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长江
『壹』 中国南方人文地理环境
南方地区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其中热带季风气候为全年高温。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台湾火烧寮为全国“雨极”,年平均降水量6558毫米。东部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大。冬季气温在0度以上。雷州半岛,云南和台湾南部以及海南在15度以上。云南,广东,海南,台湾受寒潮影响小。
南方地区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国最大的丘陵,大多有东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间分布;南岭地区岩浆岩分布广泛;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又被称为聚宝盆)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区,山间“坝子”是当地主要的耕作区;横断山脉和秦岭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贰』 尼罗河.长江.密西西比河 三地人文地理特征
尼罗河是非洲水最丰富的河流以及世界最长的河流;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发源于唐古拉山,最终注入东海,是世界第三大长河;密西西比河位于美国,是世界第四大长河。
『叁』 填表对比东北地区,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自然人文地理特征
东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黑土,土地面积广阔;地形平坦;专河流较少;煤、属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人少地多;一年一熟;作物主要有玉米、春小麦、大豆;重工业为主。
长江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水稻土和红壤;土地破碎;河网密布;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人多地少;一年两熟到三熟;作物水稻、油菜;轻重工业都发达。
珠江三角洲:基本同长江流域;不同就是轻工业为主。
『肆』 长江文化是什么
长江文化指的是以长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占优势,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内归趋性文容化体系,是长江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和集聚,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这些地区是长江水系的干流或支流流经区,在文化体系上同属中国南方文化体系。
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两支主体文化。虽然,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形式、作用和历史发展进程,但却不是彼此孤立的、互不相干的。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它们既相互冲撞、相互对抗,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是两支平行发展的、并驾齐驱的文化系统。这种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的文化联系,在血缘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统一体,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使大一统的中华文化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色彩,并给周围的海外文化以深远的影响。
『伍』 介绍长江(地理,历史,文化)300
长江复(the Changjiang River)(changjiang)中国第一长河制,全长6,300公里(3915英里);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是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逊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流域总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约9600余亿立方米。流域介于北纬24°30′~35°45′,东经90°33′~112°25′,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
长江水系的干流或支流流经区,在文化体系上同属中国南方文化体系。长江文化是一种以长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占优势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认同性、归趋性的文化体系,是长江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和集聚。从其生存空间来说,除传统所谓的长江流域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七省二市外,还应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这不仅因为这些地区是长江水系的干流或支流流经区,而且在文化体系上也同出一辙,同属中国南方文化的体系。因此,我们可以说,长江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
『陆』 江南,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以南,
地理上的江南即广大长江以南地区,而文化上的江南是指具有温婉秀丽的特点的地区,文化江南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狭义的江南是指以苏州、杭州为核心的苏南浙北皖南地区
『柒』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文地理特征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扬子准地台褶皱断拗带内,燕山运动产生一系列断陷盆地,后经版长江切通权、贯连和冲积后,形成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整体。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平原边缘白垩系―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纪红土层微微掀升,经流水冲切,成为相对高度20~30米的红土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区则继续下降形成泛滥平原和滨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亦为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长江天然水系及纵横交错的人工河渠使该区成为中国河网密度最大地区。同时该区是中国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区,著名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等。
『捌』 谁能帮我讲解下,黄河长江流域的环境和人文
长江、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情况对比
基本概况和地形地貌对比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长6300余km,总落差5400m左右,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75%。
由河源至河口,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巨大台阶:第一级 阶梯由青南、川西高原和横断山高山峡谷区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m;二级阶梯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2000m;三级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均在500m以下。流域内的地貌类型众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据统计,流域的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84.7%,平原占11.3%,河流、湖泊等水面占4%。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干流河道全长5464km。流域面积79.5万km2(包括内流区4.2万km2)。与其他江河不同,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7%;长达数百公里的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之上,流域面积只占3%。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差别很大。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
气候水文情况的对比
长江流域气分别属于青藏高寒区、西南热带季风区和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面积约占流域的2/3。青藏高寒区大部分地区风大、气温低、空气稀薄、垂直差异大;西南热带季风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四季分明。流域内的降水,大都以降雨为主。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100mm, 降雨空间分布趋势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时间分布多集中在5-10月;约占全年70%--90%以上。
长江流域水文与降水相适应,青藏区径流补给有一半左右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西南区与华中区径流补给主要来自降水。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16亿m3,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居世界第三位。长江干流悬移质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自直门达971万t,沿程递增至宜昌为53000万t。宜昌以下有所减少,大通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7200万t。
黄河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66mm,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的是流域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如秦岭、伏牛山及泰山一带年降水量达800mm~1000mm;降水量最少的是流域北部的干旱地区,。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旱灾频繁,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遍及数省、连续多年的严重旱灾,危害极大。流域内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43.4万km2,其中年平均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面积约15.6万km2。流域北部长城内外的风沙区风蚀强烈。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使脆弱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阻碍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也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在。
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量324 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再加上邻近地区的供水需求,水资源更为紧张。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t,平均含沙量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
二、对长江、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情况的分析
通过对两个流域主要的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地形方面二者没有明显的差异,从西到东大致为高原、山地、盆地、平原,海拔由西向东逐渐降低。但是在共性中还有不同之处,黄河流域途径高原、山地较多,丘陵和平原地区很少,而长江地区丘陵平原地区多于黄河流域。这样的地形因素差异导致了人口、文化、经济的情况。
黄河流域的气候主要为干旱的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为黄河流量的补给相对较少,导致流量较小,另外黄河途径的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导致黄河含沙量较大。而长江流域的气候多为湿润的亚热带的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加上支流数量多,流量大,因此对河流流量的补给较多。无论是河流的流量、含沙量还是流量的年际变化,二者都有极大差异,这种差异对农业、工业、旅游业、运输业等行业有很大影响。总体来说,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会导致其他更多要素的差别,而自然地理上总体的差异会对人文地理有直接的影响。
三、对长江、黄河人文地理情况的对比
长江流域人口长江流域横跨中国的西南、华中和华东三大经济区,截至1995年底,全流域共有人口4.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4%,其中农业人口3.22亿,占流域内总人口的78%。
长江流域产业长江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历史发展悠久,人口稠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城镇建设发展全面,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1995年全流域工农业总产值37965亿元,占全国的34%,其中工业总产值31594亿元,占83.2%,农业总产值6371亿元16.8%。长江全流域设有城市186个,其中人口超过200万人的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4个。上述四个中心城市已成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还有其他大中小城市各自形成了有生产特色,联系着自己腹地的各种城市载体和城市带,拥有众多的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石油化
工、电力、纺等工业基地。
据1990资料统计,黄河流域人口978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6%。耕地面积1.79亿亩,占全国的12.5%。黄河流域很早就是中国农业经济开发地区。上游的宁蒙河套平原、中游汾渭盆地以及下游引黄灌区都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目前黄河上中游地区仍比较贫困,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重心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意义。历史上黄河流域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了一批能源工业、基础工业基地和新兴城市,为进一步发展流域经济奠定了基础。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目前,原煤产量占全国产量的一半数以上,石油产量约占全国的l/4,已成为区内最大的工业部门。铅、锌、铝、铜、铂、钨、金等有色金属冶炼工业,以及稀土工业有较大优势。
四、对长江、黄河流域人文地理情况的对比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晰看出长江与黄河流域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上的差异,在这样人口和经济差异现象背后是与两个流域之间自然地理差异有关。首先是地形地貌因素的影响,黄河流域途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地势高,地形相对崎岖,土质疏松,多黄土和泥沙覆盖。该地形地貌情况导致居住和农业、工业用地较少,不利于人类活动和经济的发展。而长江流域则是丘陵、山地为主,人们居住在山间平原和丘陵地带,既可以方便居住,又利于生产活动与出行,因此居住人口相对较多,经济较为发达;其次是河流的水文因素的影响,长江流域水量大,含沙量较少,河面宽,利于农业灌溉,造船工业,运输业,旅游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人口的增长,人口又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五、结论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长江、黄河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自然地理的差异对人文地理方面的差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其人口、城市、经济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然而人文方面的因素又反作用于自然地理,间接的影响自然地理因素,对其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玖』 求几部CCTV大型人文地理纪录片 如“敦煌”“话说长江”这种的
梦断楼兰
『拾』 长江文化的长江文化
在“多来元一体”的中华源文明中,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无疑是两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虽然,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形式、作用和历史发展进程,但却不是彼此孤立的、互不相干的。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它们既相互冲撞、相互对抗,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是两支平行发展的、并驾齐驱的文化系统。这种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的文化联系,在血缘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统一体,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使大一统的中华文化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色彩,并给周围的海外文化以深远的影响。
长江文化是一种以长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占优势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认同性、归趋性的文化体系,是长江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和集聚。从其生存空间来说,除传统所谓的长江流域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七省二市外,还应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这不仅因为这些地区是长江水系的干流或支流流经区,而且在文化体系上也同出一辙,同属中国南方文化的体系。因此,我们可以说,长江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