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人文 » 国家地理主编

国家地理主编

发布时间: 2021-01-24 09:25:38

A. 最值得收藏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是哪本有专家推荐的

向您推荐《抄环球国家地理网络》,作者:陆大道 主编,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内容简介: 本书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先生亲任主编,中国地理学会众多专家学者倾力打造。完备严谨的结构、精致生动的版面,为读者全面展现了世界各国国家地理的风采。全书共分六卷,介绍了世界七大洲的202个国家与地区。资料最翔实、数据最全面、图片最丰富是本书的重要特色,是目前国内图书市场上惟一一套以彩图版的形式介绍全球各国概况及风土人情的图书,具有极高的收藏性、阅读性和欣赏性。全书以政区及地理位置为纲,各大洲按地理分布划分为若干国家单元,各单元中均以国家或地区为基本单位,为读者详细地介绍了世界各地精彩纷呈的方方面面。全书90万字,皆特聘专家精心撰写,质朴而生动的行文,准确地展现出地理景观、人文社会等各个侧面准确、时新的知识和信息;2500幅精美实景图片,全部由专业摄影师实地拍摄,选取了各国的主要风光、景点、名胜、文化风俗、城市等,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震撼力。

B. 国家地理的历任主编

姓名 在任时来间 吉尔伯特·源霍维·格罗夫纳 1903年2月-1954年5月 约翰·奥利弗·拉·郭斯 1954年2月-1957年1月 梅尔维尔·贝尔·格罗夫纳 1957年1月-1967年8月 弗雷德里克·G·沃斯堡 1967年8月-1970年10月 吉尔伯特·M·格罗夫纳 1970年10月-1980年8月 维尔博·E·加内特 1980年8月-1990年4月 威廉格·雷夫斯 1990年4月-1994年12月 威廉·L·阿伦 1995年1月-2004年12月 克里斯·约翰斯 2005年1月-

C. 《中国国家地理》系列共有什么书,能不能把它们列出来

《中来国国家地理》应该源是杂志啊 16元/本
杂志的主办者是享誉中外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及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国家地理》在秉承保护地球、探索未知、推进文明的基础上,又涉及了各种有趣的话题:天文、地理、生物、人文、历史诸领域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及重大考古 ...

http://www.cng.com.cn/ 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网站

D. 《国家地理》杂志的现任全球总裁是谁

约翰·格里芬(John Q. Griffin),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行政副总裁和国家地理杂志的主席,版主要负责本杂志英权文版的所有事物。
泰瑞·阿达姆森(Terry B. Adamson),另一名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专门负责法律事务和政府公关的行政副总裁,主要负责杂志的国际版所有事务。
杂志现在的首席主编是著名的摄影记者克里斯·约翰斯(Chris Johns)。

E. 国家地理杂志是那一年创办的

国家地理学会1888年成立后的9个月开始发行第一期

首发日期 1888年10月

F. 《中国国家地理》的主编单之蔷是一个怎样

单之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
毕业于吉林大学,1985年任职《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部。后来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担任编辑管理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辩证法学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特聘研究员等。
单之蔷先生酷爱思考,观点新颖,嗜书如命,行路万里。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执行总编,他熟悉编辑业务,善于策划和组织编辑为广大读者喜爱的专辑和报道, "上帝为什么造四川"、"选美中国"等专辑不断的刷新杂志发行的奇迹。他曾率队深入可可西里,珠峰绒布冰川,希夏邦马峰,塔克拉玛干沙漠,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秦岭,长江源,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等地,亲历过许多艰险,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地方。
单之蔷经历复杂,做过许多工作。大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但与其他文科生不同,单之蔷对科学、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单之蔷从事的工作与"地理"有关,因为地理科学离人文科学最接近。
在单之蔷任主编以来,杂志策划的"给中国最美的地方划个圈"、"上帝为什么造四川"、"走遍世界去问河"、"大香格里拉"、"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等专辑不但创造了发行的奇迹,更成为许多人的经典珍藏。
能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正是许多人羡慕单之蔷的地方。但他却笑称,"走"并不是他的本来目的。他曾经也是闭门造车的编辑,直至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受邀来到四川旅游。走一圈之后,发现普通人们对四川的印象,还局限于天府之国、成都平原、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这老一套上。这时,他的目光停留在了川西上,甘孜、阿坝、凉山,广大的土地,众多的雪山,特别是四川的雪山和雪峰,四姑娘山、贡嘎山、海螺沟等,庄严圣洁,与中国传统审美中的名山大川有着不同的凛然大气之美。
"看山要看极高山。"这是单之蔷在"上帝为什么造四川"专辑中提出的一个著名理念,他说,中国人几千年来歌咏的都是东部的风景,却忽视了西部的壮丽河山,中国人的审美应在珠峰前工作的单之蔷当来一场革命,进入到欣赏冰川的时代。他的这个理论,得了很多人的热烈响应,当时四川的一帮学者文人,也为他这个外来者的观点而叹服。
自此,《中国国家地理》慢慢成熟,而单之蔷也开始了更多的行走。行走越多,他越觉得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对自己祖国的山川河流有基本的了解。在川藏线上,他遇到过一群年轻人,他们都是大城市里的白领,辞了职走完了川藏线,却没有任何收获,也不知道身边就有着壮丽的景色。这让他更坚定的树立起帮助人们掌握地理知识的念头,他说这样会让人生更丰富。
作为一名行者,单之蔷非常喜欢走在路上的状态。就像文艺复兴一定要回到希腊的源头,他如果想做一篇地理报道,就一定会亲自去那个地方看看,而每次都会有着出人意料的惊喜和发现。
单之蔷他说,摄影师的照片永远是令人信不过的,你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眼睛。他原来以为中国已"没什么稀罕的地方"可去,但后来发现自己错了。在香格里拉地区,他看到了与现代婚姻制度并存的一妻多夫制,在一个村子里,每家都是四个兄弟共一个妻子;在常人通常认为危险重重的珠峰,他看到美丽的冰塔林,走在其中,脚下的石头仿佛用水冲洗过一般,在阳光下闪着蓝幽幽的光。
经常在西部地区行走,单之蔷的考察生活并非人们所想像的轻松休闲的旅游观光,而是充满了艰辛和危险。在敦煌附近,他们一行人为了寻找大规模的雅丹地貌,误将车开到一条废弃的国道上,路上到处是流沙,汽车很快就没会油……而近乎绝望之中看到的亮光,让他们欢欣鼓舞;在珠峰,从未有人进入过的冰塔林美丽而充满着陷阱,到处都是冰裂缝、冰湖,连当地向导也极力劝说单之蔷不要下去,但单之蔷"一意孤行",他笑说,最美的风景往往就在最险之处。
走过很多路的单之蔷,叹惜自己还有很多地方没去,很多的书还没有读。看过这多风光,他一直坚持自己来写专辑前的文章,他说,只有亲自写作才能去关注自然、研究自然。
单之蔷是杂志社的总编,喜欢写字、看书、引经据典,比如为了写三峡,他会查出《唐诗三百首》里有54首关于长江的诗,有12首关于三峡的诗;他用喜欢隐匿的中国四合院建筑和好炫耀、抢占制高点的西方城堡建筑作比较,用地理知识解释关中盆地文化和雅典山地文化的区别……此外,他还有很多受到争议的"离经叛道"的论断,比如认为植树造林是个神话,质疑任何大型造林工程,为此动用了美国生态学家克罗门茨的"顶级群落"理论;青藏铁路开通,他宣称又一座长城诞生了,使他受到很多网友的抨击。他的文字风格呈现出户外人士的自然和稳重,同时又能令我们体会到读书人那种匡正天下的激烈情绪和冲动,他总是急于为那些默默无闻的山、湖、高原、湿地在城市里讨要一个恰当的"名分"。
他在自然世界和文明世界两个极端之间来回奔跑。在一个极端,他和同行的难兄难弟在冰川、沙漠中跋涉迷路,为一个朋友在登上冰川后全裸自拍兴奋不已;在另一个极端,他作为一名单位人,每月必须按商业法则推动杂志社的流程,统筹每月杂志的按时出版,除了写序言,还要穿西服打领带,不定期进行读者见面会或做演讲……
显然,单之蔷已经适应了在两个世界中来回穿梭的生活,每月一次,他像钟表一样摇摆一次,而且每次,他都准时摆回到自己的位置。他告诉记者,为了赶稿,自己有过在海拔5000 多米的冰山,或烈日炎炎的沙漠戈壁,刚刚喝完面汤,便压着帽子、穿着冲锋服、戴上耳机,在键盘上敲打出他的经历;可以想象,他敲出的,不是别的,是他一直在干,并想继续做下去的事--建构中国的形象。

G. 谁能介绍一下国家地理杂志

国家地理是美国的一个杂志

另外有一个 中国国家地理

国家地理
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学会成立于1888年,以“增进并普及地理知识”为宗旨。学会资助了对世界最远的角落的探索,同时还发行了数百种获奖的出版物,包括它的旗舰出版物-《国家地理》杂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赢利性组织和教育机构之一,它拥有一千万会员。

美国国家地理在一个世纪中的探索与发现,覆盖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各项主题,比如:陆地生物、水下生物、世界文化和科学-从太空到考古到人文。图片抓住了自然界珍贵的瞬间和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这些极富魅力的图片展现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摄影师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像力。

国家地理频道于1998年在亚洲成功开播后,业绩卓著,日新月异。时至今日,其24小时收视户已突破3900万,成为亚洲有线电视发展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频道之一。

在中国内地,国家地理频道与国内40多家地方电视台合作推出了《神奇的地球》和《狂野周末》两档节目,这些节目均为国家地理频道播出节目中的精华制作,他们以其卓越的品牌质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感染并吸引数以万计的内地观众。

集合国家地理电视的精华之作,国家地理频道将国家地理深造广博的资源,无与伦比的质量和真正的英雄带给全世界。其黄色长框标识己成为探险发现的代名词,深入千家万户。迄今为止,该频道的节目已用25种语言、在144个国家和地区播出。

国家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在国家地理学会1888年创办的九个月后即开始发行。现在国家地理杂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一本杂志,其封面上的亮黄色边框以及月桂纹图样已经成为象征,同时这些标识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注册商标。

杂志每年发行12次(一月一次),但偶尔有特版发布则不在此限。杂志的内容为高质量的关于社会、历史、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图片之质量标准也为人们所称道。这也使得这本杂志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新闻记者们梦想发布自己照片的地方。早在20世纪初期,国家地理杂志即已经开始使用一些当时罕见的彩色照片。

杂志的另一特色是经常提供高质量地图。国家地理学会的地图档案曾经为美国联邦政府所采用以弥补美国军方地图资源的不足。2001年国家地理发布了一套8张CD的合集,内容包括从1888年至2000年12月的所有杂志地图。杂志订阅者对这本杂志的收藏爱好也是其与众不同之处(大部分其他种类的旧杂志一般人都是看完就扔),订阅者也可以选择全年合集购买。

1915年一月号国家地理杂志封面1960年开始, 杂志开始在其封面刊登照片(原先只有文字)。接下来的几年,杂志去掉了封面上那著名的橡树叶饰纹。

1985年有一张封面描述的是阿富汗难民——一位用刺骨的绿眼看着镜头的年轻阿富汗小女孩。她的照片后来变得非常著名。在美军击败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国家地理杂志第二次发起人力寻找她。2002年,普什图族妇女Sharbat Gula被认出就是当年的那位女孩。她的故事被刊登在2003年三月号的国家地理杂志上。

1995年,国家地理杂志开始发行日文版,这也是第一个本地化版的国家地理。现在,国家地理的本地语言版本已经在全球大大扩展,包括:日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希腊文、法文、德文、波兰文、印度尼西亚文、韩文、葡萄牙文、繁体中文、捷克文、罗马尼亚文、俄文、挪威文、土耳其文、荷兰文、瑞典文与克罗地亚文。

中文环境中第一本国家地理杂志的译版,是在台湾发行,使用繁体中文编辑,创刊号是2001年1月号。

2005年4月,印尼版的国家地理杂志开始被雅加达发行。

现在在中国内地也可以买到《国家地理》杂志,但只有繁体和英文版,现在还没有简体中文版。而中国内地的《华夏地理》杂志则会从每一期的《国家地理》杂志中选择文章发表。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什么是“国家地理”?“国家地理”是一种刊物类型,适合高素质成年读者的阅读需求。许多国家都创办了这类杂志,如《地球》(GEO、德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美国)、《地球》(The Earth、美国)、《地理》(Geographical、英国)、《加拿大地理》(Canadian Geographic)、《澳大利亚地理》(Australian Geographic)、《科学与生活》(Science et Vie、法国)、《世界》(World、美国)、《自然历史》(Natural History、美国)、……。这些杂志都是以传导自然关怀和人文情感为己任,精美绝伦的图片、生动有趣的文字,吸引了社会的主流阶层。

《中国国家地理》是中国最具成长性的杂志。1949年4月,南京解放。为了适应时代转变的需要在南京的中国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南京大学地理系教师,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南京分会的领导下,经与中学地理教师多次座谈,一致认为需要一份知识性和自我教育的学习刊物。这个刊物首先要刊载一定水平的地理教材,以弥补当时缺乏完善地理教科书的不足;其次为各级干部和大中学生、广大群众提供必需的地理新闻和必须具备的地理知识;第三,作为广大地理工作者共同学习的园地。

但在当时,百业待兴。要创办一个刊物是十分不容易的。几位热心的地理工作者,如周立三、吴传钧、高泳源、施雅风、李旭旦、胡豁成、杨纫章、王熙柽等,经过多次热烈的商讨,决定编辑出版定名为《地理知识》的普及刊物。推选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李旭旦教授任主编。在出版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出版印刷费没有着落。在当时工资很低的情况下,大家自愿捐款,并物色价格低廉的小印刷厂印刷,同时以科协地理组的名义向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申请了登记证。经过紧张的筹备,大家期盼的地理界最早的科普刊物《地理知识》创刊号终于在1950年1月问世了。这份“创刊号”只有薄薄的8面,共刊出6篇短文和若干讯息,封面上刊登了由施雅风写的发刊词。创刊号仅印刷了600册,形式简陋,但出版后,立即受到地理学界和中学地理教师的欢迎和好评。随着刊物影响的不断扩大,文章质量和编辑水平的不断提高,得到上海亚光舆地学社社长金擎宇的青睐,主动表示愿意出资承印。于是从1950年第8期起改由亚光舆地学社出版销售,印数扩至2000份以上。

郭沫若院长为《地理知识》题写刊名,后改名为《地理》,1966年又恢复原刊名

亚光舆地学社接印不久,由于印刷质量得到提高,备受读者欢迎,也受到中央的重视。1951年初编辑部突然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来函,盛赞这个刊物办得好,并索要已经出版的各期。当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徐特立同志还约见施雅风面谈,对《地理知识》给予极大的鼓励和鞭策。编辑部每月召开1-2次编委会,商量组稿、审稿事宜。参与办刊的几位积极分子,积极写稿,充实稿源,以保证稿件的质量,外来投稿数量也日益增加。1951年7月改由北京开明书店及其后改名的青年出版社出版。195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立,《地理知识》编辑部挂靠在地理研究所内。郭沫若院长亲自为《地理知识》题写了刊名。从1954年第1期起正式启用郭老题的刊名。同年10月改由科学出版社出版。50年代,《地理知识》主要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国民经济建设。在向苏联学习的口号下,大量刊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五年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介绍东欧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作者队伍不断扩大。

在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号召下,《地理知识》的编辑方针已跟不上形势的需要,于1960年8—12月停刊整顿。1961年1月,《地理知识》以新的面貌出现,并改名为《地理》。整顿后的《地理》成为一份中级刊物。经过5年的实践,认为未能认真贯彻以普及为主、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的编辑方针,而且刊登的稿件偏深偏专,既不像中级水平的刊物,又不像科普读物。有一段时期,还采取由各地理机构轮编的形式,各机构之间又缺乏紧密的沟通,致使刊物质量下降,读者为此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他们需要一份打破“老框框”、“洋框框”的普及性刊物,反对冗长繁琐的文章,要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为此经有关部门批准,于1966年第2期起又恢复《地理知识》的刊名。1966年5月起,全国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地理知识》和其他刊物一样,遭到停刊的厄运。

文革中最早复刊的刊物之一,发行量曾高达40万

1972年10月,停刊了6年的《地理知识》,顶着“文化大革命”后期的风浪,率先复刊了。在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的领导支持下,由高泳源、李汝燊、朱德祥、张庆祥、郑平、李志华组成编辑部,高泳源任主任负责进行筹备,首先兵分两路,到京广、京沪沿线各?⑹形

H. 国家地理杂志是讲什么内容的

《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或简称为《国家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在国家地理学会1888年成立后的9个月开始发行第一期。现在国家地理杂志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一本杂志,其封面上的亮黄色边框及月桂纹图样已经成为其象征,同时这些标识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注册商标。
国家地理杂志每年发行12次(此杂志为月刊),每刊带有辅助地图。但偶尔有特版发行则不在此限。杂志的内容包括地理,科普文章,历史,文化, 实事和照片。
杂志现在的首席主编是著名的摄影记者克里斯·约翰斯(Chris Johns),他曾经拍摄了大量关于非洲的照片。原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曾经为克里斯的书撰写了前言。约翰·格里芬(John Q. Griffin),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行政副总裁和国家地理杂志的主席主要负责本杂志英文版的所有事物。泰瑞·阿达姆森(Terry B. Adamson),另一名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专门负责法律事务和政府公关的行政副总裁主要负责杂志的国际版所有事务。国家地理杂志每个月以各种不同的语言出版9 百万册,并拥有超过5千万的读者。
编辑 克里斯·约翰斯
类别 地理、科学、历史、自然
发行周期 月刊
首发日期 1888年10月
公司 国家地理学会
发行地 美国
语言 英文
网站 www.ngm.com
ISSN 0027-9358

I. 是什么救活了《国家地理

挽救《国家地理》

1904年末,美国一本名为:《National Geographic》的科学小杂志,由于读者量稀少,正面临资金短缺、关门倒闭的尴尬境地。这本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出资,创刊于1888年的杂志,因为内容过于“专业+装逼”,从诞生之日起就销量平平。

此刻,它的主编吉尔伯特霍维格罗夫纳正在为新一期剩余11页的内容发愁。杂志社现在已经穷疯了,早已支付不起外包作者的稿费,所以他只能自我消化缺少的部分。

吉尔伯特霍维格罗夫纳

(*论老丈人的重要性:吉尔伯特除了自身的优秀能力与品德外,他还拥有一项成功的秘籍!他的老丈人是电话的发明者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贝尔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创始+赞助人之一。在女友的推荐下,无任何经验的他成为《国家地理》的第一位全职编辑。婚后他迅速成为主编,一直工作到1954年)

就在这时,吉尔伯特看到了几天前收到的一份神秘邮包。它来自于俄罗斯帝国地理学会。当他无聊的打开包裹后,老伙计震惊了!这是该学会捐赠给美国国家地理的一批来自遥远西藏的50张珍贵照片。

吉尔伯特第一次见到了这个传说中神秘雪国的真实面容。他决定抓住机会,打算在新一期杂志的第27-38页出版这些图片资料。

他后来回忆,自己当时已经做好了被炒鱿鱼、打包回家的准备(有老丈人护体,谁敢得瑟......)。因为这与《国家地理》长期枯燥、呆板的学术风格不符。

由于发刊时间紧迫,以及这些照片对他的强烈吸引,吉尔伯特选择一试!他在每页大版面附上照片,并在空白处配以两位神秘摄影师的考察笔记,以全新的方式进行出版。

1905年1月,No.1期《国家地理》杂志原稿扫描

该期杂志:P27-P38关于西藏的内容。可以看到P27右下:英文标题“VIEWS OF LHASA”拉萨的美景

1905年1月,新一期《国家地理》出版,杂志大卖、内容倍受读者好评。当吉尔伯特走进华盛顿第十六街的宇宙俱乐部吃午饭时,被在场的国家地理会员围住,大家集体向他表示祝贺!

这是这本杂志公认的转折点,他在美国刊登了拉萨的第一张摄影照片。人们最真实、直观的看到了西藏神秘的人文景致。同时,也为《国家地理》找到了今后延续百年的杂志方向。从此,摄影成为它的灵魂标志。

然而,对于这批西藏照片的神秘拍摄者至今却少有提及......

神秘的蒙古香客

19世纪末,俄国为了在对中国西部的渗透中抢占先机,开始培养国内信奉藏传佛教的少数蒙古族裔,为其对中国进行情报搜集工作。由于在语言、外貌、以及信仰上的相通,他们在潜入中可以更好的隐藏身份。

1899年,俄罗斯帝国地理学会授命布里亚特人(布里亚特人:属于蒙古部族的分支)贡博扎布采别科维奇崔比科夫前往西藏。崔比科夫,1895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东语系,他是一个比较有抱负的年轻学者。协会为他配备了由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公司生产的便携式相机(卢米埃尔兄弟就是发明电影的那哥俩)。

贡博扎布采别科维奇崔比科夫

崔比科夫伪装成前往西藏朝圣的布里亚特香客,于11月跟随蒙古商队从乌兰巴托出发,中途混过清政府边检的盘查,从蒙古、青海方向于1900年5月进入拉萨。(*为了防止西方间谍对西部边疆地区的潜入。19世纪末,清政府在新疆、青海、西藏等地设置多处关卡,巡逻、检查过往人员)

与此同时,另一名受俄国派遣的卡尔梅克人(卡尔梅克人:蒙古卫拉特部族后裔,明代被称为“瓦剌”)奥夫舍诺尔祖诺夫也在积极的行动当中。他在1898年曾作为俄国与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中间人,从蒙古秘密到达过拉萨。此人是极力鼓吹西藏地方政府亲俄路线的煽动者。

奥夫舍诺尔祖诺夫

1900年3月6日,诺尔祖诺夫准备开始第二次潜入西藏,但没想到这次旅程却令他极为蛋疼!

此次,他没有走蒙古、青海方向入藏的传统路线,而是从圣彼得堡先到达法国马赛,再乘船前往印度加尔各,计划从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商路进藏。

令诺尔祖诺夫意外的是,他刚到印度就被英国边检以涉嫌俄国间谍为名给抓了!此时英国与俄国在西藏问题上的博弈相当尖锐,谁都不想让对方先占到便宜。所以,当有蒙古裔的俄国人出现在印度时,英国佬会极度敏感。

在被扣留期间,诺尔祖诺夫暂居在大吉岭的一所寺院,殖民地警察要求他不定期的到警局报到。经过几个月的交涉与调查,虽然英国人没查出什么证据,但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决定让他滚蛋。

1900年10月3日,诺尔祖诺夫沮丧的回到俄罗斯。这次远行除了在大吉岭附近拍摄了几张照片外,一无所获。

1900年12月5日,诺尔祖诺夫开始第三次进藏。他老老实实的选择了传统的“北线”。这一次他受到了幸运之神的眷顾。在乌兰巴托与六名随行人员汇合后,他们仅用了两个月零24天就穿越了中国西部的广阔戈壁(正常需要6个月时间),在1901年2月28日抵达圣城拉萨。

诺尔祖诺夫在拉萨停留期间,见到了早已到达近1年之久的崔比科夫,他们一起拍摄了那张著名的布达拉宫照片。由于拉萨城外就有清军驻扎,这哥俩在拍摄时都十分谨慎。

诺尔祖诺夫在拉萨停留1个多月后,从尼泊尔返回俄国。他在用法语撰写的回忆录《TROIS VOYAGES A LHASSA1898-1901》中记录道:“我把照相胶卷放在一个小盒子里,将它缝在一块布上,并用绳子系在我的裤腿下面隐藏。另一部分被放在一个装有青稞干粮的罐子里。至于我的俄国护照,我把它藏在了鞋底。由于这些巧妙的措施,我顺利骗过了印度边境的英国海关。”

崔比科夫则前往西藏其他地区考察,于1902年回到俄国。

布达拉宫在欧洲

他们在拉萨拍摄的首批照片,由俄裔法国人类学家约瑟夫丹尼克,在法国巴黎一本名为《地理》的杂志1901年十月刊出版。这绝对是布达拉宫的第一张照片有史以来第一次向公众发布。不到4年后美国的《国家地理》也刊登了这批影像。

瑟夫丹尼克

我们十分幸运的找到了这本100年前的法国杂志影印件。

法国《地理》杂志1901年10月刊

P43- P47为关于拉萨的内容

可以看到大标题的最后一个单词:Lhassa 拉萨

左页:根据1660年,法国传教士在远东与印度听闻有关拉萨的传说后,想象绘制出的布达拉宫

左页:崔比科夫与诺尔祖诺夫绘制的拉萨地图

关注:20世纪研究所

我们探索那些像破烂一样被丢弃在角落中的人文现象与时代骚动,用装B的目光重新审视荒诞不经的“过去”与“现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