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国写三篇摘录

地理中国写三篇摘录

发布时间: 2021-03-15 02:06:35

『壹』 写一篇关于中国的地理文章(3000字)

词语不是很难!但是要求的字数有点吓人!还是搜索点资料自己写吧!望采纳!谢谢你!

『贰』 求中国国家地理摘录

你是指中国国家地理中的优秀文章吧。恰好我这里有好多,我也是国家地理的忠实读者,平时也有及时摘录优秀文章的习惯,现把我摘录的向你呈上。内容挺大,以附件呈上。

『叁』 《中国地理》的摘录怎么写呀!!!!!还是三篇

在《地理中国》的视频中,一边看视频便可以进行记录,开篇记录题目,后在视频中记录知识点即可,最后总结感想,一般感想都可以采用主持人的结语。

『肆』 七年级地理中国读后感三篇

地理中国观后感(一) 肖文浩 大自然是美妙的,它之所以美妙,是因为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的贡献,是大自然的功劳。使一个个生态系统得以维持。昨天我看了一期关于冰川的《地理中国》节目。 冰川这个名字大家一听就很熟悉,顾名思义——冰川就是用冰汇集成的河川,它带给了河西走廊了一笔巨大的财富。我国在研究这方面时,是在1958年开始的,人们克服了一切困难在祁连山这个地方建起了第一座冰川研究基地,在那不足1公里有一条透明梦柯冰川,是专家研究对象。这座冰川,有十分典型的冰川特点和地貌。为我国研究冰川动力学和极大陆型气候有着重要意义。但生活条件不足,被迫放弃了。 但时隔46年后,我国冰川学家重新杀了回来,一切条件都具备,研究工作开始进行了。来到他的末端,专家们发现冰川已融化了许多。经过专家分析,从1958年一直到七十年代末,约20年时间里,他呀就消融了不到50米,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大约20年里,他就消融了100米,然后从九十年代末到现在,十几年时间里退缩了100米,这意味着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冰川融化速度逐渐加快。从二十年变为十年,透明梦柯冰川每退缩100米,融化的时间就越来越短。在这样的融化作用下,透明梦柯的末端,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出水口。在夏季,出水口里的水充满着,不断的为下游提供水源。 在下游,水一直保持着固定状态,为河西走廊地区人们支撑着经济和作物的来源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代表大自然的杰作,我们应尽力保护。 作者:肖文浩 地理中国观后感(二) 在看了《地理。中国》后,了解了火山。 讲的是地理学家卢老师带领地理小组探究涠洲岛的事。在探究中困难重重。 当我看到"在斜阳岛的海岸,到处是悬崖峭壁,探究小组……其中还有一位女性"时,我钦佩不已,想着:悬崖下面是一望无尽的大海,若稍不留神或有恐高症,就一定会掉下大海。还有,一位女性竟然也有勇气来
攀悬崖,一路一定困难重重,天下有几个女性能有这样的胆量与勇气,太令人钦佩了。 当我看到"这是火山灰,是由火山喷发落到地面形成,在涠洲岛距离不远的地方,有一……一幅千年的涠洲岛最大的火山口出现在眼前"时,我太佩服卢老师了,佩服卢老师的胆量和智慧了,竟然利用一丝丝平常人无法发现的线索,根据一点线索可推理出涠洲岛旁的斜阳岛的中心是一个火山口,()更令人我不能相信的事是在涠洲岛这个小岛竟有两个小火山口,一个大火山口,而且最大的火山口竟然是现在平静的整个南湾。这样一个答案令人出乎意料。没想到这么个小岛还有这么多秘密。 也许千年以前的地球会更难以想象,以后要多了解地理知识
地理中国观后感(一)
通过观看《地理·中国》,是我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培养了我的学习兴趣,更加坚定了我成为祖国建设有用之栋梁才的理想信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事实上,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理解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
二、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恩格斯认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力量的源泉,也是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差别。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的后果,而对较远的后果缺乏认识;等到这种较远的后果经过积累而变得相当严重时才引起关注,最终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难以治理和挽回。这个问题在近代社会已经暴露,欧亚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富有远见的关注,告诫人们要学会预见和控制生产行为干预自然所引起的较远的后果。联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重温恩格斯的教诲和告诫,人们应当有所启示和感悟。
三、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费,大量的野生动物被猎杀……头顶的天空不像以前那么蔚蓝了,脚下也再不是一方净土了。水龙头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会干?多少濒临灭绝的动物朋友还正在挣扎?人类究竟是聪明还是愚蠢?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自然妈妈她太慷慨了!我们习惯了索取,一旦这位慷慨的妈妈无法提供给我们生活的资源,或者我们的行为激怒了她,她要给我们颜色瞧瞧!那我们的下场只有是灭亡!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人类的生存须要依赖自然,我们是否该给她多一点关心,爱护呢?我们和自然必须平等对待,必须和自然结成一体! 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说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个比方,我们砍一棵树就栽一棵树。要尽我们一切力量来补偿以前的过失。善待身边的一草一木,不伤害我们的好朋友—动物……
有人说“人类创造和发现科学,最终毁于科学”!这句话说的也不无道理,想一想,我们天天想者要怎么来更好的利用自然,拿自然来做实验,这样是生活的好了,那——咱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呢?
要想长久地生存在这美丽的地球,就得和身边的朋友打好关系,以前欠别人的,要赶紧还一还。而这种事情光靠一人是绝对不够的,这是你我的责任。最后,还是记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吧: “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观《地理中国——武陵源之“幽潭魅影”》有感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1210班江雨萱
今年暑假,屈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任务,就是看《地理中国》。一开始认为老师布置看的东西都没什么好看的,只是与学习有关而已。就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看了一次。不过,事实并不如此。它并不像我想得那么死板而很有趣。一次便让我爱上了这个节目 在科考队员的带领下,我领略了神秘的幻彩奇湖;欣赏了美丽的沙漠的绿洲;了解了奇幻的湖底森林;神游了神奇的天神南北,一处处胜景都让我难以忘怀,这不只是地理的解说,它更是一本网络全书,有许多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
最令我难忘的是《地理中国——武陵源之“幽潭魅影”》了,它一共分为两集。其实,所谓的“幽潭魅影”,就是指生活在溶洞中的大鲵——娃娃鱼,又名人鱼、孩儿鱼、狗鱼、啼鱼、腊狗等,它和恐龙同时繁盛于3亿5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盘纪时期,被誉为“游动的活化石”,是世界级濒危两栖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上集中,我跟随着科考队员,了解了王国兴的大鲵养殖基地,王国兴被尊称为“中国娃娃鱼之父”。他进行了人工养殖,目前数量已经达到了400多条。科考队员对养殖基地进行了检查,包括水中矿物质含量、温度、光照。随后,科考队员对泉河进行了科学考察,这可是大鲵野外生存基地。 在下集中,王国兴突然告诉记者,说珍藏有一条完整的长达3.5米的娃娃鱼化石,科考队员对此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至今还没有见到过这么长的娃娃鱼。他们走进大鲵生物科技馆,想要探求问题的真相。在这里,他们了解了无脊椎两栖动物的知识,并查到大鲵和蝾螈中的其它动物生活习性及骨骼化石的区别。蝾螈类的动物,骨骼并不是完全相接,可是,王国兴的这尊化石骨骼是相连接的,而且,颧骨有细微的不同,所以判定,这并不是娃娃鱼的化石。 在考察期间,科考队员在大鲵生物馆里,还听见了导游介绍说仿真娃娃鱼的叫声和娃娃相似,而并不是因为娃娃鱼长得像娃娃而得名的。仿真娃娃鱼的叫声,引起了科考队员的疑问,这真的是娃娃鱼的叫声吗?它和婴儿的叫声区别?通过娃娃鱼叫声和婴儿哭声的频谱图对比,发现现实并非如此,两者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看似柔弱,行动迟缓,穿越上亿年时光的动物,见证了地球的沧桑巨变,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异,是什么使大鲵不受伤害?是什么使大鲵停滞变异的呢?科学家又对此展开了系列
的调查,在确保大鲵不受伤害的情况下,科学家找到了一块塑料当武器,戳了几下大鲵的背,发现大鲵背上会分泌出一种白色的粘液,来导致袭击者行动变慢!大鲵的保护色与它生活的环境色融为一体,也为大鲵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经过第第四世纪冰川时,因为大鲵的新陈代谢十分慢,可以两到三年不进食,这也对大鲵的生存非常有利!
看完这集后,我感触很深,大鲵这种和恐龙同时代的繁盛的动物,能延续至今,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可是,随着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对大鲵的伤害,导致大鲵数量锐减,被列为濒危动物。多么希望世间的人能够有意识地环保一些,节约一些,为这些珍稀的动物创造一个舒适美好的生存环境!
我对科考队员的求真意识与求真精神也十分钦佩!对他们那种不道听途说,不人云亦云的做法非常欣赏,每个问题的背后都是已科考为证据的实事求是。特别是在科考的途中,还差点发生意外,我们要向科考人员学习。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努力一点就可以让世界跟美好!

『伍』 中国国家地理 摘录重点

求中国复国家制地理摘录_网络知道
http://..com/link?url=jSkK9Xxtslm-kCcGq7TKppDXY0Rbt6a3Fy7ZN-

『陆』 急求三篇cctv10的《地理中国》的摘要(每篇300字)

《神奇来的硅化木》:上个世纪自70年代,硅化木在北京延庆县的山区被当地农民发现,引来地质学家的关注。由此,专家们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科考,最终确定,硅化木孕育于距今一亿年前的侏罗纪,而它的形成,则是亿万年复杂地质运动和外力作用的结果。本片将跟随地质专家,一探硅化木的成因之谜。
《大峡谷的奥秘》:四川大渡河大峡谷最深2675米,是世界最深的大峡谷之一。正因为深,在峡谷两岸,保存完好并充分暴露的不同地质时代的岩层,从谷底向上整齐排列。岩石中含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是一部完整且形象的“地质及生物衍变的教科书”,厚达数千米的完美地质剖面,记录了十多亿年来地质演化的历史。
《走进琼海火山群》:上个世纪90年代,地质专家白志达在海南琼海地区考察时,偶然发现了海口附近分布着大量古火山遗迹,而且火山的形态种类非常丰富。通过十余年的考察,白志达和海南的地质工作者,确定琼海、湛江地区在新生代曾有过大规模火山喷发,并绘制出该地区的古火山分布图,为进一步研究琼州海峡的演变提供了翔实的依据。

『柒』 地理中国的摘录

对于“天府”这个概念,有些含义是我们知道的,并能意识到;有些是知道但意识不到,经过分析,是可以浮现出来的。推而广之,就我们头脑中的知识而言,我们知道的比意识到的多得多。没意识到的更深刻,因为它可能反映了我们所属文化的一些深层次东西。
人们把“天府”与“物华天宝、安居乐业”联系起来。叫做 “天府”的地方应该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这些都是我们能意识到的。
还有一些虽然不是常识,但是只要查找一些书籍辞典也能掌握,这也不是我所说的我们意识不到的那部分“天府”的含义。比如:一般人都以为“天府之国”是专指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其实不然。在历史上,所谓“天府之国”或“天府”这样的称号,在中国的版图上曾经赋予至少7个地方。比如:最早是西安所在的关中盆地,被称为“天府之国”;而后太原所在的汾河盆地被称为“天府之国”;太湖平原在唐以后被称为“天府之国”;北京所处的河北北部也曾戴上“天府”的桂冠。宋以后,福建的福州地区所在地闽中丘陵地区亦获得了“天府”的称号。清以后,满族人的发祥龙兴之地沈阳地区也被赋予了“天府”的称号。
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这些历史上的天府,就会发现天府并不仅仅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的富饶之地,那些大平原,譬如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长江中下游的诸多大平原虽然都是沃野粮仓,但我们的先人并不把这些地方称之为“天府”。
为什么我们的祖先不把“天府”的称号送给这些大平原?回答这个问题,就开始接触到了“天府”这个概念中难以被清晰地意识到的那部分含义。
认真分析,你会发现天府原来是中国人心里的秘密它隐含了中国人关于风水的理念,是中国人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
北京大学的俞孔坚教授把天府看作是中国人关于风水宝地的放大版。中国人的风水宝地是这样一种模式:依山面水,俯临平原,左右护山怀抱,眼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简单地说,中国人的所谓风水宝地,不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也不是凸起的高地,而是三面围合的山间盆地。
而且据俞先生分析,中国人风水这种模式的形成,深受“关中盆地”地形的影响,因为我们汉民族的文化成型期周、秦、汉、唐的核心区就在关中盆地。而更有意思的是“关中盆地”又是最早被称为“天府”的地方。《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游说秦惠王时说:“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 这是“天府”这个概念的滥觞。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将这种三面围合、一面开阔的地方作为理想的居住之地?主要原因还是认为这样的环境有安全感。三面环山,一面开阔,就意味着三面已经有山作为屏障来拱卫,只有一面临敌,这对于防守而言,的确是一种理想的地形。将这种观念扩展,将这种地形扩大,风水就变成了天府。
说到这里,我们又引出了“天府”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含义:天府是安全之地。
关中盆地、四川盆地之所以被称之为天府,很重要的是先人认识到这里是安全的。
像华北大平原、长江中下游的诸多大平原和东北大平原,古时候往往是群雄逐鹿之地,不是天府。
如果我们找来一张地势图察看,我们就会发现古时候被称为天府的7个地方都不是大平原,都有山可依傍。
安全不仅仅是指能承受攻击,抵抗入侵。安全也有无危险,安然、安定、安详之意。
更深层的安全,是粮食或食品的安全。一切荣华富贵,一切高楼大厦,一切现代化的工业产品,皆可舍弃,唯独吃的,不可舍弃。所以说“无粮不稳”,一个没有天府的国家,是不稳的。
如果我们对“天府”这个词,进行一番词源探索,或许更能帮助我们寻找出天府的隐含之义。
“天”,会意字。一个人头上顶着一片东西天空,引申义为天然而非人工。
“府”,形声字。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付声。广既然表意,府的含义应在广中。“广”,原读yǎn ,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很像房墙和屋顶,其含义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引申义:宽大的房屋。《说文》段玉裁注:无四壁而上有大覆盖,其所通者宏远矣,是曰广。
天府,意为天然的府库。从词源来看,所谓天府者,天地似屋也。
安全的“安”字,是一个会意字。“女”在屋宇下,就意味着安全无危险。天地似屋,首先给人的就是安全感。从这个角度,也验证了天府是给人以安全感的地方。
天府,天地似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府虽是天然府库,但并不排斥人的作为。人的作为只是弥补天的不尽人意处。比如气候变化导致的旱涝之灾。但人的作为并不想控制天。比如最早的天府关中盆地,如果没有人的作为,也难以成为丰衣足食、生活无忧之地。早在战国时期在关中修建的郑国渠,就是选取泾河流经的地势高亢处,开渠引水,通过网状的渠道系统,让部分泾河水自流灌溉关中大地的。
成都平原在都江堰未修之前,还不是天府。都江堰建成之后,《华阳国志》卷三《蜀志》称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郑国渠、都江堰都是让河水自由地流淌,浇灌田地似乎是河水在流淌之时顺便而为。而现在建在泾河和岷江之上的一座座水电站是强迫河水进入它们的囊中。
天府还是以天为主。它主要的产品是粮食、瓜果菜蔬及其他农副产品。今日太湖平原、闽中一带这些昔日的天府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已经工厂林立,成为了世界的加工厂,还能称它们为天府吗?
天府,天地似屋。意为我们的先人把大地当席,以天空为屋顶,天地之间皆是我家也。但是今天,那些为了所谓的财富和发达,为了所谓的经济高速增长,为了少数人当官或者成为亿万富翁的美梦,不惜把蓝天染黑,把空气变浊;那些向蓝盈盈的河水、湖水中排放废水、污水,让水中的鱼虾绝迹;那些用黑水、化学水、重金属含量很高的水,浇灌万顷良田,把土地也污染了的地方,即使过去号为天府,今天它们还能保持天府的桂冠吗?
天府最深层的含义是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活,这是一种东方的智慧,不同于西方征服自然的思路。天府的深层含义是简单的生活,内心的愉悦。
昔日的东方天府,今日变成了西方的工厂,“桃花源”成了“专业镇”发达了,富裕了,但代价呢?
今天我们的版图上还有多少地方能够让我们以“天地为屋”呢?

『捌』 收看中央10台的节目《中国地理》(每天有三个时段播出:9:00—9:30,19:00—19:30,23:00—23:30),写3篇摘

哥们儿,人家叫《地理'中国》

『玖』 求《地理中国》的读后感3篇三集最近的、每篇50字、求好心人解答啊解答必采纳

地理书里的和网络的合起来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