传下来的。在云南(三国时南中之地),佧佤族有传说指诸葛亮曾教他们祖先盖房子、编竹箩;傣族传说指当地的佛寺大殿屋顶就是仿照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说诸葛亮南征时发明一种铜鼓,称为“诸葛鼓”。
白天做饭,晚间可敲它作警报。而现有许多俚语,如“事后孔明”,意思是等到事情过后才发表各种高论,自以为先知;也有“三个臭皮匠,胜个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体智慧的伟大。
参考资料:网络——历史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